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 调研荟” 系列№ 3 1
2023年6月
目 录
国家能源集团四川发电有限公司张平:
国有企业高质量X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以国家能源集团四川
发电有限公司X建实践为例 1
长葛市颍川路学校张学伟:
“双减”背景下构建“五育”并举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8
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四聚焦”发展壮大广西先进制造业 12
四川省统计局刘太阳:
“隐形电商”单位清查调研报告 15
5.202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18
四川省委X校李后卿:
村集体经济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调查研究 以宜宾市兴文县为例 22
达日县吉迈镇X委:
达日县吉迈镇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调研报告 27
四川省社科联X组副书记于丽:高举旗帜聚思想 凝心铸魂强根基 新时代X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调研报告 35
南宁市政协主席杜伟:高扬旗帜聚共识 奋楫扬帆向未来 南宁市政协推动宣传思想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41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孙陈:
公立医院X管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46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任巍:
公立医院内部运营管理调查研究 以45家公立医院为例 52
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徐州分公司课题组:
构建“三维立体”工作体系做好企业思想ZZ教育 57
上海师范大学柳佳宁:
关于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运营状况的调查报告 62
玉溪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关于实施三湖“五位一体”灌区工程调研情况的报告 70
连春亮:
河南省南阳市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探索 77
中国县域经济报本报调研组:
惠安农信联社 双基联动推进乡村振兴 86
天津市委X校局级干部进修班(第128期)课题组: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 89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胡永万:坚持需求导向 推进农民教育
培训提质增效 广西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93
杜苗苗:
南京市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研究 98
农发行战略规划部课题组:
农发行资产负债管理提升路径研究 103
湖北省襄阳市财政局课题组:
强化财政内控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 112
北京市地热调查研究所邹婧:强化思想ZZ引领助力“双碳”目标实
现 “双碳”目标下做好地热调查研究单位青年职工思想工作的思考 118
四川眉山天府新区城市品牌课题组:
让文化浸润眉山天府新区城市品牌 122
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王留鑫:
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问题和对策 128
石家庄护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张海忠:
石家庄市藁城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探索 138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课题组: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巩固增
长回升势头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40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刘坤:
苏州工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践探索 154
曹春理:
推进“互联网+扶贫”融合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与产业扶贫 基于新疆
喀什地区的调研思考 162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阳光实践” 166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
乡村振兴、金融支持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72
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袁云: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的基于“安丘模式”的调查研究 186
王保宏:
新时期国有企业X政思想工作问题和对策 205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勇:
以特色文旅助力乡村振兴 湘潭县乌石镇乌石峰村调研报告 209
赵瑞熙:
扎实推进精神富有的实践探索 湖州市打造精神富有市域样板的调研 216
苏州百年职业学院江海珍:
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思想ZZ教育实践探索 222
广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课题组:
驻镇帮镇扶村 广东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创新 228
国有企业高质量X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以国家能源集团四川发电有限公司X建实践为例
国家能源集团四川发电有限公司 张平
坚持X的领导、加强X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也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只有坚持X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动X建工作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以高质量X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才能推动国有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近年来,国家能源集团四川公司立足实际,深入探索高质量X建之路,逐步构建起“建强X委、提升领导力,做实支部、提升战斗力,发挥X员作用、提升服务力,凝聚服务职工、提升执行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升保障力”(简称“增强提升五力”)的X建工作体系,推进X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一体发展,为创建区域一流省级电力公司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国有企业以高质量X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国有企业作为X的执政基础,深入系统探索以高质量X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是新时代国有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对于国有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具有重大意义。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X的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坚持X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提供了根本遵循。探索以高质量X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就是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使其成为“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确保X长期执政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这不仅是ZZ要求,也是发展动力,是国有企业最重要的ZZ优势和组织优势,也是国有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凝聚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最大底气。
X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X的建设总要求,探索以高质量X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就是按照新时代X的建设总要求,有效发挥X的科学理论的实践伟力,高质量抓好X的组织建设、建强领导班子这个决策层和指挥部,高质量抓好X的作风建设、保持X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高质量抓好X的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ZZ生态。就其实质而言,X的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主体的建设。高质量X建是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保障,是全
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积极适应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现实需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 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国有电力企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探索以高质量X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就是主动把握“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 自觉承担新时代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始终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有效落实X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多维、多元、多层次推进绿色转型。以高质量X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科学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实现源网荷储高效互动,才能提升我国清洁能源保障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推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国家能源集团作为世界500强企业,明确提出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一流企业需要一流X建引领。作为集团在川事业发展的顶梁柱,作为四川区域大型能源骨干企业, 探索以高质量X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树牢高质量发展理念,团结带领广大职工,凝聚增强企业合力,把ZZ优势转化为经济效能,切实打好“十四五” 翻身仗。只有把X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拧成“一股绳”,推进实现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一体发展,才能真正形成X组织有力量、工作开展有成效、X建引领促发展、凝心聚力干事业的新格局。
对照X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公司X委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常态化梳理X建工作短板弱项,深入开展了X建大调研活动,梳理归集各种问题40 多项,为对症下药找准了方向。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X委发挥坚强领导作用、X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X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凝聚服务广大干部职工、融合促进生产经营发展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两张皮”现象。探索以高质量X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制度机制、强化导向激励, 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二、国有企业以高质量X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针对存在的问题,公司X委找准深层次的原因,大胆探索解决的思路举措, 逐步构建了“建强X委、提升领导力,做实支部、提升战斗力,发挥X员作用、提升服务力,凝聚服务职工、提升执行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升保障力”的X建工作体系,不断推进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建强X委,提升领导力就是把主体责任扛起来,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X的全面领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全面加强X的建设,切实提升X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能力。
一是配齐配强X委班子。发挥“头雁”效应,大力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 实施班子素质提升工程,强化“一把手”监督,增强班子整体功能。
二是明确X组织法定地位。推动“X建进章程”全覆盖,完善X对国有企业全面领导的治理结构,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体系。
三是履行管X治X责任。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落实X委书记第一责任、X委委员“一岗双责”,制订落实X建责任清单,深入开展X建大调研,打造“六型”本部机关,完善谈心谈话、定期听取汇报、述职述廉、约谈、考核等工作机制。
四是强化干部理论武装。深入学习宣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坚持X委“第一议题”制度,加强和改进理论中心组学习,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X建政研会,坚持用X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
五是提升科学决策能力。坚持X组织“举旗定向”,完善“三重一大”决策系统,落实X组织重大事项决策的前置程序,健全X委“把管保”运行机制。
六是严格年度工作考核。坚持X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四同时”,将X建责任制考核结果作为企业定级的重要依据,并与兑现基层企业领导人员年薪挂钩。
就是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工作落实在支部,成效体现在支部,切实提升每个X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能力。
一是建强支部班子。创新X支部班子选拔培养机制,建立X务和业务干部轮岗交流制度,把X支部书记岗位作为培养选拔企业领导人员的重要平台,认真落实X支部书记ZZ、经济待遇。
二是完善制度机制。研究制定《X支部工作基本规范》《X建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制定下拨经费使用管理跟踪制度,确保X支部业务工作制度全覆盖。
三是夯实支部基础。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一个支部一个阵地,配齐软硬件设备设施,实施基层X建创新工程三年行动,举办X支部业务培训班,全面消除X员空白班组。
四是丰富支部活动。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创新开展“三会一课”,丰富“能源保供我先行”“我为企业献一计”等主题X日活动,定期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学习讨论。
五是加强示范建设。打造各层级示范X支部,扎实开展“一支部一特色” 创建,每年评比X建品牌创建优秀案例,并纳入年度X建工作考核。
六要抓实支部考核。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推行X支部考核动态排名和支部先进后进结对帮扶机制,统筹推进软弱涣散X支部整治工作,全面提升X支部建设整体水平。
就是引导X员对照X章要求履行权利和义务,始终坚持X性原则,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切实提升全体X员服务高质量发展当先锋、作表率的能力。
一是规范X员教育管理。提高生产一线班组X员比例,落实X员教育培训计划,注重X员双向培养,扎实开展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始终保持X员队伍的先进性。
二是打造X员示范岗先锋队。深化“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行动, 开展“贯彻二十大,X员建新功”“奋进十四五”X员先锋队示范岗创建,丰富“X旗飘扬在一线”“X徽闪耀在岗位”等示范活动,为公司抢险救灾、能源保供、转型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是开展“亮身份、优服务”实践活动。组建X员志愿服务队,带头开展学雷锋、重阳慰问等活动,主动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深入基层一线宣讲X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部署要求,引导全体职工围绕目标同向发力。
四是划分X员责任区。成立X员、劳模、青年创新工作室,围绕安全环保、技术进步、设备运维等难题,每年完成2-3个攻关项目。深入开展“一帮一带” “师带徒”X员服务活动,帮助职工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不断增强职工服务改革发展的能力。
五是深化“两优一先”评比表彰。大力选树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激励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破难题、闯难关、争一流、创佳绩。
凝聚服务职工,提升执行力就是坚持X建引领、群团共建,充分调动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发挥职工的主力军作用,切实提升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全面落实X中央决策部署和公司工作要求的能力。
一是加强形势任务教育。抓实职工思想ZZ工作,定期召开职工恳谈交流
会,每季度分析职工思想动态及意识形态情况,强化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宣讲, 进一步统一思想、鼓舞士气、凝聚力量。
二是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实施惠民工程,完善困难职工精准帮扶、结对帮扶机制,落实“阳光普惠”“健康关爱”等项目,尽可能合理合法帮助职工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三是深化群团组织建设。深入创建青年文明号,开展“贯彻二十大,青年当先锋”等系列活动,加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畅通职工“金点子”渠道,凝聚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奋进力量。
四是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推进“首席师”建设, 深化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优秀的“三支”人才队伍。强化干部日常监督管理, 加强年轻干部考察培养,统筹用好各年龄段干部。
五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打造“人合、心合、事合、力合”文化理念,开展职工文化艺术节,积极创建地市级、全国级文明单位。
六是大力开展重点宣传活动。深入宣贯X中央的方针政策、集团发展战略、公司总体思路和企业先进典型,组织评选企业“年度十件大事”,举办劳模事迹巡回宣讲,营造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就是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一流企业建设目标,切实提升保障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一是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完善安全生产责任闭环管理体系,加快智慧企业、智能电站建设,创建零非停机组、零非停电厂,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
二是增强提质增效能力。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落实燃料“稳量、控价、提质”管理要求,大力实施降煤价、降煤耗、提升电价“两降一升”增效措施,不断完善“燃料采运、生产发电、售电交易”相互衔接、一体运作、协同创效的工作机制。
三是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坚持两条腿走路不动摇,既做精做优存量又做强做大增量,以新能源开发引领转型升级,加快水电工程建设,推进综合能源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企业资产结构。
四是一体推进全面从严治X与全面从严治企。压紧压实管X治X责任,建立健全大监督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深化法治企业建设,健全“三
会”组织机构,抓好规章制度“立改废”,健全完善“三能”机制,持续深化企业改革。
五是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立足长远抓好乡村振兴帮扶,打好“新能源发展+ 乡村振兴”组合拳,坚决扛起能源保供ZZ责任,深化企地合作共赢关系,树立企业良好社会形象。
三、国有企业以高质量X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启示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增强提升五力”X建工作体系不断得到完善, 公司以高质量X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引领发展定位更加准确,公司逐步形成“贯彻一个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条腿走路,增强提升五力,以高质量X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 明确提出建设区域一流省级电力公司的发展目标。
引领安全基础不断夯实,建成投运生产指挥中心,保持长周期安全生产记录,没有发生有影响的网络、保密、舆情和信访等不稳定事件。
引领经营绩效稳步提升,2022年公司发电量同比增长42.8%,且历史性突破200亿大关。
引领发展动能显著增强,建成投运目前四川仅有的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公司成为四川规模最大的火电企业,同时水电装机突破100万千瓦大关,新能源发展实现零的突破。
在探索与实践之中,公司有以下思考与启示:
一是X的ZZ优势是企业改革发展航向正确坚定的保障。国有企业要坚持X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守姓X为X”的ZZ本色,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保证X中央和上级X组织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只有坚持把ZZ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拧成一股绳、团结一条心,才能集中力量破难题、办大事、谋发展。
二是X的理论优势是企业X员干部素质持续提升的保障。国有企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科学指南和实践指引,善于应用X的创新理论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联系实际学、及时跟进学、吃透精神实质,才能不断增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三是X的组织优势是企业狠抓落实强大合力形成的保障。国有企业要把X
