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 智囊团” 系列№ 5 3 1
2023年6月
目 录
中共盐城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卫红:
把牢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的战略定位 1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邓萍:
从意识形态角度谈高校公文处理信息化 5
济宁医学院高立: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9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桂龙:
X的十八大以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回顾与展望 15
晋能控股集团山西新村煤业有限公司田圣印:
对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26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潘旭:
高校纪委监督保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理论与实践 以无锡工艺
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为例 29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文嘉:
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策略研究 35
江苏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仲逸智:
关于新时代加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若干思考 42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霞丽:
关于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安全与创新之管见 51
贵州师范大学国家民委多民族文化融合与区域发展研究基地韦志奋:
贵州青年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创新 60
南昌师范学院王俊:
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6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世飞:
加强X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重要意义、关键领域与实现路径 70 13.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玉玉:
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82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王冠宇:
坚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三重进路 89
梅宁华:
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98
中共广东省委X校哲学教研部周峰:
坚守X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 106
马倩: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 109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国正:
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路径 113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
科学认识和防范新时代意识形态风险 123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燕来: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30
山东师范大学朱文琦:
论历史自信的意识形态功能 学习X的二十大精神 133
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田建龙:
强化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 143
中共榆中县委X校齐万佳:
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与深刻启示 145
贾彦峰:
谁能赢得青年? 基于意识形态的三维推演 149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刚:
深刻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166
刘迪:
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效能的路径探究 180
王慧:
完善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制度机制的思考 188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靖:
网络舆情生态视角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探析 200
张俊: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212
安徽中医药大学方林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221
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黎欣:
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与提升路径 231
江苏海洋大学张元: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治理策略研究 238
昆明理工大学李佳洋:
新时代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44
罗开林:
新时代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探析 251
苗长胜:
新时代加强X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逻辑及实践路径探析 254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夏文熠:
新时代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风险挑战、能力短板和提升路径 265
吴小玉: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272
张远向: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经验呈示 281 39.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玉珠: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基本要求与实践路径 292
洪向华:
新时代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部署及其实践路径 300
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客运分公司X委工作部副部长王硕:
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311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继东:
新中国成立以来应对西方打压、干涉、制裁的意识形态经验及启示 314
中共延边州委X校赵异:
延边州乡村意识形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328
王永贵:
以历史主动精神打赢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斗争 333
中共黑龙江省委X校ZZ与法律教研部董小宇:
中国共产X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经验与启示 344
王永凤、杨忠林:
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考察、基本经验及实践指向 352
张志丹:
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意蕴 368
广西政协报通讯员阮孟霖:
重视思想建设 加强宣传引导凌云县政协抓紧抓实意识形态工作侧记 381
张莹:
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三重合力” 383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陆风:
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做好三农网络舆情工作 389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段港回:
百年变局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392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孙涛:
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思考 401
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晓东:
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409
陕西师范大学陈答才: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探析 415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国雄: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系统论探析 42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X委X校崔颖:
新形势下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思考 440
把牢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的战略定位
中共盐城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陈卫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掌握X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近年来,盐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把好思想导向、舆论导向、文化导向,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工作有效路径,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和风险防控,进一步凝聚全市团结奋进的思想共识。
一、加快夯实ZZ理论学习根基,把“指导实践”转化得更加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用X的创新理论武装全X、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盐城坚持以“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为总要求,持续深化思想理论建设,有效提升各级X员干部思维层次、素质能力水平,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
以理论学习“汲取钙质”。重抓中心组、X员领导干部示范引领,带动全体X员和引导广大群众多形式、分层次学习,确保“全面学、全员学、全覆盖”。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在景区、文博场馆、邻里中心等场所设置学习区域, 开展X的二十大精神“微学习、微宣讲、微文艺、微分享”活动,鲜活化、立体式推动X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全市各级X委(X组)中心组学习全覆盖, 采取集中学习、辅导报告、交流研讨等形式开展学习,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市县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X的二十大精神220余次。上线盐城市学习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网上展馆,“学习强国”盐城学习平台推送宣传阐释X的二十大精神文章73篇,引导激励全市上下增强发展信心、汇聚强大共识。
以理论宣讲“播撒火种”。X的理论宣讲承载着推进X的理论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落实的重要任务。盐城高度重视面向各类群体的特色宣讲工作,整合先进典型,组建乡村贤达、“百姓名嘴”宣讲队伍,整合理论专家、“百姓名嘴”、大学生宣讲志愿者,推动二十大精神深入项目园区一线、机关单位、村居社区、校园军营、媒体网站、街区场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场所,截至2022年11月底已开展理论宣讲2000余场次,受众近30万人次,用“乡音”传“X音”。
以理论阐释“浇筑初心”。依托《盐阜大众报》“理论周刊”栏目载体作用,持续开设X的二十大专版,已推出7个专版25篇署名文章,专版刊发学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组织全市理论专家撰写系列理论文章,邀请市外知名专家点评盐城贯彻X的二十大决策部署的生动实践。出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盐城实践》专辑,组织市级社科智库专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金句”,推出阐释短视频,以多种方式面向社会广泛阐释解读X的二十大精神。
二、加快完善新闻舆论引导机制,把“凝聚共识”落实得更加有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盐城从内容形式和传播渠道两方面发力,有针对性地生产“内容+创意+技术” 的媒体产品,形成传播矩阵。
深化全媒引领模式。围绕学习宣传贯彻X的二十大主线,注重宏大主题与微观叙事相结合,聚焦盐城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富裕等主题, 推出一批新征程上“竞逐新赛道勇当排头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篇章的基层经验和典型案例,国家级媒体采用相关稿件44条,其中《新闻联播》3条、新华社客户端16条、《人民日报》(含海外版)18条,以全方位内容矩阵向更多元群体渗透,提振全市人民精气神。强化互联网思维,市、县两级组织系列融媒活动,制作宣传X的二十大精神《听X指挥、一心为民——我为红色经典代“盐”》短视频,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推出《盐城长3岁了》等短视频,被新华社等央媒转载。
放大盐城独特优势。加大对外沟通,积极抢占网络社交平台,持续办好“盐城发布”政务发布平台,提升扩展“发现盐城”海外媒体矩阵,稳步增加粉丝数量,增强粉丝黏性。向国际传播盐城声音,截至2022年10月底,“发现盐城” 脸书和推特平台粉丝量超17万人,曝光量超1200万,互动总量超21万次,展示“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发展活力。加强特色文化传播,推出江苏文化名片外宣短片《奇技》,向世界推介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湖杂技。结合中韩文化交流年、中韩建交30周年契机,组织中外媒体采风活动。与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联合推出《生灵␎奇境——中国盐城黄海湿地》科普画册,
入选江苏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
提升信息发布水平。紧扣X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等关键词,规范新闻发布渠道,做好重大成就、重大政策、重要活动的权
威发布,持续稳妥做好疫情信息发布,引导社会舆论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 推动建立高效、顺畅、权威、快捷的新闻发布体系。组织各地各部门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助理进行新闻发布工作专题培训,持续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
三、加快推动各类阵地建强用好,把“工作框架”搭建得更加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这就要求进一步明确“牢牢掌握X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推动各类阵地提升工作针对性和专业性。盐城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守牢守好各类思想舆论阵地,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文化文明互促并进,进一步弘扬正能量。建立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联席会议制度,协同推进重大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严把内容导向关,制定《盐城市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选题指南》,避免主题同质化和题材扎堆,编制《文艺创作行动计划(2022—2025)》,提升文艺创作的组织力和统筹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淮剧《范公堤》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文旅部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省委宣传部重大题材重点跟踪(资助) 项目。深化文明创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大红色资源优势,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覆盖,有序围绕学习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开展宣传、宣讲、阅读、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在服务群众中宣传教育群众。
网络治理完善体系,进一步加强支撑力。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治理体系建设,制定《全市敏感突发事件网上舆情应对处置规范》
《网络信息管理联合执法协作机制》,加快构建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健全网站(平台)、账号管理数据库,网络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强化对各类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源头治理,建好网络应急一体化指挥、举报平台,推动各级各部门提高学网、懂网、用网水平,积极主动回应网民关切,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重点领域深化融入,进一步突出实效性。依托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重点领域业务工作的融合推动。压实学校X委主体责任,强化课堂教学、中小学教材教辅使用及试卷命题等内容的审核把关,加强学校网站广播、学生社团、讲座论坛等阵地建管。深化宗教领域意识形态形势把握,研究会办重难点矛盾问题,推进全市宗教领域专项排查整治工作,强化线上线下处置。深入开展“扫
黄打非”斗争,查办刑事案件11起,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四、加快健全意识形态责任体系,把“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稳固
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 这就要不断加强X的全面领导,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各项要求,凝聚工作合力。盐城出台市级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责任要求, 压实责任链条,推动各级X委(X组)强化履职尽责。
多维发力,推动“落在点上”。先后出台意识形态工作“四责”清单、年度意识形态工作要点、分析研判联席会议制度等文件,推动各级X委(X组) 把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层层压实各级领导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目标任务管理、年终述职、民主生活会,纳入年度X建考核, 纳入X的建设、平安盐城、民族宗教、教育改革、外事工作等工作要点,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走深走实。
跟踪问效,推动“抓实抓细”。建立定期自查问缺、动态抽查问实、专项督查问效“三查三问”督导机制,开展市委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督查,做到重要节点每周督查、其他时段常态督查,定期通报督查发现的问题隐患,并跟踪督促整改,2022年以来共通报整改问题隐患95个。各地各单位对照督查存在的共性问题,举一反三,同步整改。
创新方式,推动“因地制宜”。进一步发挥基层创新优势,将意识形态工作深入一线。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书记说”活动,推动基层X委(X组)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责任、X委(X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该活动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组织开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时刻在线”行动,推动X员干部“思想在线”、各地各单位“行动在线”、市县两级“督查在线”,有力提升X员干部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安全意识。评选建湖县上冈镇大唐村、中韩文化客厅、“言+买”书汇等22个市级意识形态工作联系点,形成一批意识形态工作示范,以点带面打牢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基础。
在新征程上,盐城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力推动X的二十大精神在盐城落地落实,在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盐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上展现更大作为。
从意识形态角度谈高校公文处理信息化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邓萍
[摘要]高校的行政公文对意识形态公文信息化处理工作的重视,但也存在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引导不到位、重点专项工作实效性不强等问题。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强化责任意识;完善公文信息化处理的工作机制,注重高校公文信息化处理工作的责任落实;注重积极正向的意识形态引导,提高信息安全的防控能力;聚焦高校重点教学工作项目,加强校内各部门的协调联动,提高高校信息化公文处理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意识形态;高校公文;处理;信息化
一、意识形态与高校公文处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公文处理信息化是高校办公室事务的日常工作,也是高校办公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公文信息化处理对于高校未来发展的影响意义深远。在高校进行日常教研资料等相关文件进行存储和整理的过程中,通过信息化办公软件及时地总结和归纳,并通过数据分析的功能,不断探寻有助于高校提高教学水平的措施,同时也能节约文件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降低高校的行政成本,从而提高文件管理的质量和高校办公室的工作效率。
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受到现代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管理的办公模式已经逐步替代了传统的办公模式。公文处理是高校办公室综合事务中的一项日常工作,公文信息化管理是当下数字信息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无论是档案管理还是信息的存储,信息化管理的便捷性远高于传统的纸质办公模式。因此,高校应该重视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下发展的大趋势,积极的转变思想,积极推动高校公文信息化处理的应用办法全面落实,以适应高校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受传统的意识形态影响,高校的行政工作主要以人为主,将繁琐的记录和存储工作责任落实在个人身上,一旦由于文件存储不当或是公文信息整理不规范,就会导致高校历年的重要文件丢失和损坏,会给高校的文件管理造成严重的损失。结合当前意识形态和高校办公的实际工作情况,应正确认识公文信息化处理在高校行政工作未来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助于增强高校行政工作的时效性,提高高校教职员工的责任意识。强化教职员工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自觉规范的将公文信息进行高质量的
整理和录入,在实践的工作中不断总结文件信息化处理的技巧,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高校办公室办公效率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二、意识形态视角下高校公文处理信息化的发展优势
意识形态视角下要注重提高高校教职员工思想精神的力量,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行政人员的责任意识,用正确的舆论引导教职员工积极的转变固有思想,用崇高的意识形态塑造人的思想,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工作对教职员工的正向引导。充分调动每一个高校内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新形势下,要坚持和利用好思想ZZ教育工作的正确引导,高度重视思想ZZ工作在动员群众中的重要价值。
使用公文信息化处理系统还可以克服公文纸质文件传递所带来的时间和信息的滞后问题,为提高信息传输的速度,增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的安全性,以节约高校行政成本和集中式部署管理,高校只需要配置几台连接互联网的办公电脑,并配置相应的办公软件即可对收发公文和信息存储、数据管理等工作进行高效处理。高校电子公文处理必须遵循标准化、规范化、高效运行的基本原则,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方面以高校公文格式为标准,规范了公文收发流程、具体的文件格式、文字内容等;另一方面,以低碳无纸为的节能减排的理念为基础,尽量少使用打印的文件,广泛地使用电子版的文件形式, 通过电子版文件的传输和保存系统,以局域网为平台进行无障碍流通。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能够尽快完成文件收发的所有流程,保证文件的快速高效流通。如表1所示。
在信息化数字校园发展的形势下,高校信息化公文处理系统平台的建设目前还尚不完善,在全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还没有全面普及,系统平台的功能开发也不完善。如何提升区域内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校园信息电子公告将其与高校办公OA系统相结合,是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必须探讨的问题。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反映出社会经济形态和ZZ制度的思想体系。对于高校行政工作的意识形态受到传统办公室工作氛围的影响,要积极的转变高校公文管理的模式,通过社会意识形态的独立特性,对高校行政工作的转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意识形态与高校公文处理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行政管理的公文管理信息化的转型,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做服务支撑。高校公文信息化的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具备专业电子信息技术的服务团队,随时
为高校公文信息化处理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专业的、高效的维修服务。
但是,由于目前高校一部分教师和教授对信息技术和手机软件的操作不熟悉,在日常教研活动或接收高校行政公文的时候不能通过电脑和手机软件进行查看,例如,如何使用的线上编辑软件功能编辑xsx工作表格信息,部分教职员工不善于使用手机软件,对软件功能操作不熟练,不能及时有效的对高校行政管理相关的信息做出及时的反馈。且一部分教职员工对信息化软件有抵触情绪,也就是因为他们的意识形态还停留在传统的纸质办公模式,对信息化技术嗤之以鼻,且不愿意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的技能,严重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向智能化、信息化办公模式的转型。因此,高校教职员工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得高校行政办公的工作形式不再受办公环境的限制,高校各级领导和教职员工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端进行远程办公,因此,全校教职员工应该定期的安排专业的网络信息化办公技术培训,让全校教职员工都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信息化计算机办公软件和手机软件的使用方法,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
四、意识形态视域下高校公文处理信息化转型策略
在转变高校行政公文信息化工作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应重视建立高校公文信息化管理制度,其制度要保障公文信息化处理的严谨性、明确性和高效性, 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例如,收发文件的具体流程,需要收集和整理文件、登记文件、传阅文件等。明确高校行政办公室内部具体的工作职责及工作范围, 对每一项文件的收发和整理都要有明确的责任说明,每位员工都建立一个工作档案和账号,这样在教职员工登录账号之后,对软件上任何一项操作活动都能体现出操作记录,这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够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由此可见,提高高校行政工作的公文处理效率,要明确规定公文的处理的工作流程,对于需要加密文件要划分严格的等级权限,分层处理加密文件, 还要针对加密文件的安全性设置密保,才能有效保障高校公文的安全性。
目前我们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行政公文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需要依托互联网信息化管理技术和相关专业管理软件进行管理。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实现行政公文的总体集成,达成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建立统一
的、高效率的公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用户可以登录账号进行实时访问,这将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的行政服务质量。高校公文信息化管理的解决方案涉及文档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安全管理、文档查询和统计等全过程管理。高校应积极转变意识形态,探索如何能够有效创新高校公文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实践措施, 以实现高校公文信息化交互和管理全过程的智能化发展模式。高校内部对公文的收发过程要体现出制度性、整体性。高校各专业教师和校领导的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意识形态,不断督促自己与时俱进,以适应现代高校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积极的运用各种智能化的处理软件,履行本岗位的职责,还包括对各种公文的内容的做到保密。如人事调动的红头文件、高校X支部的红头文件等。高校公文信息化的管理针对公文的扫描、录入、整理、归档、调取、统计、编辑、研究等文件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具备相应的管理和备份的功能,以及公文入库的申请和登记功能,包括原始文件和数字文件的借阅和归还,并能实时统计公文的使用情况、借阅热度等数据。如表2所示。
通过定期开展高校公文处理和信息化管理培训,针对教职员工对信息化管理不同的接受程度展开分阶段、分批次的培训,协同办公软件平台提供的公文管理功能,利用工作流的原理来建立公文流转机制,通过流程模板和流程节点保证公文从拟定到发布的全过程,确保在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变动的情况下,公文保存和调取等信息能够继续使用。通过节点权限控制公文的审批批示;公文信息化管理的培训还包含对收文管理、发文管理、签报管理、公文督办、公文统计和公文档案等几个部分,实现了高校日常公文信息交换、查询、督办等功能的实现。如表(3)所示。
由此可见,定期开展公文信息化技术培训,开创高校公文处理和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努力为高校改革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结语
从意识形态角度看高校公文处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应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引领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师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每一个高校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转变意识形态可以动员高校领导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引领和教育高校教职员工中的重要价值。充分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导向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济宁医学院 高立
[摘要]高校作为X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在完成知识传播的同时, 更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相关对策,对于今后国内各高校稳步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坚决维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对策
早在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X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X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特别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X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不仅指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更道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全局性意义。以此为指引,国内高校均在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通过对国内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归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对策,为高校今后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及经验借鉴。
一、意识形态相关概念的提出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于18世纪法国思想家德斯杜特•德 " 托 拉西撰写的《意识形态原理》,其中把“意识形态”界定为“思想的科学”“观念的科学”,认为意识形态概念不仅有理论上的、哲学认识上的意义,更是一种能为人民服务并使人民摆脱种种偏见的科学。之后,国外相关学争相开展有关意识形态的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独特见解。当前,对于意识形态的概念普遍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的世界观和思想的总和,是以一定哲学世界观为基础的ZZ理论体系,或者说是一种“ZZ世界观”。直至1846 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通过把对观念的认识分析改造为社会学分析和ZZ学分析,并进一步建立了更为完善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最终成为公认的现代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者。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现状调查
2022年2月,通过中国知网(www.cnki.net)总库进行相关文
献检索,检索条件:[主题%=‘大学生意识形态’or题名%=‘大学生意识形态’ortitle=xls(‘大学生意识形态’)orv_subj ect=xls(‘大学生意识形态’)];检索范围:总库。
检索最终纳入相关文献18463篇,且有关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年,之后的近20年时间内,相关研究文献的发文量一直保持在100篇/年以下,直到2005年,有关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的文献的发文量才有了较为明显的上升,达到160篇/年,此后,有关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文献的发文量普遍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2021年,预测发文量已达2096篇/ 年。而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相关研究主要主题词分布方面,“思想ZZ教育” “大学生思想ZZ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排名前10位的主题词共涉及10451篇文献,占检索文献总数的56.61%。
总体看来,国内有关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未受到相关学者的足够重视,也未出现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2005年之后,有关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国内相关学者的重视,不仅发文数量逐年上升,且基本形成了以“思想ZZ教育”“大学生思想ZZ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ZZ教育”及“意识形态”为核心的聚力研究方向。但与此同时,国内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研究也具有较为分散、各自为战的情况,不仅各发文机构及国内学者的分布较为平均,且相关学术期刊的发文量也大致相同,即总体看来,国内有关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研究方向普遍较为分散,且缺乏专业领军人物及科学合理的梯队结构,相关合作研究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归纳
当前,国内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X组织的活动以及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方式进行,但在实际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却往往出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实效性不强的情况:部分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未能科学合理规划整个教育过程,进而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参与程度低、互动不积极、最终成效不理想等情况的出现;部分高校针对大学生展开的意识形态教育过于关注其ZZ性,过于注重对大学生的统一管理和理论灌输,功利化目的较为明显;部分高校并没有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教学效果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不能够及时解
读国内相关文件精神,不能够做到紧跟时代步伐,最终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缺乏实效性的问题出现。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需要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单位)、二级学院、学生团体以及全体教师、大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与密切协作方能顺利完成。但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缺乏沟通、各自为政的现象:虽然各行政管理部门(单位)、二级学院甚至学生团体均能够按照学校统筹规划主动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并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与此同时,由于各行政管理部门(单位)、二级学院甚至学生团体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意识形态教育内容重复、过程拖沓等现象的出现。另外,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还或多或少的存在这闭门造车、各行其是的情况,高校之间对于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大量优质教育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先进的经验与优秀的成果难以开展大规模的推广。
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主要是依赖思想ZZ理论课这一主阵地,内容也是以思想ZZ理论学习、优秀人物专题讲座、爱国主义基地实践教育等形式居多,无论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或是教学方法的采用上,教育模式都较为单一,进而导致学生的理论兴趣不易被激发,自主学习动力不强, 学习主体性不易被彰显,最终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部分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机械地向学生讲述思想ZZ、意识形态、社会发展的某些理论概念,极少将当前先进典型事例、优秀人物故事融入大学生意识形态过程之中, 宣讲缺乏足够的感染力,大学生难以对相关宣讲内容形成心理共鸣最终意识形态教育收效甚微。
随着当前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高校普遍完成了校园信息化的全覆盖建设,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日常学习活动,更可通过网络完成娱乐、购物、交友等各项日常活动。与此同时,大学校园内有关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亦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逐渐由线下转至网络,并且能够实现从网络空间向现实空间的快速反渗透。尽管当前各高校均非常重视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不仅定时(不定时)开展基于网络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更派遣专门人员负
责网络意识形态及舆情信息安全,但由于网络的时效性、私密性与虚拟性等特点,仍有可能会使得一些意识形态方面的负面内容,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借机得到传播,进而给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四、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对策
作为高校,必须明确X委和X委书记对全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总体责任, 坚持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出台专门文件,形成X委统一领导,X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处等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把牢正确办学方向,更需要不断夯实X管意识形态建设这个基础,积极引导广大大学生通过接受意识形态相关教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完善运行机制的保障。通过合理地设置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大学生意识形态日常教育队伍建设,做到以各二级学院、班级、团支部为单位,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日常教育工作,力争让每名大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意识教育的全过程。与此同时,作为大学生日程管理工作者,根据不同时期大学生思想变化情况,动态掌握大学生思想情况,用科学态度掌握大学生思想变化情况,并形成缜密的大学生思想档案,及时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ZZ教育及意识形态教育出现的突发情况、突发问题,有效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实施有效的思想ZZ教育及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ZZ工作的核心,思想ZZ理论课是对
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高校的思想ZZ理论课不仅本身应蕴含丰富的意识形态教育资源,更应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整合、扩展意识形态教育相关资源,要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思想ZZ理论课教学全过程,提高思想ZZ理论课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在理论上真懂真信、在实践上自觉践行。与此同时,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把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把课
外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目标进行有机结合,使大学生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充实精神生活、增强意识信念、提升道德境界, 最终潜移默化的完成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作为高校思政教师,不仅需要承担着大学生意识形态、思想ZZ等专业理论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更因其特有的学科专业素养,进而成为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及思想ZZ教育的主要群体。因此,做好教师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引导学生坚持正确ZZ方向的基础和前提。在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既要着眼于大学生群体,通过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学生努力成为X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材,更好关照到广大教师群体,通过意识形态教育,使广大教师在成为大学生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引导者的同时,更能够成为大学生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此外,学校更应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引导广大教师把握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占据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的主阵地,勇敢担起社会责任,打造坚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当前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互联网在承担日常沟通交流功能的同时,亦逐渐成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作为当前网络最大的使用群体,大学生在日常学习、购物、交友等方面越来越依赖网络,进而成为受网络影响最深的群体。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更要把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的有力补充。高校不仅要适应“互联网+”“微时代”等新型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势,加强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更要利用自身网络及舆论优势,将“两微一端(官方微博、官方、今日头条客户端)”等作为思想ZZ工作新载体,增强思想ZZ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有效开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及教育工作。
五、结语
高校不仅是传递知识、培养人才的摇篮,更是坚定信仰、传播真理的堡垒。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最终成效,对高校最终培养身心健康、意志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通过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
切实可行的相关对策,不仅能够帮助广大大学生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定地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帮助,
X的十八大以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回顾与展望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程桂龙
摘要: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X的十八大以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相关研究不断增多,在研究范围的拓展、政学研究的关联、研究方向的扩充、研究深度的增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来看,在研究宽度、厚度、密度、热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结构与框架的匹配、机制与体系的衔接等方面进行改进与提升,以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困境;路径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交织的重要阶段,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激烈。X的十八大以来,X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多次对意识形态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意识形态安全逐渐由政策导向朝政策实践过渡,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不断推进。X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12次提到“意识形态”一词,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近年来,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算法推荐、元宇宙等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网络信息化加速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遭遇的挑战与冲击不断增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要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当作当前和今后各方面工作的一个重点,引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正常发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融合了网络、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等各种要素,是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的综合体。当前,国内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研究还显不足,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范围界定、安全作用定位、治理限制因素、治理路径渠道、治理评估反馈、治理体系完善、治理经验推广等方面仍存在缺陷。有必要对X的十八大以来国内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厘清现阶段研究现状,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有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借鉴。
一、文献计量分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概述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10.29亿,
占比达99.7%,互联网普及率达73.0%[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突破10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3]。网络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对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全方位的影响。因此, 加快网络参与状况与网络参与行为研究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尤为迫切。现阶段,国内针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进行了比较丰富的研究,在研究范围的拓展、政学研究的关联、研究方向的扩充和研究深度的增强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当前国内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主要涉及著作、论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会议、报纸等不同类型,文献种类不断增多。著作方面相对较少,王永华的《网络媒体传播下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年),黄冬霞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年),吴满意等的《网络意识形态相关问题初探》(人民出版社,2019年) 等对国内外网络意识形态的逻辑和风险进行了研判,对其生成机理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2012—2021年,共有各类文献838篇(见图1),其中期刊论文695篇,占文献总数的82.94%;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05篇,占文献总数的12.53%;报纸文章38篇,占文献总数的4.53%。现有研究文献以期刊论文为主,占比超过八成;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为辅,二者总计占比超过95%。学位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说明部分高校已经开始系统性地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研究范围不断拓展。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既是一项ZZ关注议题,也是学术研究热点。ZZ上对意识形态的关注进一步助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在“人民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中搜索关键词“意识形态”发现,自2012年X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至少在64个重要场合,99次提及意识形态,其中最早的见于2013 年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涉及场合既有国内也有国外,国外多为会见外国领导人或在主旨会议上发言,国内多为通过各种专题会议提及,如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X的十九大、X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等,提及密度逐渐增加,显示出国家对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视不断增强。ZZ领域的重视程度同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产出速度呈正相关态势,国家对意识形态的关注及新理念新政策的提出客观上促进了学术成果的增加,各种理论阐释的增加反过来又进一步深化了ZZ关注的力度,政学关联更加密切。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不同安全要素组合的共同体,本身涉及的变量比较多。当前研究涉及的方向较为丰富,包括网络意识形态、网络空间、网络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体系、新媒体、大数据、网络文化、社会思潮等近40个方向;研究学科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思想ZZ教育、ZZ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视角;研究层次包含基础研究、政策研究、行业指导、高等教育、高级科普等不同方面,其中以基础研究为主,占比达64.47%,政策研究为辅,占比达17.61%,研究方向的多元在客观上丰富了研究的形式与内容。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以高校为主体,国内诸多高校及研究机构进行了比较丰富的研究。其中,郑州大学相关文献最多,有17篇;重庆邮电大学其次, 有16篇;燕山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共中央X校、河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相关文献都超过10篇。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及与通信信息类学科关联较为密切的大学,各高校从自身学科优势、行业优势出发进行实证研究,增加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研究论文中有基金项目支持的共计219篇,占论文总数的31.51%,其中有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的106篇,占论文总数的15.25%,说明各类基金项目较好地支持了研究开展。研究论文中CS SCI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共计195篇,占论文总数的28.06%,相关研究成果整体质量较高,较好地体现了研究水平。纵观来看,现有研究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学科、地域限制,呈现出多点发力的特点,研究成果质量不断提高,逐渐由短平快的一般论文向高质量学术论文转变,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客观上促进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深化。
