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 调研荟” 系列№ 1 6
扫描二维码关注“笔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文名”公众号
2022年3月
目 录
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高平、李春林:
擦亮生态底色 统筹绿色发展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精神的“内蒙古实践” 1
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耿建扩、陈元秋:
传统“钢城”变现代“港城” 河北唐山以“三个努力建成”为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转型发展重要指示精神 7
安徽省司法厅课题组:
大调解工作格局的构建与思考 以安徽省为例 14
王婧仪:
东北振兴背景下吉林省优势产业建设调研报告 24
隆安县都结乡农业水利站农利亮:
都结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30
本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郑波、陈力:
鄂尔多斯重塑 36
武汉市江夏区农业农村局李田田、张小伟:
赴江浙地区考察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调研报告 5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文永红、孙超、于东海:
高校督办工作机制调研与思考 56
农发行河南省分行课题组:
构建高效联合监督机制服务脱困发展 62
朱荣兰、姜红:
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力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67
驻马店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关于全市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72
张倩琳:
广东乡镇属集体企业发展现状和困难调研报告 82
安徽省公安厅ZZ部:
弘扬英模精神 激发全警士气 X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公安机关典型选
树的调研报告 88
陈雪珍、金文奖、李丹: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ZZ教育的调查研究 以温州市为例 95
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毛攀云:精准扶贫首倡地的乡村振兴新路
从十八洞村“洞见”乡村发展图景 101
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扛起主体责任 聚各方力量 推动税务系统X建工作创新发展 国家税务总局“纵合横通强X建”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 107
曹耀峰:流动的旗帜 坚强的堡垒 关于张家口市驻京流动X员联合X委的调研报告 115
江苏省常州市市场监管局调研组:强市富民的“定海神针” 现代化建
设的“先锋主力” 江苏省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120
青海省司法厅王小民杨恒:
青海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调研与思考 125
汪海蓉、穆雪红:
青海省国有林场调研报告 133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课题组:
全球数字税改革及其影响 138
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李晓东、周洪双:
让城市与自然融合共生 从四川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实践看如何贯彻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142
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焦连志、杨升沛: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实践调研分析 149
太原市委X校《基层治理领域》课题组:
太原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157
安徽省直机关工委课题组:
推动X组(X委)落实机关X建 主体责任的实践与思考 164
闫同湛:
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170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市分行课题组: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179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探讨及对策研究 188
胡仙芝:新时代创新基层社区治理的主要经验 来自上海和浙江基层社
区防控的调研报告 200
王丹、徐学荣:新时期从“量”走向“质” 关于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
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209
扬州市职业大学团委书记王淼:
扬州市职业大学团员X史学习教育成效调研报告 218
青岛市直机关工委课题组:
以高质量机关X建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 221
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周其森、赵秋丽:
以文化人 汇聚乡村振兴的文明力量 从山东新时代文明实践看如何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重要指示精神 227
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朱亮高、汪仲启:
映照光荣城市美好未来 从“上海实践”看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
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233
江苏省高邮市纪委监委调研课题组:
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238
陈全秀:中职教师科研能力现状、问题及提升对策 于9所中职学校的
调研分析 240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袁树平:
自由职业人员统战工作调研与思考 245
擦亮生态底色 统筹绿色发展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精神的“内蒙古实践”
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 高平、李春林
(2022年1月19日)
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三北”、毗邻八省区,草原和森林面积占全国的22%和7%,水面、湿地面积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严重的省区之一,生态环境脆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从盲目治沙到科学治沙,从分散治理到统一规划,从土法造林到工程化作业、产业化治沙,库布其人一代接着一代干,成功找到一条治理沙漠的科学之路。今天,区域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内蒙古牢记总书记嘱托,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擦亮生态底色,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一、探索科学治理“黄沙披绿”,产业转型“点沙成金”
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中指出, 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库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也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沙漠腹地风蚀沙埋严重,一度被视为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30多年的治理,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绿进沙退,大漠变绿洲的奇迹,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造福世界的沙漠综合治理之路,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经济示范区”。
“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庄稼牧场沙里埋”
古老的歌谣唱出库布其过去的真实写照。1997年,位于沙漠腹地的杭锦旗开始探索修建穿沙公路,作为典型干旱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50毫米,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0倍,建设难度无法想象。
针对千辛万苦修好的公路随之就被沙土掩埋的境况,库布其人探索“栽死的、种活的、养绿的”的修路方案:在道路两旁栽下干沙柳、玉米秸秆等来设置沙障、固定流动沙丘、防止沙淹公路;在被固定的沙丘上种下牧草和低矮灌木,通过悉心养护让道路两侧绿起来。在以“政府主导,干部群众和企业出钱出力,全民参与”的模式下打响了一场治沙大会战,吹响了治理库布其沙漠阵地战的号角。
从1997年修建第一条穿沙公路至今,杭锦旗修建的重点穿沙公路共6条,总里程达900多公里。实践证明,穿沙公路不仅改善了交通,公路两侧设置的沙障, 公路沿线的飞播造林,控制了流动沙漠面积。然而,修建穿沙公路只是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的创新举措之一。
多年来,当地结合沙漠化土地类型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使用“南围北堵中切割”的方式进行科学治理,即沙漠的周边被连绵的人工林紧紧锁住, 中间则用方格沙障固定沙丘,为飞机播种人工植苗创造条件。同时,逐步探索出“X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
与此同时,为了让治理效果可持续,当地坚持用产业化的思路,把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积极推广“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X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人从单纯的生态建设,向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并举转型,探索“点沙成金”、绿富同兴的奥秘。达拉特旗官井村曾是有名的“穷沙窝子”,沙地变成了良田,多家企业看中这里的发展前景,纷纷投资产业。2013年,村民们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销售沙柳苗条,2017年收入120多万元,全村人均收入1.2万元,成了小康村。
生态环境日趋友好也推动了当地沙漠旅游业发展。近10年,库布其生态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近560万人次,实现收入61.2亿元。不仅如此,库布其治沙市场主体正依托数十年治沙绿化增汇和光伏发电减排的“双向碳中和”实践成果和科技创新经验,积极探索“治沙生态一光伏发电一电解水制氢一绿色化工” 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不仅走进浑善达克、乌兰布和、腾格里、塔克拉
玛干等各大沙漠沙地,还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治沙开出“中国药方”。
二、治理“对症下药”治沉疴,“一湖两海”现生机
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一湖两海”是内蒙古的三大淡水湖,如三颗明珠镶嵌在北方大地上,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对症下药, 切实抓好落实。
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境内的岱海是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国家重要湿地之一。由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影响,岱海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0世纪50年代200平方公里的湖面,目前萎缩至50余平方公里。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保护治理岱海,推动由“一湖治理” 向流域治理,“内治”向“内治外引”、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传统治理向科学治理转变。2020年以来,岱海萎缩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质、生态系统开始改善。
在岱海治理中,当地结合实际,精准施策,推动实行工业零取水,耕地“水改旱”的措施。位于岱海南岸,拥有4台发电机组的大型火电厂每年需要从岱海取水1100多万吨,并将冷却水直排岱海。
2017年4月,该电厂实施发电机组改革升级项目,随后实现向岱海零取水。几年来,凉城县对湖周边的21万亩水浇地实施“水改旱”,推进农业节水。凉城县农牧科技局副局长张泽介绍,对岱海沿岸耕地实行“水改旱”,每年可减少使用化肥420吨、农药6吨、地膜210吨,大大减少岱海的面源污染。在“水改旱”等农业控水措施基础上,推广使用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既能缓解农业与岱海争水,又带动种植业升级、农民增收。
2020年起,岱海治理由“一湖治理”升级为流域治理,实施22条入湖河流沿线绿化、水保等工程,改善水质和水循环。为确保治标又治本,岱海治理由“内治”向“内治外引”转变。2020年5月,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正式启动, 该工程从托克托县境内的黄河干流取水,输水线路长131.7公里,设计年最大取水量4466万立方米。
尊重规律、对症下药,一条生态保护的综合治理之路在内蒙古如火如荼开展。
呼伦贝尔市全力推进两期工程40个项目实施,打出呼伦湖治理组合拳——
在呼伦湖周边实施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呼伦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57万亩草场自2020年起全部禁牧,有效遏制流域草原退化、沙化趋势;建成引河(海拉尔河)济湖工程,进一步保证生态补水能力;5年限产休渔,结合增殖放流、土著鱼种繁育研究,有效促进呼伦湖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对呼伦湖周边及入湖河流沿线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工程,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削减人为干扰因素对流域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截至2021年6月,呼伦湖水域面积达到2144.9平方公里,较2011年增加300多平方公里,湿地生态逐步恢复,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作为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关口,巴彦淖尔市开展乌梁素海全流域全要素综合治理。在乌梁素海上游的乌兰布和沙漠, 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积极探索沙漠治理与绿色产业相结合的可持续治理模式,治沙7.25万公顷,阻止泥沙流入黄河、侵蚀河套平原;实施点源污水“零入海”行动,实现城镇污水和工业园区废水全部收集、处理、回用;在农村牧区运用先进技术,集中处理畜禽粪污、垃圾污水、秸秆等废弃物,生产有机肥、沼气,变废为宝;开展乌拉山受损山体修复、山洪沟口整治;采取草畜平衡、休牧轮牧等措施,修复乌拉特草原生态。
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一湖两海”综合治理深刻揭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个都不能少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谈到保护好内蒙古生态环境,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统筹”二字。
有了方向指引,如今,内蒙古摒弃过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单一治理模式,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实施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打破阻碍系统治理的制度坚冰。内蒙古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X政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目标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解决林草湿资源保护发展中的难点,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责任模糊、“谁管谁都不管”的问题。
逐步建立源头治理的机制。内蒙古全区50.46%的国土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守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底线,从源头上将不合理开发挡在门外。完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设置绿色门槛,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逐渐补上综合治理的短板。内蒙古制定发布《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屏障规划》),构建“一线一区两带” 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总体布局。其中,“一线”是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主要山脉构成的生态安全屏障“脊梁”和“骨架”,“一区两带”是黄河重点生态区、大兴安岭森林带和北方防沙带三大战略空间,以重点区域突破带动全域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治理。
与此同时,《屏障规划》以遵循生态保护和修复内在机理和规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将全区作为统一的生态系统进行总体布局为总体建设思路,明确了森林植被建设与保护、草原植被建设与保护、防沙治沙、河湖综合治理与湿地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绿色发展、损毁土地治理、地下水超采治理、环境污染防治九项重点任务。目标是到2035年,内蒙古全区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区域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和自我调节,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建成,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综合试验区、生态服务和产品供给保障区、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创新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践行区。
三、发展治理任重道远,建设久久为功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内蒙古胸怀“国之大者”,自觉坚持从国家大局出发、从民生根本和长远出发,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实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认知革命。
做好生态文章。生态是内蒙古最大的资源。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经过X的十八大以来的艰苦努力,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但是,内蒙古生态脆弱、环境污染的局面并未得到彻底改变,农田水利、黄河流域治理、“一湖两海”综合治理等依然任重道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的那样,生态文明建设是久久为功的事情。内蒙古要坚持不懈,一年接着一年干,要继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
力,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做好治理文章。坚守底线,划定红线,着力推动内蒙古生态环境的系统改
善、统筹推进、全面进步,实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进行综合治理。近年来, 内蒙古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农田水利建设、草原森林保护修复、沙漠荒漠治理以及“两湖一海”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典型的“库布其治沙模式”,打破了“沙漠不可治理”的坚冰,为维护生态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智慧。
做好绿色文章。绿色是内蒙古最美的底色,也是内蒙古最大的发展优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其中“绿色”是发展的根本,同时呼应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到“一湖两海”综合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内蒙古在治理中发展,在发展中治理,“绿色”则是贯穿其中的最终目的。绿色发展中蕴含着创新,内蒙古在生态保护建设中不断创新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借助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迈上更高的发展水平, 取得更大的成效。绿色发展为了民生福祉,内蒙古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说到底就是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增强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民生福祉。必须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人民生活高品质发展、边疆民族地区高效能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处理好生态、生产、生活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发展方式向绿色化转变。
传统“钢城”变现代“港城” 河北唐山以“三个努力建成”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转型发展重要指示精神
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 耿建扩、陈元秋
(2022年1月21日)
每座城市的年轮,都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河北唐山,因煤而建、因钢而兴,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曾经创造了“中国七个第一”: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现存的第一张股票、第一位中国本土大学教授,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新中国成立以后,唐山以其深厚的工业基础,渐次形成钢铁、水泥、化工等主导产业,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进入21世纪,唐山走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资源依赖弊端显现, 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开放型经济竞争力偏低,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等问题困扰着这座城市。
值此历史关键时期,习近平同志于2010年7月和2016年7月两次在唐山考察, 为这座城市把脉问诊、指航定向、擘画蓝图,结合世界之变局和唐山实际,作出“努力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和“争取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为唐山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目标和转型升级实践路径,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唐山这座老工业城市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年倏忽而过。唐山这座城市在践行“三个努力建成”道路上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在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有哪些经验和启示?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赶往唐山,赴港口、入厂企、走工地,对唐山的成就、做法和经验进行深入调研——
一、十年答卷:向海图强打造“蓝色引擎”
在世界经济低迷、全国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的节点,唐山经济增速不仅没有出现“硬着陆”“断崖式下跌”,全市经济规模还实现了“四级跳”: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2014年、2018年、2020年分别超过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连续十年排名河北省全省首位。
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5920.8亿元,同比增长7.6%,总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十八位。
向海图强、转型发展,这是调研组在唐期间听到最多也是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调研组亲眼见证,人们对于唐山“钢城”“煤都”的旧有印象已逐渐褪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更具国际范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首先,开放广度深度拓展,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作用彰显。
冬日的渤海湾,碧空万里,海水湛蓝。在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矿石码头,两艘巨轮静静停靠,数十米高的大型卸船机正挥舞着“巨臂”作业。
“唐山港水深、港阔、不冻不淤,拥有渤海湾唯一不需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大型深水泊位的钻石级港址。”唐山市海洋口岸和港航管理局副局长罗同祯介绍,坐拥长达229.72公里的海岸线,唐山自2010年以来便不断开拓内外贸航线,到目前已开通国际航线232条、通达世界190余个港口。2021年,唐山港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由2010年的2.46亿吨提升至7.22亿吨,稳居世界沿海港口第二位。截至目前,唐山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接卸港,最大的钢材、煤炭输出港和我国重要的油气进口基地和储备中心,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能源原材料主枢纽港地位进一步巩固。
“2021年,唐山港港口贸易额实际完成3300亿元!”提及这一数据,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唐山市委书记张古江语气中满是自豪。他说,成绩的取得,正是得益于唐山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的接续奋斗。
X的十八大以来,唐山港这一综合贸易大港潜能加速释放,唐山对东北亚尤其是日韩企业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2022年1月7日,在距唐山港京唐港区4号码头仅1.4公里的工地上,河钢集团和韩国浦项联手打造的高端汽车板合资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41.25亿元,是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单体投资最大的外商合资项目。“项目开工为唐山钢铁行业由黑变绿、由旧变新、由大变强注入了强大动能。”唐山市委副书记、市长田国良在致辞时说。
据唐山市商务局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唐山境内有日、韩、蒙、俄等东北亚国家投资企业共96家。同样,唐山企业“走出去”的热情也日益高涨,截至2020年年底,唐山累计在册境外投资企业175家,范围遍及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备案(核准)对外投资企业53家,“一带一路”沿线逐渐成为唐山对外投资合作热点地区。其次,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已现雏形。
数九寒天,在曹妃甸南堡开发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工人们忙活得热火朝天。在这里,由唐山燕山钢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10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项目一期工程正紧张施工。项目负责人介绍,氯化法钛白粉是一种新兴材料, 项目建成后,燕钢氯化法钛白粉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一半以上,实现税收12亿元。
昔日赫赫有名的钢铁企业进军新兴产业,这在唐山绝非个例。曾被誉为“钢城”“煤都”的唐山,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快速发展,机器人、锂电池、城市轨道车辆等高科技产品从无到有、逐步做大,城市处处呈现“新型工业”新气象。
2021年9月,由中车唐山公司研制的“未来系列”新型都市快轨列车在唐山市丰润区下线;2021年12月,唐山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园项目在唐山市路南区顺利签约;2022年1月,在唐山市高新区开诚机器人生产车间,整齐排列的各类特种机器人正整装待发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20.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7.0个百分点。目前,唐山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15家,比2010年增加1357家,是2010年的24.3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14.2%。