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执行优势,面对各种困难和艰难险阻,团结带领职工劲往一处使、汇集成不可战胜的力量。要坚持X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X的组织体系, 各正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推动X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只有抓好组织细胞建设,充分发挥X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带领广大干部职工为X的事业努力奋斗。
四是X的制度优势是企业依法合规进行管理治理的保障。国有企业要坚持和完善X的全面领导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广泛凝聚各方力量。要发挥民主集中制这个X最大的制度优势,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企业治理全过程,最大限度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只有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完善治理效能评估各项制度,才能及时发现纠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是X的纪律优势是企业风清气正干事氛围营造的保障。国有企业要用好勇于自我革命这个秘密武器,敢于善于不断修正前进中的错误,保证发展不偏离航向。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实践,防止在实践中走弯路。要坚持X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这样高质量发展才能汇聚起磅礴力量。只有把纪律优势转化为动力优势,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X,才能营造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双减”背景下构建“五育”并举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长葛市颍川路学校 张学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这为我们指明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和任务:立德树人,“五育”并举, 适性育人,以高质量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融合为一, 并提出了“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工作目标。
什么是“五育”并举,为何要践行“五育”并举“五育”并举是当前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备受关注和探索的前沿话题。“五育”并举不是简单地将德智体美劳聚合在一起,“五育”一定是互育、渗透、融合的,更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五育”并举,缺一不可。那么是将“五育”孤立地一一举起,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各自为政,互不越界,在各科课程教学中各自封闭,互不综合, 还是将“五育”融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全面发展,“五育”不可偏废,应重平衡,同等重视,互渗互成。但目前“偏于智、疏于德、孱于体、抑于美、欠于劳”,只教不育,成了“五育”失衡和“五唯”的真实写照。
笔者所任职的长葛市颍川路学校,聚焦新时代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明确了“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在“双减”背景下积极探索构建“五育”并举的校本课程体系,助力学校教育品质全面提升。
构建“五育”并举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困境
探索研究中发现,当前不少学校“五育”并举工作在推进中陷入困境:一是校长的教育观、课程观亟待改变。校长的育人格局不够完善,缺少正确的“五育”理念,导致顶层设计导向偏失,出现智育的领跑与其他各育失调、劳动教育与其他各育长期失衡的矛盾。二是教师的改革意愿与能力较为薄弱。很多教师在考虑自身职责时,仅从自己的岗位职责出发,很少从全学科和全员育人的视角来看待教育。三是新评价标准的姗姗来迟。“五育”并举呼唤教育评价制度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但是对学生评价制度的变革,而且是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制度的变革。评价不仅要注重对生、师、校综合素质的考量,还要体现“以
人为本”的思想,避免出现“素质教育是绿叶,应试教育成鲜花,评价模式统一化”的现象。四是学校改革持续性不强,更多的是短期、阶段性的改革。五是学校更多的是只顾自身发展,不能兼顾多方利益,不能实现家长、社会、国家教育生态的多方共赢。
基于“双减”背景构建“五育”并举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路径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在《意见》的指导下,笔者所在学校由校长牵头着力构建“德润颍川”“智慧颍川”“体耀颍川”“美映颍川”“劳悦颍川” 五大课程体系,并将此课程体系的打造作为一项重点校本课题来研究。
“德润颍川”校本课程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许昌市“四明八行”德育课程体系为具体实施导向,包括养成习惯、仪式教育、感恩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文化传承教育等,旨在培养明做人之礼、明做事之法、明求学之道、明生活之方,充满乾坤正气的颍川正行少年。如学校《颍川之声》利用早上课前10分钟,通过广播站、微课堂发动X员教师、骨干教师、优秀学生, 分别在周二开设《红色经典》、周三开设《心灵驿站》、周四开设《思政课堂》、周五开设《大国文化》等栏目,将家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等潜移默化植入学生心中。同时,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表,定期对学生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和安全观,真正实现为X育人、为国育才。
“智慧颍川”校本课程一方面将育人融入学科教学,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深挖学科的育人功能,强化育人成效。如将德育、美育融合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在生物教学中开设有关病毒、传染病防治的拓展课程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另一方面以阅读助力学生成长,学校以每年4月份的“读书节”为契机,开展校园系列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用阅读为学生打开通往世界的窗口。
“体耀颍川”校本课程旨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学校每天上午的“阳光大课间”、下午的“眼保健操大课间”,确保学生得到足量的放松和锻炼,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自2019年起,学校每年春季举办体育节,秋季举行“校长杯”校园足球比赛,以赛促练,不仅激发了广大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热情,还促进了学生身体技能的发展。
“美映颍川”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感受艺术之美、生活之美、语言之美、科技创新之美的能力。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学校整合社会资源,成立了茶艺、书法、编程、陶艺、手工、体育、沙画等50多个社团。学生按照兴趣, 双向选择,实现特色发展。
“劳悦颍川”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加强学生的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等,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我校深度开发、整合校内资源,组建劳技社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打造“颍果农场”,开辟种植实践基地;开设“劳悦颍川”校本课程子课程田园课程,凸显劳动教育重要地位。学校利用综合实践课、课后服务时间,让学生到“颍果农场”亲身实践,开荒、翻地、打埂、播种,种下收获的希望。
构建“五育”并举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反思
笔者发现学校“五育”并举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总的概况为形势很喜人、路径很多元、点上有经验、长效待检验、深入需耐心。学校要坚持全人理念和师生的协同发展。教师既要育人,更要育己,不能仅仅是教课本,更要在教的过程中涵养学生人格、启迪学生智慧、关怀学生生命。
一是突出整体性原则。学校要打破传统的“加法思维”,避免将“五育” 简单叠加,围绕“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的关系进行统筹设计、整体实施和全面评价。以“五育”并举为框架,以“全面全人培养”为基础,全面思考、整体设计、贯彻实施。二是突出融合性原则。这里的融合是为了推动基于“五育” 并举基础教育治理新体系构建所需要的融合。具体应包括:发展目标方面的公平与质量的融合,教育主体上的家校融合,教育力方面的社会教育力、学校教育力和家庭教育力的融合,不同教育空间、媒介和场域的融合。
三是突出过程性原则。“五育”并举要达成公平而有质量的目标,高质量的实施过程是重中之重。确立发展目标之后,学校要将关注焦点转移到高质量的实施过程上。它将同步带动评价对象的转向:基础教育治理新体系将以“五育”并举过程的评价对象为评价重心。
四是突出机制性原则。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五育”并举,最终要凭借机制来落地生根。它要回答并解决三个操作性问题:首先是建立基于“五育”并举的工作系统,对什么是“五育”并举、如何并举等具体问题做出明晰回答。其次是促成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联和相互作用,取得“牵一育动四育”的效应。最后是探索基于“五育”并举的育人质量评价机制,建立体现“五育”并
举的课程评价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标准等。综上所述,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研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拓宽课程通道,探索“五育”并举的课程立交桥,通过课程设计为学校教育做“减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加法、乘法”,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校情的“五育”美美与共之路。
“四聚焦”发展壮大广西先进制造业
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先进制造业韧性强、动力足、潜力大,是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广西实施工业振兴三年行动以来,先进制造业发展成效显著,2022 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总数排西部第四,新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各70家,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9.2%、光电子器件增长72.2%、集成电路增长78.4%。新时代新征程,广西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持续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
聚焦招大引强,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后劲。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首先要解决项目存量不足的问题。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应更注重要素资源的集中,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或龙头企业。一是推动项目布局更精准。各设区市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绿色石化、高端新材料等产业方面已形成各自特色,有一定产业基础,自治区应从高位集中统筹好产业布局,根据不同产业实际,精准制定项目引进差异化政策,减少同质化发展。二是推动项目招商更专业。要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原则,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熟悉产业政策、懂得谈判技巧的专业化招商队伍,邀请企业家、科技人员成立顶级专家数据库,为体量大、技术先进、专业性强的项目论证把脉。招商引资要精准预判项目的可行性,明确政府与企业的责任,确定好投产达产时间,避免土地、厂房、用能等资源要素闲置浪费。三是推动项目落地更有力。工业投资向重大项目集中, 避免碎片化投入,让有限的要素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能耗单列,统筹保障所需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林地定额等自然资源要素。财政扶持要注重市场化撬动作用,从以“土地优惠、税收减免、奖励补贴”为主向“资本运作、基金支持”转变。
聚焦生态构建,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不仅是企业和机构的集聚,更是先进要素集聚共生形成的产业生态。一是围绕龙头打造集群。把引进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和推动龙头企业投产达产作为干部考核激励的重要部分,形成上下一体抓龙头的合力。集中全区要素资源,大力支持龙头企业以商招商,优先为龙头企业延链补链强链服务。鼓励龙头企业为产业链上下游企
业提供智能化升级改造、质量管理、追溯、研发设计等拓展服务,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二是围绕园区打造集群。对企业少且分散的园区加强合并统筹,优化土地、交通布局,建立统一、自主的管理体制机制,集中力量布局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对物流方便、邻近城区的园区土地,优先安排先进制造业项目落地。三是围绕人才打造集群。在研发能力较强的高校周围建设科技园,以高校优势学科为基础,通过财政直接扶持和厂房租赁费用减免, 精准扶持高校教师、学生创新创业。非高校人才到科技园创业,也给予和高校师生创业同等优惠政策,推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涌现。
聚焦协同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企业融通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能以点带面、局部覆盖全局,是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高效方式。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创新带动。引导汽车、机械、高端金属新材料龙头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品牌、设计研发、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推动龙头企业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专利布局、绿色发展等方面与大中小企业加强创新合作。二是加强中小科技企业创新撬动。重点扶持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同创新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在招商引资上给予重点照顾,大力引进紧缺人才,让创新链的“星星之火”加快“燎原”。三是加强创新平台协同联动。面向制造业创新联合体,建设一批开放式产业发展平台、在线测试平台、监测与咨询服务平台、对外合作服务平台,开放高水平的科研与创新资源,构建起开放式创新体系,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提供高质高效的服务支撑。
聚焦升级换代,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传统制造业需通过数字化转型,将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于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从而加快迈入先进制造业发展行列。一是打造高水平市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壮大,朝着跨行业、跨领域方向加快发展,推动平台成立公司甚至上市,更好地挖掘数据价值,提升行业赋能实力。二是大力培养能够挖掘数据价值的数字化人才。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需要引进同时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高端数字化人才。应树立数字化的人才供应链思维, 推动制造业企业联动高校推行“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全链条模式。有序开展社会化数字技能人才评价,大力培育数字技能类行业组织,构建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三是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以开发工业即插即用的智能接口模块、智能通信模块、智能工控模块及智能工作模块为突破口,以网络连接系统应用开发为切入口,加快工业装备物联及互联的生态体系建设。紧抓重点行业
和成熟应用提前布局,及时破解汽车、冶金、金属、机械等集群较好行业的中小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
“隐形电商”单位清查调研报告
四川省统计局 刘太阳
单位清查是经济普查进入实战阶段的第一道工序。为夯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五经普”)工作基础,针对电商单位类型复杂、隐蔽性强、查找难度大的特点,四川省统计局联合四川省商务厅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赴大数据企业调研以及实地走访电商单位等方式,切实摸清全省电商单位家底, 为“五经普”单位清查打牢坚实基础。
调研
部门联动,明确工作目标。四川省统计局贸经处联合四川省商务厅市运处、电商处以及大数据公司成立调研组,多次召开电商单位清查专题座谈会,就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找全、搞准、抓细”电商单位信息和如何提高网络零售数据质量展开深入讨论、分析和交流。重点分析电商单位清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找准电商单位清查的着力点和主要工作目标。
实地调研,找实堵点难点。一方面,赴大数据公司调研,摸清电商单位的业务流程和运营特点,了解大数据公司挖掘隐形电商单位的底层逻辑和主要手段,论证通过大数据运用查找电商单位的可行性和实操性。
另一方面,进一步了解大数据公司抓取电商单位过程、方法及信息字段匹配情况,并对锁定的电商单位开展实地查找,现场分析、总结调研成果及需要关注的问题。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省市县三级联动, 共同找准、找实隐形电商单位清查中的堵点和难点。
认真比对,夯实试点基础。调研组及时与大数据公司对接,对旌阳区电商单位及网络销售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一是明确比对样本。采用大数据公司监测的旌阳区电商单位与德阳市提供的“三库”(统计名录库、工商库、税务库)单位比对,摸排“三库”遗漏隐形电商单位和联网直报平台单位漏统电商数据情况。二是强化数据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确定“共有”单位库和“补充单位库”,再按行业(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按网络销售额区间值进行划分,进一步完善对比信息。三是确定合作方式。结合比对结果,与大数据公司共同研究实地摸排电商企业的方式方法,明确工作量和合作事项。
问题
根据前期调研情况,结合电商企业经营特点,通过集体会商,实地摸排等方式,发现查找隐形电商单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部门信息共享不全,更新不及时。一是信息不对称。从旌阳区提供的“三库”单位信息来看,工商库、税务库、统计名录库之间在单位的存续状况、规模、行业等信息上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二是更新不及时。通过比对,大数据公司补充的单位,均有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地或经营地等基本信息,但在德阳市提供的“三库”中,却无以上单位的相关信息。
时间相对自由,地域受限小,流动性强,即使锁定经营地或注册地,找到经营者仍困难较多。二是部分交易平台入驻门槛低,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部分入驻电商后台信息不全、不准确,不能匹配出有效查找信息。三是部分电商出于个人隐私、财富外露、补纳税额等风险考虑,配合度较低,以不再经营、本人外出、不清楚等理由拒绝透露相关信息。
技术手段有限,监测单位存盲区。一是鉴于商业秘密因素,大数据公司目前无法抓取、监测通过支付宝、小程序等开展交易活动的商户信息。但部分农产品销售市场活跃的地区,对小程序监测数据需求较大。二是大数据公司对补充单位的信息匹配,主要依靠商户在平台的自留信息,来源、途径较单一, 无法多维度有效锁定信息错误或不全的单位。
解题
优势互补更新完善信息。一是行政部门及时更新名录库,补充、完善现有库,确保共享信息及时、准确、完整。二是大数据公司利用技术优势,尽可能
完善、补充“三库”中信息不全、不准、错误等单位的有效信息。三是市场监管部门指导督促各类平台集中清理伪造、变造、冒用、过期或未及时变更等情形的无效证照,及时完善、修正入驻电商单位后台信息。
着眼关键全力挖潜。一是加强与大数据公司对接,详谈合作事宜,明确合作目标,将合作经费与大数据公司补充单位的总数、有效性等指标直接挂钩, 鼓励公司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多途径、多方式、多维度完善数据挖掘逻辑, 为无证照经营“网商”匹配出更多有效、准确、全面的信息。二是统计部门积极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加大统计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解除电商单位统计数据申报顾虑,强调依法统计的重要性,增强电商企业对统计工作的责任意识,对查找出达到限额以上的贸易单位,及时指导入库。
2022 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一、农民工规模、分布及流向
202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比上年增加311万人,增长1.1%。其中, 本地农民工12372万人,比上年增加293万人,增长2.4%;外出农民工17190万人, 比上年增加18万人,增长0.1%。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13256万人。
在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7061万人,比上年减少69万人,下降1.0%;省内流动10129万人,比上年增加87万人,增长0.9%。从输出地看,中部地区跨省流动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比重为55.6%,西部地区为47.5%,东北地区为31.4%, 东部地区为15.0%。
从输出地看,除东北地区农民工人数减少外,其他三个地区均有所增长。其中,东部地区农民工10403万人,比上年增加121万人,增长1.2%;中部地区9852万人,比上年增加126万人,增长1.3%;西部地区8351万人,比上年增加103 万人,增长1.2%;东北地区956万人,比上年减少39万人,下降3.9%。
从输入地看,流向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民工人数增长较快,流向东北地区的农民工减少。其中,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15447万人,比上年增加9万人, 增长0.1%;在中部地区6771万人,比上年增加200万人,增长3.0%;在西部地区6436万人,比上年增加156万人,增长2.5%;在东北地区843万人,比上年减少
51万人,下降5.7%。
二、农民工基本特征
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63.4%,女性占36.6%。女性占比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中女性占31.1%,本地农民工中女性占41.7%,分别比上年提高0.9和0.7个百分点。