二、研究内容进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述评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影响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对文化安全、信息安全、ZZ安全、社会安全等都有重要影响。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意蕴、内涵构成、治理困境、影响要素、治理路径等方面,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研究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工作的开展积淀了经验。
内涵及构成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主
要体现为过程论、层次论、要素论等三种形态,通过理论阐释与解构分析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状况进行研究。
过程论
过程论也可以称为延伸论。相关研究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概念受主客观环境不断建构影响,是网络语境下意识形态安全关联要素的集合与补充。如赵继颖等人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一种战略博弈过程,是利用网络空间认知差异,通过互联网识别外在空间威胁,抵制各种不良价值观倾向影响,实现国家主流价值取向稳定与安全的过程[4]。通过先进网络技术减少外来技术、理念冲击,加强意识形态问题识别,进而提升意识形态安全防控能力。何茜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同新时代的特征相结合,融入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其中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非传统安全要素契合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要求,有助于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维护[5]。从总体国家安全中的非传统安全要素进行梳理,实现各种安全形态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融合。姚元军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网络特性同意识形态特点相结合产生的新场域,是传统意识形态在网络语境下的新发展与新转变,其并非一成不变,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同时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6]。从意识形态的本质、网络的特性、物质意识辩证关系等角度认识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属性与价值意蕴,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既可能正确反映价值导向也可能歪曲反映本质内涵。这些研究涉及到动态防御、本质特性、非传统安全等角度,丰富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内涵构成及关联特性,增强了研究的价值解构与范围拓展。
层次论
相关研究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构成分为不同层次,存在一个并列对等,互相补充的关系。如蒲清平等人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网络等新媒体因素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提出挑战的背景下产生的,具体来说可分为三个层次。从国家执政看,主要指国家掌控内外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领导权、管控权, 实现自上而下、由内到外的顶层约束与引导;从社会基础看,是在一定空间内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形成自下而上、基础稳定的认同群体;从功能特性来看, 是通过有形无形支配实现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空间内的价值引领和导向,实现网络空间安全与价值导向的一致[7]。这一论述把网络意识形态划分为不同的认知与建设层级,通过从整体到局部、从外部到内部、从国家到个体的方式实现
了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层级认知差异界定。路媛等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需要在有界与无界的碰撞中明晰,在广度上,实现了网络范围无界和意识形态范围有界之间的融合,使网络和意识形态范围更加明确;在宽度上,实现了网络内容无界与意识形态内容有界的区分,使网络内容覆盖并凸显意识形态价值;在深度上,实现了网络发展趋势无界与意识形态发展有界的界定,使意识形态治理体现网络特性并实现价值归属[8]。以网络意识形态发展演变中存在的各种差异,从广度、宽度、深度明确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边界限定,实现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横向到边与纵向到底的融合,从三维立体角度实现了更大层面的交叉。这些研究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构成层面和交集界限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论证,明确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层次和范围,丰富了研究的整体架构和结构层次。
要素论
相关研究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由诸多关联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如奉鼎哲等人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网络特征,以关键要素的形式呈现,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三类。第一,体现为统一的系统,通过网络为串联把网络空间的各种社会思想融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思想价值引领。第二,体现为价值延伸,是传统的线下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在网络上的拓展,实现了价值的有序衔接。第三,特征表现的观点,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网民个体和社会需要的特征表现[9]。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集合了系统体系、空间扩展、社会需求等不同特性,实现了思想观念集合、价值范围延伸、个体社会需求的契合,是网络空间特性同意识形态需求的有机融合。史献芝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网络技术手段同制度安排的结合,是网络空间安全与国家政权、主权安全维护的结合,是保证网络意识形态免受外界干扰与破坏的一种能力体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维护能力的强弱受信息技术发展水平高低同制度融合水平强弱的影响[10]。通过技术、制度的发展状况、融合状况协调不同要素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维护中的作用。这些研究从过程梳理与体系优化,技术治理与制度建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充实了网络空间的基本内容、价值内涵与体系架构。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立足于现有困境。伴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意识形态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式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信仰淡化等多重因素制约。当前,大多数研究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限制因素主要集中为外因主导型、内因主导型、综合平衡型三种类型,以内外交织的方式制约网络意识形态健康有序运行。
外因主导型
外因是“表”,是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从外到内有效治理的外在表征与显性要素。相关研究认为,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外在制约因素在上升。如郑殿琪认为,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国外技术垄断、信息霸权、意识形态渗透等威胁[11],通过外在网络整体环境与网络技术更新迭代,形成外在技术优势、话语优势,在网络空间与文化领域形成负面牵制。张厚远认为,当前中国所面临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主要问题集中在西方势力企图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培养“异见人士”炮制虚假信息;攻击中国的“民主”和“人权”问题[12]。通过国外信息技术向国内隐性渗透、特定网络群体辐射扶持、舆论攻击抹黑等方式实现对特定人群的价值观塑造,实现网络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夏自军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造成重要威胁,主要表现为“美西方对网络的控制能力使其对我国网络管控形成冲击,限制我国国际国内网络话语主导权的发挥;网络的普及和推广客观上扩大了网络空间各群体的争论,使传统的线下模式同新兴的线上模式发生融合变化, 进一步扩大了网络空间舆论引导与管理的难度”[13]。美西方国家的网络控制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环境的冲击逐渐具象化,意识形态领域竞争更加白热化。这些研究从技术角度、信息安全、文化渗透等方面剖析了域外因素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增强了对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复杂性的认识。
内因主导型
内因是“里”,是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从内到外有效治理的内在要里与隐性要素。有研究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内因占主导,国内管控现状是制约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如黄美娟认为,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主要受网络普及化、信息化与开发使用简单化、形式化;平台建设系统化、规模化与网络话语鸿沟扩大化;管理逐步科学化、制度化与危机预应的能力不足[14] 等因素的限制,技术普及、平台升级、管理提升等方面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形成挑战,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各关联要素实现内部一体化。孙丽丽认为,网络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困境主要体现为“信仰危机加剧;网络谣言肆虐;网络群体极化频繁;网络道德失范严
重”等方面[15],认为网络技术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左右国内舆论,牵制舆论引导的重要因素。刘力波认为,“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网络传播媒介变革与网络传播方式契合了网络特性,国内外网络空间竞争的加剧, 必然要求加快国内网络领域的管控,以利于形成由内而外的网络主导权”[16]。从网络媒体技术迭代带来的传播变革入手,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控与治理成为适应信息技术与媒介变革融合的重要限制因素。这些研究从国内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技术迭代、舆论转变、平台革新、网络变化等问题入手,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困境的多样性,为后期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综合平衡型
相关研究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困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是内外部因素综合博弈产生的负面结果。如李艳艳认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境外敌对势力介入加深,某些极端行为成为分化我国网络空间、民众思想、价值理念的重要限制,一元主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存在被冲击、弱化的风险”[17]。外部敌对势力和内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综合交织,影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传播,形成限制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综合性要素。李江静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网络信息安全侵略、网络舆论生态危机、网络意识形态攻势、主流话语危局”[18]等4个方面的挑战。通过技术侵蚀、资本扶持、信息攻击、话语压制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包围,使意识形态安全遭受网络媒介发展、外在技术冲击、舆论发展走向的全方位、全链条影响。这些研究综合了国内外不同层面,从思想意识滑坡、域外攻击加深、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指出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提出了综合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对策建议。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解决最终需要落实到治理上。学术界关于治理路径的研究主要集中为理论治理、技术治理、教育治理三种方式,研究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及制约因素进行了针对性解决,在治理机制与治理体系的构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理论治理路径
理论治理也称作思想治理,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治理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9]。彭洲飞认为,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需要从理论高度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关
内容的传播,实现网络话语同理论内容的结合;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内容的结合,实现网络话语体系与理论实际的一体;通过网络空间安全意识的培育,实现理论内容与安全理念的融合[20]。通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联理论的充实,丰富治理理论来源与价值内涵,拓展治理网络空间,提升治理价值支撑。胡敏认为,应该通过网络文化的培育,实现意识形态中文化因素的发掘、提炼与提升;通过网络舆论的引导,实现意识形态价值引领中舆论走向的甄别、预警与管控;通过网络思潮的把控,实现网络社会中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识别、引导与防控[21]。通过话语权、管理权、领导权的确立,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够在一定的理论体系架构内推进。林昱君认为,要结合意识形态宣传特性,从网络宣传关联要素入手,实现理论传播与宣传目标的融合, 契合网络时代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22]。通过理论研究与宣传推广等方式, 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群众基础,进而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支撑。马云志等认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加强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通过理论与制度的融合,增强制度建设中的理论融入,提升理论指导现实的制度空间, 掌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主动权,提升意识形态治理的针对性、有效性[23]。通过理论价值引导与理论吸引力的培育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在一定价值空间内得以维护。这些研究从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网络话语权、意识形态主导权、网络意识形态思想引领等方面提出了理论治理思路,为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拓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技术治理路径
相关研究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衍生于网络技术发展,因此其治理也应该依靠技术手段进行改善,树立大数据意识[24]。如韩璞庚等认为,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和提高网络信息技术;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监管[25]等方式,依靠技术提升和监督同步的方式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李栗燕认为, 应该从网络安全学的角度引入相应测评模型,通过模型预测与技术赋能实现提前分析、预测与研判,同时依靠法治方式实现自然科学理论与社会科学经验的有机融合[26],在技术空间内实现治理效能。付安玲等认为,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力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在国家层面,建立大数据国家战略, 形成宏观规划与治理引导;在执行层面,建立大数据预警与应急机制,实现网络技术预测与网络舆情引导的结合;在保障层面,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配套保障措施,实现技术的持续赋能[27]。以大数据技术建立完善的网
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使意识形态安全在大数据架构上实现有效治理。任丽梅认为,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应该通过发掘网络本身的技术功能,加强技术迭代与网络发展的结合,实现网络技术对意识形态的治理;通过国内外核心技术的不断研发、突破,提升治理能力[28]。实现技术与治理的全面融合,使技术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价值、媒介技术属性有机统一。这些研究借助网络安全学、大数据技术等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 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教育治理路径
网络意识形态是社会物质生活在网络空间中的反映[29]。教育治理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最直接,短期见效最快的方式。部分学者从高校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举措。如王斌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应该坚持疏堵结合、防控并举的方式,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宏观教育与微观教育等方面的融合;通过教育手段铸牢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30],实现宣传教育、治理手段、话语管控等的有机结合。李怀杰等认为,大数据时代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应该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对象、传播方式、安全保障[31]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教育创新。以大数据与教育的融合实现教育技术在教育方式方法和对策方面的转化。秦素玲认为,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应该“通过价值观的融入,实现主流社会思潮的引领;通过文化方向的把控,深化意识形态教育氛围;通过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提升教育的目标效果; 通过教育机制的完善,实现教育的架构引领”[32]。通过外在教育环境改善和政策匹配,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同步提升。张本青等认为,应该着力理念创新,推进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科学化; 注重顶层设计,推进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锁定目标靶向,推进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精准化[33]。通过教育方面的创新实现网络意识形态顶层架构,现实逻辑、具体目标等方面的结合。这些研究从网络意识形态的表象、具象及关联领域提出了解决思路,促进了教育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三、研究评述展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改进与提升
X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构成、价值意蕴、治理困境、治理路径等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政学衔接更加密切,
且近年来保持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总体来说仍存在研究内容比较狭窄、研究视角比较单一、治理举措缺乏支撑、理论实践缺乏互动等问题,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治理体系,且现有研究同中央关于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完善和提升。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不同安全要素的集合。从现有研究来看,研究范围较狭窄,研究内容不全面。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构成与特点、存在问题、产生原因分析等方面,以现实问题解决为主, 主要聚焦于问题本身,没有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同国家安全及整体建设结合起来,理论同实践存在脱钩现象,研究广度、高度、深度都有待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治理主要基于网络跟意识形态两个概念。传统研究大部分把关注点放在意识形态上,而对互联网背景强调得不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前提是要明确网络这一研究范围,否则跟其他类别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没有区别。把网络环境作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研究背景,可以更好地从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自身特性、互联网时代特性、互联网技术处理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提升研究的针对性与可靠性,提升研究的精确度与效率。在研究过程中分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了解问题形成的原因与过程,可以更好地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认识,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目标期望值与认可度,方便研究推进,确保在研究方法的明确,研究内容的拓展,研究时效的提升上取得突破。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产生有其特定时代背景。当前对其研究存在一种孤立现象,大部分把其置于意识形态安全的一种衍生状态或单纯附加,对其同其他安全问题的关联及区分研究较少,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缺乏体系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安全问题的一种,包含在总体国家安全之内,应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从战略高度进行定位与考量,拓展其研究层次。总体国家安全观包含16种国家安全形式,既是一种研究框架,又是一种研究目标。通过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融入可以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高度,避免单纯地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看成一种孤立的安全状态。要把其看成总体国家安全的一种, 加强同ZZ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的联系,构建统一的安全架构,通过总体国家安全的视角分析解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过
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积极开拓其他研究视角,通过网络技术的形成、网络治理、网络环境、网络舆情、网络文化、ZZ参与等多种角度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对其多元影响因素的构成与研究建构的实现进行分析,拓展研究结构与研究框架。
现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以对策性研究为主,往往集中于现实问题本身, 多是为解决具体问题进行的研究,缺乏统一的安全治理体系。这就造成研究本身多是就事论事,形成的对策与措施具有特殊性,缺乏普遍性推广与应用价值。现有研究流程多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集中于过程与结果,对研究内容本身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监督与评判,未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循环过程,对治理效果的提升造成一定障碍。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方面, 以具体应对举措的提出为主,较少从具体教育实施的角度进行考量,缺乏操作可行性。后期研究中要增加教育方面对策建议的提出,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对策的体系化,方便政策的落实与实施。要根据网络普及情况重点对大中小学生群体进行教育,通过政策法规普及和舆论宣传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念。针对普通群众也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讲与舆论引导,引导网民科学上网,合理有序地进行网络话语表达,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在教育对策提出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进行完善与改进,加强过程监督,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从网络意识形态产生、发展、运行、治理、反馈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治理,为网络意识形态朝健康稳定方向发展提供行动指南。要在治理体系中增加评估反馈环节,及时对政策落实及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快速的解决。
对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晋能控股集团山西新村煤业有限公司 田圣印
(2023年4月14日)
当前,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如何做好国企意识形态工作,充分激发调动职工积极主动性,保证企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谐、稳定、高效发展建设, 是国有企业面临的一项课题。
一、目前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挑战。当前世界开放不断扩大,国际联系日益密切,交流碰撞更加频繁。西方国家偏激、错误的意识形态, 对中国的主流意识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我国深化改革的走向深入,全社会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交织显现。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日益悬殊,加之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利益分配更加多样,个别人思想产生较大波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弱化、淡化和边缘化的现象。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挑战。随着当前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手机、电脑等终端的普及,全世界引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递价格低廉、速度高效,为人们之间的交往和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信息传播还存在鱼龙混杂,管理混乱的现象。尤其是现在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任何人都可以是消息源,信息传播几秒钟便能人尽皆知。而其中就有一些不法分子或者“愤世嫉俗”者,故意编造传播不实信息,这都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极大挑战。
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挑战。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ZZ基础,必须坚持X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而在当前国企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许多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难点焦点问题短时期内很难解决,导致部分职工出现消极情绪,歪曲思想,甚至信仰缺失,宗旨意识、奋斗意识、奉献意识等淡化,个别人甚至发生违法乱纪的现象。要推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二、加强国企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和创新
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和责任落实。一是全面强化X委对抓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完善X政齐抓共管,各单位、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
制;二是企业X委要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X建工作重要内容,积极主动在X委会、专题工作会上进行协商议定、安排部署,贯穿于企业安全管理、生产经营、 后勤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三是定期分析研判,细化工作任务,严格督导考核。尤其要抓好管好关系企业发展建设的大是大非和原则问题。
领导干部要主动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领导干部是企业职工中的先 进分子,必须主动提升自身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一是要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提升工作能力。要围绕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意识形态难点问题,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潜移默化的对职工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三是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强化宗旨意识,加强道德修养,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同时做到坚决远离低级趣味、坚决抵制腐朽思想,自觉反对歪风邪气,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教育职工。
持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一是抓好正面的宣传教育。坚持正面宣传教育,是我们X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要方针。要及时对过去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升;二是用好管好新媒体。在利用好、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同时,要加强网络净化和舆情监管等工作, 主动甄别处理虚假、错误信息,并对激烈言辞进行主动回应和引导;三是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化、项目化。将意识形态工作进行量化分解,按照清单化管理,明确责任规范,强化督导考核。
三、为国企意识形态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薪酬分配直接牵涉职工切身利益,关系企业和谐稳定,也是影响职工意识形态最为重要的因素。国企薪酬分配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综合考虑地域因素、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等多方因素,建立健全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同时将职工的个人价值和工作绩效作为企业薪酬分配的重要依据和参考。重点加强对薪酬分配的定期评估,及时听取职工的意见反馈,不断改进提升薪酬分配制度。通过良好薪酬分配制度的设计和执行,充分激发全员积极主动性,推动企业持续高效发展建设。
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健全完善、公平公正的企业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是职工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职工意识形态最敏感的问题。要坚持X管干部原则,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以德为先,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人才选拔任命到
重要岗位和部门。根据企业实际,建立不同岗位、不同人才之间的选拔培养任用考核评价机制,让所有职工都能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参与到推动企业发展建设的实践竞争中去。
全面优化提升职工工作环境。坚决树牢“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的理念,时刻将职工的需求和利益作为企业的头等大事去详细考虑、具体部署和扎实落实。要抓好企业安全管理,搞好后勤服务, 确保职工工作安心、吃住舒心;要关注职工的成长,帮助职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丰富的学习及培训机会,多层面、多角度提高职工的修养和素质;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职工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生活,提升职工的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意识形态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作, 必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必须全面认真掌握情况,科学合理进行研判,结合实际创新举措,积极应对当前意识形态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才能营造一个全员向上,稳定和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高校纪委监督保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理论与实践 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为例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潘旭
【摘要】高校纪委通过对高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协助X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范意识形态风险,压紧压实X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实现与高校X委同向发力,持之以恒巩固意识形态前沿阵地,促使校园上下旗帜鲜明“树立正确意识、反对错误观念”的氛围更加浓厚。
【关键词】高校纪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监督保障
高校X委作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践行主导者,应当坚决贯彻落实X中央战略部署,将X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落实到位。X委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各级X员干部要勇于担当、勤奋务实,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稳步发展,延续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高校纪委作为高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监督责任部门,应当坚决将校内各单位落实X中央、上级组织和高校X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决策部署情况,纳入执行X的纪律尤其是ZZ纪律和ZZ规矩的监督检查范围,成为发现问题的“敲钟人”,防范风险的“护航员”,增强高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ZZ自觉。
一、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现实挑战
高校校园既是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的关键场所,又是高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阵地,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种思潮和价值观不断涌入并渗透到校园,给高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带来了诸多现实挑战:一是多元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带来了不确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逐利性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青少年、中青年群体中有较多推崇者;教师的思想教育受到考验,高校教师境外留学、研修、交流合作的经历较为普遍,受到西方思潮渗透的可能性逐渐增加。二是交互性强、自主性高的网络新媒体的盛行,使得“极端个人主义”“躺平”“摆烂”等非主流负面意识向高校渗透,个别教师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缺乏职业信仰和职业自律,师德师风和思想趋于松懈。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 在沉浸于网络平台评论、学习、交友、娱乐的同时,道德认知、价值取向等方面容易受到蛊惑。三是高校构建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层层压实与联动互通性不到位。有的高校存在意识形态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完
全分割、互不交融的问题;有的高校职能部门认为自身是业务部门,不存在意识形态风险,为意识形态建设献言献策意识不够,与主责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互联;有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队伍力量薄弱、基层参与度不高,部分教师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专职X务工作者的事,教师只负责专业知识教学即可。
二、监督保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的必要性
“复杂的环境给高校引领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特殊的挑战”,如何在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与探索的前沿防范和化解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不仅需要高校X委进一步压实全面从严治X主体责任,也需要高校纪委根据X章要求,聚焦全面从严治X特别是X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明确职责定位,坚守责任担当, 科学有效地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确保学校ZZ安全、政令畅通、风清气正。
(一)符合高校纪委履行监督专责的内在要求。高校纪委是X内监督专责机关,履职尽责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督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纷繁多变的舆情、社情新形势及纪检工作新要求,部分高校纪委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X中央、各级组织、主管单位和校X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文件精神和有关规定的理解及把握上还有差距,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该项工作潜在风险和新常态的思考不够深入。部分高校纪委未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监督纳入全年工作计划,未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常态化监督工作。在深入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高效抓手方面有欠缺,在做实做细监督执纪、强化源头治理等工作上还需真正“破题”。对重点领域、重要工作和关键环节做不到全面、实时、动态监督,源头预防效果发挥不到位。因此,如何保障执行新时代高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高校纪委正确履行监督专责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响应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的任务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在我X勇于“自我革命”的推进过程中, 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巡视巡察ZZ体检的重要内容。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方面,高校巡视发现的常见问题: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监督考评不到位、存在宗教渗透风险等。校内巡察发现的常见不足:未能牢牢把握ZZ巡察的工作定位,对不同巡察对象的监督工作重点把握尚不精确。具体表现:未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必检思维,
未将该项内容的巡察整改情况分析梳理作为监督重点;意识形态责任制专项巡察工作内容有待进一步细化,巡察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对照巡察重点,结合各单位实际,有针对性地提供台账资料内容和梳理谈话提纲方面需进一步发力。督促落实巡视巡察整改是高校纪委的一项重要任务,协助X委抓好意识形态问题整改,督促分析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薄弱点和风险点,做好巡视巡察整改“后半篇文章”,是高校纪委的使命。
监督保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需要高校纪委与高校X委齐心协力解决8个“是否”重要问题。1.是否将X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压紧压实;2.是否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3.是否有力贯彻落实高校思想ZZ工作部署; 4.是否规范校园意识形态阵地管理;5.是否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管理风险;6.是否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力量;7.X委主要工作部门是否形成工作合力;8.是否严实指导和督促下级X组织落实工作。高校纪委通过探究并完善纪委监督工作机制,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融会贯通于对高校各方面工作的监督中,帮助解决高校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时涉及的8个“是否”重要问题, 协助解决监督责任与主体责任同频共振的问题。
三、监督保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的举措
1.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第一步是“定责明责”。高校X委对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X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因X政同责,校长亦对此负重要责任。X委书记和校长要带头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立场坚定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时刻关注校外舆论动向、师生思想动态和校内舆情状况,及时发现师生中的错误思想观念并加以正向引导。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X委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协助“第一责任人”抓好统筹协调、指导督查工作。X委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正确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分管部门、业务条线、联系单位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对事关意识形态的错误现象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敢于发声亮剑,带头反对错误思潮与观点。此外,校内每个二级单位是“系统”,每个教职工是“器官”、每个学生是“细胞”,均是意识形态建设之基、力量之源,与意识形态工作息息相关。2.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第二步是“知责履责”。高校纪委要协助X委开展职能监督,可以按照“十个责任”进行梳理排查、层层落实责任。“十
个责任”具体包括:一是引领把握正确方向的责任;二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的责任;三是强化课堂教育教学管理的责任;四是加强宣传思想阵地管理的责任; 五是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的责任;六是加强有关项目资金管理的责任;七是加强各类社团管理的责任;八是加强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责任;九是加强师生思想ZZ工作的责任;十是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处置责任。“十个责任”的压实,保障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践行方面,能形成相对系统完善的责任体系与责任清单。3.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第三步是“督责问责”。打好考核评估方案和责任追究机制“组合拳”,能帮助高校X委领导班子、二级单位负责人对标对表、校准方向、坚决贯彻,守好意识形态工作“自留地”, 种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田”。考核评估是“指挥棒”,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各层级单位的年底考核、巡视巡察、日常监督,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逐步构建更加科学合理、有据可依、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估机制, 使得各级责任人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搞形式主义,避免“一阵风”。完善责任追究机制,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做到“两个区分开来”,即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区分开来,将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区分开来。要严肃追究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失职渎职、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相关人员责任。
(二)完善制度设计,切实履行监督专责。完善高校纪委监督工作机制, 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纪委的实践经验为例,通过构建“三种监督类型+六种监督方式”,用踏实细致的监督工作和符合本单位特色的工作机制,协助各单位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三种监督类型”指的是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巡察监督。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是高校纪委履行全面从严治X监督责任的重要内容,在上级纪委和高校X委的领导下,纪委规范开展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等监督检查工作;巡察监督是指高校X委履行全面从严治X主体责任而开展的校内巡察,是推进X内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X委成立校内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和领导开展校内巡察工作,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X委巡察办”),主要承担统筹协调、指导督导、服务保障等职责。高校纪委作为巡察办日常工作机构,主要协助X委做好巡察前、巡察中和巡察后的统筹协调和相关事务的安排工作。日常监督方式包括:1.常态化监督。结合工作实际,高校纪委通过深入开展约谈交流和调研了解等方式,对意识形态重点领域开展常态化监督;2.“嵌入式”监督。高校兼职纪检干部对所在单位X组织、
所属相关职能部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进行“嵌入式”监督。专项监督方式包括:1.专项检查。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作为一项监督专题, 由高校纪委组织对相关单位开展专项监督;2.专项治理。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方面若干突出问题,由高校纪委组织对相关事项开展专项监督。巡察监督方式包括:1.常规巡察。在制订常规巡察工作方案时,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相关内容作为巡察重点内容。在巡前了解工作过程中,听取各部门职能监督情况;了解被巡察X组织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方面存在的问题;2. 专项巡察。在高校X委的统一研究部署下,由X委巡察办、X委宣传部等部门组成专项巡察组,对各级X组织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开展专项巡察。对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巡察发现问题整改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工作。
(三)发挥执纪问责倒逼作用。“问责一个,警醒一片”,执纪问责是最好的监督方式。《中国共产X问责条例》第七条明确规定“X组织、X的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应当予以问责。”高校纪委和X的工作机关,从“查清事实、挽回损失、防控风险、弥补漏洞、促进发展”五个方面同步发力,严格按照X章和有关X内法规规定的权限、程序执行,以问责追责倒逼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实现ZZ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让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四)强化警示教育与思想ZZ引导。深入开展警示教育,以案明纪,以案释法,切实做到以案为鉴、警钟长鸣。通过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红色基地、发布典型案例、推送弘扬正能量海报等师生喜闻乐见、图文并茂的形式, 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改版升级校内网站、公众号、抖音公众号等线上平台,打造突出思想ZZ教育的发布信息、传播文化的校内官方交流平台,努力发挥正心正行、化风成俗的效果;抓好身边人、身边事警示教育,防患未然, 把警示教育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强化对师生的思想ZZ引导,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一是高校领导班子对思政工作深化认识。领导班子要经常性专题研究思政相关工作,做好全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咨询和督查。二是提高对教师队伍的管理要求。通过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制订完善师德考核办法,督促引导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教师思想ZZ水平和政策把握能力,提高思想ZZ素质。严格新教师准入,将思想ZZ素质作为聘用考察的第一标准。经常开展理想信念专题教育培训,督促教师时刻牢记为人师表、
潜心教书育人。三是发挥思政课育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年轻人是X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要确保接班人队伍的源头是一泓清泉,高校要把年轻人的教育监督管理摆上突出位置,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严格的X性锻炼坚定年轻人的理想信念,解决好“源头监督”的问题。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离不开“X委领导、X政共管、纪委监督、部门负责、师生齐抓”的工作机制,离不开高校纪委落实监督责任产生的有效保障和巨大推力,只有实现监督责任与主体责任同频共振,才能夯实X管意识形态“强责工程”,才能真正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策略研究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罗文嘉
