正文复制

目 录
湖南省林业局赴西藏调研考察代表团:
湖南林业援藏工作调研考察报告 1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亳州市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考察报告 6
淮南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关于加快淮南市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8
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文旅融合,建设世界著名
旅游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重点课题调研报告 10
攀枝花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关于我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区防控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摘要) 17
攀枝花市人大农业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
关于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摘登)在攀枝花市第十
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 19
中共太原市委政研室许世军:
聚焦“六新”加快转型率先蹚出一条新路关于加快“六新”突破的专题 调研报告 22
当涂县石桥镇文化站徐业花:
加强阵地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石桥镇群众文化工作调查报告 29
乌兰察布日报社孙瑞岗乌云夫、史泽奇:
智志双扶为全面小康提供精神动能关于察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的调研报告 31
巴中市委X校教师杨富兰:
巴州区界牌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调查报告 38
林薛栋、高飞、冯一帆:
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可持续性调研 41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宓海燕:
后疫情期义乌小微企业营商环境调查报告 48
唐微:
铁岭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52
王纪鹏、邢瑞娟: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ZZ现状调查与分析 59
国家统计局南阳调查队秦雯:
小微企业跟踪调查浅思 67
特约调研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碧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保护
调查 69
明光市纪委监委阚绪海、贡发明:
新时代基层X建面临风险挑战的思考 77
淮北市图书馆邓徽阳:
关于我市“高质量扶贫”工作的思考 80
上海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突破难点发挥带动作用促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上海乡村振兴示范村
建设推进情况”课题调研报告 83
惠州市政协“加强健康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组:
强化行业人才支撑助力健康产业发展 90
中国传媒大学、光明日报联合课题调研组调研组成员田卉、向桃:
数字时代让文化消费更有品质 94
大连市局(公司)张晓琳:
对加强X内ZZ文化建设的思考 101
桃城区何庄乡政府张永利:
关于加强乡镇干部思想ZZ工作的思考 104
课题组成员常明军、张九江、宋鹏:
完善专业审判机制助推精神文明建设河南沁阳法院关于离婚案件审理
情况的调研报告 105
课题组成员李利、陈实:
切实加强公司规范治理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北京一中院关于公司类
纠纷案件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巴州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巴州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和对策与建议 112
北京市延庆区市场监管局陈杰:
立足职能主动担当狠抓落实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中如何发挥市场
监管作用的几点思考 115
保定市财政局武国强:
关于保定市残疾人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118
淮安市中医院办公室李立群:
提升医院职能部门中层干部执行力的思考 123
吕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郝东平:
我市贫困村脱贫后进行乡村振兴几点思考以兴县胡家庄村脱贫为例 128
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晗、翟一凡: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企业转型思考 133
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X校谢利萍:
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基层X员的认可度基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的调查
与思考 138
湖南林业援藏工作调研考察报告
湖南省林业局赴西藏调研考察代表团
(2020年11月1日)【更多文库:dadawk01免费领取 】
按照省林业局X组安排,8月27日-9月3日,局X组成员、副局长彭顺喜率局人教处、规财处、资源处、动植物处、省林业设计院有关负责同志赴西藏自治区调研考察林业援藏工作,看望慰问湖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队员,落实胡长清局长7月份率团到山南市调研的有关指示,实地研究商议如何进一步做好林业援藏工作。西藏自治区林草局局长吴维,山南市委副书记、湖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总领队吴巨培,山南市政府副市长张福臣,山南市林草局X政主要负责同志先后会见、陪同调研或参加座谈。调研组一行先后考察了西藏山南市2020 年集中义务植树基地,山南市水柏枝天然苗圃,湖南援藏项目——湘藏生态园, 加查县千年核桃林,拉姆拉措国家级湿地公园,错那县千年沙棘林、千年红豆杉林、勒布沟风景名胜区,羊卓雍措国家重要湿地,看望慰问了错那县某边防连官兵,分别与山南市林草局、湖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山南市林业基本情况
山南位于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因地处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而得名,面积7.93万平方公里。山南是“藏民族之宗、藏文化之源”,拥有西藏第一块农田索当、第一座村庄索卡、第一位藏王聂赤赞普、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寺庙桑耶寺和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第一批农牧民X员、第一个农村X支部等西藏历史上的诸多第一,山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南是湖南援藏对口市。全市下辖1个区、11个县,83个乡(镇)、555个村,总人口37.6万,平均海拔3700米。山南林草资源丰富。山南市林地面积130.7万公顷, 森林面积118.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4.79%,活立木蓄积量3463万立方米,人工林面积3.64万公顷;湿地面积23万公顷;天然草原面积309.31万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297.24万公顷。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人工林以雅鲁藏布江两岸分布最多,树种主要以杨树、柳树、新疆杨、银白杨等为主;天然乔木林以加查、隆子、错那、洛扎4个有林县分布最多,树种以落叶松、云杉、冷杉、柏树等为主。野生动物有一级保护动物西藏野驴、黑颈鹤、雪豹、白唇鹿等23种,二级保护动物盘羊、藏原羚、猕猴、
藏马鸡等53种子;野生植物有冬虫夏草、贝母、当归、雪莲花、红景天、天麻等。
调研考察情况
一是考察调研并看望慰问援藏工作队。2019年,我局选派石振威同志作为湖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队员对口支援山南市林草局工作。彭顺喜副局长率团考察调研并看望慰问了湖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队员。在队部召开的座谈会上, 观看了湖南援藏纪录片,听取了湖南援藏工作情况介绍。彭顺喜副局长对湖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进藏一年取得的成效表示高度赞赏;对湖南省第九批援藏队员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维护湖南形象和荣誉表示欣慰;对湖南援藏队员代表国家守卫边疆、建设边疆表示感动;并表示根据湖南援藏工作需要,在援藏技术人才选派和湘藏生态园建设等方面将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二是考察林业援藏干部。我局先后四批选派黄勇、苏立刚、徐艺、石振威4 位同志援藏,对口支援山南林业工作,任山南林业局领导。石振威同志作为湖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队员,ZZ站位高,表现突出,得到山南市委副书记、湖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总领队吴巨培的充分肯定,担任干部组X支部副书记和X委秘书;业务工作能力强,得到山南市林草局X组的高度评价,担任山南市林业局X组成员、副局长,局宣传领导小组副组长,分管生态修复工作、林业和草原执法队,负责雅江造林宣传。湖南林业援藏干部始终将责任使命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克服高原反应大、身体不适等困难,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树立了新时期援藏干部良好形象,得到山南市X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
三是调研山南市林草局机关建设。山南林草机构健全。山南市林草局为山南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正县级机构,内设办公室、生态修复科、森林资源科、自然保护地科、草原管理科、林业和草原行政执法队等6个正科级行政机构。1 个局属副县级参公事业单位:雅砻风景名胜区管理局,2个正科级事业单位:林业技术推广站(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园林局(市中心苗圃)。市辖12个县区均设有正科级的林业和草原局,乡镇无林业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彭顺喜副局长率队调研山南市林草局机关建设,召开林业对口支援座谈会。彭顺喜副局长指出,湖南省林业局X组高度重视林业援藏工作,派出的历届援藏干部都是优中选优,在援藏项目资金等方面不遗余力地支持,此次考察调研也是为了落实胡长清局长7月份率团到山南市调研的有关指示,实地研究商议如何进一步做好
林业援藏工作。并表示,近些年来,在山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南市林草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工程造林、义务植树和雅江生态走廊建设让人印象深刻,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执法队伍建设等方面值得湖南林业学习借鉴,希望山南市林草局继续开展造林技术研究和探索,率先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高原造林路径,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西藏落实生根、开花结果。同时, 将认真落实胡长清局长的各项指示,在人才交流培训、科技支撑和林业援藏项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四是林业技术援藏情况。省林业设计院主动对接,支持西藏林业生态建设, 2018~2020年,与西藏签订技术服务项目10余项,合同金额达1325.92万元,项目涵盖林业类咨询设计和林业类工程监理。完成的典型项目有:西藏“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贡嘎县2019年作业设计、山南市错那县边境地区小康村造林绿化项目作业设计、山南市加查县核桃产业种植项目作业设计、隆子县2019 年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山南市扎囊县洛村和贡嘎刘琼村矮化苹果种植园建设、山南市城北出口桥头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等,为西藏林业生态建设贡献湖南力量。
五是考察山南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第一,生态修复有成效。开展“万人万亩义务植树”,2020年在山南市江北1346.67公顷沙丘地上投资3500余万元, 集中机关团体等单位义务栽种苗木98.56万株、植树47.8万株、播种7539千克, 钻上100米深井抽水灌溉,沙丘造林种草,当年栽种的樟子松、刺槐、红花槐、水柏枝、细叶红柳、砂生槐、花棒、波斯菊等大苗、灌木、草本花卉成活率高, 已初现规模、初见成效。湖南援藏项目——湘藏生态园,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唯一一个投入到市直部门的援藏项目,山南市林业局承建,投入援藏资金600万元, 在山南市城北出口桥头沙地上通过乔灌草全方位、多措施开展生态修复,绿意盎然,花香扑鼻,当年实施当年见效,为打造山南城郊公园奠定了基础。雅江两旁沙丘和风化地,经过多批湖南林业援藏干部持续努力,与山南人民共同奋斗,昔日沙丘、今日已成为山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雅江生态走廊,还是雅江河畔的水柏枝天然苗圃,每年为山南生态修复提供大量优质苗木。第二,森林资源保护有亮点。在海拔3200多米的加查县安绕镇噶玉附近有一片保护良好的上千年核桃林,每株核桃树都是一个景点,独树成荫,景色优美,枝繁叶茂, 硕果累累;在海拔3700多米的错那县曲卓木乡政府驻地有天然古沙棘林,面积53公顷多、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曲卓木乡一带,沿娘姆江河谷分布着大约130
多公顷的古沙棘林,最高约15米、树围最粗4.5米,挂牌保护;在错那县勒布沟森木扎门保护所河岸边有一片千年红豆杉、杜鹃古树林,伫立林中,心旷神怡, 不愧是西藏天然氧吧,在这里可以见到植物界活化石、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庐山真面貌。第三,自然保护地保护有效果。在崔久沟拉姆拉措国家级湿地公园内,逆流而上的公路两旁可见到成群的牦牛、羊群,在海拔5300米的山顶,可以见到“神湖”——拉姆拉措的真面貌,八瓣莲花拱卫着一潭碧蓝湖水,好似一块晶莹透亮的蓝宝玉;在浪卡子县见到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措(也称“羊湖”),湖面海拔4441米,湖光山色,景色如画,仿如置身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在错那县勒布沟乡森木扎门保护所,可以见到保护动物
——猕猴,站在保护所等候片刻,猴王就会带领一群猕猴从林中走来,没有一丝胆怯,爬上车头、跃上车顶,窥视车内,随时准备进入车内寻找食物,听说过当地群众被猴抓伤事件。
感受与体会