在全部农民工中,未婚的占17.4%,有配偶的占79.6%,丧偶或离婚的占3.0%。有配偶的占比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有配偶的占67.0%, 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有配偶的占91.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农民工平均年龄42.3岁,比上年提高0.6岁。从年龄结构看,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47.0%,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41~50岁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3.8%,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9.2%,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从农民工的就业地看,本地农民工平均年龄46.8岁,比上年提高0.8岁,其中50岁以上所占比重为41.0%,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7.4岁,比上年提高0.6岁,其中50岁以上所占比重为16.4%,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0.7%,小学文化程度占13.4%,初中文化程度占55.2%,高中文化程度占17.0%,大专及以上占13.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在外出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8.7%,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在本地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三、农民工就业和收入状况
分产业看,99.5%的农民工从事二、三产业。其中,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51.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47.8%, 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从农民工的六个主要就业行业看,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为27.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从事建筑业的比重为17.7%,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比重为12.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比重为6.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从事住宿餐饮业的比重为6.1%,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比重为
11.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农民工月均收入4615元,比上年增加183元,增长4.1%。其中,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5240元,比上年增加227元,增长4.5%;本地农民工月均收入4026元, 比上年增加148元,增长3.8%。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比本地农民工快0.7个百分点。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农民工收入增速快于其他地区。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
民工月均收入5001元,比上年增加214元,增长4.5%;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4386元,比上年增加181元,增长4.3%;
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4238元,比上年增加160元,增长3.9%; 在东北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848元,比上年增加35元,增长0.9%。
分行业看,六大行业收入均保持增长。从事制造业农民工月均收入4694元, 比上年增加186元,增长4.1%;从事建筑业农民工月均收入5358元,比上年增加217元,增长4.2%;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农民工月均收入3979元,比上年增加183 元,增长4.8%;
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民工月均收入5301元,比上年增加150元,增长2.9%;从事住宿餐饮业农民工月均收入3824元,比上年增加186元,增长5.1%; 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农民工月均收入3874元,比上年增加164元,增长4.4%。
四、进城农民工基本状况
2022年进城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22.6m2,比上年增加0.9m2。分城市规模看, 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均有增加。其中,50万人以下的城市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27.5m2,比上年增加2.0m2;500万人以上的城市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为17.6m2,比上年增加0.6m2。
3~5岁随迁儿童入园率有所提高。进城农民工3~5岁随迁儿童入园率(含学前班)为91.1%,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入园儿童中,69.7%在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儿童在校率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年龄段随迁儿童的在校率为99.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小学年龄段随迁儿童88.3%在公办学校就读;初中年龄段随迁儿童87.8%在公办学校就读。
进城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和适应度不断增强。进城农民工中,45.7% 认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从进城农民工对本地生活的适应情况看,85.2%表示对本地生活非常适应和比较适应,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进城农民工参加所在社区、工会组织的活动更加积极。在进城农民工中,
%参加过所在社区组织的活动,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其中,5.8%经常参加,29.1 %偶尔参加。加入工会组织的进城农民工占已就业进城农民工的比重为16.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在已加入工会的农民工中,参加过工会活动的占82.0%。
村集体经济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调查研究 以宜宾市兴文县为例
四川省委X校 李后卿
集体经济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受到缺乏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要素制约的广大农村地区, 集体经济制度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资源、政策、风土民情相适应。四川省西南地区由于地理区位的独特性,大部分耕地适合发展山丘区农村经济,面临着包含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市场风险应对能力不足、运输成本高、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等问题,部分农村陷于资产、资源、资金不足困境。
一、案例分析
自十九大以来,兴文县在试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为切实激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做出积极探索,在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增强中心镇辐射吸纳和带动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扩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投入、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县236个行政村中规范建立起新型村集体经济组织,并设立县—乡— 村三级村资公司展开市场化运营。截至2021年底,全县共清理出农村集体资产13.07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0.85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2.22亿元。同时,该县将经营性资产对确认的428359位集体组织成员进行量化,进一步完善“村X组织、村民自治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乡村治理格局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 为当地乡村振兴扩大优势。
片区规划整合发展。在统筹推进四川省委“以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决策部署过程中,兴文县划分出四个镇级片区, 破除了传统村镇划分数量多、统筹效率低、资源整合能力差等缺点,以中心镇、村带动片区发展势能,扩大片区内村镇进行项目集聚与产业融合的发展空间。
挖掘可持续发展引擎。得名于仙峰山的仙峰苗族乡在兴文县划分的4个片区中定位为“仙峰林竹生态康养片区”,天然的生态优势决定了这片平均海拔达到1300米左右的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将会成为兴文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引擎之一。
依托本地资源带动文化发展。兴文县还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 十四五”期间打造重点文旅建设项目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兴文公园,为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研学等文化活动提供高质量平台。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 宜宾市兴文县全面开展村集体资产管理,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更好发挥平台作用,在“确认农村集体成员身份、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因地制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优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涉及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大事,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大事。作为2017年农业部会同中央农办,选择一百个县(市、区)作为第二批改革试点单位的一员,兴文县全县236个行政村注册成立了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各村的村资公司代行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功能。
四川省耕地分布不均,盆地丘陵耕地分布最多,占全省耕地的59.74%,农业机械化作业难度大、成本高,劳动力流失严重,成为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中整合资源环节面临的难题。因此,兴文县在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时, 对成效的衡量标准没有限于村资公司挂牌数量、资产清理数量、经济收入总额、股份量化数额、收入增长速度等量化指标,而是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鼓励地方积极地试、大胆地闯,用好试点试验手段,从而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构建“三位一体”综合治理平台。
一是村基层X组织当好领头羊。“村X组织、村民自治和村集体经济组织” 三者之间的联合作用构建起兴文县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自2017年兴文县行政区域划分后,四个中心镇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广泛而又深刻的基层治理新面貌,兴文县各村X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同时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构建以村X组织为核心的一体化组织指挥体系,增强核心领导力。村集体经济产业规划、项目引进,乡村治理等事项均由村X组织研究决定,村X组织定期听取各下层组织工作情况报告,同时搭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服务中心进行服务监管。
二是展开系统性、有秩序的村民自治。在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兴文县村民自治效能得到了极大提高。各村逐步完善了以村民代表大会为主要决策形式的、以解决矛盾纠纷、发掘僵化资产、进行自我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做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基层自治模式,在“三位一体”综合治
理平台建设中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执行主体效能,在村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营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增强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三是全面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平台效应。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兴文县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在创新形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在2017年以来,为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现象,县级村集体资产管理总公司负责整合资源、拓宽发展渠道,为各级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技术、市场、监管等方面进行保驾护航;乡镇村资管理公司发挥纽带作用,整合闲置资源、推动项目集聚,打造优势品牌,同时也将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融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
二、研究结论
村集体经济作为我国农村地区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脱贫攻坚任务中已经彰显出明显的制度优势、群众优势和地缘优势。新时代贯彻乡村振兴战略, 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期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协调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 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认同感与获得感,既要在村集体立场统筹产业融合,又要利用集体优势增强个体农户在市场化冲击下的抗风险能力。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农村来说,集体经济制度的完善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着双向作用。
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西部农村地区集体经济制度能够充分
发挥制度优势、调动治理能力,整合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提升乡村产业建设水平,丰富集体经济发展业态。集体经济既能够把控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发展条件,又能够因地制宜强化欠发达农村的内生发展动力。
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入手,有效突破了长期以来集体资产共有属性对农民市场化发展能力的弱化。随着农业数字化种养监测系统、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平台的推广普及和市场的扩大开放,农业集约化程度大幅度提升,信息畅通避免了同质竞争,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融合拉动劳动力回流,农村人口素质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平台的创新,切实将农民需求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尺,将乡村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开展作为发展的前置
要素,有利于真正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启示
乡村振兴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如何在我国川西南地区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下扩大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优势,是当地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兴文县村集体经济巩固创新成果、实现内涵式发展所要思考的问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共同富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村集体经济制度的创新发展需要为实现村集体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也要处理好长期存在的老问题。
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首先要处理好遗留问题。
一是打通“空壳村”发展脉络。在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要解决好长期以来桎梏农业农村发展的遗留问题。截至2016年,兴文县236个村中仅有37个村有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经济“空壳村”成为打通发展脉络的“老大难”。2021年兴文县按照省、市、县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部署安排,共建设7个融合发展试点村,有效发挥其优势力量,带动周边村落“抱团发展”,尤其是那些缺少可利用土地、人力、文化、自然资源的村落,将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相近的村纳入中心村的带动范围,扩大产业规模,促进村集体经济共同发展。
二是优化组织平台构建,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要发挥村集体经济建设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需要把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当作长期性、系统性的任务进行推进,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村资公司)、村委会、村民大会以及监管组织的规范化运作需要村X组织的正确领导。
三是促进基层X组织队伍建设。一方面所有村X支部书记依法担任村委会主任且均通过法定程序兼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建立健全监管机制,领导推动辖区内村资公司合法合规经营;村基层X组织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数,按照份额量化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按照所持给村集体经济成员分红,增进民生福祉。另一方面选派退居二线的X政领导干部兼职担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员,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具有乡土经验的“金点子”。此外,还要统筹村干部选拔任命,逐步建立起从优秀农民工、回乡大学生等群体中选拔人才的考察培养机制,缓解当地人才流失、外出学生就业压力大以及人口老龄化严重
等社会民生问题。
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据调研,兴文县共乐镇于2020年10月全面完成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定了稻虾产业与休闲农旅相融合的融合发展模式。在保证水稻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共乐镇围绕稻虾产业核心区2000亩水田进行“一体化种养”,秉持以“虾”保“粮”,以“虾” 促“粮”的融合发展理念,吸引了8家农业公司投资共建,辖区内10个村庄的土地免于闲置,共乐镇稻虾产业呈现出规模发展态势。
在共乐镇小龙虾产业研究院,电商销售的数据平台已经初具雏形,围绕本地与外地优质品种小龙虾杂交的兼具本地水土适应性的优质小龙虾进行线上销售,售后服务、包装、物流等行业相继被带动起来,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村里闲置劳动力和贫困户的劳动需求,真正做到因地制宜融合发展,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内驱力。共乐镇还利用稻虾产业中心区视野的开放性优势对周围的建筑进行了改造,打造人与自然“共乐”的乡土风貌。新的经济形式为农村经济振兴带来了新机遇。
兴文县辖区内各村在当地政府引领下,积极开展村集体组织建设、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各项工作。
由村X组织提名推荐各类组织负责人,在村级各类组织章程中明文规定各类组织受村X组织领导,乡村治理重大事件由村X组织研究决定,减少村集体经济组织分工不明确导致的责任推诿现象。
当地政府要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以应对基层治理中可能出现 的问题。兴文县全县组建县乡村三级公司,统筹规划所辖范围内村集体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成立县资产管理总公司,推动建立村集体经济运营架构。兴文县仙峰苗族乡村委会利用发展机遇,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对困难户群体进行慰问金发放并对集体经济管理人员进行绩效奖励,对巩固民族聚居地区脱贫攻坚成果、避免当地发生规模性返贫具有重要意义。
达日县吉迈镇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调研报告
达日县吉迈镇X委
(2023年5月1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指出:“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基石”,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关键在于创新社区治理工作。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城市病”日益成为影响现代化建设质量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我州属于“三区三州”地区,加强社区治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区基本情况
2012年达日县吉迈镇分为2个社区,即丹玛社区居民委员会和达沃社区居民委员会,2017年底新增岭格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常住居民5048户13991人。其中,达沃社区居民委员会共有常住居民2442户,6419人;丹玛社区居民委员会共有常住居民1901户5009人;岭格社区居民委员会共有常住居民705户,2563人, 县城以藏族为主,汉、土、回等13个民族共同居住的高原性城镇。为全面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推进社会化管理创新,区域化X建网格化管理的总体要求,全镇3个社区共划分为21个网格(其中:达沃社区划分为11个网格,丹玛社区划分为6个网格,岭格社区4个网格)。目前,社区有工作人员35名(其中:达沃社区11名、丹玛社区13名、岭格社区11名),设有社区X支部3个,X员18名,预备X员5名。