[摘要]近年涉高校网络舆情多发,部分情绪化言论隐含意识形态风险。而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直接关乎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培养,所以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所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弥补隐性价值虚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驱动独立价值选择,培育大学生辨证反思能力; 铺垫客观价值预设,提升大学生公共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树立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认识,强化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水平。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意识形态;大学生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中,人人都是参与主体、人人都可以发声,网络让信息的交互更为方便快捷,互联网参与让各种潜在矛盾在网络空间变得更加透明,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意识形态争斗的主战场,而大学生是我国舆论场中极其重要的舆论力量。但是近年来,网络空间中涉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 涉及高校的舆情事件多发,诸如师生安全、师德失范、青年心理问题的相关热点频频引起舆论哗然;另一方面,部分社会敏感、冲突性事件频频影响高校舆论场,少部分极端舆论甚至冲击了原有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消解了高校既有的回应舆情、疏导与化解机制直接触及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安全。[1]意识形态是连接国家、社会与个人的重要纽带。所以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意识形态风险,找出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并研究相关引导策略,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水平。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产生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各大平台鱼龙混杂的信息改变了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往的细致深度阅读被部分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大学生对于信息的第一诉求往往不是“深入了解”,而是“表面知晓”,追求信息的速度、广度,
而非深度。[2]主流媒体以往的“慢新闻”不再受人推崇,再加之自媒体的强势介入,部分主流媒体“话语权”被逐渐蚕食。这或多或少影响了记者对于事实的判断,在“英雄叙事框架、悲情叙事框架、对抗叙事框架”指引下实现“悲壮型报道”成为媒体常态,对于表面上暂时“弱势”的一方,往往带着同
情心而不是“同理心”进行报道,隐瞒事实、罔顾真相甚至重构事实成为最大诟病。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接收的是事实的诸多碎片,对事件的认知仅是浅尝辄止,有时还会被片面的信息所误导,一些主流媒体的抢占落点式的报道,也让大学生形成一种“媒体报道了的必是实情”的认识,很容易让这类热点事件的舆情从一开始就形成强烈的批评性,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悲情、愤怒、同情、绝望等情绪,对舆论场的偏激情绪火上加油的负功效。而部分缺乏思考力和控制力的青年群体,可能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上,以至于长期沉迷于类似的信息类型而形成“信息茧房”,弱化了他们批判能力和理性思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具有好奇心与叛逆心,对于一些非主流的小圈子文化、热点话题、社会敏感事件都存在天然的质疑与敏感心态,但与此同时也更加容易被负面言论煽动、被极端思想所影响,甚至主动传播带有情绪化、背离主流价值观的话语。因此在部分热点事件的高校舆情中往往呈现极其撕裂的舆论状态,弱化了大学生批判能力和理性思维,与此同时也将很大程度上限制其对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吸收。
互联网时代,美国作为互联网核心技术的掌控者,也掌握着极大的话语权, 以其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相关信息技术和信息优势肆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营销、贩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由于其已经掌握大量网络技术资源,美式文化备受青年追捧,已侵占了青年群体相当的话语空间,给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也成为敌对分子高度关注和借机发挥的重大武器,伺机而动的不法分子往往通过已经发生的重大舆情事件,或者主动制造敏感舆情事件,瞄准事件中的利益纠纷和人群对立,结合情绪化倾向的词汇渲染故意挑起社会矛盾、刻意扭曲政府意图、蓄意颠倒历史的错误言论,极力煽动负面情绪,制造社会动荡和混乱局面,以达到危害社会安全和颠覆政权的险恶目的,从而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进行思想渗透。如“成都四十九中”事件,在后续对事件进行详细调查后发现在舆情事件处置阶段就有大量的不法分子与境外势力借机煽动群众负面情绪,通过网络挑起群众进行线下聚聚对政府施压,扰乱我国社会稳定,并进一步进行ZZ颠覆活动,对高校网络舆情产生极大冲击,对于思维意识尚且处于型塑期的高校学生来说迷惑性极高、危害极大。
网络繁荣发展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呈现泛在化趋势,即便细微的事情,在触动大学生的利益关切和敏感神经之时,也能在网络空间形成焦点舆情。高校网络舆情的出现,实际上是线上线下两个空间领域的结合,现实中的利益和情绪得不到期待的关切和应有的发泄,大学生便习惯性于网上寻求宣泄,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开放性,为情绪释放提供了理想场所。而在复杂网络舆情中,利益关系往往盘根错节,多元主体在参与过程中,通常依据自身的现实利益诉求和价值认识,尽力维护自身权益最大化。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性,群体极化现象较为突出,大学生的言论中夹带着非理性的情绪化表达较为普遍,各种观点的极端化碰撞,让网络舆论的中心场域形成矛盾的漩涡,“网络暴力”“道德审判”“怒声戾气”“人肉搜索”等极端化方式成为寻常手段,虚拟空间的激烈交锋很大程度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状况,高校负面情绪进一步扩大、学生之间潜在矛盾更深一步凸显,为群体性事件爆发埋下安全隐患。基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复杂性和裂变式传播等特性,一旦爆发往往很难即刻收场, 而且由于网络共同利益群体的共情力作用,在极端负面情绪渲染下,“群体行为”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树立与表现,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群体组织,进而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
二、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存在的普遍问题
互联网时代下自媒体引领的拟态环境更加交互多元,以往理性环境也向感性环境转移。事件态势信息受到多方解构,欺骗感、剥夺感将舆论带向另一极端,高校舆情事件在事实和情绪态度两个层面都找到了出口。高校社团的微博平台、公众号每天都集中了大量信息直接推送给学生群体,高校青年群体是这些媒体的首要受众。但近年以来高校社团学生干部的ZZ意识不足,对错误言论、谬误历史认识不清,甚至存在部分西方不良社会思潮通过网络平台、环保基金会、非政府组织等多种渠道对高校师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情况。媒体信息的制作者,甚至媒体的负责人与把关人本身的出现了思想被错误思潮引导,意识形态根基有所动摇的情况。在这种拟态环境中,虚假负面的舆论力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大到足以把正能量的声音淹没,舆情转入“再部落化”的危险境地中。而高校运营的自媒体所特有的强刺激性信息能够触越大学生所能承受的最基本情感底线,击中大学生情感“痛点”,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弹,也就能一步步推高舆情至非理性境地,代入感极强的大学生会因态度
极端化而致使歪曲ZZ意识,落入价值失范困境。
微博、等自媒体日益火爆,点赞、评论、分享等功能使大学生的话语权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强化,他们通过信息互动和情感诉求以施展自己的个性态度,这种行为也逐渐延伸到高校舆情反馈中。在大学生渴望于信息洪流和多元意见场中寻求和维护自己的话语权时,他们积极投身于多元意见的舆论场上,声音越来越大声,情绪也越来越激动,其参与性越高,越难维持理性。他们在封闭的舆论场上,被空气中弥漫的群体狂欢所感染,伴随理性的缺失,受众开始通过言辞激烈、行为过激的方式来展示观点。在不明真相的网络舆情事件中,受情绪激化影响的大学生开始变得更加有恃无恐,在积极参与群体观点讨论中,意见相互碰撞摩擦,多数且一元意见独大,个别成员的理性被消解, 大学生的情绪被轻易激化,其理性缺失的状态表现也变得更加直观。随着群体内部产生情绪的交互性影响愈发明显,大学生在公共平台上表达意愿的态度变强、互动频率变高,在微博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社交媒介中表达出偏激的、情绪化严重的言论,个体的单一非理性情绪经过不断的传播和发酵后, 变得愈发复杂且难以控制,进而造成群体性情绪波动,陷入语言失灵困境。
在局限的认知框架下,大学生更易以直观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高校网络舆情,往往停留于事件的表面所展现出来的问题,考虑问题较为笼统,定势思维较为严重,工具理性缺乏,无法透过现象去深入地认识分析相关高校网络舆情的本质及发生的内在逻辑,并且主观性、情绪性较强,从而忽视事件背后真相产生以及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产生认知偏差,无法有效对高校舆情事件因素进行协调和平衡,价值判断趋于放任自由化。
在标新立异心理支配下,言辞的出轨、观念的冒险,是一种炫耀性的社会互动行为。大学生往往视传统和权威于不顾,表现出完全随心所欲的态度。通常以出格的表达来实现一种“自我麻痹”式放松,并期望以此体验一种快意。在接受“轶闻趣事”的心理趋向下,参与者沉浸于自我表现欲,甚至不少大学生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生存方式寻求逞口舌之快,急切地就事件表面问题加以评论,片面求“快”而使认知流于浮躁,分析论证不够深入,从而因认知短板导致自身坠入负面舆论困境,严重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正确发展。
三、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策略
大学生之所以容易在高校网络舆情面前“失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不足,在种种非主流价值观的误导下,陷入价值认同危机。所以,必须重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把社会主流价值理念“通过引导性教育的方式内化到人的内心之中, 在认可、接受的基础上外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由此化解受教育者内心的苦闷、彷徨、纠结和精神困顿,从而确立起积极的有价值的值得过的生活目标。”
高校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适应网络社会的时代要求, 不断创新思想ZZ教育的方式。[5]一是发挥高校思想ZZ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课程内容选取应该立足时代热点,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结合学生们的关心关切,通过理论与现实结合,讲透国内外形势、讲好制度优势、讲深政策道理,发挥凝聚信心、释疑解惑的重要作用。二是构建协同育人的“大思政” 体系。遵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原则,着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充分高效盘活运用社会和高校思想ZZ教育资源,形成协同联动的动态化育人体系。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原则,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认识特点和发展规律融入思政元素,增强教育教学和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优化思想ZZ教育环境,传播正能量。如高校可以通过发挥师生骨干作用建设评论员队伍,敢于向错误思潮和观点亮剑,促进大学生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线上线下一致,坚持培养大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心态,在斗争中坚定ZZ信仰和主流价值观,拥有独立的自我判断意识与信息识别能力,做到不盲从,秉持理性看待事物,坚持发表内容合理客观言论。
由于网络平台的便捷性与开放性,当前大学生对于舆情事件信息的获取渠道以及主动发布与传播信息的载体都以网络平台为主,使得网络舆情事件成为高校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迫在眉睫,加快提高校园网络宣传管理体系的效率,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园网络宣传管理功能。通过准确分析大学生的本质特点,以新颖的方式教会他们辩证分析事件的技巧; 利用网络技术,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所存在的隐患给予相应处
理;成立专门的监管职能部门,收集分析网络舆情事件,及时制定有效对策; 开发相关科技产品,运用科技手段辅助网络思想ZZ工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拓展多元化网络舆论引导与监管机制,进一步优化意识形态教育格局, 以此更好地培育大学生辨证反思能力。严格规范监管商业化自媒体平台和打造国家所有的教育类自媒体平台相结合,发挥高校优势,建立可控的网络小团体空间,拓展高校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实施影响的空间。结合学生特点创新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舆情热点进行深度解读,加大议程设置能力和思想观点的塑造能力及舆论引导能力。
同时,高校思想ZZ教育工作者要摒弃高高在上的传统心态,应当积极主动学习并掌握网络工具,抢占网络舆论宣传的阵地,以高度的危机意识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借助其特有组织优势,统筹教育资源,以内容的深度、知识理念的系统性、现实教学的互动性来和商业性网络进行博弈,主导网络话语权,加大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借助互联网这个有机载体,灵活运用其教育功能,以软硬灌输相结合地教育模式开展正确的价值态度取向与选择观念建立的教育课程,让大学生始终贯彻文明理念,践行社会准则;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从国家层面规划高校智慧思政的全面实施,加大技术力量的投入,尤其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思想ZZ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学生态度偏好、认知特点、关注热点、生活状态等,建立适应个体差异的现代化教学思政教育体系。从意识形态领域帮助大学生提高其自身的真假信息鉴别能力、好坏信息判断能力以及自律自控能力的相关辨别反思能力, 从根本上理性评价与处理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引导他们自觉屏蔽相关不良网络信息,以理性思维做出正确判断,发表正确言论。
外在措施可以利用网络工具,内在措施可以从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态度倾向方面入手,以大学生活跃的网站为突破点,及时深入其中发现分析问题并予以正面态度引导。借助网络平台与学生展开一对多、多对多的平等对话, 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发布正面信息,[6]实现信息传入眼落于心的目标,激发大学生自我调整态度的主动性,重塑自身认知框架,在复杂多变的舆情事件面前始终保持理性,坚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曾指出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强化教育引导,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教育作为思想培养的主要手段,能够从根本上克服意识形态异化带来的各项问题。学者冯刚认为, 所谓“思想道德修养,是按照一定的社会理想、ZZ原则和ZZ要求所进行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7]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其对网络及现实社会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全面的认知,从而使得大学生从主观上合理看待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对自身的言行进行恰当规范。
道德是一种主体精神,它不仅是观念,而且是主体的需要、情感和意志, 主体将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构成主体的内在尺度。[8]通过结合“求是、责任、信念”开展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加强教育解释沟通和疏导工作,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能够进一步引导大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来观察、评价客观事件,使舆情发展态势趋于健康化。一是,多渠道倾听学生发声,科学动态调整校园管理与整顿措施。高校可通过校长信箱、校领导接访日、辅导员谈心谈话以及校园提案等方式广泛搜集学生对日常舆情工作的各类合理诉求并形成任务清单,下发学校各部门落实。第二,整合学工、后勤、教务等多部门力量, 打造一站式常态化心理咨询和学生服务渠道,以线上咨询+线下访谈等方式解决大学生在面对高校舆情信息时内心各类显性、隐性诉求,确保学生合理诉求第一时间得到反馈解决。第三,利用校园媒体矩阵宣传力量,弘扬爱国主旋律和正能量。充分借助造公众号、抖音、校园广播、网站等各类媒体平台优势, 积极宣传身边好人好事典型,增强大学生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第四,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文体活动,以运动会、艺术展演、学科竞赛等方式舒缓大学生对学习与工作的焦虑和压力,主动提升自我公共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传播网络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上理性有序发言,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在信念层面增强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使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理想的追求相符合,在追求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自我利益和愿望,以致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
关于新时代加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若干思考
江苏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仲逸智
摘要:青年一代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新时代加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对于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促进青年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着教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脱离、教育模式与青年成长契合不够、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缺失的问题。新时代,应从强化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充实和完善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时代内容、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把握网络教育主动权、增强青年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提升青年意识形态教育质量。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意识形态教育
意识形态工作是X和国家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加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关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青年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如何针对青年成长需求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成为当前亟须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加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时代价值
(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挑战
大变局带来大挑战。放眼21世纪以来的世界形势,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发展的两大主题,但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塑世界,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其二,世界经济版图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仍然是符合世界人民普遍愿望的历史大势,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逆全球化”思潮逐渐抬头。其三,国际ZZ力量对比发生革命性巨变,全球治理体系越来越向着更加有利于和平稳定、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强权主导下的国际体系在ZZ极化、地区冲突、种族歧视等方面凸显严重弊端,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和周边安全
等问题上面临更加复杂的斗争。其四,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人类需要共同面临诸多不确定的、非传统的风险与挑战,比如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自然灾害、网络安全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此起彼伏。其五,思想文化多元化。不同意识形态、多样价值观念、纷繁社会思潮相互交流、交融、交锋,为各国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与此同时,少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托新媒体技术优势加紧向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价值观念的输出,严重威胁着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安全。
处于世界大变局之中,青年意识形态教育不仅要直面和解答这种变局是什么样的问题,更要思考和探索在这种变局中怎么做的问题,及时引导青年准确判断国际发展新局势,清醒认识新全球化目标任务,帮助青年增强历史自觉, 深刻理解新局势下的中国立场、中国责任、中国承诺和中国行动,主动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积极贡献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新时代担当新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表明我国青年意识形态教育所处的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过全X全国人民的共同接续奋斗,我国在经济、ZZ、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富裕水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建设和改革中触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比过去更加深刻,涉及到的人民内部矛盾比过去更加尖锐,引发人们思想变化的问题和困难比过去更加纷繁复杂。面对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困难以及质疑甚至歪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价值制高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合法性,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为新时代中国发展大计统一思想、团结行动。
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决定了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逻辑,即:意识形态教育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既要发挥意识形态凝心聚力、同心筑梦的积极作用,引导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要鼓励和支持广大青年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力拼搏中不断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
青年意识形态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实践活动,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具体的青年身上。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身心由半成熟发展到成熟的关键阶段。就整体而言, 优裕的物质生活和开放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当代青年独特的群体特征。
首先,当代青年具有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追求个性、自我意识强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等特质。同时,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思辨能力不强,甚至有些叛逆心理,很容易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干扰。这给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留下可乘之机。“西方敌对势力多年来叫嚣着要把‘和平演变’的希望放在第三代、第四代的身上,与我们争夺青年。
其次,青年的成长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教育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关注青年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活动的特点,选择高度适配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
再次,新时代的青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多种活动都通过网络进行。大量的青年对网络、手机形成很强的依赖性, 习惯“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式学习,对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易产生抵触。同时,网络上“杂、多、快”的信息风暴很容易吸引青年的眼球、进抵青年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技术优势建立信息霸权,加强传播西方意识形态思想,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渗透所谓的西方“普世价值”,通过歪曲事实、制造话题来动摇青年的理想信念。
新时代青年以他们独特的成长特点和现实需求对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应以青年成长特点为基础,遵循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规律,为青年的成长强基塑魂,以满足青年的发展需求和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当前青年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空洞抽象、高高在上、不接地气,脱离具体实际,忽视青年想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高等学校成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思想ZZ理论课成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
国家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高校思想ZZ理论课教材是高校青年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文本依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反映教师对立德树人使命缺乏深刻认识,把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仅局限于抽象的知识传授。教师教学照本宣科,远离现实生活,缺乏鲜活素材。听之无趣、高冷孤傲、枯燥乏味的教条,只能让青年学生心生厌烦。
其次,部分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陈旧而乏力。在青年意识形态教育中,“时间的因素与理论的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2]”。教育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就会造成社会主义特有的、强大的意识形态得不到及时的认可和传播,在实践中就不能理直气壮地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3]。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意识形态理论工作者和教育者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敢于发声,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坚定青年的理论自信和实践勇气。
第三,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停留于表面,常常是走过场、拍张照、留个影。理论教育中传授的科学观点和正确方法不能深入运用于实践,无法将生活实际与深刻理论有效结合。意识形态教育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积极鼓励和引导青年踏进社会,深入基层,把所学思想、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现实中遇到的问题。青年实践活动的缺位使意识形态教育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青年意识形态教育过分依赖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理论灌输, 比如,主题教育、专题报告、理论培训、课程学习等。因其权威性、标准化、规范性、受众广等特点,传统教育模式在理论宣传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该教育模式缺乏基本的互动交流,受教育者的信息选择权、自主话语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被青年一代所喜爱。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新型教育模式被人们逐渐开发并广泛采用。“微时代”的到来,各种意识形态的传播拥有了新的传播媒介,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传统与新媒体相融合的传播态势。面对全媒体情境下多元化社会思潮的传播、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海量信息突破时空的冲击,极少数青年由于缺乏社会阅历、ZZ定力不足,经不起考验、受不了诱惑,逐渐陷入方向迷失、信念动摇、理想偏离的状态。
当前,大部分青年意识形态教育者开始逐步探索以青年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尝试既能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诉求、又符合时代特色、贴近现实生活,深受青年喜爱的教育模式。但仍有部分教育者仍固守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继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命令式的教学管理和官方式的教学话语,缺乏情感互动和语言交流,无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真正走进青年的精神世界。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意识形态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作为外因和内因都非常重要。目前, 部分青年作为受教育者,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像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那样强烈的主观意愿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缺少作为能动主体自愿接受、主动参与的内驱力和积极性。教育者要要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为中心设计教育方案,想方设法引导青年主动学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并鼓励他们努力付诸行动。
三、新时代青年意识形态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从狭义上讲,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指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思想ZZ教育的教师、辅导员和青年群团组织的领导、管理人员等。想要做好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ZZ上的坚定、X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4]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要带头学习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功底。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5]教育工作者自身意识形态认知力、处理力和对学生思想的引领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还是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扎实,还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得太少了或者没有真正读懂、读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身首先具备了广博的学科知识背景,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承者和忠诚践行者。
其次,教育工作者还要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
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6]源于对国家命运的拳拳赤子之心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之情,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要坚定理想、勇于奋斗、敢为人先、刻苦求索、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提高教育技能, 改进工作方法;源于对青年成长的舐犊关爱之心和潜心育人的悠悠师生之情, 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要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甘为人梯,将对青年的殷殷期望转化为谆谆教诲,放下权威姿态,多做平等交流、友好沟通,鼓励青年涵养正气、潜心勤学、强健身心、锻造本领、追求进步、全面发展。“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是对教育者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赞誉。教育者无私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笃行不懈的职业修为既有助于自身克服本领恐慌,又能给予受教育者无穷无尽的精神营养。对教育者的心理认同与情感共鸣将自然而有力地推动着青年对教育者传授的思想与理念的认同、向往与追求。
习近平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与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7]只有在教育内容上体现和反映时代要素,青年意识形态教育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推进和提升。
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核心内容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X成立百年来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8]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时期,我们X以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发动青年,带领青年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创造了革命与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的ZZ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X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青年、团结青年,带领青年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以胼手胝足的拼搏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X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感召青年, 统一思想,增强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磅礴伟力。
及时回应新发展阶段的时代性课题
青年意识形态教育要与青年成长的现实环境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大局来规划教育内容。当前,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只有紧跟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密切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建设伟大实践,以优质新鲜的内容供给打造意识形态教育的“升级版”,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支撑和精神动力。X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ZZ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巨大变革、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这些变革和成就既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X领导下团结奋斗、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生动诠释,也是中国人民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确性的完美展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具体丰富的生活生产实践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社会大课堂,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活色生香的教学素材。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青年去观察我国社会发生的这些变化、了解我国社会发展取得的这些成就、总结取得这些变化和成就的伟大经验。当然,青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不仅要乐于畅谈成就,而且还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以青年关心的一些社会敏感问题作为突破口,把引发这些问题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因素讲清、讲透、讲明白,从根本上实现青年一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懂真信。只有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及时把国际大事、国家盛事和民生实事等社会热点、焦点话题转化为教育的鲜活素材,积极回应学生关切,加强价值引导,才能使青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做到有理有据、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在实践活动中着力营造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良好环境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来源。青年意识形态教育要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9]在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突破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突破于条条框框的口头说教,着眼于不断优化和提升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质量与成效, 着力创新和改进教育环境与教育方式。首先,要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的通力合作,吸引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共同构建良好的实践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将青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扩大青年意识形态的教育场域,推进社会大讲堂建设,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传播核心价值,讲好中国故事。第三,要有计划地组织青年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融入
在学以致用中用心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青年意识形态教育有无成效、成效的多少最终都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11]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提倡实干,主张知行合一,强调要在实践中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更是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青年意识形态教育不仅要教育新时代的青年正确理解、高度认同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要积极引导他们以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和前赴后继的不懈苦干来真正担当起强国一代的建设重任。青年一代要力戒空谈、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实践,从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积极完成每一个任务、主动承担每一项责任作为起点,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落实、落小、落细,不负众望、勇往直前、自强不息,以实际行动向祖国和人民表明自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与能力。
把握网络教育主动权是巩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成果的前提
“广大青年作为网络的‘参与人’和‘在场人’,是我们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关键多数,在一定意义上讲,防范和处理好青年网络意识形态风险, 事关国家战略安全、事关时代新人培养、事关民族未来。”[12]经过长期系统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青年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已基本形成,但他们也容易被网络上各种碎片化的负面信息吸引,因而主动占领网络主阵地已经成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时代任务。人民网、央视网等公众号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抖音、微博账号的开通,给青年一代关注主流媒体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也为我们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主动权提供了典型范本。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学习,自觉增强网络教育本领,创新性地开展网络教育,并逐步健全和完善网络教育工作体系,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和影响力,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资源丰富、结构合理、集约高
效的全媒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模式。
增强主观能动性是提升青年意识形态教育有效性的关键
“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13]青年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要以尊重和满足青年的现实利益需要和成长进步诉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断增强青年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青年发展自我教育。一方面,青年正处于人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习、就业、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惑,尤其是当“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出现较大落差时,很容易产生不满、烦恼、焦虑的情绪。政府、学校、企业等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主动为青年提供精准化信息、专业化服务和人性化扶持。另一方面, 当前新媒体传播形态层出不穷,以APP、网络直播、小视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工具深受青年喜爱。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仅要积极推动主旋律、正能量在青年群体中的立体化传播,帮助青年及时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新闻,而且要创作更多的既符合主流价值导向、又表达青年关切、还符合青年胃口的优秀文化作品; 要培养、挖掘一批能引导舆论风向的青年榜样人物,鼓舞青年自觉坚守社会主义阵地,教育青年主动筑牢思想防线。总之,新时代的青年更具鲜明的个性、更有各自独特的见解、更自信自强,国家和社会各界要努力帮助青年一代建立起他们普遍喜爱、乐于参与、积极反馈、有效延续的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青年一代更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严格要求自己,有意识地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对他人和社会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关于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安全与创新之管见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霞丽
摘要:自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入新时代。为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意识形态建设、安全和创新,从主客体、方向和原则上皆有诸多新特征。在意识形态领域为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转型期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从多元化主体上实现观念转变、目标转型、社会治理,即实现从单向度管理逐步转向现代化治理新要求。该文从管理理念到治理理念的转变出发,经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治理内涵的诠释,最后实现意识形态从理念转变到管理的安全与创新研究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与创新;社会治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思想、观念和意识的生产最初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物质交往交织在一起。《共产X宣言》②中说:“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毛泽东
③创造性的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向,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奠定了科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富有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有效ZZ话语体系,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在新时代,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X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X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说明意识形态建设理念是指引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风向标。由于随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我国进一步加快了全面深化改革力度,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而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也异常复杂,在思想ZZ宣传教育工作中面临许多严峻的新问题,使以往传统意识形态建设理念很难与社会发展新环境相适应。因此,诸多领域都急需除旧革新,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从传统管理理念转向现代化治理是必然趋势,无论是从实践的现实性需求出发,还是理论创新的逻辑要求都得适应新时代发展,故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从安全与创新上做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从管理理念到治理理念的转变至关重要
首先,在钻研习近平的系列讲话时晓得经济建设是X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X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因为,社会“管理”与“治理”虽有一字之差,但其自身内涵却大有差异。从内容来看,“管理”对应ZZ内容和价值
取向,内容涉及管控、监督和特权,以国家、政府的权力为支撑,“管理”主体关注自身权威性建设;而“治理”包含参与、协作、民主及合作四方面,以制定的各种法律条例为依托,“治理”主体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从目标实现来看,“管理”以权力监督为核心,将权利所有者的权威作为行政基础, 对权力权威性要求较高;而“治理”核心在于民主体制下的运行机制,以治理者与治理对象之间的契约关系为遵循,着重程序正当性。从主客体关系来看, “管理”以管理双方之间的执行和服从关系为主;而“治理”双方体现协商、互帮互助关系。因此,集权化与主观化便成为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
其次,意识形态建设理念关乎X对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总把舵。在“管理” 模式下,不同等级管理者只需听从上级部门安排便可展开对命令的实施。囿于过分关注官员指向,在很多情况下,政策实施过程会因忽略群众诉求而出现权利本位问题,尽管政府始终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宗旨,但管理者并未真正基于群众立场思考问题。相较之下,“治理”模式以制度性、法制性、协商性和分权性等为特征,在不损害公共利益维护的前提下,行政主体以制度、社会、民众本位为核心,通过广泛征集群众诉求,将解决群众问题作为主要目标制定和完善工作准则,确保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遵循群众意见,确保利益在不同社会主体间达到平衡,以此消除社会矛盾和冲突。如习总书记指出,“在事关大是大非和ZZ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再次,习总书记指出:“X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②由“管理”到“治理”,体现了政府机构行使ZZ权力中在结构模式和方法上的理念转变,是基于公开、公平和公正及高效的社会管理基础,以民主化、透明化、法理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及专业化方式,决策、协调和处理日常事务的新型执政体系与执政方式。相较传统“管理”模式,新“治理”方式既促进经济社会ZZ文化教育和生活有序开展,又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更容易得到民众的认同。
二、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治理理念的科学底蕴
X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①由此“治理”问题成为我国学界关注的热门话语, 而治理理念也随之延伸到政府、社会和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中国共产X历来
崇尚以民为本,在充分借鉴我国传统治国思想和吸收西方治理的合理观念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适时地提出了适应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治理”思想。进入新时代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临着严峻的风险与挑战。所以,“治理”理念向意识形态领域的延展,既是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创新的要求,也是对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新挑战与新问题作出的积极应对措施,在促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理念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底蕴。
倘若人们仔细深入地回顾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就会晓得早在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以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理论为指导的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其发展不受政府干预。自由经济理论在激发各类市场的主体活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给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带来了日益凸显的市场经济矛盾,主要表现为生产领域产能过剩,无序的市场竞争,乃至全球经济危机。因此,以提倡政府