山南市林业发展的顶层规划已形成,并坚持一以贯之。山南市继承和发扬雅江造林精神,围绕山南林业发展“生态安全屏障、宜居园林城镇、绿色环保通道、绿色富民产业”五大题,通过打造“点”的特色,增强“线”的绿色, 实现“面”的生态,实现“生态山南、美丽山南”。山南林业人也是坚持这样行动,延绵60余公里雅江生态走廊就是很好的例证,从裸露沙丘、风沙肆虐、造林禁区,到如今大树成荫、绿意盎然、西藏靓丽风景线,颠覆了世人西藏感观。
山南市植树造林太难了,保护尤为重要。在沙丘上造林,气候极端恶劣, 夏天需钻上百米的深井抽取地下水浇水,冬天冰雪覆盖,有效生长期时间短, 造林成本极高,造林成活率低,“春天栽、秋天枯、到了冬天下灶膛”,修筑“丁字坝”、大苗深栽,保证植树成活难度非常大、成林难度更大,一棵树建一个围栏,防牛羊啃食、野生动物破坏,保护更为重要。
援藏干部实在辛苦。对内地援藏干部来说,进入西藏首先要克服缺氧问题, 回到内地则要克服“醉氧”困难,需要有不畏艰难的勇气;援藏三年,对年轻人来说,意味着要克服家庭诸多困难,选择援藏就意味着选择吃苦、选择奉献、选择奋斗,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林业干部援藏重要使命就是要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
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研究提出保护、修复、治理的系统方案和工程举措”,需要艰苦创业的拚劲;林业援藏干部代表湖南形象、代表湖南林业素质,要用比在湖南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维护湖南的形象和荣誉, 需要严于律已的情操。我局石振威同志服从组织安排,长期驻外工作,体现了湖南林业年轻干部的担当,代表湖南林业开展援藏工作,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 注意维护民族团结,在山南市林草局和援藏工作队反映和口碑都比较好,为湖南林业争得了荣誉。
建议
一是加强关键技术研究。西藏地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修复难 度很大,关键是雨量少,缺水,植树造林绿化养护成本高,应结合实地情况, 宜树则树、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先成活再提质。建议我省林业援藏干部石振威牵头组织开展科研攻关,研究高原地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和模式,为西藏特别是山南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加强科技人才交流。将根据湖南援藏工作需要,在援藏技术人才选派 和湘藏生态园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是强化生态屏障保护。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湘藏两省区加强技 术交流、项目合作,将为保护国家生态屏障发挥湖南优势,贡献湖南力量。
亳州市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考察报告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2020年11月5日)
亳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着37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道家文化、曹魏文化、中医药文化、白酒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以及安徽四大旅游板块中皖北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核心城市, 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2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94项,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亳州市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
近年来,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旅融合发展,2016年确立文化旅游强市发展战略,不断推进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聚焦体制改革,完善融合发展机制。市级层面组建亳州市文化旅游发展公司,把原分属六个部门管理的景区景点统一打包给文旅公司经营管理,2017年又组建了总资产达232亿元的亳州文旅集团,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平台。二是聚焦政策支撑,统筹融合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关于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意见》《亳州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
《亳州市对旅游企业组团来亳奖励办法》和新改建旅游厕所、民宿发展、名吃奖补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与省投资集团共同设立50亿元的文化旅游发展基金, 2018年当年投入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98亿元。三是聚焦项目建设,夯实融合发展根基。大力实施“五个一批”精品打造工程:即打造精品景区、打造精品线路、打造新兴业态、打造特色商品、打造领军企业。以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郑店子温泉旅游度假区等8个集聚区为中心的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顺利推进,全市A级旅游景区由2013年的19家增长到现在的46家。四是聚焦活动开展,增强融合发展活力。精心举办品牌活动、精准开展市场营销、精 密开展宣传推介。连续三年开展文化旅游年活动,成功举办芍花养生文化旅游节、亳州国际马拉松等300余项文化旅游活动,在周边20个地市设立驻地营销机构,推出10元游亳州和旅行社组团优惠政策。积极参加全省1+N宣传营销,亳州旅游在央视、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等主流媒体和网媒上频频亮相。五是聚焦质量提升,优化融合发展环境。持续推进旅游交通便利化、大力提升基础设施 承载力、推动实现旅游服务高质量。新改建旅游厕所200座,其中3A级旅游厕所186座;新建旅游停车场36个,旅游标识标牌160块;中心城区建成游客集散中
心3个,游船码头3个;开通亳州至合肥旅游专列;开发建设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六是聚焦监督管理,强化融合发展保障。依法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坚决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着力倡导文明旅游行为,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开展文明旅游系列活动,积极营造让游客更加舒心放心的旅游环境。
亳州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城市,近年来,通过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城市旅游功能不断完善,目前,全市已拥有3A级以上旅游景区32家、3星级以上旅游饭店16家、旅行社31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4家、省研学旅行基地3家、安徽旅游商品特色街区2个、星级农家乐73家、优秀旅游乡镇14个。城市影响显著增强,先后荣获“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国际健身气功五禽戏之都”和“全国药膳之都”“2018年度中国十大最具活力休闲城市”“新时代• 中国最佳绿色休闲旅游名城”“年度最受游客满意的中国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发展效益逐年显现,2009年亳州市全市旅游总收入27亿元、国内旅游人数500万人次,2018年亳州市全市旅游总收入205.84亿元、国内旅游人数2697.92 万人次,十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7.6倍、国内旅游人数增长5.4倍。2018年, 亳州市国内旅游人数、入境游人数、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国内旅游增速居全省第二位。文化旅游业已成为亳州市一份靓丽的城市名片,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关于加快淮南市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淮南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2020年11月5日)
淮南作为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和淮河流域文化的重要代表,自然资源禀赋优良,历史文化璀璨夺目,工业文化特色鲜明,民间文化百花齐放,乡村旅游潜力巨大,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连续夺得“中国成语典故之城”“中国豆腐文化之乡”等国字号名片,具有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淮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独特资源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从推进文化园区建设、谋划重点文旅项目、加强文物和非遗保护、扶持文化精品创作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前,旅游业将继续处于黄金发展期,淮南要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努力“打响文化资源牌”,积极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合肥都市圈的后花园,为城市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解放思想,完善机制,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环境。进一步转变文化理念, 树牢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观念。成立文旅融合发展领导机构,对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文旅融合重点项目、文旅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和全方位规划。在淮南市“十四五”规划中,设立文旅融合专项规划,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公共服务与文旅服务相结合,完善文旅项目基础设施和周边交通、公共服务等设施。
二、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擦亮淮南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淮南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发挥寿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书法之乡,安丰塘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品牌优势,着力打造淮南文化旅游品牌。推进八公山、焦岗湖、寿县古城三个景区5A级创建,继续支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A级旅游景区品牌创建。围绕全市旅游资源三大重点区域和新桥产业园、淮南西部、潘集采煤沉陷区深度谋划旅游项目,重点将寿州古城、八公山、焦岗湖、安丰塘打造成为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精品景区,寿州古城——八公山打造成为国际化旅游精品线路。实施古镇古街区古村落提升工程,将寿春、正阳关、隐贤、瓦埠、上窑等古镇和九龙岗民国小镇,田家庵历史街区进行系统保护。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技术,进行深层次跨界和跨业态组合,深度挖掘文旅融合IP,建设智慧景区。
三、积极谋划,培育亮点,创造更多文旅融合项目。进一步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十四五”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库,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及“寿州窑” 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以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九龙岗民国建筑群等相结合,打造以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煤矿工业文明等为一体的现代新兴文化旅游项目;以花鼓灯、推剧、火老虎等民间艺术为抓手,以办好少儿艺术节、花鼓灯鼓舞大赛等为平台,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积极向国家争取武王墩楚王墓博物馆立项并尽快投入建设;抓住江淮运河建设契机,推进景观带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完善城市文化服务功能,鼓励扶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淮南增添现代化文化旅游景观。
四、注重开发,说好故事,推出更多文化旅游精品。积极促进文化遗产资源生产性保护,打造高质量且具独特性的文旅精品,提升淮南文化旅游产品的故事性、艺术性、创意性,增强产品竞争力,满足广大旅游者消费升级和文化旅游体验新需求。加强对八公山豆腐制品、紫金砚、寿州窑陶瓷、剪纸及花鼓灯文化产品、《淮南子》历史文化产品的开发研制。立足淮南深厚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推出一批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产品。
五、搭建平台,加强招商,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尽快建立市级文旅融合投融资管理平台,
谋划一批“十四五”重大文旅融合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的知名文旅企业、文旅战略投资者和专业运营商,培育专业化、特色化的中小微文旅企业以及文旅创客基地,满足多层次的文化旅游需求。降低文化旅游产业准入门槛,鼓励中小型企业进入文化旅游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调配作用,构建多元投资主体,鼓励多种形式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六、加强培养,积极引进,注重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在淮有关高校合作, 优化文化旅
游专业设置,尽快培育适合本市的文旅产业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和机制,培育和引进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具有现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具有竞争意识、较强能力和国际化视角的精干文化产业队伍。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推进文旅融合,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
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重点课题调研报告
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2020年11月6日)
