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 理论荟” 系列№ 33
2023年10月
目 录
湖州市国资委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奋力交出国资国企主题教育高分答卷 1
湖州市农业农村局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以“千万工程”为龙头推进乡村振兴走前列 3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以《看见》探索媒体监督更高境界 6
湖州市文联X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进一步打响湖州历史名人品牌对策研究 8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 11
中共重庆市委:
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重庆 17
中共中央X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务委员会: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推进X的理论创新 24
中共北京市委:
扎实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30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X委:
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护航国家粮食安全 37
国务院国资委X委: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42
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X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以主题教育成效推动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 48
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守好用好资源家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51
内蒙古自治区X委统战部:发挥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为推动X中央
决策部署在内蒙古全面落地见效凝心聚力 53
伊犁州退役军人事务局X组:
打造新时代“四优”模范机关 奋力推进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59 15.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X组:
牢记殷殷嘱托强化使命担当坚决扛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核心职责 62
16.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X组:
深刻把握六方面重大关系的实践要求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65 17.伊犁州法院X组:坚持“四个走在前列”淬炼“四个过硬” 纵深推进
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73
18.灵山县行政审批局X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政审批制度改革助推构建新时代X的统一战线工作新模式的思考 75
奋力交出国资国企主题教育高分答卷
湖州市国资委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这段时间以来,全市国资国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与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X的建设重要论述联系起来,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奋力交出国资国企主题教育高分答卷。
在服务战略大局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市属国有企业作为推动湖州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排头兵,要围绕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个“一号工程”、“六个新湖州”建设等重大战略,真正成为壮大综合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着眼提升城市能级,加快推进长东片区CBD、城市有机更新、湖杭高速公路、沪苏湖高铁等城市基础设施和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聚力抓好西塞“科学谷”、湖州科创园、中小微产业园等平台建设运营,让城市更具韧性、更有品质。始终专注服务民生,优化能源、供水、供气、公交、智慧停车、健康养老和应急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有效供给,着力彰显“国企温度”。
在优化布局结构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 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聚焦国企不同功能定位,深入推进国企集团之间与集团内部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国企资产资源向主业集中,有效扩大规模效益。着力构建现代国资产业格局,聚焦市“4210”产业体系和八大新兴产业链,通过项目合作、基金投资和并购重组等形式,推动国企围绕传统优势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全面布局人工智能、绿色建材、新能源、物联网、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坚持多渠道盘活存量资产,“一企一策”加大低效无效资产清理退出,实现闲置资产调剂优化和盘活利用。
在深化国企改革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深化改革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一招。要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全面谋划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攻坚深化提升行动,促进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始终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健全国企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厘清X委会、董事会、经理层等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抓好外部董事制度建设、监事会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工作。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统筹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经理层成