干预市场为核心指导思想的凯恩斯主义便在这时横空出世,一方面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使西方国家逐渐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霾。然而, 随着政府地位的提升、相关机构规模的扩大以及政府干预领域随之宽泛,市场经济因此成为抑制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在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双重失效的困境下,何种理论能够引导规范西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便迫在眉睫。“治理”理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思想。
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报告将“治理”定义为“各个公共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互相冲突的各方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ZZ制度安排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②[1]p2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治理”便以一种理论形态存在的方式登上人类历史舞台,并被西方学者赋予全球治理、多层次治理、互动治理、元治理以及智性治理内涵。
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任何理论,其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的演变。西方社会治理中形成的各种思潮与理论,都是在西方经济社会演变中因市场失灵、或因政府失效以及全球性问题凸显等背景下产生的学说,它们在主张主体多元、政府放权、主体平等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同时,又兼具去中心化、去确定性、去结构化等后现代主义理论气质,所以不免落入理论自
身窠臼,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汲取合理的思想、观点和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①我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将“治理”概念也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被写入了X的正式文献,但的确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治理理论。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治理思想、观念和理论,一方面是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X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先进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又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新实践逐步形成的,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新要求的治理理念与治理能力。
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X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ZZ、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 X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②在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需要探讨的概念与把握的问题颇多,像意识形态治理、西方治理理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间的关系,乃至如何适应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新要求。
首先,意识形态治理着重是指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将“治理理论” 的观点在做具体运用时,逐渐形成的集工作理念、范式和应对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意识形态治理的工作理念要“归属于或依附于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治理主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运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以及多样治理方式整合意识形态领域内外资源,通力协作地实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进而达成价值共识目标的动态过程。”③将“治理”范式和应对方式用于意识形态建设中, 是促进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进一步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其次,西方治理理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之间虽存在着相互矛盾等现象。由于在意识形态建设中,要解决的危机必须站在国家宏观发展角度,即解决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及价值观等,乃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日常的具体管理与治理工作中,大都涉及的问题则是从社会
诸多方面要完成的繁琐事务,最终要解决因社会转型而产生的各类矛盾。但是, 在理性的审视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时,就会发现意识形态建设与治理理论在目标的公共性(即ZZ认同和ZZ共识)、方法一致性(即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创造性和多样化手段作用)和规则法制化(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方面存在一定关联,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基于这一点,意识形态治理依赖于借助合理化调整以满足创新性发展要求。将治理理念应用于具体事务管理,不仅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研究的新样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时俱进的新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将成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的遵循,即治理主体、客体、方向、目标等具有新内涵,方可适应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同时也弥补意识形态管理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所以,当今中国语境下的“治理”概念,着重是指在各级X委统一领导下, 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而形成的新模式或结构,在治理中要必须坚持贯彻民主与法治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有效管理、控制和推进的过程中,要集中回答由“谁治理”、“治理谁”、“治理的原则”、“治理的方向”和“治理目标”等诸多重要问题。
第一,意识形态治理主体。主要指以中国共产X为领导核心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和经济组织以及社会公众在内的多元主体的合作联动,各主体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中国共产X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在意识形态治理过程中要必须始终处于坚强的领导地位,中央及各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对各项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在X委集中统一领导下要发挥主导作用。工会、共青团、妇联、各民主X派、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在X委统一领导下,要履行好各自在社会发展中的职责,并结合自身优势突出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并广泛参与到X委和政府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在更大范围内设法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意识形态建设中,从而体现意识形态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意识形态治理客体。主要包括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两部分。所谓物质性客体,即在意识形态治理过程中的参与机构、使用设备、物质资金、交流平台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制度性因素;而精神性客体,指的是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与观念,除了包括那些摇摆于“红色地带”与“黑色地带”之间的各类观念之外,错误性的西方社会思潮和各式各样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也包括在内。因此,通过研究唯有达到知己知彼,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达到防患于未然,
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全方位有效治理。
第三,意识形态治理方向。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与创新,无论如何都要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全面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伟大创新思想和理念推动下,未来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要继续向世界敞开国门,并以此为契机设法带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这无疑彰显中国作为世界泱泱大国的自信和担当。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随之而来的斗争的激烈性,诸如西方文化、思潮和理念的持续渗入此类情况不胜枚举,这都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在意识形态治理中,首要的就是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毫不动摇地提升自身辨别力,敢于向各种错误思潮亮剑,铸牢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力。
第四,意识形态治理的目标。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辨别各类不同性质的思想文化时,既要批判和揭露各种错误思潮及其本质,又要增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有的凝聚力,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文教等领域里达成广泛共识。在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中,要始终牢记不同层次上依然存在着没有硝烟的战争,敢于对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潮或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亮剑,是在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负面影响时应该持有基本立场。不被处于非主流地位的各类错误思想所蒙蔽,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方能避免非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冲击。因此,意识形态领域治理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努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具有的引领力和领导力,设法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决心。
三、新时代从意识形态理念到意识形态管理转变的必然趋势
X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所作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果。然而,受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存在思想或浪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流意识形态,从继承、传播和创新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将其价值理念浸入到我国各行各业。凭借经济、文化和技术等优势,西方国家通过多种手段持续的开拓新“市场”,新自由主义、科学民主主义等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西方国家一贯吹捧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散播的“中国威胁
论”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个别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质疑,而且短时间内这种认知很难彻底铲除。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因主要在于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所引发的部分社会矛盾始终未得到彻底解决。公民利益诉求不仅没有完全得到满足,个人价值亦未能得到很好体现,类似道德标准低、价值观有失准确性等,都有碍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因此,依据新的历史条件,结合新的国情、X情和民情,我国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势必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是由意识形态管理本质特征与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深化管理,旨在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并以此营造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 在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都有了大幅度改变的前提下,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显然已无法与变化了的新环境相适应,为此,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有了其产生的时代特征和实践新课题。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人们之所以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部分质疑,皆由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空洞、僵化及其与实际发展状况相差甚远等因素造成,从而导致其不能将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加以表达。同时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也很难对复杂的部分社会意识、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做合理化解释。因此,“治理”理论的产生是公共管理和ZZ发展的理论成果, 用现代治理理论发展与创新意识形态的话语和管理传播方式,促使意识形态管控向意识形态治理理念的转变,是新时代实现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必然趋势。①
何以顺势而为?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保障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多元主体需求。可以采取两方面举措:一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使国家意识形态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得以确保,维持良好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趋势,这样做不仅仅可满足X和政府的ZZ需求,而且也能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及人民群众之间形成紧密的需求关系。二是开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模式。囿于一元主体模式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差异性,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其自身优势成为我国意识形态治理的必然选择模式。在意识形态治理模式下,X政相关职能机构与政府作为主体机构但不再是唯一主体机构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在权力下放过程中,意识形态监督逐步向社会化维度转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治理模式的互动性特征充分体现,更好的满足了关系协调优势发展的新需求。因此,在整合社会思想资源的条件下,努力促进政府与社会职能效用的转变,通过不断地调整对自身扮演的社会角色,尽最大限度避免公
众利益受损害,有助于全面提升民众对共产X的认同程度,并在共同作用下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当然,多元主体参与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提是, 坚决维护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领导,这样可确保协同治理效用的全面发挥。因此,整个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两方面及其相互依托、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故努力打造包括执政X、政府系统及其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在意识形态治理中形成多元的主体结构非常重要。一方面,X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不仅需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且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实现预期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多元主体的参与如果失去X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无论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还是就社会力量作用的发挥都难以做到对资源配置、组织和社团的动员。所以,在坚持X的领导下,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方式,才能逐步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相关问题。
其次,开展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单一目标转型。事实上,在一定时期内,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活动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的目标设定相对单一。但是,自从人类社会迈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到全新发展,“五位一体”全面战略发展布局的构建, 意识形态领域摆脱独立发展状态而朝向涉及ZZ、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动态发展。基于此,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的落脚点也要从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演变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归宿。另外,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转变,急需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目标的现代化转型方向上发扬人民民主,切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在引导多元化价值理念条件下可为实现意识形态治理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促使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从单向度管理向现代化治理的转移。就其方式而言,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管理模式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通过发布行政指令协调各项事务,这显然不能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文化教育思想发展新需要。而新时代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模式, 以协商交流合作共赢机制为遵循,积极调动群众参与性,汇集群众智慧与力量, 多角度助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解决。从其目标实现来看,意识形态治理过程采用“自下而上”的向度,从社会成员实际需求出发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力量,使X政职能部门的协商、对话和合作实现针对性、高效的资源配置的良性互动管理模式。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目标只专注于满足主体自身要求而导致社会组织、社会成员的实际需求被忽略现象。从意识
形态建设途径来看,意识形态治理则是以满足意识形态管理主体意愿为基调, 侧重多元治理主体的价值诉求,并以增强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认同来体现。然意识形态管理主要通过行政命令手段、政策法规监督和督促被管理者的途径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简言之,以相互协商、相互交流和合作共赢等方式进行优化配置的意识形态治理模式相较于单向度的意识形态管理更具优势。
总之,在新时代通过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安全与创新治理的新模式,要努力改变传统单一的管理方法,是由于实现民主协商、综合治理的整体化转型迫在眉睫。而意识形态建设安全与创新治理则是个过程,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渐进式得到建立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能简单的走“揠苗助长”之路。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历程中,因部分地区过于强调政府主导性作用,导致群众对这种“自上而下”的包办模式依赖性增强而无法真正自主的加入到相关活动中。类似情况在部分地区实施自治管理时尤为突出,固然权利的下放在一定程度上使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动性得到全面增强,部分工作也满足社会合理化要求,但不能因此就产生极端倾向。进入新时代以后,特别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阶段,中国社会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尚且薄弱与分散,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因素缺乏,加之在价值层面、组织层面、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支撑条件有限, 由此进行“自下而上”顺序的社会力量整合便很容易在意识形态治理中出现“失灵”现象,故尝试着从辩证思维方法入手,通过多元主体间的紧密合作,在确保自身优势条件下,全面满足多方需求与强化协同治理非常重要而有多重价值。
贵州青年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创新
贵州师范大学国家民委多民族文化融合与区域发展研究基地 韦志奋
(2023年3月15日)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重要的是赢得青年。青年是网络使用最广泛、网络议题参与最多、思想最活跃的群体,青年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在推进青年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必须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构建传播新模式。贵州是多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 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孕育了以新时代贵州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X人的精神文化。推进新时代贵州青年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充分利用贵州的文化资源,坚持正确的ZZ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在创新网络育人的路径上下功夫,做大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引导青年理直气壮地在网络空间唱响讲述贵州、礼赞祖国、讴歌时代的主旋律。
一、壮大网络主流思想舆论
传承阳明文化。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在贵州修文“龙场悟道”,创立了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阳明思想。阳明文化博大精深,深厚持久,影响深远, 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瑰宝,也是贵州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独有的文化资源。新时代贵州青年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做好阳明文化的传承弘扬,继续深入探索阳明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阳明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阳明文化渗透力建设;推进阳明文化网络宣传推广、普及教育和品牌打造工作,在广大青年中大力倡导“知行合一”精神,培育青年的道德养成、人文气质和文化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引领青年文化自信的重要切入点。
传承民族文化。贵州是个有着18个世居民族的多民族聚居省份,各世居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大歌、水族的文字、仡佬族的傩戏、彝族奢香夫人的英雄事迹以及综合各地各民族艺术形式的黔剧等是其中的代表,对促进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做好新时代贵州青年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不断发挥贵州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融入青年群体的网络思
想ZZ宣传教育活动中,在传承民族文化中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同时, 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增强各民族青年的“五个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讲述革命红色故事,加强贵州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和精神标识。贵州是中国革命的圣地、福地、伟大转折地,拥有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国共产X和中央红军在贵州的发展壮大,中国革命在贵州的重大历史转折,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在贵州开展的伟大革命斗争,都为贵州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红色文化财富。以邓恩铭、王若飞、周逸群为代表的黔籍革命先烈是教育贵州青年的鲜活榜样,以《忆秦娥␎娄山关》《长征颂》为代表的红军诗词、歌谣、故事是教
育青年的生动范本,以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战役遗址为代表的会址遗址是
教育贵州青年的重要阵地。新时代贵州青年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加强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梳理和研究工作,建好贵州红色教育的网络大课堂,创新讲好网络贵州红色故事的方式手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光荣传统,牢记艰苦卓绝的光辉历史,坚定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 努力成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是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加强贵州青年的奋斗品质教育。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X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希望贵州的同志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同年中共贵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决定,在全省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 的新时代贵州精神,指出新时代贵州精神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贵州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新时代贵州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其丰富内涵是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孕育下产生的,深深嵌入中国共产X人精神谱系之中,是贵州人民在“两个大局”中敢于迎接各种机遇和挑战的动力支撑,是贵州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生动实践的精神提炼和建设美好家园的时代特征,是指引贵州各族人民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融入贵州青年的网络思想ZZ教育,培养广大青年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实现对新时代贵州精神传承发展的必然路径,是新时代贵州青年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和新内涵。
二、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一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创新。贵州青年成长在多民族聚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全国脱贫攻坚主要战场和近十年快速发展的贵州,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贵州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使得他们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域青年的特征。贵州的文化传承发展与贵州青年成长成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贵州本土文化既影响和教育贵州青年、引领和激励贵州青年的思想与行为,同时又需要贵州青年去传承传播和发扬光大。因此, 做好新时代贵州青年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以青年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入研究和把握贵州青年的时代特征,尊重青年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和发挥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青年思想素质提升和知识技能增长的现实需求,使青年成为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为多彩贵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续奋斗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二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手段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新时代贵州网络传播的话语体系,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和贵州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优势, 大力整合“网、微、端、屏”等各种新媒体平台资源,构建符合贵州青年认知特点的网络话语风格和表达方式;通过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式传输等形式,讲述红军长征在贵州的故事,宣传贵州脱贫攻坚重大历史性成就,解读中央大政方针特别是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政策意见,使抽象的意识形态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和形象,让青年喜闻乐见和主动接受,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近年来,贵州相关部门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政工作,创作了《王阳明》《邓恩铭》《乌蒙星火》《天眼之魂》等优秀的舞剧和歌剧作品,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在贵州各地区各高校巡回展演,用格调高雅的贵州本土文化感染和引领青年厚植爱X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同时,通过抓好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让青年在古今历史对比与中外现实观照中学会辨别各种社会思潮,在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中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三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创新。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新时代贵州要坚持强化和完善X管意识形态原则,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和严格履行各级X组织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中的“主体责任”“第一责任” “直接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做好马克思主义网络大众化工作,推动贵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弘扬以长征文化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发展以大数据大生态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
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南昌师范学院 王俊
高校是新时代意识形态之争的前沿阵地,高校大学生是坚决打赢意识形态攻坚战的主力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直接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关系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成败。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意识形态淡化论”“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加剧,使我们认识到新时代如何有效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应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命题。新时代出现新矛盾、新问题,产生新需要、新诉求。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在新时代也需要就内容、载体、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进行丰富和完善。
红色家书是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X人、社会爱国进步人士为了情感交流、信息传递而写给家人、爱人、朋友、师长等的私人书信。它与普通家书的区别的关键在其“红色”印记上。它是中国红色年代形成的一种承载着革命先烈、爱国志士革命理想、革命意志、革命情怀和崇高精神的独特红色文化。红色家书是一个个感人革命故事的真实表达,是一个个爱国志士形象的鲜活再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把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将拓展其教育空间、创新其育人模式,赋予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更为丰富的价值内涵。
一、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多元社会思潮传播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网络消极文化扩散造成部分学生理想信念弱化、发展主题与现代化目标淡化了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西方敌对势力散播“普世价值”,攻击我们的社会制度,污蔑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加剧,使得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我认同出现危机。新时代高校学生在接受意识形态教育时,更多呈现出认知方式偏重直观化、价值取向元化、道德观念复杂化的特点,对网络各种不良思潮缺乏正确的辨识和清晰的甄别,极容易对不良意识形态推波助澜。这些内外多种因素的持续叠加,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但目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问题突出,部分高校存在重视程度不够、阵地意识不强、机制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也有部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拘泥于传统范式,脱离信息化时代背景,偏离大学生认知规律问题日益凸显。由此可见,把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以红色家书丰富的教育资源、鲜活的教育内容、创新的教育模式助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构筑起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牢不可破的安全防线, 既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又是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是多方面原因叠加作用的结果,但就意识形态教育本身而言也存在诸多问题,诸如没有对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学情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合理对策[1]。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关注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 在教学表达上,没有关注学生学习层次问题;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没有更多考虑学生情感需求问题。这就使得意识形态教育在学生心目中有了距离感、隔膜感,成了一种带有“高、大、上、空”标签的思想ZZ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教育,新时代高校学生在接受意识形态教育时若有抵触畏难情绪,将直接影响教育实效。红色家书内容丰富翔实,话语表达亲和,有明确的ZZ导向和教育性,便于通过情感的熏陶、体验和感悟等隐性教育方式强化教育效果,利于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把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充分发挥红色家书的意识形态育人功能, 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切实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
二、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可能性
红色家书与高校意识形态在逻辑上具有理论基础同源性、教育内容一致性、价值目标契合性的特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X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红色家书蕴含着共产X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不懈追求,折射出共产X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追求真理、无私奉献、不怕牺牲、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特质,彰显了中国共产X无产阶级政X的性质和为国为民的价值立场,具有ZZ引导、价值引领、
行为示范等功能。通过学习红色家书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理解、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对共产X人伟大形象以及对革命、建设、革命事业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了解“四史”的同时,深刻感悟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X、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效抵制西方反动思想的渗透,在重大ZZ问题上坚持正确的ZZ判断和ZZ方向。红色家书与高校意识形态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其逻辑统一性为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红色家书对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独特优势,为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可能性。红色家书反映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革命先辈、爱国志士的崇高坚定的信仰信念、忠贞不二的ZZ品格、从容赴死的英雄气概、为国为民的使命担当、艰苦奋斗的行为风范、意蕴绵长的家国情怀,涵盖了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内容,是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珍贵教材。红色家书从作者的视角真实记录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再现了先辈们是“如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如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展现了先辈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不忘初心、矢志奋斗的信念,将其融入到意识形态教育中,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同时,红色家书以家书为载体,以家庭故事为主题,更多采用的是大众化、生活化的话语表达方式。朴实的语言,平常的叙事,没有过多华丽的修辞。但正是这红色家书中简单的话语,却包含着人间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文字感染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达成ZZ认同、理论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的思想共识,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达到意识形态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思考
根据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需求,对红色家书进行科学整合。首先,广泛收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形式的优秀红色家书,形成红色家书资源库。其次,充分挖掘红色家书的背景故事、深入剖析红色家书所包含的精神内核,对红色家书进行科学分类整合。例如,有彰显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的家书:夏明翰写给姐姐的
信:“我一生无遗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3]何功伟写给父亲的信“儿献身真理,纵刀锯斧钺加诸颈项,父母兄弟环泣于身前。此心亦万不可动,此志亦万不可移。”[4] 177—178有蕴含视死如归英雄气概的家书:邓雅声写给恩师的家书“饮弹从容向天啸,长留浩气在人间!”;陈然狱中遗书“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有折射对X忠诚、矢志不渝ZZ品格的家书:张友清写给哥哥的信“X需要我怎样我就要怎样!说得明白点,X若是需要我去死,我就毫不迟疑地去死!”[5]方志敏狱中遗书“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有记载为国为民使命担当的家书:关向应写给叔父的信“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4]87—88;史砚芬写给弟弟妹妹的诀别信“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 故我虽死犹存”[4]105—106。有饱含意蕴绵长家国情怀的家书:卓凯泽写给父母亲的信“我生时因奔走各地,不能对我亲爱的父母有很好的物质与精神的安慰。但是我想明白的父母决不以此责我恨我,为公忘私,为国忘家,是古有明训的”[6];抗日英雄程雄写给父母的信“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儿不得不来信辞别双亲大人,如果不能活着的话,双亲大人应保重玉体,抚育好弟妹”[7]。最后, 结合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需求,对红色家书进行合理选择规划、创新性解读和拓展,编写教学案例库或教材读本,最终形成符合意识形态教育需求的红色家书内容体系,使红色家书进课堂、进教材,达到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进头脑的教育目标。
实践是学生思考、感悟、认同、践行理论的重要环节,所以高校要有效构建以红色家书为主题和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创新自主性、沉浸式实践教学模式,推动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例如,以“与红色家书作者对话”为主题,动员学生组织开展“穿越时空的对话”实践,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家书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参观革命博物馆、革命遗址、英烈纪念馆等红色家书相关的场所, 进行家书故事的挖掘和调研,选取典型素材,围绕家书背景、家书内容、家书传递的情感、家书的时代影响力等角度进行视频作品的创作。这种由学生自主
自发地投入设计、创作的实践过程,因内容有亮点、形式有新意,能极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家书作者同等身份的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中国共产X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表现出的不畏强权、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民族意志;锐意进取、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学生了解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对中国共产X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认同。此外,也可结合当地红色家书资源,开展红色家书画展、红色家书话剧创演、红色家书视频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文字、图片、实物、音频、视频等方式学习传播红色家书,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入眼、入脑、入心、入行,引导学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作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已经成为各国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提升意识形态教育实效,就不能把红色家书的学习、教育和宣传仅仅局限于线下。只有把红色家书有效融入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才能真正满足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时代诉求。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影响, 全国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经常使用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云班课等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的信息交流多借助于、微博、腾讯、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多种形式促进红色家书的网络传播和形式创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激发红色家书在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潜能。如在网络平台开展红色家书主题活动,通过文字、图片、实物、音频、视频等方式传播红色家书;如在网络平台设置红色家书专栏,动员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其成员围绕红色家书积极进行动漫、绘画、音乐、舞蹈、短视频等作品创作;如设置红色家书网络讲堂,邀请红色家书作者的后代亲自讲述家书的故事,让学生重温历史、感悟精神。通过红色家书融入网络教学的实践,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才能真正实现红色家书在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价值。
红色家书作为中国共产X人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的真实记载,是培养高校学生崇高理想信念、坚守正确的ZZ立场、增强“四个意识”、传承红色基因的最好素材和载体。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将使高校意识形态教
育可知、可感、可亲、可行。
加强X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重要意义、关键领域与实现路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张世飞
摘要:高校是X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落实加强X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宣传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殊使命。只有加强X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使高校X委牢牢把握思想ZZ工作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才能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X的教育方针。通过高校X委、各学院X支部、思政课教师队伍等主体的团结协作,实现充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学校X委对全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显著加强、教师的思想ZZ素质与课程思政能力显著提高、学生的思想ZZ水平与辨别是非能力明显提升等目标,对高质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X的领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校X委
意识形态工作是X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X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X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2]高校是X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培养接班人的崇高使命。新时代加强X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为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凝魂聚气、鼓舞人心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X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重要意义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因其对象、任务与目标的特殊性,有其自身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只有加强X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才能抓住关键,确保X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在实处。
首先,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其意识形态的发展决定了各项事业的成败。青年承担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X和国家未来的希望之所在。高校学生是未来建设祖国、服务社会、振兴民族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意识形态健康发展、积极向上,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就会充满蓬勃的朝气,涌现出奋斗的力量,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奋勇
前进;反之,社会的风气就会江河日下,精神文化领域就会开历史的倒车,各种落后思想、腐朽思想等沉渣就会卷土重来,我们X的事业、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削弱甚至损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可能会迟滞甚至被迫中断。
其次,意识形态基础不牢,理想信念就会软弱涣散。高校学生如果缺乏信仰、缺失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就会在ZZ纪律、生活作风、道德品质上出现巨大漏洞,进而危害个人发展、组织部署,败坏社会风气。意识形态是理想信念的内核与基础,只有加强意识形态的教育,高校学生才能在风险和考验面前抵御诱惑、防微杜渐,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各种问题、跨越各种障碍。高校学生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始终坚持以X的大政方针为前进方向,才能在一切风险挑战面前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担当起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再次,高校作为科学理论研究和社会实际生活的桥梁,对全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有放大作用。高校是整个社会原始创新、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源头和根本,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着不可推脱的职责使命。只有加强X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培养出“意识形态靠得住、困难挑战站得出、专业知识顶得上”的时代新人,才能让从高校走出来的青年学子在进入各个行业后成为社会上正能量的弘扬者、主旋律的传播者,从而推动社会风气健康发展,激发群众生产建设的积极性,为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夯实共同的思想基础。
