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目 录
中国农业银行扬州江都支行课题组张连华、夏峰:
创新金融科技 助力民生保障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调研组:
江苏省苏北农房改善工作调研报告 3
银川市应急管理局课题组执笔人张伟:
锻造让X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银川应急铁军 8
浙江省纪委监委课题组:
防止利益冲突 廉洁行权用权 11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坚定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15
南京大学调研组陈腾、刘鹏:
教育立州,智启未来 20
曹红艳、牛瑾:
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调研记 2 3
中国船燃X建课题组:
浅谈如何加强基层X组织标准化建设 36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X组书记、局长杜家武:
我市“三大改造”奖励资金绩效调查报告 42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广西西林着力打造“山水一体”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46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黄仁慧:
县级融媒体现状调研报告 以敦化市融媒体中心为例 50
州委老干部局课题调研组:
新时代老干部工作“三化”建设路径探索 55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省级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研讨班课题组:
以系统思维一体推进“三不” 63
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课题组:中国宏观经济2021年展望 66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调研组:
关于凉山州喜德县贺波洛乡桌古村的调研报告 69
秦皇岛市抚宁区统计局王颖:
抚宁区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73
瑞金市教育科技体育局黄娜:
壬田镇中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调研报告 80
贾永全、杨辉、韦春波、邓春波:
大庆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84
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贺巍、杜君:
大学生新时代辽宁精神培育情况调查报告 90
中共法库县委X校孙颖、宋德伟:
关于法库县发展文旅产业的调研思考 95
谭亚龙、任伟:
深化主题教育官兵思想调查报告 99
王珂:
河南省周口市乡镇专职消防队建设情况调研 103
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课题组:
金融科技发展研究与监管建议 110
洪瑶:
淮南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120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课题组:
绿色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 124
中共柳州市委X校耿静红:
民营中小企业高质散发展的合力机制研究 140
河南省清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马红超:
清丰县返乡下乡创业工作调研分析 146
国家税务总局铜川市税务局课题组:
陕西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基于税收视角 150
武汉大学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组: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来自贵州省的调研 154
中国人民银行兴安盟中心支行课题组:
新冠疫情下的兴安盟辖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调查研究 164
中国移动投资公司X委政研课题组:
以X委核心作用显性化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172
民进上海市委课题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X建设问题研究 178
创新金融科技 助力民生保障
中国农业银行扬州江都支行课题组 张连华、夏峰【更多文库:d adawk01免费领取】
(2021年4月30日)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为首的新兴技术蓬勃发展,而以此为基础技术的金融科技正在重塑着金融机构的生态圈。中国农业银行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业态,努力探索金融科技方面的应用。金融社保卡是金融科技普惠民生的重点领域,农行江苏省分行与江苏省人社厅共同推进的金融社保卡业务正是在此领域的积极探索。
江都农行在开展金融社保卡业务时,积极与当地人社部门协调合作,并且积极向省市分行争取技术、资金、政策、人员等支持。目前已于人社部门实现后台数据库的连接,江都农行在本地人社部门大厅内布置发卡机和农行超级柜台,并安排专人在现场进行服务,全方位地为居民群众提供服务。居民来人社部门办理金融社保卡时,首先到人社柜台填表录入信息,再到发卡机进行制卡发卡,取得新发金融社保卡后到农行超级柜台开通金融功能。过程中,现场的农行工作人员会积极主动向居民群众介绍金融社保卡的功能与作用,让居民群众体验到“农情温度”。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发挥国有大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江都农行积极主动加强与人社部门的合作,现已申请在该行物理网点试点开办金融社保卡业务,在网点投入便携式发卡机,做到居民群众在农行网点便能够直接现场开卡,改变传统申请流程,通过农行智能终端还能够实现社保卡信息采集、新开户、卡面打印、及时补换卡、密码修改及重置等功能,真正做到让客户在农行就可以“多点办、就近办、跑一次”,后期还会根据需要在更多的物理网点进行推广。
目前江都农行已办金融社保卡24万余张,占江都地区总人口的近1/4,为服务社会、普惠民生作出良好的表率,体现大行的社会责任。
当下及未来的银行业应当把握数字经济大趋势,汲取金融科技先进知识和手段,完成将服务便民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银行业要抓住移动无接触支付发展的需要,通过使用金融科技新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电子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 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和丰富其使用环境,为未来社保资金的线上支付做好技术准备与应用场景。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业务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开启,金融科技可以
实现银行与多方系统联动、数据共享、进一步促进金融社保卡在多领域、多功能的整合衔接,为社保提供了更多的便捷,“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利用创新技术,为社保制度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随着金融科技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社保卡业务服务也将续写新的篇章,而这正是金融科技助力民生保障的应用前景。
从“小切口”入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江苏省苏北农房改善工作调研报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调研组
(2021年4月22日)
近年来,江苏省大力推进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以下简称“苏北农房改善工作”),在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市有序开展苏北地区农民老旧房屋和“空心村”改造,从“农房建设”这个“小切口”切入, 在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的同时,提升乡村建设品质,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探索出一条以新型农房建设为抓手、促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总体情况
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其中区域发展的短板在苏北,城乡发展的短板在农村。特别是苏北农民住房总体较差,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十分强烈。江苏省委、省政府于2018年8月印发《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全面启动苏北农房改善工作。
经过两年多努力,苏北地区超过20万户农民群众住上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风貌协调的宜居农房。通过同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强化地域特色风貌塑造,建成了一批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展示地方特色、留住乡愁的新型农村社区。同时,推动农村适宜产业发展、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并通过农房建设拉动了投资、扩大了内需、刺激了消费,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添柴助力,为书写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提供了有力支撑。【更多文库:dadawk 01免费领取】
综合来看,江苏实施的苏北农房改善工作,有效改善了农民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了乡村建设发展水平,是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重要举措,对于全国, 特别是中西部22个省(区、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借鉴意义。
主要做法
X委牵头抓总,协调推进苏北农房改善工作。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苏北农房改善工作,省委书记、省长多次带队到苏北走访调研,省级建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省级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了省级工作推进办公室,办公室下设6个工作小组,分工负责、协同配合、统筹推进,综合组组长单位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苏北5市均成立了市级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牵头抓总,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委分管副秘书长负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稳妥推进农房改善项目落实。
优先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坚守改善农民群众居住条件的初心本意,扎实开展调查摸底工作,优先将省定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江苏省将年收入低于6000元的农户列入省定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4类重点对象列入农房改善范围。同时,加强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将“空心村”以及全村农户住房改善意愿强烈的村庄也纳入农房改善范围,切实回应群众所需,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吸引农民回乡生活就业。
优化农房设计,塑造本土风貌特色。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规模村庄撤并, 科学开展村庄设计。组织编制新型农房设计方案和既有农房风貌改造方案图集, 优选设计单位和设计师,建立健全设计方案审核把关机制,重点关注农房、院落、公共空间、绿化景观、设施配套等彰显乡村特色的关键载体设计,注重挖掘本乡本土的自然、历史、文化元素,着力体现文化特色、地域特征和时代特点,留住乡愁记忆。其中,淮安市精心设计打造了金湖县荷花荡、湖畔旺屯社区等一批具有典型江淮风格的新型农村社区。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用多种建设方式。由农民自己选择集中统一建设还是农户自行建设。对于农户自愿统一建设的,主推“统规代建”模式,积极引入大型国有企业,提高了农房建设的品质品位。同时,在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基础配套的前提下,支持农民开展“统规自建”,满足农民群众个性化需求。加强农房质量安全监督,压实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鼓励农民全过程参与监督,确保农房质量安全。
以农房建设为中心,配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想老乡住得好, 基础设施不能少。苏北5市在农房建设的同时,同步建设供气、供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播电视及通信基站等配套设施,按城市生活标准将供水、排(污) 水、电力、天然气、通信、广播电视等接入农房,保障农民在水、电、气、通信、厕所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条件达到与城镇相同标准。根据聚集人口规模和实际需求,围绕农房配建X群服务中心、公交站点、商业街、大舞台、电影院、
文体广场和农机具停放场所等服务设施,确保农民群众出行便捷、居住舒适、生活便利。同时,尊重农民意愿,在房前屋后为每户保留1分菜地,既留住乡村特色,又解决了农民生活实际问题。
以调整农房布局为契机,发展特色产业。安居还需乐业,农房改善工作直接为农民群众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新型农村社区的环境保洁、物业服务管理等。同时,通过调整农房布局,集中整治农房改善项目腾退土地,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用地保障。通过布局“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同步配套建设1~ 2个特色产业项目,提高农房改善项目与产业项目的契合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两大主体”,因地制宜发展“家门口就业”工程,积极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带领农民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健康养老业、特色手工业、农村电商等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如宿迁市涧河村引进电子加工、服装加工等6个特色产业项目,300余名富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统筹资源配置,解决建设资金难题。鼓励支持苏北地区围绕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利用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有偿交易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配置规模合理的用地指标,支持农房改善项目用地需求。根据政策支持和地方财力、农民可承受能力等,做好建设资金测算工作,确保建设任务和财力大体相当,乡村不负债。明确改善住房与原住房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农民不出钱或少出钱。省级设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新型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市县用足用好土地指标交易政策, 统筹开展增减挂钩和补充耕地指标交易,为农房改善资金筹措提供有力支撑。
X建引领提升基层X建水平及社区治理能力。围绕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建立新型社区的X组织,创新工作机制,建立社区网格X建工作站,开展“X员中心户”创建活动,以X建为引领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水平。宿迁市宿豫区周马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马伦烈士纪念馆,淮安市金湖县幸福湾新型农村社区打造红色文化与兵工精神传承展示基地,努力讲好本土红色故事,吸引周边游客参观旅游,促进基层X建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搭建“有事好商量”平台,开办乡村振兴讲习所,引进专业物业服务管理团队,建立村规民约、物业服务管理规范等,强化村民自治,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
取得成效
提升了农村住房品质和人居环境。苏北农房改善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根本目的,以农房建设为载体
和切入点,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农村4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实现“动态清零”,改善后的农民住房品质、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显著改善, 农民住上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乡村别墅”,过上了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便利生活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苏北农村成为水韵旖旎、生态宜居、令人向往的现代乡村。2020年5月,江苏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进行的满意度调查显示,苏北5市农房改善农户的满意率达93.3%,下辖33个有农房改善任务的县
(市、区)中17个满意率超过95%。
彰显了乡村特色和文化的价值魅力。通过精心设计、精益建设,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尊重乡村原有的形态和肌理,着力体现传统特色、地域特征和时代特点,苏北地区村落的传统特色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塑造了新时代的小桥流水人家,展现了新鱼米之乡的特色风貌。宿迁市通过挖掘乡村文化记忆,融合当地田园乡村特色,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业, 打造了“水韵双河”“荷庄振友”“亲艾周马”“水美涧河”等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凸显了现代化乡村的魅力和价值。
促进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致富。苏北农房改善工作把农房建设同特色产业发展及农民就业致富结合起来,以农房建设撬动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助力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为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苏北农房改善工作不仅为农民建造了好房子,还为他们找到了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目前,苏北5市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特色手工业、农业生产服务业、农村电商等初具规模,培育了一批立足农村、农民主办、富有区域特色的乡村产业,拓宽了农村劳动力的致富增收渠道,增强了乡村的活力。宿迁市周马新型农村社区精准选育艾草作为主导产业,目前规模已达1500 亩,集体经济增收达100万元。淮安市湖畔旺屯新型农村社区提升建设5000亩观光农业区、1000亩高效渔业区,人均年增收3.36万元。
推动了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把苏北农房改善工作同基层X建、社区治理结合起来,下沉资源、服务、管理,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通过成立新型社区X委,推动X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X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增强了基层X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充分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提升了农民的精神风貌,培育出新时代文明乡风、良好
家风、淳朴民风,探索出一条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
支持了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施农房改善项目是保民生、扩内需、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带动了建材、建筑、家具、家电、家装等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有效拉动了内需,还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创造了许多机会。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农房改善项目共拉动内需290多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1.4万个。
工作建议
“十四五”期间,村镇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X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借鉴推广苏北农房改善工作的经验做法,以提高农房建设品质为切入点,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以推进新型农房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宜居农房,不断提升农房现代化水平,与农房同步建设农村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收运、道路、供气、供电、通信、绿化等配套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设施基本相当。