发展动能加速转换,唐山对本地资源依赖快速降低,铁矿石原矿产量由2010 年的11020.7万吨降低到2020年的4983.4万吨,原煤产量由2010年的4404.8万吨降低到2020年的2031万吨。不仅如此,唐山持续推动钢铁行业产品迈向中高端, 由钢铁大市向钢铁强市稳步迈进。数据显示,唐山钢铁高附加值产品比重2021 年达到38%以上,比2010年提高30个百分点;2021年1月至10月,钢铁行业实现利润354.9亿元,是2010年同期的6.7倍。
离唐山港京唐港区不远的地方,河钢集团唐钢公司新区映入眼帘。这是一座现代化钢铁企业,从2018年3月开工到2020年9月7日高炉点火,“一片滩涂地” 一举跃变为“现代化钢城”。如今,以低碳、绿色、智能为标识,河钢唐钢成为了一座崛起于渤海之滨的“未来工厂”,也成为唐山转型发展的最好例证。
其三,融入京津冀城市群,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地位稳固。
仅用22秒,钢铁企业产生的工业尾气就被加工成“粮食”,这在河北省曹妃甸工业区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厂区内已变成现实。采用世界领先的气体生物发酵技术,首钢集团旗下的河北首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把首钢京唐每年
产生的3.6亿标准立方米工业尾气加工成5000吨新型饲料蛋白、4.5万吨燃料乙醇,每年减少碳排放约18万吨。
早在2010年6月26日,首钢京唐一期工程主体设备在曹妃甸全面建成投产, 自此,首钢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者、引领者、实践者。
面朝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区位优势明显的曹妃甸,自首钢搬迁开始就拉开了与北京产业合作的大幕。在首钢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京津产业转移落户至唐山。据统计,2014年以来,唐山共实施与京津合作亿元以上项目796项,总投资4937.2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项目占比超过60%。
2021年3月,唐山第二批30家医疗机构被纳入“京津冀异地就医普通门诊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此前,唐山26家医院加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联体, 已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开创了公共服务领域协同发展新局面。在教育领域, 唐山对接京津签约项目达140项,近400所学校与京津优质学校开展合作办学; 交通领域,正式开通京唐曹动车组,京唐城际铁路唐山段加快建设,京秦高速、津秦客专唐山段和京唐曹动车建成通车,目前正积极谋划推进环渤海高铁滨曹段项目,进一步打造京津唐半小时交通圈。
优质项目来唐兴业,优秀人才驻唐发展。目前,全市市区建成区面积由2010 年的281平方公里增加到2021年的517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由2010年的758.2 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771.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32%,比2010年提高13.4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随着矿山修复、清水润城、公转铁和位于丰南区的河北省首个“水水转运”码头建设等生态项目、民生工程的强力推进,唐山的蓝天越来越多了。2021年,唐山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56天,占比70.1%。唐山还先后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为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增添了“宜居”筹码。
二、奋斗路径:创新转型引领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同志对唐山作出的“三个努力建成”重要指示,着眼于世界经济发展大势、顺应区域经济合作潮流、立足唐山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既提出目标又指明路径,既针对当前又布局长远,为唐山发展提供了“金钥匙”。
调研组了解到,十余年来,唐山咬定青山不放松,着力打破钢铁“一业独大”格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推动城市走上高
质量发展之路。
一、降总量。数据显示,2016年至今,唐山已压减炼钢产能3937.8万吨、炼铁产能2635万吨,压减总量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唐山市有冶炼能力的钢铁企业,已从2010年的54家减少至30家。由于大力实施传统支柱产业升级改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确保了去产能不去产值。
二、优布局。唐山推进钢铁、重型装备制造、化工、陶瓷等制造业向沿海地区聚集,打造特色海洋产业集群。目前,河钢唐钢等钢铁企业向沿海搬迁已完成;主城区280家陶瓷企业全部关停搬迁,长期困扰全市的钢铁围城、重化围城、污染围城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生产力向沿海布局取得重大进展。
三、促转型。唐山不断对标国际先进钢铁工业标准,并结合本地钢铁工业发展现状和要求,围绕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实施产业延伸战略、落实低碳绿色发展、推进智能制造等方面,持续推动钢铁行业产品迈向中高端,钢铁大市向钢铁强市稳步迈进。通过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唐山快速推动煤炭、钢铁、水泥、焦化等主要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展跨界转型,向高端迈进,进一步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出台“工业40条”,由市财政每年安排7亿元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力,推动优质要素向新型工业化聚集。
四、育新兴。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唐山以建设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为目标,瞄准应急装备、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电子智能制造等行业, 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吸引一批优质产业项目落地运营。
五、深度融。2014年以来,唐山主动全面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坚持融入京津、对接京津、服务京津,尤其通过发挥京冀曹妃甸、津冀(芦汉)协同发展示范区平台聚集效应,使承接京津外迁项目从零散、点状承接,转向链式布局、平台集聚,京冀曹妃甸、津冀(芦汉)协同发展示范区, 以及玉田老字号产业园、京唐智慧港等“微中心”聚集效应凸显。在产业建设方面取得突破的同时,唐山着力加快交通一体化建设,紧密对接河北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高铁城际网、交通公路网和港口群、机场群,与京津交通互联互通提速推进。为补齐城市公共服务短板,唐山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广泛与京津密切合作,并大力实施生态修复等民生工程,营造城市宜居环境。
六、科学扩。河北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唐山“一港双城”发展思路,精准定位唐山港、主城区和曹妃甸城区的功能,实现城市建设大突破、大提升、
大发展。“一港双城”港为先,唐山积极探索大港口管理体制改革,设立了唐山市海洋口岸和港航管理局,对港口岸线资源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品牌。随着港口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港口的功能不断完善,唐山加速推进临港产业聚集。坚持规划引领,持续实施向海发展战略,用“蓝色思维” 改写煤都历史。随着唐山港京唐港区和曹妃甸港区的崛起,许多临港产业加速聚集,实现了从一叶沙岛到世界级大港的华丽转身。在唐山市主城区,推进重点片区开发,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实施精细管理,彰显城市形象魅力。在曹妃甸城区,着力提高产业聚集度,使之成为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新增长极。
三、经验启示:“三个努力建成”是最强大思想武器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唐山转型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历经阵痛、充满艰辛。短短十余年间,唐山实现了从“傻大黑粗”到“高新轻绿”的华丽转身,探索出了一条主动转型、内涵发展的路子,为同类地区和城市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
首先,方向正确最重要。十余年来,无论形势如何复杂多变,不管遇到任何困难挑战,“三个努力建成”始终是唐山发展最根本的ZZ引领、最强大的思想武器、最重要的行动指南。唐山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光明大道奋勇前进,在“三个努力建成”旗帜的引领下,全市上下对老工业城市转型认识上高度认同、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高度自觉,形成了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浓厚氛围,凝聚了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宏伟蓝图正向美好现实加速转变。
其次,顺风扬帆好行船。一个产业、一座城市要在竞相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观大势、识大局、抓机遇。在唐山转型发展的十余年中,唐山敏锐地把握中国发展转型大势,坚定不移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亚合作窗口城市建设、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坚定不移实施转身向海战略,实现由内陆经济向沿海经济拓展;坚定不移打好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高压态势治理环境污染、改造城市疮疤,各项环境指标持续向好。唐山的实践证明,顺应中国由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转换期的新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顺利实现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成功转型。
其三,先走一步天地宽。凡事预则立,凡业预则兴。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是产业转型。十余年来,唐山在资源开采的成熟期,就果断地关停并转煤矿铁矿,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由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转变;在钢铁产业的兴旺期, 就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主动淘汰过剩产能,舍弃短期利益,才有了今天精品钢卖遍全国的豪气;在经济体量的成长期,就主动调整结构、坚持向海发展,用蓝色思维改写黑色煤都历史,构造了支撑未来发展的沿海经济带。唐山的转型实践证明,早转型早主动,早升级早受益。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舍掉的是一时之利,得到的则是碧水蓝天和高质量发展。
其四,他山之石可攻玉。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既有成功范例,也有失败教训。只有取他人之长,并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创新, 才能走出转型升级的成功之路。唐山在十年转型过程中,放开眼界,产业转型充分借鉴了德国鲁尔区经验,确立了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科研、支撑产业转型等工作思路;城市转型吸取了美国“汽车之城”底特律转型失败教训,时刻提防人口减少、税基流失、财政收支失衡、基建弱化等问题发生;发展模式转型充分学习借鉴了沿海先进城市的成熟做法,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探索出由内陆经济向沿海经济发展的新路。唐山的实践证明,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取经于五湖四海,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才能更快地找差距补短板,激发创新活力,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发展新突破。
其五,人民至上聚合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唐山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坚守人民立场,永葆为民情怀, 聚焦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和短板痛点,滚动实施民心工程,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唐山的实践证明,精神可以变物质,全市人民内心认同就会行为自觉,就会提振奋发有为的精气神、激发干事创业新活力,凝聚起加快实现“三个努力建成”的澎湃动能。正是依靠全市人民的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在践行“三个努力建成”征程中,唐山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型之路。
大调解工作格局的构建与思考 以安徽省为例
安徽省司法厅课题组
(2022年)
由不同类型调解方式实现有效衔接和协同形成的大调解格局基本框架是: 以人民调解为基础,构建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工作体系。司法行政机关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监督协调主管机关,如何担负统筹大调解工作格局职责?围绕这一课题,安徽省司法厅成立课题组,组织开展专项调研,回顾全省大调解工作格局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构建科学合理、运行顺畅的大调解工作格局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推进大调解工作体系发挥作用。
一、安徽省大调解工作格局的构建历程
近二十年来,安徽省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建立健全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网络建设,创新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深入推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衔接联动,奋力推进调解工作创新升级,初步形成了大调解工作格局。
(一)全面建立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是化解纠纷的主力军,仅2011年至2020年,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414万件,乡镇
(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91万件,分别占调解总数的73.66%和16.26%, 实现了绝大多数纠纷就地化解。一是设立乡镇(街道)调解组织。1982年,人民调解制度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内容写入我国宪法。到20世纪末,安徽省只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厂矿企业设立了人民调解组织。自2002年9月以后,根据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安徽省乡镇、街道陆续设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2003年开始,省司法厅全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人民调解组织取得较大发展,截至2004年,全省所有乡镇(街道)都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2005年至2006年,省司法厅通过宣传“模范人民调解员”曹发贵的先进事迹, 进一步扩大了人民调解工作社会知名度。二是推动人民调解地方立法。2006年3 月,省司法厅起草了《安徽省人民调解工作条例(草案讨论稿)》并报省人民政府。2007年12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安徽省人民调解条例》。该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
财力状况,安排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乡(镇)、街道、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为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人民调解员在调解民间纠纷活动中,受到威胁、恐吓或者打击报复的,有关机关应当及时依法处理。《安徽省人民调解条例》的出台,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巩固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成果。三是开展人民调解专项活动。2008年至2013年,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连续6年组织开展了“人民调解百日会战”“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人民调解防护网工程” 等专项行动,累计化解纠纷185.3万件,调解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通过专项攻坚行动,推进1.7万个村居调委会、1500多个乡镇(街道)调委会规范化建设; 对全省12万人民调解员、4000多名司法所人员开展培训;培养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曹梅、全国十佳调解员贾贤海等先进典型;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司法行政专网,推动人民调解指导管理工作在全国较早实现了网络化和流程化。四是推进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2016年8月,省司法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要素标识》,对全省17695个村(居)调委会,1550个乡镇(街道)调委会的名称、标牌、标识、文书、印章、登记、公示7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2021年以来,根据司法部下发的《全国人民调解工作规范》,从组织、队伍、程序、制度、工作保障和工作指导等9个方面,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
(二)大力推进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过去在人民群众身边多以“老娘舅”“和事佬”等形象出现。随着矛盾纠纷的类型发生了新变化,行业性专业性调解显得越发重要。目前,全省建立了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各类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988个,培养了人民调解员8510名。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已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调解行业、专业领域矛盾纠纷从2011年的1.56万件发展到2020年的8.1万件,占比从4.14%上升到14.97%,有效提升了人民调解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一是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的初步探索。2007年之后,随着社会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涉及医患关系、交通事故、劳动争议、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矛盾纠纷呈现日益多发态势。一些地方开始探索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的模式。如2008 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施行后,合肥市包河区望湖街道设立街道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150多家驻地单位的劳动争议纠纷。马鞍山市先后于2009年、2010年成立市级道路交通事故调委会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将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引入交通事故和医疗纠纷领域。在地方试点的基础之上,省司法厅主
动加强协调沟通,多次与公安、卫生、人社、保监、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联合会等部门召开座谈会,对开展道路交通事故、医疗纠纷、劳动争议等人民调解工作进行商议。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到蚌埠、马鞍山、淮北、黄山、合肥、芜湖、宣城等地进行调研,对开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的一些具体问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二是全力推进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2010年, 省司法厅与省综治办联合下发《关于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 又会同有关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机制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对全省各类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建设、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等提出指导性意见。各地掀起了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的高潮,在道路交通、医疗纠纷、劳动争议、物业管理等矛盾纠纷比较集中的行业和专业领域,成立相应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通过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吸纳了社会各行业有法律背景、专业素质和一定调解工作技能的人员投身人民调解工作,壮大了人民调解队伍, 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2012年,安徽省率先在全国出台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规范,推动全省市、县两级全部建立道路交通、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其他特定行业和专业领域民间纠纷较多的地区建立相应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推动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建设和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2014年12月,省司法厅出台《安徽省人民调解咨询专家库建设暂行规定》,对人民调解咨询专家库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和规范,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工作专业人员参与度。三是推进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商会人民调解工作。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安徽省民营企业数量突破百万户,随之而来的涉及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劳动争议、合同纠纷、知识产权等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为更好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自2019年起,省司法厅与省工商联大力推进商会人民调解工作,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按照省级先行探索、市级试点推进、市县全面铺开的“三步走”发展方针,2019年2月,安徽省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挂牌成立,为全省商会人民调解组织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紧跟着,滁州市成立了全省首家市级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为规范商会调解组织运作,2019年5月,安徽省司法厅会同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工商联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商会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019年年底前建成覆盖全省的商会人民调解组织体系,市、县普遍建立商会人民调解组织,有条件
的乡镇依托乡镇(街道)司法所开展商会人民调解工作;建立商会人民调解组织与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等联系对接机制;发展商会人民调解员队伍,推动形成“商人纠纷商人解”工作机制,使商会人民调解成为化解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矛盾纠纷的重要途径。从2019年7月开始,省司法厅、省工商联对全省商会人民调解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截至2019年12月底,全省各市县均建立了商会人民调解组织。一批熟悉企业经营管理、有行业影响和威望、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企业家,以及商会法律顾问、律师、退休检察官和法官、法律学者等,担任商会人民调解员。
(三)深入推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机制。2010年颁布实施的《人民调解法》,规定基层法院和公安机关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可以在受理前告知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人民调解。对调解不成、达不成协议的纠纷,还应该告知当事人可以通过仲裁、行政或者司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为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近年来,省司法厅与省公安厅、省高院、省信访局健全诉调、警调、访调对接机制,分别在基层法院、派出所、信访部门设立调委会(调解室)
133个、1260个、495个。一是推行“警民联调”机制。2011年4月26日,合肥市芜湖路派出所和司法所多次协商,挂牌成立警民联调中心,探索将人民调解和治安调解有机结合。当时,芜湖路街道辖区面积1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万人,流动人口约有4万人,而芜湖路派出所仅有警员49人。该所的所有接警案件中,有70%为非警务事件,而其中又有50%属于民事纠纷,大量的民事纠纷占用了宝贵的警务资源。警民联调中心挂牌成立一个月以来,共受理了30起民事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并且全部执行。2014年,在总结多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省级主管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建立“警民联调”工作机制的意见》, 在公安派出所设立警民联调室,由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指派人民调解员或乡镇(街道)聘请人民调解员入驻辖区派出所,与派出所民警共同开展矛盾调解工作。派出所对因民事纠纷引发的打架斗殴、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等情节轻微、可以调解且当事人愿意调解的治安案件,调解成功并履行调解协议的, 按《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可以不予治安处罚;不接受调解或调解不成功或未履行调解协议的,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予以治安处罚,对所涉民事纠纷建议当事人通过诉讼或仲裁渠道解决。“警民联调”机制在2015年年底实现了全覆
盖,运行成效明显,不仅成功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还有效缓解了基层警力不足的现实压力。二是健全“诉调对接”机制。在《人民调解法》出台前,省司法行政机关和法院在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联合发文中,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常见性、多发性的简单民事纠纷,在当事人起诉时或立案前,可以引导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矛盾纠纷。2008年,省司法厅、省高法院出台了《关于规范民事案件委托人民调解的若干意见》的专项规定,首次明确委托的范围为离婚案件及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继承、收养案件,相邻纠纷案件,买卖、民间借贷、借用等一般合同纠纷案件,损害赔偿案件以及其他适合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的民事案件等。2016年8月,两单位又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开展诉讼与人民调解诉调对接工作的意见》,规定法院在立案前、庭审前或审理中,可以委派或委托给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同时探索建立立案登记前的委派调解对接机制、立案登记后的委托调解对接机制、矛盾纠纷中立评估对接机制、矛盾纠纷无异议调解方案认可机制、矛盾纠纷无争议事实记载机制及矛盾纠纷网络调解平台对接机制六项制度,确保矛盾纠纷诉调对接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2017年,省司法厅联合省综治办、省高院、原省政府法制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对接工作的意见》,2020 年,省司法厅再次联合省高院印发《关于加强诉调对接工作的若干规定》,将受委派或委托的调解组织从原先的人民调解组织,扩大到人民调解组织、行政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律师调解组织、行业专业调解组织等各类调解组织。为了增强诉调对接工作实效,各地也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深入推进。马鞍山市采用“进驻式”“派驻式”“桥梁式”“外联式”“在线式”等多类诉调对接平台模式。合肥市采取人民调解委员会入驻法院(庭)办公方式,引导当事人优先选择非诉方式解决纠纷。蚌埠市成立诉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面的有效衔接。三是实施“访调对接”机制。为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矛盾信访纠纷中的积极作用,2018年, 省司法厅与省委政法委、省信访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信访与人民调解对接工作的意见(试行)》,联合召开全省“访调对接”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 全面部署推进“访调对接”工作。对接平台主要有3种类型: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信访事项人民调解组织。在3个月的试点期间,全省在信访部门设立或单独设立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149个,调解室370个,配备调解员2377人;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信访纠纷4175件。