根据上海市政协2020年度议政调研计划,年初以来,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牵头开展了“推进文旅融合,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重点课题调研,聚焦如何完善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如何强化文旅融合发展的要素支撑,如何提高文旅融合发展的质量水平等难点问题,课题组走访调研本市相关部门以及代表性企业;远程调研部分省市。召开20余场专题座谈会,听取60余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同时,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开展问卷调查,
抽样调查850余位政协委员、372家代表性文旅企业以及400余位市民游客代表。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调研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分析,形成调研报告。
报告认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近年来,上海初步形成了以空间融合为载体、产业融合为核心、服务融合为基础、交流融合为特色的文旅融合新态势和新特点,但对标“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目标定位仍面临挑战。
报告建议,在强化统筹协调,构建文旅融合新生态方面,着力区域协同、全域规划;统筹整合、各方联动;科学评估、行业引领。在强化要素支撑,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方面,着力放管结合、服务至上;金融创新、减负增能;专业培养、定向激励。在强化创新引领,培育文旅融合新品牌方面,着力文化彰显、内容创新;挖掘特色、融合再造;文化熏染、科技赋能。在强化开放交流, 推广文旅城市新形象方面,着力概念植入、文化共鸣;数据交互,精准营销; 开放交流、兼容并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站在新的更高起点,着眼于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海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是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必然选择,是稳住经济基本盘、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
市的有效抓手。
上海文旅融合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文创50条”“旅游30条”等一系列文化、旅游相关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的出台,上海以文旅机构改革为契机,着力构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经过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以空间融合为载体、产业融合为核心、服务融合为基础、交流融合为特色的文旅融合新态势和新特点。
一是工商业空间不断转化。将一批旧厂房、产业园区、大型商业综合体转 化为新空间,开发形成文旅精品线路。贯通“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将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注入公共文化内涵。扩展苏州河两岸的公共活动空间,挖掘和展示工业遗存。
二是人文景观空间不断开放。将博物馆、美术馆、剧场等各类文化场馆设 施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深受市民群众的欢迎。
三是休闲度假空间不断完善。努力把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佘山国家旅游 度假区等打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休闲度假好去处。
四是绿色康养空间不断拓展。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着力打造高质 量有特色乡村文旅产品,并策划多条本土特色沪郊旅游线路。
一是基础性业态势头良好。2019年,文创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DP的比重达 到12.9%,旅游业的增加值占全市DP的比重达到7.6%。
二是交叉性业态亮点频出。《时空之旅》《战上海》《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优秀剧目持续刷屏各类媒体,带动游客争相“打卡”。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以及“建筑可阅读”、浦江夜游、博物馆夜游等一批创新型产品和项目,进一步彰显上海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是创新性业态初露头角。积极发展电子竞技、数字动漫、网络视听、消 费社交等网红新项目。其中,上海电竞产业依托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集聚了全国80%以上的电竞俱乐部和直播平台,全国每年500多项有国际影响力的电竞赛事40%以上落户上海。
一是服务载体更为多元。打造城市文化旅游会客厅,完善和提升全市60个 旅游公共服务中心、22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及众多文化场馆、旅游景区的
咨询服务点。打造“艺术商圈”,实施“上海第一印象”项目,实现艺术进驻机场、地铁、高铁车站、邮轮码头等。
二是服务平台功能提升。建设城市形象推广、文旅资源发布、文旅移动服 务三大平台。依托市场化、社会化机制,成立城市推广中心,组织开展城市形象宣传。利用上海旅游节推出首届长三角文化旅游集市等活动,打造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的直销平台和宣传平台。
三是服务应用更加便捷。促进新科技在文化和旅游行业内的部署和应用, 催生文化旅游融合新场景。借助信息化手段,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服务体验。
一是更多的国际交流。整合演出、展览及文创等资源,打造上海文化周、 海派艺术节等国际文化旅游品牌项目。与布鲁塞尔文化中心携手建立国际推广平台,搭建“一带一路”友好城市文旅联合推广的网络季,2019年全球在中国首演的剧目达到64部,彰显上海文化的品牌效应。
二是更多的区域合作。牵头长三角三省一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一批 文旅融合一体化项目,重点建设长三角服务品牌,形成统一文旅服务标准,互认市场信用管理、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等联动机制。
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统筹协调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各类资源分布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文旅开发虽有成效,但缺少整体的统筹规划,仅靠单一部门协调难度较大,不利形成资源的高效配置。
评估决策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文创产业和旅游产业均有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但由于对文旅融合发展规律、推进模式和实践路径缺少深入研究, 专门针对文旅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
市场准入门槛需进一步放宽。部分市场存在准入门槛高、办理程序多、交易成本高、政策不透明等问题,社会资本在参与赛事活动举办、民宿开办、夜间经济等新兴领域往往望而却步。
法律、政策的效力需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的获取、保护和变现等问题成为市场创新的一大阻碍,需进一步得到法律保障。另外,政策的透明度、及时性不够,相关配套存在短板。
企业融资渠道比较有限。小微企业作为文旅行业的发展基础,却由于产品
确权困难、自主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相对缺乏和交易变现机制缺少等问题往往被边缘化,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慢、成本高等问题。
各类专业人才较为短缺。文创产业(含文旅融合)研究力量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研究机构实力和数量、学术活跃程度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有待提升。高端研发和管理人才的培育、引进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文化创意、文艺创作、文化装备、老房修缮、电子竞技等文旅领域人才稀缺。
产业集群效应较为薄弱。文化旅游产业尚未产生规模集群效应。演艺市场总体比较单一,“演艺+”的衍生功能不强,缺乏围绕产业链的演艺景区、街区、主题博物馆、主题文创空间等文化旅游地标性综合体。
行业协会功能存在缺位。全市性的权威行业协会尚未组建,未起到有效的引导协调作用。文旅融合发展的质量水平有待提升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上海文旅产品的文化吸引力不足。红色旅游多以橱窗展示、背词讲解为主,展示手法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旗袍、弄堂、沪剧、沪语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缺乏标杆旅游载体;水乡古镇长期存在同质化问题,过度的商业化导致文化吸引力逐渐下降。
文旅品牌的特色不够鲜明。文旅品牌的整体形象模糊,文化创新力和驱动力能级不足,缺少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文化IP。
产品开发的战略滞后市场。产品开发多以模仿、加工、改进为主,产品形态、创意内容等跟不上主力消费群体的需求变化。都市观光游多为一两个小时游程的“快餐型”产品,缺少契合体验经济时代的“慢漫型”文旅项目。细分市场方面,传统的开发模式难以及时捕捉市场消费新趋势,市场供需较不平衡。
宣传推广的模式有待创新。政府仍是推动“文化走出去”的主要力量,社会组织参与度较低,而在流量为王的新媒体时代,以官方媒体为主要渠道的宣传效果难以满足当前发展需要。
文旅服务的体验仍需优化。上海的硬件基础设施处于国际较高水平,但服务供给的精准化和精细化还不够。
加快推进上海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围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必须坚持“立足上海,依托长三角,服务全国,走向国际化”的战略导向,积极培育和形成新生态、新动能、新品牌、新形象,推进文旅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融合发展。
区域协同,全域规划,摆好文旅融合“大棋盘”。一是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平台,打通上海“一江一河”与长三角“江河湖海”水系,整合开发建设水岸互动的江南水体文化旅游带,形成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发展整体布局。二是规划构建城乡互动、水陆互联、政企互通、主客互补的上海文旅融合大格局。三是扩大发展战略纵深,将现有的市中心旅游扩容至上海全域旅游,在加强市中心旅游核心区提质增效的同时,整合开发各区特色资源,形成全域旅游布局。
统筹整合,各方联动,下好文旅融合“一盘棋”。建立覆盖更全面、推进更有效的文旅融合统筹协调机制及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市区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联动工作机制,强化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和配置功能。强化市级文旅部门的目的地品牌“首席创意官”角色定位以及政策规划、设计和引导职能。下放部分审批、执行职能至区级单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科学评估,行业引领,下好文旅融合“先手棋”。完善评估决策机制,研究建立文旅融合发展指标体系,科学引导和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引导成立“智库型、服务型、协同型”的文旅融合行业协会,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和产业咨询服务提升,并联合相关主体组建“上海文旅融合产业联盟”,发挥其自我管理和调节作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市场引领作用,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企业,使上海成为全球文化和旅游产业中心、要素资源配置中心和创新策源中心。
放管结合,服务至上,优化文旅企业营商环境。加强文旅知识产权保护, 以《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法律依据,完善地方法律法规体系。优化文旅项目审批流程,深化“一网通办”,形成更加高效的联合审批机制。放宽电竞、民宿、民间赛事、夜间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准入门槛,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积极性。放宽外资开展入境游项目的准入门槛,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旅产品。
金融创新,减负增能,激活市场主体发展动力。对文旅企业在减税、返利上加大扶持力度。构建文旅融合发展融资平台,引导企业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构建多元投资主体,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资源整合,降低融资难度。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进驻文旅行业,放宽文化和旅游企业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的条件。创设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基金,鼓励、推动中小微企业
实现专业化、精细化和特色化发展。扩大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功能,升级打造文旅融合产权交易平台。
专业培养,定向激励,激发人才队伍成长活力。制定专门的培养规划,采取政府引领、市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文化领域人才培养。整合高校和研究院所的教育研究力量,创新学科建设,鼓励有基础的高校创设文旅融合相关专业。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改善文旅人才落户政策。完善以政府奖励为主、单位激励与社会奖励为辅的文旅人才激励机制。
文化彰显,内容创新,打造世界级文化IP。一是彰显红色文化基因,抓住 “建X100周年”契机,加快建设“红色一平方公里”风貌区,深化实施“X的 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持续推出精品剧目。二是提升海派文化辨识度,扩大 “演艺大世界”和“静安戏剧谷”的发展规模,加强外滩、石库门、旗袍、沪 剧等文创IP的开发运营。三是丰富江南文化内涵,加强水乡古镇和生态岛的生 态治理,凸显生活美学韵味和互联网科技含量。
挖掘特色,融合再造,树立文旅融合品牌旗帜。一是打造本土特色旅游,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发力打响“一江一河”、历史街区、“工业秀带”等文化 旅游品牌。二是大力发展“文旅+”项目,发挥特色资源优势,转化形成资源和 文化合力,打造工业旅游、演艺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各类 文旅融合新业态。