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稳妥推行竞争类企业经营班子市场化选聘,逐步扩大中长期激励试点范围,构建起个人和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效机制。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好国企上市工作,探索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差异化管控评价机制。
在监管效能提升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要坚持“三统一、三结合”, 把全面履行国有企业出资人职责、国有资产监管职责、国有企业X的建设工作职责三者统一起来,推动管资本与管X建相结合、履行出资人职责与履行国资监管职责相结合、X内监督与出资人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优势,切实提升国资监管效能。树立问题导向,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出资人监督和审计、纪检巡视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加强国企采购、投资、资产交易、考核薪酬等领域监督管理,重点关注投资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债务风险、法律风险、安全稳定风险等,加大制度供给、专项检查和问题整改“回头看”,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在X建引领提质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要抓好X的二十大精神大学习大宣贯,落实落细“第一议题”制度,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筑牢思想ZZ根基。加强X建责任落实,健全以“七张问题清单”为牵引的X建统领机制,完善市属企业各级子企业“同时述”“同时考”“捆绑用”机制。夯实国企基层X建,推进“全企一体、双融共促”工程建设,持续抓好混改企业和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X建工作。深化清廉国企建设全域推进、全线共进,落实清廉国企建设“5+N+1”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基层ZZ生态分析报告机制,常态化开展清廉警示教育、谈心谈话活动。
以“千万工程”为龙头推进乡村振兴走前列
湖州市农业农村局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年来,湖州市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走出了“百村未来、千村共富、全域和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获得全省唯一的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国务院督查激励,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特别指引,激励湖州勇当绿色低碳发展探路者,持续推动“诞生地”向“示范地”蝶变。从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政论文公 众号,到全省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再到去年12月9日被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组织认定为全球唯一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我们日日做功、久久为功,在绿色发展上持续发力,加速打造美丽中国集成之地浓缩之地经典之地。
首次“千万工程”现场会的宏伟开篇,引领湖州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 不断深化迭代“千万工程”,形成了一批制度和实践成果。在深化“千万工程” 道路上,坚持守正创新,2015年主导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2019 年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地方性美丽乡村建设法规《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条例》, 2020年、2022年先后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全覆盖、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全覆盖。
“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部署,指引湖州农业持续自我革命,实现农业现代化评价“六连冠”,一以贯之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强市建设。20年来,我们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连续6年全省第一。坚持做好“非粮化”整治后半篇文章,创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新陆基养鱼、园林土鸡等新产业模式。
市校共建的前瞻擘画,厚植了湖州“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先发优势, 农业科技和装备的核心驱动持续加速,塑强了农业综合竞争力。2006年,湖州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17年来,双方共实施四轮“1381”行动计划,在全国首创“1+1+N”产学研农技推广模式,成立全国首个地市级农民学院。在全省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以来,2021 年我市农机化综合评价位全省第一;2022年整市获全省农业“双强”行动“赛马”激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伟力,推动湖州不断以“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打造“一二三产纵向融合,农文旅横向打通”的乡村经营湖州样板。2004年7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召开的全省首次“千万工程”现场会上强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做为一项“生态工程”,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使越来越多的村庄变成了绿色生态富民家园。20年来,湖州牢记习总书记嘱托,一体规划、多元统筹、组团发展美丽乡村, 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落户湖州,打造了德清“洋家乐”、长兴“上海村”、安吉“亲子游”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第一市。