(四)不断推动调解工作创新升级。2018年11月23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促进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2019 年6月,省司法厅召开全省调解工作会议,指导重新组建的司法行政机关,统筹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构建更为宏大的工作体系。一是健全行政调解制度。《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要求“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进行行政调解”“涉及房屋征收、社会保障、治安管理、交通事故、医疗保障、卫生健康、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依法可以由行政机关调解的行政争议或者民事纠纷,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行政调解申请”“行政调解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2020 年9月,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行政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行政调解的原则、范围、主体及程序作了基本规范。二是建立“一站式”调解平台。2019年5月,省司法厅印发《关于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升级版的意见》,在市、县建立人民调解中心,作为司法行政机关管理下、统一指导本辖区内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工作的综合性平台,联动化解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着力改变人民调解小而散的传统运作模式,开始向集约化转型。如2017年4月全椒县整合全县医疗纠纷、交通事故、物业、诉前调解等12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 引入巡回法庭、法律援助资源,成立全椒县矛盾纠纷中心,提供“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受到群众的欢迎。三是健全人民调解保障机制。多年来,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主动协调同级财政等部门,联合出台文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经费补助补贴标准。2013年,省司法厅联合省委政法委、省财政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各级财政对人民调解经费的保障责任。从2018年起,在新增转移支付中每年安排1000万元项目经费,专门用于全省人民调解员办案补贴。2019年,此项经费增加到1800万元。为规范人民调解专项资金使用,各地建立“以案定补”“以奖代补”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完善案件补贴制度。四是建立专职调解员队伍。目前,全省人民调解员103244人,专职人民调解员8502人。
2018年,会同省委政法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五部门制定《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名册制度,统一专职人民调解员证件样式,推进司法所所均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指导市、县级司
法行政机关落实培训职责,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涌现出一大批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等称号的基层人民调解员。五是打造安徽特色人民调解品牌。各地将“枫桥经验”与安徽深厚的地方传统文化底蕴相结合,把“和为贵”的精神应用于人民调解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工作内涵和时代价值,打造出皖北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一杯茶”调解法、皖中安庆市桐城市“六尺巷调解工作法”、皖南黄山市“作退一步想” 等调解特色品牌。2016年以来,省司法厅与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推出“家有好大事”系列专题调解节目,用真实的案例讲好人民调解故事。
二、大调解工作参与多元化解机制的短板弱项
(一)多元化解有待加强。调研发现,有的地方统筹推进大调解工作的力度不够大,工作进展相对缓慢。各类调解工作在预防调处社会矛盾、防范化解群体性事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在矛盾风险的提前预防、尽早发现、有效处置等方面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地方。个别群众对调解的知晓率不高、信任度不够,导致一些矛盾纠纷没有得到充分有效调解。
(二)联调机制需要健全。调研中,一些地方和纠纷领域反映,人民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纠纷解决方式,在信息联通、纠纷联排、力量联动、矛盾联调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影响到大调解工作体系整体效能。
(三)基层基础存在短板。矛盾化解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一方面,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调解机制不健全、力量配备不强,影响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多元化的新特征,对调解员队伍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基层尤其是村级调解人员由于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不强、相关待遇难以落实等原因,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能力不强,难以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三、构建新时代大调解工作格局的对策建议
X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及时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大调解工作的根本任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各类纠纷解决力量,形成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相向而行的大调解工作机制,降低社会治理的成本和压力,
不断提升争议解决效能,创新构建新时代大调解工作格局。
(一)提高ZZ站位,加强统筹协调。一是坚持X的领导。大调解工作覆盖领域广、涉及部门多、协调任务重,必须在X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要积极主动向X委政府汇报大调解工作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争取X委政府重视和支持,为大调解工作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工作保障。二是坚持资源整合。要加强司法行政系统内部资源整合,凝聚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力量,并利用好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形成调解工作合力。围绕中心、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是各类调解工作的共同责任,要协调有关单位和组织找准工作结合点和着力点,创新工作载体和平台,在调解中体现服务,在调解中实现自身价值。三是坚持主动担责。要切实承担起牵头责任,加强与司法机关、有关行政部门、人民团体及相关社会组织的协作配合,建立定期会商、沟通协作机制,通报有关情况,协调解决大调解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的问题。要加强各级调解协会建设,更好地发挥协会在服务会员、行业自律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是坚持调解优先。要重视调解典型案例、优秀调解员事迹的推介,广泛宣传调解高效、灵活、便捷的制度优势。要优化调解程序,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提高各类调解方式的首选率和满意率。
(二)抓实体系建设,形成工作合力。当前社会风险日益多元多变,各类矛盾叠加联动效应明显,必须巩固和加强大调解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类调解在防范风险、化解矛盾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强化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人民调解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民调解都始终是化解矛盾纠纷的主渠道、主力军,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立足于本地工作实际,推动人民调解工作提档升级。要聚焦重点领域矛盾纠纷化解,加大涉民营企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加快推进商会人民调解工作,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要围绕营造安全稳定环境的目标,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矛盾纠纷吸附在当地、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强行政调解工作。行政调解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化解行政管理相关民事纠纷和特定类型行政争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切实把行政调解作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建立由各级政府负总责、司法行政机关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当前行政调解工作实际,着力做好两类纠纷的化解工作:第一类是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由行政机关调解的
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民事纠纷,如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合同纠纷、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侵犯知识产权赔偿纠纷、环境污染赔偿纠纷等;第二类是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与行政机关之间的行政争议,如行政赔偿、行政补偿及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产生的行政争议。依法具有行政调解职能的行政机关,要认真履职尽责,细化调解范围,规范调解程序,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三是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工作。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向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的消费、旅游、环保、金融、知识产权、互联网等行业、专业领域拓展。另一方面,要对已全面铺开的医疗纠纷、道路交通纠纷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进行规范,确保中立性、公正性和公信力。要充分发挥工商联、工会、妇联和行业协(商)会的积极作用,积极参与相关行业、专业领域矛盾纠纷化解。商事调解在有效化解国内外商事纠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要大力加强商事调解特别是涉外商事调解工作,积极服务对外经贸往来。四是加强各类调解衔接联动。各类调解不能单打独斗,各有关单位和组织要相互借力,加强衔接联动,实现联网联手,形成调解工作合力。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工作机制,将公安、信访、法院等适宜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案件,通过引导、委托等方式交由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节约警力和司法资源。有的纠纷类型,既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也可以通过其他调解方式的,有关单位要告知各类调解方式和渠道,由当事人自愿进行选择。要建立健全调解与公证、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纠纷解决方式的衔接联动机制,通过司法确认、公证、仲裁等方式增强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在行政裁决、行政复议活动中积极运用行政调解方式化解民事纠纷,解决行政争议。要继续加强“综合性、一站式”调解工作平台,整合各类调解资源和力量,联动化解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
(三)强化基层基础,提升实际效果。一是加强调解组织建设。要巩固充实村(社区)、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按照“五落实、六统一”要求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要立足各地各部门实际,对公安、民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行政调解任务较重的部门,可以根据需要成立行政调解委员会,设立行政调解室、接待室。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鼓励人民团体、行业协(商)会及其他社会组织建立调解组织,加大对调解类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促进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健康发展。要继续在人民法院、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设立律
师调解工作室,积极培育律师调解服务品牌。二是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新时代新形势对调解员的ZZ业务素质、调解技能及队伍结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多措并举,积极打造ZZ合格、业务精通、公道正派的调解员队伍。要加强思想ZZ和纪律作风教育,教育调解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树立良好形象,培养优良作风,具备条件的调解组织可以单独建立X组织,发挥X员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专业培训,采取集中授课、研讨交流、案例评析、实地考察、现场观摩、旁听庭审等形式,不断提高调解员的ZZ业务素质。要优化调解员队伍结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专职人民调解员的占比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要进一步规范兼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立调解信息员和调解志愿者队伍,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和专业人士参与调解工作。三是加强调解经费保障。对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人民调解法》和相关文件已作出明确规定,关键是抓好落实,明确保障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对行政调解所需经费,要积极争取纳入同级财政或部门预算。对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工作经费,具有公益性的可以由相关行业协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保障,也可以将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登记为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直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商事调解组织等可以按照市场化方式,根据当事人的需求提供调解服务并适当收取费用。探索建立相关基金会,鼓励社会各界为公益性调解组织提供捐赠、资助等。
东北振兴背景下吉林省优势产业建设调研报告
王婧仪
摘要: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吉林省优势产业建设情况,对“东北振兴”做出的积极响应,更好地对东北振兴战略布局有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团委响应团中央的号召,于2020年8月进行了暑期实践调研,针对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以一汽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和关系广大民生的粮食生产部门进行线上深入调查,为推动吉林振兴、东北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业技术推广与黑土地保护;国有企业
一、调研背景
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发展,是X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到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再到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X中央的战略部署一以贯之、不断强化,为东北振兴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东北振兴发展战略要求从优化结构、技术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基础设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多方面做出响应,因此,本次调研从以下多方面展开。
二、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的是焦点访谈法,经线上联系当地政府及企业,对相关负责人就事先准备的问题进行访谈。
为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在2020年7月末考察吉林时对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指示,经济学院团委指导学生组成了一支实践调研团队对长春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以下简称粮食局)进行调研。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调研团队采取了对粮食局官网、长春市农业信息网、公众号等平台上初步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致电长春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工作人员并与他们进行深入交谈的线上调研方式。
首先,调研团队对2016~2019年粮食供需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在供给端,团队了解了这四年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稻谷、玉米、大豆和其他粮食作物的年产量以及它们的总产量;在需求端,团队从粮食局处知道了长春市粮食总消费量和口粮、饲料及工业三种主要消费渠道的消费情况。此外,团队还在粮食局官网
上还获得了关于长春市这四年粮食调入调出和市直及下属各市县粮食库存等方面的相关数据。
2020年8月12日上午,调研团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存在的困惑致电咨询了粮食局的工作人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和应急保供能力,工作人员介绍了长春市粮食仓储和物流体系、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和地方粮油储备制度等方面的建设进展,呈现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应急保供能力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在粮食产业体系建设上,我们取得了诸如注册长春大米地理标志、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市粮食局在全国各地举办的粮食产销协作洽谈会等成就, 但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和发展空间。针对如何进一步促进其发展完善,工作人员耐心地告诉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最后是关于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情况,工作人员继续给我们讲解了包括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体制和成品粮油质量监管等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发挥的作用,并就长春市粮食收购政策的推行进行了阐释。
工作人员对有关情况的详细介绍和对调研团队困惑的及时解答完善了团队对长春市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使成员们受益匪浅,促进了本次调研工作的圆满完成。
(二)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梨树县隶属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耕地以黑土地为主。为更好的保护黑土地这一重要资源,梨树县推出了“梨树模式”,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用养结合,通过科技支持与主体培育并重、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并举,打造了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这一模式既保护了黑土地又实现了梨树县粮食的增产。
8月14日上午,调研团队与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兼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王站长取得联系,王站长对团队成员的线上访问表示欢迎。随后,王站长详细地介绍了梨树县种植情况、生产技术模式及黑土地保护等方面情况。
王站长表示,通过多年创建,在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 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建立了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体系、质量可追溯管理体系、产业化经营体系,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断增加,基地规模全国领先。此外,梨树县还改善了化肥施用模式,探索出一条大污染变身“大宝藏”的整县治理之路。
受疫情影响,本次调研采取邮箱问答交流方式,先由调研小组成员提出问
题,而后一汽负责人进行回答,活动顺利进行。首个问题主要针对“东北振兴” 战略下企业的发展状况,第二个问题聚焦于近来热度越来越高的自主创新话题, 第三个问题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就业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则是询问一汽集团的青年员工对于工作的感受以及对集团今后发展的建议。一汽集团人力资源部的杨经理对我们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并表示一汽集团需要新生力量助力东北发展,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并投身实践,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三、调研结论
粮食生产和供需形势基本稳定
粮食生产上,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保持着较高且稳定的水平;粮食消费上, 总消费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这其中工业消费量大致处于领先地位。虽然这几年粮食调出远大于调入、各市县库存量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总体上粮食的各类消费需求基本上实现了有效满足,库存量较为充足,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较为雄厚。
粮食流通体系建设成效卓著,应急保供能力不断增强
全市储粮、运粮能力较强,在粮油仓储物流设施保护制度建设方面,由于积极有效的管理,近年来全市未出现违规拆除、迁移粮油仓储物流设施,以及非法侵占、损坏粮油仓储物流设施或者擅自改变其用途等情况;而在地方粮油储备上,一方面长春市于2020年将储备粮规模提高为15天,即大米24000吨,食用植物油2400吨;另一方面长春市粮油应急放销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建立了应急放销网点388家。这些体系的建成与完善大大提高了全市粮食应急保供能力,确保了应急储备粮油动用时调得动、运得上、反应快。
粮食产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这几年,长春市借助市冬季、夏季农博会、吉林大米浙江宣传月等平台, 通过各种方式全方位宣传推介长春大米品牌,并与主销区域展开直接对话,推动了长春大米与主销区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一些优质企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可以预见到的是,未来长春市粮食产业经济的发展呈现积极向好的态势。
粮食监管制度不断完善落实
监管部门方面,粮食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十分明确,行业管理和粮食市场流通秩序得到了有效地维护和加强。监管体制方面,实行并积极落实“双随机
一公开”随机调查方案和抽查事项清单,明确检查对象和检察人员名录库。与此同时,还会积极鼓励群众利用12325全国粮食监管热线去检举揭发粮食生产、收购过程中的违规违法行为。
梨树县的地理环境、位置具有先天性优势
梨树县地处东北平原地带,一年一熟保证了粮食的亩产量高水平和粮食质量的高水平。种植耕地均为黑土地,为玉米等粮食作物提供了足够的养料。
梨树县面临农机教育培训问题
农机学校作为中等专业学校,受到教育改革的影响,缺少生源,致使资金来源困难,影响培训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提升。而在教学工作中,教学设备老化, 不适应现代教学工作需要,教师知识更新缓慢,影响了农机教学培训质量。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工作进入信息网络时代,落后的教学培训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
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缺少必要的安全教育,在农机作业过程中,普遍存在酒后驾驶、无证驾驶、拼装使用改装车、超速超载等各种违章违法行为,长此以往,给农机安全生产埋下了严重隐患。
国企发展稳中求变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们X执政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经济基础。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一汽集团积极响应国企改革号召,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在维持企业稳步发展的同时锐意进取,为我国市场化改革作出重要贡献。
自主创新任重道远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研发核心技术,保持生产链的完整性。在中国“智”造的发展道路上仍然要承认我国高精尖技术人才的短缺,自主研发历史短,必须坚定技术自强自立的发展方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资金投入, 实现弯道超车。
招揽人才,提高竞争力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一汽集团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对招聘人员的高福利待遇吸引了众多有为青年。面对疫情冲击,一汽集团仍保有国企的社会责任感,招聘千余名应届大学生,解决了疫情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
吉林省就业民生改善做出贡献。
集团凝聚力强,发展前景广阔
在随机采访一汽集团青年员工的过程中调研小组发现,这些年轻人才普遍对公司的发展现状有着较为清醒的认知,既能看到问题所在,又拥有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信心。大家为发展民族汽车品牌这一共同目标一起努力,这正是一汽这家拥有近七十年发展历史的国有企业仍有生机和活力的最好体现。
四、结论分析
在粮食供需上,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好粮食供需的平衡,提高粮食应急保供能力。
在粮食流通物流体系建设上,应着力提高粮食运销效率,加强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多种运输方式,科学布置粮食收购网点。
在粮食产业体系上,应致力于打造当地粮食品牌,企业和政府“双管齐下”, 既要政策支持,又要服务质量。