文化熏染,科技赋能,建立公共服务良好口碑。实施“智慧上海”好客工程,整合“文化云”“游上海”“一卡通”等各类服务平台功能,健全国际化智慧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全方位一站式多语种的服务平台,提升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的服务能级。注重提升公共空间的文化体验,继续深化“建筑可阅读”和“街区可漫步”,并结合5、VR、AI等科技运用,积极引入、打造精品驻场演出和参与型体育赛事。进一步加大城乡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市民公共文明意识,用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公共环境吸引游客、打动游客。
概念植入,文化共鸣,打造文旅城市鲜明形象。用国际语言讲好上海故事, 借鉴纽约大苹果、日本樱花、伦敦万花筒等经验,用足用好上海市标白玉兰这个具象化的城市符号资源,做实传播上海城市精神、展示品牌形象的载体。
数据交互,精准营销,提升文旅品牌推广线索率。加强与各在线旅游平台
合作,构建全球交互的智慧化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文旅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反馈。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分析客源地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制定实施科学的营销战略及推广计划,开展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全球性营销活动。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信息渠道资源,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挥新媒体平台的社会传播效能,鼓励支持“云住”“云吃”“云游” 等直播带货模式的发展。
开放交流,兼容并蓄,扩大文化旅游国际朋友圈。拓展对外交流综合平台, 把握进博会、花博会等国际项目契机,通过立体化的营销宣传扩大上海文旅品牌的影响力。打造推广对外交流国际品牌,增强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马拉松、F1大奖赛等节展、赛事在高端旅游项目上的国际影响力和带动力。提升“城市文化会客厅”功能,丰富文化场馆、历史街区、
水乡古镇、节庆会展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全球知名旅游城市和国际友城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跨区域的旅游新线路、新产品。
关于我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区防控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摘要)
攀枝花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2020年11月6日)
一、基本情况【更多文库:dadawk 01免费领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社区充分发挥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关键防线作用,迅速组织防控力量,织牢防控网络,构筑防控堡垒,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做法有:1.全社会动员,凝聚防控合力;2.全覆盖排查,不漏一户一人;3.全区域管控,杜绝疫情扩散;4.全方位服务,做好后勤保障;5.全方面关怀,落实关爱措施。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社区人员紧张,专业防疫知识缺乏。我市1400余名社区工作者平均 每人面对近500名群众,远高于全国350名的水平。且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传染病防控方面知识更加缺乏,正确决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
(二)社区可支配资源有限,物资保障不足。社区本身没有能力迅速取得一定数量的防控用具、消毒用品等保障性物资,也缺乏交通工具,无专用资金, 也没有独立的采购权利。
(三)社区常接受多头任务、重复任务,负担较重。疫情发生后,尤其是 一级响应之后,不同层级的部门和机构纷纷到社区开展检查督查,要求社区报送工作情况,填写各种统计表格,其中很多工作是重复的,无形增加了社区工作量和工作压力。
(四)社区信息化建设不够,与其他部门沟通不畅。大多数社区居住人员 的基本情况及其他信息收集仍然不够详细完整,且没有实现动态化更新和信息共享。
三、工作建议
(一)健全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善社区应急预案体系,制定符合辖区处置要求的应急预案或流程,并通过情景模拟演练或拉练, 不断修正,提升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建章立制,切实提升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二)提升社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建立完善包括健康申报、线上审核、线 下管控、疫情预警、分类汇总等在内的防控链条,提高疫情防控精准度。强化
信息安全管理,依法依规合理使用,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发生。
(三)切实减轻社区负担。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应建立集中 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做到统一指挥、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协同并进,避免多头重复向社区派检查组、派任务,加重社区负担。
(四)抓好社区应急队伍建设。一要制定社区工作者数量标准,根据社区规模、人口密度、服务半径等,科学配置社区工作者,确保社区队伍数量充足。 二要组建一支有准备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三要坚持和完善机关X员、干部联系社区制度。确保在发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有充足的人员和力量充实到社区, 减轻社区压力。四要加强教育培训。
(五)充实社区应急物资储备。应建立完善社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 市级各县(区)政府应根据辖区人口等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社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和储备计划,科学确定物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做好物资分类, 建立完善出入库登记和维护的台账,加强监督管理,做到平时滚动使用,战时高效配调,提升卫生应急物资利用率。
关于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摘登) 在攀枝花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
攀枝花市人大农业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
(2020年11月7日)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人民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X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要求及市委安排,不断强化统筹协调,优化工作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园区调整优化结构,突出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积极构建从国家级到县级的农业园区梯次发展体系和各级各类园区竞相发展格局,初步建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品牌影响力大、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园区,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及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新的发展。全市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总面积183.88万亩(含基地面积、辐射带动面积等),总产值115.02亿元。计划到2025年,建设30个以上县级产业园、15个市级产业园, 力争申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以上、国家级产业园1个以上。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3个省级培育园区、20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园区主导产业基地43.76万亩,综合产值81.81亿元,2019年,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35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004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为园区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把园区建设与现 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有机衔接、统筹推进,构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压紧压实责任、齐心协力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规划引领,确保园区建设可持续发展。《攀枝花市现代农业园区规 划实施方案》对全市各级各类园区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各县(区)政府组织编制了辖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布局各级各类园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合理确定现代种养、加工物流、休闲观光、科技研发、创新孵化、综合服务等功能板块,突出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三)坚持发展循环高效农业,突出产业优势特色。大力发展种养循环、 稻菜轮作等生态循环生产方式。仁和区芒果现代农业园区采取种养循环模式, 改善土壤肥力水平,提高果品质量和产量。米易县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坚持“稻
菜轮作、粮经复合”的绿色耕作模式,在国内蔬菜产区独树一帜。围绕粮、果、菜、畜、桑、烟、花7大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种业、装备、烘干冷链物流3 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现已建成全国面积最大的晚熟芒果、全国面积最大的果桑、全省面积最大的冬春喜温设施蔬菜等特色农业基地。
(四)强化多元化投入,补短板促提升。整合涉农财政资金3.98亿元,撬动各类资本26.38亿元投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仁和区芒果现代农业园区建成田间生产道路30.18公里、滴灌14500亩、蓄水池18500立方米,提灌站建设8座, 极大改善了园区基础设施。米易县蔬菜现代农业园区,改扩建绿怡现代农业示范园,配套智能温室、物联网水肥一体化、集中化育苗设施,建成集“三新” 技术示范、蔬菜种苗繁育、科普教育和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 引领带动特色效益蔬菜产业科技进步。
(五)延伸产业链条,释放园区发展增值效益。一是加强农产品产地初加 工设施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大力推动 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3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正在大力推进。2019年,全市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平均农产品初加工率85.6%。
三、存在的不足
四、工作建议
(二)统筹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推动我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优质农 产品供给基地建设,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对标国、省、市级园区建 设标准,突出“强基地、育主体、创品牌、优服务、深加工、促融合”六大重点任务,提升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产业效益,切实做好成渝地区农产品市场对接,扩大我市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份额,不断夯实我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
圈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的产业基础。
(三)聚焦我市“7+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实施《中 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涉农涉科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力度,加强农业园区各类人才队伍培育培训,提高农业园区建设的科技水平,为我市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技术引领和智力支持。
(四)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完善工作机制。贯彻落实全省、全市现代农业 园区建设现场会精神,创新完善现代农业园区组织管理机制,强化协同服务,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为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注入发展动力。
聚焦“六新”加快转型 率先蹚出一条新路 关于加快“六新”突破的专题调研报告
中共太原市委政研室 许世军
(2020年11月8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市委政研室充分借鉴北京、上海、重庆、杭州、昆明等地的经验做法,对我市发改、工信、科技、住建等相关单位开展书面调研,形成《聚焦“六新”加快转型率先蹚出一条新路》专题调研报告,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刻领会“六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三年再次亲临山西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这在我省我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定向领航,鲜明提出“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的重大要求。“六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理论成果, 为山西乃至全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战略任务。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聚焦‘六新’率先突破,应当成为而且必须成为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方向目标、路径要求和战略举措”。太原作为省会城市,理应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高素质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的相对优势,充分利用近年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所积累的产业基础, 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洞察全球产业变革态势,以抢滩占先、换道领跑的竞争姿态,努力在新兴产业上占据主动,在未来产业上把握先机,奋力在全省“六新”攻坚战、决胜战中当好冲锋尖兵。