二、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以X支部建设为龙头,创新社区管理机制。发挥社区X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着力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一是扎实有效地抓好社区X组织建设。加强X支部、居委会的制度建设和素质建设,严格规范“三会一课”、X务(居务)公开、流动X员管理、X风廉政监督和X支部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定期组织X员干部参加政策理论学习,开展X团活动,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规范发展X员流程。二是狠抓制度建设促进规范化管理。制定印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制度汇编》,完善社区ZZ理论学习制度、社区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社区成员分工责任制、请销假制度等管理
制度。实行早晚签到,严格请销假制度,有效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社区工作人员的规范化管理。三是充分发挥社区广大X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社区广大X员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和带头人,支部制定X员教育培训计划,利用X课、座谈会、宣传橱窗等形式,抓好X员的经常性教育。社区“两委”和部分X员签订《X员承诺书》,健全完善X员向居民群众服务的“X员承诺制度”。同时,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和流动X员管理服务等工作。
(二)发挥民主自治能力,推进社区“一站式”服务。居民群众的需求体现在全方位、多层面、多领域,社区提供的服务也要相应地在内容、深度、广度上达到更高层次。一是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制度。全面梳理现有社区公共服务项目,明确社区工作职能,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实现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社区X支部全力支持和保障居民自治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履行职责,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更加自觉接受社区X组织的领导。二是完善社区服务体系。首先把服务群众、方便群众办事放在首位,整合镇X委政府办事事项,重心下移,将社区的行政事务性工作集中放在社区服务站,三个社区成立便民服务站,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 与居委会工作相对分离,把居委会从繁杂事务中解放出去,更好地做好服务居民的本职工作,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三是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管理。在认真遵循《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探索社区建设新模式,在社区X支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居民代表大会、协商议事会的议事作用,社区大事必须通过居民代表大会讨论,提高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意识。为了更好的接受居民群众的监督,各社区严格执行居务公开制度,设置了“居务公开栏”,定期公布X务、劳动保障、计生、社区财务收支、社区工作人员评议结果以及各项办事程序等居务情况,得到了居民群众的认可和肯定, 较好的实现了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三)实施网格化管理,打造精细化服务。一是全面加强网格化组织建设。按照“区域化X建、网格化管理”的总体要求,把县城3个社区划分为21个网格, 明确牵头单位和成员单位,各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网格负责人,做到“网中有格,格中定人,各负其责,全面覆盖”的网格模式。建立以“人、地、物、情、事、组织”为核心的社区基础信息库,网格员及时了解、上报并解决网格中发生的各类事情,实现对网格内居民的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动态管理和
服务。二是推进区域化X建、网格化管理水平。按照“区域化X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工作要求,根据每个网格区域内X员的特点和居民进行分类,再组建成若干个特色X小组,建立完善服务制度,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网格化管理的实行缩小服务半径、扩大的服务密度的模式,在日常管理、维稳、人民调解等工作中发挥效应。三是建立网格化社区管理平台。把网格内“人、地、情、物、事、组织”等全要素信息的常态化管理与服务, 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全面的信息库,促进社区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变;促进居民服务由“分散服务”向“一站式服务”转变;部门管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基层服务方式由“间接管理”向“直接服务” 转变。
(四)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丰富社区文化氛围。社区组织居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一是慰问困难户等特殊人群。在“七一”建X节、国庆节、中秋节等重要节点,社区工作人员对特困户、对老X员进行慰问;社区开展了微心愿征集活动,社区工作人员和X员每人领取一个微心愿,帮助群众完成心愿。二是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各社区充分利用X员活动室、阅览室、展览室、X史学习室等学习阵地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在“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格萨尔文化艺术节等文体系列活动中,举办趣味文体活动,营造人人感恩X、感恩祖国、感恩母亲、献出爱心的良好氛围。三是召开座谈会。以各类活动举办为契机,组织召开离退休X员座谈会、三八节妇女座谈会、群众代表座谈会、五好家庭评选等活动开门谏言,征求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意见建议,为社区工作搭建了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的桥梁。社区自治功能逐步完善,社区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效果逐步呈现,推进了社区民主自治,形成了齐抓共管、全民共创的新格局。
三、社区治理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目前我镇社区管理体制、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保障能力还远远落后于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社区的发展规范和创新。
(一)社区工作人员内生动力不足,工作力度不够。社区成立X支部时间
不长,X员人数不多,X建工作创新不足。再加之社区工作人员缺少社区工作经验,文化程度偏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想法、少办法、无思路,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社区工作,导致社区很多工作无法取得实效。
(二)工作经费少,人员工资低,服务质量差。目前各社区工作经费省级每年拨付5.8万元,因方方面面都要维护和支出,加之自我管理无任何经济收入, 工作经费开支严重不足。社区工作人员年平均工资比较低,造成工作人员对做好社会管理、服务居民的积极性不高,在服务民生、疫情防控、综治维稳等工作不断增多,工作负荷增大等因素下,社区整日疲于应付,造成服务工作滞后, 影响了基本职能的正常运行。大多数工作人员没有把走家串户联络居民感情, 发动群众开展各项活动作为自己主要的工作内容,工作浮在面上,沉不下去。
(四)网格关系不顺,服务效能偏低。一是网格化管理工作仅在维稳期间各网格牵头单位和成员单位进行24小时值班,其他时间作用不突出。二是县委政法委对网格化工作建立了2.0版本的数据库工作,社区只是建立了纸质台账, 各牵头单位和成员单位多年未进行更新,目前的软件未进行2.0版本的升级,档案信息不完善。三是社区服务功能不齐全,专业服务机构缺少,社区社会组织资源没有优化开发出来,服务内容、方式目前还处在较低层次。
(五)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责权利不明确。一是条块关系不顺,社区虽然属于吉迈镇管理,但仍然沿用的“条块管理、以条为主”的城市管理体制, 人、财、物主要还是集中在有关职能部门,这种管理模式重视发挥“条条”的作用,而忽视了“块块”作用的发挥。二是责、权、利不明确,社区管理仍然存在工作要求多、群众需求多、管理权限少、工作人员少的“两多两少”的问题,各职能部门按照“属地化管理”的要求,强行把各职能部门的责任、矛盾
下放到社区,社区有责无权。三是社区共建机制弱化,社区共建机制不完善, 没有明确的章程和制度,尽管有的单位积极支持社区工作,但仍有许多单位寻找各种借口不参加社区共建活动,对社区在管理中提出要求解决的一些问题和困难置之不理。四是社区公章使用范围不明确,社区公章成了万能章,频于给居民出具各类证明。如办理身份证号、姓名、性别不一致、去西藏朝拜旅游担保、婚史情况、房产证明等。因此社区还需处理大量因盖章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增加了社区负担。除此之外,九乡异地搬迁户户籍还在原乡镇,但服务管理工作在社区,社区没有任何权限和抓手,严重造成管理不顺畅。
(六)社区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目前,随着我县城人口急剧增加,再加之阳光小区(均为各项易地搬迁户)、移民区(窝赛乡和甘德县上贡麻乡)、棚改区、九乡一镇异地搬迁户人口的增加,移民区居住人员复杂,社会治安管理日趋复杂,社会治安防范工作相对滞后,达沃社区和岭格社区未建立警务室, 社区监控设备严重缺乏,存在管理死角,同时社区保安缺位,种种因素导致侵财伤害治安事件频频发生,社区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七)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维修力度有待加强。达沃社区辖区内环城东路、陵园路处的散户未通自来水;原民贸公司家属院、农业银行背后房屋为土胚房,属危房,存在安全隐患;珠姆小区背后山坡排水道不通,夏季强降水导致牧民庭院被淹。去年4月起,丹玛社区辖区内2号、6号单元楼存在漏水现象; 辖区内监控受损严重;水、暖气不通;辖区无院墙、无门卫管理人员管理难度增大。岭格社区辖区内排水道堵塞,阴雨天地面积水,且下水道井盖受损;居委会暖气不通,院墙塌陷,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各社区缺少环卫工人,卫生清理、拉运无资金难度大,甚至存在乱倒、乱扔垃圾现象;车辆乱停放现象严重,影响社区环境秩序,给居民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
四、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一)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机制,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一是严把社区的“门”,清理社区的“墙”,规范社区的“账”,整理社区的“网”,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战”,在社区设机构、挂牌子、建设施。对社区的各项考核评比、台账资料等要精简。让社区居委会有时间去做社区服务和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搭建各种类型的互动平台,让居民互相认识和交流,增加社区的凝聚力。二是以简政放权、转变作风为重点,建立新型工作运行机制。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 按照“政事分离、政社分离,责、权、利相配套”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政府
与社区互动的具体运行机制。完善在社区配备劳动保障专管员和低保工作管理员等制度,建立长效动态管理机制,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探索户籍改革治理机制,为各乡异地搬迁户发放专门户籍凭证, 方便群众到社区办理授权的相关业务。
(二)加强社区组织建设,保障社区管理良性运转。重点要加强社区X组织、居委会和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一是社区要按X章规定,建立健全社区X组织,充分发挥X支部的堡垒作用、组织动员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社区力量,参加社区建设。二是成立由各联点单位支部组成的联合支部,凝聚各方力量,为社区建设发挥各自职能,同心协力打造创优型社区。三是社区居委会要根据社区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章程和公约。要根据工作需要,规范工作程序,将社区事务逐步交由社区居民自主决定、自我管理,特别是对社区的重大问题,要广泛征求居民群众意见,并保证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四是加快拓展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社区就业服务、面向老年人的社区为老服务、面向未成年人的社区帮教服务、面向残疾人的社区助残服务、面向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面向广大居民的社区安全服务等。五是要进一步改善社区服务条件,重点加强对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使用管理和社区信息化建设。
(三)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壮大社区建设工作力量。一是改革社区工作人员制度,采取向社会公开选聘、竞争上岗或组织选派、义工服务等多渠道、多形式选聘优秀人才,走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道路。要通过法定程序,将那些ZZ素质好、热心居委会工作的人员,充实到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要加强社区工作人员多渠道、多层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要努力改善社区居委会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建议各乡按照社区居住比例,安排牧长人员或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中。
(四)大力培育专业性、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推行政府购买服务。要积极培育和鼓励创办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使其逐步承接从政府部门中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职能,承办各类社区服务,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需求。利用专业的社会组织,使其成为社区减负的好帮手。大力培育和完善专业性、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和开展多样式的社区服务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引导各种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
服务,让这些社会组织成为承担政府职能的重要载体,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社会需求,通过他们的合理承担,减轻社区干部的负担。
(五)强化资金投入,探索社区运行保障新机制。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公益事业。县、镇两级财政要按照省政府文件精神,按比例共同承担社区正常办公经费,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同时按照“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的要求,明确费随事转的项目,部门下放或委托的事宜,除要配齐相关工作人员外,还要提供相关经费,保证社区有人力、有财力完成工作。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投入, 通过“财政支持、费随事转、社区自筹、社会赞助”等方式,来解决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各项工作的经费需求,同时适当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
(六)加强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社区全部服务管理功能的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做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完善青海省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更新升级达日县网格化管理2.0版本数据库。优化整合各类社区服务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零距离的社区服务。同时,提高社区办公自动化水平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七)实施综合治理,确保社区安宁。在县城各社区要大力推行社区警务战略,设立社区警务室,合理配置警力,明确社区民警工作职责和任务,警民共创平安社区。建议成立由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社区等三级部门参加的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矛盾多元化调解机制。组建由社区综治小组、治保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警务室组成的治安联动工作机构,形成社区民警、协管员、义务巡逻队员、保洁员的打、防、控治安联防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做到组织领导有力,制度机制健全,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形成合力,有效杜绝盗抢等案件的发生,增强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健全社区警务室,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治安队伍,维护社区的稳定。
(八)建立完善社区共建机制。建议县委、县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成立由镇政府、社区和辖区内机关单位组成的社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辖区单位在社区共建、共管中的职责任务,同时也赋予社区一定的监管职能,督促辖区单位落实好共建职责。一是培育社区共建意识。作为责任主体的社区,要有组织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共同开展社区建设活动的强烈意识。走依靠社区成员整体力量共同进行社区建设的路子。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一定要把参与文明社区的建设管理工作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以实际行动参与
社区的各项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社区建设氛围。二是建立完善社区共建机制。社区共建组织可由社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社区的派出机构以及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共同组成。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共建办法,调动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及时有效地帮助居民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
高举旗帜聚思想 凝心铸魂强根基 新时代X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调研报告
四川省社科联X组副书记 于丽
新时代X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闪烁真理光芒的思想旗帜引领信心。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火热开展,为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效,响应X中央大兴调查研究号召,充分发挥X刊的思想引领力、理论阐释力、现实感召力,我们围绕“新时代X的创新理论武装成效、问题和对策”这一主题,先后前往四川成都、绵阳、眉山等市县,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实地调研,与当地宣传部门、社科联负责人、理论宣讲工作者、高校师生进行座谈交流,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新时代X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经验做法
X的十八大以来,各地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深入开展X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广泛组织理论学习,创新开展理论宣讲,新时代X的创新理论武装全面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向上向好的态势,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可操作、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做法。突出顶层设计,健全体系机制,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我们X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和运用X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教育人民。X的理论武装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通过加强和完善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各级X委(X组)切实发挥牵引带动作用,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建立健全理论学习制度机制,推动了新时代X的创新理论武装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四川省委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和示范引领,理论学习中心组坚持把学习X的创新理论作为“第一议题”,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指导制定年度学习计划和月度专题学习方案,各成员在学习中突出主题、把握重点,确保学出理论味道、学出工作成效。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示范带动下,各市州普遍形成了“1+1+6”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体系,即成立1个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1套“述学评学督学考学”机制,完善X委(X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列席旁听制度、测评制度等;明确集中研讨学、专家辅导学、创新实践学、列席旁听学、网络平台学、宣讲调研学6大学习路径。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X委大力推动科学合理的学习体系、课程体系、学习机制设置,结合重大时间节点开展专题学习教育,引领X员干部、广大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创新工作举措,打造特色品牌,理论宣传大众化特色化。X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不断丰富宣传手段,做好X的创新理论的社会宣传和网络宣传,强化和改进对外宣传,推进X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生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X的创新理论宣传深入透彻、生动鲜活,有效增强了ZZ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四川注重文化加持,将X的创新理论宣传与本地丰富文化资源相结合;注重技术赋能,将X的创新理论宣传与新场景新技术相结合;注重日常融入,将X的创新理论宣传与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相结合。沐川县以山歌形式制作的X的创新理论宣讲短视频《竹乡山歌颂X恩》等把X的“好声音”传遍巴山蜀水。绵阳市“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充分发挥教育、纪念、展示、科研、宣传5大功能;石椅村在历届X支部的带领下,保护传统文化,开发非遗产品,走上了致富道路,这些都是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载体。复旦大学新时代上海高校X建创新实践基地是展现高校X建创新实践成果、开展创新理论武装的重要平台;海外中共学研究中心在对外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X故事,讲好新时代故事的重要窗口。