逆城市化的科学研判,指引湖州持续打响“乡村创业首选地”品牌,走出了“数字游民公社”等为代表的优业态、提能级乡村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从建设乡创人才孵化中心到搭建“数字游民公社”,从大力实施“千个团队、万名创客”培育工程到“全球合伙人”计划,我们不断释放生态、区位、特色产业等优势,打造“大余村”“大仙潭”等一批乡村创业和生活新模式,持续打响了“乡村创业首选地”品牌。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根本立场,引领湖州以“强村富民”为引擎,扎实推进全省唯一的全市域“缩小城乡差距”共富试点,打造了共同富裕绿色样板。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近年来,我们聚焦打造共同富裕绿色样本,扎实推进全市域“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等5大省级试点,2022年实现8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85%以上。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殷殷嘱托,引领湖州儿女大力弘扬先富帮后富精神,演绎富民产业新故事,全力推动“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2003年4 月9日,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县黄杜村考察,给予安吉白茶“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高度评价。20年来,我们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市茶叶总产值、亩产值连续8年位列全省第一。扎实做好东西部对口协作,向西部三省五县捐赠茶苗3525万株,带动2064户6661人脱贫。
“余村经验”的重要批示,推动湖州不断深化乡村治理的价值内涵,创新数字乡村建设与治理,持续提升“数治融合”的乡村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对乡村治理“余村经验”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总结提炼余村经验之价值”。湖州市创新发展了余村“八个村”治理经验,并延伸探索镇域治理“织里经验”,平安建设在全省实现“十六连冠”。今年3月,德清县牵头起草
的《数字乡村建设规范》省级地方标准发布实施,成为国内首个在数字乡村建设与治理方面的省级指导性地方标准。
统筹城乡“龙头工程”的战略定位,指导着湖州不断创新深化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塑造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均衡发展新优势。早在“千万工程”孕育之时,习近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把“千万工程”定位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全力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有机融合,基本公共服务评价实现全省“三连冠”。创新推进“共富班车”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提升,服务覆盖民生领域重点人群超6000万人次, 累计获得群众点赞230万人次。202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1:1,成为全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的地区之一。
以《看见》探索媒体监督更高境界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近年来,市新闻传媒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中宣部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契机,聚力市委“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创新舆论引导路数打法,做强《看见》全媒体监督品牌,有力助推主题实践走深走实。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是市委紧紧围绕省第十五次X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奋力开辟“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新境界,加快推动浙北再崛起的重要载体。为了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上的优势,市新闻传媒中心从2022年6月24日正式推出全媒体监督栏目《看见》。
《看见》栏目是全市开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市委主要领导对办好《看见》栏目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并要求“坚持创新制胜、变革重塑、唯实惟先,把《看见》栏目打造成为湖州治理有生力量和媒体监督全新品牌”。
《看见》栏目是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推进工作的“巧抓手”和检验作风的“试金石”,最终目的是推动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落实。干好这项工作,责任重大,必须按照市委的指示要求,把《看见》栏目做深做实,通过《看见》栏目解读出湖州干部的实干作风,让媒体监督成为湖州社会治理的一种有生力量,让《看见》栏目成为市新闻传媒中心的一个全新品牌。
《看见》栏目承载了市委的信任和重托,市新闻传媒中心抽调13名年轻骨干组建《看见》栏目专班,配备了一支10多人的保障团队。一年时间,公开播出241期,其中舆论监督129期、典型报道112期,报送内参8期,推出“关注桥下的风景”“安全生产要时时放心不下”等10多个主题,全网总阅读量超2.6亿, 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19次,两件作品获2022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栏目这一年的成长离不开市委的关心支持,也得益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的核心打法。
“闭环”。闭环运转是栏目生命力所在。市新闻传媒中心确立了“线索收集+督促整改+考核问效”的闭环式监督运行机制,采用《看见·现场+行动+追踪》的“1+1+1”深化递进模式,围绕报道曝光的问题,形成更加清晰的“发现、整改、追踪”闭环流程。群众对所有曝光问题整治情况的平均满意率在90%以上,
有效地让媒体报道的“小闭环”融入到主题实践的“大闭环”。
“迭代”。迭代升级是栏目创造力所在。一年来,《看见》栏目经历了3次迭代。第一次是成立之初,用两个月时间解决了线索收集问题,实现从“无米下锅”向“选米下锅”迭代。第二次是2022年8月24日后,通过市委书记陈浩亲 自到一线收看节目,推动废弃线杆全域整治,实现从“一地曝光”向“全域整改”迭代。第三次是2023年3月以来,以推进桥下空间整治为契机,推动部门在 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发现问题、避免问题,进一步盘活城市空间,激发城市活力,实现从“问题整改”向“思维重塑”迭代。
“有感”。群众有感是栏目凝聚力所在。如何更好消除X委政府工作重心与百姓感知的落差、温差和时差,一直是困扰栏目组的瓶颈问题。为此,市新闻传媒中心优化了“看见”应用场景,设置爆料、评议等多个版块,让341多万湖州人来点题、评论,累计有7500多万人次参与互动,评论留言超30万条。成立《看见》市民观察团,网上报名超千人,遴选了近百名市民代表参与多次“看见行”活动。湖州“看得见的变化”释放出最大凝聚力,百姓评议的高满意度和“《看见》有追剧的感觉,刷新了对湖州的认知”“政府赢得民心,民众收获满意,妥妥双赢”等网友留言,充分诠释了“最有力量的故事,是天下人讲的故事”。
“出圈”。出圈传播是栏目影响力所在。《看见》不仅仅是一档栏目,更是一座城市的营销。从栏目开办之初外界认为我们“办不了、办不好、办不长” 的质疑,到栏目频频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浙江日报》、《南方周末》等多家媒体的深度关注,吸引全国200多家省、市级媒体前来考察学习, 再到被新华社《中国的民主》栏目作为典型案例推介,外界不断强化“湖州, 因看见而美丽”。
《看见》栏目见证了城市发展的蝶变、干部作风的转变和传媒自身的蜕变, 我们的干部员工以加入《看见》团队为荣;我们以媒体监督引领传统内容升维, 提升了市级媒体融合改革的核心价值,在业内反响强烈;我们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和认可,实干争先奔跑者奖、担当作为好干部、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纷至沓来,我们深切体会到,市委造就了《看见》,《看见》成就了传媒。