二、“六新”形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六新”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变革趋势,代表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实力和战略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关于新基建。与“铁公基”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不仅仅是基础设 施,也是数字技术,还是先进产业。新基建新在信息,主要体现在5、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我市2019年被列为全国首批50个5商用城市之一,在“二青会”上实现了国内大型综合性
运动会的首次5应用,目前已开通5基站3944座,终端用户达29万;搭建了全省首个煤机行业5+工业互联网平台;中科曙光的超算中心、国科晋云先进计算产业基地、中电科创新产业园等一大批信创项目落地见效,长城“智能云”网信产品也于近期正式下线。全市信创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6.5%,信创产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明显。新基建重在融合,主要体现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方面。比如: 地铁、充电桩、智能电网等。目前,我市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实现了“轨通”“电通”,通过车辆智能运维系统可实时掌握列车运行状态及列车故障等信息,可实现智能化运营。我市建立的北斗交通大数据、自然资源云管理、应急管理信息化综合应用等数据平台,已广泛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当中。新基建强在创新,主要体现在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创新基础设施。从国内看,北京、上海、合肥、深圳是我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位于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顶端,南京、武汉、西安、成都等科教重城紧跟其后,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对这些城市的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8家,分别占全省的80%、79%、60%,在全省属于绝对领先地位,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差距巨大,在中部6省中均排在末位,这也是我市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源之一。
(二)关于新技术。新技术的特征表现在绿色、智能、泛在、精密等方面, 当前热点前沿技术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能源技术等领域。近年来,我市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亿元科技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017年的626家增至16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2017年的321家增至2019年的3581家,涌现了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能源技术方面,阳煤集团联合清华大学历经十余年自主研发出的“晋华炉”,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获得了12个国家和地区发明授权,对改造传统煤化工和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意义重大。太锅集团与岳光溪院士合作,突破了低热值煤循环流化床锅炉关键技术,对低热值燃料的清洁发电利用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应用前景,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在生命科学技术方面,锦波生物首次解析了人Ⅲ型胶原蛋白中央功能区域的高分辨率原子结构,解决了人源性、水溶性、高活性、无免疫原性等技术瓶颈,取得了国际开创性的技术突破。但也要看到,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特别【更多文库 :dadawk01免费领取】
是高端技术瓶颈仍然突出。同全省一样,我市在新技术方面更多地是技术应用与跟随,在技术的研发上缺乏主导性,在技术成果上缺乏首创性和突破性,量子信息技术、区块链技术等一些热点尖端技术还存在空白。
(三)关于新材料。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未来高新技术 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仍然是新材料产业的创新主体,长期占据着垄断地位,而我国多数领域仍处于追赶状态,不少领域差距明显,一些关键材料“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目前,我国各地都在抓紧布局新材料产业,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轴心,东北、中西部特色突出的集群产业分布。在这方面,我省、我市有基础、有优势、有前景, 一些领域已经处于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2019年,我市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900亿元,初步形成了特种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四大特色领域,培育出一批新材料龙头企业和标志性项目。在特种金属材料方面,太钢拥有全球单厂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不锈钢生产线,“手撕钢”为世界首创。在化工新材料方面,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形成了“煤-苯
-己内酰胺/乙二酸-尼龙6/尼龙66”完整的产业链条。在碳基新材料方面,山西煤化所T-1000级超高强度碳纤维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山西钢科T800高性能碳纤维实现百分百国产化。在生物基新材料方面,锦波生物实现人源胶原蛋白产业化,合成生物产业园区、合成生物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自贸区正在谋划建设。此外,在半导体材料方面,我市还拥有国内最大的碳化硅材料产业基地(中国电科山西碳化硅产业基地);烁科晶体有限公司4英寸碳化硅衬底,已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
(四)关于新装备。装备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承担着为国民经 济各部门提供工作母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任,是支撑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石。新装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综合技术含量高、处于价值链高端、占据产业链核心地位。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在航天航空、高铁核电、移动通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在高端数控机床、航空发动机、光刻机等方面受制于人。近年来,我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装备制造业表现比较突出,现有轨道交通规上企业14家、煤机装备规上企业21家,年产值实现122亿元,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规模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但也要看到,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少,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在网络协同、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方面还有明显不足。
(五)关于新产品。新产品之所以不同于老产品,就是其蕴含着新技术、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等这些全新内涵,突出表现在“四高”,即科技含量高、品牌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占有率高。从过去看,我市曾一度拥有许多品牌产品,比如:春笋牌电视机,产品销往全国13个省市,被当时的国家电子部认定为金牌产品;华杰电子表,1989年产量达到3000万只,占据当时80%的国内市场,销往海外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太原洗涤剂厂生产的“芳芳”牌洗涤产品、华光鞋油厂生产的蝴蝶牌鞋油等等。但是由于不注重技术研发、不紧跟市场节奏,产品更新换代不及时,导致品牌甚至有的企业都消失了。从当前看,传统锅炉融入“循环流化床”技术后,就变成了流态重构、节能环保的先进产品,太原锅炉集团也从上世纪90年代的“低谷”中一路翻身,摆脱亏损后产值节节攀升,成为锅炉行业依靠新技术新产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案例。水塔醋业集团,一手抓调味醋产品的升级换代,大规模生产绿色醋、有机醋;一手抓保健醋的深度开发,开发生产醋饮品、保健醋、醋日化品、醋护肤品,产品链不断延长,价值链不断提升,企业也实现了长足的发展。要清醒看到,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产出国和货物贸易国,我省、我市的一些产品也已经进入国家若干高新技术产业链、供应链大循环当中,但总体仍然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中低端。
(六)关于新业态。新业态就是新的生产经营形态、经济模式,主要以技 术创新、产业融合、产业链整合、区域分工及企业组织方式变革推动形成。在今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无接触配送、远程医疗、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新业态。这些新业态打破了产业隔阂,实现跨界融通,改变了传统模式和商业模式,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近期,科技部提出,将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的引导和技术支撑力度。北京、杭州等地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可以预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新业态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加速发展壮大。
三、关于我市推进“六新”发展的建议
省委提出的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委坚持的工业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的三大主攻方向,完全符合“六新”的时代内涵和本质要求,是我们推动“六新”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我们要以超前规划引领“六新”,围绕“六新” 突破,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引领、推动“六新”突破,把我市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以转型项目
支撑“六新”,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把“六新”落脚到项目上,开展补充式、填空式攻关,实施项目化、清单化管理,接续向前、滚动推进,用一个个、一批批项目的落地投产见效来推动“六新”突破。以创新生态涵养“六新”, 坚持“创新为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深入推进人才兴市,充分发挥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主体作用,使成果变产品、产品变产业,以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创新生态来保障“六新”发展。以双创活力激发“六新”,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千方百计提高基数、创优服务,在金融科技、人力资源、成果转化、减税降费、权益保护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不断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以一流标准提升“六新”。坚持一流标准、世界标准定位,鼓励大胆先行先试,持续深化标准化改革,以标准化人才培养、标准化战略性研究、标准体系建设等工作保障“六新”质效。聚焦“六新”蹚新路,既要保持虚怀若谷、学习借鉴的谦逊态度,加快补齐短板,更要增强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胆识气魄,主动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在换道抢滩、并跑领跑中赢得发展先机。
一要在新基建上抢布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快布局新基建,我国2018 年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多次进行部署,并进一步加大了推进力度,北京、重庆、昆明、杭州等多地出台了新基建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都在发力抢占新基建技术高地。我市虽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5建设、充电桩等局部性工作甚至走在全国前列,但整体上的差距仍非常明显,创新基础设施方面更是亟需补课。我们必须树立“抢”的意识,紧紧抓住国家“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大新基建力度的契机,滚动实施新基建重要项目建设及储备,加快布局和持续推进新基建。要加快布局推动武宿国际机场改扩建、太原铁路枢纽、轨道交通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立体联网、内外联通、多式联运、有机接驳的交通运输体系,有序提升城市公共充电桩覆盖能力,强化公共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不断提升太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布局推动推进5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中心城区、周边重点区域及景区5网络连续覆盖和商用,推动5场景应用和产品服务创新,争取走在全国前列不掉队;加快布局推动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平台、大科学装置等创新基础设施, 同时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积极打造基础研究、前沿创新、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激发我市创新动能。