其一,坚持X的领导是高校各项工作取得成功的首要ZZ保证。中国共产X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高校实现自身发展、服务人民生活、贡献复兴力量的最大优势。纵观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高校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只有X的领导坚强有力,高校的事业才会产生明显的进步,否则就停滞不前乃至倒退恶化。回顾X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经验与教训, 什么时候意识形态工作抓得好,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学生认真学习、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的良好局面,反之,就会出现人心涣散、思想混乱的负面场景。其二,思想建设是X的基础性建设,意识形态工作是思想建设的重点任务。站在百年X史的高度,可以清晰看到X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都高度重视从思想上建X,这是我们X一以贯之的光荣传统和显著优势。我们
X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高校X建中思想建设的重点。守好高校ZZ安全前沿阵地,是加强X的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必由之路。
其一,有利于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3]其二,将高校自身的发展与“四个服务”切实结合起来。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必须为人民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实现这一根本目标, 就必须依靠意识形态工作为高校的各方面工作保驾护航,确保各项任务始终朝着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第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X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X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就是要举旗定向,在全社会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最广大的力量,毫不动摇地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进。
第二,意识形态与社会心态能够同频共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能够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只有从思想上凝聚共识,才能在现实中团结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加强X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关键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4]加强X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要把握好以下关键领域。
加强X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最关键的是高校X委。高校X委承担管X治X、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是X在高校的核心领导力量。提高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能力和水平,是高校X委落实X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和加强X对高校工作全面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X委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抓好这件大事。
一要提高ZZ站位,增强ZZ判断力、ZZ领悟力、ZZ执行力。高校X委要立足X和国家事业的大局,胸怀“国之大者”,始终同X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征程中,高校X委必须以ZZ上的敏锐洞察、思想上的融会贯通、行动上的自觉担当来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打开新局面,取得新成绩。
二要加强理论武装,学习最新理论,结合工作实际理解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是立X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X的灵魂和旗帜。做好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地学习掌握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高校自身的情况特点和青年学生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因校制宜,精准施策,运用科学理论推动教育和管理工作打开新局面。
三要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关注舆论动向,把握社会趋势。一段时间以来,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口号标语化、内容空泛化等突出问题,部分高校领导存在意识形态工作与教学科研无关、高校“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认识误区,这是意识形态工作出现脱离群众、缺乏实效问题的重要原因。高校X委必须认识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部署推进,必须认识到当前网络空间的多样性、多元化特点,认识到社会舆论对现实工作的能动反作用,尤其要密切关注网络信息对学生行为和心理可能造成的影响。
四要明确职责使命,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科学指挥相关职能部门。高校X委对意识形态工作要负起第一责任,必须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明确各部门职责所在,确保任务不空转,目标不虚化。对宣传部、人事部、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职责任务要专项研究,建立台账,形成X委领导下各部门权责明细的工作格局。对校内出现的意识形态问题要严肃追责,严肃处理,不能人浮于事,不了了之。
五要牢牢把握高校思想ZZ工作的话语权和主导权。高校X委要领导高校
在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上走在前列,要协调校内各方研究力量,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对课程内容和学术成果要监督管理,确保对学生的思想ZZ教育能够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X支部是X最基本的组织,是X开展各项工作和发挥战斗力的基础。加强高校X支部建设,对于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全面贯彻X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最基础的保障作用。必须明确自身定位,主动承担职责。
第一,X支部是贯彻落实高校X委决策的战斗堡垒。加强X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必须有效发挥基层X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X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高校X支部是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师生X员的基本单位,是把X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高校现实层面的重要基地,是把坚持X的领导和贯彻高校X委决策部署有机统一的核心枢纽,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强大支撑。X支部坚强有力,X委的决策才能顺利落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才有了现实的途径。
第二,贯彻上级指示、掌握基层舆论的枢纽。各学院的X支部是师生X员进行ZZ生活、了解X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和上级X组织指示的最主要途径, 也是师生X员反映校情民意最便捷、最可靠的渠道。X支部要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中明确自身使命,将校内意识形态的问题现象及时反映给学校X委,帮助X委科学决策。
第三,组织群众活动、发展积极分子的基站。X支部在基层一线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贯彻X的群众路线、展示X组织风采的重要窗口,不仅可以通过组织群众参与相关活动、宣传X内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培养入X积极分子,而且可以在与群众的联系过程中了解舆论的发展变化,以及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第四,教育X员、培训X员、指导X员的家园。每个X员无论职务大小, 都必须编入一个X支部参加组织生活,因此X支部对X员的意识形态工作是最直接的。X支部要在支部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贯彻X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各项要求,主动把X员的思想状况、心理健康作为关心X员、爱护X员的重要方
面。对X员中的榜样要及时宣传表彰,对X员中的不良行为和趋向要及时摸清情况、找出原因、形成对策、治病救人。
思想ZZ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想ZZ理论课在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起到了有目共睹、无可替代的作用,必须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其一,做好对青年学生的“四史”传播,助力传承红色基因。历史是有温度的,是真实可感的,要结合新中国成立70多年国家各项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合中国共产X成立100年来走过的辉煌征程,结合学生成长过程中亲自感受到的祖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树立国家富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促进学生把社会主义的光荣传统一代又一代地自觉传承下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来观照历史、现实和未来,能够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和更加高远的境界来处理人生中将要遇到的难题和挑战。
其二,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舆论热点,结合实际阐释形势与政策。在阐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同时,不能照本宣科,停留在理论层面,要结合社会热点和时事新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新时代的青年学生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大量、复杂信息的网络环境之中,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很容易误入歧途,要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不盲目跟风。要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就要结合国家政策对社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阐释,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态度立场,教导学生科学的方法,在面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时炼就“火眼金睛”。
其三,帮助学生建立人生信标,培养担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战略、关心社会实际、关心基层生活、关爱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在人生职业选择的关键时刻,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之上,选择能够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职业,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的远大抱负、发挥青春的巨大能量。只有更多的青年学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坚持问题导向、人民导向,不畏艰苦、不怕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具有更加深厚的基础。
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X人的ZZ灵魂,也是X战胜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支柱。从意识形态建设入手,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核心内容,必须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提升理论的生动性与吸引力,从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和巩固为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坚定理想。
三、加强X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实现路径
意识形态工作会随着社会实践、时代发展的变化而不断产生新内容、新要求和新问题,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对其面临的风险挑战要科学预判、提前准备、超前部署,才能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时沉稳应对、妥善处置。
X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X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首要要求,清晰、有力地指明了坚持X的领导在新时代推动X和人民事业发展、克服一切风险挑战的重要地位,也为加强X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把X的领导充分、具体地落实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性质特殊、对象多元,必须在决策、传导、执行等环节严格落实X的领导。在决策部署中,高校X委要严格执行领导制度,把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有机结合起来,群策群力,做好顶层设计;在政策传达时,要遵循工作流程, 确保通知、指令、纪要等沿着规范路径传导到相应的部门;在指挥执行时,要知人善任,牵住干部队伍这个“牛鼻子”,以队伍建设保证事务闭环管理。
第二,牢牢掌握X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高校的人员构成与职能特点共同决定了其意识形态的发展与现实的互动更为迅速、更加紧密、更趋活跃,越是在变幻莫测的情况之下、在紧急严峻的挑战面前,就越需要加强X的领导。高校X委要站在ZZ的高度牢牢把握学术研究的选题内容、思想观点、研究方法等,使高校的研究成果从诞生起就严格行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轨道上;对校内的舆论要主动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营造有利于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的氛围,形成学校各方不信谣、不传谣的统一认识。
高校X委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时要积极主动,除了增强ZZ意识、提升ZZ能力以外,尤其要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把握意识形态
工作发展规律,增强意识形态的建设、引导、驾驭、协调能力。
一要提高风险研判能力,对涉及意识形态的风险要见微知著。高校X委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舆论的动态发展,尤其对瞬息万变的网络空间信息要建立专门工作组进行跟踪掌握,统筹各方面情报,对可能涉及高校的信息要能够预判,对风险的来源、种类、性质以及可能的后果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以陈旧落后的眼光看待新事物。高校X委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止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心和责任感、正义感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同时要加强对国家政策的解读、正面信息的阐释,为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点亮光明的灯塔。
二要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预案管理,与时俱进优化处理流程。舆论环境的变化具有不可预料、突发性强、影响面广等特点,因此不能等问题产生之后再研究形势、思考对策。必须提前研究应急预案,对校内的意识形态动向要做到实时把握,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完善处理方案。高校X委要成立工作专班,通过组建由班主任、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代表组成的多层次队伍,全方位提高新闻公报、网络信息与校内舆论情况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紧跟时事变化,第一时间掌握涉及升学考试、就业压力、基层治理、自然灾害等与高校生活、学生学业密切相关的信息和舆论,为进行风险研判、沙盘模拟等前瞻性决策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和数据支撑。要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定期演练,从实践中发现漏洞,及时查漏补缺。高校X委要从社会热点入手, 着重吸取部分高校在处理校内突发情况,以及因外部舆论与校内学生思想相互作用而引发的不良后果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资源情况和本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实际,制定类似情境与推演情境的处置方案。针对思想舆论的快速传播特点,高校X委只有提高反应速度和情况分析的效能,才能走在事件的前面。
三要提升塑造态势能力,掌握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主动利用科技手段赋能意识形态治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我们在意识形态管理上的新手段,增强了治理效能。网络空间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舆情的实时监测、正向引导和危害处置,高校X委要及时更新升级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将先进的信息科技引入日常的教学管理和教育活动。当前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同时,也相应提高了网络谣言、垃圾信息和电信诈骗等有害信息的暴露程度,因此要运用科技手段主动对有害信息进行追踪和管理,将此类信息从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中尽可能地屏蔽。意识形态治理不能打“守株待兔”
的遭遇战,而是要充分积累先发优势、运用技术优势,打好主动仗。
四要提升理论宣传能力,坚持不懈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校园奏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高校X委要始终站在理论宣传的制高点,用好理论学习中心组这个重要法宝,在全校学理论、学政策、用理论、讲ZZ中形成示范效应,督促、推动各学院和单位定期进行理论研讨、政策传达等常态化ZZ学习教育,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ZZ工作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途径,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认知认同、理解运用是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目标。高校X委要提升思政课程的质量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性,从教学方法和内容建设入手,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提高思想ZZ教育课程的吸引力与渗透性,将X的科学理论和最新政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增强了思想ZZ教育的解释力和亲和力,才能在学生当中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激发其学习思想ZZ教育的热情和活力。
新时代X的教育方针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涵,体现X中央的最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要求,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地位和作用,是高校加强X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重要遵循。
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稳高校教学教育的前进方向。要依托高校自身资源与学术优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扎实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发扬高校自身的学科特色,着眼X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面向实践、面向问题、面向基层推动理论创新,着眼促进学生成长、推动社会进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而挖掘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立足X的最新理论、科研最新动态、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持续开发新的研究领域,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理论解释出来,用行动体现出来。
其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人才的目标、途径以及价值指向是高校办好教育、做好工作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要通过加强X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而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路径。切实做好把新时代劳动教育加入学生培养方案、融入思想ZZ教育、汇入素质教育内涵的课程开发与理论研究活动,加强对大学生培养艰苦奋斗意识、劳动奉献意识、承担社会责任意识的全过程的指导和引导,特别是针对毕业年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择业观、劳动观、奋斗观和幸福观的教育,
推动更多的大学生前往基层、前往西部、前往艰苦地区和一切需要人才的地区就业创业,为经济建设和基层治理贡献青春力量。促进学生在劳动中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奋斗意识和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充满活力、勤于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召唤。
其三,坚持以人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解决学生“人生总开关” 问题。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融入提升思想ZZ水平、拓展文化知识内涵的各环节, 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在立德树人中坚持把X的领导作为首要要求,以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引领学生的思想信念和精神境界,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凝聚学生的奋斗力量。通过优秀学生代表、社会中的道德模范、抗疫抗灾等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典型来教育学生将自身的行动和就业的目标统一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各项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路径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四,以坚持“四个服务”为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提高质量和效益。高校坚持“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就要从学术研究目的、课程体系内容、教师能力素养、学生思想建设等方面入手,为社会进步培养拥护X和政府、守纪守法、爱护他人、踊跃奉献的良好公民,为国家发展培养精通各方面专业知识和拥有扎实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出富有行动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建设队伍。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在高校建设上,用可靠的教学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培养成效来回应推动国家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保障人民幸福安康的时代之问和现实难题,以社会发展、学术进步、学生成才的实际成绩交出令国家放心、人民满意的答卷。
拥有一支信念坚定、专业过硬、能力突出、品德高尚的思想ZZ理论课教师队伍,对于落实X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对于加强高校思想ZZ工作的传播力、引领力和感染力,对于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问题意识导向教育,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ZZ素养。一位教师自己首先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以真情实感影响学生的心灵; 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坚信不疑、学懂悟透,才会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教育、
宣传、阐释、传播工作。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学术动态、课外言行、工作态度等方面的监督,确保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纯洁性与战斗力,擦亮教师队伍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的底色。
二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做好表率。思政课教师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精髓、要求与目标融入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文化、制度、理论自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更在于其鲜明的实践本色。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地在实践中去践行和领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学生的心中深入扎根,在未来不断地转化为实现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思政课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基础。
三要学习和掌握思想ZZ工作规律,遵循教学研究和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水平。只有遵循规律、因势利导, 才能事半功倍、干出实效。当前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 使得新闻舆论在数量和类型上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掌握与ZZ生活、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信息,跟进国内外时政热点的事态演变,不断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爱好等特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知识和发展需求。
四要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加大对教师队伍的监察力度。要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教育和管理,明确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学生身心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和在各种社会习俗、法律法规上以身作则相结合,为学生树立现实的榜样。近年来,在社会舆论中发现部分高校教师出现不符合师德师风要求的言行,甚至出现违规违纪问题,值得引起重视。思政课教师的特殊使命使其自身的道德品质、意识形态问题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为引人关注,因此在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和理想信念上的影响和教育负有更加突出和更加具体的责任。无论是X纪国法、高校的规章制度,还是社会舆论和道德环境,都要求对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相关问题要及时处理,尤其在重大原则问题和“底线红线”问题上要贯彻一票否决制,不允许“带病上岗”。同时, 加强日常的考核和监督管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过滤”作用,对不符合教师行为规范、违反师德师风要求的教职工及时诫勉、调整工作岗位甚至是解除
聘用。
加强X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领悟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新征程新起点上通过创新方式方法、完善体制机制,高水平高质量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为我国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筑牢思想阵地。
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玉玉
摘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的建设、国家的稳定及社会的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代面临境外意识形态渗透愈加隐蔽多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被削弱、传统思想ZZ教育“供需失衡”、高校意识形态监管难度增大等诸多挑战,为有效应对风险挑战,高校应优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顶层设计,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防护墙,通过巩固价值引领、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预警机制、创新教育手段等,协同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关键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是X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X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关乎整个民族和社会的安全。新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意识形态安全逐渐拓展到网络空间中, 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新阵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9次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2]青年网民数量占比最高,这表明大学生成了网络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上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蔓延,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容易被动摇和误导,这就需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被边缘化的风险。应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威胁,必须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必要性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ZZ安全。”[3]高校为X和国家培养时代新人,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中处于核心和关键地位,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之需
网络信息时代,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信息传播具有复杂性、快速性、交互性,在快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同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也日益增加。由于、微博、各类短视频的出现,一个词、一句话、一
件事都能得到广泛而快速地传播,并且形成网络热词、热点问题甚至社会思潮, 对社会的影响力倍增。国内有些网络红人掌握了流量密码,在网络上发布一些低俗化、媚俗化视频博眼球,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获得高点击量,容易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威胁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开展意识形态渗透,并且大肆宣扬“社会主义终结论”“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言论来混淆视听,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形成冲击和挑战。在如此复杂的国内外网络环境下,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这迫切需要高校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居安思危,创新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策略。
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必要之举
高校既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成长成才的地方,也是意识形态传播和斗争的重要场域。当下,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接收信息的重要方式,各种社会思潮、舆论热点问题不断传入校园,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其中:有些负能量的信息想削弱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妄想达到破坏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目的。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经常活跃在智能终端,通过社交软件和短视频等接触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不加判断对这些言论解读、评论及转发,甚至附加个人主观情感。有些大学生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通过“翻墙”手段在境外网站中获取形形色色的信息,大学生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比较弱,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容易受到网络虚假信息的迷惑,“三观”容易被扭曲,理想信念容易被动摇,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产生误解和怀疑,陷入价值观真空的困境。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作用。但是,在自媒体时代已经形成“人人都有麦克风, 人人都是传话筒”的局面,各种非主流、不健康的思想舆论挤进大学生的视野, 传递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相悖的信息。为此,我们必须守住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勇于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坚定立场,牢牢把控意识形态话语权。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回答。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也是为X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大学生是否爱X爱国,是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兴衰,关系到民
族的复兴大任,也关系到个人的幸福生活。大学生是否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否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 大学生正处于ZZ态度、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网络纷繁复杂的时代, 容易被不良社会思潮影响,落入西方意识形态陷阱。应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紧迫性,这也是营造高校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保证。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问题研判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地位、作用也愈来愈凸显。尤其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甄别这些挑战是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护墙的关键。
渗透风险:境外意识形态渗透愈加隐蔽
一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从未减少,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我国高校渗透愈加严重。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隐蔽性的双重特征, 网络的“匿名性”更是增强了传播者的隐蔽性,这无疑为一些境外组织提供了可乘之机。境外敌对势力运用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以隐蔽的手段侵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4]各种境外错误社会思潮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和发酵,网络空间各种错误言论鱼龙混杂,为民族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以及“娘娘腔”“人类高质量男性”等不良作风传播创造了条件, 他们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似是而非的论述说理,哗众取宠,制造舆论,引起轩然大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大学生自身思想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等特点,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思想渗透。如:2019 年发生的香港骚乱事件,西方敌对势力在网络上煽动和诱导民众,导致香港部分大学生被误导,参与反政府活动而被捕。在复杂、匿名的网络环境下,境外意识形态渗透呈现隐蔽化的趋势,他们不再大张旗鼓地向学生宣传西方价值观念,而是通过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推进意识形态的“西化”和“淡化”,这使得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趋于复杂化。
引领风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被削弱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旗帜,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指导思想。网络时代下,只追求速度不追求质量的“快餐文化”和“碎片化阅读”受到大众青睐,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网络空间后流于形式化,理论的深
度和拓展的广度都有待加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一些别有用心的传播者利用多媒体平台输出不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价值观念,形成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相符的噪音、杂音,冷战思维、恶搞经典、丑化英雄形象、抹黑革命者等现象充斥着网络空间。大学生受到这些信息的迷惑, 动摇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造成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某些高校“失语”“失声”的现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部分青年大学生沉迷于不断涌现的网络APP,而这些平台成了低俗文化、网络暴力、网络谣言、个人隐私传播的渠道,这些平台通过恶意剪辑、断章取义、编造虚假信息等手段,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知出现偏差,给高校大学生价值理念、行为方式带来了消极影响,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威胁着高校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
内容风险:传统思想ZZ教育“供需失衡”
网络意识形态发展的“碎片化”冲击着高校思想ZZ教育传统的供给模式, 表现为大学生对思想ZZ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者供给的失衡。高校在思想ZZ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灌输的教育方式,不加区分的“大水漫灌”式教育,课堂氛围低沉,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学生的需求和课堂内容的供给呈现“两张皮”,思想ZZ教育供需矛盾凸显。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复杂多变,接受多元的信息让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框架和价值观,他们的大脑不再是一张由教育者随意规划、填充的“白板”。新时代大学生追求个性、自由,尤其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群体, 普遍追求“新奇特”的体验,排斥“假大空”和“老古板”的说教方式。传统思想ZZ教育“所供非所需的矛盾”成为高校推进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短板。学生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认为思想ZZ教育课程仅仅是获得学分,取得毕业资格的一门课,对课程的期待值低,上课抬头率普遍不高。高校思想ZZ教育师资队伍缺乏,采取大班制授课,教育内容的选择不够精细,教育方法的应用不够精准,分众化实施效果差强人意。部分教育者观念老套,照本宣科, 不花时间心思去研究思想ZZ教育理论。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教育平台应运而生,新媒体已经成为思想ZZ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但在大多数高校,思想ZZ教育人员观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不擅长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缺乏对微课堂、翻转课堂等网络授课的能力,对网络中的热点问题采取模棱两可的保守态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很难捕捉到学生的思
想动态,进一步加大思想ZZ教育“供需失衡”的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推进。
管控风险:高校意识形态监管难度加大
意识形态监管工作是高校存在的一个短板,新时代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进一步加大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监管难度。一方面,网络传播具有快速性的特点,这无疑扩大了意识形态的监管范围,需要比以前花费更多的财力物力、硬件和软件设施、专业技术人员去管理平台,且缺乏对舆论信息监管的技术设备和专业化团队,高校意识形态监管落实不到位。由于网络信息获取和发布的成本低,大学生群体可以随意发布所思所想,多元主体造成信息传播的泛滥,这无疑加大了网络意识形态的管控难度。高校X委、思想ZZ教育课教师、辅导员之间形成的监管合力较低,致使高校意识形态监管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国家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相关法律不够健全,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不严格,对于网络中低俗文化、不良信息没有严格过滤,导致大学生接触这类信息,思想观念被误导;对网络领域中个人隐私、不实言论和信息传播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从而难以发挥法治的强制性作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监管体系总体虽形成,但对学生个体隐私信息保护、思想动态监管仍存在着一定问题,这都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监管的难度。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优化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迫切之需,需要从巩固价值引领、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预警机制、创新教育手段等方面综合施策,为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阵地齐发力。
巩固价值引领,提高抵御意识形态风险能力
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在于举旗定向,增强ZZ认同,做好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导。首先,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网络意识安全中的主导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巩固主流思想舆论的作用,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网络中各种社会热点,以实际效果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力。提高大学生辨别虚假思潮的能力,把握舆论导向,奏响主旋律,借助智能算法分众化推送教育内容,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感召力。与此同时,通过网络平台继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5]其次,高校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广度与深度,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高校宣传部要通过学校官网、报纸杂志等发布正面信息,宣传正确的舆论,在网络平台引领价值风向,筑牢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主心骨”地位,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思想ZZ教育相关的影视作品,丰富大学生的体验感,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在微博、博客,以及学习强国AP P定期推送相关热点问题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时更新网络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强化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只有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阵地,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抵御意识形态风险的能力。
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载体
网络时代科技发展迅猛,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新技术拓宽了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路径,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载体通常都以新闻、报纸、课堂为主, 缺乏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长远发展。[6]一方面,要更新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增强吸引力。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搭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平台,综合运用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使大学生随时随地了解X的路线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性凸显,让“主流话语权”的传播更加广泛有效。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高校通过大学生网络浏览足迹及海量数据, 准确“识别”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走向,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为他们精准定制并推送学习教育资源,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拓宽高校思想ZZ教育的渠道,从实质上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融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可以满足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丰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载体的过程中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进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建立预警机制,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效率
一是高校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通过对网络媒体海量数据的挖掘、收集、整理与评估,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准确预测和监管,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提前预警部署来科学预判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在互联网时代相互关联,这有利于舆情的分析,高校的技术人员在网络平台搜索一些热点事件,发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存在的潜在危险, 为高校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迅速发出预警信号,化解网络意识形态
安全风险。二是通过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分析,对于已经产生的网络舆情问题, 高校需要借助网络技术第一时间在学校官网、微博、等平台发布官方权威信息,引导网络舆论,避免学校在紧急事件中不发声、不作为的现象,这样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导致舆情的进一步扩大,危害校园公共安全。[7]三是强化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领导干部要坚定正确的ZZ立场,洁身自好、以身作则,不仅经得起监督和考察,还要针对各种错误言论据理力争,提高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形态工作者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熟谙网络技术和分析,练就科学应对危机的能力。为此,高校需要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发挥网络对意识形态安全的预警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效率。
创新教育手段,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效
面对真假难辨的网络世界,高校必须加快创新教育手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第一,要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课堂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方式,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思政课教师作为意识形态的“守岗人”,要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ZZ理论课当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守好“责任田”。此外,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革新理念,摒弃“各自为政”的旧思维,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在教授专业课任务的同时,积极承担立德树人视域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使命,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力,巩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效果。第二,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坚持课内与课外协同的教学方式。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实践活动,通过X团活动、社团活动强化理论学习,切实组织学生学习意识形态安全知识,通过学习研讨、专家点评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分辨能力,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进一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可以通过“政策宣讲”“公益服务”“社会调查” “体验教育”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发展情况, 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范意识,深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效。
坚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三重进路
南京大学 社会学院 王冠宇
[摘要]意识形态渗透于国家政权的兴衰机理之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大事、要事。立足新征程,应当以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相统一的行动逻辑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进一步筑牢强国建设的意识形态安全屏障。在认识层面,应当准确把握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特征,认识其整体性、相对性、动态性和联系性;在方法层面,应当创新变革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方法,实现内与外、标与本、攻与防的有效协同;在实践层面,应当科学谋划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路径,从安全基础、安全能力、安全保障和安全环境等方面谋篇布局。
[关键词]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进路