重视队伍建设,选育优秀人才,理论宣讲分众化互动化。X的创新理论武装有效开展,需要依靠ZZ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的宣传思想队伍。聚焦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网络化宣讲需要,各地组建了由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五老”人员、道德模范构成的专兼结合宣讲队伍。同时,还积极打造云端传播的“指尖宣讲团”和深接地气的群众宣讲团,组建了网络宣传队伍和乡土名家队伍。四川重视宣讲队伍建设,先后将ZZ素质强、理论水平高、表达能力好的专家学者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先进典型等纳入宣讲人才库。加大宣传骨干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请上来、走下去等方式,组织开展了专业培训、以会带训、活动促训等系列活动,促进宣讲员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提高表达水平和解疑释惑能力。此外,还通过举办各类基层理论宣讲大赛,积极选拔锻炼了一大批基层理论宣讲人才;通过实施基层理论宣讲“一地一品”示范项目建设,培育打造出“德古彝汉双语”宣讲团,“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绵阳“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巴山挎包”“鸽鸽讲堂” 宣讲队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的优秀理论宣讲团队。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组建“羌山雄鹰”宣讲队,说“羌语”、唱“羌歌”、跳“羌舞”,
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嘱托传递到群众心中。华东师范大学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及媒体融合规律,邀请各专业各领域专家学者开展宣讲;遴选不同学科、不同阶段大学生代表,结合学科背景及个人成长经历开展宣讲。宣讲队员行走在田间地头、深入基层社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鲜活的语言、可学可用的典型案例、同频共振的感受有效推进了基层理论武装工作。
加强全面保障,整合各类资源,理论武装常态化长效化。X的创新理论武装是一项整体性、关联性工程,需要从资金、技术、阵地等方面予以综合保障。各级X委(X组)加大资金投入,改进技术手段,重视宣传教育场所和传播阵地建设,建强用好各级融媒体中心,整合“台、网、微、屏、端”等媒介,打造立体化、多元化的信息传播矩阵,以权威信息发布教育引导群众、凝聚群众, 推动了X的创新理论武装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四川将理论武装抓常与抓长相结合,各地通过加大资源投入、加强部门协作,构建了X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整体格局。四川省委宣传部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省社科联面向全国征集研究阐释X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等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吸引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揭榜挂帅,以此提高X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水平。成都市打造“学习强国”主题街区和110个学习小站,将“学习强国”海量资料从线上落地到线下,推动X的创新理论融入城市氛围、融入市民生活、走到群众身边,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理论学习阵地。遂宁市打好“主阵地+宣讲点+特色阵地”组合拳,建成各类固定宣讲点、流动宣讲示范点、特色宣讲阵地近3000个。宜宾市长宁县成立“竹乡先锋”宣讲队,组建了理论政策、法律法规、乡村振兴、旅游文化等8支宣讲小分队,县财政每年投入16万元保障宣讲。绵阳师范学院融合课程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主体责任和功能,统筹教学、科研和宣讲资源,着力在“统、融、深、新”上下功夫,多措并举构建“大思政课”体系。
二、X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各地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自觉肩负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持续深入推进X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取得令人振奋的成就。但不容忽视的是,基层在对X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学习、宣讲和贯彻落实上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亟待梳理细化并切实加以解决。
部对X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理论学习氛围不浓, 应付式、程式化开展理论学习多,深入交流研讨少,对X的创新理论的内涵外延认识不够清晰、把握不够精准。
二是组织领导不够有力,理论武装的全域性均衡性有待提升。有些X组织主体责任发挥不充分,对理论武装工作不够重视,不区分学习群体,导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和部门之间存在理论武装水平不平衡问题。个别地方宣讲机制不够顺畅和完善,部门协作不到位。
三是形式载体不够丰富,理论宣讲的创新性特色性有待深化。随着信息传播手段迭代更新,广大X员干部、人民群众对理论宣讲内容、形式和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很多基层单位依然习惯于扮演“录音机”角色,照本宣科,不分场合和对象进行“灌输”,宣讲内容单调、方式单一,不够接地气,宣讲形式、载体和场景有待丰富和拓展。四是学用结合不够紧密,理论贯彻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提高。X的创新理论真正走心走实、转化为“三个认同”还有待加强;理论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各地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成效不够显著,对标中央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五是人才建设不够扎实,基层队伍的专业性稳定性有待改善。区县宣讲人员力量薄弱,学懂弄通X的理论、群众话语和传播规律的复合型宣讲人才匮乏。同时,基层理论宣讲队伍多为兼职,由本地各行各业优秀代表抽调组成,宣讲能力参差不齐,囿于理论水平、知识结构,有的宣讲广度和深度与群众的期盼还存在差距,宣讲效果不够好。
六是课程配套不够及时,高校阵地的前沿性传播力有待加强。目前高校虽已普遍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但尚无权威的配套教材和教辅资料,教师授课不够精准,学生常以网上资料作为完成作业和考试的标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X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授课教师大多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X史X建等学科,他们不仅需要及时更新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还需要储备大量非专业领域知识。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人员配比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坚持不懈用X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X的二十大对如何推进新时代X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健全用X的创新理论武装全X、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这
为加强新形势下X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夯实X的创新理论武装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要引导广大X员干部深刻认识推进X的创新理论武装是全X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必由之路,增强高举旗帜、用X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的ZZ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营造全X学理论、用理论的浓厚氛围。各级X委(X组)要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实施细则,从组织领导、工作开展、经费保障、评优评先等方面明确政策要求,加大对理论武装工作的支持力度,让基层开展理论武装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要构建X的创新理论武装区域联动、协作、共享机制,推动各类相关教育资源共享,探索X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互“借智”“借力”有效举措,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理论武装水平更加均衡发展。
深化理论研究,推动理论转化,提升X的创新理论的先进性指导性。要引导广大X员干部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善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指导实践,拓展理论新视野、作出理论新概括;深入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最具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之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底蕴、时代特色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通过对X的指导思想、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增进其科学性和先进性,有效发挥其科学指引作用;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结合工作实际推动理论活化,用X的创新理论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谋划推动工作的思路举措、生动实践。
坚持面向基层,丰富宣讲载体,增强X的创新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做好新时代X的创新理论武装,需要分众化、差异化、全覆盖拓展和丰富宣讲形式、载体和场景,让理论武装插上数字时代的翅膀。广大X员干部要讲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避免出现“一个调”“一锅烩”“一头热”等情况。充分发挥各类革命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的阵地作用,组织开展X的创新理论、形势政策宣讲和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群众中传播思想理论。根据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推出有针对性的理论宣传产品,把科学理论转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把理论话语转化为网言网语,转化为微视频、动漫、有声读物等信息产品,让X的创新理论传播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穿透力。
选育优秀人才,加大培训力度,推动X的创新理论武装高质量发展。要动态更新宣讲人才库,配齐配强直接面对基层干部群众传播新思想新理论的基层宣讲员,形成从理论名师、宣讲名嘴到接地气的基层宣讲员的宣讲梯次队伍, 着力改变基层宣讲力量薄弱、配套资源短缺、宣讲水平不高的现状。结合宣讲工作实际,依托高校、X校、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做好宣讲队伍的业务培训、学习充电,打造符合教学规律、宣传思想工作规律的配套课程和教材教辅资料,高质量、成体系推出包括新闻宣传、理论文章写作、理论宣讲技巧、短视频制作等具体业务在内的培训内容和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提高基层理论宣讲、高校思想ZZ教育工作质效,提升专兼职理论工作者、宣讲员ZZ素养和X的创新理论水平,更好完成新时代X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使命任务。
高扬旗帜聚共识 奋楫扬帆向未来 南宁市政协推动宣传思想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南宁市政协主席 杜伟
(2023年5月6日)
东风浩荡,奋进新程;凝心聚力,奋楫扬帆。
X的二十大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X和国家各项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宣传思想工作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南宁市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X的二十大这条主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X中央、自治区X委、南宁市委的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升思想引领力、舆论引导力,创新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力谱写南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回眸南宁市政协宣传思想工作,一幅激荡奋进前行力量的“非凡画卷”徐徐展开,一次次升华思想、淬炼X性的理论学习,引发共鸣,照亮人心;一篇篇饱含温度、彰显力度的新闻报道,发于报端,鼓舞人心;一场场直面民生、关切民意的协商议政,见诸荧屏,振奋人心;一个个生动鲜活、情深意切的政协故事,口耳相传,滋润入心。
一、高举思想旗帜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有所悟,而后笃行。
2022年,是X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南宁市政协宣传思想工作取得累累硕果的一年。这一年,市政协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持续发力,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把思想统一到X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落实X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重大部署上来,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
学深悟透,推动理论武装更深一层。
欲事立,须是心立。市政协完善以政协X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引领的
各项学习制度体系,围绕学习X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等内容共开展X组理论学习中心组、X组会议、主席会议和常委会会议集体专题学习和讲座158次,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
X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市政协把学习宣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ZZ任务,采取多种形式“第一时间”全面学,纳入政协X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主席会议“第一议题”重点学,纳入各种学习培训“第一内容”深入学。
市政协还审议通过《中国人民ZZ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南宁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学习贯彻中国共产X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决议》,出版《“加强思想ZZ引领更加广泛凝聚共识”论文集》,开展全市政协系统“学习宣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和各类重要宣讲20场,举办政协讲坛8 期,为宣传思想工作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扎根基层,X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
为让X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开展集中宣讲30多期,在基层掀起学习宣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同时,组建线下“委员书屋”97个,开展线下读书活动182场次; 线上开设“X旗引航助力发展”“委员向X诉衷情”“每周一学X员微学堂” 等数字化X建栏目,推送“X员微学堂”35期。线上线下打造持续学习、深入领会X的二十大精神实质的重要平台。
传承红色基因,不断砥砺前行。
市政协组织人员深入全市159处红色遗址探访,编纂《南宁市红色资源概览》向X的二十大献礼,举办“喜迎二十大同心跟X走”红色电影展,深入井冈山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界别委员履职培训,开展“打卡”江南区茶廉文化基地、邕江红色主题游船、参观南宁博物馆红色历史人物图片展等一系列有“X味”、有“新味”的主题活动,进一步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ZZ基础。
正气充盈,意识形态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切实加强对南宁市政协门户网站、南宁市政协APP、南宁政协公众号及
《心桥》《政协信息》《社情民意》、政协宣传栏、政协宣传板报等政协宣传阵地管理。宣传信息发布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严明宣传纪律规矩,推动宣传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一网”尽揽
社情民意,运用互联网了解群众、贴近群众、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管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牢牢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
二、服务发展大局营造强大宣传声势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方能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2022年,市政协聚焦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强化正面宣传引导,精心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报道,让主旋律有高频率、“政”能量有大流量,营造了浓厚氛围、提供了有力思想舆论支撑。
突出主责主业,新闻宣传报道浓墨重彩。
市政协印发宣传信息工作要点、意识形态工作要点,召开全市政协系统2022 年宣传信息暨意识形态工作会议,挖掘履职新成效、新亮点。全年在中央、自治区、市级媒体宣传报道南宁市政协新闻434篇,网络媒体发布信息1660篇(条), 市政协新闻稿件数量创历史新高;收集社情民意信息439条,自治区采用13条, 解决社情民意信息反映的实际问题15个。
《人民政协报》《广西日报》《广西政协报》《南宁日报》等主要媒体全面报道南宁市政协创新工作“三微”(微提案、微协商、微建议)联动协商, 其中《微提案能办大事》《广西南宁市政协“微协商”议出“安全路”困扰学校十多年的问题进入实质性解决阶段》刊发在《人民政协报》,得到《天下政协》公众号转载,“南宁经验”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关于市政协综合利用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倾听民声助解非急救患者转运服务问题《成立“正规军”杜绝“黑救护”》一文刊发在《人民政协报》《广西政协报》等媒体,达到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新城奋楫正当时产城融合促发展——广西南宁市政协为东部产业新城建设协商建言》《抢抓机遇发展平台经济》等一篇篇接地气、有分量、有深度的稿件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充分展示了南宁市政协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极大提升了政协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市政协荣获2022年度广西政协报刊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一等奖,涌现出了一批“政协好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信息员”。增强民族团结,画出最大同心圆。
市政协以务实作风、清新文风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从《南宁市政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首府美丽绽放》刊登在《广西政协报》头版头条,到《盛赞新成就同心向未来——南宁市政协港澳委员和特邀嘉宾“回邕”小纪》等的刊发,
全方位展示了市政协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履职底色。坚持正面发声,重大主题宣传铿锵有力。
统筹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南宁市政协分别在《广西日报》《广西政协报》《南宁日报》开设的《庆祝X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巡礼》《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特刊上作4个整版的专题报道,彰显政协系统新形象、新成就。
对外宣传方式更加新颖丰富。制作南宁市政协宣传片《牢记领袖嘱托勇担历史使命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首善之地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南宁广播电视台、《南宁日报》等市级主要媒体全程跟踪报道;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闭幕后,近500名委员聚集在一起,伴随着挥动的X旗、国旗, 共同唱响歌曲《领航》,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讲好政协故事,宣传品牌进一步擦亮。
市政协主动适应融媒体发展新趋势,构建“立体式”宣传格局,与南宁广播电视台合作开设《邕有协商》电视专题节目,在《南宁日报》开设《政协故事》新闻专栏,重点宣传“X旗领航助力发展”“四大委员行动”,推动专栏向“宣传+协商”复合型功能升级。
三、树立价值标杆用心浇灌文明之花
凝心聚力久久为功,文明芬芳沁人心脾。市政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以伟大建X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X人精神谱系,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系列创建,提升文明程度。市政协机关获评自治区级“创建模范机关示范单位”,是迄今为止全区政协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设区市政协机关。同时, 还先后获得南宁市级模范机关示范单位、文明单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