二要在新技术上敢起步。要认识到,在技术研发上,不怕没有,就怕不起 步,不敢不愿起步就永远都是“0”。必须牢牢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拓宽
视野、瞄准前沿,保持对国内外最新技术创新成果的高度敏锐性,把握规律、把握趋势、立足实际,注重从应用性研究发力,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的新技术,以创新引领发展。要打造创新平台,推进中试基地、检测平台、科技大装置等科技资源共享,加快谋划建设国家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信创技术创新中心及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切实保障创新要素供给。要加大科技攻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加强基础应用研究,集中攻关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全面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要加强研发合作,加强与中科院、C9高校、国家级实验室以及本地院所全方位合作,建设实验室、中试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技术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寻求智力支撑,共享科技成果。
三要在新材料上大提升。近年来,在坚持新材料产业主攻方向的不断努力下,我们在技术积累、产业集聚、规模效益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领域完全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我们要坚持主攻方向不动摇,发挥比较优势,乘势而上、再接再厉,争取在新材料产业发展上有大的提升。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 加大新材料技术攻关,争取在高强度碳纤维、高模量碳纤维核心技术、生物基新材料应用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重点依托太钢T800碳纤维、中电二所碳化硅、阳煤化工新材料等项目,推进石墨烯、碳纤维、己内酰胺、尼龙66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要以园区基地为载体,加快推进“太钢—古交铝镁合金产业园”、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
四要在新装备上再进位。要围绕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发挥我市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以技术链和项目链为重点,推进我市新装备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重点依托太重、晋西、智奇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形成集工程施工、设备制造、运营维护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重点依托山西钢科、康镁科技、太航等重点企业,以航空制造、航空维修、零部件加工、飞行培训等为主导,打造太原通用航空产业基地;重点依托山西电机、太原锅炉、太重风电、中电科新能源等企业,推动节能和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重点依托天地煤机、太重煤机、山西煤机等企业, 突破煤机信息化系统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煤机系统集成创新能力,建设集研发、
制造、检测、综试、技术交易及配套服务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打造世界一流的煤机装备产业基地。
五要在新产品上树品牌。要加快“四高”新产品的研发、转化、制造,力争产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有杀手锏性质的拳头产品,产出一批智能、绿色、时尚、实用的民用产品,产出一批高精尖的军民两用产品,打出太原品牌, 打响太原制造。要注重产品的研发转化,一代成熟产品推出后,第二代、第三代产品的研发必须紧跟,第一时间推进技术向产品、产品向产业的转化,切实把技术研发能力转变成现实生产力。要紧跟市场的需求变化,完善创新产销对接促进机制,坚持以产品质量为重,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个性化,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拓展产品的市场应用,以市场定产品,以产品博市场。要放大产品的品牌效应,支持“晋品晋材晋用”,打造企业供需对接和技术洽谈交流的平台,深化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培育本土高端产品品牌。同时,积极组织和参与产品博览会、推介发布会,把我市的好产品、好企业更好地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六要在新业态上善培育。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进一 步培育壮大各类新业态创新发展,打造经济新的增长点,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为高品质生活添彩。要厚植新业态发展根基。加大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开放共享和应用场景拓展,扩大5网络建设规模,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实施智慧政务、数字国土、智慧交通、智慧环保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筑牢新业态发展根基。要挖掘新消费发展潜力。着眼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活跃夜间消费、假日消费、绿色消费,提升智能家电、智慧家居消费,拉动城乡消费;鼓励和培育发展网络零售、无接触配送等疫情期间催生的新型消费,打造消费促进升级版。要营造新业态发展环境。加快打造数字政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一网通办”,大力推进“不见面”审批,在政策支持、财政金融、减税降费、权益保护等方面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为新业态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加强阵地建设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石桥镇群众文化工作调查报告
当涂县石桥镇文化站 徐业花
(2020年11月10日)
本人于2019年1月到石桥镇文化站工作,负责群众文化工作。自担任此项工作近两年来,深入基层,调查群众文化需求,并在上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关怀指导下,在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创新工作方法,联系有关工作实际,紧紧围绕镇X委中心工作,以服务基层,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为目标, 自加压力,扎实工作。现将调查情况及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服务水平
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一名农村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我始终把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ZZ思想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及文化业务素质作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先导,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的精神实质,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二为”方针,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积极参加镇X委、政府及业务部门组织的ZZ理论培训,同时,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种农村文化活动,向群众、向民间艺人学习,传承民族文化和群众文化, 不断丰富群众文化内涵。
通过调查学习,不断充实了业务知识,改造了思想,清除了杂念,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也进一步提高了用理论指导具体工作实践的能力, 增强了自身履职水平。
二、尽心履职,推进工作新发展
努力开展各项工作,紧紧围绕镇X委政府提出的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工作思路,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过程中,我始终把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把它作为衡量自己工作得失的标准。牢记X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繁杂琐碎的工作中,做到了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时时处处以工作为重,培养起了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加强阵地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阵地是文化工作的载体,没有文化阵地就难以开展文化活动,新建成的我镇文体中心集活动室、图书室、棋牌室、乒乓室、健身房于一体,极大地丰富了周边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已完成全镇17个村居农家书屋创建达标建设,及时为每一村书屋配送书籍1500册以上,镇文化站组织我们一行人不定期逐村指导书屋内的所有书籍编码登记和分类分柜存放情况,确定专人负责,全天候对外开放,满足了广大村民及外来人务工人员的阅读需求。
组织各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参与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我们深入基层,调查群众文化需求,组织策划各类文体活动,创作编排贴近群众生活的农村文艺作品,参与各类文化下乡活动:
①表演和创作活动,在石桥镇农民文化广场定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广场舞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此外,还有群众自导自演的小品,都赢得台下掌声阵阵。同时,努力创作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生活和群众精神风貌、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文艺作品,并通过各种载体加以积极引导和传播。积极鼓励群众发掘身边典型的人和事,以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方式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
②电影放映,在我镇农民文化广场及各村村部巡回放映电影20多场次,深受村民欢迎。
③“镇记忆”摄影作品展,征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反映我镇面貌发展的摄影作品上百幅,并开展评比活动。
四、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群众文艺汇演
协助市县文化馆开展情系百姓、文化进村演出活动,做到早宣传早准备, 在农村,应以农村文化示范户为依托,利用农闲和节假日,鼓励文艺骨干带领广大村民参与各种民间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
五、发挥义务监督员的作用,净化文化之风
通过走村串户实地调查,进一步认识到新时代的群众文化工作更要善于思考,与时俱进,只有深入基层,调查群众文化需求,群众文化才能更贴近实际, 才会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认可,只有蕴含浓郁的传统气息,才会具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力,我会一如继往地投身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好基层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紧跟新形势群众文化的需求,组织策划更多文艺活动,创作编排更多接地气、贴近群众生活的农村文艺作品,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智志双扶为全面小康提供精神动能 关于察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调研报告
乌兰察布日报社 孙瑞岗 乌云夫、史泽奇
(2020年11月10日)
察右中旗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一个半农半牧旗,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也是中国避暑之都核心区、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风光清洁能源先行区、高山草甸草原4A级旅游区和大青山绥中红色革命老区。全旗辖12个苏木乡镇园区、178个嘎查村,总面积4190平方公里,总人口22.5万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今年即将实现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察右中旗2019年5月成为自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旗县,10月又被列入全国第二批500家试点旗县以来,把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工作的重要载体,加强组织领导,多方整合资源,打造活动品牌,提升志愿服务水平,使人民群众在享受“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形成“知礼节知荣辱”的良好的精神风貌。
一、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察右中旗旗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支持这项工作,在组织领导、体制机制上给予保障。旗改革委员会专题研究制定深化拓展实施方案,旗委书记担任中心主任,旗委常委挂点联系,做到了高位谋划、高质推进。旗委主要领导带头参与志愿服务等各项工作,带领苏木乡镇(园区)、嘎查村
(社区)“一把手”履职尽责,初步形成了三级书记带头抓、多个部门齐落实、多方资源共统筹的工作态势。
为保障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开展,该旗专门成立“察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科级事业单位,设一正一副领导职数,事业编制5人,政府购买服务社工10人,使工作机构实体化,确保中心建设顺利推进,运转更加顺畅。