配套建设X群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农贸商业等公共建筑,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村民自治和物业服务管理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长效管护机制。
因地制宜引进农村特色配套产业,带动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资源流向农村,重塑乡村魅力和乡土活力,建成一批建设品质高、居住环境佳、公共服务好、产业发展优、文化特色足、群众满意度高的新型农村社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锻造让X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银川应急铁军
银川市应急管理局课题组 执笔人 张伟
(2021年4月1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X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X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扎实开展X史学习教育,就要进一步总结X的历史经验,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开展好X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银川市应急管理局全体X员干部要在X中央、区市X委、应急管理局X委的坚强领导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着信仰、带着责任、带着使命,扎实推进X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X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X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成果,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提升队伍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在“奋进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学习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增动力、强弱项,提素质、练内功,强本领、担使命,严管理、转作风,锻造让X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银川应急铁军。
通过学X史,进一步增动力,强弱项,防范化解应急管理重大风险。当前, 国际局势波谲云诡,我国周边环境复杂敏感,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任重道远。银川市自然灾害防治救援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完善,部门间职责交叉、责任空当,监管盲区的现象时有发生。“隐患未彻底整治”“责任未全面落实”“短板未全部补齐”是现阶段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难题,更是防范化解应急管理重大风险的重中之重, 要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一系列活动,促使行业部门在防风险、除隐患上找到契合行业领域实际的管用方法、有效路径,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积极推动自然灾害防治八大重点工程建设,主动担当,履职尽责。对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需要各行业各部门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合力消除责任空当、监管盲区。
因此,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
警惕,增动力,强弱项,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 事件;既要有防范应急管理重大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应急管理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通过学X史,进一步提素质,练内功,推进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推进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提高“七种能力”刻不容缓,“应急人”必须提高ZZ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重点是要提高应急处突能力。X史学习教育为我们提素质, 练内功,以高质量推进应急管理事业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我们要以X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强化ZZ机关建设。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南针”和“定盘星”,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重要论述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提高ZZ判断力、ZZ领悟力、ZZ执行力。要把X建引领贯穿到应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忠实践行“对X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四句话方针,以实际行动践行X的宗旨,创建“让X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模范机关。要坚持X的群众路线,激发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应急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无穷力量。要坚持和发扬X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求真务实,能打善战,战之必胜。二要主动适应改革,积极参加实践锻炼。 要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健全部门管理体制,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演练,积极应对防大洪、防地震和地质灾害等风险挑战,在重点攻坚任务、重特大灾害应对处置中打头阵、当先锋,在应急救灾一线摸爬摔打中增长才干,在处理复杂问题中积累经验。三要坚决遏制重特大、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要围绕“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要求,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攻坚战。要以更高质量、更为严格的标准深化治理整顿,推动解决重点行业领域突出问题,推动高危行业转型升级,以严格精准高效的监管执法推动责任落实,坚决遏制重特大、较大事故发生,持续推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四要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要把《银川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的要求落实落细。切实抓好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建设,
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发挥防灾惠民工作效益;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提高风险监测预警能力,要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作风建设为保障、装备和体系建设为关键,提高抢险救援和保障能力。
通过学X史,进一步强本领,担使命,激励干部勇于担当作为。一是畅通择优选贤的选任渠道。对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反映 较好的干部,给予干事平台和进步机会,最大限度激励广大干部在新时代实现新担当新作为。二是传递关心关爱的组织温度。贯彻落实《银川市进一步激励 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若干措施》,从思想、事业、待遇、健康等方面关心激励干部,把各项关心关爱干部的政策落实到位。重视干部身心健康, 加强干部的关心关怀和情感激励,提升干部的组织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心理获得感。三是大力选树宣传担当作为典型。加强X建和业务工作的融合,积极 培树“应急先锋”品牌,选树忠诚干净担当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向上级组织推荐,及时褒奖表扬,形成鼓励担当作为、崇尚创新奋进的良好氛围。
通过学X史,进一步严管理,转作风,形成干在当下,狠抓落实的强大合力。一要强化担当抓落实。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主动对照市委、市政府 安排部署的重点工作,积极担当作为,把该干的干起来,把该抓的抓起来,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不折不扣落实下去。二要坚持从严管理。认真贯彻落实X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教育干部自觉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完善内部管控制度,让X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三要转变作风抓落实。要发挥市应 急管理局统筹协调作用,发挥相关部门专业优势,对照隐患问题,抓紧整改落实,形成苦干实干谋发展、齐心协力抓落实的强大合力。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落实“三基本”工作法和“三个一线”工作机制,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在现场盯着抓,确保问题在一线解决、政策在一线落实、工作在一线推进。
防止利益冲突 廉洁行权用权
浙江省纪委监委课题组
(2021年4月29日)
所谓利益冲突,一般指公职人员代表的公共利益与其自身具有的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从近年来浙江省查处的相关案件看,一些X员干部在履行人事任免、政府采购、工程招标、行政审批事项等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利用公权为自己、亲属或利益相关者谋取私人利益,严重影响了X和国家的公信力。利益冲突的背后,实则是权力扩张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
对此,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坚持严惩腐败与严密制度、严格要求、严肃教育紧密结合,做到科学有效地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使监督体系更好融入国家治理体系,释放更大治理效能。
一、防止利益冲突工作的实践探索
浙江市场经济先发、民营经济活跃,公职人员面临的利益冲突问题也较早显现,历届省委、省纪委都对防止利益冲突、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出台一系列制度进行规范和治理。
构建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体系。出台《X员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暂行办法》, 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任务不断完善配套制度,从源头治理规范领导干部行权用权行为。一是覆盖各领域。针对“以权揽储”变相腐败、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隐形变异“四风”等方面问题,专门制定《关于防止领导干部在公款存放方面发生利益冲突和利益输送的办法》《关于禁止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行为的若干规定》《防止领导干部房产交易违纪违法行为规定》《防止领导干部违规参与民间借贷行为规定》等规章制度。二是覆盖各层级。引导各地区各单位推进制度创新,杭州、宁波等地出台《关于防止国家工作人员在公共资源交易、公共产品采购、公共资产管理中发生利益冲突的若干规定》《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等制度办法。三是覆盖各阶段。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贯穿X员领导干部任前、任中、离任三个阶段,涉及从业行为、投资理财等多个方面。如,针对退(离) 休X员领导干部,专门印发《关于规范退(离)休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兼职问题的通知》。四是覆盖各主体。除X员领导干部外,调整对象还包括机关单位,
X员领导干部近亲属。如,针对“红顶中介”问题,研究制定《关于扎实推进从事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省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实施意见》。
持续强化利益冲突问题专项治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利益冲突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治理。一是严肃整治X员领导干部经商办企业、违规兼职问题。明确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从业行为“五个不准”,近年来持续开展违规兼职专项整治,清理违规兼职2.85万人次,认定并清退违规取酬4.69亿元。二是严肃整治X员领导干部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问题。近年来共处置反映领导干部插手相关领域问题线索4328件,立案查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772人。三是严肃整治领导干部违规房产交易及违规借贷问题。在全省X员领导干部进行自查填报基础上,经重点核查,共有102人因违规房产交易、399人因违规借贷受到处理。四是专项整治“烟票”背后的“四风”问题。2020 年共查处相关违纪违法问题230件次,处理301人,给予X纪政务处分157人。五是严肃整治选人用人违规违纪问题。结合省委巡视工作中选人用人专项检查, 聚焦违规破格提拔等突出问题,在全省开展基层选人用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查核处理2163人次,推动健全完善制度规定1462项。
不断健全防止利益冲突配套机制。在抓好制度建设和专项治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切实提高防止利益冲突工作实效。一是完善利益申报核查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对不如实申报的给予取消考察对象资格、诫勉等处理,积极稳妥推进新提任领导干部个人事项公开试点工作。二是强化利益公开机制。围绕利益冲突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公共信息公开力度,全面提升工作透明度。三是夯实利益回避机制。明确X政机关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必须实行职务回避和公务回避。在全省范围内严格执行地方X政正职、纪委书记、组织部部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公安局局长等异地交流任职,并逐渐向市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延伸。四是建立利益研判机制。结合贯彻落实X员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暂行办法相关要求,全省X员干部共排查78.3万个风险点,并依情形确定风险等级和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干部廉政档案,实时动态更新信访举报、案件分析等方面情况, 及时发现并处置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初步形成集排查、监控、管理于一体的利益冲突防控研判机制。
二、防治体系尚存薄弱环节
调研发现,当前防止利益冲突工作的探索实践,对推进全省X员领导干部
依法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浙江省进入了作风和腐败问题减存量遏增量的深入推进期、亲清政商关系的塑造提升期。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防止利益冲突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需要制度机制、工作举措的深入研究和纵深推进。
主体覆盖还不够全面。在监督工作从“关键少数”向“绝大多数”覆盖的过程中,对乡科级及以下基层一线干部、行使公权力的非中共X员公职人员以及X员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特定关系人的约束和监管,还存在空白地带。下一步,要从职务职级、群体类型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入手,扩大调整防止利益冲突对象范围,结合不同行业、部门、岗位的特点持续深化利益冲突治理,实现防止利益冲突全覆盖。
源头治理还不够到位。当前,主要依靠自查自纠、专项整治和查办案件来发现和解决利益冲突问题,“防”的价值意蕴没有全面显现,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土壤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还不够完善。下一步,要聚焦尚未演变成违纪违法行为的利益冲突行为,完善利益申报、公开、回避机制,完善信访举报制度,丰富处置方式,更好发挥制度建设在源头治理中的作用。
协作机制还不够完善。通过巡视巡察发现,部分单位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靠山吃山”现象依然一定程度存在,受信息整合程度不高、协作机制不畅等因素制约,深入开展部门行业系统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下一步, 要进一步完善信息联动机制,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审计、组织、财政、金融、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健全完善便捷高效的信息联动平台。
三、提升防止利益冲突的监督效能
全面从严治X永远在路上,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防止利益冲突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护航“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保障X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将防止利益冲突工作融入“三不”一体推进全过程,释放标本兼治效能。要严肃查纠各种利益冲突问题,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创新利益冲突问题处理手段,实现监督处置关口前移,提高行为人违规违纪违法成本,进一步增强防止利益冲突的约束力和震慑效应。要不断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加强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增强制度的系统、整体效应。针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等监督重点,引入利益申报、利益公开、利益回避、利益研判等防止利益冲突机制,进
一步完善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家庭廉情适当范围公开等制度。要切实开展防止利益冲突教育,坚定“不想腐”的取向。把防止利益冲突作为广大公职人员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导公职人员特别是“关键少数”正确认识、有效防范、妥善处理利益冲突问题。
将防止利益冲突工作融入完善X和国家监督体系全过程,强化权力制约监督。要把防止利益冲突嵌入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进一步明晰权力边界, 建立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从源头上压减权力寻租设租空间,探索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的有效途径,推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加快建立健全权力运行过程中利益冲突可留痕、可查询、可预警、可追溯机制。要把防止利益冲突纳入主体责任范围。将防止利益冲突列为ZZ生态评估、主体责任考核、X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推动各级X委(X组)把防止利益冲突融入本机关本单位、本领域本系统的全局工作,抓好谋划、组织和领导。要把防止利益冲突列入监督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协助引导推动功能,协助同级X委(X组)抓好防止利益冲突法规制度的贯彻落实及监督检查,推动构建以X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及时纠正和严肃查处利益冲突行为,不断增强监督治理效能。将防止利益冲突工作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全过程,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中梗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探索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改革服务,深化信息公开,有效制约权力对资源配置和微观经济的不恰当干预。要着力拧紧政商交往“安全阀”。以防止利益冲突为抓手推动构建“亲”“清” 政商关系,细化领导干部与商人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尺度,支持各地开展“亲清指数”探索实践,依法对行贿记录人员及其所在企业开展联合惩戒。要着力构建廉洁诚信“软环境”。将防止利益冲突的理念和工作方法运用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塑造廉洁诚信的国家公职人员队伍形象,弘扬廉洁诚信的良好道德风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坚定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2021年4月28日)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成都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首倡地、公园城市理念的首提地,理应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加快建成高品质生活环境新标杆和共建共享幸福城市新样本。
一、回应美好生活向往明晰出发点