加强道德建设,促进文明养成。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交通安全伴我行”“公筷公勺”“光盘行动”等文明实践活动,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培育选树优秀共产X员、优秀X务工作者、勤廉先进个人,培育政协机关新风新貌,推动干部职工见贤思齐、崇尚榜样、争做先锋。
展现担当作为,弘扬志愿精神。多批次派出机关干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让X旗在抗疫一线飘扬;开展“创建文明城政协在行动”,组织X员志愿者参与一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深入社区开展反诈宣传、交通
引导、义务治安巡防、送微心愿等活动,公益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化开展。
建设一流队伍,讲好政协故事。为向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政协形象,市政协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增强, 锻造了一支ZZ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宣传工作队伍, 为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又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
站在新的起点,南宁市政协将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不断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劈波斩浪、勇毅前行!
公立医院X管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孙陈
X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1];2021 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
〔2021〕18号)[2];同年7月,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等1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率先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2022年, X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当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首次放在一起提出,人才工作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3]。由此可见,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国家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公立医院汇聚了医、教、研、防、护、管等各方面的高技术人才,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支撑[4]。X管人才是公立医院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在新形势新阶段,需要继续深入探索制度优势、建设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带动高层次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
资料与方法
文献研究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政府相关网站检索查阅X管人才、人才工作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公立医院”“X管人才”)、(“公立医院”“X建”“人才”)(“医院”“X建”“人才”)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范围为2002—2022年,共收集期刊论文116篇、硕博论文32篇,政策文本11篇。通过文献筛选、阅读与分析,了解公立医院X管人才工作的实施背景与现状。
专家访谈
邀请上海市公立医院的组织部门等相关负责人开展焦点组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围绕哪些人属于公立医院的人才、X管人才管哪些方面、怎么管的、具体哪些部门在管、管得怎么样、取得了哪些成效、存在哪些薄弱点、有何优化建议、对策举措等问题展开。
邀请上海市公立医院的卫生技术人才、X政人才等利益相关方开展焦点组访谈,围绕医院X管人才实施了哪些政策、举措;对人才的日常工作、科研等方面有何帮助或建立了哪些通道途径;给予了哪些政策、资金、人财物支持; 存在什么问题、薄弱环节;有何优化建议意见等方面进行访谈,以期了解当前公立医院X管人才工作的实际情况。
结果与分析
被访谈者基本信息
共邀请上海市5家公立医院、15位专家参加访谈,其中医院X委领导2人, 组织部门负责人9人,人事专家4人。
随机邀请5家公立医院中的各类人才共计25人,其中医生7人,护理3人,医技3人,药师3人,科研人员6人,X政管理3人。
公立医院X管人才工作高质量内涵
通过访谈总结提炼,本文认为,X管人才原则,就是要在思想ZZ上、组织上和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发挥X委领导核心作用,为人才工作提供强有力的ZZ保证。公立医院X管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就是在医院X委的领导下,推动医院的人才发展战略在X和国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中找准定位,统筹协调各部门,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做细做实人才工作、优化人才发展条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五湖四海聚人才、全心全意育人才、千方百计用人才,建设高质量的医院X政管理人才团队、医疗专业技术人才团队、教学科研人才团队,带领高层次人才团队为医院及国家高质量发展干事创业提供强有力支撑。
公立医院X管人才工作取得的成效
通过整理分析访谈内容,本文发现,自2018年以来,各大公立医院在X委的领导下,紧贴中心工作和形势发展的需求,积极改进旧有的干部人事管理方式,探索建立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工作新模式,逐步完善人才培训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等制度措施;积极将人才工作与干部选拔、人员培训、职称评审、人员录用等工作相结合,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①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断完善;②专业人才管理机制不断完善;③人才培养项目建设规划得到加强;④人才发现渠道实现了多样化;
⑤人才入口关得以从严把控。
公立医院X管人才工作存在的薄弱点
公立医院X管人才工作协同机制有待完善X中央提出由组织部门牵 头抓总开展人才工作,主要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之后,一些公立医院成立了X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或工作小组[8],小组的组长由X委领导担 任,组员包括组织人事、教育、科研主要负责人等。但落实到人才管理工作实践中,由于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的体制机制、经费投入、工作章程等均尚未形成
系统,人才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应该怎么开展、由谁来具体操作实施、有何制度保障等方面,均未有明确的成文规定,因此X管人才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难点堵点,如缺少规范化的制度,人才工作例会常态化开展难以得到保证;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机制不完善,工作任务难以细化落实到具体的部门等等。如何进一步完善X管人才工作的协同机制、用好用活X管人才机制政策、落实人才服务保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探索。
公立医院人才梯队建设有待加强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曾提出要破除“四唯”的陈旧观念、深化人才的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可见,X和国家正在为人才营造积极的发展环境,创造“人人皆能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浓厚社会氛围。而在公立医院人才工作实践中,可以发现不少公立医院对人才的认定存在单一性。公立医院普遍将高层次的临床人员、专职科研型人员认定为人才,却忽视了行政管理部门以及辅助支撑部门中的各类人才,并对这些人才疏于培养、管理和评价。同时,对于临床、科研人才存在着重使用而轻培养的情况,导致战略性人才梯队不完善、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9-10]。可见公立医院中X管人才的工作覆盖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要始终坚持X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ZZ引领和ZZ吸纳,除了临床及科研人才,还要关注各个条线的人才发展,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资源储备。
公立医院X管人才工作统筹管理有待提升 X管人才工作是一项全面具体的工作,不仅包含选人、用人,还有引进、培育、管理、考核等多方面,需要进行多方面协调,统筹管理。此外,不管是人才的培育、引进、使用、评价、再提升,都离不开经费支持,充足的经费能够吸引人才、激励人才,为人才提供科研、培训、项目支持等各项政策,焕发人才内在创新驱动力。通过访谈,笔者发现目前公立医院有多条线的人才管理,多途径的经费下拨。如人才引进、职称聘任主要由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才的培育、考核主要由科研部门管理,人才的培养、使用由科室负责。各级财政部门的科研经费几乎拨付给科研管理部门,医院的人才管理经费拨付给人力资源部门、科研部门等多科室。而多条线的多头管理,多路径的经费下拨缺乏统筹管理,X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合理规划、整合资源、协调发挥X管人才工作优势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讨论与建议
细化X管人才工作政策方案,健全制度设计
公立医院X委要树立X对人才全面领导的大局意识,在医院建设发展中把人才工作提升到重要位置,将医院X的建设、医疗业务工作、X管人才工作同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深入谋划,共同推进。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要与国家和地区各项战略部署紧密对接,用好用足用活人才相关的政策待遇,构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地,促进医、教、研、防、管协调发展,实现人才兴院、人才强院。成立X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精准对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战略,为X为国育才、选才、留才。构建由医院X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密切配合、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有条件的公立医院可以成立专职的X管人才工作部门,或者设立专职X管人才工作人员,逐步形成上下联通、政策配套的X管人才工作体系和机制。
医院X委完善X委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定期联系人才最新思想和工作动态、倾听人才所遇问题和心声、服务人才需求,不断提升人才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结合国家政策、社会发展、医院需求,制定相关配套制度,支撑X管人才工作开展。制定工作小组的组织框架,明确成员的职责分工;领导小组成员根据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及时进行调整; 制定领导小组的工作制度、年度工作重点、实施方案、协调机制,明确人才工作各项要求和主要职责,每年度进行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评价的工作评估汇报;制定定期的例会制度,由组织部门定期组织召开人才工作例会,各部门进行人才工作情况阶段性汇报,着重讨论阶段性遇到的难点问题、工作成效, 提交领导小组审议讨论;制定重大事项议事规则,面对重要政策出台、重大基金项目、重大任务事项时,由领导小组积极讨论、听取相关部门、人才的意见后,上报医院X委会、院长办公会进行讨论研究;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包括但不限于国家、省市地区、医疗行业、科研行业等各方面相关政策、制度的发布与解读,相关科研、课题、基金项目的申报指南与培训信息。
创新X管人才工作方式方法,畅通路径支持
在人才引进方面,着重围绕医院及国家的高质量发展需求,树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工作格局,着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发展计划,针对实际发展情况引进相应缺失的国内外学科带头人、专家教授、优秀管理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构建高质量人才队伍,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带动科室和学科快速发展,推动医院高质量建设。
在人才培育方面,创新构建未来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多条线的人才工作体系,“柔性”培养人才,扩大人才储备蓄水池。注重在医生队伍、护士队伍、技师队伍、药师队伍、管理队伍、思政队伍、X务队伍、支撑队伍中培育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评价人才,构建起纵横交错、全面覆盖的人才工作格局。医院X委要着力搭建培养平台,针对不同条线的人才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培养体系、晋升通道等。另一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选拔工作能力突出、科研能力较强、具有硕博学位的人才,按照年龄与学科分组,由学科带头人、专家教授等高层次人才进行“老带新”滚动式的人才培养,打造一批批教学科研人才、临床专业人才、管理复合型人才等,实现人才倍增。打破唯资历论的围墙,综合考量任职年限、课题项目、交流访学、学历学位等各项因素,以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核心设计系统性的标准,其中要更加注重能力素质,更加突出考量人才真实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成绩。要着力破除人才评价过程中“五唯”倾向,给予更多的青年人才更多的机会申报国家级课题,进行创新性研究;同时推动青年人才教学相长,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让青年人才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成长。
在人才评价方面,创新评价考核体系,动态调整考核指标,“刚性”评价人才,营造优胜劣汰工作氛围。X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对照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制定人才工作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及考核指标,发挥X管人才的协同治理能力,定期开展座谈会,了解人才的思想动态,提升其ZZ素养,每年度对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教学科研能力、实际工作业绩等各方面进行考核评估, 根据考核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各方面的计划,并将结果与人才后续的岗位待遇等方面进行挂钩,为各条线人才的自由竞争提供环境和空间,充分营造“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之”的竞争氛围,既搭台子、压担子,又能给位子,由此,激励人才不断增强自身本领,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强化X管人才工作服务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医院X委要有效发挥X委、X务部门、基层X组织“三线联动”的制度优势,“一线贯通”服务于人才,在全院营造识才、育才、用才、爱才、敬才的良好氛围。建立“X委委员联系人才”工作制度,定期邀请人才中的X员同志、民主X派同志列席X委的各项ZZ理论学习、专题辅导培训、人才相关重大事项议事,不断提升人才的ZZ理论素养,不断加强人才的ZZ忠诚教育和ZZ
纪律教育;由X委委员逐一对接非X员人才,定期与非X员人才进行思想方面、工作方面、生活方面的谈心谈话,了解其入X意愿、工作生活困难,将广大的高层次人才源源不断地吸收到X组织的怀抱中。X务部门、基层X组织经常性地邀请人才列席医院X委、X支部的活动,尤其在科室学科建设、医院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倾听人才的需求、困境和意见建议,为学科发展助力。
每年由X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年度人才工作经费项目预算,主要用于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保障、人才活动以及项目开展等方面,并将其作为医院重点项目预算,提交X委会审议,确保为医院人才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在经费使用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制定经费有计划、使用经费有监督、年末经费有结算、使用评价再反馈”的全流程机制,即年中监督审计经费使用情况,年末进行经费的年度结算、使用结果的综合评价,并运用评价结果指导次年更好地使用经费,由此实现经费使用的效益最大化,助推X管人才工作发展。X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利用医院、地区及国家发布的各类配套政策,为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国家四青人才等高层次人才量身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畅通晋升路径,积极为高层次人才申报各级各类项提供帮助,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助力人才腾飞。出台各条线青年人才选拔计划、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国内外人才交流专项培训计划、挂职交流专项计划,创新实践各条路径来支持服务青年人才的发展,激发人才内生动力、提高人才工作效能、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此外,着力构建完善温馨的工作生活保障机制通过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如为人才居住登记、申请落户、接续或转移社保关系、申请过渡住房、子女教育、项目启用资金、办公和实验室用房等方面提供详细指导和便利条件[20-21]。突出精度,加大力度,提升温度,全心全力为人才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 不断提升其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让其心无旁骛,专注事业发展。
结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从X的二十大报告中可见新时代呼唤X管人才工作新战略、新布局,公立医院要始终坚持、深入贯彻落实X管人才原则,紧跟时代脚步,推动X管人才工作纵深发展,擘画人才兴院、人才强国的宏伟蓝图, 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人才之基。
公立医院内部运营管理调查研究 以45家公立医院为例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任巍
为更好地指导公立医院开展精细化运营管理,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涉及医院运营管理的政策文件。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需加快推动公立医院建立符合实际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促进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推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在管理模式上转向全方位绩效管理,并于同年在全国启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2020年《关于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的通知》提出医院可以单独设置运营管理部门,辅助协同临床科室加强内部运营工作; 同年12月,国家卫健委财务司正式发布《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再次提出医院应当成立运营管理委员会,并需要明确负责运营管理职能的部门,理顺相关运营机制,至此,运营管理成为医改端口顶层设计的重点内容。在各类政策的加持下,公立医院积极响应,国内已有一批医院成立了运营管理部或正在组织开展相关筹建工作。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公立医院的运营管理实施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财务司委托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开展的卫生健康经济管理第二十三批重点研究课题“公立医院内部运营管理组织实施工作指南研究”,针对公立医院内部精细化运营管理组织架构、制度职责、工作路径、开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调研评估,为进一步深化医院内部精细化运营管理工作提出更具操作性、指导性的建议与对策,为公立医院加快建设符合自身实际的运营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课题组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设计公立医院内部运营管理调查问卷, 为保证问卷内容科学性与合理性,对问卷逻辑反复讨论改进,选取5家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预填问卷后提出修改意见,最终形成正式版调查问卷。
2022年7月—8月对全国7个省份、26个市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进行广泛调查,共发放问卷59份,回收问卷45份,问卷回收率76.3%。问卷由医院运营管理相关人员填报,调查问卷回收后由课题组成员统一核查清洗。问卷内容包括“医院基本情况”“医院内部运营管理组织体系现状”“医院资源配置实施情况”
“医院流程管理实施情况”“医院财务管理实施情况”“医院专科运营实施情况”“医院运营风险防控实施情况”“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实施情况”“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实施情况”“医院资产管理实施情况”“医院后勤管理实施情况” 共11个维度,本文选取医院运营管理基础设置的主要维度,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样本医院属性基本情况
从样本医院的具体属性来看,其中三级医院最多,其次是二级医院;综合医院最多,其次是中医医院、专科医院。样本中各体量的医院符合正态分布, 其中1000~2000张床位的医院最多,其次是500~1000张床位的医院最多;医疗收入3~10亿元的占比最高,其次是医疗收入10~40亿元的医院。具体见表1。
填写问卷人员类别
在所调查的45名运营管理人员中,13.3%的被调查对象担任医院决策管理人员(院长、总会计师、分管业务副院长),35.6%的被调查对象担任医院中层管理人员(运营管理部负责人、财务处负责人),51.1%的被调查对象担任医院运营管理部门或类似职能部门职员,保证了问卷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见表1。
样本医院组织结构
通过梳理45家医院的资料发现,样本医院目前内部精细化管理组织结构主要分为直线职能制管理和大部制(直线幕僚制)管理组织架构。其中,设置单独运营管理部门的医院有19家,没有专门的运营管理部门,但已确定牵头部门的医院21家,没有专门的运营管理部门,也没有确定牵头部门,短期内无计划开展运营管理相关工作的医院5家。见表1。
样本医院精细化管理工作实施情况
45家样本医院中,80%以上的样本医院开展运营管理工作具备成本管控、绩效管控职能,62.2%的医院开展了流程优化,53.3%的医院开展了资源配置工作。涉及到多部门协作时,88.9%的医院建立了沟通反馈机制,66.7%的医院建立了考核监督机制,仅有44.4%的医院建立了责任落实机制与议事决策机制。40.0% 的医院尚未与临床及平行职能部门建立长期性互动合作机制。