整合旗文化中心、融媒体中心场地、设备等资源,建成使用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置了项目展示、志愿者培训学校等系列功能
室,拓展文化中心的文物馆、革命历史展厅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利用融媒体中心的演播厅、调度指挥中心,开展网上文明实践活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在苏木乡镇、嘎查村两级,充分整合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乡镇及村会议室、农家书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资源,将文明实践所、站建在群众最多、人气最旺的地方,实现全旗188个所、站全覆盖。
【典型事例】“幸福驿站”:旧车站变为新乐园
位于黄羊城镇互助幸福院西侧的黄羊城幸福驿站里,老人们欢聚一堂:室内,歌者中气十足、演奏者聚精会神;院里,舞者灵活秀丽,观众沉浸期间, 共同构成幸福驿站里“最美夕阳红”的幸福画面。黄羊城幸福驿站是通过对旧车站闲置场地改建,把候车大厅和站前广场用作村民文艺表演和集会场所,深受周边群众欢迎。
【典型事例】“宣讲室”:春风化雨播撒文明种子
宏盘乡宏盘村蒙古包样式的“宣讲室”里“讲者”和“听众”围着炕桌促膝而“坐”面对面的讲授,零距离的互动,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宣讲氛围轻松热烈。宏盘村利用原村委会食堂成立“新风礼堂”宣讲室”和“志愿者之家”,“盘活”了闲置资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辟了阵地,也为群众活动提供了场所。
各地在改造利用闲置资源时,因地制宜,既注重实用功能,又突出个性特色,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核心环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该旗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努力建设一支群众身边的志愿者队伍,确保队伍数量充足、构成多元、富有活力。
突出抓队伍,以全旗X政机关、事业单位X员干部职工为主力军,围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科普环卫、便民帮困等内容组建“8+N”支志愿服务队, 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打造特色项目,提供个性化志愿服务。
动员本土有特长、有能力、有意愿的群众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表率和带动作用,积极参与“爱心燎原”等志愿服务项目,涌现出“王老师说事”等优秀志愿服务品牌和常三虎等市级道德模范,以及众多在脱贫攻坚一线发挥引领作用的能人大户,持续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素质,激发群众脱贫攻坚的
内生动力。
目前全旗共组建志愿服务队伍202支,中心总队26支,所站分队、小分队176 支,志愿服务平台注册志愿者5187人,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600余场次,其中线上活动106次,志愿服务队已成为全旗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力量。
【典型事例】“王老师说事”:在贴近中引导“大家好,今天王老师和大家来说说,咋交养老保险费 ”乡土气息浓郁的“王老师说事”,是察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一个优秀志愿服务品牌。“王老师”王俊英原是宏盘乡中心校的一名教师,退休后发挥余热任驻村第一书记。因村中常住居民多为老年人,怎样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X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讲给他们听, 王老师动了脑筋、想了办法:“我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扶贫政策这些和群众息息相关的内容,变成庄户人听得懂的方言说给他们听,大家接受度明显提高了。”在村里,王老师每周说一次“事”,每次有三四十人在现场听, “说事”不仅在村中的“大喇叭”实时播放,还会录播上传到网络,方便群众随时收看。据村民反映,这种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传播方式更接地气, 更贴近生活实际,大家也更爱听。
【典型事例】“幸福院互助小分队”:每一个人都是志愿者
广益隆镇福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主要服务对象是周边幸福院的老人们, 通过群众点单的方式,为留守老人提供洗浴、洗衣、理发、磨剪子菜刀、打炕、打扫卫生、打印复印、法律咨询、水电维修等志愿服务。而这里的志愿者大多都是幸福院里的住户或者本村的能人巧匠。
市级道德模范常三虎是福泰村幸福院院长,这个群众眼中的“超人”与他的“幸福院互助小分队”在群众眼中“什么都会干”。如今,在察右中旗的各家幸福院,类似的“互助小分队”比比皆是,“互助”精神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被大力弘扬。各幸福院动员组织院内相对年轻、健康的老人走进年长、体弱的困难老人家中参与安全看护、精神慰藉、简单生活照料等对体力和技能要求不高的帮扶活动,让更多的“年轻老人”加入到“以老助老”队伍中来,让更多“高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为政府缓解压力,为老人提供方便,为子女减轻负担。
志愿服务只有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才能接地气,有温度,受欢迎,群众才有获得感。察右中旗在推进文明实践中,始终聚焦群众需求,精心设计服务项
目,切实让受服务群众感受到X委政府的温暖和全社会的爱心善意。目前正在探索培育文明实践积分奖励、爱心燎原等11类全旗性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已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800余场次。
智志双扶
聚焦脱贫攻坚,实行志智双扶,补齐“精神短板”,提振乡村文明程度。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阵地资源,坚持紧扣思想实际、贴近群众需求,
开展“脱贫攻坚讲习”、乡村振兴“十进村”、信用文化建设、“我脱贫、我光荣,我奋斗、我幸福”等主题教育活动200余场次,选树“脱贫致富带头人” “十星级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172个,用身边先进的人和事,教育激发内生动力。
【典型事例】文明实践奖励超市:正向激励补足精神之钙
在土城子乡补盖村,村规民约积分成了村民们互相“攀比”的重要内容。积分不仅关系村集体经济的分红、公益性岗位的应聘、文明超市奖励卡的发放等经济社会权益,“更关系到个人的面子,大家都在争上游,谁也不想拖后腿。”补盖村X支部书记赵四平说,自从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这“一约三会”为抓手,补上了精神之钙, “大家ZZ上跟X走,生活上不伸手,工作上争上游”,思想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察右中旗在补盖村等26个深度贫困村建立起文明实践奖励超市,涉及货物40余种,全部为生产生活用品,资金来源由每年“10.17”全国扶贫日公益捐赠 活动募集,并通过社会各界、能人大户、爱心人士及企业捐赠陆续补充。通过正负积分的方式,对村民遵纪守法、勤劳致富、村风村貌、平安建设、公益参与方面多项指标实施量化考评,实行正向激励和通报批评,形成了奖惩分明的良性机制,营造了人人讲文明、比学赶超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已为群众兑换价值20万元的物资,平均每个超市支出8000多元。
【典型事例】“爱心燎原”:激发内生动力建设美丽乡村“靠养羊,我供出两个大学生!”宏盘乡宏盘村养殖户郭忠元经过爱心燎原志愿服务项目的专项培训,成为村里养殖产业带头人,担负带动身边5户村民共同科学养殖的任务, 并且要把自家产出羊羔分送给这5户村民养殖。“经过培训,心里有底儿了,知道羊的各种症状是咋回事了。”
郭忠元学得认真,也教得仔细,一年后,他带出来的5户村民可以带动更多
有养殖意愿的村民,1+5+N的传递,必将形成燎原之势,实现共同致富的目标。察右中旗依托察右中旗脱贫奔小康协会,组建起爱心燎原志愿服务队。“爱
心燎原”志愿服务旨在发挥典型示范户的传帮带作用,现身说法,现学现帮, 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依托爱心燎原志愿服务的公益项目,郭忠元和全村所有从事养殖业的家庭都安装了人畜分离围栏,极大地提升了村民卫生健康意识和水平,彻底改变了从前“垃圾靠风刮,臭水靠蒸发”的村庄面貌。
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要与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爱心燎原志愿服务从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带头人培养、农牧民素质提升入手,开展智志双扶志愿服务活动,调动贫困群众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移风易俗、自主脱贫的积极性,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添不竭动力。
“菜单式”服务
围绕项目招募志愿者,组建队伍,通过文明实践调度指挥平台“线上”认领项目,“线下”组织实施的实践形式,实现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推动志愿服务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供需无缝对接。
【典型事例】“幸福菜园”:以志愿主体能动性促实效“我这一夏天都没买过菜。”这一天,宏盘乡宣传委员胡志永又为幸福院居民燕彬送去“幸福菜园”里刚采摘的新鲜蔬菜。宏盘乡幸福菜园由当地机关干部认领菜地,负责日常照料,并定期采摘,送给幸福院里的空巢老人,同时结合提重物、帮代办、打扫卫生、洗衣拖地、按摩捶背、亲情陪伴等随手志愿服务,让志愿服务内容更实,效果更好。
宏盘乡幸福菜园、大滩乡公益林等项目对接认领收到良好效果,验证了“菜单式”服务,能够充分发挥志愿主体作用,实实在在地为社会、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使志愿服务能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典型事例】流动服务车队:延伸服务触角
“感谢流动服务车队,让我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希望通过自己的货车小喇叭,把总书记的新思想和X的好政策带到千家万户,同时收集反馈群众需求,为大家更美好的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赵聚德下岗后从事个体经营,因积极热心又有一定组织能力,在察右中旗依托
乡村流动售货车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流动服务车队后担任车队队长,带领着车队把传播新的思想政策、反馈百姓诉求、帮代办群众事务的宣传和服务触角延伸到村,真正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在那里”。
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工作导向,通过网上征询、入户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征集到的1300多条意见进行分析梳理,建立文明实践项目库,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孵化培育。将理论政策、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文艺文化、便民惠民等内容固化到文明实践活动中,倾力打造接地气、群众便于参与的活动品牌。
调研中看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各项工作中,察右中旗有较强的运用网络平台和资源的意识,能够整合运用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两微一端”等载体,开展网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如志愿者的招募、活动信息的发布以及政策宣讲等内容,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线上运作体系,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知晓率,方便了群众参与。还有些所、站能够创新运用互联网相关技术, 开展丰富的线上活动,带动能力较强,有可借鉴之处。如黄羊城幸福驿站,可为老人们提供网络购物、与子女远程视频通话等服务,满足了老年人生活和感情上的需求。
【典型事例】“广E直播间”:创新方式“宣传”“带货”见真招
在广益隆镇“广E直播间”里,不仅有镇X委班子成员到分管民政社保等负责人都轮流亮相,用“大白话”为农牧民讲政策、讲理论,还依托镇电商中心, 组织镇内百姓名嘴、文艺人才、能人大户和理论宣讲、民生解读志愿者,通过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开展政策解读、文艺表演、技能培训等线上服务。此外,还广泛收集镇内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等广大农牧业从业者的生活动态,用视频在网上展示,展现新时代乡村风貌,传播新理念。今年上半年,直播间开展基层理论宣讲50余场,邀请各级好人代表、道德模范宣讲好人事迹10余场次,累计受众近7000人次。
直播做得风生水起,带“货”自然水到“渠”成。广E直播间用“互联网” 在群众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爱心消费的桥梁,精准对接“扶贫车间”,把贫困户在农闲时手工编织的工艺品卖出了好价钱。仅仅几次直播,电商销售就使参与其中的贫困户每人增收500元。
该旗边实践探索、边总结完善,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固定下来,建立起一套长效管用的工作机制,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持久长效。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纳入X委(X组)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年度考核,作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文明系列”评比必备内容,列入重点督查、专项巡察内容。定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标兵评比。
建立三级书记抓落实工作体系,制定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 建设管理规范》,选派工作指导组,实行成员单位到实践中心轮值办公制度、联席会议制度、通报制度,推动工作落地见效。出台《察右中旗公共服务资源统一调配使用制度》,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益。制定了《X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实施办法》,明确了授予志愿者荣誉称号、缴纳意外保险、免费体检、定期培训、进行慰问奖励、积分兑换和媒体宣传的激励嘉许机制,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持久长效。正在完善文明实践所、站以奖代补政策,探索建立文明实践奖励基金、文明实践站点星级管理、文明实践项目库、X员联系群众、X员干部服务项目认领等制度机制。
二、启示
文明实践,贵在“思想引领”,重在“落地开花”。实践证明,有载体、有抓手、有内容的文明实践,不仅能够把X委、政府的关爱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更能够在日积月累的浸润中让文明之花遍地盛开。