进一步打响湖州历史名人品牌对策研究
湖州市文联X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大力发掘历史名人丰富多元的现代价值,全面打造历史名人品牌,对于推动地方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文联聚焦如何充分发掘和发扬本土历史名人文化价值,做强历史名人品牌,提升名人效应,全面助推人文新湖州建设开展了研究。
一、湖州历史名人品牌打造的具体实践
梳理归类,初步理清湖州历史名人脉络。经梳理,自汉代到清朝,湖州留名正史者有285人之多。以书画出名的有赵孟頫、吴昌硕、王蒙等,以诗文著称的有孟郊、皎然、钱起、沈尹默等。此外还有小说戏曲家凌濛初、臧懋循,茶
学家陆羽,经学家胡渭、俞樾,藏书家陆心源等。在政界、商界、科技界也涌现了很多风云人物。
设立奖项,增强历史名人光环效应。近年来,市文联作为主办单位或承办
单位,组织了以湖州历史名人冠名的各类奖项的活动策划、组织实施等工作。如徐迟报告文学奖、“赵孟頫杯”全国书法篆刻展、“浙里昌硕”首届书法作品展、“沈尹默奖”湖州市青少年书法篆刻大赛、“管道昇奖”湖州市女子书
法篆刻展、德清县文学艺术“孟郊奖”、长兴县文学艺术“臧懋循奖”等。 举办活动,充分发挥历史名人赛事节庆影响。湖笔文化节已举办11届,本
届组织开展了“松雪归来——赵孟頫书法碑拓全国巡回展”“赵孟頫艺术人
生·湖笔与中国书画艺术”专题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反响热烈。为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以活动周形式举行了座谈研讨、名家采风、朗诵鉴赏、专题讲座等主题活动,吸引全国名家齐聚湖州。孟郊游子文化节至今举办12届,已成为能够辐射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乡愁盛宴。
二、打响湖州历史名人品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湖州历史名人资源一直未得到深度研究开发。一是深入挖掘历史名人资源不够。长期以来,湖州对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应用性开发不够重视,深入挖掘本
人及其作品当代价值元素比较少,迎合现代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创新挖掘则更少。
二是没有建立完整的历史名人品牌识别系统。缺少从全市层面整合名人资源,
彰显文化核心价值的形象识别系统。三是历史名人的矩阵效应还未形成。目前除了赵孟頫、吴昌硕、陆羽、孟郊、沈尹默等少数名人受到重点研究和开发外, 其他历史名人颇受冷落。
湖州历史名人品牌运作没有形成长期集群效应。一是各区县缺乏全市“一盘棋”思想。区县历史名人资源也非常丰富,比如德清有赵孟頫,安吉有吴昌硕,长兴有臧懋循,南浔有徐迟,吴兴有沈尹默,但在开发上缺乏长远规划。二是历史名人节庆和奖项活动未能持久开展。比如,“赵孟頫奖”全国书画大赛只举办了两届,安吉县吴昌硕国际艺术奖只举办了一届,无法形成持久影响
力。三是湖州历史名人资源立体化开发利用欠缺。没有对重要历史名人进行整体包装,全方位开发现代价值,形成品牌效应。
湖州历史名人资源开发与文旅产业发展结合度不高。一是与历史名人品牌有关的“拳头”产品没有出现。未形成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文化产业形态,如具有市场价值的影视艺术、舞台艺术精品很少。二是以历史名人为目的地的旅游新业态没有真正形成。未形成一批历史名人旅游的黄金路线,缺少可感知可互动的文旅产品,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未形成集群效应。
三、打响湖州历史名人品牌对策建议
坚持突出重点,全面实施“8+N”历史名人品牌化战略。一是实施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工程。重点研究赵孟頫、吴昌硕、陆羽、胡瑗、孟郊、沈家本、徐迟、
沈尹默8位历史名人,通过2—3年呈现“三个一”成果,即为每位名人撰写一部文学传记、举办一次名人高端论坛、推出一批最新学术成果。二是打造名人系
列重大艺术奖项。精心打造赵孟頫艺术大奖、吴昌硕全国艺术大展、沈尹默全
国青少年书法奖等,让其真正产生全国影响力。三是举办以名人命名的重大主题文化活动。持续办好湖笔文化节、陆羽茶文化节、孟郊游子文化节、“湖学” 学术论坛、沈家本法学思想学术论坛等,打好组合拳。
坚持品牌导向,努力促成历史名人价值提炼与主题符号深度化融合。一是传承弘扬湖州山水清远的人文情怀。从湖州作为“书画圣地”的文脉出发,进一步探求和突出“山水清远”对当代湖州文化的熏陶,写好“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下半部”。二是传承发扬湖州人崇文重教的优良风尚。重振湖州自古以来办学重才、崇文尚教的文化教育理念,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尊重文化的浓厚氛围。三是传承弘扬“湖商”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务实创新、义利并重、实业报国”的新湖商精神,把建设“六个新湖州”作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坚持系统开发,全力推动历史名人资源市场化转换。一是打造历史名人城
市文化地标。制定古城保护利用总体城市规划,推进城区历史文脉挖掘梳理、物化呈现、活化利用,重点打造“赵孟頫故里”“飞英胜境”“安定书院”等文化地标,整合优化衣裳街、小西街、状元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二是盘活历史
名人文化产业形态。注重联动挖掘人文资源和名人文化内涵。如连片打造莲花庄、赵孟頫墓、赵孟頫艺术中心、赵孟頫纪念馆;丰富沈家本纪念馆展陈资源, 修缮沈家本墓、用好沈家本历史文化园;建成“沈尹默纪念馆”中国散文诗图
书馆;修缮胡瑗墓、新建胡瑗纪念馆、打造口袋纪念公园;将徐迟纪念馆与中国报告文学馆融为一体;整合提升陆羽纪念馆、孟郊纪念馆。三是培育历史名人文化旅游产业群落。结合区域发展特色,通过“名人+名景+名文化+名产”模式,开发时尚衍生品,培育和完善名人文化旅游产业群落。
坚持与时俱进,大力强化历史名人节事传播和网络化拓展。一是举办节事活动提高名人品牌认知度。规划建设名人文化创意园,举办相关节事与庆典活动,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历史名人文化品牌的认知度。二是打造更多原创式沉浸式作品提升名人品牌美誉度。策划原创实景演出,生动展示湖州地脉、文脉和商脉。延伸开发以历史名人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影视、演艺、餐饮等系列品牌,以匠心创作开发潜在市场。三是借力全媒体宣传矩阵扩大名人品牌知名度。学习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打造“云游湖州”数字化历史文化场景。用好、微博、小红书等网络媒介,聚焦圈层、打造爆品,扩大地域、内容、人群宣传覆盖面。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X的二十大部署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高到战略层面。今年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征程上,要在全面总结十年建设经验基础上,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勇做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先锋,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这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全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完善开放制度体系,已经走过十年历程,取得系列重要成果。新征程上,上海自贸试验区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X的全面领导,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统筹发展和安全,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更好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上海自贸试验区承担着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的光荣使命