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是X的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与现实反映。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ZZ周报》发刊词中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要求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上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就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不满意,生活方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
市第十三次X代会以来,成都主动顺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坚定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回归生活导向,城市宜居性、舒适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连续12年位居“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在刚刚发布的“中国美好生活城市(2020-2021)”中,被评为十大“大美之城”与 “向往之城”。
推动规划建设方式变革。坚持以科学规划前瞻引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公共资源均衡布局,结合城市空间优化和功能体系调整,以远期规划人口为基数增量20%确定公共服务配套标准、具体指标和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资源与服务人口不匹配难题有效改善。
推动政策调节方式变革。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机制和方式,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识别、清单管理、动态调整、财政投入等制度机制,促进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最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效益最大化,推动100项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城乡一体覆盖。
推动公众参与方式变革。加强公共服务提供方与需求方良性互动,强化公众对公共服务政策制定、执行、监督评估等全过程参与,推动实现公共服务供需精准匹配,不断提升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
推动共建共享方式变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组织形式,组建成立教育、医疗、体育、绿道、益民五大民生投资集团,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公共服务格局。
面向未来,应更加自觉地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城市发展全过程和城市工作各方面,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和全周期全链条的服务供给,切实把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作为城市长远发展的筑基工程,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市民群众结成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调动市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切实将人民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转化为务实行动。
二、厚植比较竞争优势找准着力点
比较优势既是一座城市历史基因、内涵肌理的综合呈现,也是别样精彩的独特资源、标识符号。只有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并充分挖掘、放大这种比较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城市竞合发展中占据主动性、赢得主导权。市第十三次X代会以来,成都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紧扣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总目标,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使命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有机统一,不断巩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城市综合竞争优势。
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城市空间,以打造全域功能区体系为牵引,推进产业功能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与消费场景、商业场景有机融合,加快建设集生产、商业、生活空间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社区,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功能复合、宜居适度。
打造蓝绿相映、城景相融的城市形态,深入推进“三治一增”,着力打造市域绿地系统、城市山水格局和全域公园体系,积极营造诗意栖居生态场景和多元体验生活场景,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施X建引领、共享共治的城市治理,在全国率先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创新构建X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制度体系,大力实施旧城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等“五大行动”,探索建立村(居)民议事会、“社区志愿服务日”等共治机制,初步实现X委领导、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彰显兼收并蓄、务实创新的城市气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价值取向, 培育文化商贸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新形态,精心打造一批文创街区、建筑群落、文化景观,把文化创意、深度体验和生活美学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提供优质均衡、精准高效的城市服务,统筹构建覆盖全区域全人群、标准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布局“15—10—5分钟”街区级、社区级、小区级生活服务圈,以TOD引领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公共服务体系重构,服务供给力、保障度稳步提升。
面向未来,应立足城市基因,遵循城市规律,顺应时代大势,拓展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功能体系、动力机制、城市品质等弹性空间,塑造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独特标识,厚植以先进营城理念、独特生态本底、创新生态环境、开放产业体系、鲜明生活特质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努力在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和区域分工调整中抢占先机。
三、增强辐射引领功能抓住关键点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做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战略部 署,确立了“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要求成都充分发挥优势带动作用,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市第十三次X代会以来,成都充分发挥供给层次、枢纽位势和消费能级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全面增加多层次、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高品质生活成为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辐射引领区域发展的助推力。
提升以创新创业为牵引的发展活力,全力营造包容开放的创新生态、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建立突出知识价值导向的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提升人力资源协同水平,常态化发布城市机会清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创业平台、事业舞台,充分释放人尽其才的创造活力。
构建以多维互联为支撑的流通体系,建设亚蓉欧航空枢纽、陆海新通道枢纽,畅通“欧盟—成渝—日韩”和“成渝—东盟”开放通道,发展数智化物流打造现代供应链,构筑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增强以宜居生活为优势的承载能力,推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扩面提质, 持续完善住房供给体系、生活消费品供给体系、社区服务供给体系,提升对生态脆弱地区人口转移的承接能力,实现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要素适宜性的协调平衡。
打造以品质体验为导向的消费中心,聚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推动场景营造、业态创新和品牌集聚,不断壮大绿色消费、数字消费、定制消费
等新兴消费,积极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商品消费链和商业集群,在形成海外消费国内替代效应的同时,塑造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
面向未来,应积极抢抓国家战略加持赋能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能级吸引、枢纽辐射和功能外溢作用,加快产业分工重塑、结构弹性调整、动力更新再造, 形成“需求牵引—供给创新—提质增效”正向效应,打造巴适安逸、近悦远来的高品质宜居生活新高地,全面提升城市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推动城市转型发展谋定突破点
中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要求成都在探索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上率先示范。市第十三次X代会以来,成都坚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全方位变革城市规划理念、建设方式、治理体系、营城逻辑,全力打造彰显美丽中国底色、承载美好生活向往的未来之城。
以创新发展夯实幸福美好生活物质基础。坚持以产业生态圈理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遵循人城产逻辑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构建人尽其能的创新创业体系,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以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大关。
以协调共兴拓展幸福美好生活承载空间。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治理格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和跨界区域分工合作模式,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市域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年均提升11.2%。
以绿色低碳塑造幸福美好生活宜居环境。突出生态本底、美学呈现、价值转化、场景惠民,完善绿色产业、能源消耗、减排技术和低碳消费体系,探索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设计与路径机制,推动实现城市全面绿色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森林覆盖率达40.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9%。
以开放包容促进幸福美好生活供需适配。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快拓展立体化战略通道、高能级平台和全球供应链体系,形成服务于扩大内需、畅通循环的适配能力,加快构建覆盖区域、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资源要素配置中心。
以共建共享提升幸福美好生活服务品质。健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全面增强生活成本竞争力,建立动态调整的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型社会,深化X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
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面向未来,应从规划理念、建设模式上深度变革,从理念引领、价值创造出发优化路径设计,构建以绿色、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为战略方向,以人民感受、社会认同为最终检验标准的制度安排,率先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城市形态重塑和价值提升,率先用数字化方式和智能化场景解决城市治理和发展的瓶颈,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创新突破。
教育立州,智启未来
南京大学调研组 陈腾、刘鹏
(2021年4月1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扶贫必扶智”。教育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性工作,也是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拔掉穷根、标本兼治的最深厚源泉。黔西南州基于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深入推进“教育立州”战略,将脱贫攻坚覆盖到教育领域,扶志、扶智与扶贫高度融合,经济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协同推进,实现“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教育扶贫在全州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教育优先到教育立州:全方位健全教育体系。黔西南州确立“教育立州” 战略,全面保障教育发展各类需求,确保发展教育的物质保障,各级财政共投入教育经费595.11亿元,新建校舍面积90万平方米,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好转,教育资源更加均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录用、调配交流制度,切实解决录用的教师“能考不能用”、结构性缺编、编制调整滞后等现实问题。加强各类示范性平台建设,切实提升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各层次“名师工作室”建设,包括国家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名校长工作室2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3个、省级“双百工程”名师工作室10个、省级乡村名师工作室90个、州级名师工作室9个, 对全州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从单维发展到统筹兼顾: 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在易地扶贫搬迁地周边新建居住区配套中小学学校65所,有力保障所有搬迁群众子女顺利入学,实现了从原来“大手托小手”到“小手拉大手”的转变。立足民族特色,办好双语教育,全州布依族语言授课小学402所、苗族语言授课76所,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学有53所。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优质考生人数显著增长,本科上线率和录取率实现双提升。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按照“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理念, 创新办学思路,逐渐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格局,全州现有职业院校12 所,在校生3.5万余人,实现县县职校全覆盖。
从体量到质量:教育精准扶贫持续发力。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教育保障,不让一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失学。精准资助,应助尽助,对高考二本线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全覆盖资助,不让一个高考家庭经济困难生因贫失学。
积极采取措施,努力确保所有辍学儿童全部返校,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举办“全免费精准脱贫班”,促进贫困家庭子女高质量就业。出台推进脱贫攻坚“教育+人社+行业”培训就业政策,举办州级培训班61期,培训8063人次,举办县级培训班160期,培训8428人次。借助外 来资源,全力推进东西协作工作,选送黔西南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中职教育,实现了教学规模和培养质量的双提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一步,但绝不是最后一步。对于黔西南州来说,发展目标绝不会仅仅满足于脱贫,而是要通过加快教育事业现代化,不断提升人民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理论素养,通过教育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内生动力。因此,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未来仍然是黔西南州发展的首要任务。要以发展面向未来的教育为宗旨,充分重视教育在地方发展过程中应有的重要作用,从思想ZZ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基础理论教育等方面,不断培养出ZZ立场坚定、学习技能全面、理论知识扎实、服务意识到位的全方面人才。
全面强化重点推进,构建高质量学历教育体系。推动学前普及普惠,强化义务教育全面落实,着力构建高中教育优质资源,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育质量提升以及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对接,从强化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和特色专业建设、吸引东部高水平高校智力支持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事业发展,有效提升其在省内乃至国内的显示度。
整合全州教育资源,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原则,推动高等学校和各类职业院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就业帮扶工作,建设公益性、开放性、共享性、长期性的终身教育机制,营造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终身教育模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领域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切实提高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
多维度推进教师质量提升,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优化全州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全面落实教师待遇保障、加大普通话培训力度,助力教师实现“教好”的目标;推动教师开展继续教育、支持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以教师“学好”确保学生“学好”;深入推进教师队伍综合评价改革、切实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强化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细化教学质量检测,“管好”教师队伍。“教好”“学好”“管好”三管齐下,对标“贵州教师誓词”,打造一支“守好教育初心,担当立州使命”的新一代黔西南教师队伍。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既是对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刻总结,也是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开出的“良方”。“教育立州”,既是黔西南州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把利器,也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
柳州惊奇
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调研记曹红艳、牛瑾
(2021年4月19日)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作为广西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柳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一方面,作为工业城市的柳州,经济蓬勃发展,一大批制造品牌驰名海内外;另一方面,作为山水城市的柳州,山清水秀,让人流连忘返。在探寻二者的相得益彰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柳州的魅力。
柳江,从云贵高原出发,经壮侗苗瑶的山山岭岭,浩浩荡荡奔流而下。它在柳州拐了个弯,怀抱着一方热土,孕育了柳州人。
关于柳州,你会想到什么?是“国民神车”五菱宏光、刷屏的“网红”柳州螺蛳粉,还是柳钢、柳工等一众制造业“大咖”?没错,柳州是它们的诞生地,柳州是一座以工业而闻名的城市。
然而,还有让你想不到的。柳州在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中水质排名第一;今年1月至2月,继续保持着领先。
那么,问题来了。柳州偏居西南一隅,怎么就弄出了蜚声中外的一款款产品?贴上工业标签的城市,在水环境质量上怎么就拿了第一?
问号拉直了就是感叹号——柳州惊奇!