自察右中旗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以来,重点从“活动常态化、项目品牌化、志愿普及化、嘉许制度化、机构实体化”等方面发力,推动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X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五项工作”落细落实,成为乌兰察布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缩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 本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巴州区界牌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调查报告
巴中市委X校教师 杨富兰
(2020年11月13日)
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村,自然生态良好,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人辈出,旅游市场客源众多,跨区县联建的沙迴坪联合委员会在资源整合、统筹协调、优化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强大的组织保障能力。界牌村利用自身优势,将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有效途径,探索出一条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为主题, 绿色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红色文化游、传统古村游、农耕体验游、森林康养游为特色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一、界牌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外部条件。一是面临乡村振兴战略机遇。X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为企业家提供了新的舞台。界牌村要充分把握和利用好机遇,不仅自身能取得一个很好的发展,也会成为企业投资发展的一片沃土。二是不断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城乡的空间距离,为新兴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乡村的生态、文化、社会的价值优势对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就表现在为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增长点、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新的活力、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新的实践路径。因此,不断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为界牌村加快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外在动力。
(二)基础条件。一是自然生态良好。界牌村山清水秀,自然风光独特, 新鲜的空气、迷人的自然风景、热情好客的老百姓、新鲜生态的放心食材等, 成为众多游客的“憩息地”。二是农业资源丰富。界牌村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 主,种植业以棉花、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豆科植物为主,养殖业以牛、猪、羊、鸡、鸭、兔、鱼等为主。家家户户弹花纺线、织布印染、煮酒熬糖,家庭小作坊随处可见,客栈、行商等兼而有之,人们自给自足,日子悠闲散漫。
(三)优势条件。一是文化底蕴深厚。界牌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 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古人类文化遗迹、战争遗址遗存,还有灿烂的巴文化、三国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石刻文化等,全村保存不可移动文物多处, 如摩崖造像20窟,历代碑刻326硐,新石器时代遗址1处,明清古建筑24套。可移动文物,如石器、古籍图书、历代钱币、手工刺绣等文物1960件,建立了巴中市第一个村级博物馆——沙迴坪博物馆。2016年底,该村成功申报“四川省历史文化名村”,成为省级重要的文化资源集聚区。二是组织保障优势。界牌村因地处巴州区与通江县交界处而得名,与通江县杨柏镇沙泥坪村一路之隔, 均属典型“三边村”,为了实现联动发展,在市区县组织部的指导下,正式选举成立了巴中市巴州区通江县沙迴坪联合委员会,为两村抱团发展夯实了组织基础,也为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战斗堡垒。
二、界牌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界牌村一直坚持“X建强村、文化兴村、产业富村”思路,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传承保护、回引返乡创业、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乡村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各方关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问题。
(一)理解认识有待进一步强化。主要体现在对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解不到位,片面要求以“资源”换“经济”。缺乏农文旅融合发展专门编制的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对农文旅融合不够重视,会出现重农业产业发展、轻文化传承、文物保护和文旅发展滞后的现象,或者只是简单组合,缺乏创新和活力。
(二)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硬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如水、电、网、路等。二是软环境,包括招商引资环境、服务水平等。目前,该村农家乐、 民宿发展才起步,运营管理模式、利益分配机制还在进一步探讨中。
(三)生产要素还不够集聚和优化。具体表现在人、地、钱、技术等主要 生产要素上。在人力资源方面,虽然早就建立了村级人才库,但成功招引回乡的比较少,产业发展带头人、专业技术人才、致富能人等都极为紧缺。在土地规划和利用方面,缺乏一种长远谋划,只顾眼前和短期效益。在资金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开支都很大,联合X委在对外积极争取资金方面还有一定难度。在技术方面,农村电商、互联网应用、种植养殖等还较落后,导致研发设计、融合创新不够。
三、界牌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探索
(一)主题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界牌村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川陕苏 区时期,发生了以少胜多的战例——杀牛坪阻击战,现已成功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战壕遗址、许世友将军的拴马树等。2015 年动工修建的红军烈士陵园有5000余具革命烈士忠骨,现已成为巴中市红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各级干部、附近村民、中小学生前来瞻仰,接受红色文化洗礼。通过这种模式,追寻革命先辈足迹,看革命老区的沧桑巨变,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二)古道遗址+山水文化+生态康养游。界牌村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境内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摩崖造像、米仓古道等文物景点50余处。同时,自然风光独特,物种多样性丰富,动植物资源千余种。加之村内有中医药传人27人,遗存医学书籍近千册。当前,人们对医疗、康健等保障要求比较高,因此很适合尝试这种模式。
(三)传统节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游。界牌村腰鼓队、龙狮队、山歌队 等,成为本地历史文化传承的生力军。该村民俗民风淳厚,保留了乡村治理(族群治理)完整的秩序及家规、家训、族谱数十本,匾额十多件,以及家族形成的土地、房屋、产权交易、契约及器物数百件,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传地。这种模式需要对民俗或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脉络等进行打造升级。
(四)农事体验+农耕文化+传统古村游。界牌村民居建筑群与自然地理、 风水古木及古道相映成趣,建筑工艺精美,虚实布局考究,街坊类型多样,传统村落特色鲜明。这种模式具有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性质,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享受劳动果实。
(五)记住乡愁+家族文化+探亲度假游。界牌村是程氏家族的世居地,是 程氏宗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程氏族人在此繁衍生息,兴学重教、诗书继世是千百年来的价值追求,也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忠勇仁义”的灿烂文化及根深蒂固的乡恋乡愁。通过这种模式,可以认祖归宗,对界牌村有一种情感依托和精神寄托。
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可持续性调研
林薛栋、高飞、冯一帆
(2020年11月15日)
张家口是河北省深度贫困集中区,近年来该市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形成了以项目带产业、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良性互动, 项目质量和带动脱贫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初至2020年6月末,张家口市累计减贫39.2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02%降到0.39%,目前已实现贫困人口产业扶贫项目及帮扶措施双重全覆盖。
一、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总体成效显著
扶贫产业贷款总量不断提升,扶贫项目贷款总量自2016年以来每年均超过百亿,产业扶贫项目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截至2020年6月末,全辖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合计341.99亿元,同比增长12.5%,余额占辖内全部各项贷款的9.4%,带动、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到82.41万人。其中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合计141.81亿元,同比增长18.3%;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合计151.93亿元, 同比增长12.7%。
具体表现为:一是扶贫产业贷款总量稳步增长。仅2020年上半年,扶贫产业贷款达到101.36亿元,较2016年全年增加63%。二是扶贫项目贷款持续发力。2016年至2019年,扶贫项目贷款规模均超过百亿元,2018年扶贫项目贷款规模达146.85亿元,为近五年最高。2020年上半年,扶贫项目贷款规模达109.38亿元。三是扶贫产业利率趋势性下降。
2016-2020年,产业扶贫贷款利率从5.46%下降到4.89%,目前低于市场平均 利率1.6个百分点左右。
二、扶贫产业发展夯实脱贫锚点
扶贫项目立足区域特色持续发力,在2017到2020上半年期间,帮助106万人口脱贫;扶贫产业效果显著,2018年以来带动扶贫人口数量持续在22000人以上。
利用独特优势,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宅 基地以及屋顶,大力推广“光伏+可再生能源”新模式,有效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近三年来,金融支持光伏发电项目贷款44.13亿元,123.7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并网运行,助力8.26万户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每户每年增收3000余元,持续获益20年。在发展模式上采用企业建设运营的模式,30%投资由企业出资,70%
向金融机构贷款。通过成立农村光伏扶贫合作社,按照合作社申请、贫困户承贷、光伏施工企业担保的方式获得扶贫贷款。贷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专款专用。
依托优良资源,发展旅游扶贫产业。依托优越的冰雪资源、民俗风情等 特色旅游资源,推出景区带村、带人带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有效模式。近三年来,新建旅游重点项目11个,实现旅游收入859.35亿元,推动列入国家文旅部旅游扶贫项目库的177个村脱贫出列。其中崇礼区以2022年冬奥会举办为契机,以冰雪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截至2020年6月末,全区带动、服务贫困人口3.9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16.81%降至2019年末的0.038%。
立足生态农业,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以农光互补、食品安全产业链、生态旅游文化、高品质养殖业等产业升级方式,形成一二三产融合产业综合扶贫示范项目,统筹解决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问题。如张北县农村“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扶贫项目一方面发电收入直接惠及贫困户数2000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现代农业”,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对大田种植进行物联网改造,打造旱作轮种农业种植观光区、精品农业网络众筹互动体验区、绿色中药材种植示范区、大田油料作物种植区、大田甜菜种植区、有机绿色蔬菜合作种植示范区,改变当地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同时可以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径。
三、金融机构主动致力精准扶贫
从产业扶贫和项目精准扶贫贷款投放总量来看,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政策性银行、国有控股银行和城商行。其中,政策性银行是农村地区产业扶贫信贷投放的主力军。2018年后,国有控股银行产业扶贫信贷投放量超过城商行等法人机构,成为第二大产业扶贫信贷投放主体。
政策性银行担当主力。作为全市唯一一家政策性银行,截止2020年6月 末农业发展银行张家口分行扶贫贷款余额为160.63亿元,占张家口市全部单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的76.2%。其中: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64.24亿元,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96.39亿元,带动、服务贫困人口35.15万人。充分发挥农发行对支持扶贫项目期限长、利率低、深度贫困县域程序简化的特殊政策,牢牢抓住“空心村”治理、退耕还草、奥运核心区贫困村提升、光伏扶贫等项目,持续向脱贫攻坚发力。
国有大行创新支持模式。截止2020年6月末,国有控股银行扶贫贷款余
额为160.63亿元,占张家口市全部单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的19.29%,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