在监管制度上,要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确保监督过程公开透明,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平市梨树县要继续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保护土地资源,落实“梨树模式”,规范农业生产。
要着力提高农民合作社质量,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提升土地的经营水平。要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成立农村环境整治小组,打造绿色、美丽的社
会主义新农村。
要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保证“菜篮子”的有效供给。
一汽集团应当继续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对接国内外市场需求,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和生产结构,提高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动摇,利用好品牌优势,加大自主研发,实现技术自立自强,做大做强民族品牌。
继续坚持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引进人才,提升员工素质,同时又要加强集团内部员工凝聚力,万众一心,共同为一汽集团未来的发展而不懈努力奋斗。
都结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隆安县都结乡农业水利站农利亮
(2022年)
摘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管全局、管长远、管根本的重大改革任务,对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完善农村治理、保障农民权益、探索形成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都结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际,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思考与建议,为下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都结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措施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继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重大制度创新之后中央部署的又一项管长远、管根本、管全局的重大改革。X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X中央推出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各地应按照农村改革“扩面、提速、集成”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X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责任落实,推动改革向前发展。以都结乡为例,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都结乡坚持X政统领、政策引导、积极作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扎实有序推进改革工作, 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崭新路径[1]。
都结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现状
盘活了集体经济
都结乡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行政区域面积为214.55km2, 截至2020年6月,都结乡辖1个社区、19个行政村,辖区总人口41891人。
2019年,天隆、达利、陇割等村被选定都结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2020年,隆安县出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2013—2020年,各年度集体清产核资清查工作全面完成,全乡412个单位开展清产核资清查工作, 20个村完成清产核资工作,20个村完成清产核资报表、成员身份确认、股权量化,20个村成立村级股份经济联合社,158个经济联合社赋码登记成立组级经济联合社。2013—2020年清产核资清查结果见表1。
壮大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都结乡现有20个行政村, 其中,有集体经济收益的村2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00%;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1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5%;集体经济收益超过15万元的村6个,占行
政村总数的30%。
树立了一批典型
都结乡在推进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中,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原则,通过试点示范、典型带动,涌现出一批发展典型。其一,“X支部+集体经济+贫困户”,如陇割村红谷黑猪生态养殖基地、平荣村肉猪养殖基地、天隆黑土猪生态养殖示范园村集体经济;其二,“联合社+公司+农户运行”,如达利村土鸡养殖基地和荣朋村养鸡产业示范园;其三,“联合社+公司+经济能人”,例如更明村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和平养养牛产业[2]。
夯实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础
通过对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将集体资产按照资源性、经营性、非经营性分类登记。实行台账管理,切实摸清集体家底,保护好资源性资产,盘活好经营性资产,管护好非经营性资产,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为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清产核资,明晰家底,统一运营管理非经营性资产,更好地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服务,发挥集体的优越性。对于经营性资产, 明晰集体产权归属,将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作为参与集体收益分配的依据,有利于股民共同分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维护农村集体和农民财产权益。
合理界定成员身份
对于成员资格界定和股权设置等关键环节采取“张榜公示”的方式,确保整个改革过程民主公开、科学实施、公正透明。各区县、镇因地制宜制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指导办法,科学梳理符合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多种情形, 完成成员身份确认41442人、10386户。明晰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职责权限,做到正本清源、各归其位,使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调动了村民参与发展本村经济的积极性
农民变成股东后,集体所有资产有了农民的份额,使其更加注重维护村集体资产,更关心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积极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广大群众由“不理会、不愿干”到“熟情况、主动干”,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农民财产性收入夯实了基础。
拓宽了集体经济全面和谐发展的道路
通过推进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的改革,盘活了集体资产使用效益,提高了集
体资产在市场的竞争力,拓宽了经济发展空间,提升了群众的经济收入、生活质量、文明意识水平,有效促进了城市全面和谐发展[3]。
都结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都结乡各级干部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认识不足。改革试点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部分村干部和群众因怕难、怕烦、怕引发矛盾而畏缩不前,动力不足。村集体资产总量小,结构单一,改革试点后资产盘活增收的空间有限, 后劲不足,与成员利益的关联度不高,因此关注度不高,热情不够。农民群众对集体经济的意识普遍淡薄,除了集体修路架桥、祠堂公馆建设外无集体认同感,无集体产权意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要我改”到“我要改”还存在一定差距。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不善、农村集体组织凝聚力不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4]。
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规范程度不高
因对政策理解不够准确,导致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诸多问题。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只提供已完成房地一体确权登记的宅基地信息,村集体没有将未登记的宅基地纳入清产核资范围,导致部分地方在资源性资产清查工作中,存在宅基地面积填报缺数、村干部不清楚本村宅基地底数的情况。部分地方在资产负债表中,没有按照相关要求分析填列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造成集体资产数据缺失。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无法得到保障,导致民主程序落实不到位。
农经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三农”队伍力量弱。产权改革是农业水利站承担的一项工作,农经业务量大,专业性强,需在农经干部的业务指导下推进。乡农业水利站没有专业的农经管理工作人员,大多是兼职农业工作者。改革实践对操作业务要求比较高, 如成员界定、赋码颁证等工作,特别是填写清产核资报表、摸底表、公示表、成员名册、股权量化、股权证填写等工作对相关人员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但现有人员专业素质较低,难以适应改革需要。加之办公经费难以保障, 严重影响产权改革全力推进[5]。
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都结乡是典型山区乡,集体经济基础普遍薄弱、实力不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流转不顺,流通不畅,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区域优势、特色
优势。一二三产融合不够紧密,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经济活力未能有效释放。全乡农村集体资产普遍薄弱,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发展集体经济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要突破政策障碍、机制体制束缚, 完成法律法规探索、部门单位合力、收益分配创新等。由于农村改革的滞后性, 农村资源转化为资产缺乏扎实的根基和有效的途径,造成农村发展活力不足, 配套政策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干部群众的改革积极性,导致集体经济组织班子的发展经济能力不强、观念不新、创新不多、举措不足。
都结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X中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最终目的是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这项改革向纵深发展,不仅要抓好改革的重点环节,而且要向改革要活力、要效益,形成“有机制、有人才、有资金、有路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良好局面。
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场触及农村根本利益的系统性改革,关系重大、任务艰巨。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全面、准确地宣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政策原则、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进一步化解基层干部思想上的畏难情绪,主动消除农民群众认识上的各种误区,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改革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6]。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是改革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重要保证。全乡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部署、过问、协调、督办责任制,从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切实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改革推进慢的村组,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 迅速行动,恪尽职守,特别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与现行体制协调、联动、高效的管理方式。要认真梳理总结前段工作,找准差距,分析症结,实事求是,尊重农民群众选择。改革成效不明显的村组,要分析原因,分类推进, 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在X建引领中,天隆村、陇割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是都结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典型。
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都结乡现有经营性资产5224.58万元,未承包到户资源面积44.9hm2。集体
资产清产核资要巩固成果,全面完善清产核资、成员界定,建立集体资产的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制度,为改革后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奠定基础。盘活利用集体资产资源,实现集体资产高效利用,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完善交易机制,拓展抵押贷款、评估收储、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功能,为产权流转搭建宽广坚实平台。要在研究完善政策、盘活存量资产、释放改革动能上下功夫,不断巩固拓展改革试点成果,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建设
抓紧研究并制订关于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的法律法规或条例,加快修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示范章程,从制度上、法律上明确规定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性质、准入条件、法人地位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等,促使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市场主体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为集体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通过改革建立机制,规范管理农村集体三资是理顺干群矛盾、各方社会主体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内容。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统一规范文件操作,特别是纪检、组织、财政和农业农村等部门通力协作,抓好、管好、配合好集体经济合作社的运营管理,逐步解决相关问题,完善体制机制[7]。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成员身份确认是产权改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充分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改革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改革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通过村民自治方式解决。
落实保障措施
一是人才保障。指导各地加强基层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使懂经济、会财务的人员加入到乡镇农经队伍,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要加强农村队伍建设,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培育壮大本地创新创业群体,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涉农工作干部队伍, 保障工作和业务经费支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典型带动、名师带徒等方式,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深化农村改革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经费保障。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不得额外增加村级组织负担。
强化严督实导
不断加大督导力度,严肃工作纪律。改革过程中,要切实保障农民群众民主权益,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讲清政策。将日常督导情况作为各村居年底考核重要依据,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村居,通报批评工作拖沓落后的村居,追究责任。对各地改革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督促,建立月报表制度,要求各村居、部门依法依规开展工作,任何村居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对作风不实、措施不当、违背政策而引发不稳定问题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纪工委要主动介入、全程监督,确保改革在和谐稳定中推进。
鄂尔多斯重塑
本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 郑波、陈力
(2022年1月11日)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和2019年,两次考察内蒙古,提出包括鄂尔多斯市在内的内蒙古能源富集地区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要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
2018年至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4年来到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2019年,总书记在参加两会审议时,要求内蒙古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鄂尔多斯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在转型中谋出路、闯新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中求进,重塑自我。
内蒙古鄂尔多斯,被黄河“几”字弯包围,有8.7万平方公里。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羊绒制品产自这里。煤炭探明储量2102亿吨,约占全国六分之一、内蒙古二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4.9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过去提起鄂尔多斯,人们会想到“羊煤土气”。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经济结构偏散。非煤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仅32%,煤炭及相关产业占经济总量的50%以上,可谓一“煤”独大,“挖煤卖煤”一度是鄂尔多斯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
行远自迩,踔厉奋进。鄂尔多斯开启重塑之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勇于突破发展“天花板”,不断校准前行“坐标系”,争当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逐步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华丽转身”。
“重塑之路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需要拿出敢闯敢试、敢破敢立的劲头,这关系到鄂尔多斯能否继续引领内蒙古经济发展。”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李理说, 必须保持强大ZZ定力,打赢这场资源型城市的绿色低碳转型战。
一、破局,“偏科生”欲解一煤独大之困
每天中午12点,是鄂尔多斯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上湾煤矿的检修时间。井下110多米,矿长张立辉带领记者沿顺槽往前走,接近综采工作面。他说, 只要采煤机一刀下去,就会有2000多吨煤掉落在运输机上,通过皮带运至煤仓,
经洗选后拉到港口。
“我们是全电动车示范矿井,用神东与华为合作的‘矿鸿’实现了主运输系统的国产替代。”张立辉说,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上湾选煤厂年电力消耗减少8%以上,生产效率提升5%,日均生产时间缩短1小时,煤质稳定率由83% 提高到95%。
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董事长李新华说,总书记给内蒙古提出“要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 后,他们一直在思考煤炭企业怎么发展、煤炭经济往何处去,如何成为绿色、低碳、智能转型的标杆。
煤,是鄂尔多斯绕不开的话题。市域80%的地下都有煤,远景储量高达万亿吨,还能挖很多年。
鄂尔多斯的产业“偏科”严重:我国的41个工业门类,这里有统计数字的仅28个,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的仅6个,超过10%的仅煤炭1个;单一化、重型化特征明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路径转变首先是观念转变。从实际出发、蹄疾步稳,即便经济有一些小波动也不能改变方向。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正着力研究2022年各旗区的考核指标,全部指标瞄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蒙古要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什么样的产业能够承载鄂尔多斯的未来?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是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本面。
“应以煤炭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鄂尔多斯市委X校ZZ学和法学教研部副主任钱格祥说,要通过煤炭业的重塑引领产业结构的重塑。
在能耗双控和“双碳”目标刚性约束下,鄂尔多斯有一批超千亿元大项目迟迟不能落地,一批化工项目由于能耗指标未落实难以按期投产。这座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是在多种压力和约束下寻求最优解。
当地开始把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资源转化增值上。
“煤是鄂尔多斯的财富之源。”站在鄂托克经济开发区的夜色里,福建客商郑斌感慨道。寒冬中,他身后的一处烟囱燃着火光,那是经燃烧后排放的焦炉尾气,当地人称之为“点天灯”。
吸引郑斌投资建厂的便是资源。他所在的内蒙古东日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立足当地产业基础,将焦炉尾气制成甲醇和合成氨;购入煤焦油生产高端锂电池负极材料;利用广袤的沙漠和丰富的硅石资源,从多晶硅一直生产到光伏组件,最后建设光伏电站。
鄂托克经济开发区有1270万吨煤焦化产能,主产品是焦炭,而副产品焦炉尾气、苯和煤焦油都可能造成污染,能耗“双控”、“两高”项目整治的大背景下,从源头扩大总量并不现实。
怎么办?
“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鄂托克旗委常委、鄂托克经济开发区X工委书记贾瑞带着团队反复研读总书记这段话。
“资源产业是我们的优势,转变发展方式不是抛弃资源型产业,而是延长资源型产业链,把原料行业变成材料行业,产业链往下游走,价值链向中高端升。”贾瑞说,他们想明白了,便踏上延链补链的招商路。
造访河南平煤神马尼龙工程技术有限公司6次后,双方商定合作项目:苯经过环己醇、己二酸等中间产品最终生成锦纶;当地氯碱化工的中间产品与己二酸聚合生成可降解塑料,或继续往下生成氨纶。鄂尔多斯人畅想的从煤到布的跨越,正在变为现实。
此外,焦炉尾气综合利用项目2022年全部建成后,“点天灯”在鄂托克旗将成历史。贾瑞说,为煤焦化三大副产品打造吃干榨尽的全产业链,用绿色焦化为产业正名!
绿色循环之风也刮到了冶炼业。鄂尔多斯碳氢能源公司值班经理高燕平说, 他们每年利用硅锰矿热炉的3亿立方米尾气,生产12万吨甲醇。该过程中产生的1.4亿立方米废气,又被内蒙古同辉天科气体有限公司回购,用于生产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
“坚决与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分道扬镳。”鄂尔多斯市发改委综合科科长王波说,以绿色低碳推进化工、
冶金、建材、羊绒等传统行业的存量升级,以高端示范引领装备制造、新材料等行业的增量转型,以此加快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考察了众多西部地市后,湖南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蒙西分公司落户东胜区装备制造基地。副总经理唐革新说,“鄂尔多斯区位优越、风电应用场景广阔,还有潜力巨大的上下游配套。”公司年产风机叶片1200套, 主要供应西部市场,其中就包括主导鄂尔多斯零碳工业园建设的远景科技集团。
盛产“黑金”的鄂尔多斯,开始围绕新的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服务链。 “最关键的是从资源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千方百计抓创新。”鄂尔多斯市
代市长杜汇良说。
2021年初,在鄂尔多斯全部47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不到20%。经过一年的规上企业“三清零”(无研发投入的清零、无研发机构的清零、无发明专利的清零)行动,已有26%的企业实现“三清零”,带动规上企业研发投入34.7亿元。
鄂尔多斯把创新驱动作为首要战略,提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等举措; 2021年市本级科技专项资金达到5.4亿元,未来将连续3年同比增长不低于15%; 出台人才新政30条,拿出1亿元财政资金吸引各方面人才;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城市、国家实验室,打造高水平的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为优化产业布局,鄂尔多斯着力解决各旗区化工项目重复建设、配套混乱、缺少拳头园区和拳头产业链的问题,完成新旧动能转换。与此同时,还提出紧盯“新特专高精尖”,打造特种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集群;紧盯生命健康、半导体、航空材料等前沿领域,努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从“原料”走向“材料”,鄂尔多斯煤炭就地转化率接近22%,2021年前三季度,全社会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74.1万吨标煤,单位DP能耗同比下降8.8%。重塑的大幕,已经拉开。
二、倒逼,迎难而上摆脱“路径依赖”
人均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万元DP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倍, 人均碳排放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9倍;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86.7%,高于全国29.9个百分点!
能源消费强度大、二氧化碳排放多、煤炭消费占比高,异常尖锐的能源结
构性矛盾、颇为棘手的高碳排放问题,让鄂尔多斯人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须做两手准备:不仅要和其他地区一样考虑产业如何
减碳、降碳、脱碳,与全国一道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还要在主导产业被做“减法”的情况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发展方式作出根本性转变的同时,鄂尔多斯人找到了那一抹亮色:以“双碳”目标倒逼全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牢牢把握转型中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
用鄂尔多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苏忠胜的话说,假如没有“双碳”倒逼, 鄂尔多斯也能转型;但没有“严逼”,转型就缺少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缺失行动自觉的担当力。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黄伯韡说,“双碳”目标为我们真正打破“资源诅咒”、摆脱路径依赖带来新机。
“倒逼”到什么程度?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2030 年,新能源发电总量超过火电发电总量。但眼下,鄂尔多斯煤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的86.7%,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仍然偏小,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远低于国家对内蒙古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的要求,新能源发展明显滞后,“倒逼” 谈何容易!