设立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应对国际经贸规则变化和挑战的主动选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自贸试验区“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强调“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做点压力测试”。十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坚守“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高地,不是优惠政策洼地;是苗圃,不是盆景”的定位, 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推出了一大批基础性、开创性改革开放举措,形成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有力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制度型开放的先行者、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作用,有力践行了试验育种、示范引领的使命任务。
发挥制度创新的“头雁”效应。发布全国首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推动构建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率先把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向金融服务、跨境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等领域拓展。创新体现国际水平的贸易便
利化监管模式,首创一线“先进区、后报关”、区间“自行运输”、二线“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新模式,建成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出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十检十放”分类监管等举措。创设本外币一体化运作的自贸账户系统,率先开展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率先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开展“先照后证”、“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改革,施行企业简易注销制度,创新承诺制注销、强制除名和强制注销。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源自上海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的有145项,占比48%。
打造开放发展的生动样板。先后在汽车整车制造、金融服务、医疗服务、增值电信、检测认证等60个开放领域实现一批全国首创项目落地,在融资租赁、工程设计等领域形成较明显的外资集聚。设立黄金国际板、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再保险国际板,推出原油期货、20号胶、低硫燃料油、国际铜等国际化期货期权品种。建立离岸转手买卖先行示范区及产业服务中心,建设全国首个综合运用境内外数据辅助银行开展贸易真实性审核的“离岸通”平台,促进离岸贸易常态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超过8.4万家,累计新设外资项目超过1.4万个,累计新增外资注册资本1863亿美元,累计实到外资586亿美元。
推动重大战略的功能叠加。建立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五个中心”建设相结合的开放创新模式,实施全球营运商计划, 完善丰富多样的金融机构体系,培育壮大高端航运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推动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强化“五个中心”核心功能。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开设上海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服务平台“一带一路”专区,助力企业投资“走出去”,建设“一带一路”技术交流国际合作中心,助力中国产品和中国标准“走出去”。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牵头成立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建设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助推242家长三角企业到科创板上市,推进长三角市场监管领域合作。
我国已经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战略定力,越要通过主动扩大开放加强国际经贸合作,拉紧全球利益纽带,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新征程上,自贸试验区依然肩负着重大使命,尤其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
开展风险压力测试。我们要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扩大更高水平开放,在制度创新上力争新突破, 在促进开放上争取新拓展,在谋划发展上实现新提高;对外做好窗口示范,在我国推进加入CPTPP和DEPA过程中承担起先行一步、率先测试的任务,以主动开放的作为向世界亮明我国履行开放承诺的鲜明态度;对内勇当先锋引领,坚定不移挺进改革深水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扩大高水平开放破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探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赋能。
二、在新起点上大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关键词是提升,抓手是规则对接,重点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目的是牵引国内相关领域改革。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加快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加强组织实施,确保细化落地。在此基础上,对标开放水平和市场水平较高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国家,系统对接CPTPP、DEPA等国际经贸协定,针对符合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规则条款,做到“可试尽试”。