在落实执行方面,4.4%的医院能够完全落实执行精细化运营管理工作, 35.6%的医院基本落实执行,60.0%的医院在具体落实执行层面存在较大困难。
针对运营管理两大基本职能,绩效管理和成本管控,调查显示,绩效方面
64.4%的医院已经开展绩效改革(见表2),其中少部分医院通过绩效管理不仅实现了合理的薪酬分配,还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运营分析挂钩,保障了绩效考核信息的应用质量。22.2%的医院计划开展绩效改革,13.4%的医院尚未开展绩效改革。成本管控方面,57.8%的医院已开展成本管控相关工作(见表2),26.7% 的医院成本管控在计划中尚未落地实施,15.5%的医院还处于粗犷式发展过程中,尚未形成成本控制意识。
样本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3家医院(占28.9%) 有较为成熟的运营管理系统,实现了与医院其他主要系统的互联互通;9家医院
(占20%)设置了单独的运营管理系统,但未与其他系统互联互通;另外23家医院(占51.1%)尚未建立单独的运营管理系统。针对医院内部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上线模块,其中会计核算、绩效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薪资管理模块上线医院较多,占比均在50%以上。另有少量医院在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了运营分析、会计档案、合同管理、智能报销、科教项目管理、风险控制等模块,见表3。
此外,关于医院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情况,研究发现有18家医院(占40.0%) 实现了80%以上的信息子系统互联互通,其他27家医院(占40.0%)仅实现了部分互联互通或者内部系统完全孤立、不相连。
讨论
医院运营管理基础组织架构与制度建设尚未完善
调研结果显示,有近半数的医院(占40%)尚未建立与临床及平行职能部门的长期互动合作机制。在实际精细化运营管理工作的开展与推进中仅能做到沟通反馈,很难将具体的分工落实到相应的责任部门或者具体的执行人,因此在后续的工作推进中明显存在乏力现象;这与单独设施运营管理部门的医院较少
(占42.2%)有关,缺乏一个明确的牵头部门进行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不利于涉及到多部门协作的系统精细化运营管理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进行各项工作分配与责任落实[6]。在本项调研的知情人访谈环节,88%的医院中层管理人员均提及了有效的运营管理组织架构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受访者认为通过层级设置合理的医院内部运营管理体系与各项制度设置,建立纵横捭阖顺畅的沟通机制有利于各类精细化运营管理专项的推进,可以促成涉及的各方都参与到多部门/科室的协作中来,进一步群策群力,集中力量解决问题[7]。
医院运营管理基本职能开展还不充分
绝大多数样本医院开展运营管理工作兼具成本管控与绩效管理职能,但仅有少部分医院成功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运营分析挂钩,在成本方面成熟开展相关工作的医院更是少之又少。样本医院中,树立成本管控意识的医院大多以三级医院为主,而尝试开展成本管控的医院大部分仅将孤立的耗材、药品等指标运用于考核中,鲜少样本医院成功开展全成本管控。除医院运营管理的基础职能外,开展了资源配置工作的医院不足60%,开展了流程优化的医院也仅为62.2%, 远远没有达到《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对医院开展运营管理工作覆盖的多维度多方面的要求。后续知情人访谈中,95.6%的医院管理人员认为医院的运营管理工作不应该仅仅聚焦于运营分析或者绩效管理,而是应该通过精细化管理模式来综合促进医院整体的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医保物价管理、后勤管理、流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等,从而推动医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医院现有信息系统尚不能满足运营管理需求
几乎所有的医院决策管理层都高度肯定了信息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从调研结果看,受访者普遍表示(占79.4%)目前医院信息系统仅能有限提供运营管理所需的基础数据,很多数据管理模式采用台账式管理,只能满足了解资源基本信息的需求,无法进行数据化评价;很多数据能够看到总体变动趋势,但是缺乏系统条件进行数据深层挖掘,难以对数据变动原因进行解读分析; 另外,医院内部也普遍存在系统之间不能兼容互通的现象,梳理统计某类数据往往要从多个系统抓取数据再进行人工整理,不能实现数据资料的及时调取等, 对实施精细化管理举措形成了技术阻碍。
建议
构建多层级联动的运营管理组织体系
医院内部需成立运营管理委员会及独立的运营管理部门,构建多层次联动的医院运营管理组织体系。运营管理委员会作为开展医院运营管理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围绕医院总体发展目标,推动核心业务与运营管理工作深度融合, 促进医院人、财、物资源科学配置合理使用[8]。运营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医院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分管副院长担任[9],委员由运营管理、医务、护理、财务和信息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运营管理委员会的议事形式参照医院“三重一大”制度及发展规划与运营管理委员会议事规则。运营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设在运营管理办公室,由分管院领导直接领导。
在运营管理组织体系整体框架内,医务处、财务处、信息中心、医保部、人事处、质管办、审计处、设备处、招标办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发挥运营管理有关工作职能[10]。其中运营管理部根据国家有关医院发展规划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结合医院战略定位、运营目标及精细化管理需求,建立医院规划和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指导医院各科室完成战略规划目标。
建立运营管理全方位长效保障机制
为保障医院内部精细化运营管理相关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保障机制。包括:①运营管理例会机制。定期召开运营管理例会,搭建互助交流平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成阶段性精细化管理工作目标。②工作台账机制。为医院临床科室建立运营工作台账,包含科室人财物情况、业务量、效率效益及其他相关运营数据,为实时分析及科主任管理提供依据。
③定期分析机制。运营管理人员按照周、月、季度、年定期完成临床科室运营分析报告,结合医院整体发展战略针对现行情况、运行瓶颈深度发掘原因, 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有效支持[11]。④联络调研机制。运营管理人员常规保持与临床科室的紧密联络,采用问询、观察、蹲点、宣讲等形式深入调研,掌握一线资料,及时上传下达,提供必要的管理帮助。
搭建一体化运营数据管理平台
遵循国家卫健委《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首先, 应建立院领导牵头,运营管理部门、信息中心等多个相关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将业务需求与信息化建设任务紧密融合。其次从医院医疗资源使用的效率效益角度,建立医院运营数据中心,并对其进行整体规划,梳理和打通业务与财务数据的逻辑关系[12]。通过搭建一体化运营管理平台,加强各个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包括人力、财务、物资、基础运行、综合决策等多个领域,实现各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有效解决院内数据口径不一致、软件不兼容等问题, 确保院内各类数据信息的规范性、便捷性与有效性[13],为医院运营数据统计、分析、评价提供有效支撑,促进业务与资源管理深度融合。
构建“三维立体”工作体系做好企业思想ZZ教育
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徐州分公司课题组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企业思想ZZ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徐州分公司(简称:徐州移动)X委立足理论和实践,通过打造三力聚合的“X性课堂”、三身融合的“道德讲堂”、三层耦合的“法律学堂”,探索构建了“三维立体” 的企业思想ZZ教育工作体系,系统推进企业思想ZZ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员工思想凝聚力和企业向心力,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一、“三维立体”工作体系的内涵阐释
做好国有企业员工思想ZZ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其中,理想信念属于世界观范畴、处于统领地位;道德观念决定人的价值观倾向,法律意识是人行为的底线约束,三者互为整体、不可分割。
理想信念是X员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信念的教育,具体到国有企业,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员工中的先进群体——X员来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做深做实做细理想信念教育。
道德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关键。道德的调节是通过内心信念和舆论约束, 使得人们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调节道德关系中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自觉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作为承担着社会责任的国企员工应当主动提升道德修养,促进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
法律是事物质变不可逾越的底线。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底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临界值,一旦量变突破这个临界值,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国企的员工,如果缺乏规则意识和底线意识,违反法律法规,不仅个人会受到法律严厉制裁,也有可能造成企业的损失和国有资产的流失,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二、“三维立体”的企业思想ZZ教育实践
打造三力聚合的“X性课堂”组建“实地+云端”学习模式,增强情景感染力。一是“实境课堂”为学习教育添活力。徐州移动打造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红色通信展馆,在讲好红色通信故事的同时,科普通信技术发展历史。二是“云端学习”打破学习时空限制。徐州移动打造“智慧X校”平台,整合梳理网上海量学习资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荡的红色电波、X史精品课程等六个学习专区,通过集成网页设计、云桌面系统展示,实现即点、即联、即学。
搭建“地方+红色”教育平台,提升精神感召力。一是赓续本地红色血脉。沿着徐州的“红色地图”,规划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王杰纪念馆等学习路线, 多次组织各支部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局建立合作关系,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及其纪念馆成为中国移动首批红色教育基地。二是重温城市发展历史。组织X员走进徐州市档案馆,实地学习《烽火硝烟英雄城—
—徐州抗战记忆》,借助珍贵的档案史料感受徐州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积极组织员工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路线,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学习X史同总结经验、对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转化为提升X员X性修养、推动企业发展的实际行动。
构建“和创+合作”工作体系,强化X建引领力。一是以“和创”增强品牌影响力。借助红色通信“X员教育实境课堂”,对内强化X业融合、创新工作形式,推动X建工作从强基础向提质量转变;对外努力打造徐州地区具有鲜明通信行业特色的X建品牌,探索形成“五个一”X建和创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公司X建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二是以“联盟”提升品牌形象。开展“一请一送”服务,主动对接行业主管部门,与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残联等部门, 打造“X建联盟”。
身边人讲身边事,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一是身边人讲身边事,感染带动身边人。组织开展“明使命、勇担当——助力疫情防控,移动人在行动”等系列道德讲堂活动,讲述员工在医院和防疫部门网络的紧急扩容故事,传递了移动人无惧困阻、勇敢面对的正能量。二是身边人参与身边事,主动接受精神洗礼。如,通过自编自导自制短片《支局长的一天》,激励X员和青年员工不忘初心、奋发进取,在工作中争当表率先锋。
身边人讲家故事,创新家庭美德教育。一是引导培育员工感恩之心。组织
开展“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与父母合影征集等活动,让点滴的暖心故事汇成公司的暖流。二是多管齐下强化家风建设。组织开展“廉洁家书”活动, 不定期开展“员工家属开放日”“向优秀员工母亲致敬”等活动,促进公司廉洁教育与家风建设的深入融合。
身边事教身边人,做实社会公德教育。一是积极参加属地政府公益活动。联合地方慈善总会、文明办等单位开展适老化服务;以网格为单位常态化开展反诈宣传公益讲座,多名员工被属地相关部门授予反诈先进个人;在全市各主要营业厅设置环卫工人和“快递小哥”爱心驿站,不断完善厅内外无障碍设施和母婴室。二是组织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淮海路营业厅开展“卓越助孤行” 活动,连续资助孤儿“小安苏”12年;睢宁分公司的“公益达人”王勇自发组建“义工联”志愿服务队,连续10年为脑瘫儿童举办“爱心春晚”,为留守儿童建立“萤火虫”爱心书屋。
开展“访基层”活动,优化普法教育形式。徐州移动秉持“治未病”的理念,通过开展“访基层”活动,把脉基层普法三大症结:“听不懂”,基层员工在专业法律解析的认知上存在障碍;“记不住”,日常普法宣传中的知识点密集,基层难以记忆和消化吸收;“用不到”,基层普遍发出疑问“学了有什么用,怎么用”。基于上述问题,徐州移动紧紧梳理分析和甄别研判法律风险防范的盲点,通过“接地气”的法律宣讲,让基层员工听得懂、记得牢、用得到。
打造“微讲堂”模式,深化普法教育载体。徐州移动以“模拟法庭”为抓手,创新打造“微讲堂”,用基层语言讲述基层故事,让普法宣教在基层落地生根。首先,锁定员工身边事,通过播放“案发现场”还原视频,增强员工的代入感。其后,围绕现场案例,员工自由选择支持“原告”或者“被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最后,“法官”对各方观点进行点评,并介绍真实案例的审判结果。徐州移动把“法庭”搬进市公司的普法教育实践,颠覆了传统的授课式法律培训方式,达到了当场学习、当场消化的效果。
巩固“大普法”格局,强化普法教育机制。徐州移动探索构建了“三坚持、三覆盖、三适配”的“333工作法”,创立并发布“清风徐来”廉洁文化品牌, 通过看案例谈观点、观视频辨对错、做试卷明法理、宣誓言做承诺等环节,明确警示教育沙龙活动开展模式,并结合“以案说廉”、节日廉洁教育等活动,
不断强化员工遵纪守法意识。在深化网格化运营中,“模拟法庭”积极“瘦身”, 将活动现场搬到网格、班组,直达“细胞”,让一线员工零距离感受庭审现场。
三、“三维立体”的企业思想ZZ教育工作成效
把牢“导航仪”,以X性教育引领企业风尚。徐州移动的红色通信馆被江苏省委组织部授予“江苏省X员教育实境课堂”称号,成为全省第一批且徐州地区唯一一家在企业挂牌的X员教育基地。近三年,300余家X政军及企事业单位超1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交流,带动政企类项目签约总金额突破2亿元(协议期内)。徐州移动X委在强化理论武装中夯实思想之基,在赓续精神血脉中厚植X性之根,在干事创业中砥砺担当之能,荣获“中央企业先进基层X组织标杆”称号,是全国通信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X组织。
严守“护身符”,以法治教育确立立身之本。近5年来,徐州移动共开展“模拟法庭”、拍摄“微讲堂”、编写“以案说法”案例100余期,大大提升法治教育培训效果。因时普法,服务改革发展,在关键时点开展相关普法活动,让普法教育不断与时俱进。精准定位,保障业务实施,将普法与业务紧密衔接,实现以普法促进业务优化的良性循环。徐州移动获评“江苏公司七五普法先进单位”,分公司法务专员张倩同志荣获“中国移动七五普法先进个人”称号。
紧跟“风向标”,以德治教育优化行为准则。近5年,徐州移动累计开展“道德讲堂”“道德微讲堂”100余期,公司员工德治教育100%全覆盖;高珊和郑楠楠2位同志全力配合公安机关打击通信网络诈骗,获徐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表彰奖励。近5 年,徐州移动先后获得全国级荣誉称号10项,省部级荣誉称号66项。徐州移动“道德讲堂”被指定为徐州市“道德讲堂”总堂;徐州移动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用户满意服务企业”称号。
四、“三维立体”的企业思想ZZ教育工作启示
“三维立体”工作体系立足理论和实践,厘清了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三者关系,全面系统地推进企业思想ZZ教育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仍需进一步拓展企业思想ZZ工作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
持续推动X性教育入脑入心。X性修养是共产X人的终身课题,要加强理论武装,提高思想认识,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力量;要充分利用行业信息化的技术优势,坚持与时俱进,将5技术与体验等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使理想信念教育形式更加生动,不断提升广大X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持续推动法治教育走深走实。普法工作没有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提高法律
风险意识,夯实法律管理基础,让法治成为员工的立身之本。要重视基层法治教育工作,创新法治教育载体,构建法治教育格局,使得法治教育示范成效显著,切实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持续推动道德教育增质增效。道德教育不能生搬硬套“灌输式的知识教育”, 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让员工实现自我提升,才能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要坚持以“小切口”讲好“大故事”,让无形的道德准则更有温度、更有力量,感染和带动身边人。
关于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运营状况的调查报告
上海师范大学 柳佳宁
前言
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加深,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涌向城镇,农村留守老人群体逐年增多,特殊困难人群养老问题逐渐突显。为缓解老年人养老吃饭难题,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应运而生,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燃眉之急,消除了外出务工人群的后顾之忧,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长者食堂”的资金来源、服务范围、运行模式等问题相继出现,部分“长者食堂”难以为继,养老服务之路步履蹒跚。一方面是群众的呼声,另一方面是“长者食堂”的困境。如何让“长者食堂”持续健康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优更好的服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调查目的
以日照市为例,围绕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可持续运营问题,调查了解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运行状况,为改善“长者食堂”运营管理提供依据。
调查方法
一是设计调查问卷,采取普查的方式调查日照市内的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现状;二是实地走访查看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找出问题原因;三是召开不同层面代表参加的座谈会,收集意见建议。
4 调查内容
为更好惠及服务农村老年群体,近年来,日照市聚焦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按照“公益为本、对接市场、试点先行、全面推开”的思路,试点“村办公营” 和“村办民营”两种模式,积极推进“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的新型居家养老服务,重点解决农村老年人一日三餐难题,打造舌尖上的养老,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建设运营现状
截至2022年,日照市共规划建设农村幸福院2435个,已建成农村幸福院1597 个,占比65.6%;其中开办“长者食堂”8所,就餐人数达到41032人。
市级层面,按照农村幸福院一、二、三等级评定标准,实施差异化的一次
性建设奖补。在区县层面,结合区域实际,配套出台建设奖补和运营补助政策。在农村幸福院建设资金方面,按照财政分级承担机制,帮助解决一次性开办建设费用,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建立运营补贴制度。例如:东港区每处10万~ 15万元,经开区每处13万元,岚山区每处10万元,山海天每处5万~7万元,高新区每处5万元,莒县每处1万~3万元。在“长者食堂”运营和餐费补助方面, 建立“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多方支付方式,共同推进养老助餐配餐合作机制,让老人们吃上美味价廉的热饭菜。例如:东港区每处每年由区、镇财政给予2万元和1万元运营补助,每人每天餐费标准6元,采用“5+1” 助餐模式(区财政5元、子女1元);高新区每处每年按等级给予1万~3万元运营补助,采用“5+1”助餐模式(区财政5元、子女1元);莒县采用“2+1+1+1” 助餐模式(县财政2元、乡财政1元、村集体1元、子女1元)。在助餐范围上, 除莒县规定为80周岁以上外,其他区县(功能区)均为75周岁以上。据调查, 目前90%的“长者食堂”以提供堂食服务为主,普遍不具备送餐服务能力,前来就餐的多为自理老人。失能、高龄老人等行动不便的刚需群体能否享受到助餐服务,很大程度上依赖送餐服务。
建设标准方面
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一村一策”。农村幸福院建设选址多数与村委大院合用、租赁闲置房屋或由旧校舍改造,平均投资在10万~20万元。多数配有食堂、文化娱乐室、休息室、理发室、卫生室、卫生间等设施,并融入适老化元素,实用性和安全性较好。
以莒县为例,根据老年人口数量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目前已建成581个农村幸福院,平均建设成本在10万元。不刻意要求建设等级标准,有条件的村独立设置“长者食堂”,不具备条件的,选择面积较大的村场所建设中央厨房, 辐射配送邻村“长者餐桌”,降低了建设成本。
运营模式方面
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化运营,灵活采取村集体自营或委托第三方连锁经营等方式。目前已开办8处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村集体自营974处,占70.6%, 第三方运营404处,占29.4%。在开办方式上,以本村幸福院开办的有1196处, 占比86.8%,依托乡镇养老综合服务中心、配餐服务中心就近配送餐的有182处, 占比13.2%。
例如,莒县龙山镇选择条件较好的村设立中心厨房,委托第三方阳光大姐
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为周边11个农村幸福院配送餐。五莲县于里镇选择民营快餐店为附近9个农村幸福院配送餐。岚山区高兴镇六合村成立“优农益家专业合作社”,为临近15个村“长者食堂”集中采购配送食材,节约了人力资源,降低了采购运营成本。有些村“两委”通过采取租金减免、免费提供场地、补贴水电费等措施,吸引市场力量建设和运营“长者食堂”。有些村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进行爱心捐助,保障了运营质量。
例如,高兴镇南范家村动员镇上爱心企业定期供应米面油,峤山镇吴家岭村、石场乡李家山庄村鼓励村民将自家蔬菜送往幸福院,降低了食材采购成本, 弘扬了孝道文化。
配餐质量方面