这场变革不仅仅是能源问题或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系统性问题;“双碳”目标的实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循序渐进、先立后破, 先构建起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再逐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鄂尔多斯市X代会提出,要加快构建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风光氢储车”产业集群,建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和绿色技术重要策源地。还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零碳产业园,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城市。
风、光、氢、储、车,是应对之前简单的“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而提出的。
重压之下,实招落地。五大产业的每条产业链都由市领导牵头,深入研究该产业在国内外的发展格局与态势,明确鄂尔多斯的优劣势、找寻补短板之道, 列出该链条每一环节的头部企业,有的放矢去招商,引来龙头企业后吸引上下游配套,逐渐从一家企业发展到产业链,再逐步壮大成产业集群。
位于伊金霍洛旗江苏工业园区的远景现代能源装备产业园,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映入眼帘。
“风光氢储车”是园区的五大产业抓手,载体是远景打造的国内首个零碳产业园。
在他看来,地理位置优越、新能源资源禀赋绝佳、应用场景广阔的鄂尔多斯,为远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要素支撑,公司多年来在源网荷储的技术积累有了用武之地。
远景科技集团到来后,鄂尔多斯市领导两赴远景总部所在地上海,为36家上下游配套企业举办招商会,目前已签约7家。
飞驰科技来了!投建氢能产业园,生产的首批氢能公交车已投入使用。 上汽红岩也来了!2021年11月22日,上汽红岩交付鄂尔多斯市用户的首批
氢能重卡投入运营。
鄂尔多斯还鼓励远景、久泰等龙头企业开展储能关键材料、单元、模块、系统和回收技术研究,直指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
“变换思路,把风、光、氢转变成绿色能源,配合储能,做好新型电力系统,同步引进相应的装备制造,融入动力重型卡车应用场景,打通产业链,就可以形成千亿元产业集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代旗长吴云激动不已。
鄂尔多斯先后与上汽、中车株洲等14个项目签署合作协议,中来光伏等33 个项目与旗区签署合作协议,这些项目绝大多数是“风光氢储车”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落地后将对全市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构成强有力的支撑。
开局良好,让鄂尔多斯充满信心。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找准内蒙古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 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鄂尔多斯重塑能源产业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动力。倒逼“逼”出了生产力。
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巴图塔村,“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
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已实现并网发电。供电之余,在采煤浅层塌陷区耕种, 挖渠筑塘、种植果林,实现废弃土地再利用。
负责该项目的内蒙古圣圆能源集团伊政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峰说,他们还计划打造装机容量60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约亿千瓦时,年产值约31亿元,实现矿区资源开发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鄂尔多斯市能源局综合规划科科长段志强带来一组更直观的数据:“十四五”期间,鄂尔多斯拟实施风光生态治理等新能源项目77项,投资金额2895亿元;绿氢产业示范项目8项,投资金额670.58亿元。
倒逼“逼”出了创造力。
为加快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加强科学理论支撑,鄂尔多斯于2021年9月成立碳中和研究院,这是内蒙古首家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伊始即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实验室,互借优势增强创新能力。
研究院项目开发部部长白杨说:我们将研究碳减排、碳转化等,实现信息、技术、数据、资本的集成。
倒逼“逼”出了想象力。
行至库布其沙漠中段,无人机环视达拉特旗上空,一幅由196320块光伏板组成的骏马图案尽收眼底。低空平视,一块块鱼鳞般的单晶双面光伏板,在沙土上错落有致地排列,随着阳光位置的变化,每分钟自动旋转两度,如影随形。光伏逐光板的一旁,立着四块菱形大牌子:沙变成金。
鄂尔多斯可利用土地总面积近400万亩,可开发光伏总装机规模约1.1亿千瓦;具备规模化开发风电项目的面积约6758平方公里,可开发风电总装机规模约1525万千瓦。在库布其沙漠实施的100万千瓦光伏领跑者基地已全容量并网, 成为我国最大的沙漠集中连片光伏发电基地。
“光伏板背面,同样可以接受沙漠上的反光,由此提高5%的发电效果。” 达拉特旗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保和说,“十四五”期间,达拉特旗还将继续新增约900万千瓦装机规模,预计到2025年打造成千万千瓦级综合开发示范基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林光互补,多元供电;驭风而上,驱光而行。这是
“蒙古马精神”的汪洋恣肆,这是鄂尔多斯“气场”的伏脉千里。
三、谋远,“切肤之痛”后的生态优先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
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鄂尔多斯人民牢记2019 年总书记来内蒙古考察调研时说的这番话。
“鄂尔多斯对生态有切肤之痛。在这里,生态建设永无止境,发生冲突时永远生态优先。”鄂尔多斯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晓峰说,其地理地貌可用两个“48%”来概括——48%是沙漠,包括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48%是丘陵沟壑区,这里的砒砂岩遇风就散、遇水就化,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
作为黄河流经第二长的城市,鄂尔多斯一直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视为重大ZZ责任。黄河河道自上而下呈“几”字形,鄂尔多斯处于黄河“几”字弯怀抱中,横亘西东的库布其沙漠与黄河比肩而行。水与沙,是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主角。
“欢迎到黄河边看别样风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常海更新了朋友圈:一幅黄河流凌图和一张沙漠雪景照片。他在黄河边拍下今冬的流凌景观,寒风呼啸,大片白色冰凌携厚厚积雪沿主河道流淌,蔚为壮观。
杭锦旗长期面临两难困境:堤坝内,凌汛期的黄河水多为患;堤坝外,占旗域面积52%的库布其沙漠干涸缺水。为防凌汛灾害,旗里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抢险加固堤坝,对杭锦旗本就薄弱的经济底子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比邻黄河的库布其沙漠,则是距离京津最近的风沙源,生态环境脆弱无比,冬春两季大量风沙滚动进入黄河。
“过去这里没有春天,因为直到五六月份才会有些生机。”杭锦旗水利局原副局长杨永茂说。
“我这罗圈腿就是在沙漠里跑出来的。”杭锦旗吉日嘎朗镇黄芥壕嘎查43 岁牧民额定生给记者端上了海红果和奶茶。
小时候放牧,干旱的沙漠植物少,吃骆驼刺长大的牛羊都瘦弱得很。额定生花六七天时间在沙漠挖深坑渗水饮牛羊,但过个十来天,水坑又被沙掩埋了。
困于水沙之间,杭锦旗人有了个大胆想法——挖渠引水,引黄入沙! 2013年,杭锦旗邀请专家实地勘察论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令人
欣喜: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将凌水引入沙漠洼地形成水面,能改善沙漠生态环境,可实现减轻防汛压力和治沙双赢,变害为利。
2014年凌汛期,黄河凌水首次引入库布其沙漠腹地。2015年至今,已有3.6 亿立方米凌水流入库布其沙漠,形成绵延数百平方公里的沙漠水生态。
沙丘丝滑,水面清澈,沙水相连,随处可见沙棘红柳和新栽的杨树,悠闲
的白天鹅给这幅美妙静物图平添生机。
如今,除了70多头牛羊,额定生还承包沙漠水库养起了螃蟹,卖起了野生大鲤鱼,一年能赚20多万元。沙漠解渴、牧民解忧,茂盛的植物省了草料,牛羊出栏率也高了,3年养的牛比过去养10年的还壮。
“2020年2月,我在这片沙漠水生态见到成千上万只白天鹅。”杨永茂说, 库布其沙漠终于有了春天。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迎来春天的那一刻,杨永茂真正理解了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要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也不是没有走过弯路。前几年黄河凌水刚入沙漠,草长势旺,家家户户养多了牛羊,草一下子就不够吃了。额定生第一年养螃蟹时在水塘放多了苗,因为密度太大长不好,只能贱卖。自此,他和农牧民们想明白了,大自然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以草定畜、以水定产,爱这绿水青山,才能有金山银山。
“环境限制了人的想象力。很多人都曾觉得引黄河水是天方夜谭,和当年修穿沙公路一样。”额定生说的穿沙公路,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修建。
“黄沙滚滚漫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庄稼牧场沙里埋” 这首当地传唱的歌谣,唱出了彼时沙漠腹地农牧民们的无奈与苦痛。
1997年,杭锦旗动员全旗人民“想大的,谋远的,干实的,做没的”,齐上阵修建穿沙公路。杭锦旗小伙子贾贝记得,开始修路时,8岁的他在修路起点
——伊和乌素苏木巴音乌素嘎查上学。孩子们分年级去修路现场,两人一组给大人送水喝,或者给新栽的树浇水。
贾贝说,为避免“今天我修,明天沙埋”,人们想办法“北锁南堵中切割”, 硬是在风口下布下2000多万公顷沙障,栽下几百万株树苗,花3年时间建成第一条穿沙公路。24年来,6条穿沙公路次第建成,库布其沙漠成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成功治理的沙漠。
而今,毛乌素沙地得到全面治理,植被覆盖率超过70%;库布其沙漠治理超过30%。减少入黄泥沙量,成为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最大任务。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
站在西柳沟前,达拉特旗水利局副局长张云飞摊开了《黄河达拉特旗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治理规划》图纸。
在达拉特旗境内,东西排列的10条黄河一级支流直通黄河,由南往北依次穿过上游丘陵沟壑地区、中游库布其沙漠风沙区和下游黄河冲积平原,每年向黄河输送两三千万吨泥沙,俗称10大孔兑(季节性河流),西柳沟便是其中之一。
“问题表现在黄河,根子却在流域。”张云飞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后,鄂尔多斯迅速出台10大孔兑治理线路图,市、旗县、乡镇各级X政领导挂帅孔兑长。
“一开始是农牧民为了生存被动治理水土流失,现在我们有了一整套系统工程。”张云飞说,上游实施丘陵沟壑地区沟道拦截工程,让低含沙的水流入母亲河;中游固定流动和半流动沙丘、营造防风固沙林带,防止沉积沙进入黄河;下游提高堤防标准、减少面源污染。达拉特旗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每年减少入黄泥沙量约990万吨。
眼下,在10大孔兑治理行动中,鄂尔多斯希望把生态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实现水清、河畅、景美、岸绿和民富。达拉特旗全域实施禁牧,通过建设草场和饲草料基地为集中圈养打下基础,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标准, 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地、以水定城。
四、整合,汇聚乡村强大内生动力
曾几何时,“靠天吃饭”是鄂尔多斯农牧民的生活常态。
“路、电、信息,是我们发展的三大阻碍。”鄂尔多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牧民孟克达来回忆:买盒火柴要在沙里走十几公里;当地政府配给嘎查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牧民们看连续剧《霍元甲》正起劲,突然停电了,因为风力发电机不给力。
第一条穿沙公路修通后,孟克达来将媳妇娶进门。2006年,他从沙漠散居搬到当地政府建设的牧民新村,开饭店售卖自家牛羊肉。2012年,孟克达来和几户牧民一起搞起了牧家乐,经营沙漠徒步、滑沙越野、水上摩托艇等旅游项目,一年收入二三十万元。他的母亲加入了“古如歌”团队,这种蒙古长调引来了游客、带动了餐饮住宿和游乐项目。
“完成脱贫攻坚仅仅是个开头。”鄂尔多斯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刘海军说, 鄂尔多斯的乡村,需要精益求精,需要精雕细刻,需要文火慢炖。
这,无疑又是一次深度“重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
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高标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鄂尔多斯紧跟市场需求、立足资源禀赋、抓好产业兴旺。
“日照足、空气洁净、水质优良,还有很多自然形成的天然碱湖,鄂托克旗特别适合螺旋藻生长。”内蒙古再回首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苏勇宁说。早在2003年就涉足螺旋藻养殖的他,如今为当地合作社和农牧民提供藻种、养殖技术及加工工艺等。鄂托克旗有30多个养殖螺旋藻的市场主体,光苏勇宁就聘用了50多名农牧民。2020年,鄂托克旗螺旋藻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利用独特的区域优势和自然环境条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周边农牧民实现增收致富。”苏勇宁说,所谓乡村振兴, 就是一起发力、共同成长。
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呼和陶勒盖嘎查,牧民呼毕斯哈拉图是阿尔巴斯绒山羊的养殖大户。
这种山羊属肉绒兼优型珍稀品种,其羊绒被誉为“纤维宝石”“软黄金”, 多次获意大利“柴格纳”奖。
“过去养羊粗放,为追求产量无序杂交,羊绒细度逐年变粗,卖不出好价钱,羊肉品质也不高。羊的数量多了,草牧场也不堪重负。这样算下来,其实得不偿失。”呼毕斯哈拉图说。
呼毕斯哈拉图是鄂尔多斯集团超细绒山羊推广牧户,更是年收入超过50万元的致富带头人,还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安装了羊棚自动饲喂机、自动饮水机、智慧视频系统等多种现代牧场设备。他希望在养好阿尔巴斯绒山羊的同时,把草原保护得更好。
作为呼毕斯哈拉图的合作伙伴,鄂尔多斯集团绒纺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友说: “牧场活动及绒山羊养殖是羊绒产业链最前端,只有绿色生态的草原才能养育出优良的绒山羊。”鄂尔多斯集团推行优质优价补贴政策,根据羊绒不同细度给予牧民补贴,引导牧民走绒山羊养殖高品质发展道路。
当生态建设与产业构建相得益彰,乡村振兴的前行步伐迈得更为坚实。 把乡村振兴作为解决新时代“三农三牧”问题的总抓手,鄂尔多斯在发展
优势特色产业、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的同时,创新治理手段、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以此激发乡村振兴的强大内生动力。
“没人、没地、没钱是不少农村牧区发展的瓶颈。手中没把米,连鸡都不来,乡村如何振兴?”达拉特旗树林召镇镇长乔有世对此深有感触。
为解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树林召镇从2017年开始以村民入股为资金主要来源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村里自此有了简单金融工具。村民可根据生产生活需要有偿借款,利息低,手续简便。“我们村的养鸡户倪有福,就是靠信用合作部的借款渡过难关、成了村里的养鸡大户。购买本村房屋也只需付首付,凭借合同从资金互助合作社抵押贷款。”树林召镇林原村X委书记麻三占说。
目前,树林召镇已有9个行政村成立了信用合作部,资金达到1688万元,累计贷款2721万元,利息收益125万元,惠及农户823户,无一笔不良借款。
2020年,树林召镇成立农村产权服务中心,这是内蒙古唯一的镇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已发展出土地经营权、农村房屋和宅基地使用权等4个产品。“表面看整合的是土地,其实是为了农牧民的长远利益。”树林召镇农村产权服务中心刘博男说。
光靠种地难以突破收入瓶颈;作为农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不整合、产业难发展;但企业总希望以最便宜的价格最久地持有土地,怎么办?