实施更大力度的先行先试。选择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开放程度要求高、上海具有较好基础的重点领域,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积极探索构建跨境数据管理新模式。数据跨境流动是进一步深化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基础。上海自贸试验区具有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要细化制定数据分类、评估、管理的规范与标准,为国家探索数据出境事前评估、事中存证、事后监管的安全合规机制。主动对接“边境后”规则。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中有很多是“边境后”规则,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是一致的。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在完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扩大知识产权保护的适用范围、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和效率、提高国有企业信息透明度等方面用劲使力,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自贸试验区,就是要通过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吸引更多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全
球资源要素,推动上海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着力提高货物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实施原产地规则,开展国际贸易相关单证、港口物流等数据共享交换,提升货物通关效率。重点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兴贸易业态,聚焦再制造原材料、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生物医药特殊物品等特定货物,优化进出口管理,以小切口带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的整体提升。积极引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逐步放宽和取消与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等模式相关的限制性措施,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出入境和停居留政策, 促进境外专业人才执业便利。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 为制定全国自贸试验区和全国范围内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提供经验。深化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加大电信、教育、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完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实施更有特色的差异探索。上海自贸试验区地处上海“五个中心”核心区, 立足优势、错位发展、开展差异化探索是应有之义。助力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支持法律、会计、审计、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走出去,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建设开放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率先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施路径,便利诚信合规企业的跨境资金收付,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创新面向国际的人民币金融产品,扩大境外人民币境内投资金融产品范围。助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全球营运商计划,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积极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推进建设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探索发展离岸商务。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动江海陆空铁紧密衔接,探索创新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国际中转集拼,提升航运服务业能级,推动浦东国际机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扩大航权安排,进一步放宽空域管制,扩大空域资源供给。助力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展有利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监管创新试点,增强生物医药协同创新能力,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试点,创新吸引集聚海内外科技人才的体制机制。
实现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各类企业比较集中,产业结构比较齐全,经济形态比较丰富,价值创造能力较强,建设成效最终要用发展成果来检验。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结构现代化、产业创新生态化,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
大先导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等六大硬核产业的能级,全力抢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四条新赛道,前瞻布局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
三、不断提高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工作质量
自贸试验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必须加强领导、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构建工作闭环,确保取得实效。
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自贸试验区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和加强X的领导,充分发挥X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使改革开放沿着有利于X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必须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胆探索,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
加强国际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