水质排全国第一,为什么是工业城市柳州以广西1/13的面积、1/12的人口, 创造了(约)广西1/4的工业总产值,柳州是无可争议的西南工业重镇。然而, 这座工业城市不是灰色的,而是绚烂的;不是机械的,而是灵动的;不是平淡的,而是诗情画意的。
柳州工业有百多年的历史,很早就享有“桂中商埠”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前,柳州制造出广西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1958年,承接国家实施的柳州钢铁厂、柳州热电厂、柳州联合机械厂等“工业建设十大项目”;改革开放后,
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在全国城市中声名鹊起,一度成为华南地区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工业城市。
由此,柳州拥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工业历史博物馆就不足为奇了。馆内牛头刨床、鳄鱼剪床、球磨机油亮威猛的“钢铁巨兽”让人目不暇接,见证了柳州工业百年激荡的历程。
当老工业基地不堪重负,信息化浪潮席卷翻滚,搞工业一时间似乎不如原来那么吃香了,但柳州的历届决策者却初心不改。“工业是柳州的命脉、是立市之本。我们要做的,是培植好具有柳州特色的‘工业树’‘产业林’,建设工业强市。”柳州市委书记吴炜告诉记者。
当年的柳州拖拉机厂,在国内同类企业陷入发展困境时,通过持续技术创新,生产出了柳州历史上第一辆微型货车,开创了柳州在微车领域一路领跑的历史。而今的柳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拥有一汽、东风、上汽和重汽四大汽车集团的整车生产企业,五菱、宝骏、风行等汽车品牌驰名中外。上汽通用五菱自建厂以来,产量已突破2300万辆。
柳州人爱工业、懂工业、拼工业。凭着这份爱、这份懂、这股子拼,不但在传统重工业领域做得风生水起,而且以工业化思维孕育出了屡屡登上热搜榜、频频出现在各大直播间的“柳州螺蛳粉”。通过开发生产线,制定行业标准, 加强地理标志注册商标保护,让螺蛳粉挣脱了小作坊。据柳州市商务局副局长贾建功介绍,短短6年多时间,袋装螺蛳粉产业从无到有,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近110亿元,带动配套及衍生附属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30亿元;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出口总值达3038万元,是2019年全年出口总值的35倍。不少人点赞: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柳州螺蛳粉是“中国经济有韧性的一个缩影”。
工业重镇,只是柳州的一面。阳春三月,初到柳州,颠覆的是感官。
28万株洋紫荆竞相绽放,将城市装扮成花的海洋。平流雾起,江如玉带, 青山滴翠。仿佛神仙拿了画笔,绘出的锦绣一般,亦幻亦真,如梦如醉。
百里柳江穿城而过,将江滨公园、柳州文庙、蟠龙山公园、窑埠古镇、江岸飞瀑、江中喷泉如一粒粒珍珠串起,宛若百里画廊。
一江碧水,还引来水上摩托世界锦标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内河帆船赛等知名赛事,让柳州成了“水上运动娱乐之都”。
这些画面,定格在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庞卡的镜头中,“一辆车、
一江水、一枝花、一碗粉”是柳州人说不完的故事。
来柳州旅游的人说,“过去不愿意来柳州,来了也想着赶紧走。现在是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柳州人现在敢放这个话,“柳州,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
工业排放向来是污染大户,作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随着工业总量的扩大, 如何在发展当中克服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和损害,一直是我国工业部门着力破解的难题。
“现在从总体看,我国工业污染这个大老虎是被关到笼子里了。但从长期看,工业治污是需要持续投入的。”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司司长张波说,柳州水环境质量改善是一个观察窗口,说明当地以水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发生了转变,绿色发展的成色足了。
发展方式发生了转变,绿色发展的成色足了。为什么全国水质排第一的是工业城市柳州,至此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然而,柳州这一转变并不轻松,实打实地持续了30年,其中有过争论,有过艰难的抉择,也付出过巨大的代价, 最后靠着执著、信心与勇气一路走过来。回顾30年治污历程,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今天工业柳州的山水为什么这么好。
“要柳钢还是要柳州”,一场大讨论带来怎样的冲击与抉择往事并不如烟。有那么一段时间,柳州这座城市是灰头土脸的,甚至在全国挂了号。那时,顶着全国四大“酸雨之都”的帽子,柳州人难堪得抬不起头。
与柳州工业历史博物馆毗邻而建的柳州生态宜居馆里,一封1991年读者给当地媒体的来信这样写道:
“仅5月底一场酸雨,市郊农作物受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柳北郊外白露、长塘乡屯的瓜地菜地被酸雨袭击后严重枯萎;市红星园艺场职工种的数十万株西瓜、蜜香瓜,叶子变黄,藤蔓枯干。尚未成熟的瓜果纷纷脱柄,就连蔬菜基地的辣椒、西红柿、四季豆也全枯死了”
“人一旦被酸雨淋了,头皮就会发痒,皮肤就会起疹子。雨水最酸的时候, 都能接近食醋的酸值。”干了30多年环保的柳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福对当年的场景记忆犹新,“典型的‘十雨九酸’,市区周边许多山峰变成了光秃秃的‘白头山’”。
柳州地处盆地,常年静风频率高,大批工厂又坐落于市区,混杂在居民区中。位于城市北部上风处的几家大型重化工企业,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废气难
以散去,是城市雨“酸”的主要原因。化工、冶炼、造纸、食品等生产企业, 长期超标排放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周边环境。
不仅如此,燃烧劣质煤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那时的柳州市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烧煤,深受其害的市民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酸雨的制造者。
每一场酸雨,柳州人心里也是酸酸的,都会催生出一股城市焦虑。酸雨要是不治理,这个城市是没有前途的!然而,工业城市必须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必然产生废气废水废渣。这岂不是“压下葫芦起了瓢”?鱼和熊掌能兼得吗? 柳州市的决策者面临着要工业经济还是要生态环境的艰难抉择。
权衡不仅在政府层面。
柳钢、柳化、柳电,这3家大企业既是纳税的排头兵,也曾并称为柳州三大污染户——一边在贡献丰厚的税收,一边在环保方面备受市民诟病。
新世纪初,面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包括首钢在内的许多大钢铁厂纷纷外迁。柳州也出现了“要柳钢还是要柳州”的大讨论。按照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和网格化管理,柳钢所在区域的排放限值,决定了柳钢以当时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条件终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柳钢的未来在哪里?
社会大讨论让共识“出笼”。“要柳州,也要柳钢!”柳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既要大力发展工业,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柳钢也下定了决心, “既要柳钢,又要碧水蓝天”。“当时有一句话,我们说‘不搞好环保,柳钢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柳钢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甘贵平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久久为功的事情”。
共识有了,“久久为功”的过程开始了。从强制淘汰工艺落后的工业锅炉, 实施管控二氧化硫排放措施,将总量控制区内的重点二氧化硫排放源全部纳入有效监控和管理开始,进而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气化率降低用煤率;改变“工厂在城中,城在工厂中”的布局。严把“进口关”,对工业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柳州走的每一步都不轻松。
高硫煤不能烧了,而烧好煤企业会增加成本。赵福说,刚开始企业表面上答应得很好,暗地里却在糊弄和应付。当时分管环保的副市长下到企业一家家做工作,“这是很少见的”。若是还不达标,就进行社会曝光;曝光还不行, 更强硬的措施就会跟上。让赵福印象最深的是,一家企业一次被罚了1500万元, 通过政策逼着企业治污。
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这“四个一批”的铁腕整治, 如同罩在排污企业头上的“紧箍咒”。几年前,柳化、柳电在完成使命后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最初的自我加压管控排放,到后来国家层面对排放指标进行考核,赵福的感觉是两力合一力,环保工作迎来了最好时期。特别是X的十八大以来,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柳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1992年柳州98.5%的降雨是酸雨,那时候的工业总产值是100亿元;到2020年, 工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空气优良率高达96.7%。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综合判断环保与经济的关系,不能依赖传统的线性思维和工具,不能仅看局部和短期利益,更不能只是关注部分群体的利益。” 吴炜说,“只要统筹好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处理好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结构维度的关系,就能够推动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面对各种账本,怎么做一个高明的算账先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年的讨论,到今天交出了漂亮的答卷:据初步统计,今年1月至2月,柳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22亿元,同比增长55%; 柳钢集团完成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25%。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让在治污之路上多走了些年的柳州人熟稔于心。
既要柳州——柳州人民的柳州,也要柳钢——柳州人民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样的战略抉择,就是算清楚了这笔账。而且,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如何变废为宝?废水、废气、废渣、粉尘,只要钢铁企业开工,这些“副产品”就会如影随形。如何降低它们对环境的影响,是柳钢最先解决的问题。对症下药,柳钢有着自己“以废治废”的药方——用焦化自产的氨水做脱硫剂脱除烧结烟气中的二氧化硫。
走进柳钢集团柳州本部,记者看到,错综复杂的清洁系统如同一双神奇的魔术手,给进入其中的工业废气进行脱硫“洗澡”。一通操作下来,脱硫效果可以达90%以上,不但过去的“大黄龙”不见了踪影,高耸的烟囱中冒出洁白的水蒸气,生成的硫酸铵还可用作肥料产生经济效益。
环保问题没有“终极答案”,只有不断寻找更优的解决之道。“近两年, 在氨法脱硫的基础上,柳钢自主研发出新的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经过一年
的运行,各项指标达到了超低排放的要求。”甘贵平说。
关上污染的门,多开绿色发展的窗。除了治气,还要治水——厂区之内建设废水处理站,实现废水不外排。目前,柳钢每年回用水量5000多万吨,工业循环水利用率达98.3%以上,可以说是除蒸发的水汽外都回收了;吨钢新水耗1.76吨,全国同行业这一指标平均约为3.3吨。“柳州属于丰水地区,我们要是抽用新水,吨钢成本为0.31元,现在废水处理利用的吨钢成本要远远高
于这个数字。”甘贵平告诉记者,伴随技术更迭的,是资金的持续投入。近10多年来,柳钢集团柳州本部累计投资近100亿元对“三废”实施全面治理并开展超低排放改造,而目前一年的环保运行费用就超过20亿元。这对企业来说, 是实实在在的成本,而且是一笔巨大的投入。
甘贵平坦言:“我们宁愿多花钱来处理废水,也不要让废水外排;必须多投入做好环保,决不能破坏环境。”这一席话,道出的是企业家的一种理念、一种担当、一种境界。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做优、做精钢铁主业,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柳钢集团董事、副总经理施沛润告诉记者,“十三五”以来,柳钢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实现了从“精耕碳素钢”到“进军不锈钢”的历史性转型,试制开发了84个新产品, 推广应用了88个新工艺新技术,连港珠澳大桥等一些国之重器也用上了“柳钢造”。
“绿色发展不是柳钢的掣肘,而是新优势、新动力。”这样的结论,有对比作支撑——1991年,柳钢年产钢49万吨;二氧化硫总排放量达7166吨,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4.66千克;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1673吨,吨钢COD 为3423.4克。
到了2020年,柳钢年产钢1423万吨,是1991年的29倍,二氧化硫总排放量下降到5365吨,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约0.38千克;COD排放总量下降到232.1吨, 吨钢COD为16.31克。不只柳钢,在取与舍的抉择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用守牢生态红线的“定力”激活发展的“想象力”,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柳工集团与柳钢集团“同龄”,是装备制造领域的“老江湖”,也是不断制造惊喜的“新生代”。在柳工的中国极地科考工程机械实验室,记者看到, 该实验室可模拟零下50℃至60℃的环境,助力柳工研发出低噪声、低油耗、高可靠性的极地科考重器,减少了对极地环境的干预,保护着企鹅的家园。
目前,柳工新一代绿色纯电动、智能化装载机、挖掘机已成功推向市场, 并应用于川藏铁路等极限工况。2019年全国首台5智能遥控装载机856H在柳工诞生,实现了从北京到柳州2000公里的超视距遥控。
从前,柳工的一些核心零部件,被国外限制和“卡脖子”。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柳工近年来进行了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布局,目前主要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均掌握在自己手里,传动件、发动机、铸件、控制器等部件的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其中装载机、推土机、挖掘机等减振降噪、智能控制等研发成果的应用技术在世界领先。
“这些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有效提升了柳工产品绿色智能、国际全领域的核心竞争力。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柳工研发将持续探索智能化、电动化、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全面推进新能源工程机械发展,进一步提升工程机械产业链竞争力。”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研发中心监测技术总监黄遂告诉记者。