第一步,梳理村集体资产。村里将零散地块集中,由合作社将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完整地块挂到交易平台,后者因而有了和企业谈判的话语权。
第二步,转变企业观念。“之所以给你一大片完整土地,是希望村集体和农户能共享成果。”刘博男说,企业需要理性看待农村的资源市场,从赚生产端的钱转为挣流通端的钱。
第三步,倡导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通过保底加分红模式,由企业承担大部分风险。2021年,树林召镇农村产权服务中心引进大豆育种企业,在650亩土地上开始了大豆新品种育种试验。
“如果歉收,按同等地力种植玉米的平均收入给老百姓保底,吃颗定心丸; 假如盈利,则通过合作社分红。”刘博男说,2022年将是平台交易爆发式增长的一年。
资源整合、高效利用、价值放大、观念转变,一步一步,蹚出一条共同富裕的路子。
从“苦沙久矣”到借沙生财,从“无中生有”到优中选精,从缺少财产性收入到盘活沉睡资源,是鄂尔多斯乡村振兴提升生产力、再造竞争力的生动写照。
行至半山不停步,中流击水再出发。鄂尔多斯正以时不我待的干劲浓墨重彩地描绘乡村振兴这幅时代画卷。
笃行,增强发展整体性与协调性鄂尔多斯重塑之难自不待言。
这场深化改革动能转换、从数量型变为质量型的重塑,对于鄂尔多斯来说, 痛点、堵点、难点都不少。
痛在创新能力支撑不足。创新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变量。即便在周边核心城市群中,鄂尔多斯基础研发投入强度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都偏低,关键技术和关键领域的创新实力有待提升。
堵在要素制约趋紧。因为地广人稀,生产力布局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低, 亩均DP和税收贡献率小;水、土地、环境总量等指标捉襟见肘;劳动力人口供给不足、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难在找寻差异化竞争优势。鄂尔多斯与周边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工业基础都比较接近,产品同质化与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在产业、科技等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鄂尔多斯重塑之所以在难中求进、难中出彩,得益于在漫漫路途中找到了科学的方法论,得益于把新发展理念这一“指挥棒”切实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明确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痛点即是攻坚突破点, 堵点也是破难切入点,难点便是发力着眼点。
这是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的“重塑”。鄂尔多斯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以各领域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全面加强理念、科技、产业、制度、模式创新,充分激发活力。
这是增强发展整体性与协调性的“重塑”。鄂尔多斯将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关中城市群等地区的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呼包鄂榆城市群,形成一体化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产业体系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便捷共享。
这是精准发力的“重塑”。补足发展生产型生活型服务业短板,解决公共服务总量不足、结构错配、质量不优等问题;结合本地优势确立发展战略、找准真正适合的产业赛道;以硬实力和软环境吸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
和人口。
这是久久为功的“重塑”。让新能源全产业链在鄂尔多斯扎根坐实、形成产业聚集效应,给黄河“几”字弯区域带来一场发展理念的革新升级与示范; 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促进人、自然、区域和谐共生,获得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平衡协调充分的发展。
通过开展二次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程,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鄂尔多斯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2年位居内蒙古自治区所有盟市首位。
“虽然初步取得了一点成绩,但鄂尔多斯的重塑才刚开始,远未到能松劲歇脚的时候。”李理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基本市情,瓶颈短板还有很多, 营商环境、城乡发展协调性等要素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生态环境领域仍有不少弱项,只有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往前赶路,才能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新征程上,鄂尔多斯如一匹黑骏马,咬定目标,锚定方向,满载着豪情壮志,奔驰在草原大漠。
赴江浙地区考察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调研报告
武汉市江夏区农业农村局 李田田、张小伟
(2022年)
摘要:202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的坚强和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精诚团结,取得了“战疫”、“战贫”、“战汛”三大战役的全面胜利,并加快进入了疫后灾后重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为加速推进武汉市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程, 深入学习借鉴江浙地区先进经验做法,探索适宜武汉发展的衔接模式,市级扶贫、乡村振兴、财政等部门联合于2021年3月28日-4月1日,赴浙江省湖州市、杭州市,江苏省苏州市、常州市、南京市等地开展实地考察学习。考察组一行11人,通过在江浙地区5个城市,6个区县,12个村组开展现场观摩、实地走访及专题座谈,深入了解考察地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模式、工作推进落实方式及招商营运形式等,为进一步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推进武汉市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全面经验借鉴契机。
关键词:乡村振兴;脱贫成果;调研报告
基本情况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行政区域面积10.55万km2, 下辖11个地级行政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613亿元(湖州市3201.4亿元, 杭州市16106亿元),耕地面积198.67万hm2,常住人口5850万人(湖州市267.57 万人,杭州市960.8万人),平均城镇化率70%。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行政区域面积10.72万km2,下辖13个地级行政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7万亿(苏州市20170.5万亿,常州市7805.3亿元,南京市14818 亿元),耕地面积458万hm2,常住人口8070万人(苏州市1074.99万人,常州市472.9万人,南京市850万人),平均城镇化率70.6%。江浙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总体发展水平排在全国前列,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水平均在全国领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力支撑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要经验做法
创新思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通过深入考察,江浙地区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
进程中,下辖24个地级行政区均提前布局走在全国前列,构建了卓有成效的乡村振兴政策引导体系,涵盖村级集体经济提升、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乡村产业振兴高质量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发展整乡镇推进、高水平高质量美丽乡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结对帮扶、老区帮扶等多个方面,并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拟定出台政策文件,如:杭州市为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台了《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杭乡振组〔2021〕1号),常州市为推进茅山老区帮扶出台了《关于在茅山老区组织实施新一轮“百千万”帮扶工程的意见》(常办发〔2018〕49号)。在构建政策引导体系的同时,江浙地区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和调研指示精神,接续做好“八八战略”实施,创新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内涵,率先开展“千百万工程”示范,在确保总体战略有效实施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思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打造了安吉余村生态振兴和鲁家村产业振兴样板。形成了全省一盘棋、各市一规划、各地区相协同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方针。通过政策引导探索解决农业设施用地和建设用地难题,浙江省出台了《关于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浙自然资规〔2020〕10号),杭州市出台了《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19—2022年)》(杭乡振组〔2019〕1号),全面推进土地全域整治和生态修复,明确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取得各类指标明优先满足乡村产业发展,2019—2020年累计落实农业产业用地11.02hm2, 其中桐庐县落实农业产业用地6.06hm2。南京市拿出41.13hm2用地指标,统筹用于各区农业产业发展,为农业产业点状供地、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进行了有效探索。产业发展、资金支持、配套服务等各类政策的融合,逐步完善了江浙地区的政策引导体系建设,发挥着稳定、长期、有效的政策引领作用。
聚力留智,做好人才引领文章
近年来江浙地区始终将人才振兴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有效的推进了乡村振兴人才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人才激励政策,推进了农民整体素质提升,为加大农村高端人才引进和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强力支撑。各级组织、统战、财政、农业农村、人力社保等部门协同发力,为乡村振兴队伍引进、培育、创业等提供了充分保障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如杭州市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市委〔2018〕8号)和《关于服务“六大行动”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的意见》(市委办发〔2019〕41号)。在完善乡村
振兴人才体系建设的同时,江浙地区针对区、街、村三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了进一步创新乡村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分类认定标准。进一步加强乡村人才培育和开发,以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骨干、社会化服务能手等为重点,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队伍。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和创业创新支持,突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实施“乡贤回归”工程。进一步强化乡村人才扶持激励,保障乡村人才合理用地需求,落实乡村人才激励。形成了安吉鲁家村,吴中柳舍村、黄墅村等一批乡村人才振兴样板。鲁家村村级两委平均年龄36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到50%以上。黄墅村、柳舍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不足40岁,年均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为基层乡村振兴青年干部“引得进、培养好、留得住”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基层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经验化、集聚化”做出了典型垂范。
传承弘扬,彰显乡村文化底蕴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在深入考察和座谈交流中,江浙地区始终秉承做好“弘扬传统农耕文化,讲好乡村故事,彰显乡村文化底蕴”的原则,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进程中,不大拆大建,不重大求洋,重注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改造,力争做到“一村一产、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美丽花园示范、美丽经济转化、美好生活共享、乡村善治文明、数字赋能引领五大窗口。以高水平提升乡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风景带、美丽乡村特色村、提升乡村环境品质为重点,以高标准培育文明乡风,提高乡村文明度,保护乡村记忆,推进基层X建、现代治理数字乡村建设、未来乡村试点的“四治融合”为路径,传承好乡土文化、农耕文化、村落文化,讲述好乡村故事、民俗故事、乡风故事。如: 杭州桐庐县环溪村以周敦颐族居地为依托,发展莲产业、传承莲文化,拓展廉政教育内涵。狄铺村以千年孝义第一村为依托,深度挖掘孝义文化,传承孝义美德。在传承弘扬乡村文化,讲好乡村故事的同时,江浙地区依托千年文化积淀和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历史文化名村打造、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实现了传统风貌与现代设施有机统一。全方位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垃圾分类, 生活宜居和乡风文明新气象打造,充分彰显了江南水乡文化底蕴。
统筹兼顾,推进城乡产业融合
近年来,江浙地区依托区域交通和资源优势,推进全域经济高速发展,加速了各市、区工业、服务业发展进程,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互动发展进入了新
阶段。为更好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江浙两地一方面依托民营企业经济基础, 通过“乡贤回归”工程,招商引资一批优秀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一方面统筹各方资源力量,通过财政、金融等政策激励盘活乡村资源,做大做强村集体产业。为全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创新提出“三化三转变”,即发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经营方式向市场化转变,管理方式向数字化转变。进一步整合乡村资源,培育一批乡村经营主体和股份经济合作组织,通过村集体自主经营、股份合作、租赁经营等多种模式,实现三产项目开发,承接物业管理与农村小微工程,探索X组织领导公司化经营、经理人运作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发展跨村、县、乡“飞地”抱团项目,实施乡村产业“1666”工程,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申报优质产业项目,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壮大乡村夜间经济和山谷经济,培育地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特色产业和三产融合产业集群,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形成了一批带动效应明显的示范样板,如安吉县高标准建设1.13万hm2白茶产业基地,金坛区依托雀舌茶品牌优势,打造万亩集茶苗繁育、种植、生产、加工于一体的融合园区,形成一县一业示范和全国地理标志标杆产品。吴中区柳舍村引进专业团队,打造民宿产业集群,旺山村通过建立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工商资本,打造集休闲、度假、科普、体验于一体的创业农文旅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村一产的产业振兴样板。
发展建议
结合江浙地区学习考察情况,结合武汉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需求,我们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几点经验借鉴。
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当前武汉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较江浙地区基础薄、进程慢、经验少,政策体系不完善。为切实改变这一现状,建议一是发挥各级乡村振兴X政领导作用,统筹相关部门收集梳理当前已有政策,参照江浙模式按产业发展、人才支持、资金支持、配套服务四个方面分类梳理政策,分步整合、查漏补缺、全面补齐五大振兴重点领域类短板政策。同时整合组织、财政、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资源,研究拟定促进集体经济巩固提升、高质量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加快乡村振兴人才战略实施意见等专项支持政策。二是借鉴八八战略和千百万工程政策实施经验,探索建立汉版长期稳定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总方针, 做好“两山”理论延伸拓展,共享乡村生态振兴政策红利。
突出人才引领作用
当前武汉市、区街三级乡村振兴人才体系建设滞后,参与乡村振兴基层人才不够,年龄结构不优,知识化程度较低,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思路创新缺乏。建议一是加快完善乡村振兴人才体系建设,市、区、街在原有机构配备及编制职数的基础上,研究成立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产业中心等事业单位,补充人才数量短板。二是加强基层乡村振兴队伍建设,将农村基层组织作为乡村振兴人才锻炼的第一平台,选派年轻化、知识化干部深入基层组织历练,磨炼本领, 利用村集体换届契机,选拔任用一批年纪轻、有想法、敢创新的干部补充至村两委,优化村级两委年龄结构和提升乡村振兴基层人才队伍知识化程度。三是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培育一批农村实用人才、职业经理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新型经营主体领军人等,鼓励支持其参与乡村振兴和创新创业。
提升文化振兴水平
当前武汉市乡村文化振兴总体策划滞后,村级X建引领乡村振兴力度小, 乡村文化及农耕文化挖掘不够,乡风文明程度不足。建议一是市、区两级文化部门要统筹做好乡土、农耕、村落、民俗、民居等文化挖掘,指导各街、村在做好村级文化挖掘基础上,打造乡村文化传承典型,讲好乡村文化故事,彰显乡村文化底蕴。二是市、区、街组织、文化、X建等部门要探索开展村史馆、文化馆等建设及指导,强化X建引领乡村振兴作用,传承弘扬乡村文化,塑造淳朴民风民俗,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深化城乡统筹发展
当前武汉市农业三次产业结构不优,农业产业多元化、差异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乡村夜间经济匮乏,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建议一是接续做好结对帮扶,加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力度,形成城乡互助发展大格局。二是探索解决农村产业发展用地瓶颈,市级政府和自然资源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利用村庄规划编制契机,分布推进全域土地整治并明确土地整治取得各类土地指标优先保障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明确和预留指标空间。同时在全市范围内调配部分指标,开展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试点指标以项目化形式统筹用于各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三是打造乡村振兴特色产业集群、产业融合示范园区等,依托各区区位、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 以“一区(乡)一业”、“一村一产”为指导,大力推进科技农业、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文化体验、都市观光、休闲度假、创意农耕、民宿体验等特色
产业基地,打造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电商销售、配套服务于一体的产业融合示范园区。重点打造木兰文化、问津文化、知音文化、君子文化、农场文化和黄鹤楼、梁子湖、木兰山、知音湖等区域公共品牌,强化文化输出, 提升品牌形象。四是做强村级集体经济,全域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探索X组织领导,公司化运营,职业经理人运作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支持村集体通过自主经营、股份合作、租赁经营等方式,提升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整合盘活村集体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高校督办工作机制调研与思考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文永红、孙超、于东海
摘要:做好新时期高校督办工作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本文详细调研了50所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国内高校督查督办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据调研结果并结合学校工作实际, 就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督办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督查督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抓好工作落实发表重要讲话,也为做好新时期督办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X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意见》,对加强督促检查、抓好落实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督查督办工作的认识,完善督办工作机制,提升督办效果,不仅有助于推动决策部署和制度执行,对于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不同于地方X委政府,其督办工作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国内对于高校督查督办理论研究较多,但是系统性调研较少。本文选取了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50所国内高校,包括综合性大学、行业特色型高校以及其他类型学校,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3所,其他“行业特色类”或地方高校12所,调研以问卷形式了解了相关高校督办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典型做法,并根据调研情况和学校在督办工作的实践,提出了完善和提升督办工作实效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各高校督查督办工作的开展提供实践参考。
一、高校督办工作开展现状
(一)从工作机构看。大部分高校均设有督查办公室,由于学校办公室掌握总体情况,有利于发挥其综合协调优势,56.6%的高校督查办挂靠学校X办/ 校办。为加强督办工作,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高校将督查办公室设为处级单位,与校办合署办公。26.42%的高校没有单独设置督查机构。约一半高校设置专职督办人员,30.19%的高校督办工作与信息工作相统筹,设置兼职人员负责督办工作。
(二)从制度建设看。近些年,各高校逐渐重视督办工作,94.2%的高校制
定了相关的督查督办制度或实施办法,43.4%的高校自评体系完整且制度执行通畅,大部分高校督办工作还处于摸索、完善阶段。
(三)从督办内容看。各高校大体相同,高校督办以贯彻校X委、行政年度工作要点的推进落实、重要会议如X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或教代会等决策决议的落实、上级重要文件的落实、领导重要批示的落实等为主。学校规模不同,督办事件数量也不尽相同,超过50%的高校全年立项的督办事项低于100项。
(四)从督办方式看。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在督办方式的选择上各有侧重,其中以针对某一任务或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的专项调研和持续的跟踪调研应用最为广泛,部分高校还采用现场督查以及和其他职能部门联合督查等方式。目前电话、OA办公系统、发放催办单等仍是督办工作采用的主要手段, 部分高校辅以实地走访、召开推进会、协调会等形式加强督办。随着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的推进,37.74%的高校搭建了网上督办系统,借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督办工作。