所谓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在国家之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处于一种相对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状态。对于我国而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就是要确保马克思主义能够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具备应对各种威胁的能力,始终在意识形态领域处于指导地位。习近平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1]53。其中,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命题和任务首次出现在X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之中,并且在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的内容中被突出强调,凸显出新时代以来X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重视。立足新征程,要坚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应当在认识层面、方法层面和实践层面集中发力,进一步筑牢国家建设发展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一、强化认识指引:准确把握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特征
思想上层建筑虽不像经济发展状况那样,有明确的数字指标去衡量,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主体对意识形态安全形势的感知,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因此也有其刻度和基本特征,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把握。要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首先应当对其本质特征有基本的认识。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与其他领域存在着互动、紧密的关系。因此, 绝不能以割裂的方式考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而应当立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 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与其他安全的关联性。
一方面,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灵魂和风向标。习近平指出:“一个
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2]118。统治危机源于合法性危机,根本在于共同的思想基础出现了问题。意识形态领域是国家安全的前沿领域,国家的ZZ危机可以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窥见端倪。因此,当意识形态基础有所动摇,也预示着整个社会体系将要有系统性的安全危机产生,如果不及时处置,破败倾颓之势很快就会随之而来。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安全与其他领域安全呈现出紧密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和维系离不开其所根植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而且还体现在它与其他领域的风险呈现出更为明显的联动效应。“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3]82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经济、ZZ、社会等领域的风险挑战容易关联到意识形态领域,并且与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交叉感染、彼此借力,并最终演化成综合性风险,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颠覆性灾难。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相对的状态,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安全。实质上,“安全”一词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安全在现代社会中难以实现,这主要是因为在风险社会中,“不确定性总是伴随我们,它决不可能从我们的生活(无论是个人还是作为社会整体)中完全消除”[4]3。这种不确定性同样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在现代国家中,一般不会只有单一的意识形态存在,意识形态领域总是呈现多元多样的复杂景观。在社会主义国家之中同样有多种意识形态存在,只要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一”与“多”的矛盾,我国意识形态就不可能处于绝对的安全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而朝着多元多样的方向不断发展,其中不乏不良思潮和错误价值观。这些错误思潮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消极势力,不断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争夺领导权,目标直指中国共产X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妄图使社会主义中国改旗易帜。
“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 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质性意识形态的生存基础仍然存在,只要产生问题的根源和土壤还存在,意识形态风险就会接踵而至。有鉴于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无限性特征,力求完全将意识形态渗透风险消除干净
的做法既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难以真正实现。为此,应当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既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又要反对因为追求绝对安全而拒斥其他思想文化发展的错误做法,有效地保持意识形态领域的健康稳定和繁荣发展。
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稳定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正因为意识形态具有如此破坚摧刚的力量,在阶级社会中,无论是统治阶级为了维系和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抑或是企图取得统治地位的新阶级要实现ZZ目的,都不得不给予意识形态安全足够的重视,这也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之争成为阶级斗争的焦点。
毫无疑问,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不意味着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始终“稳坐钓鱼台”。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使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复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人们思想观念的活跃性、多变性、差异性显著增强,各种社会思潮竞相发声成为常态。在这种情势下,必须时刻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坚决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当然,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运行形式有其特殊性,意识形态安全的运动变化不是突变的, 而是呈现渐变的过程。习近平强调:“ZZ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7]36。从风险的发生机理来看,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与军事等领域的突发性危机存在显著不同,它的产生、发展和解决将经历较长的时期,是一个逐渐变化的动态过程。同样道理,意识形态安全状态的实现也非一日之功,难以在短期内就取得显著成效。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必须拒斥运动式思维,克服一呼而过的工作方式和作风,应当坚持久久为功、系统布局,通过制度化的建设和细致的工作保证意识形态安全的可持续性。
从空间维度看,“意识形态安全是传统空间安全和新兴空间安全的统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向前发展,意识形态安全空间和安全领域也不断拓展,意识形态斗争阵地逐渐分化为线上线下两个空间,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相互联系。习近平强调“: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2]103这一论断的提出,正是建立在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联系性特征的科学把握之上。
网络空间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新疆域,既映射现实社会,又与现实社会在不断进行深层次互动。网络媒体技术依托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及负载的信息所蕴含的价值立场,使得网络空间必然是现实社会的技术延伸,只不过其意识形态属性以更加隐蔽的形式表现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说生活还有别的什么基础,科学还有别的什么基础——这根本就是谎言。”技术归根结底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并受其制约。网络意识形态的“真空论”“中立论”“自由论” 的逻辑起点,都是将网络空间预设成超脱现实社会而存在的“超意识形态”的时空场域。事实上,任何媒介技术都是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制度条件下,网络技术也不例外。从现实来看,“西方反华势力一直妄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 企图利用互联网冲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为此,应当以联系的观点统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阵地建设,特别是应当充分认识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属性,对网络意识形态“价值中立说”“非意识形态论”“自由乌托邦”等错误认识进行批判揭露,有力澄清在新媒介技术语境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正当性。
二、提升方法指南:创新变革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方法
实践的成功开拓离不开方法论的科学指导。
“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方法要素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关键保障力量。只有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意识形态安全才能在日趋复杂的安全形势下得以巩固。要坚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掌握和创新方法,实现内与外、标与本、攻与防等方面的有效协同,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系统科学性、战略指导性和策略灵活性。
“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密切交织,是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大特点。” 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国际国内两个场域的联动效应日益明显,两个场域之间的安全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国际风险的国内化和国内风险的国际化交织呈现, 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阶段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复杂性的重要表现。为此,应当摒弃孤立、封闭的思路而代之以全面、系统的思路,将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起来看,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源性风险和外源性风险,在内外兼顾中有效地保证意识形态领域的稳定秩序。就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而言,内部性问题来自于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冲击。外源性问题主要是指敌对势力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邓小平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
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11]344而意识形态领域就是渗透和反渗透的重要领域。
实践表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源性问题和内源性问题并不是毫无联系的, 两者能够互相借力,形成联动之势。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及和批判西方“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终结论等一些影响较大、危害颇深的错误思想观点,这些错误思潮往往是国内国外两股敌对势力合流联动的结果。要有力守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必须始终坚持“内外兼顾”,既强调有效应对外部势力的渗透和侵害,以外部安全保障内部安全,又坚持聚焦国内存在的意识形态问题,密切关注各种社会思潮的发展动向,有效提升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总体布局。
对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而言,“治本”指的是在“人心即安全”的意识形态安全理念的指引下,坚持强基固本,持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构筑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人心阵地。“治标”指的是清理病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技术等手段消除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点,疗治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存在的症候。立足新征程,应当将“治标”和“治本”作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一体两面来协同推进。坚持“治本”是“治标”的目标所在,“治标”是“治本”的前提条件,不仅要突出强基固本、巩固民心,而且要注重清理病灶、疗治症候,有效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标本兼治”的战略方法将源头预防和过程管控两个方面的工作有效地统合起来,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具有战略指导作用。一方面,民心是最大的ZZ,认同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内容。因此,要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就必须从人心这一根本入手,不断加强意识形态认同,强化精神支柱。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不仅要解决表层问题,更要触及内里, 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魂“。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须使社会整体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12]实际上,敌对势力不断加强意识形态渗透“,目的就是要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2]102。因此, 守护意识形态安全阵地,关键在于将安全基点放在自身力量的壮大上,以坚定的精神支柱作为支撑,只要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不动摇,敌对势力就无奈我何。另一方面,要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状态,及时有效地清除意识形态领域的紊乱因子。新形势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显著增多。“如果
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使小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大的矛盾风险挑战,局部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系统的矛盾风险挑战。” [3]222因此,必须加强过程治理,密切聚焦和妥善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堵点难点,从而有效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要切实有效地巩固意识形态安全态势,必须灵活运用主动性与防御性两手, 谋求意识形态领域的战略优势。“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2]15为此,应当始终以“攻防兼备”的方法为实践抓手,在立足于防的同时,又坚持增强主动意识,善于把握好时代机遇,持续提升当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策略灵活性。
“防”指的是坚持底线思维,抵御和防范意识形态渗透,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防御能力和体系。“对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活动,要坚决防范和依法打击,决不能让他们起势、成势。”[3]367由于我国面临的意识形态风险长期存在,因此必须要保持高度警惕,充分重视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工作,构建具有持续性功能的防御体系,稳步推进防御能力建设,防止错误思潮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进而扰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既定计划。“攻”指的是要理直气壮地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伟大斗争,充分把握好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拓展当代中国的影响版图和话语地位。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醒全X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斗争既包括硬实力的斗争,也包括软实力的较量”[2]114-115。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不仅要打好有准备之战,而且应当在斗争中谋求主动,下好先手棋。当然,“攻”并不是强调“以攻为守”,挑动意识形态对立。“攻” 强调的是增强主动性,强调要着眼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稳定和长远发展,以前瞻性布局抢占意识形态斗争的制高点,积极谋求战略主动权。
三、明确实践指向:科学谋划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路径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要支撑起现代化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力量。立足新征程,要进一步筑牢强国建设的意识形态安全基础,不仅需要在认识和方法层面破题,而且应当坚持在实践中答题,找准意识形态安全难题的突破口,从夯实安全基础、提升安全能力、强化安全保障和优化安全环境等方面入手,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长治久安。
国家意识形态彰显着强烈的ZZ意蕴,生动地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之中。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不仅需要价值基础,以彻底的真理性赢得民心, 也需要实践基础,需要将意识形态熔铸于国家的制度安排之中并转化为现实科学性,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标注最生动的注释。
一方面,需要以理论创新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基础。“认为撇开真理的内在的说服力而可以通过任何其他媒介去传真理乃是一种严重有害的错误。”[13]432要实现意识形态安全,必须要使人民群众认同和信服马克思主义,这意味着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以彻底的理论说服人,这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体两面,即思想必须服务于革命实践,革命实践又必须依赖于思想层面的革命。为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应当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探索和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观察社会现实、解答时代之问,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牢牢扎根,从而为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根本支撑。
另一方面,深刻把握制度优势和意识形态安全的互动逻辑,在持续满足美好生活中厚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基础。“一定的意识形态与相应的社会制度是相依为命的。”[14]35社会制度在一定的意识形态指导下建设而成,在特定的制度框架下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状况,能够印证意识形态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人民满意程度都达到良好标准, 无疑能够为意识形态具有真理性提供最好证明。为此,应当科学把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制度优势进入持续释放阶段,并且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转化为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巩固共同的思想基础,为塑造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X的领导是中国之治的最大优势,也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最根本的保证。面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局面,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X的全面领导, 对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实施更加有力的统领和协调,充分激活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有生力量。
一方面,要在坚持意识形态领导权这一根本问题上保持清醒认知。习近平强调:“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2]106要保证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坚持
X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决维护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安全领导体制,贯彻和落实好X中央对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部署。
另一方面,形成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大安全格局”,有力提高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效能。应当进一步聚合全X力量,调动全社会力量,将“大宣传理念”与应对异质性意识形态渗透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行动上强化联合行动,强化全X全社会一体作战的能力。
此外,要落实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责任制,强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责任,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各级X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推给上面, 也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留给后面,更不能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地制造风险。” [3]82要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必须落实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责任制,使其贯穿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各环节、全过程,不断压实压紧各级X委的责任,解决好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实践效度,推动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新时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意识形态领域发生根本性全局性转变。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仍然存在, 亟须将矛盾和冲突限制在相对稳定的秩序之内。“制度调控是保证,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正常秩序、排除错误干扰的规范。”[15]360实质上,制度本身就蕴含着对抗风险的力量,而制度化所具有的规范性、持续性和稳定性等价值指向,是强化实践活动的效度和质量的必备要件。为此,应当从顶层设计和制度落实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制度化建设,使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工作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方面,X在新时代确立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制度,从战略层面构筑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制度屏障。当前,应当在意识形态领域继续完善根本制度的战略设计,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安全制度体系,以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四梁八柱”有力提升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制度化水平。
另一方面,应当以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制度为统领,持续完善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具体机制,使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伟大蓝图落到实处。要打赢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攻坚战,更加需要以制度之力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风险,增强制度设计与制度落实的衔接性,不断落实意识形态建设制度的总体
部署,拒斥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中存在的各种弊病,为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切实保证。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主体发挥着构造和浸染作用,积极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能够培植人们的“四个自信”,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从而为实现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一方面,应当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时度效是舆论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尺,是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在充分把握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下功夫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有效占领和巩固意识形态安全阵地。
另一方面,要发扬斗争精神,坚持在斗争中牢牢守护意识形态阵地,防止错误思潮影响和威胁意识形态安全。“所有灾难的发生,不是因为之前的征兆过于隐蔽,而是因为我们的疏忽大意和应对措施不力。”[16]5保持斗争精神, 就是强调在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重大风险的过程中,必须在承认斗争的基础上积极谋划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想观念敢抓敢管、敢于亮剑,而不是在遇到斗争和问题时犯不愿斗争的“软骨症”、不敢斗争的“恐惧症”、回避斗争的“妄想症”。
另外,还要提升国际话语权,努力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在与世界发展的链接中不断变化,要持续巩固主流思想舆论, 必须要树立世界视野,努力提升对外宣传水平,及时有力地驳斥各种谬误和攻击,积极谋求国际舆论斗争的主动权。
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梅宁华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事关X的前途和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聚焦打牢和夯实意识形态安全基础,坚决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思潮作斗争,全面清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论调,深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重拳打击虚假信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途径是斗争和建设并重: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扬斗争精神, 坚定斗争意志;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重点是补短板堵漏洞;“六个必须坚持”是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好、运用好这一立场观点方法才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
X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①报告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并把坚定维护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判断, 也是应对现实斗争的战略要求。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政权安全、制度安全的重要屏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文化自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一、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是X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事关”对X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作出了高度概括,“做好X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X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X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X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X和国家前途命运。”②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③意识形态是系统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ZZ制度的思想体系。没有思想理论上的强大根基和指导地位,就没有相应的国家制度,因此,意识形态是立国之本。毛泽东指出: “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④社会革命并不是经济运动自发的
产物。历史不可能从封建社会自发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更不可能从资本主义社会自发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必须通过社会动员和思想发动实现社会革命。意识形态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国革命的胜利是这一规律的现实写照。
没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X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①毛泽东指出: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X。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②中国共产X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与西方几百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完全不同,打破了西方叙事是唯一正确、西方道路是唯一选择的神话。这是西方所不愿承认的,必然从各个方面进行遏制,其中意识形态是交锋最激烈的战场。西方企图通过瓦解中国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这是绝对不会得逞的。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能有任何的含糊和动摇。中国共产X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X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使具有50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开创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奇迹;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深刻认识意识形态斗争的本质。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深刻认识到这是两条道路、两种制度、两种价值观的斗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X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西方把自身的现代化道路当作人类社会唯一正确的现代化道路,不但在意识形态层面向全世界宣扬西方式现代化,而且运用威逼利诱甚至军事入侵的手段强迫其他国家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导致了众多国家的发展停滞甚至倒退。事实证明:效仿西方的制度永远不会超越西方,只能在ZZ、经济和外交上成为西方的附庸。这既是历史逻辑, 也是现实逻辑。中国的立场和态度是包容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主张各国人民有选择发展方式的权利。准确把握两种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资本至上、个人利益至上,把弱肉强食奉为信条,维护西方的霸权地位, 以唯心主义解释世界。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人民至上、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强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
实事求是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中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西方则倡导所谓“普世价值”,坚持“强权即是真理”的原则。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世界的发展方式都是多样的,没有定于一尊的样板。决不能把所谓实力作为评判标准,搞一家独大、赢者通吃,剥夺别国的发展权。这不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注定不能长久。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有坚持真理的底气,要敢于同一切阻碍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意识形态领域是当前两种制度斗争的重要战场。促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中国共产X领导14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后发国家都在寻求适合的发展方式,西方对发展权的垄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西方不甘衰落,不仅加强对中国的贸易、科技、舆论、外交等领域全方位打压,还强化了对中国的军事威慑。中国与西方敌对势力之间的斗争具有长期性和尖锐性, 其中舆论方面的交锋最为激烈。由于近代以来传统媒体发端于西方,在传统传播生态下西方通过建立垄断性媒体,制定新闻传播规则,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操控力。《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广播公司等西方媒体完全把持了话语权,似乎它们就代表权威、代表真相。所谓新闻自由、新闻真实性、新闻专业性的评判机制完全掌握在西方手中。规则是西方制定的,必须按西方的ZZ正确判定谁自由谁不自由,哪个是真相哪个不是真相。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西方的话语霸权,使传播生态出现了巨大变化。互联网具有多元性,一面之词、一家之言不可能一手遮天,西方对舆论的操控不再能够随心所欲,这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变量。当然,还有东西方实力对比已发生转化,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现代治理已不再是西方一家独大。这些都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将全方位、多角度展开。
二、夯实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
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X立国、兴X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①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X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X的十八大之前,由于“X内存在不少对坚持X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X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意识形态工作被弱化,导致“意识形态多元化”“非意识形态化”“去意识形态
化”等错误思想滋生。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这个阶段的问题,“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ZZ制度自信不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严重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等”。②这是意识形态弱化造成的严重危害,这种情况直到X的十八大以后才得到根本扭转。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取得了重大的成效,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也充分说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建设还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坚决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思潮作斗争,夯实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基础。坚决纠正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束之高阁的倾向, 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意识形态引领、开展同错误思潮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运用这个科学的方法,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是认清形势作出正确判断的思想理论武器。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分歧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制度、两种价值观的不同。西方敌对势力阻挠中国人民走自己选择而且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道路。为了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通过坚决的斗争去打破西方的遏制。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掷地有声地指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③不从道路、制度、价值观的根本上看问题,舆论引导必然失去方向;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回答问题,舆论引导就没有力量、讲不清道理。比如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发展是融入西方体系的结果,而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因在事物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外因起次要作用。中国共产X的英明领导,中国革命、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人民的创造性才是中国进步的根本因素。向西方开放的国家并没有都取得中国这样的成功, 这就充分说明中国的进步是内因在起决定性作用。X中央的各项决策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作出的,媒体能不能从这个高度认识和把握至关重要。这关系着意识形态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在这个方面还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全面清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论调,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基础。长期以来,西方垄断了现代化的定义权,把西方道路塑造成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道路, 把持了对社会发展相关议题的全部解释权,甚至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
人类最后一个完美制度。这既不符合事实,也完全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不可能停滞不前,也不可能用一种模式解决所有问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是科学的认识论。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是认识上的僵化、实践中的误区。除了靠殖民起家和掠夺扩张完成资本积累、垄断世界优质资源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他国家都无法按照西方方式实现现代化, 这就形成了世界强者越强、贫者越贫的二元格局。西方理论就是为了维持和维护这种二元格局服务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这种僵化的认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X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不走通过战争、殖民、掠夺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这与西方实现现代化的方式根本不同。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取得了伟大的成功,但在意识形态领域,仍没有完全解决对现代化的认知问题。有观点认为,即使经济、军事、科技都实现了现代化,但只要ZZ制度没有实现西方化就不可能完成现代化。这种论调有一定市场。这种食洋不化的论调之所以出现,是因为长期在社会科学领域用西方话语体系解释中国的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不能解释中国发展的重大实际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西方这套论述是近代形成的。西方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能解释近代西方发展的理论和学说,但由于其坚持资本主义私有制、鼓吹极端的个人主义,缺少创新突破,阻碍了先进技术的普及应用,束缚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系统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夯实理想信念根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否定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正当性,否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把是否以英美为师实现现代化作为评价中国历史的标准,进而全面否定中国近现代的一切历史进程。按照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中国不需要革命,不需要社会主义,不需要X的领导,只要按西方的制度和道路走,依附于西方,就能实现现代化。如果这种历史观在中国社会流行,就会消解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动摇人们的理想和信念。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进行系统性地揭露和批判,肃清其不良影响。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持续抓好X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X、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①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纠正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歪曲。在X史教育中,要特别讲透中国共产X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X。在新中国史教育中,要重点讲清两个三
十年不能相互否定,对全盘否定前三十年的谬论进行坚决地批判;没有前三十年奠定的基础和条件,就不可能有后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在改革开放史教育中,要讲清中国不是依赖西方、靠西方的恩赐、靠与西方接轨才取得如今的发展成就,而是靠中国共产X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拼搏、砥砺奋进, 独立自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中,要讲清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已成为现实并不是空想;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优势。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宣传教育, 正本清源、坚定信念,使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规律有正确的认识。
重拳打击虚假信息,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在意识形态领域,同虚假信息作斗争始终是重要战线。互联网的传播生态虽然对西方媒体一家独大、一手遮天的格局造成冲击,但也出现虚假信息大肆传播的现象,导致人们对很多重大国际国内热点事件真假难辨、是非难断,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对虚假信息应一律严打,绝不手软。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出发,要对两种情况下的虚假信息进行更为坚决的清除和打击。一类是凡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时,西方敌对势力制造、散布的虚假信息在国内舆论场大肆传播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必须增强ZZ敏感性和ZZ识别力,坚决予以揭露和打击。一类是由舆论场长期形成的西方优越论倾向造成的信息误区。西方敌对势力在中国舆论场通过渗透, 不断渲染西方全方位先进、优势地位不可撼动而中国全方位落后、永远不可能超越的舆论氛围。这个神话是靠虚假信息塑造的。所谓的人权高于主权、为捍卫自由可以随意侵犯他国主权等主张被披上“捍卫民主”的外衣;两极分化、贫富固化的顽疾被掩饰为“平等竞争”;社会撕裂、族群对立的状况被美化为“信仰自由”等。这种虚假宣传造成一些人对西方盲目崇拜,完全丧失自信。对这种系统美化西方、贬低中国进步的舆论要进行有理有力的揭露和批驳,从而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和奋斗意志。
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斗争与建设并重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立国根基,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核心利益,关系到我们X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斗争和建设并重。
增强斗争精神,坚定必胜信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方敌对势力不甘于退出历史舞台,一定会利用其实力地位,运用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遏制打压。在这些手段中,最频繁使用的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持续地渗透。对此,
要有清醒的判断和认识,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我们X的历史就是一部以弱胜强的斗争史。越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越要通过斗争赢得主动。要通过斗争实现攻守易位,通过斗争捍卫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通过斗争战胜阻碍中国发展进步的敌对势力,通过斗争击败企图颠覆中国社会制度的一切图谋。当前要特别指出,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坚决反对以妥协退让求安宁的言论,克服畏战怯战的心理,坚决批判把敢于斗争的人贬损为“战狼”、把进行意识形态斗争歪曲为激化矛盾的谬论。在意识形态斗争中,要敢于亮剑、针锋相对、寸土不让。意识形态的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对势力就会去占领。对那些给提倡斗争精神和革命精神的人扣上偏激帽子、污名化斗争精神和革命精神的舆论要保持高度警惕。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安全靠消极防御是难以为继的,必须主动出击。斗争是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方式。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补短板堵漏洞。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全X全社会要增强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信仰和共同理想,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新的舆论引导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①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普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要重点补短板、堵漏洞。当前,要大力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放到首位,造就能够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宏大队伍。要采取各种措施构筑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不给错误思潮和主张提供传播的渠道和空间。要特别加强互联网传播渠道的管理,下大力气排查漏洞,对外部势力操控、散布虚假信息和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舆情保持高度警觉, 使舆论阵地牢牢地掌握在X和人民手中。
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X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②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既是X的理论探索的最新成果,也是我们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意识形态领域,坚决纠正“言必称希腊”的现象。对一切违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言行,要敢于揭露,坚决抵制。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决不能食洋不化、守旧僵化。要打破西方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霸权地位,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事实证明,我们X能够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坚守X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
中共广东省委X校哲学教研部 周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X校是X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必须掌握在忠于X、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X校作为X的ZZ学校,必须要宣传X的主张,当好X的创新理论的积极宣讲者、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坚定维护者,在有针对性地批驳各种歪理邪说的过程中作引导社会思潮的可靠排头兵。
一、要当好X的创新理论的积极宣讲者
百年来,我们X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取得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带领中华民族不断“强起来”。实践证明,中国共产X为什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X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X校的理论教学就要及时跟进一步, 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就要紧抓不放。因此,作为培养与培训X的高级领导干部的重要阵地,X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向广大X员领导干部讲清楚X的指导思想、创新理论,使广大X员领导干部全面系统地掌握X在百年奋斗中创立和形成的理论创新话语,把握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作为面向社会大众宣传X的意志、X的主张的主平台,X校要主动走入社会、融入人民群众,用心用情用理用实践讲好X的创新理论话语, 实现对社会大众的理论引领、共识塑造。