不仅传统产业加速转型,而且有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与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工业整体的高质量发展为淘汰落后产能增添了底气。柳州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相互促进,绿色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鲜明底色。
即使天生丽质也要后天保养,系统治理如何管好流动的水
人类文明,因水而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换一句话说,中华文明也是大河文明。柳江、柳州相生相息。柳州的好山好水是大自然的馈赠,也需要人们用心呵护下的后天保养。如何治水,决定了柳州的未来。
从污染排放源头上,牵住工业这个“牛鼻子”,走高质量发展的路。与此同时,对那些历史留下的环境包袱,不仅要解决掉,还要寻到持久的治理良方。
污染在水里,根源却在岸上。柳州生态宜居馆中的一张张老照片仿佛诉说着过往——在污染不设防的年代,37个工厂和城市的排污口污水直排柳江,每年流入柳江的废水量多达3.5亿吨以上。
水是流动的,决定了治水要跳出“一亩三分地”思维,摆脱“九龙治水、各管一段”的局面。脉号准了,就要对症下药。“我们启动了‘史上最严’排污准入机制,遏制污染的源头,建成了五大污水收集系统、收集管网超过1000 多公里,对城市37个排污口进行截留,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有11座、水质自动监测站有4个。现在,全市每天的污水处理能力在74万吨左右,接近400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柳州市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王鸿鹄有本明明白白的账。
汇入柳江的竹鹅溪,是柳江河市区河段最大的支流。对住在柳南区新云村的朱炳良而言,这条小溪是他童年最亲密的“玩伴”。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在竹鹅溪里游泳长大的。但后来的孩子们却没有了这样的经历,“这么臭的水, 怎么能游泳”。
“上世纪90年代,城市建设很快,竹鹅溪沿岸建设了密集的工厂、住房, 工业和生活的污水直排河沟。慢慢地,竹鹅溪的水变得浑浊不堪,甚至散发着臭味,人们从旁边走都要捂着鼻子加快脚步。整治势在必行,竹鹅溪综合治理工程就是在这个时候启动的。”柳州市住建局市政公用科副科长韦福轩说。眼下的竹鹅溪变了。通过采取排污口截留、河道整治、老旧管网改造等措施,竹鹅溪的水体逐渐净化,成为广西首个“销号”的黑臭水体。临近黄昏,居住在附近的老人悠闲地聚在岸边聊天打牌,儿时的美好情景又重现了。
洛清江是柳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暮春时节,泛舟其上,一片接一片的海菜花盛放眼前,洛清江成了一条开“花”的河。“海菜花被叫作‘水质风向标’, 在Ⅱ类以上的水质中才有可能出现。”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X委书记韦家东告诉记者,“水质变好,不仅有了海菜花,还引来了‘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 这也是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现存总数不超过2000只。不久前,一群红嘴红脚、褐色脖颈的中华秋沙鸭落在江面,特别好看。”
与城市相比,农村居住分散,原有基础设施不足,生活污水治理难度更大。“现在,通过污水管网,附近村屯的生活污水会集中到镇上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一些偏远的村屯管网覆盖成本太高,就通过建设针对村屯的小型污水处理站解决问题。”据柳州市鹿寨县住建局工作人员李武龙介绍,鹿寨县还创新实践了黑水(厕所粪污)、灰水(洗浴水、厨房等生活污水)、白水(雨水) “三水分离、分开收集,逐级处理、多次利用,全程无动力、运维低成本”的农村黑灰水处理利用新模式,让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就地利用、就地循环。
截流治污是水污染防治的关键一步,但真正的长治久清,管理必须跟上。2017年,柳州市明确了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河长,市、县两级设立了河长制办公室,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的工作体系,为全市3554条河流设置了2010名河长。
让河长有名、有实、有能。柳州市水利局副局长蒋勇告诉记者,“近年来, 整治河湖乱采、乱堆、乱建、乱占的‘四乱’问题有了明显成效,与河长制落地生根是密切相关的。”除了日常巡河履职,按照工作流程,接到群众举报的
涉水问题后,河长办会致函具体负责的成员单位要求解决,问题处理前和解决后都要拍照存证,并在七个工作日内给河长办反馈,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管理的机制。
除了河长,柳州还有一支水上综合执法(水上保洁)队伍,他们被称为“水卫士”和“清道夫”,守护着柳江市区段近50公里的水域。由城管集中行使部分水上执法权、由防汛机动抢险队提供保洁服务,据说,这在全国都属首创。
登船、启动、出发记者跟随他们,开始了水上巡逻。江面之上,加长版的网兜、竹筐、冲锋舟,两人一组,是人工打捞江面垃圾的“标配”。而机械化保洁船,则如张开的“大嘴”,可以“吃掉”柳江主河道上漂浮的各种垃圾。“我们现在有将近30艘的保洁船,包括8艘机械化作业船,每天清理上来的约130 立方米的各种垃圾,压缩、转运以后会被运去填埋。”柳州市防汛机动抢险队大队长韩绪军说。
春日柳江,碧波荡漾。一张既密又牢的治理保护网,让柳江水来也清去也清,清许如鉴,映照着船上游人开心的笑脸和蓝天白云悠悠。习习江风中,亲水步道上、紫荆花下,徜徉于柳江之畔,鸟语花香,山景、水景、城景,景色宜人,相映成趣。
绿色合力无形而强大,它是如何迸发与激荡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 在柳州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在其背后,是万千柳州人合力在行动、推动和联动。
这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产生的合力——
滴水穿石见真功。从“十五”时期“碧水蓝天”工程,“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理念,到“十二五”时期山水美、环境美、形象美、气质美、和谐美和人人都有好发展、家家都有好保障、个个都有好身体、天天都有好心情、户户都有好生活的“五美五好”目标,再到“十三五”时期深入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一任接着一任干。已然开启的“十四五”新征程, 柳州市瞄准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元工业强市的目标,积极构建汽车、钢铁、机械、化工及日化、轻工5个传统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与制药、生产性服务业5个新兴产业
的“5+5”产业发展新格局,持续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这是政策协同带来的合力——
制度系统集成才能发挥高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现全区重点企业和市区集中工业园区污水全天候、全流程、全方位监管;对涉水企事业单位实施环保黄红牌警示管理办法,对列入环境违法黑名单企事业单位,采取综合性惩戒措施,并纳入柳州市社会信用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不再是生态环境部门一家操心的事儿,很多部门都在部署关于污染防治攻坚的举措。柳州市水上综合执法(水上保洁)大队大队长任有国告诉记者,拿推动渔民上岸这件事来说, 就有水上执法、住房保障、就业安置等多个部门参与其中,为的就是保柳江清澈、护人民生活。
这是共同体意识下催生的合力——
同饮一江水,共食柳江鱼。水是流动的,如果治水只管一段是不行的。坚持流域联控与区域防控相结合,打造全流域共管模式。王鸿鹄说,早在2015年, 柳州市就牵头联合来宾市、河池市建立全区首个跨区域协作机制,从水环境保护、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等8个方面,探索协作机制,实现流域共同保护、上下游共同治理;去年,又与贵州省黔东南州签订协议,建立了两地河长联席会议、河长制信息共享、河长联合巡河、案件协作、联防联控联治协作等五大机制。
这是手段多元化激发的合力——
一靠法治,让制度成为“有牙齿的老虎”。柳州充分发挥地方立法权作用, 首部实体法《柳州市莲花山保护条例》、今年3月刚刚经人大审议表决通过的《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都在聚焦生态保护。同时,还在河长之上增加检察长护航,“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将柳州市河湖管理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纳入公益诉讼,开启了探索依法治河新模式。
二靠科技,让监管耳聪目明手快。建立河湖动态监测监管机制,柳江干流河道有了“天眼”。在柳州市水利局,打开监控屏幕,一期24个监控点的情况一览无余,调取白沙乡水山屯灯塔旁监控点的图像,眼前的水面空旷平静。“以前采砂船横行,最猖狂的时候连白天都有采砂船作业。
2018年有段时间,几乎天天都会收到举报。”柳州市水利局河长科科长刘杨说,“河道天眼”方便工作人员对河道监控和取证,极大提高了精确治理和快速反应能力。
三靠群治,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坚持全民共治,柳州着力实现导向清晰
与多元参与同曲同工。柳州市大小江河都有环境问题举报二维码,群众可实现一键举报。全市共有生态环境保护类志愿者5.2万名,每年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巡河护河”等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100多次,参与人数5000多人次,实现了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历史性转变。
合力无形而强大,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担当、社会同心,手挽在一起会怎样?
走上柳州街头,五彩斑斓、造型小巧的上汽通用五菱产新能源汽车随处可见,就连共享汽车、警务用车中,也有它的身影,既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柳州工业发展新的风向标。
“宏光MINIEV的市场需求太火爆了!我们车间每天两班不停歇,工人加班加点成为常态。仅在返修调试工段,经我们手出去的新车一个班就有上百辆。” 在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新能源总装车间,青年职工符周说。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宏光MINIEV的销量达1.7万辆。“这意味着, 在1月份夺得全球单一新能源车型销售冠军之后,这款车型又创下了新纪录:上市200天,销量突破20万辆大关,相当于平均每天卖出1000辆,成为全球小型新能源汽车销量纪录创造者。”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助理梅胜军告诉记者。
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有章可循。
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代步工具?上汽通用五菱求问市场。从调研用户需求入手,到投入新能源体验车、完成产品深度体验,他们挖掘出用户刚需, 直击新能源汽车使用场景的诸多痛点,成功打造“城市出行新物种”。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难题怎么破?柳州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加强政企合作、停车优惠、施划专用停车位、充电电价优惠、上牌绿色通道等扶持政策包,构建起适宜新能源汽车“新”的生态,形成了推广上的“柳州模式”。
政府与企业凝聚起的合力,也是柳州近年来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2020年,柳州新增新能源汽车31918辆。该市汽车电动化率达9.5%,电动 汽车出行率约30%。截至2020年底,柳州市共上牌新能源汽车8.29万辆,新能源汽车拥有量走在了全国前列。
不难看出,X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水环境治理体系,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保护格局,正是柳州绿色合力源源不断凝聚的强大引擎。
多少探索在路上,奋斗、创新无穷期
绿色合力之下,更多火热的实践等待被创造。对柳州来说,有关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共振的探索也不会停止。
健全和完善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者效益协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监管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改革和发展举措,正蹄疾步稳地向纵深推进。
到202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00亿元,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万亿元;通过“三年攻坚行动”,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全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紧紧抓住中央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的重大机遇,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培植好具有柳州特色的“工业树”“产业林”是柳州要奔赴的下一个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地处西南的柳州需要回答——
传统汽车、机械、钢铁三大支柱产业比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过小的产业结构还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面对这样的形势,产业转型升级如何突围,如何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企业为什么要来柳州投资兴业?人才为什么要来柳州安家立业?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答案中的重要一项。”吴炜说,“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生产力,不持续加强生态建设,柳州的经济发展没有明天,不可能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在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陆铫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本、技术、人才的高度集聚,在这些方面,柳州存在短板。“但以前发展不起来,不等于以后不会发展。比如,随着汽车产业做大做强,聚集力也在提升。其向轻量化、高端化、智能网联方向发展需要更多配套企业跟进,我们在人才、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措施,是可以把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做起来的。”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环境治理需要持续资金投入,缺口如何补齐?“目前, 是通过中央支持资金、地方财力投入、市场化方式来筹集。在‘三年攻坚行动’ 中,柳州每年将新增财政性支持工业发展资金100亿元。但这些与实际需求还有着很大的差距,需要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其中。”柳州市财政局副局长张建武告诉记者。
人民对美好环境不断高企的期待与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之间,怎么协调? 赵福坦言,现在是压力最大的时候。“全民的期望值提高了,很多人认为
打几场攻坚战、关停一些企业,就能够把环境问题彻底解决了。但实际情况是, 不能脱离发展实际一刀切,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持续用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共赢,引领靠理念,关键在行动,长久看定力。
在探寻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相得益彰中,柳州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奋斗、创新无穷期;柳州惊奇,未完待续!