(五)从督办结果运用看。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采取结果公开的方式, 通过编印“督办简报”等,将督查结果在一定范围公开,推进工作落实。56.67% 的高校都对督办结果进行公开,仅在公开程度和公开内容上有所不同。也有13.33%的高校侧重成绩展示,展示取得重大成效的工作,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第二类是采取硬性考核的方式。将督查结果与日常管理、评奖评优及年终考核挂钩。如湖南大学将督查督办结果与年底测评挂钩,对各单位督办项目进行考评,评出优秀、良好、合格等级,同时对于安全稳定、保密等重点事项实行一票否决制。又如兰州大学,将督办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年初由学校主要领导与各单位负责人签订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书,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对于不同任务进行量化赋值,年底对标考核。同时为解决不同部门任务量不对等的问题,考核专门设置正向激励清单,承担重点工作超过一定数量予以额外加分。调研中的第三类高校是还没有行之有效的结果运用形式,督办结果与考核、评优等没有挂钩,更多是供领导参考。
总体来看,各高校督查督办工作还正处于探索完善阶段,且相比办公室其他岗位职能如文秘、信息、外联等相对薄弱,“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调研发现高校中存在不少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督办评价和考核难以形成闭环”(占66%)、“对于落实不力问责难度大”(占62%)、“督办方式和手段不多,遇到推进落实不力或缓慢的,督办难度大”(占60%)、
“对办理结果的评价较难”(占52%)。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足。随着高校职能的不断扩展和内部治理体系结构的不断完善,大量的工作任务和决策部署需要各部门、单位去贯彻落实,无论办公室还是其他职能部门,常常是各项任务交织进行,应接不暇,很多工作习惯于把面上事情做好,重过程、轻结果,对于工作成效、工作结果重视不够,往往导致有开头没结尾,有贯彻无落实。二是工作机制不健全。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均成立了督办机构,安排了专门人员,制定了相关制度,但是从实际运行来看,督办工作仍未形成长效化机制,督办内容、督办方式、结果运用等没有形成有效闭环,没有一套完善的启动、管理和考核机制,就不能保证督办工作有始有终, 产生实效。三是督办手段单一。督查工作涉及范围广、层次多,而高校的督查督办工作,方法手段还略显单一,缺乏对督办事项的具体分析和研究,也不能量身定制督办方式,以专项督查、跟踪督查为主,而调研督办、综合督办等作用发挥有限。
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督办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于2012年就已经制定督办工作实施办法,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修订完善。2018年,学校专门成立督查办公室,挂靠X政办公室,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督办工作。督查室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关注影响学校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加强督办力度,督办效能不断提升。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明确重点,督办工作有依据。学校督办工作紧扣中心、重点,破除“都查”“都督”。明确督办内容,重点围绕五类事项,即X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学校年度重点工作推进落实,重要会议决策决议落实,上级重要文件的落实以及主要领导重要批示的落实等等。科学统筹、精细安排,特别是针对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阶段性重点工作,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督办工作,一般工作记账提醒、重点工作全程跟踪督办。
(二)完善机制,督办工作有规矩。学校应不断健全督办工作机制,着力提升督办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成立专职督办机构、出台了督办工作实施办法并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完善,规范了操作流程,各项督办任务建立台账, 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办理时限、办理目标,各项任务有据可查。建立重点任务的分级分类督办工作机制,不同任务按任务类型、重要程度、办理时长等进行分类,如跨年度的战略性重点任务,本年度的全局性重点任务,单个部门
负责的突破性重点任务,交办型重点任务等,对不同类型任务采取相应的督办方式。建立了专兼职的督办联络员队伍,各单位均指定一名熟悉本部门业务的科级以上工作人员,作为本单位督办工作联络员。联络员承担着本部门提醒、督促、协调和上报的任务。学校逐步建立起以督查室为主,纵向两级管理,横向协调配合,上下联动,途径畅通的督办工作网络。
(三)创新方法,督办工作有手段。以学校为例,目前常用的督办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跟踪督查,对领导批示指示和交办事项,选择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事项,制定督查事项清单,按时间节点、清单内容、规定流程进行跟踪督查, X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决议原则上1月内完成,特殊任务适当延长,及时掌握办理情况,定期向主要领导汇报进展情况。二是专项督办,聚焦学校具有引领性、全局性的重大事项,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工作,特别是各类战略规划、建设规划等落地实施,会同相关部门,梳理、形成专项督查清单,按计划、分步骤开展专项督查。三是调研督办,将信息工作与督办工作结合起来,及时了解学校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以及存在的实际困难,从领导批示、信访事项和师生反映强烈的事项中,选择一些带有普遍性、全局性、苗头性的问题,深入实地,走访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督促各方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分析深层次原因和矛盾。根据情况撰写上报经验类信息,对个别重点难点事项可形成调研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四是召开专项会议推进事项落实。学校在每学期初会召开务虚会、工作研讨会,年中召开督办工作推进会等专项会议,了解和掌握如学校“三大攻坚战”,规划制定年度重点工作、重要事项的推进落实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困难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落实。同时,针对办公数字化、信息化的要求,学校在OA办公系统中搭建督办管理系统,积极探索“互联网+督查督导”模式。目前,立项登记、完成上报、催办督办、结果展示等均可在系统实现。任务到期前两周、任务到期日系统会自动触发提醒功能,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任务延误。同时, 实时展示各部门任务量及任务完成率,不同颜色标注,结果一目了然,通过部门间横向对比,极大提高了各责任单位的积极性和重视度。
(四)强化运用,督办工作有效力。学校采取正反双向、激励约束并重的方式强化结果运用。一方面,年底向各部门征集全年优秀工作案例,将部门的工作成效、先进经验、典型做法等汇编成册,加以推广,形成正面引导;另一方面,通过督办简报、督办系统等落实事项推进情况的实时公开以及全年执行
情况通报制度,将督办事项执行情况在一定范围公开,形成压力传导。同时, 学校也在研究将督查督办结果作为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本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探索将全年度全局性重点任务作为年度考核优秀的必要条件。从而进一步提高督办工作的影响力,倒逼事项落实。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督办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做好督办工作,重点是解决“为什么督”“督什么”“怎么督”的问题, 具体来说,应把着力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着力提高思想认识。督办工作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从领导工作来讲,正确的决策部署只是好的开头,贯彻执行的好坏才是关键, 如果不落实,再好的政策都是一纸空文。督查督办工作恰恰是落实决策部署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从推动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督办工作的重要职能和积极作用,并把它作为做好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作为提升管理、优化服务的重要手段,不断地强化和改进。督办落实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讲, 体现了一个部门、一个领导的ZZ担当和ZZ纪律,因此要不断完善督办工作领导机制,强化领导对督办工作的主体责任,增强督办工作权威性,层层传导责任,这也有利于提高各级组织对督办工作的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感。
(二)要着力完善工作机制。督办工作涉及面广,过程复杂,必须构建一套体系完备的长效化督办工作机制,通过制度、流程来规范督办行为。要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时期的要求,不同部门的特点,不断完善和改进督办机制, 着力提升督办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立项、分解、交办、承办、催办、反馈、复核等全流程的督办工作程序。在源头上要做到有依据、有质量,要确保立项要紧扣中心、重点,破除“都查”“都督”,紧盯关键部门、关键任务、关键节点,督办事项一定是大事、要事,要善于抓大放小, 不要为了督办而督办,同时也要注意部门间任务的平衡。有立项就要有清单, 要建立台账,各项任务要具体化、清单化、项目化,明确责任主体、目标和时限,健全限时办结、核查复核、适时通报、延期审核等制度。同时,要统筹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明确督查室和组织、宣传、监察等部门的督办职能和督办重点,做到分头督办和有效衔接,形成督办合力。要严格规范督办行为,防止和避免重复督办、多头督办,增加基层负担。要善于借力使力,通过多种形式,扩大督办力量,如建立兼职督办员队伍,组建横向、纵向结合的督办网络; 也可动员师生力量参与配合,尝试建立决策部署基层观察点制度,通过师生感
受评价追踪决策落实情况、成效。
(三)要着力创新方式方法。高校督办工作涉及全校方方面面,督办内容更是不尽相同,要选用合适的督办方式尤为重要。面对不同任务、不同要求, 要有所侧重,可建立重点任务的分级分类督办机制,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督办方式,做到重点任务抓全程,一般任务盯结果。如针对跨年度战略性重点工作,采用专项式督办,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工作,特别是各类战略规划、建设规划等落地实施。针对多部门参与的重点任务,可采用联合式督办,充分发挥其业务范围内的督办职能。针对部门单独承担的重点任务,采用跟踪式督办,按时间节点、事项内容及时掌握办理情况。针对交办型重点任务,采取提醒式督办,及时跟进提醒。加强协调沟通,针对推进困难事项,以召开专项推进会或提请班子研讨会的方式,协助承办单位解决问题。同时,也可探索信息化督办新模式,用系统代替人为督办,最大程度减少人为情感因素干扰,提高督办实效。
(四)要着力强化结果运用。“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两手空空, 督办无力,提高督办效力,核心和关键在于结果运用,加强督办结果的应用, 形成工作闭环,才能提高督办工作的权威性和执行力。要加强督查过程特别是对于工作落实过程中有关问题的及时反馈,并不断加强对督办结果的有效运用, 如
将督办结果公开,把督办工作纳入部门考核、干部晋升和绩效发放体系等等,只有将结果与个人和单位荣誉和利益直接挂钩、密切相关,才能真正树立督办权威、产生实际效果。
四、结语
“为政之法,贵在落实,落实之责,重在督查”,推动决策部署落实是高校办公室工作的核心职责,履职之要。新形势下,高校督办工作应紧密围绕学校事业发展重点,不断完善机制,创新方式,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构建高效联合监督机制服务脱困发展
农发行河南省分行课题组
农发行河南省分行高度重视联合监督机制建设,作为首个建立联合监督机制的省级分行,率先实现联合监督制度、运行、效能等方面突破,紧紧围绕精准脱困和提质振兴目标,通过坚持“五个聚焦”,把好“五个关口”,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能,探索出一条联合监督机制工作新路径。
一、坚持“五个聚焦”,服从服务河南分行脱困发展
(一)聚焦机制构建,监督职责更加精准。省分行X委先后审议印发了《河南省分行联合监督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2020年修订)》《河南省分行联合监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规程(2020年修订)》等系列文件,明确工作职责、规范操作流程,使联合监督有据可依、操作规范。下发了《关于明确联合监督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明确监督主体需报告的“十三种”重大问题、重大风险、系统性及突发性信息等,拓展联合监督的覆盖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攻坚等重点领域联合监督的通知》,为实施脱贫攻坚、精准脱困和服务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的联合监督提供指引。制定印发了《河南省分行内外部检查统一整改再监督实施方案》,对问题整改的“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 实施再监督核查。联合监督机制运行以来,先后召开监督委、监督办会议48次, 主要审议了不良贷款问责、裙带关系治理、问题整改等近百项议题。
(二)聚焦工作机制,监督流程更加规范。针对联合监督“机制触发、审议决策、监督检查、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建设”五个环节流程,结合实际,该行设计了“1351”工作操作图表,即:一图(联合监督机制操作流程图),三表(机制触发报告表、立项报告表、移送审理登记表),五单(机制启动指令单,检查、核查、调查指令单,问责指令单,横展指令单,提交资料清单), 一个报告(联合监督违规违纪问题报告),形成了“相关部门提交触发材料—
—联合监督委审议——启动联合监督机制——组成联合监督核查组——形成联合监督核查报告——向联合监督委汇报——审理——X委纪委研究问责”的联合监督闭合管理链条。如针对2021年10月下旬北京审计分部对商丘市分行两家拟处置不良资产专项审计中反映的问题,省分行及时组织由内控合规处、粮棉油客户处、调查中心、风险管理处、纪委办等多部门派员参加的联合监督调查组进行了核查,召开联合监督委会议进行审议,提出相关意见,为后续不良贷
款清收处置工作奠定基础。
(三)聚焦关键领域,监督力度明显增强。一是突出对“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的日常监督。省分行先后派出2个督导组,对洛阳、信阳市行机关和汝阳县、嵩县、淮滨县、新县等6个行的扶贫政策落实和项目推进情况开展现场督导;对新乡县、郸城县、长葛市及卧龙区等支行的风险事项进行现场调查核实。二是突出对“违规决策”“以贷收贷”“斡旋还贷”等问责情况的“回头看”监督。涉及8个市分行、11户企业的21个问题线索,共追加问责9人次。三是突出对内外部检查问题整改的跟踪监督。派出9个联合监督核查组对9个二级分行问题整改各环节进行再监督核查与评价,突出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条线监管责任的认定和处理。四是突出对辖内2018年以来综合检查总行抽查发现的124个问题的整改问责情况进行再监督核查,涉及省分行本级、营业部等6家分支机构,通过约谈、通报以及下发联合监督意见书等形式,引起相关单位高度重视,推动问题得到进一步整改和落实。
(四)聚焦重点问题,监督作用有效发挥。坚持案件风险信息分析研判常态化,对涉及机构或人员可能受到X政纪处分、外部监管部门可能给予行政处罚、检查监督发现重大风险事项等“十三种”情形问题及线索信息,启动重大问题、重大风险事项的联合管控机制,及时组织人马跟进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及薄弱环节的联合监督。不良贷款始终是困扰河南分行经营发展的瓶颈,如何尽快清降处置不良是全行重点难点问题,配合总行开展不良贷款审计、开展审计后联合监督核查、上联合监督委会审议等工作就成为联合监督的一项重要职责。河南分行制定了回避、保密、联合监督委会轮流发言等制度,明确了不良贷款开展联合监督的总体思路和十项原则,先后配合总行开展不良贷款审计187 户、组织不良贷款问题核查审理215户、召开42次联合监督委会研究审议不良贷款问题。再如针对某县支行举报线索、某贷款客户涉嫌犯罪疑似事件、某棉业有限公司不良贷款问责等5个重点问题进行了现场核查;针对开展的联合监督问题“回头看”53户不良贷款,提出问责建议并移交相关部门予以严肃处理。
(五)聚焦长效机制,监督合力不断增强。长效机制建设是联合监督的着力点,做到“三个坚持”,通过不断整合监督资源,健全体制机制,有效防控和化解风险,促进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标本兼治。从联合监督的案例中举一反三,不断加强制度流程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监督质效。如制定印发的《案防和合规“网格化”管理办法(试行)》,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
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行的“全行成网、网中有格、格内定人、人负其责”的“网格化”管理新格局,其重在防控案件风险、杜绝操作风险、化解合规风险。二是坚持惩教结合。针对联合监督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和典型案例进行归纳整理, 在全行进行通报,做好警示教育,促使全行员工增强规矩意识、纪律意识、合规意识,矫正“不讲规矩、不守底线、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促进合规经营。三是坚持问责整改并重。针对内外部检查发现问题,在实施问责的同时,按照自行设计的“三张表”工作法(《基础工具表》《延伸工具表》《创新工具表》) 认真落实检查管理要求,加强对问题整改真实性的再监督,提高监督效能,形成监督合力,从而促使多年未能整改、一直想整改却未整改的问题得到彻底整改,问题整改率提高到2021年底的98.3%,位居全行前列。
二、把好“五个关口”,实现监督机制高质量运转
河南分行将联合监督作为落实外部监管要求的重要抓手,要求各成员部门切实提升站位,全面履行职责,认真分析研判,着力解决制度流程、体制机制上的不足,并做到共享监督信息,真正将各项监督要求落到实处。如针对2020 年银保监局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坚持严督严查严办,扎实推进问题整改,从严落实内部追责,按照《外部监管部门处罚内部追责办法(试行)》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内部追究,共对4人次罚款11.25万元,给予纪律处分9人次。
河南分行问题庞多而繁杂,开展联合监督工作更具意义。为避免少数干部员工出现情绪上的对立、思想上的懈怠、行动上的迟缓,做好解释宣传工作, 使监督对象理解联合监督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为联合监督工作开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从最初的不愿被监督、抵触监督到欢迎监督、主动被监督转变,“我的合规我负责,他的合规我有责”的氛围日益浓厚;监督委成员单位从开始不愿发言、不会发挥监督职责到积极参与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转变,形成了上下联动、多点发力、配合紧密的高效监督机制。
所谓联合监督,“联合”是形式,“监督”是根本。对涉及敏感事件、容易出现经济问题和廉政问题的予以特别关注和重点监督,对发现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关注“出血点”“发热点”,由表及里,深入探讨和分析“根” 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措施。2021年先后召开3次联合监督委会议研究和审议
“十不问题”综合治理暨问题整改有关监督事项,推动问题整改逐步实现“遏增量、减存量、防变量”,达到补短板、堵漏洞、治顽疾的目的,不断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石。
关。通过联合监督,督促有关部门将问题整改工作落实到人,明确节点和整改措施,实行销号管理,确保问题得到全面整改。如针对信贷财会关键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出台112项措施办法,确保标本兼治。再如在开展不良贷款核查审理工作中,明确六项问责总体思路及定责十项原则,坚持尽职免责、失职问责,区分情节轻重,运用好四种形态,做到精准问责,起到了有效的警示教育作用。据统计,通过充分发挥联合监督作用,促使256人、375 人次先后得到问责处理。
(五)围绕队伍,把好人员素质关。坚持宁缺毋滥原则,挑选作风硬、原则性强、业务熟的精兵强将参与开展联合监督工作事项;及时撤换监督工作中不适宜人员,确保监督工作质量有保障;积极选派联合监督成员单位业务骨干参加内控案防专业培训,开展联合监督工作知识讲座,加强“三合一”风险合规专员管理,强化联合监督力量部署,逐步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联合监督检查体系,不断打造一支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高素质监督队伍。
三、几点体会
联合监督机制在河南分行已经运行两年半时间,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体会:一是领导重视、部门协同是开展联合监督工作的重要保障。联合监督运用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开展工作,需要部门配合,协同发力。领导重视是联合监督工作有序开展的保障,省分行X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联合监督重大事项,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联合监督委会议,积极督导工作开展情况,协调处理相关事宜,为联合监督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组织保障。
二是全行上下认同配合是开展联合监督工作的重要基础。联合监督工作的出发点是发现管理漏洞,落脚点是纠正行为偏差,因此必须得到监督对象的认同和配合,消除监督对象的抵触情绪,监督方与被监督方同题共答,才能使联合监督效果向纵深转化。在联合监督机制运行初期,不少人不了解、不理解此种工作模式,随着时间推移,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让员工看到了联合监督机制带来的积极成效,大家对该项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有了很大提升。
三是监督人员的综合能力是开展联合监督工作的重要保证。联合监督工作的核心是监督,重在分析研判,因而监督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在工作中,通过多种形式提升监督人员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开眼界、长见识、增才干、添胆气,不断提升综合素质,适应工作需要。
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力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朱荣兰、姜红
摘要:医院是面向社会开放的窗口,是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专门机构。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深入,新时期医疗制度和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就目前来说,处于改革前沿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何将顶层设计传导至每个神经末梢,是对单位执行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医疗卫生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堵点和难点。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执行力建设工作,文章通过介绍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一院) 在不断加强医院执行力建设,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方面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来阐述关于执行力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力;建设策略;思考;江苏省;医院 作为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治国理政关键词,“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可以
说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其中,作为一扇面向社会的窗口,必须要确保每一项好的医疗政策都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地生根、立竿见效。而这些都离不开强大的执行力,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X的十九大清晰勾画出未来健康中国的发展蓝图,大健康的时代即将来临。在这样新时代的到来之际,要有新的气象和新的作为,更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行力。笔者所工作的一院,系一所集医、教、科、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其建院史已近百年。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老”医院,如何在新的历史阶段跟上改革创新的步伐,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推动企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关键要靠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久久为功,善作善成[1]。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尽管医院目前在运营方面有科学的战略决策,具备着发展的资源条件,有完备的管理制度, 但在工作中却仍然不同程度在着浮、假、懒、散的现象,归根结底,这些现象的症结就存在于执行力不够强大。文章笔者结合多年医院人事管理工作实际, 就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力建设,从思想、作风、方法、策略和机制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期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力的提升和管理手段的创新,最终达到增强医疗队伍战斗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目的。
执行力之养成根基在于抓思想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思想为本,行动为形,本正则形立,否则根基