就当下和未来而言,X校要当好X的创新理论的积极宣讲者,就要紧紧围绕X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X的使命目标任务,通过教材编写、课堂讲授、大众宣传,宣讲好“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宣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体系及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核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宣讲好“五个牢牢把握”,宣讲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概括、本质特征和重大原则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团结凝聚广大X员领导干部和人民大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二、要当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坚定维护者
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
国家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X校姓X,首先要坚持姓‘马’姓‘共’。马克思主义是我们X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是我们X的远大理想。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X,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X校是X的学校,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学校,就要始终维护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X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X员领导干部的信仰之钙、精神之魂,X校就要始终以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宣传好马克思主义、维护好马克思主义为己任,给广大X员领导干部和社会大众讲好、普及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始终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分析时代、引领时代。
X校必须要有一支坚信马克思主义、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队伍,掌握坚实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在加速演进,伴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日益成熟,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攻击、造谣、抹黑也在变本加厉。马克思说过:“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科学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攻击,戳破其中的谎言。
X校要坚定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 要完善X校的阵地建设和管理制度,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决不允许搞法外之地、舆论飞地。要注意区分ZZ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把小事说大、搞“泛ZZ化”, 也不能把大事说小、搞“去意识形态化”。
三、要当好引导社会思潮的可靠排头兵
作为X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X校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X校要做到科学地总结辨识今天社会思潮多样化、复杂化的现实,并将其作为自己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
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日益多样化。伴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话语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界限,传统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这些现象,X校要善于发现团结其中的“红色地带”,适时转化“灰色地带”,遏制充满否定的“黑色地带”, 成为社会思潮的科学辨识者、转化者、引领者。
X校要始终做好X的创新理论、政策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倡导者、践行者、推动者。X校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X的声音、X的形象。面对社会思潮多样化的现实,X校的理论研究与宣传要坚守意识形态红线,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紧紧围绕“一个高举”“两个巩固”“三个建设”的宣传思想任务,主动为X发声,积极引导各种社会思潮,去除各种杂音、噪音,实现正能量的汇聚,当好引导社会思潮的可靠排头兵。同时,X校要以自己的主动担当为推进X的理论创新作出学科、学术和话语方面的贡献。
X校要敢于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事关大是大非和ZZ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X校工作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在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旗帜鲜明地开展对错误思潮的分析评介,有理有据、有针对性地予以批判驳斥,勇于发出X校的声音。同时, X校要把握思想动向,认真分析总结社会思潮的本质和特点,把握社会思潮形成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疏导与引导各种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
马倩
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面对“两个大局”的发展环境,中国共产X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全X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新时代X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风险挑战
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势体现为“排异”与“渗透”共存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西方国家“认同ZZ”崛起,意识形态站队现象严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对西方国家来说,代表着一种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的崛起,是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正如一位美国专家所说:“一方面美国已经感受到中国的崛起,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很难接受一个共产X国家,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家竟然会成功,竟然要与他们平起平坐。” 根据霸权兴衰理论和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资本主义国家不会轻易接受这一现实,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遏制,打压中国的发展。他们不仅从经济上制裁中国, 更在意识形态上进行渗透,当前西方主要通过传播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倾销西方文化产品等方式进行。
意识形态存在的状态呈现为“主流”与“多元”共生
从四十多年前的计划经济到现在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活的多样特别是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会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上外来思想的涌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社会思潮共生共存。受不良舆论的影响,少数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发生动摇,不能正确看待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有的X员干部由于失去共产X人的信念和操守,走向了腐化堕落的深渊,影响了X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意识形态斗争的方式表现为“公开”与“隐蔽”共进
一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挑战了传统媒体的地位。近些年来,国外反华势力借助一些“网络大V”“意见领袖”“民主人士”,利用互联网互动交流技
术对中国共产X、中国政府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形式多样的质疑、否定,挑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二是互联网产业化带来了资本操纵媒体舆论的风险。新兴媒体产业化发展格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导致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渠道和价值取向上出现多元化态势,一些低俗、媚俗、庸俗的内容充斥在互联网平台上。三是西方国家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起了一大批极具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传媒旗舰,在传播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过程中,这些媒体堪称西方整合扩建的“网络部队”。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提升路径
高举旗帜:坚持理论武装,主导中国声音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历史和实践都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方向,是引导中国前进的思想旗帜。从古至今,每个民族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在欧洲中世纪,教会信条曾是所有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戈尔巴乔夫曾反对指导思想一元化,提倡多元化的指导思想。正是在他的推动下,苏联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其后不到一年时间, 苏联社会主义大厦就土崩瓦解了。根据列宁的意识形态灌输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中自发产生,必须进行外部灌输。因此,必须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用其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二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安东尼奥␎葛兰西认为,无产阶级没
有取得意识形态领导权是第二国际领导的革命遭遇严重挫折的主要原因。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从“支部建在连上”到X建引领,解决的都是思想领导权的问题。要坚持X管宣传、X媒姓X。戈尔巴乔夫上任后曾任用雅科夫列夫管理宣传工作,而后者在担任苏联宣传部部长期间,将私人办报、办刊合法化,导致一些反对社会主义的声音从私人媒体中不断扩散出来。为此,要有效防范化解资本操纵媒体舆论的风险,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野蛮生长,同时不得让非公有资本参与新闻采编播发业务。还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争夺人心:坚持人民立场,汇聚中国力量
以共享发展理念巩固认同。历史经验表明,人们对意识形态的接受、认同, 既有意识形态自身的因素,更有其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马克思指出: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很多人说,苏联解体不是因
为缺导弹,而是因为缺少面包和黄油。苏联解体前夕,许多老百姓为了一天的生计,不得不在寒冷的街头排起长队。面对这种处境,老百姓自然而然会发出疑问: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哪里?中国共产X通过百年奋斗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如何解决好发展起来后的问题,关系到未来人们对X执政理念的认同和支持。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主流思想舆论凝聚共识。事实证明:干革命既要靠枪杆子,也要靠笔杆子。其实,搞建设搞改革也一样,不仅要能干,还要会说,不仅要干得好,还要讲得好。新闻舆论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通过优秀作品,深入宣传X的理论,报道国家的重大发展和社会先进典型,达到聚民心、筑同心的目的,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以良好X风政风赢得拥护。从国内外政X兴衰的历史来看,经济发展不好往往会失掉群众基础,但经济发展得好,也不代表人们对执政X的信任和拥护就必然会好。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而且更复杂,更难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继续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X的作风是关键。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X永远在路上、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才能以优良的作风赢得民心、赢得主动。
振兴文化:坚持守正创新,构筑中国精神
在文化自觉自信中坚守立场。一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霸权地位, 强行向他国输出本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最终实现在全球的ZZ经济利益。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现代西方文明是从基督教的“蛹体”中孵化出来的。宗教“一神论”的价值属性决定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性、排他性和侵略性。自古以来,中国人治国理政靠的是和谐之道和诗书礼乐教化的养成,中华文明和平、开放、包容的品质已经融入到中国共产X的思想体系之中。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中写道:
“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因此,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
在文化创造创新中固本培元。中国共产X选择马克思主义,并且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两者具有相关、相近、相似、相同的文化基因,比如大同世界与马克
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高度契合。夯实中国共产X执政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就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文化传承弘扬中培根铸魂。核心价值观是一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浓缩。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要与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思维习惯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起到培根育魂的作用。
展示形象:构建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大国崛起的历史表明,在经济实力增长的同时, 必须构建相应的话语体系。英国贸易体系理论曾为英国在全球的贸易作了合理论证,使得英国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掌控了世界话语权。二战后的美国依靠“马歇尔计划”,在复兴欧洲的同时,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构建起以美国为中心的话语权。为此,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吸引力,必须加强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研究,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 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
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人文交流是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和渗透的重要方式,这些国家在全球设立种类繁多的资助项目,利用各种人文交流途径培养亲美情结、获取社会好感,并输出价值观,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渗透,比如美国富布莱特计划培养出的大批苏联学者在苏联解体中就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讲述中国之治、阐释中国之理,向世界呈现真实、立体、生动、多彩的崭新中国。
打造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一方面,要重视国际传播学科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适应国际传播实践需求和规律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领导干部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增强其抓意识形态工作、自觉维护X和国家形象的思想意识。
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路径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国正
[摘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新问题层出不穷、网络虚拟技术发展的局限性愈发凸显。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阐释力;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路径
一、 问题的提出
“意识形态工作是X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X的二十大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牢牢掌握手中,“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必须全面落实,“主流思想舆论” 必须不断巩固壮大。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性概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更倾向于“目标—策略层面”,意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不断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同心圆,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能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事关X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掌握,事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有利于稳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筑牢全X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
当前,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标志性鲜明成就,具体体现在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性定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宣传阵地、意识形态制度体系等方面的科学化、稳固化与拓展化。然而,在取得这些“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同时,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成就并不代表一劳永逸,更不意味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伟大斗争的历史“终结”。我国仍然处于“大而不强、将强未强、大而未壮”的重要发展阶段,中西制度的博弈从未停歇,“西风东进”和“东风西进”的“文明碰撞”日趋激烈。与以往相比,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愈发凸显出更为严峻、尖锐、复杂的趋向,西方敌对势力仍大肆进行潜移默化、手段刁钻的意识形态渗透。国际环境凸显出不
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局限性和威胁性显现,人们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些问题虽然因时代发展而不可避免,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动摇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接受和认同。鉴于此,分析研判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科学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时代特点与相关规律,不断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 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挑战
X的二十大科学研判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机遇和风险,意识形态领域仍面临诸多难以预料的不确定因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难题,网络虚拟技术发展的局限性等严峻复杂的形势,都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理论内容与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构成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需面对的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核心内涵就在于无论是国际力量的对比、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还是全球治理的严峻挑战, 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一方面,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地涌动,不断冲击与侵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例如,去年,时任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丝毫不顾中国的底线与原则,无异于赤裸裸的挑衅。美国政府就台湾问题的一系列错误言论与行为,是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歪曲,甚至表现出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分化的企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重点由商品货物的输出向意识形态的渗透转变,这种转变的企图不言而喻,就是想方设法地挑战中国共产X的坚强领导地位,不断激发社会大众的不满与仇视情绪,以达到模糊和误导社会大众思想认识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 我国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为接近。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到接近成功的关键节点,国内外敌对势力越会使出浑身解数、无所不用其极地进行干扰与阻挠,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主张、社会发展战略以及基本制度安排等进行抹黑、污蔑等,试图挑起舆论斗争,从而削弱和动摇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例如,美国一再对中国疫苗进行抹黑与质疑,甚至将中国对外援助、出口疫苗打上“疫苗外交”的标签。又例如,国外
有学者将我国共同富裕政策描述成“乌托邦”行为、“干预主义”行为以及“杀富济贫”运动等。这种诬蔑性言论,旨在撕开意识形态领域的缝隙,趁机混乱人民群众的思想。正如毛泽东所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 总要先搞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意识形态作为思想观念的上层建筑,是对经济基础与ZZ制度产生系统且自觉的反映的思想体系,反过来,它又对社会存在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新时代,经济关系出现新变化,利益格局发生新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越来越复杂多元,对X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的不同导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产生冲突与矛盾,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这些严峻复杂的时代性、现实性问题的回应不够及时准确。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回应具体实践问题的重大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彻底性”这一根本特质的重要体现。部分X员干部以及科研学者往往会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成果与X的大政方针的阐释上下功夫,而忽略了不同利益群体对X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现实情绪。贫富差距、利益不均等现实状况,滋长了部分群体对政府的对立情绪与怀疑情绪。另一方面,人们的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化。随着中国稳步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尤其是精神文化方面的诉求已成为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重要导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问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进一步创新提出了要求,中国共产X成立百年来,经济建设成就辉煌, “中国奇迹”举世瞩目。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探究如何将中国话语、中国故事以及中国声音融会贯通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使得中国故事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当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5G、算法、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了集开放性、互
联性、共享性于一体的网络时代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方式,而且使得人们的思想认识、情感倾向以及价值践行等逐步跨越时空界限。与此同时,网络虚拟技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销蚀不断加深。以数字孪生技术为代表的网络虚拟技术试图建立超脱于现实的虚拟空间,主张去中心化,甚至摆脱数字化技术的内在意识形态性,这种“信息无政府主义”“信息海量化碎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存在根基产生极大的侵蚀效应。一方面,“去中心化”的传播结构加大了X把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难度。在传统传播语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呈现垂直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直线传播模式, X和国家机关能够对各种理论信息层层筛选,通过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引领社会大众,将舆论引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而在新型网络传播语境下,互动循环传播模式以“人人皆是媒体”“人人皆有话语权”等特点逐渐取代传统传播模式,每个人既是信息发布者,也是信息接收者,信息生成呈现“个体化”“离散化”,从而极大地冲击着X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把控性。另一方面, “海量化”“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加大了整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难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的意义在于将具备多元化、差异化的社会整体,通过科学性、系统性的理论阐释与概括表达,形成社会共识。而网络信息的低成本发布与即时性分享,促成了“海量化”“碎片化”信息对整体社会共识的逐步消解,进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与纠偏能力产生了干扰。
三、 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策建议
X的二十大擘画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清晰蓝图,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提升不仅是全X的责任担当使然,更是宣传思想战线的战略任务所在,对于坚持“两个巩固”根本任务,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X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X是领导一切的”。从X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两个确立”,到X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必须“牢牢掌握X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可见,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力,必须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批判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构建完善、科学、规范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
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X生存、斗争和壮大自身的思想武器和工具”,
也“是中国共产X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和X的事业延续的科学指南”。X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战略部署的高度出发,创新性地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列为一项“根本制度”。这一根本制度的确立与坚持,是中国人民和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X保持初心的重要保证,是引领社会主义稳步发展的根本保障。全面落实这一根本制度,基本前提在于将其置于系统性、完整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去进行理解和把握,既要强调这一根本制度在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又不能忽视其他重要制度的支撑作用。只有坚持X的领导制度、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协同耦合,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优势与特色,才能瞄准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而全面落实这一根本制度的关键在于注重其执行效力。广大X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这一根本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学懂弄通这一根本制度的重要内涵,进而充分调动和动员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制度精神。与此同时,检查和监督也是制度执行的必要环节,各级X委(X组织)及相关部门要采取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设置检查和监督的指标与比重,做好制度执行的激励与问责工作,及时发现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宏观把控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动态走向,从执行效力上切实保障这一根本制度的全面落实。
以马克思主义为方向对多样化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引领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X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X的灵魂和旗帜。” 百年来,中国共产X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艰辛历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面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其指导地位。百年来,我们X始终强调,“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能走。在新时代新态势下,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批判成效已得到彰显。但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多元化、多样化的渠道进行见缝插针式地输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仍然受到威胁和冲击, 因此,旗帜鲜明、立破并举地批判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势在必行。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错误社会思潮进行理论剖析。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与“革命性”,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深入剖析错误社会思潮的生成、本质与危害,增强X批判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其次,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错误社会思潮进行彻底的批判。马克思指出, 批判的目的不是“驳倒”自己的“敌人”,而是“消灭”这个“敌人”。对于那些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应坚持明确的态度, 毫不犹豫地反对,理直气壮地批判。最后,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多样化社
会思潮进行规范引领。X要坚持以科学灵活的原则与态度对待多样化社会思潮。对于“黑色地带”的敌对性错误思潮,必须敢于亮剑、坚决铲除。对于“灰色地带”的非敌对性社会思潮,要采取争取的态度,加强思想ZZ教育工作,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构建一方主导、多方参与、制度规范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
“X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百年来,X将制度建设贯穿始终,不断完善和健全X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条例,X政分工、职责划分等也越来越规范、明晰。X的二十大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安排,其中特别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全面落实。因而,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需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长效机制,特别是着力将规范化、法治化思维系统地融入X的意识形态工作之中。首先,要做好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支柱与制度依据,从理论要求层面厘清顶层设计的学理性,从制度要求层面契合时代发展战略规划。其次,要树立X管意识形态、X管媒体的协同治理理念。既要做好各级X委、政府、媒体相关部门的责任划分,防止出现互相推诿现象,又要加强治理过程的监督和考核,核实意识形态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做好监督、问责、反馈工作。最后,要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力量的整合,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民众等多方力量的作用,构建一方主导、多方参与、制度规范、法治授权、文化引导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
“坚持理论创新”是我们X百年来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取得胜利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应在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以及话语体系的创新方面下功夫。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发展“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精神动力”,是X和国家
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价值旨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共产X成立百年来,“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以永无止境的理论创新推进理论武装,真正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
论的创新发展与理论武装工作的纵深发展同频共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思潮、凝聚共识的必然要求,对于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精准找寻社会发展目标、有效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充分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统领”和“教育功能”是其本质指向,全X要在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宣传引导工作,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中国特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与此同时,全X要有与时俱进和敢于创新的毅力和勇气,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魄力对西方各种思潮侵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进行有理有利有节地处理,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持续创新发展。
以现实实践为突破口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的创新与现实实践的探索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辩证过程,既要依据实践的发展变化丰富和创新理论内容,又要以不断创新的理论回应和指导实践, 不断巩固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不断用创新的意识形态理论去回应与解决问题尤为重要。一方面,必须立足中国具体国情,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积极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的时代课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全X要正视社会矛盾的本质问题,充分汲取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实践资源和间接实践资源,在研究和解决日常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与规律,进而为理论创新提供充足的实践素材,以便更好地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实事求是地弄懂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涵和实质,学通其精髓。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长期以来,
文化自信始终有其深远持久的力量,坚定“四个自信”,探其本质而言,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都是对坚定文化自信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世界各种文化激荡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和内涵魅力,
成为使中华民族“站稳脚跟的根基”。新时代继承好、发扬好、运用好、阐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X要站稳ZZ立场,积极输出正确的思想意识、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秉承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理念,向广大人民群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完善发展,要充分结合国内外受众群体的理论知晓水平与情感价值倾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借鉴优秀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贴近新世情、新国情、新X情,进行话语体系的创新与转化,使得理论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标识中国特色, 秉持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不断“实现新突破、新跨越”,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阐释力。
新时代,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力,应通过开展有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推动宣传阵地数字化、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来实现。
依据不同社会群体特点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
人们通常将“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进行“类和种”的划分, 使得不同群体“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因而, 不同社会群体天然就具备不同的特点,受不同社会群体的理论接受能力、个人生活态度、思维方式、成长经历等特点的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成效的差异化越来越明显。基于此,X和国家要依据不同社会群体特点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充分考虑各种变量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合理发挥中介变量的转化作用,坚持因材施教,探索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路径。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各个群体喜闻乐见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最优效果。通过说理式宣传教育、类比式宣传教育、实践式宣传教育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耐心细致地讲清理论内涵、澄清思想是非,引领各社会群体在不断深化思想认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依据不同社会群体特点选择针对性的教育载体、内容与形式:针对理论认知和评价水平相对较高的干部群体应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并积极引导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理有力地传播;针对理论认知和评价水平相对居中的师生群体,应充分发挥高校的阵地作用,将课堂讲授与实践活动有层次有重点地结合起来,开展春风化雨、教学相长式的思想ZZ教育;针对理论认知和评价水平相对较低的普通民众应注重拉近距离,取得民众的充分信任,切
切实实关注民众的现实问题,以现实生活细节为切入点,进行滴灌式宣传教育与思想引导,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阵地数字化建设
数字技术的崛起与发展,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生成以及社会公众的认知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数字化信息加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分发, 精准靶向推送技术加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向引导,数字溯源干预技术弥合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风险与责任问题,引领对象和空间逐步向虚拟拓展。信息格局开放化、舆论引导目标扩大化、信息传播方式智能化的发展趋向,深入推动意识形态传统宣传阵地数字化发展。当前,以电视、报纸等为代表的传统传播媒体仍然拥有相当的受众群体,因而,必须在发挥传统传播媒体的传统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逐步推动传播媒体向数字化靠拢,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积极输出,加强理论宣传;通过加强、抖音、B站等新媒体阵地引领,探索对各种新兴媒介的运用,提高理论宣传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与此同时,这种传统与现代宣传渠道相结合的多元立体新格局,需要进一步强化管理和完善, 对人们的言论与行为保持密切关注,及时纠正不正当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做好VR、XR等虚拟技术规范及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
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传播能力
积极开展对外传播,关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关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关乎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掌握。新时代着力增强国际传播效能,一是要善于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应面向世界,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展现好日益强大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充分融合X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丰富资源,还要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沉浸式讲述方法,塑造出最真实、最立体、最全面的中国形象。二是要积极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尊重差异的原则下,灵活运用对外传播技巧,将国际社会易于接受的流行词汇进行凝练整合,形成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拓展国际传播平台,在重大问题上敢于展示中国立场,对于误读中国的言论及时进行澄清,破解“有理讲不出”“有理传不出”等舆论难题。三是要全面阐述中国特色,对“中国梦”的阐释、“命运共同体”的提倡、“四个自信”的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等等都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刻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新时代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力,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讲清楚、讲透彻,锻造具备“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武器,
始终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科学认识和防范新时代意识形态风险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张志丹
X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增强意识形态风险防范能力。如果意识形态风险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从ZZ高度和战略层面重视意识形态风险,是风险应对的必要前提。当下,我们面临“两个大局”,出现了ZZ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险涌动,其中意识形态风险既单独发生,又与各种风险交叠,出现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局面。只有清晰把握意识形态风险、扎实推进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才能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再上新台阶,以此引领和服务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意识形态风险的本质
意识形态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本质上可以理解为统治思想,即占统治地位的系统化理论化的阶级意识。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意识形态风险”是指意识形态因不能破解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而出现的自我虚化、淡化以及无力感等问题,或者因多样化错误思潮冲击而出现思想统治受到威胁的情形,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混乱、道德缺位、价值颠倒和理想缺位等非正常现象。对于意识形态风险,可以把它理解为所有与统治思想相关的精神文化风险,风险可以来自意识形态自身(僵化保守和创新不足)或外部冲击(多样化思潮),同时这种风险可以是潜在的、局部的、量变性的,也可以是显性的、整体的、质变性的。
某种意义上说,意识形态安全与意识形态风险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只有防范了风险,才能取得意识形态安全,只有有了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才不会继续蔓延。风险与安全又是相对的、变化的。一般来说,没有绝对的风险, 也没有绝对的安全,风险中有安全,安全中有风险,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可见,正如意识形态区别于ZZ、经济、文化、道德一样,意识形态风险也区别于ZZ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道德风险。它们虽然有区别,但也有联系。意识形态是后三者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发生了意识形态风险,一定会存在
某种程度的ZZ风险,ZZ风险也一定会蕴含某种程度的意识形态风险。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关乎立X立国之本, 关乎社会整合和思想统一,意识形态风险的治理防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质言之,意识形态风险的实质是思想统治存在的风险,特别是面临社会实践的挑战,意识形态因不能回答和适应实践要求而导致自身产生“漂浮”、内在紧张和无力感的状态。虽然意识形态风险也与多样化错误思潮的冲击有关, 但是风险的根本点不在于外部影响。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进言之, 意识形态作为理论、价值观,与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的,意识形态是以“改变世界”为旨归的,不是纯粹的解释世界的思想体系,因而不能疏离于实践,总是以时代主题和社会矛盾的破解来彰显自己的价值和解释力生命力。然而,理论与实践之间契合总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契合,即有时候理论高于实践,有时候理论落后于实践。特别是后者,很可能导致意识形态内在的紧张关系。紧张关系是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契机,是推动意识形态创新乃至实现意识形态飞跃的内在机制。毫无疑问,科学意识形态离开了“内在紧张”这种意识形态的“生产方式”,无以充分展示自身的强大活力和生命力。正如马克思写道:“哲学体系为实现自己的愿望所鼓舞,同其余方面就进入了紧张的关系。它的内在的自我满足及关门主义被打破了。那本来是内在之光的东西,就变成为转向外部的吞噬性的火焰。于是就得出这样的结果: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的实现同时也就是它的丧失,哲学在其外部所反对的东西就是它自己内在的缺陷,正是在斗争中它本身陷入了它所反对的错误,而且只有当它陷入这些错误时,它才消除掉这些错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 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8页)其实,“内在紧张”对于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来说,需要倾听实践的呼声与要求、在解决矛盾过程中反思自身不足,以此为基,与时俱进。不断将“内在紧张”变为“内在张力”,方能达到意识形态创变发展的理想之境。同时,内在紧张的长期存在也使意识形态存在被肢解、被否弃、被挤压的契机,如果不重视意识形态自身的“内在紧张”,意识形态风险的爆发就是逻辑之必然。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风险,说到底主要不是外在的风险,而是意识形态自身的现实调试和时代创变之间出现了重要偏差而导致的内源性风险。质言之,意识形态风险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和断裂,即“理论和实践分离的结果,是把实践变成一种无原则的经验论,把理论变成一种纯粹的、固定不变的知识”(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徐懋庸译,安徽
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所以,要确保主流意识形态持续创新,破解意识形态风险和意识形态渗透,并引领实践发展。基于此,X的十八大以来, 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而进行主流意识形态重大创变,X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 为我国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保障,成功化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大风险。这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防控的重要经验,值得我们当下乃至未来进一步继承和弘扬。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风险,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今后5年, 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ZZ、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ZZ、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81页)鉴于意识形态风险发生的复杂机制,当前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和规避需要对症下药、系统推进,不能“单打一”。规避我国意识形态风险的基本原则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从战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风险,将其当作X和国家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长期以来,存在片面重经济工作、轻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情况。因此,需要还意识形态工作以应有地位,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风险的存在,防范风险的萌芽、发生乃至扩大、蔓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以发展的方式进行,需要四项研究并举,尤其是应该着力于预见性或者想象性研究推动意识形态的创变,服务于国家的中长期发展,不至于陷入战略上的被动。一是文本性研究。主要是研究经典文本,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以及当代中国主要领导人的思想。这种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比之改革开放前,各个视角和层面的开掘达到了历史新高度。未来需更深入学习研究经典文本,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抓住精髓、要领,学习领悟。二是实践性研究。主要研究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实践问题。此项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当下国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对策性、实践性特色很强,前瞻性、