从实地调查情况看,“长者食堂”以公益性为主,收费普遍较低,每人每餐在6元左右。各“长者食堂”均落实每周食谱制度,以午餐居多,荤素、汤菜搭配,每餐“两菜一汤”。这些“长者食堂”中有67%提供了营养餐,19%开展了膳食指导,70%进行了减盐减油行动,部分“长者食堂”还配备了营养师等专业餐饮服务人员。各相关部门对食品留样定期抽检,确保了老年人用餐食品安全。
在调查中,多数老年人对食堂饭菜质量表示满意,有的老人说“平时在家做饭不多,这里食物清淡、容易消化,吃得比家里强”;有的子女说“食堂提供的且食谱多样化、营养健康,父母在这里吃很放心,我们感到很省心”。
据调查,老年人到“长者食堂”就餐意愿强烈,符合助餐条件的老年人就餐率达到95%以上。
5 社会参与方面
探索农村为老助餐资金筹集机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阳光助餐” 行动。建立慈善资源注入助餐服务机制,推动各类慈善组织通过设立“助老免费午餐”“慈善一日捐”等项目,多渠道筹集建设运营资金。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将志愿服务融入“长者食堂”建设。
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将与“长者食堂”结对帮扶列入文明共建内容,鼓励引导各方人员参与为老志愿服务活动中,到农村幸福院开展义务劳动,为特困、失能、高龄等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将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建成传递X和政府关爱的“暖心驿站”。目前,日照市已有12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
4300余名志愿者参与养老志愿服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提供助餐服务,切实解决了农村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消除了子女后顾之忧,体现了X委政府民生工作的温度,在基层凝聚起强大民心民意。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存在短板和不足,导致“长者食堂”很难盈利,甚至个别“长者食堂”亏损严重。
目前,已建成的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多采用租赁闲置房屋、改造弃用学校、合用村委大院、新建房屋等方式建设,每处建设经费概算在10万~20 万元。
在市级财政方面,按照星级评定结果拨付了部分建设奖补资金,但个别地方未拨付到位;县级财政方面,出台了建设资金保障政策,但普遍存在执行不到位现象;乡级财政方面,多数乡镇没有建设补贴政策。
目前,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的建设资金普遍存在缺口,建成运营的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多数由村集体垫资或临时拖欠,负担较重。
资金筹集渠道不够宽
日常运营支出主要包括餐费、水电费和人员薪酬。从就餐费用看,各区县根据自身实际,给予不同标准补助,东港区、岚山区和三个功能区餐费补助都在5元以上,能够满足供餐需求,持续性问题可以得到保障。莒县、五莲县县级财政餐费补助2元,其余3元由乡镇、村集体、老人子女承担,有些财力薄弱的乡镇和集体收入低的村资金保障有难度。从运营成本看,村集体自营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至少聘用1人,最多聘用5人,每年运营成本在3万~8万元,多数村存在不小的资金缺口。
大部分村存在“等着要饭吃、等着要钱花”的思想,主动作为不够,办法措施不多。调研中,普天安泰公司负责人谈到,作为第三方运营公司,与岚山区130多个村签订了托管协议,实行“5+2”或“5+3”模式,区财政承担的助餐运营补贴到位了,但村集体补贴普遍难到位。
运营管理机制不规范
部门协同发力不够
农村幸福院的建设运营涉及建筑规划、食品卫生、应急安全、消防排查等各行业各领域,存在一定风险隐患,需要各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标准化、规范化有欠缺
村集体自营的农村幸福院大多依靠村“两委”干部管理运营,普遍存在精力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有的农村幸福院虽然具备餐饮、休息、阅读、娱乐等功能,更多注重老年人生活照料方面的服务,在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还有欠缺。
社会公益作用发挥不明显
志愿服务与信用体系建设没有挂钩,社会互助未形成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志愿队伍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存在结构不稳定、时间不固定等问题。
4 工作推进不够平衡
受客观条件制约,区县之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都存在推进不够平衡的问题。在农村幸福院建设运营过程中,受各级财力限制,村集体成为最后“兜底”的关系。
有的村集体经济有“造血”功能,高标准打造了农村幸福院,基础设施及运营情况良好,能提供洗浴、棋牌文娱等服务。
调研中,高兴镇六合村成立合作社,联合周边村集体采购食材、统一分配, 2021年盈利2万余元反哺村集体经济。有些村虽然建立起了幸福院,但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规模较小,基础设施简陋,仅能满足配餐要求。据调查,集体经济年收入少于20万元的村仅靠自身能力很难维持正常运转,有的集体经济薄弱村, 虽然“硬撑着”办起了长者餐桌,但难以为继,面临“开门容易关门难”的尴尬境地。
运营对策建议
小食堂反映大民生。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是民生实事项目,要实现可持续运营,必须从机制建设、财政投入、模式创新、智慧应用等方面同时着手, 突破短板局限,创造规模效应。
1 强化政府主导
政府部门要将建设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作为基本养老服务保障,按照财政分级承担机制,帮助解决一次性开办建设费用,制定运营补助政策,结合实际给予差异化奖补,并督导各级资金预算执行到位。
要坚持“差异化”精准补助,对年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以扶持班子建设、扩大“造血”功能为主,鼓励单独建设“长者食堂”,按照“一村带一村”或者“一村带多村”的方式,通过中央厨房配餐辐射带动周边暂不具备建设条件的村。对年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政府资金应给予重点倾
斜,保障基本的助餐场所建设,确保把钱花在刀刃上。
统筹规划建设
要统筹规划建设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摸清老年人口分布情况和服务需求半径,依托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整合养老服务站等社会资源建设,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力争实现全覆盖。
要制定“长者食堂”规范化建设指南、等级评定标准等,指导各地进行适老化改造,完善消防、卫生检疫等设施设备,推动“明厨亮灶”建设。要搭建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等信息化手段,推广智慧养老助餐系统,实现“长者食堂”人员智慧化识别、精准化补贴和无感化支付。
盘活运营成本
要不断加大鼓励市场力量参与的政策创新力度,积极拓展各方资金渠道, 千方百计盘活建设运营成本。
争取相关政策优惠
通过落实社区家庭服务业税费优惠,对建设“长者食堂”的中央厨房给予专项支持,帮助其降低运营成本。通过采取租金减免、免费提供场地、补贴水电费等措施,吸引市场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
整合盘活现有资源
充分整合村文化大院、闲置学校等公共资源,进行适老化改造,打造集助餐配餐、休闲娱乐、日间照料等功能于一体的新时代农村幸福院,降低建设运营成本。
搭建公益服务平台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性岗位支持等方式,聘请有劳动能力的农村留守妇女,加入养老服务行列。既解决低收入、高年龄群体家门口就业问题,又减轻村集体经济负担,推动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可持续运营。
广辟资金来源渠道
建立慈善资源注入机制,鼓励地方乡贤捐资助孝,通过定向捐赠的方式推进长者助餐服务。推动慈善组织设立“慈善为老助餐专项基金”,作为财政支持的有效补充。鼓励农村集体力量采取划拨菜地、集体资产收益等方式支持“长者食堂”建设。
融入志愿服务力量
充分发挥乡镇社工站、社会组织等力量,建立农村助老志愿者服务队,采取积分制和星级评定等办法,激励他们为特困、失能、高龄等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坚持分类施策
根据各村人口构成、经济状况和群众意愿,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逐步推开,有序推进。
运营方式
不断拓展、强化农村幸福院模式,依托村内闲置公共资源,合理规划配建“长者食堂”,暂不具备条件的,以中央厨房连锁运营的方式实施配餐服务。
饭菜标准
各村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在保障食品卫生安全的前提下,结合物价指数和老年人助餐需求,以不低于5元的成本价格,视情调整餐费标准,满足老年人就近、价廉的助餐服务需求。
助餐人员范围
以乡镇为单位对各年龄段老人进行统计测算和科学分析,坚持量力而行, 根据各级财力和村实际情况,确定纳入助餐人员范围。将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七类特定对象”作为助餐重点保障对象,集中力量解决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吃饭问题。
提升运营质效
“长者食堂”运营涉及方方面面,应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可持续性运营的工作合力。
拓展服务功能
构建“中央厨房+配餐点+上门送餐”的三级网格化养老助餐服务体系,探索发展集中配送业务。通过送餐上门服务对行动不便、独居留守老年人进行探视关怀,并与基本公共卫生、残疾人保障等服务有机结合,将困难残疾人、留守儿童等逐步纳入服务范围。
实行智慧配餐
研发“长者食堂”智慧配餐系统,以提高效率、简化操作、降低人工成本和海量数据处理能力为目标,实行全流程食堂配餐服务,通过手机点单、电话下单、套餐模式等方式,开展多形式用餐服务,方便老人,节省人力,节约食材。
完善个性功能
搭建“长者食堂”智慧管理系统,完善用餐人员档案,针对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饮食口味,提供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特色配置。对经常点餐的老人,突然3天以上没有点餐,系统就会向助餐服务机构管理员自动发出预警信息,在第一时间联系相关人员上门查看,确保老人的平安。
补齐服务短板
积极探索丰富服务内容,将“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百姓大舞台、休闲健身广场等阵地相结合,打造综合型的养老服务中心, 满足老年人就餐、精神文化、娱乐等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同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村带多村”的“农村幸福圈”框架。
调查结论
日照市内的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分布范围广,价格普惠适中,食堂基础设施能够满足要求。但近年来因材料成本、场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的增加, 导致运营成本较高,政府津贴难以弥补资金缺口,且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完善的运营体制,供不应求的困窘与资金匮乏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按照“政府搭台、村居承办、居民互助、个人自愿、梯度收费、社会参与”等思路,从机制建设、财政投入、模式创新、智慧应用等方面入手,复制成功经验,突破短板局限,创造规模效应,逐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和市场化的长者助餐服务体系。
关于实施三湖“五位一体”灌区工程调研情况的报告
玉溪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2023年5月30日)
编者按
三湖“五位一体”灌区工程是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省委玉溪“三湖”保护治理工作专题会议精神,结合玉溪实际解决好三湖灌区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关系的重大探索实践。围绕市委中心工作,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通过实地看、随机问、集体议等方式,对实施该工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推进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工作建议。
为贯彻省委玉溪“三湖”保护治理工作专题会议精神,落实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要求,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通过实地看、随机问、集体议等方式, 调查了解掌握有关县(市、区)实施三湖“五位一体”灌区工程(以下简称“灌区工程”)情况。调研期间,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参与相关工作分析研判, 给予调研工作有力指导。现就实施灌区工程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施灌区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灌区工程是由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灌溉、高效节水水利、高标准农田改造引水、高效林业发展用水工程构成的湖外农业循环用水系统性工程。工程涵盖了拦截、抽提、调蓄、输水、灌溉、抗旱防洪、清水入湖、水质改善等功能,是以达到污水不入湖、不外排、可利用为目的的湖外农业循环用水系统。
实施灌区工程,有其特殊的背景。一方面,“三湖”水资源缺乏。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从市气象局提供数据看,近三年江川区、澄江市、通海县降雨量总体趋势逐年偏少,远低于近十年平均降雨量;陆面湖面产水量也逐年减少,均低于近十年平均产水量,导致生活用水紧张、生产用水紧缺。据省水文水资源局玉溪分局监测,截至2023年4月底,抚仙湖水位1720.11米,为1953年有观测资料以来的最低水位,蓄水量199.21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水位低0.65米、水量少1.39亿立方米;星云湖水位1722.43米, 蓄水量1.70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水位低0.75米、水量少0.26亿立方米;杞麓湖水位1794.82米,蓄水量1.16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水位低0.49米、水量少0.18 亿立方米。“三湖”周边水资源有限,江川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即地表水0.98
亿立方米(含地下水0.56亿立方米),2022年水资源总量0.8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340立方米;澄江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即地表水1.47亿立方米(含地下水0.67 亿立方米),2022年水资源总量0.9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522立方米;通海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即地表水1.00亿立方米(含地下水0.43亿立方米),2022年水资源总量0.8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92立方米。加之,近年来杞麓湖周边相继实施铁路、高速公路、滇中引水等重点工程,造成地表径流流失,常流水大幅度减少且不可逆转,水资源短缺的程度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未经处理达标的水直接入湖。“三湖”周边正在实施的城乡生活污水截污、农业尾水综合治理工程未完工,新规划实施的相关工程尚未启动,导致截污治污系统不健全,流域内部分河道存在雨污混流现象,河道及调蓄带水质达不到入湖标准,加之调蓄带容量有限,雨季来临时有些污染物随初期雨水汇入湖中,湖体污染日趋加剧。
实施灌区工程,既有政策支撑,又有实践探索,意义重大。一是实施灌区工程,是践行“16字治水方针”、破解湖泊保护治理之困的现实需要。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16字治水方针,为新时代治水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灌区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解决长期困扰“三湖”保护治理中截污治污不彻底、调蓄带“藏污纳垢、零存整取”等突出问题,实现从末端粗放治理向源头精准治理的彻底转变、从单纯污染治理向发展和保护并重的彻底转变、从单一的生态工程提升向生态水利民生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转变,构建与“三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水资源承载能力、湖泊保护治理要求相适应的湖外水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体系,推动和促进保护更加严格、发展更加充分。
二是实施灌区工程,是把握湖泊保护治理规律、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三湖”保护治理从“四退三还”到“退、减、调、治、管”五字方略的实施,从“雷霆行动”到“湖泊革命”,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生态之治”,再到“三治一改善”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保持定力、系统施策,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实施灌区工程,不仅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可以改变群众生产用水方式、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 还可以实现湖泊治理方式变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社
会和生态效益。三是实施灌区工程,是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必然选择。“三湖”流域已建成总长59.42公里和库容278.3万立方米的调蓄带、28座抽提泵站、552座农灌水库坝塘、13座污水处理厂、28座高位调蓄池塘,建成高标准农田41.3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12.21万亩,有较好的拦截、抽提、调蓄、净化和灌溉基础。灌区工程主要对已建调蓄带提水管延伸完善、输水管道进行改造或新建、部分水库进行扩容防渗修复加固,在此基础上将初期雨水、农田灌溉退水和部分中水、生活污水进行循环利用,是“三湖”水污染治理的最佳方案,既有利于把现有基础设施统筹整合提升,又有利于保障水资源最大化供给和利用,还有利于与滇中引水项目的衔接,提高土地产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二、灌区工程项目实施情况
自“十二五”开始,市委、市政府和沿湖县(市、区)高度重视“三湖” 保护治理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治理基础设施工程,并把消除“藏污纳垢、零存整取”隐患作为重点工作,统筹湖泊保护与生产功能,谋划实施了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五位一体”工程,构建拦截、抽提、调蓄、灌溉、管理五个体系,最大限度截住入湖污染负荷。目前,“三湖” 初步包装水源、提水、蓄水、输水、用水、清水入湖、水质综合改善、抗旱防洪应急等八类项目78个(总投资107.42亿元),现已实施部分项目,已建28个, 完成投资16.4亿元;在建24个,完成投资2.54亿元。
存在的主要问题。沿湖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领导系统观念还不够强,仍然就环保说环保、就生态论生态,没有把生态、生产、生活统筹起来考虑,在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方面还有欠缺,导致工作方法、组织协调、项目推进、工程管理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有差距。从干部方面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得不够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到位, 对“16字治水方针”贯彻不彻底,致使我们的工作与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要求还不相适应,少数干部对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深刻。从沿湖群众层面看,存在更多突出眼前利益和经济效益,固守落后的生产方式, 与日趋严格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格格不入。二是工作思路不够清晰。对县情湖情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少数干部存在“抽调尾水至库塘会造成新的污染,雨季泄洪污染转移的嫌疑”等片面认识和错误倾向,尚未形成“污水入湖是污染、
用于灌溉是肥水”的辩证思维;对灌溉工程现状掌握不清楚,治理思路不明晰, 在“农业尾水截住不入湖是关键、用好调蓄带水是重点、灌区工程具备条件是基础、现代化农业设施建设是长期过程”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三是项目实施存在短板弱项。项目谋划不够精准,以水定产、以水定项目的导向不明确, 有的政策研究不透,口径把握不准,不分类别包装项目,导致项目争取困难; 有的对项目的技术性、经济性、合理性研究不够,更多的依赖第三方,造成项目投资概算规模过大;有的只注重治理末端,缺乏系统谋划、全盘考虑,导致工程建成后效益发挥不明显。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缺乏,组织协调工作乏力,导致许多项目未按计划启动,有的要素不全就开工,存在开工即停工的现象。在建项目推进缓慢,由于政府筹资不到位,企业垫资能力弱,项目资金到位率低, 部分项目群众工作不够深入,存在阻工现象,许多工程干干停停、长期拖延。以上种种原因,导致项目建设难以系统推进,湖外农业用水循环暂时无法闭环, 灌区工程项目有待实施深化。四是统筹协调不够有力。X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市、县“湖泊革命”指挥部的组织协调督促功能有待加强,市直部门向上争取项目工作力度不够,县(市、区)X委、政府主体责任发挥不力,基层干部抓落实能力不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五是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三湖”保护条例修订未完成,法监督体系不够严密,依法治理能力有待提升;水权水价改革缓慢,有效稳定的投融建管营机制尚未形成,在融资建设管理方面还缺乏系统的配套措施; 调蓄带运行管护、水资源调度以及监管考核等机制不完善,责任缺位、管护不到位情况不同程度存在;部门职责交叉、条块分割问题依然突出。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切入点,大力营造良好的实施氛围。要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召开专题会议、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等方式,做好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工作合力。一是讲清讲透理论政策。组织干部群众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和“16字治水方针”以及省、市相关要求,把实施灌区工程作为检验干部立场、品质、能力、意志的试金石。二是讲清讲透法律法规。要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宣传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农田水利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三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三是讲清讲透县情湖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用脚步丈量灌
区,摸清实施灌区工程的基础和条件,找准短板和缺项,让干部群众知晓沿湖三县(市、区)都是水资源紧缺地区,进一步深化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这一科学判断的认识;让干部群众知晓生产生活污水不能入湖、不能外排是基本要求,入湖是污水、灌溉是肥水具有国家标准[按照2021年发布的国家农田灌溉水质化学需氧量(CODcr)/(m/)标准是,水作≤150、旱作≤ 200];让干部知晓生产和生态需要统筹、不能割离,只有把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活动全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