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目 录
吴晓妹 龚晓莺:
“三新”背景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 1
广州中远海运总会计师李剑:
把握“三新”要义推动企业转型高质量发展 11
广西壮族自治区X委书记鹿心社: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 14
安康市汉阴县委书记周永鑫:
加快追赶超越步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9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张忠家:
全力践行“三新”要求推动湖北绿色崛起 21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海江:
深刻把握“两个大局”与“三新”的逻辑关系 25
临汾市委政研室主任张建山:
深刻领会“三新”要义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31
泽州县委书记高喜全:
学X史践“三新”抓落实全力挺进全国百强 35
绥德县委书记李永奇:
以高质量发展为鲜明主题推动新时代追赶超越 38
中国工商银行机构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张月:
准确把握“三新”精神内涵提高商业银行客户服务水平 40
“三新”背景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
吴晓妹龚晓莺
(2021年8月25日)
一、引 言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ZZ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2021年第9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文章,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2]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四个方面:一是集中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国际影响因素的研究。王修志等(2020)认为,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特别是国际分工合作在全球化中的变化,中国提出新发展格局。[3]陈文玲(2020) 提出,受新冠疫情冲击,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疫情失控、经济失速、政策失灵、民主失范和治理失效等问题,中国就此提出新发展格局。[4]赵英臣(2020) 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带来严重冲击,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重要原因。
[5]李金昌和余卫(2020)认为疫情冲击和国际贸易萎缩等复杂国内外环境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重要原因。[6]二是集中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内影响因素的研究。董志勇和李成明(2020)提出,因为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不确定性增加,我国才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7]柳思维等(2020) 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综合考虑中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后所确定的中长期战略方针。[8]叶初升和李承璋(2021)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当代经济实践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逻辑的必然。[9]葛扬和尹紫翔(2021)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0]三是集中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综合影响因素的研究。郭晴(2020)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际、国内发展变化提出了新发展格局的必然性与实现路径。[11]樊纲(2020)认为,
一方面,国际环境变化使得中国相关产业链存在断供风险,国际循环不畅,另一方面,为更好应对国内外形势结构性转变,我们要更多依靠国内循环,进而成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原因。[12]佟家栋等(2021)认为,新发展格局既是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衰退、全球经济大循环陷入相互牵扯式下滑威胁提出的战略构想,也是中国经济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经路径。
[13]四是集中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因素研究。赵蓉等(2020)主要论证了新发展格局与制造业升级之间的关系。[14]杨明等(2020)提出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双循环发展的战略基础,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内容。[15]江小涓和孟丽君(2021)侧重分析了双循环的决定因素、中国经验和国际趋势。[16]然而,以上相关研究往往忽略了中国提出新发展格局的价值导向、国际因素和自身诉求的统一, 这也进一步导致相关政策建议往往局限于某一方面,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17]。必须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从新发展格局的价值导向、国际因素和自身发展阶段的三位一体视角,探究构建重点发展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机制,这也是本文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在。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时代内涵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赋予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的时代内涵。
所谓国内大循环,是指主要依靠增加人民收入、提升群众消费能力等方式来扩大内需,推动核心科技研发突破,并将其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完善传统发展方式和市场结构,生产出群众需要的物质文化产品并完成市场交换,有效维系生产、交换和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的循环运转。所谓国际双循环,是指在国内大循环有效运转的基础上,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逐渐消除对少数国家和地区的依赖性,依靠更为广泛的国际社会力量,发展以独立自主为原则的外向型经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循环进程中。所谓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是指在主要依靠国内力量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适度借助国际社会力量,
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形成互促共进的新发展格局。
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双循环是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关系。中国经济主要依靠国内大循环,需要借助但不应过度依赖国际双循环,而国际双循环则建立在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国际双循环对国内大循环也产生相应影响,这种影响并不会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内大循环。中国致力于构建重点发展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机制,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国内大循环,即当国际双循环出现问题或风险时,中国仍然能依靠国内力量实现经济发展,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这是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原因所在。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经济一体化要求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不论是资本、技术、资源和人才等都必然通过全球的产业网络进行配置。当前,中国市场规模巨大,许多全球产品的最终消费在中国得以实现。同时,中国是全球工业体系最完善、最健全的国家之一,这意味着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很多中间产品都是通过中国成为最终产品。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不仅相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与贸易国,且成为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提高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18]中国的产业体系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体系,中国已经成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并且,中国在经济一体化网络中的份额和地位逐步提升。[19]从世界层面的发展看,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是全球就经济发展的主基调,虽然逆全球化趋势在短时间内会形成冲击,但是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资源配置的网络层级不断提升,很多国家所具备的全球资源配置的网络体系进一步强化了经济一体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和辐射范围。这必然使得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因此,经济一体化是中国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理论基础。【更多文库 微信:dadawk01免费领取】
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全球价值链是全球产业分工重要的三个阶段, 特别是当前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分工的主要形式,这也必然要求中国形成对应的新发展格局。这也是为什么说新发展格局不仅仅是国际发展环境所导致的重要原因,只有中国的新发展格局适应了全球分工的模式,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这种竞争地位的本质就是掌握全球价值链的控制权和主导权,形成核心竞争力。纵观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历程可以发现,在产业间贸易阶段,中国开始推进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格局;在产业内贸易阶段,
中国已经形成了国内国外双循环的基本格局,并且以产业间的中间品为循环的载体;在全球价值链阶段,中国必然要形成以内循环为主体、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更好地提升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旨在解决西方国家对中国提出的责难,消减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中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关键。无论是从国内实际还是基于国际形势来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有助于降低和减轻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 有助于为中国经济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新动力补给,有助于中国培育出新的发展引擎和经济增长点。其次,推动国际双循环是中国反制西方封锁制裁的关键。在目前形势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技术封锁和贸易限制日渐加剧, 给我国开放发展和对外贸易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基于此,必须推动中国经济更好地实现国际双循环,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和外交关系,反制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经济封锁和相关制裁。最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中国依靠自身力量、适度借助国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