不牢,地动山摇。当前,在医院一些部门存在着思想ZZ工作表面化、浅层化的现状,相当部分基层一线医护人员思想上缺乏创新,观念上缺乏更新。这样的现状难以推动医院内部执行力的提高,更加不符合新时代社会对医院的要求。而欲提升一个单位的执行力,首先要统一思想,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加强队伍思想ZZ工作建设,以新思想、新观念来教育、引导和武装队伍,把思想ZZ工作建设与提高执行力有机结合起来,将思想ZZ工作的正能量效应作为提高执行力建设的“强心剂”,做到ZZ思想认识到位,素质能力提升到位,主动服务意识到位,进而达到从认识上自觉提升执行力之目的[2]。
思想教育同时也是增强人员归属感的重要抓手,作者在与医院部分科室人员交流时,发现执行力较强的科室X建工作做得都非常扎实,会议记载详实, 批评实事求是,人人对于科室有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处处营造出“以科室为家”的浓厚氛围[3]。同时,上述科室负责人善于积极引导和激励员工把工作当做事业来对待,把工作当成生活来经营,把工作当做使命来看待。通过举行故事会、拓展团建、家属联谊等文化建设活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融入和传承医院建院百年来积淀形成的无私奉献、团结合作的精神基因,并结合新形势下发展的要求,以“当好五心工作者”的思想定位,提振队伍信心,凝聚员工意志,并使之渗透到思想深处,则认同感、归属感也就随之培养起来了[4]。
执行力之养成关键在于抓作风
作风体现ZZ本色,决定履职状态,关系事业成败。执行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作风问题,作风效能的好坏决定了执行力的强弱。理念、决策和制度再好,离开执行落实就等于一句空话,而落实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抓作风[5]。
执行力建设首先要把落脚点放在领导机关上,领导者要亲力亲为负起责任, 做到一是一、二是二的实事求是,不搞特殊、不打折扣、不开口子,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良好作风,带领和指导下属做好执行工作。近年来,一院着力打造服务型、实战型、效能型领导机关,要求凡出现重大急险事件坚决做到“六个一”:即第一负责人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出第一个判断,实施第一个行动。在推进医院思想教育、创建工作、规范建设中,医院领导带头学习,深入挂钩联系点,在细微之处中掌握执行情况、提出调整建议、加强指导督办,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的良性推动,作风建设进一步常态化和长效化[6-7]。
“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除去领导机关的带动作用,作风建设的工作最终还是落脚于基层一线。在当前的医护人员队伍里,部分年轻同志年轻气盛,存在思想飘浮、贪图享受的现象;也有部分老同志经验丰富,对自己、对工作却是得过且过、放松要求,上述二者的执行力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实际工作中对他们进行管理的难度较大,执行的自觉性不高[8]。针对这些情况,医院坚持事前讲规矩、事中讲原则、事后讲监督,将作风建设融入到日常工作的细节中,身为医院工作者的一员,无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 都必须严谨细致、不折不扣地遵守。
执行力之养成核心在于抓创新
创新是执行力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法宝。只有大胆尝试, 不断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才能打造出高效优质的执行队伍,形成强大的集体执行力,完成好急难险重任务[9]。在调研工作中,笔者找出了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隐患。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个别同志履行职责时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这样的问题导致领导的决策会卡在负责人的意愿上,负责人感到合意的便会执行,而不合意的则是变通执行甚至不执行;卡在传达者对领导决策意图的领会上,主要是会出现传达者难以领会决策意图的情况,领导决策一个样, 而领导的决策经过中间环节结果就跑了题、脱了钩、走了样;卡在实施者的具体执行能力中,实施者对任务拖沓,缺乏紧迫感,实施过程形式主义、敷衍了事等等[10-11]。
这些问题整改的关键就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一是创新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笔者强调“既重务实、又善务虚”,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特别是注重发挥X支部、工会、妇联、团委等的作用。面对问题时,凝聚起全体员工的智慧和意愿,使得人人理解到位、认识到位,并愿意为之团结奋斗[12]。二是实施项目化帐单式管理。即根据全年工作规划,实行项目化分解和图表式推进,通过列表汇总,具体规定各项工作任务的运作流程、权限分工、完成时限等,确保工作落实在每一个负责人身上,保证日事日清,借此来明显改变工作中的懒散、拖拉以及依赖思想,实现“从靠领导推动工作”到“靠流程管理工作”的转化,全面提高工作效率与执行力。三是完善督办工作体系。依据工作开展实际,强化专职部门重点督办力度,以现场督办、交叉督办、联合督办等多种形式,扭住关键项目重点督办、跟踪进度定期督办,确保取得实效[13]。与此同时,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推行车辆调派、诊疗结果、内部办
公、药品核对一网通办,进一步提升了执行效率和安全性。通过这样完善的督办工作体系,可以大幅度提高执行力,达到更加理想的工作情况。
执行力之养成方法在于抓定位
一个企业要想成功经营和永续发展,方法策略与执行力缺一不可。相关机构调查表明:一家成功的企业,20%依靠方法策略,60%依靠良好的执行力,而其中方法策略对于管理者准确定位和善于协调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4-15]。首先,管理者要立足长远谋规划。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管理工作是一项牵涉到企业发展全领域各环节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全局、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协调推进,在把主要医疗资源放在保中心、保重点、保基层、保应急上的同时,处理好重点与一般、软件与硬件、外部与内部、眼前与长远等的关系[16]。其次,管理者要立足整体找定位。拥有一个明确的企业定位,就如同在发展过程中树立了一个既定的目标,才知道扬帆起航后该往什么方向前进。相同的道理,医院中分别有多个部门、科室以及员工,员工很多时候无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导致执行力下降,必须通过管理者协调每个员工,帮助每个员工在整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让员工明确奋斗的方向,与企业共同规划蓝图,形成集体意愿,提高集体执行力。在作者组织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清晰的反映出,凡是执行力较强的员工都普遍认识到在一个企业里面,每一个人的分工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的职责也是有所差异的,只有每一个岗位上的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一个整体才能有机的运作起来,而每一个人的利益才能够从整体的运作当中获得[17]。再次,管理者要立足团结促竞争。“团队中需要冲突,需要有工作冲突,但尽量避免人际冲突”,没有冲突的团队会显得死气沉沉,而过度冲突则会导致团队出现裂痕,作为管理者必须掌握好工作冲突的“度”,不可过头导致团队出现问题。而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可以在立足于团结的基础时牢牢掌控和引导团队中的“冲突”,将“冲突”作为自己的武器,使之服务于整个团队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还要求管理者始终对自己的团队有清晰的定位,知道团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然后根据特点的变化和工作的要求及时转变自己的管理风格。
执行力之养成长效在于建机制
习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制度执行力,制度执行到人到事,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因此,要形成好的执行力,首先必须要搭建起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平台,只有实施制度化管理,才能让工作执行步入规范、科学、系
统的发展轨道,形成良性循环[18]。一是要建立完善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管理任用机制。重点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打破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通过管理任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队伍实在实干、想为愿为的内生动力,形成了“让实干者实惠、为担当者担当” 的工作导向[19]。二是要建立完善责任体系和问责机制。“破窗理论”表明, 如果有人打坏一扇窗户玻璃而不受惩处,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执行不力却没有得到相应惩戒,便容易使他人产生效仿或侥幸心理。加强执行力建设必须要有完善的责任体系和严格的问责机制作为保证,营造出“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的良好ZZ生态。三是建立完善后勤保障机制。高效的执行离不开高效的保障,一方面要加大科技装备方面的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科技含量,为执行力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20];另一方面,要坚持从优待人,从解决实际困难入手,增强队伍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动人心者,莫先乎行。”
一院通过强化执行力建设,实现了从粗放型落实向精细化执行的转变,营造了“作风正、效率高、执行强”的干事创业氛围,推动了医院各项事业建设提速增效。在今后的工作中,医院将不断凝心聚力、聚焦主业,以求真务实、作风过硬、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刚性执行力,弘扬优良传统,开拓全新实践, 努力把医院打造成对外开放程度高、专业知识权威、服务效能优质、信息化建设快速、医患交流深入的现代化一流医院,以新气象和新作为谱写医院新的百年华章!
关于全市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驻马店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2022年1月25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推动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市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县区及市直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X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步伐,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多策并举,强化责任,狠抓落实,使我市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领导重视,规划引领。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驻马店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把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纳入建设旅游强市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驻马店市全境纳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契机,提出了“以红为主、以绿为辅,红绿结合,披红戴绿”的发展战略。邀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对竹沟革命纪念馆新馆和英雄广场进行高端规划、顶层设计。
加大投资,积极融资。我市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占全市旅游景点的25%。近年来,红色文化旅游项目资金投入近10亿元,先后完成了竹沟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竹沟革命烈士陵园、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的改扩建工程。确山县在石滚河镇和竹沟镇共征地520亩,并多方筹措资金,打造实景靶场、新四军兵站、火线穿越、影视拍摄基地等体验和互动项目。泌阳县投资700多万元, 对焦竹园革命旧址、纪念广场、主展厅及旅游服务中心等设施进行改造提升, 把中共鄂豫边革命纪念馆打造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科学布局,打造精品。经科学论证,初步形成了以“体验红色之旅,感受自然风情”为主题的“红+绿”旅游线路,如将军故里游——嵖岈山、杨靖宇将军故居两日游;革命圣地游——确山国防教育园、“小延安”竹沟、铜山、
铜山湖两日游;千里跃进游——刘邓大军强渡汝河处、雷岗战斗发生地、信阳新县、湖北红安、安徽金寨等系列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近年来,我市实施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战略,注重高位推动,不断提质升级, 创建了一批A级旅游景区和标准化示范景区。2010年,竹沟革命纪念馆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3年,中共鄂豫边革命纪念馆成功创建国家级3A旅游景区;2013年,竹沟革命纪念馆成功创建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2017年,确山临时治安委员会旧址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6年4月,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在原有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一类博物馆舍的标准,进行了改扩建。新馆总投资4.3亿元,总占地面积150亩,2021年4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中国老促会、河南省老促会命名为“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基地”。
把红色旅游与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旅游相结合,统筹策划,统一包装,整体推介,取得明显的宣传效果。同时,依托“老家河南、生态豫南”旅游推广平台,大力开展区域旅游合作专列主题营销。举办西安、武汉、郑州等地红色文化旅游专场推介活动。近年来,我市接待北京、福建、广西及哈尔滨、沈阳、西安、武汉等地旅游专列40多趟,发挥了旅游专列“引客入驻”的带动作用,扩大了我市红色文化旅游的影响和知名度。
近年来,我市为优化红色旅游人才结构,加大对规划设计、管理服务方面人才的培训培养,先后选派50多名导游讲解骨干参加国家层面组织的红色讲解员培训班。每年组织全市导游讲解员进行技能培训、讲解比武,每期培训近200 人次。在近年来举办的红色讲解员大赛中,我市选派的讲解员屡次获得全省大奖。同时,开展红色旅游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参与义务讲解,鼓励大学生、高中生开展志愿服务,形成了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志愿者队伍。
把红色旅游景区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结合“七一”建X、“八一”建军、国庆节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等重大纪念日,组织系列教育活动,如重温入X誓词、讲述革命斗争史、瞻仰烈士纪念建筑物等;推动大、中、小学生社会实
践活动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组织参观红色旅游景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红色文化“六进”活动,即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部队、进农村;组织“竹沟精神”宣讲团,为社会各界上X课、讲历史,深化对广大干群、青少年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市老促会专门组织培养红色故事宣讲员,围绕“红色竹沟”这一主题,已宣讲80多场次。
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目标,拓展红色旅游富民功能,努力做大做强“红绿结合”这篇文章。结合创建旅游扶贫示范县活动,融合乡村旅游,以红带绿, 以绿促红,在红色旅游景区周边和红色旅游线路沿线集中连片发展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开办农家宾馆,开发了以杂面馍、山野菜、豆面条等为主的“忆苦思甜”菜系。配合电子商务,以“旅游+”模式与当地电商企业联合开发了销售黑猪肉、山野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商店以及中药材饮品、瓦岗红薯、确山板栗等旅游产品,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脱贫步伐。同时,还在红色竹沟建设了“提琴小镇”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山打铁花表演基地,促进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2019年,确山县荣获“河南省旅游扶贫示范县”称号。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全省、全国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
红色旅游产业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需要教育、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娱乐、销售等行业的大力支撑。目前,我市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县区,大多以革命纪念地、纪念馆、遗址旧址等参观学习为主要形式,作为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
缺乏有效整合。红色景点大多以单体形式对外开放,相互之间缺少关联,没有真正形成内容丰富而具有影响力的旅游线路,展览形式单调,展览内容部分重复。
红色景点趋同。有建筑,缺文物,陈列内容单薄;多静态,少动态,形式枯燥呆板;多被动,不生动,游客缺少参与式、体验式旅游产品。如相距不是很远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确山临时治安委员会旧址和确山秋收起义指挥部旧址,都是反映杨靖宇革命斗争活动的景点,相互融合不够,缺乏相互关联,
没能构成紧密的旅游线路。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红色文化旅游的微利性,景区开发建设资金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投资十分谨慎。导致红色旅游融资渠道狭窄,建设资金匮乏,造成红色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场馆建设等硬件设施档次较低, 卫生和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致使旅游要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
开发空间狭小。如竹沟革命纪念馆、确山临时治安委员会旧址、确山农民暴动指挥部旧址等,大多在城镇居民集中居住区,发展空间狭小,连停车都比较困难。
开发占比较小。我市有红色遗址遗迹、革命场馆等红色资源250多处, 目前已经开发旅游的有20多处景点,具有影响的红色旅游景点有7处,如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竹沟革命纪念馆、确山临时治安委员会纪念馆、中共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孤山冲豫南抗日根据地、豫中抗日根据地、刘邓大军雷岗血战纪念馆等。一些红色旅游资源抢救、保护、挖掘、整理开发利用还未落地,且大多红色资源体量较小,地理位置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整体利用不充分,尚难构建“大旅游、大发展”的环境。
开发层次偏低。目前,大多红色旅游景点仍然停留在参观教育的传统模式上,缺乏深度旅游开发,老方式、旧模式,与网络信息时代融合性差。还有的红色景点处于守业、维护状态,无法对红色文化旅游相关产业链条进行深度开发。旅游产品的形式单一,与现实缺少交集,简单乏味。
开发产品较少。红色资源尚未转化成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还只是精神层面的教育工具,产品开发不足,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在红色景区里,游客几乎购不到红色文创产品,即使可以买到一些农副产品,也缺少红色文化的包装。
经营观念落后。大部分景区在经营上还停留在等客上门、被动接待上, 对红色旅游文化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经营手段单一,管理方式落后,营销手段单调,宣传形式缺乏创新,红色文旅氛围不浓。在景区几乎看不到红色文化的宣传广告和标语。
品牌景点层次较低。据统计,我市红色场馆共10处,其中4A级1处、3A
级2处,仅占30%。名人烈士故居、革命遗址遗迹近200处,旅游等级标准较低, 且接待条件较差、配套设施不全、旅游价值不高。
发展动力不强。红色景区管理人员缺乏对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在动力,从事红色文化旅游业的经验不足,坐等客源、依赖政府优惠政策思想严重, 竞争、激励机制不完善等,成为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
客源市场呈自然状态。目前,我市的红色旅游客源主体主要依靠省内市场,并以青少年学生、机关X员干部、企事业单位员工、基层X组织X员为主, 社会参与度较低,大多集中在国庆节、建X节和建军节等较大纪念日。平时客源较少,红色旅游客源市场亟待开发拓展。
对资源缺少深度发掘。多年来,偏重于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的历史人物展示和宣传,基本上都是20世纪50年代研究的资料。对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鄂豫边斗争史的研究和发掘较少,红军游击队转战鄂豫边的战斗历史很少讲述。较少发掘抗日战争中从驻马店走出去的子弟兵浴血奋战事迹, 使得我市的抗战史无特点和亮点。尤其是对驻马店子弟兵老八团在解放战争中的激战涟水、阻击孟良崮、淮海战役血战大王庄、百万雄师过大江第一船等事迹更少研究,成为较大的缺憾。还如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泌阳的路线,开发仅是刚刚起步。
旅游目的地尚未形成。已经规划出的“两日游”“三日游”的红色文化精品线路,尚未真正落地。“红+绿”的互融性较差,“红+现代科技时尚元素” 结合的较少,更缺少“艺术+创意+内容+科技”的表现形式。
管理体制不协调。文化广电和旅游部门在红色文化旅游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与红色文旅相关的财政、退役、民政、X史等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
培训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红色旅游培训机构。二是缺乏对红色旅游管 理人才、服务人员、导游、讲解员的专业化培训。三是缺乏红色文旅的培训师资队伍以及红色文化培训教材,导致从业人员的红色文化底蕴不够、宣讲能力不强,影响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
人才队伍不稳定。有些革命场馆的讲解员都是临时招聘的,没有编制, 待遇偏低,流动性大。管理人才由于产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限制,也很难留得
住,使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缺乏人才保障。
三、对策建议
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文化工程,也是一项ZZ工程、民心工程。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厚,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具有基础优势,率先在大别山革命老区走出一条独具驻马店特色的红色旅游发展路子,势在必行。为此建议:
坚持规划引领。建议尽快编制《驻马店市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建议出台《驻马店市加快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在摸清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底数的基础上,编写红色文化资源名录, 归档建库。统筹规划各级各类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改建、扩建、重修、维修以及周边环境、道路交通、服务设施等。制订红色文物的征集、收集、整理、研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并把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制定规划要坚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整体设计、梯次推进的原则,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坚持融合发展。一是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融合。让红色元素融入绿水青山。二是把红色文化与人文景观相融合。让红色文化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三是把红色文化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借鉴平舆金沙湾田园综合体模式, 实施休闲旅游与红色旅游综合开发,让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相融相生,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四是把本地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周边省、市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相融合,外引内联,优势互补,形成红色文化旅游大格局。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挖掘并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是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前提。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红色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的力度。要完善相关保护制度。借鉴江西省赣州市、福建省宁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