浅谈如何加强基层X组织标准化建设
以中国船燃为例 中国船燃X建课题组
(2021年4月16日)
为了把X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建设强,不断增强X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以更好地团结凝聚广大职工群众,朝着奋斗目标砥砺前行,近年来中国船燃基层X组织就如何加强基层X组织标准化建设上不断思考和创新,目的就是要激发基层X组织活力,厚植X的执政基础。而如何将国有企业基层X组织建设标准化,以正确的工作和思想体系指引基层X建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现就如何加强基层X组织的标准化建设,发挥基层X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X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职工群众,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基层X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结合中国船燃的具体实例进行探讨和研究。
X中央已经出台了《中国共产X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X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XX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关于加强X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和《X委(X组)落实全面从严治X主体责任规定》等X内规章制度,集团X组也已出台了一系列X建工作制度,这给中国船燃开展基层X组织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上的有力支撑。参照上述X内规章制度和规定,中国船燃基层X组织的标准化建设应从基层X委和基层X支部两个层面开展,一方面要发挥企业X委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 依照规定讨论和决定企业重大事项,另一方面要发挥企业基层X支部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工作,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一、加强基层X组织标准化建设,要把X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 把X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
坚持X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注重加强X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有 机结合,推动“两个一以贯之”落实落地,坚持重大事项决策前置研究。贯彻X中央决策部署和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企业发展战略等6个方面的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必须经X委研究讨论后,再由董事会或者经理层作出决定。重点把握是否符合X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契合X和国家的战略部署,是否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否有利于
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结合实际制定前置研究讨论的事项清单,厘清X委和董事会、经理层等其他治理主体的权责,充分发挥X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
整合系统企业各类X建资源,全面实施“X建+”工程。实现X建与生 产经营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督查、同考核,以X建引领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X建、纪检、监察、财务、审计、工会、共青团等各方作用, 形成合力,统筹协调推进X建工作,构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大X建”工作格局。坚持以X的ZZ建设为统领,以凝心聚力、促进发展为落脚点,全面推进X的ZZ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二、加强基层X组织标准化建设,要把X此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基层X组织工作成效
通过X建工作的开展,保障企业改革发展工作落实。积极贯彻新发展理 念,危中求机推动企业发展。服从集团和公司总部产业战略布局,全力以赴做好“保供、保质、保价”工作。坚持“两手硬”,精准施策推动达产达效。聚焦全年目标任务,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层层压实责任,为统筹疫情防控常态化和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努力打赢疫情防控和企业发展两场战役。把X员先进性落实到岗位上,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创效各项服务保障中。
确保X组织全面有效覆盖。一是持续规范和优化基层X组织设置,确保基层X组织应建尽建,着力形成设置科学、管理规范、动态完善、运转高效的基层X组织体系。规范系统全资公司、合资公司X组织设置,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加强基层X建工作指导意见,推动各公司X组织落实好主体责任。二是优化充实X务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规模较大的下属单位,单独设立X务工作部门。企业规模较小以及X务部门合署办公的下属单位,应配备相应的专职X务工作人员,确保X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重点关注新设立单位X务工作机构及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情况,配备一定比例专兼职X务工作人员,不能出现“有编制、无人员”的现象,确保X务工作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同职级同待遇政策落实。三是按照“一地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原则,理顺X组织属地化管理关系,创新区域X建工作模式,促进属地企业X建工作协同。严格执行基层X组织按期换届制度,落实换届提醒督促机制,确保应换必换。
多维度打造中国船燃品牌形象,推动中国船燃品牌形象引领力。主动担
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全系统内部刊、网、微等宣传平台建设,重点聚焦决战疫情防控和复产达效,打赢低硫元年攻坚战,公司高质量发展、突破性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实践,重大成就、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事例,创新发展、技术研发、基层X建等主题,增强对外宣传合力,宣传公司新举措、新成效,以“中国船燃好声音”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在抓融入促创新上深化提升,坚持发挥新媒体主力军作用,紧紧围绕年度生产经营任务,发挥保障服务功能,开展高密度、常态化宣传报道,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管理深度创新融合。
三、加强基层X组织标准化建设,要严格落实X管干部、X管人才原则, 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和人才队伍
加强X组织班子建设。企业基层领导班子是开展企业工作的基础,基层X组织标准化的全面落实必须把建设强有力的X组织班子作为第一要务。一方面,要选贤任能,优化选任机制。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年龄”等偏向, 优化干部推荐方式,放宽视野多方选拔德才兼备的人选,按照“对X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国企X员领导干部标准,积极吸纳ZZ合格、作风过硬、廉洁不出问题的干部到领导岗位上来,发挥带动作用; 另一方面,着力于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使其ZZ有前途、工作有尊严、生活有保障、能力有锻炼、觉悟有提高。
要坚持X管干部、X管人才原则,优化干部队伍。按照集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着眼于打造国际一流船舶燃料服务商,深化干部制度改革,选拔培养ZZ过硬、能够驾驭全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群众威信高的优秀干部,保持干部队伍合理的结构和梯队层次。大胆培养和使用敢担当、勇作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从优秀经营管理骨干X员中选拔基层X组织书记,选优配强基层X组织书记。要保证X对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和对重要干部的管理权,坚持X管人才原则,管方向、管原则,管培养、管使用, 管体制、管机制,管环境、管条件,形成拴心留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和氛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三项制度”改革,制定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培养方案计划。
完善人才选用机制,选优配强基层X务工作者。基层X务工作队伍是公 司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推动中国船燃发展动力的中流砥柱。为此,必须要完善X务工作人才的选用机制,招才纳贤,将优秀人才充实到X务干部队伍,不断
完善和优化这支队伍的结构。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合理流动”的原则,把好X务工作人员的“入口关”,把ZZ素质高、X性原则强、热爱X务工作、群众威信高的同志选配进X务工作队伍中来,选优配强基层X务工作者。
四、加强基层X组织标准化建设,要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突出X支部建设, 增强基展X组织生机活力
规范基层X支部开展X内ZZ生活。深化“四日”X日活动制度。按照有固定时间、有明确主题、有鲜明特色、有良好成效、有浓厚氛围的“四有目标”,结合X的生日、X员活动日、扶贫济困日、联系点群众日开展X日活动。以“四日”X日活动为抓手,推动中国船燃基层X支部规范开展X内ZZ生活, 推进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X员等制度落实,提高X内组织生活质量,引导基层X员干部遵守X章,维护宪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面严格规范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确保基层X支部的规章制度规 范。一是要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作为X委会议、X(总)支部会议的第一议题,作为基层X员干部教育 培训的重中之重。二是要推行“三会一课”报备制度,实行支部生活记录报备 和检查通报,做到会前有计划、会中有记录、会后有档案,推动“三会一课” 规范开展。三是要根据全面从严治X的新精神新要求新部署,对原有X建制度 进行系统梳理,做好修订完善工作,尽快建立健全X建工作制度。结合船舶X 支部、油库X支部、网点X支部、机关X支部等不同特点,对“三会一课”、组织生活、民主评议X员等进行具体规范,确保基层X组织的规章制度规范齐全、务实管用。
充分发挥基层X支部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和组织力量,进一步推进基 层X建工作标准化。强化“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严格执行《中国船 燃系统X支部工作规范》,规范X组织建设和基层X建工作,持续深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X组织,把全面从严治X要求落实到每一个X支部。及时总结中燃青岛公司星级X支部争创活动经验,在系统内推广。
五、加强基层X组织标准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实施X员先锋工程,确保X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组织X员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以特色X支部创建为载体,分层
分类开展X员先锋工程活动,在窗口单位和基层单位X支部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工作标准,比技能、比作风、比工作业绩,群众评议、X员互评、领导点评活动。推行X员积分管理,结合年度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X员工作,将民主评议X员与X员、X组织星级考核和积分管理结合进行,形成激励X员创先争优的鲜明导向。
增强X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严加强X员管理。一是要推进 “两学一做”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使之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相衔接、相促进。建立系统X委抓集中轮训,基层X委抓主题教育,支部抓“三会一课”的基层X员教育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类X员干部教育培训阵地的作用。二是要严格按照上级X委部署的“两学—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学习 要点,切实增强X员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坚持做到学有指引、学 有计划,重要理论专题学、重要精神及时学、重要内容定期学,着力建设学习 型X组织。
提高发展X员工作质量。认真抓好发展X员工作的落实,加强发展X员 统计排查和分析研判工作,有序推进发展X员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发展X员工作十六字方针,突出ZZ标准,强化基层X委的领导把关作用,探索建立公开评议发展对象的机制,支持群团组织推荐优秀人才入X,注重在突出贡献和高层次人才中发展X员,提高执行X员发展计划的精准度,争取有明显进展。
六、加强基层X组织标准化建设,要落实中国船燃基层X建工作主体责任, 加强和完善X建考核评价机制
落实X建工作责任制。按照“分层负责,一抓到底”的原则,逐级分层 签订X建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目标,做到职责、任务和内容细化和具体化。系统X委每年向各公司X组织下达《X建工作责任书》,并结合上级要求和年度工作,适时调整考核内容;各单位X组织每年应向本单位所属X组织下达《X建工作责任书》,并通过多种形式做好考评工作。基层X组织每年召开一次X建工作会议。在落实基层X组织X建工作责任制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量化目标责任,明确各项指标的数量、时间和标准要求,切实解决落实X建工作任务的可操作性。
完善X建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绩效考核体系,科学设立X建考核指标, 考核结果与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挂钩。认真贯彻落实《X委书记抓基层X建工
作述职评议考核办法(试行)》,推行公司X建工作责任制考核评价办法,实现X建责任考核与干部年度综合考核有序衔接。开展各单位X组织书记抓基层X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做到现场述职评议三年全覆盖。全面推进各层级X组织书记抓X建述职评议制度,每年开展一次X建述职评议考核,认真落实X组织书记每年向上级X组织和所在基层X支部X员大会述职制度。
七、加强基层X组织标准化建设,要实施基层基础保障工程,确保基层X组织保障更加有力
加大对基层X建的投入力度,确保X建工作经费落实到位。应该把X建 活动经费列入公司经费预算,保障X建工作需要。加大落实基层X组织工作活动经费情况的督促检查,保障基层X组织X建工作经费落实到位。
高标准建设基层X组织活动阵地。按照“X建元素庄重、功能设施齐备、环境氛围优良、X员群众满意”的原则,按“六有”标准,即:有设施、有标志、有X旗、有资料、有制度、有台账,完善基层X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推进中国船燃基层X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更加规范。
协助抓好“智慧X建”平台建设。推动系统基层X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有序拓展基层X建信息化功能,整体推进基层X建信息化建设, 注重大数据的挖掘利用,满足基层X组织和X员的共享需求。实现与国资委和中远海运集团X务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建立并运行X建动态、X组织活动管理、X建考核、X员教育、X员服务等子系统,实现X员教育管理服务信息化、精准化。
新时代下,中国船燃坚持把基层X组织标准化建设作为基层X建工作的重点任务,着力推进组织设置、领导班子、X员队伍、组织生活、工作载体、运行机制、场所建设、基础保障八个标准化,充分发挥X组织的领导作用,切实推动企业X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努力把X的ZZ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系统基层X组织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基层X组织得到了全面进步。这些举措以科学的方法不断推动了X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健全完善了基层组织体系建设, 是我们企业改革重组、发展稳定的重要保证,体现了中国船燃基层X组织的使命所在、价值所在,提高了全系统X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三大改造”出实效 政策支撑育新机
我市“三大改造”奖励资金绩效调查报告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X组书记、局长 杜家武
(2021年4月23日)
近年来,我市以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企业技术改造(以下简称“三大改造”)为抓手,全力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产品高端化,全面提升新乡制造竞争力。
近期,市工信局组织对2018年以来获得“三大改造”配套奖励资金支持的项目进行了绩效调查,形成了《全市“三大改造”奖励资金绩效调查报告》(以下简称《绩效调查报告》),并呈送市领导审阅,获得领导高度肯定。从调查情况看,我市企业通过实施“三大改造”,对拉动工业投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节能减排等工作均有明显成效,是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的主要动力,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
市委书记张国伟在《绩效调查报告》上批示:“三大改造”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望持续用力,为推动全市整体工作处于第一方阵作出更大贡献!
市长王登喜在《绩效调查报告》上批示:“三大改造”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实现集约发展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好办法, 要在全市工业战线大力推进“三大改造”,为增强工业企业的竞争能力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和发展环境。
本报现将《绩效调查报告》刊发,以资借鉴。
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市转型攻坚工作部署,强力推动“三大改造”。2018 年,我市出台《关于实施“三大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 设立市级配套资金专项支持企业实施“三大改造”,进一步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发展动能转换。为巩固成效,有针对性地指导下一阶段工作顺利开展,我们对“三大改造”配套奖励资金项目绩效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三大改造”的重要意义
“三大改造”包括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和技术改造。其中,技术改造是总体概念,从改造方向上看包括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化改造,从类型上看包括改建和扩建。
技术改造是依托现有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流程进行改造升级的投资行为,具有技术新、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污染少、消耗低、集约利用土地等突出特点,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实施“三大改造”取得的成效
(一)有效拉动工业投资。从近几年实践看,采用财政补贴的办法,撬动 企业技改投资,往往能够带动几十倍的企业和社会投入,发挥“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2018-2019年,我市共有36个项目获得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9071 万元、市县两级配套资金3121万元,撬动工业投资45.48亿元。在2020年疫情严重影响下,获支持企业营业收入稳步增长,企业纳税总额、利润总额较2018年分别新增了2.69亿元、8.32亿元,较2018年分别提高了32.76个百分点及62.41 个百分点。
同时,市级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提升了企业投资项目的积极性。2018年以来, 我市共有146个项目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类支持资金3.9亿元,项目数量和资金额度均位居全省前列。据工信系统数据,2020年,全市“三大改造”重点项目数量较2018年增长了26.3个百分点,完成投资较2018年增长了82.7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我市工业增长。仅以2020年全市竣工“三大改造”项目为例,260个项目达产后每年可新增营业收入270亿元,利税32亿元,按达产率70%当年兑现一半计算,2021年可新增营业收入95亿元,约可拉动全市工业增长4.2个百分点(如按90%达产率,新增营收121亿,约拉动5.3%)。考虑2021年当年计划竣工“三大改造”项目新增产出,又可拉动工业增长约4.5个百分点,完成全年7.5%的目标底线可以预期。总体来看,“三大改造”项目对工业增速的拉动,预计能达到80%以上。
(二)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政策的支持以及典型企业的示范带动,提升了广大企业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典型标杆引领下,通过有组织的和自发的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交流,形成了多行业、多领域、多点开花的局面,有效带动全市工业企业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道路。2018年以来,市工信局累计帮助企业争取全国质量标杆、绿色工厂等国家级荣誉87项,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智能工厂等省级荣誉398项,争取荣誉、项目数量进入全省前三, 排名稳居前列。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通过实施技改,一批企业逐步具备了与
国内、省内同行一比高低的实力。在少增人、少增地、少投入的情况下,企业产品工艺、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竞争力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持续攀升。2018年以来,我市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类试点示范项目76项,成功荣获国家级质量标杆2家、省级质量标杆20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1家,省级系统解决方案试点示范企业1家,正式认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达新源新材料通过对设备改造升级,提升生产效率达20%, 增加经济效益25%,主要产品功能聚酯热收缩膜材料市场占有率由2018年的25% 提升至2020年的30%。九豫全食品通过对冷链生产线技术升级,酱卤肉制品产能由2018年的5171吨达到了2020年的16288吨,市场占有率达全省第一,企业在同行业中位列中国“三十强”。
(四)有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通过实施绿色化改造,推广应用节能减排、 清洁生产新技术,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2018年以来,我市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省级绿色工厂9家,国家级绿色园区2家,国家能效“领跑者”企业3家,入选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目录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居全省第三位。心连心集团连续10年荣获全国合成氨行业能效“领跑者” 称号,综合成本连续多年比同行业低10个百分点左右。新亚纸业实施绿色化改造,万元产值COD排放、二氧化硫排放、氮氧化物排放大幅下降,吨纸(白纸) 水耗从150立方米降至6立方米。
三、关于“三大改造”的几点思考
与新建企业达到同等产能相比,技术改造项目是新建企业投资的一半,具有“短平快”的特点,除扩建或异地搬迁技改,大部分技术改造项目跳过了前期征地环节,直接对现有厂房、关键设备或生产工艺进行改、扩建,一两年即可达产见效。由于技改重在优化升级产品、工艺,盘活存量,营销切入无障碍, 市场过渡平缓直接,是一种内涵式增长。同时,可切实提高土地使用效益,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强竞争力,增加效益。就调查情况看,财政支持资金杠杆作用明显,激励了企业在本地转型发展的积极性。一些准备外迁企业打消了念头,一些犹豫不决的企业坚定了投资信心,已成为营商环境改善的重要标志。
我市产业结构总体上仍处于中低端,必须加快向中高端转型步伐。现在的
投资结构直接决定今后的产业结构,只有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才能最终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单个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是提升竞争力的微观过程,累加到一个行业、一个产业,在宏观上可以形成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产业链向高级化转型,进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高的可达60%~70%,而我市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差距明显,潜力也巨大。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企业技术改造,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和产品,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才能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在当前经济发展情形下,资源环境倒逼压力越来越大,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将高新技术融合应用到各个产业,将创新成果迅速转化运用到现有产业,是有效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从而推动工业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实施“三大改造”,作为提升工业投资、保持工业快速发展的主抓手,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我市整体工作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
深入贯彻“两山论” 全力打好“生态牌”
广西西林着力打造“山水一体”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2021年4月16日)
广西西林县地处桂、滇、黔三省(区)接合部,素有“鸡鸣三省”的美称, 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拥有林地面积27.14 万公顷,森林面积22.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7.34%,生态资源是最大的资本, 绿色发展是最大的底色。近年来,西林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重要要求,依托生态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形成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布局,将“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2018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探索出一条山区县域生态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念好“山字经”,打造高质量发展“金银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林县98%的面积为土山。近年来,全县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山区特色产业,聚焦产业培育, 创新实施特色产业“4510工程”。
促进生态产业集聚发展。为加快农村特色生态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 西林着力完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机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推进产业规模化、规范化。一是实施惠农政策,通过出台《西林县扶贫产业奖励补助试行办法》,创新推出“沙糖桔贷”“沙糖桔流通贷”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 调动群众种植积极性,实现产业规模化。二是加强示范带动作用,创建“三园两区”,建设一批示范带动力强、设施标准高、管理技术成熟的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进产业规范化。目前,全县以沙糖桔为主的柑橘类水果种植面积约20.3万亩,已建成农业核心示范区和柑桔标准园53个;茶叶种植面积9.38万亩, 其中6.2万亩获得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油茶种植面积12.52万亩、以铁皮石斛为主的林下经济8.3万亩、杉木134.39万亩、生姜1.8万亩。全县“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8.22%,基本实现村村有产业基地(园)、户户有产业支撑的目标,形成山上油茶林、山腰水果带、山下产业园的发展格局。
打造生态产业特色品牌。积极培育、扶持多个集基地种植、仓储冷藏、分
选包装、销售运输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构建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提高产品竞争力。每年举办一次沙糖桔、茶叶、油茶、姜晶等产业文化展示活动,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推介西林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西林已成功打造“中国沙糖桔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有机农业(茶业) 示范基地”等多张名片,拥有西林沙糖桔、西林麻鸭、西林姜晶、西林火姜等4 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广西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最多的县。
奋力打通致富交通网。西林山高坡陡、沟深谷狭,交通条件滞后。近年来, 西林着力畅通内外交通网络,加快建设田林至西林至罗平高速公路,全力打通“西合”高速通道;建设西林至隆林等二级路,打通南向和北向两条进出通道, 畅通内外交通“大动脉”;建设西林至八大河等二级路,力争形成县城至乡(镇) “2小时交通圈”。集中力量攻坚通村屯道路,在百色市率先实现20户以上自然屯通水泥硬化路目标,全面改善村屯交通“微循环”。随着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打破了发展桎梏,拓宽了“生态山货”销售市场。
做好“水文章”,注入生态发展“水动力”
在经历2018年万峰湖整治的“阵痛”之后,为让万峰湖水资源持续释放生态红利,西林制定一系列专门扶持政策,统筹推进库区生态修复与渔民增收, 持续推动库区复绿增绿,实现生态资产储值增值。
加大政策扶持让渔民变农民。支持鼓励渔民转产上岸,把湖水引到山上、田间、地头,发展柑橘、经济林木、生态畜牧、特色粮油等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相继出台《网箱养殖户种植沙糖桔产业和油茶产业等补助办法》等扶持政策, 给予发展沙糖桔或油茶产业的农户每亩700—1000元补助资金和每年每亩800元粮食补助,连续扶持三年,参与产业转型的群众每户最高能拿到产业转型补助资金1.7万元。全县“弃渔上岸”农户户均拥有10亩以上特色产业,引导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引导有创业就业意愿的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建立万峰湖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提升生态保护区资金补偿标准,积极探索“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促进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创新实施“人放天养”模式,先后完成鱼苗投放190 万尾,既充分保障水生生物多样性,又加快修复生态渔业资源。万峰湖西林段水质达Ⅲ类标准。上岸渔民成为“两山”理念的重要践行者和受益者。
用好园区平台,描绘绿色发展“新蓝图”
西林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新型工业、生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领域共
同发力,加大招商引资推介力度,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强化企业服务,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土地、政策等优势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入驻,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聚焦工业园区,打造广西“西合”生态产业示范园。重点依托工业园区, 引进一批林产品、农产品等生态加工业,拉长生态产业链,促进“四大特色产业”(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提质升级。初步建成广西西林—云南广南生态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加强与深圳罗湖区及云贵地区对接,探索“飞地经济”模式,着力打造跨省区“产业合作示范园”。园区主要发展林木产品深加工、农业特色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目前,已有山东省高源木业有限公司、广西西林康卓大数据有限公司等企业进驻园区开展施工建设。
聚焦物流园区,打造广西县级大数据中心标杆。西林年平均气温19.1℃, 年相对湿度71.6%,优越的气候环境,十分适宜计算机工作。西林牵手中国联通、华为等500强企业建成广西第一个县级商用大数据中心,并列入广西“鲲鹏产业” “五张网信息”“中国—东盟信息港”等重点项目库。目前,已安装机柜182个, 可托管机位2200个,成功引进深圳、广州等地企业入驻。大数据中心一期仅机柜租赁等基础业务,年收入可达800万元。
聚焦生态旅游,打造生态旅游特色区。以水为媒促库区变景区,积极探索万峰湖生态休闲旅游发展新模式。引导周边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修建环湖路、产业路,结合湖泊“大景区”和庭院“小景区”,打造集观光、休闲、垂钓、康养为一体的湖湾型生态旅游区;以驮娘江百里水果带为依托,将小果园、小茶园打造成为小游园、小乐园,发展赏花、品果、农事体验等庭院经济;吸引北京、深圳、重庆等地房车游客,打造广西首个志游房车森林公园高端品牌, 健全房车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服务,把“冷资源”变成“热景点”。2019年接待游客.19万人次,同比增长28.49%,旅游消费13.3亿元,同比增长31.68%。2020年接待游客107.24万人次,旅游消费10.53亿元。
“山水一体”生态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西林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立足实际,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方面,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探索出一条具有西林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西林的经验启示我们,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必须结合
本地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将生态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才能探索出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科学发展道路。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大力改善民生。对欠发达、欠开发的西林来说, 加快经济发展,帮助群众致富是第一位的,西林在生态建设中,始终把维护、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生态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生态环境、致富产业入手, 使群众实实在在看到生态发展的成果,增强了幸福感。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构建“生态+”复合型新业态。西林无论是推动生态产业化还是产业生态化,无论是“让渔民变农民”还是“促库区变景区”, 都是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地生态经济发展要求,形成多样化生态产业,切实将“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依托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牵引。西林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抓手,引进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产业示范园及标杆项目,不断形成新兴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探索出一条山区特色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的道路。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夯实连接“两山”的基础支撑条件。西林是典型山区,交通不便,但全县牢牢抓住自治区实施“五网”建设战略机遇,突破交通瓶颈;出台扶持政策,给予“弃渔上岸”农户资金补助,促进其产业转型, 拓宽上岸渔民增收致富门路;建成广西第一个县级商用大数据中心。这些均为西林“生态山货”走出去,人气、财气引进来打下良好基础。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形成品牌引领效应。品牌就是竞争力,就是影响力。作为典型的山区经济,西林聚焦特色产业,打造“中国沙糖桔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多张名片和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生态山货”从“小水果”变成“大产业”。
县级融媒体现状调研报告
以敦化市融媒体中心为例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黄仁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新媒体行业日渐火热,传统媒体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发展愈发困难。在这种环境下,一种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新兴媒体孕育而生,融媒体利用传媒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对获取到的资源进行整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传播给公众,大大提高了媒体行业的传播效率和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敦化市融媒体中心在此号召下,全面推进该地区的融媒体中心建设。
一、调研背景介绍
县级广播电视台作为我国广播电视系统中最基层的部分,主要目的在于民生交流,成为和基层群众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之一。然而,县级广播电视台在自身发展中存在着一些弊端,其在资金上受到限制,人才上也相对缺乏,其覆盖面也仅是县和周边地区,技术上也存在相对落后的问题。尤其是近年网络电视、智能手机的兴起,人们可以在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下快速了解更多的新闻资讯,电视不再成为人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渠道,县级广播电视台在此冲击下收视率一度下降。敦化广播电视台在这种挑战下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敦化广播电视台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筹备,在经历一年的筹备工作后, 1989年终于自办电视台。建台初期工作人员较少,工作设备更是简陋,只有一台单管摄像机和一台编辑机,编辑节目时要靠摄像机的背包机配合编辑机来完成,节目编辑完成后还要将录像带送到南山微波站。1990年6月,敦化电视台正式成立,1990年末敦化广播电台和敦化电视台两台合一,正式成立敦化广播电视台。敦化广播电视台当时在节目内容上除了新闻资讯,还成立了专题节目版块,甚至还拍摄了多部电视连续剧,曾经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2003年,敦化广播电视台实现了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是延边州唯一一家全天24小时播出的县级电台,拥有AM1269千赫和FM95.5兆赫两个发射频率,信号覆盖敦化市及 周边部分县市。目前,敦化广播电视台正式更名为敦化市融媒体中心,除新闻
栏目外,还拥有了19个自办栏目,一个朝鲜语栏目,近年来还陆续成立了敦化新闻网、视听敦化APP等多种传播渠道。
敦化市融媒体中心成立于2019年年末,目前有工作人员122人,男性工作人员68人,女性工作人员54人,其中,本市广播电视台在编工作人员中负责新媒体业务的人员有10人。敦化市融媒体中心可实现移动采编、舆情监测、社会服务、多端分发、素材共享、电子政务的功能,中心不仅对其工作人员定期组织技术培训,还建立了选题会制度,通过统一调度的方式组织新闻报道团队,对X政动态、新闻资讯、社会民生、便民服务、文化娱乐等其它发面进行多平台新闻报道发布。在敦化市融媒体中心现有的宣传方式中,公众号的成效最客观,但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二、调查思路和调查方法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敦化市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当前融媒体中心的基本情况。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以及对当地居民访谈的形式,对敦化市融媒体现状做出研判,总结了当下敦化市融媒体所取得的成就,梳理出了敦化市融媒体仍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文献综述法。通过阅读大量融媒体相关论文,了解融媒体的相关资料, 为本次调查报告的调查分析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深度访谈法。通过对敦化市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相关媒体 从业人员的主观感受,通过对用户体验的调查,从侧面了解融媒体带来的成效及融媒体仍存在的缺陷。
三、敦化市融媒体中心的优势
在本次调查中,多平台运营是敦化市融媒体中心最突出的优势。目前,敦化市融媒体可以通过多平台实现实时调度、移动采编、舆情监督、社会服务、智慧城市、电子政务等功能。敦化市融媒体于2019年12月13日正式成立,自成立以来,融媒体中心已经形成了全媒体融合传播矩阵。目前,敦化市媒体传播以“敦化视界”APP为主,敦化电视台、敦化人民广播电台、敦化新闻网以及微 信公众号、抖音号、头条号等平台为辅。敦化市融媒体中心借助互联网平台, 把一次采集的信息,通过多个平台进行发布,实现了资源的合理整合和高效利
用,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拓宽了当地居民获取咨询的渠道,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便利。
在“敦化视界”APP中,用户可以在首页了解X政新闻、时事热点、本地资讯等。在视听页面,敦化市融媒体中心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喜好,把页面分为视听频道和视听精品两大版块。用户可以在视听频道下直接观看敦化频道的实时转播或收听敦化人民广播电台。除此,该APP的广播电台页面还展示了近三天的电台节目表,让用户不再错过精彩内容。在视听精品版块,融媒体中心根据目标人群提供了多样的视听节目,并对部分节目进行实时更新。对于学生用户, 可以收看网课视频、少儿类节目以及安全教育宣传片;对于年轻用户,可以收看户外运动、创业之门栏目;对于老年用户,可以观看广场舞教学、健康指南等栏目;对于非敦化市民的用户而言,可以通过敦化往事、书香敦化等栏目了解敦化市的历史。在爆料页面,用户文化可以提供新闻线索、了解路况、咨询疑难杂事,这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又一渠道。在发现页面,用户可以通过图集了解敦化市的美丽景色,还可以通过民间艺术版块了解敦化市所具有的满族文化、剪纸艺术等民俗风情,不仅促进了敦化文化的传播,还增强了当地人的本土自豪感。
敦化市融媒体中心现以“敦化新闻”、公众号为主,通过图文、视频、语音等形式,以更多元的形式提供给当地居民更便的服务。该公众号能够实时发布政务信息、市民实用信息、应急信息,并且将敦化市本地网站进行资源整合,方便居民访问敦化市各类信息网。当地居民可通过微矩阵菜单直接跳转到敦化市民生热线页面,方便市民一键咨询求助。对于社保卡、市场摊位、养老保险等民生问题可以根据已经回复过的问题直接查看解决方案。除此之外, 民生热线能够及时解决敦化市市民和下属乡镇居民“遇事不知找谁”的“老大难”问题。还通过文明实践页面,直接了解时事ZZ,学习新时代下的方针政策,了解敦化市的先进模范事迹和志愿服务工作。在其便民信息菜单下,居民可以快捷了解当地近15天的天气情况,还可以了解敦化市周边景区的气候情况。此外,万家小程跳转到的敦化万家兴隆网,可提供顺风车、求职招聘、房屋租售、生意转让、汽车交易、微商交流、线上消费等功能。其“万家兴隆”菜单更是将本地所有招聘信息进行整合,帮助居民解决工作难题。
四、敦化市融媒体中心现存问题
敦化市融媒体中心成立至今,虽然在平台建设上显现出突出优势,然而相
对其它县级融媒体而言发展速度相对较缓。在实现广播、电视、新媒体、自媒体、商业媒体等多种媒体融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敦化市融媒体中心成立至今,部分平台知名度较低,未达到其应有的播放量。尤其是在市周边乡村地区,多数居民仍然只接触传统媒体的宣传方式,由此可见,敦化市融媒体中心还未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 其官方抖音平台粉丝量仅几百人,即便是宣传国际冬泳节也仅有少量的点赞数。除此之外,在调查访问过程中还发现,“敦化视界”APP下载量相对较低,这说明敦化融媒体中心还未将该APP的优势宣传出去。
在融媒体建设过程中,需要引入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而敦化市融媒体中心仍然是以传统媒体工作人员为主,这会导致整体队伍的创新性较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较慢,从而使得媒体融合速度相对较缓,在建设过程中易导致媒体融合积极性不足。媒体融合不仅是借助新媒体平台把传统媒体资讯整合传播, 还应该在接受新媒体的同时,学会如何最大效果的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以其抖音平台为例,除了动画宣传片,涉及场景拍摄的画面过于普通,其发布内容也不够吸引人眼球。除此之外,“敦化视界”APP功能虽然较多,但是部分功能却并未实现,这为该软件带来了相对的局限性。
五、敦化市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对策
面对以上问题,敦化市融媒体中心应该根据暴露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及时对工作重心、人才队伍等做出调整,提升自身融媒体建设发展速度,争取扩大其覆盖面,推动其实现智能化、一体化,促进新闻要素融合、报道资源共享、媒介互联互通,构建现代传播业务体系。
在当前情况下,应该充分利用各平台优势。可以利用用户量较多的平台对其它融媒体渠道进行推广,促使各平台知名度全面提升,为提高整个融媒体平台用户量和传播实力打好基础。例如,利用该市公众号宣传抖音或“敦化视界”APP平台,带动低用户平台访问量及下载量,实现资源多平台分享,提高 目标人员覆盖量,推动信息多渠道传播。
目前融媒体宣传内容除X政方针、民生话题、时事热点外,乡村趣事、娱乐风采的内容相对较少。应扩大内容范畴,促进平台内容朝多元化发展,传播小城趣事,让百姓在了解新闻资讯外,看到小城里的新鲜事、高兴事,为百姓带来愉悦感,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提高融媒体接受程度。
在融媒体建设过程中,新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引进高技术型人才可以更好地完成资源整合。复合型人才不仅可以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还能为融媒体带来新的技术支持,使信息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高效传播,满足媒体融合市场“一专多能”的需求。目前敦化市融媒体人才队伍中传统媒体工作人员相对较多,这使得融媒体中心人员内部结构失衡,故应当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提高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福利待遇,大力引进新一代媒体人才,为融媒体注入新鲜血液,提升整个人才队伍的朝气与活力,推进融媒体从业队伍朝年轻化方向发展。
六、结语
敦化市融媒体中心作为县级融媒体,正处于探索阶段。在今后的融媒体发展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夯实X的意识形态,传播基层文化。以长远的角度来看,对融媒体中心的技术做出提升,推进发布内容多元化,人才队伍不断优化,从而提升自身的融媒体发展水平。打造一个关注民生、体会民情、服务于群众、具有本地特色的融媒体。
新时代老干部工作“三化”建设路径探索
以黔西南州为例
州委老干部局课题调研组
(2021年4月21日)
在2019年8月全国地市老干部局长培训班上,中组部老干部局局长许宏彬对新时代老干部工作进行了定位,明确新时代老干部工作“以一化带两化促三性” 的总体思路,即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通过信息化建设带动精准化、规范化建设(以下简称“三化”),使现代信息技术及其成果不断渗透和物化到老干部工作的思想ZZ建设、X组织建设、正能量活动、服务管理等环节中,推动老干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突出针对性、增强有效性。如何在老干部数量、结构、需求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运用科学方法,推进“三化”建设,为新时代老干工作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是当前老干部工作中一项重要的课题。为此,黔西南州就新时代老干工作信息化、精准化、规范化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一、推进“三化”建设的时代背景及现实意义
加强老干工作“三化”建设,是中组部老干部局的顶层设计。
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信息时代的新要求,积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老干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进提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老干工作的深度融合,有利于老干工作在继承传统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创新工作的手段和方式,确保老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
(二)“三化”建设是推进工作转型的迫切需求。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做好新时代老干部服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要求。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老干部队伍正处于“骤增聚减”的人员结构性变化过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利益诉求、养老服务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新的变化。这些深刻变化,决定了老干部的需求将越来越个性化,再单纯沿袭过去那套工作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老干部的需求, 必须跳出惯性思维,运用信息化工作新思维,丰富服务管理手段,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老干部工作转型提升。
(三)“三化”建设是满足多元需求的现实要求。精准服务是认真做好老 干工作的主要方向,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抓手。在老干部服务工作中引入精准化理念,进一步适应服务需求,切实为老干部提供更加精细、更具个性的服务,才能把X中央对老干部的关心爱护落到实处。从当前的老干部队伍现状来看,离休干部整体进入“双高期”, 且人数逐年递减;退休干部人数却逐年增加,且思想观念活跃,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强,需求更加多元化。
(四)“三化”建设是提升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新时代老干部工作有新 要求、新目标,老干部有新需求。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是十分繁琐的服务性工作,而信息化管理则可以使管理人员从日常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一方面能全面准确掌握老同志相关信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另一方面能快捷准确地实现各种信息的统计分析,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老干工作信息化、精准化、规范化建设。全州老干工作者(含兼职)不足100人,要联系和服务2.5万老干部,传统手段远远不够, 就必须将传统手段与信息化手段的优势相结合。
二、基本情况和实践探索
老干部情况。截至2020年12月,全州老干部总人数为24718人。其中, 离休干部115人,退休干部24603人,厅级老干部87人,占总人数的0.35%;县级老干部953人,占总人数的3.85%;乡科级及以下老干部23678人,占总人数的95.8%。全州有X员老干部12105人,占老干部总数的48.97%,全州建有老干部X支部227个。州直单位共有老干部3232人;厅级老干部83人、县级老干部688 人、乡科级及以下2461人。
机构情况。州委老干局由州委组织部管理,属州委工作部门,正县级机 构;局属老干部活动中心为副县级事业单位。州直单位机改前设立20个离退休干部工作科,机改后,除州政府办公室等11个单位单设离退休干部工作科外, 其余单位均在办公室或人事科明确职责。县(市)级老干部门(含老干部活动中心)并入组织部,加挂老干部局牌子。
老干部工作者情况。机改前,全州有专职老干部工作者146人,平均每人需服务161名老干部。机改后,目前全州老干工作者在编97人(含工勤11人)。
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着力打造“四库四平台”的“智慧老干云”数据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自觉践行精准化、规范化理念,切实推动全州老干工作高质量发展。
第一,创建“四大”网络平台,探索“智慧老干”路径。创建中共黔西南州委老干部局网站、创办《黔西南老干部工作手机报》、开通《黔西南老干之家》公众号、积极推广应用“数字黔老”服务管理平台,逐步形成“一网一微一报一平台”的新时代老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