思辨性、预见性等相对弱一些。三是吸收性研究。主要是吸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之外的古今中外所有思想资源(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等),这一块研究已经有很大进步,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与人们的期待仍然差距甚大。四是预见性研究。就是根据时代性症候,进行跨越时代的超越性、想象性、未来性研究。目前存在方法论构建、跨学科整合制度建构、人才支撑等几大困境,需要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来推进。以扎实的四项研究推动意识形态发展,是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保证。
其二,以制度自信来保障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意识形态是制度之魂,现代意识形态对国家制度构建具有优先性核心性地位,制度建构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硬性”保证。因此,一方面,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大力推进国家制度构建的定型化实践。换言之,要坚持意识形态制度化和制度意识形态化之间的良性互动。防范与规避意识形态风险,应加强制度尤其是法治建设,把意识形态建设置于制度的约束之下,把社会行为以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和约束,通过刚性制度的力量来限制意识形态风险,铲除意识形态风险萌生的制度条件。诚然,科学的制度建构与完善也需要意识形态、道德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介入,唯有将意识形态制度化和制度意识形态化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同时不断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才能将意识形态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因此,当前和今后,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作用,彰显制度自信,站在国家制度构建的战略高度,始终不渝地捍卫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化”指导地位,以此来保障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任何时候都毫不含糊、毫不动摇。
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谋求不仅与政权的合法性有关,也和国家的ZZ经济实
力、国际地位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谋求不能只是通过“‘震撼世界的’词句”来博取,恰当的表述、新颖的话语和有效的宣教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未来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再者,“创新功能是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的意识形态功能之一”(张允熠:《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下册, 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94页)。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它不是封闭僵化的,而是不断与时代同步、不断创变的。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之下, 马克思主义决不能作为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而只能成为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真理体系。正如毛泽东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曾经反复地讲,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些人偏偏忘记这句最重要最重要的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0页) 因此,面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空间被挤压,我们必须保持破立并举,处理创新与批判的关系。首先要在思想独立基础上彰显批判的锋芒,对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零容忍”,敢于亮剑,敢于交锋、批判解构。与此同时,意识形态指导实践、落地生根,离不开教育宣传,只有通过多维度的教育宣传,才能降低意识形态风险。因此,应该使用教育宣传这种常规性的手段,要像普及法律一样来普及主流意识形态。在国际话语权的谋取方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6页)的要求,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既不要数典忘祖,又不要妄自菲薄,孜孜以求、不断完善,不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陷阱所惑,并努力发出独特的中国声音,谋求与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
三、新时代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主要路径
具体而言,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注意的是,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82页)。各领域风险环环相扣、互相作用,若处理不好很可能成为一个爆点,并引发一系列危机,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的“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即是这个意思。应对意识形态风险,除了练好内功,还必须加强防范的机制和举措。简言之,这些机制和举措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风险防控的主体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道不空行,必依其人。”
风险防控关键的因素是人,即管理主体的意识和素养。如果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意识形态风险,各级X委和政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觉性,那风险应对也就成功了一半。一方面,无论是“黑天鹅”也好,“灰犀牛”也罢,都是不可忽视的风险或者危险,应纳入谋划和应对的范围;另一方面,分工到人,各司其职, 绝不容许在应对风险问题上“踢皮球”,“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 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推给上面,也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留给后面,更不能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地制造风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82页)。
其二,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准确研判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状况,可借鉴社会物理学中的“社会燃烧理论”。“社会燃烧理论”认为风险引触需要同时具备“燃烧物质”“助燃剂”和“导火索”三重因素。(孙雪:“社会燃烧理论与城市安全的优化路径分析”,《领导科学》2018年第11期)研究把握舆情风险生发的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世界是由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活的有机体。事物不是僵死之物,而是变化发展的,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意识形态风险生发的规律亦是如此。意识形态舆情发展往往会经历诱发期、发展期、爆发期、鼎盛期、衰退期等阶段。另外,意识形态风险的种类不同,根源各异,有的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有的是从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蔓延或者升级过来的,对此,我们要经过充分的研判,运用新媒体技术,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及时地向民众发布官方信息,阻断意识形态舆情风险的传播空间和进一步发酵的可能性。总之,针对意识形态风险和舆情, 首先要摸透意识形态舆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踩着舆情发展的恰当节奏,打响舆情引导和风险化解的正向鼓点,提前思考可能出现何种意识形态舆情或者事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其三,推进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对各种可能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 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0页)。现代化离不开数字化、科学化、精细化,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是一个高度敏感、具有很高治理含量和科技含量的工作,有着巨大的可以延展的空间。对其的治理或者应对,应逐
步从数字治理、数据治理,走向智能治理与智慧治理。
其四,重在做好“防”和“控”,把握好时度效。出手及时有力,力争把意识形态风险化解在源头,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弱意识形态风险演化为强意识形态风险和社会ZZ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掌“时”。时,时机、时势也。风险防控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要想打赢这场意识形态斗争,我们就必须掌握主动、赢得先机、先发制人,要审时度势、灵活机动, 牢牢把握舆论斗争中的主动权。控“度”。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这就要求风险防控工作也要把握好“度”、拿捏好“分寸”、控制好“火候”。这项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控制好了“度”,才能收获民意、赢得民心。求“效”。所谓“效”,是指效果、实效。应对意识形态风险工作是X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大事,必须能经受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只有做到上述三点,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才能有效统筹价值、导向与策略,解决好目标、动力和路径问题,推动X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开辟新局面、实现新发展。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燕来
(2023年4月18日)
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各级X委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成功治理了舆论乱象丛生、意识形态领导权弱化等问题。系统总结新时代以来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基本经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确立了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
X的十九大提出了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X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这是从制度层面解决意识形态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为强化意识形态领导权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一,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调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组织和实践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和方法建设,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组织机构的设置与建设,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导向制度。这种制度主要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素属性、结构和特征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社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X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体现最新成果的指导。第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强大引领力的意识形态来引领社会思潮。通过批判、整合、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识。
二、健全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先后颁布了《X委(X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中国共产X问责条例》等规定。在这些规定中,涵盖了在意识形态领导的过程中由谁问责、问谁的责、问什么责及如何问责。具体来讲,第一,由谁问责。它指的是
问责的主体是谁,问责的主体必然是授权和监督的主体。这就决定了问责主体绝对不是单一的。在中国ZZ制度的框架内,意识形态领导权既是由人民授权给X组织的一种权力,也是由最高X组织授权给低一级X组织和个人的权力。各级X委和X组构成了行使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主体,同时也是被问责的对象, 因为权责是一致的。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一系列问责办法、条例的公布,逐步明确了上级X委和X组织构成下级X委和X组织问责的主体,诚然,同级的人大和司法也发挥着监督问责的作用。第二,问谁的责。它指的是问责的具体对象。相对于问责的主体,问责的对象应该是明确的、具体的。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明确“全面领导责任”和“主要领导责任”来明确和划分意识形态领导者、管理者和操作者的具体责任。第三,问什么责。它指的是问责的范围。有权必有责,作为一种权力,意识形态领导权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责任范围。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明确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责任范围,一是要保持同X中央一致,坚持“两个确立”,树牢“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要敢于和善于引导社会舆论。当遇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问题,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负责人要敢于和善于引领社会舆论,唱响主旋律。三是要畅通意识形态管理机制。作为意识形态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有责任畅通上级、同级和下级的意识形态部门联系机制,为科学行使意识形态领导权提供保障。第四,如何问责。它指的是问责的举措和程序。问责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必须依法依规来问责。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问责、科学问责成为意识形态问责的行为指南。
三、创新了意识形态的领导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的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意识形态领导的方式,才可以取得显著的成效。第一,强化思想ZZ理论课主渠道的功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ZZ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强化高校思想ZZ理论课的功能,在教育的目标上,强化“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在教育的方式上,强调“三全育人”;在教育的方法上, 强调“六要八统一”;在教育的过程上,强调“大中小一体化”;在教育的协调上,强调“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统一协调。第二,净化网络空间, 规范和引导网络舆论的传播。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必须严厉打击网络谣言,净
化网络生态。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严厉规范网络,一方面利用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网络成为宣传主导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和有效渠道。第三, 借助新型媒体,创新意识形态的引导方式。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元宇宙等新型技术不断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善用新型技术创新意识形态的引导方式,不断把新技术融入意识形态领导的方式当中来,从而达到精准引领和亲和引领的目的。
论历史自信的意识形态功能 学习X的二十大精神
山东师范大学 朱文琦
摘要:“历史自信”与中国共产X百年来的壮阔历史及伟大成就相呼应, 是研究阐释X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视角。历史自信是对历史的清醒认知及发展前途的深信不疑,体现为深切的情感归属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影响人们的实践选择、实践行为和实践成效,反映了由知及情、从情到行的实践逻辑,在认知、情感和行动三个维度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凝聚功能、记忆建构功能和实践导向功能。历史自信印证了意识形态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的理论张力,反映了X对历史进程、历史规律的准确把握,彰显了X和人民巨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预示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中国共产X;二十大;历史自信;意识形态
一、问题提出:既有研究与一个可能的分析视角
X的二十大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务必”,要求全X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1-2。X的历史自信不是醉心于曾经的辉煌成就,不是满足于新时代十年来X和人民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更不是止步于未来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之中。历史自信联通昨天、今天和明天, 是中华民族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所强调的,“X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1]71。
实际上,作为与X的百年历史及伟大成就相呼应的“理论研究的热点”[2], X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来,“历史自信”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此后, 学者们围绕历史自信的出场背景(齐卫平,2022;谢江平,2022)①、本质要义(肖贵清等,2022;陈金龙,2022)②、实践指向(杨军,2022;苏振源等,
2022)③等开展研究,取得了阶段性代表成果。
同时还应看到,“历史自信”不仅承载着深刻的生成论、本体论、实践论意蕴,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功能性,为我们研究阐释X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重要视角。这是因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1]43。X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为新时代X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意识形态不仅具有毋庸置疑的认识功能及实践功能,还表现为“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3]498,在引导社会成员形成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认同感、归属感上具有重要整合功能。与如上意识形态功能紧密关联的是,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4]。这深刻表明,历史自信是对历史的清醒认知及对发展前途的深信不疑,体现为深切的情感归属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影响人们的实践选择、实践行为和实践成效。进言之,历史自信反映了由知及情、从情到行的实践逻辑,在认知、情感和行动三个维度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
二、认知维度:历史自信的思想凝聚功能
当今意识形态所指与特拉西(DestuttdeTracy)起初论及的“观念学”相比已发生变化,且后人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更是见仁见智、言人人殊,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意味着,广泛凝聚本阶级、本阶层及社会大众思想共识,是一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诉求。马克思、恩格斯曾确切地指出:“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5]552即是说, 统治阶级不仅要为自身合法性、既定利益格局及社会秩序进行辩护,更要在“观念上”下功夫,这里的“说成”“描绘”本身就是凝聚思想共识的过程。实际上,无论夺取政权还是巩固政权,在思想意识领域里“变”中寻“常”、“多” 中谋“一”,从来都是一个阶级维护壮大自身利益的不二之选。
需要继续探讨的是,历史自信具体在哪些主要方面、在何种意义上具有思想凝聚功能。尽管我们可以运用不同学科范式、研究框架和分析视角阐发历史自信的理论旨趣及现实观照,如西方学者在论证“中国共产X为什么能”时提出的“组织韧性说”“人民中心观”“贤能ZZ说”“实践创新论”[6]等,但
有一些关键概念、核心要素是共性的、不能忽视的,离开这些概念和要素,就不足以揭示历史自信生成、立足和深化的内在动因。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X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这为我们理解历史自信、统一思想认识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国共产X的坚强领导是历史自信可以生成的根本原因。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被屈辱地裹挟进“世界历史”。中国共产X诞生后,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旧中国一盘散沙、任人欺侮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X领导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成就。在新时代,X领导人民接续奋斗,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于X和人民的伟大成就,西方多数学者、政界人士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予以高度认可。德国学者托马斯␎海贝勒看到了X的主动转型和适应性变革,美国
学者阿列克谢␎舍甫琴柯肯定了X面向市场的“创意性导向”[7]。英国学者克
里␎布朗强调“真正的行动是在(共产X)这个实体中发生的”,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中国共产X之所以得到人民的支持”“是因为实实在在的成绩”[6]。历史和现实都以铁一般的事实表明,没有X的坚强领导,历史自
信就无从谈起,这是阐明历史自信首要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贯穿X的二十大报告始终的一条主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自信赖以立足的实践场域。理论上,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具有无限可能性。但事实上,这一选择往往是系列因素相互作用、多种力量角逐对垒的结果。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资产阶级以血与火的方式“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3]36。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主动探索救国兴国道路,一时各种主义学说、社会思潮纷纷登场,但最终都无法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任务。百年来,X领导人民团结一心、接力奋斗,独立自主探索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历经千辛万苦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X的二十大报告高度评价十八大以来“对X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1]4,充分肯定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X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不仅宣告了西方所谓“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
“国强必霸论”“文明冲突论”等论调的破产,而且以其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不仅为历史自信的深入阐释提供了实践依据和深厚支撑,更为X和人民在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推进事业发展建筑了广阔空间和远大前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自信得以深化的思想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旗帜指引奋斗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X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16恩格斯也曾提出,与一个政X自身的实际行动相比,它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X”[9]。在政XZZ语境中,现代政X组织“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组织”[10], 意识形态是内在于现代国家治理的精神旗帜和必要工具,与国家治理效能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实践、历史演进和人的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也是我们X的政X意识形态。它不仅解决了科学同意识形态相统一的问题,而且兼具人民性、开放性、实践性等显著特征,是构筑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指引无产阶级和人类实现解放的科学体系。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X在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充分体现了我们X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创新创造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百年来,X科学把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并开启了中国发展新纪元。X和人民的生动实践全方位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和道义力量,使科学社会主义重新焕发蓬勃生机。
此外,从评价性意义上指出中国共产X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并将之归因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突出了中国共产X、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百年X史叙事中的显要地位及内在联结。具体而言,中国共产X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X的领导为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中国共产X是最高ZZ领导力量,这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X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深层依据和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X、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彼此支撑、内在一体、相得益彰。
综上,中国共产X的历史自信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不是凭空想象、主观演绎得出的,而是以X和人民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背景和依据。百年来,X为什么能够团结带领人民战胜千难万险取得巨大成功,并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昂扬奋进之势?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局势不确定性增加等大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风景这边独好”?作为“舶来品”的马克思主义缘何能够跋山涉水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成为我们立X立国、兴X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等等。这些关涉历史自信的前提性、基础性问题,不仅反映认知意义上的“怎么看”,而且直接影响实践领域中的“怎么干”。对这些问题的系统回应,不仅可以揭示历史自信的必然缘由及本真内涵,而且有利于将全X全社会思想共识凝聚到百年奋斗的历史结论及X的二十大报告确定的中心任务上来,矢志不渝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情感维度:历史自信的记忆建构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广大X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8]546。意识形态认同是意识形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一环。通常来说,意识形态要“飞入寻常百姓家”,并为人们所认同、遵循、践行和信仰,就要符合社会大众的内心期待、情感归属和实践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虽然构成统治阶级的单一个体都有意识且会思维,但“作为一个阶级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5]551。即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在总体意义上将意识形态理解为由经济基础决定、需要主动建构的思想上层建筑。同时,他们也强调了“认同”在这一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共产X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3]66。这些深刻论述从不同侧面凸显了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价值,为我们全面把握意识形态建构逻辑、运行机理提供了参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11]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他进一步强调,“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1]18。在情感维度上,历史自信的意识形态功能同样主要通过“认同”这一中介环节发生作用,或者说,意识形态内在的认同要求与历史自信在社会记忆建构中的功用彼此融通,二者具有天然的相关性和契合
性。“社会记忆”由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演变而来,这一社会学概念后来为其他学科所广泛关注。社会记忆与历史密不可分,是社会实践
主体对自身能力及本质力量对象化结果“凝结、积淀和破译、复活的双向活动” [12]。因此,社会记忆绝非个体意义上纯粹感官行为,它根植于对过往历史的深切认同而且蕴含着通达未来的巨大实践力量。具体来说,历史自信的记忆建构功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认同。
历史自信有助于强化X和人民对百年奋斗的历史认同。社会记忆之所以能够产生、传播、存储、承袭乃至被编码、激活提取,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 广义上的社会成员在共时性或历时性意义上有着共同的历史经历,否则社会记忆就难以自圆其说,也正因如此,国家认同、ZZ认同就必然内含着历史认同。人们“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470-471 历史的。百年来,中国共产X长于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中汲取精神滋养和治国理政智慧,既充分借鉴历史经验为我所用,又敢于打破束缚自身发展的陈旧观念和惯性思维;既强调“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13],又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14],带领人民不断走向新的胜利。X的百年奋斗, 不仅对中国人民前途命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历史意义,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进步事业和马克思主义政X建设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8]546。近年来,我们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建X一百周年,在全X开展X史学习教育,建成中国共产XX史展览馆,等等,这些重要安排和实践活动都对我们在深化历史认知基础上强化历史认同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历史自信有助于提升X和人民对百年奋斗的价值认同。“一定的社会记忆是一定的阶级利益在观念或理论上的反映。”[15]X的百年发展史,也是一部X与人民浴血奋战、自力更生、创新图强的百年奋斗史。判断一个政X的性质如何,不仅要看其理论追求和政策主张,更重要的是审视这个政X代表谁的利益、实现谁的利益。X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项事业中得到充分确证,在中华民族寻梦、筑梦、圆梦的历史征程中得到有力说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共产X宣言》所宣告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X章所明确的。中国共产X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 也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一百年来,X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自身信仰信念和价值原则融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就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带领人民创造了历史伟业。X的二十大报告在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同时,明确“为民造福是立X为公、
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这是X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凝练,是X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充分显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X人高度的ZZ清醒和崇高的使命追求。
历史自信有助于深化X和人民对百年奋斗的情感认同。情感是个人、政X乃至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内驱动力,情感认同表现为感情上的由衷肯定、心理上的主动认可、行动中的紧紧跟随。社会被视作“情感记忆的共同体”, 社会记忆不仅表征着一种认识活动,而且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体验,成为推动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16]。伟大事业需要科学思想的理性指引,也离不开情感认同的强大支撑。百年来,X形成了以伟大建X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沂蒙精神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 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探月精神、北斗精神等,X与人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共同绘就了一部“X爱民、民拥X”的壮美史诗。这些伟大精神,既是成就历史自信的制胜密码,也是传承社会记忆、强化X和人民情感认同的思想纽带。
可见,历史自信的记忆建构功能,集中展现的是从历史自信到历史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进而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的逻辑关联。当然,这一过程不会轻松实现。某种意义上,“历史只是大家同意的故事”[17]。X的二十大报告就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部署,要求“持续抓好X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X、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44。为此,一方面,我们要主动应对社会记忆建构中丑化X的历史、弱化X的功绩、妖魔化X的形象、僵化叙事模式等突出问题,坚持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力、正面引导与依法治理密切配合, 将社会记忆建构的主动权始终抓在X和人民手中。另一方面,要依托物质性(英雄纪念碑、革命主题公园、烈士故居、新时代成就展等)和非物质性(“七一”、“十一”、国家公祭等)两大类载体,充分挖掘X和人民历史变迁中的集体记忆,以ZZ导向鲜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呈现形式丰富多彩的故事吸引人、感召人、凝聚人,真正做到以事说理、寓情于理、情理交融,引导人民以史明志、坚定发展信心,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四、行动维度:历史自信的实践导向功能
作为以整体面貌呈现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界定为历史唯物
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将意识形态引向神秘主义,而是转向实践,在实践领域寻求答案。他们在明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同时,也强调了意识形态的实践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还曾确切地将“国家作为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18]。这说明,意识形态来源于社会实践,具有相对抽象的形而上特征,但就统治阶级要实现意识形态的功能而言,意识形态本身就内蕴着强烈的实践诉求,它不应被悬置在空中, 而是要求统治阶级因时因势在实践中校验、巩固、增强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一百年来,X不仅注重在日常工作中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引导人民、用伟大崇高的事业凝聚人心、用卓有成效的思想ZZ工作汇聚共识,而且尤其重视在特定历史阶段、重要历史时刻以X的理论创新成果及历史决议等形式统一全X全军全社会思想,从而为X和人民战胜艰难险阻注入思想动力、提供实践指引。X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回顾X的历史,指出X史上的两份历史决议“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X思想和行动,对推进X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一方面始终将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从战略高度多措并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系统回答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基础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持续彰显。
X的二十大报告分析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历史清醒,绝不能无视思想领域的风险挑战而盲目乐观。一是从X自身情况看, X内仍然“存在对意识形态工作不想抓、不会抓、不敢抓的问题”,特别是相较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重要性而言,不断提高X的意识形态工作本领任重道远。二是从国内情况看,社会大众在利益诉求、价值主张、思想表达等方面多元、多样、多变,尤其是伴随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及智能终端系统迭代升级,网络信息生成传播的开放性、即时性、隐匿性、交互性等特点使互联网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三是从国际情况看,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从意识形态领域“分化”“西化”中国的图谋,他们不仅从战略上打压中国、妄图破坏中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而且利网络技术优势和话语霸权左右信息走
向、扭曲中国形象,在舆论上对中国形成合围之势。这些因素彼此交错、相互叠加,加大了意识形态工作难度。要从以上三个领域寻求突破,就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入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不断汇聚起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
增强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力。回望过去,虽然X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时代背景、主要任务有所不同,但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以贯之的。从为推动革命提供舆论先导到为国家建构确立理论依据,从为改革发展奠定观念前提到为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凝聚价值共识[21],X在总结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水平。作为执政X,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牢牢掌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就必须不断增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力。一是在思想层面,从ZZ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全面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着眼历史潮流和时代大势,从X实现长期执政目标、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视野谋划好意识形态工作。同时,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原理,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使其有机融入X的治国理政方略之中。二是在制度层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完善意识形态理论学习、教学研究、思想ZZ教育等制度,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使意识形态工作有原则可循、有制度可依、有责任可追。三是在策略层面,强化各级X组织主体责任、各级宣传部门主管责任、各级监督部门监督责任,调动各方力量加强阵地管理、密切工作协同,打造全X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提升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向心力。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生有其 客观必然,但要获得人们持久认可和衷心拥护,则至少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它能“抓住事物的根本”,是彻底的、能说服人的,这是前提。其二,它“一经掌握群众”,“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是关键。这就意味着,意识形态既要“入脑入心”,更要转化为人们需要的、追求的切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X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要“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过去百年,X的意识形态工作成就有目共睹。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也应从以上两个大方面切入,这是历史经验的昭示,也是X继续交出优异答卷的历史自信所在。一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X、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特别是结合新时代全面从严治X、经济建设、ZZ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
态文明建设等巨大成就,讲清楚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内涵、战略指向和深远意义,夯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新时代X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遵循。二是聚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破除制约改革发展稳定的体制机制因素,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鼓励人民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工作,最大限度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规范引导网络平台建设,做好网络议程设置和舆情引导,逐渐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成为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的“最大增量”。
坚持内外结合,努力营造有利于我国的发展环境。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内在统一。怎样协调好内外因的关系,考验一个X的执政能力和ZZ智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X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就重视做好外宣工作,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和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在帝国主义封锁、霸权主义欺凌的严峻形势下,X独立自主、不畏强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下发展对外关系,为国家发展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特别是X的十八大以来,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X以长期积累的经验、科学凝练的智慧和具体实际的行动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赢得普遍赞誉。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分析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作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的重大论断,强调“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研判国内外大势的立足点,也为我们进一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供了基本依据。
总之,历史自信的实践导向功能印证了意识形态内含的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的理论张力,架设起了由历史过往到当下及未来的实践通道。X成长壮大的百年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演进的一般规律,反映了X对历史进程、历史规律的准确把握, 彰显了X和人民巨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更预示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强化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
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田建龙
(2023年1月6日)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是X的思想领导的集中体现,决定着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中共中央关于X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在文化建设中要“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弱化问题”。这是X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最宝贵的历史经验。因此,强化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是新时代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所在。
坚定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的ZZ自觉。强化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是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加强X的思想领导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服务于一定社会阶级或ZZ集团,具有很强的ZZ意图和能动反作用,而政X领导的“ZZ权威”则是其有力支撑和根本保障。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倘若一个国家、一个政X在意识形态的思想防线一旦被攻破,那么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毛泽东同志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X的领导。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从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战略高度,全面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经受住了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和根本性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巩固了全X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根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仍然复杂多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因此,强化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首先要善于从ZZ自觉上坚定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不动摇。
全面提升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力。强化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核心在于全面提升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力,不断推进意识形态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了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开展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全面提升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力。在领导目标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导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提供自
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在领导主体上,更加强调坚持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为统领,抓好关键少数,把X自身建设好、建设强,发挥X总揽意识形态领域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在领导内容上,精准研判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客观形势,科学部署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廓清理论是非,划清底线红线,坚决反对和抵制意识形态领域错误观点,从思想上行动上组织上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力;在领导方法上,立破并举,正本清源,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切实把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时”“度”“效”,解决“不想抓”“不敢抓”“不会抓”的突出问题,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在领导格局上,把握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紧跟时代脉搏,更加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空间的延伸与拓展,不断健全完善互联网领导和管理,营造意识形态领域良好生态,开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格局。
落实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的制度保障。强化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根本在于落实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的制度保障。X的领导制度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直接影响着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优势和效能的发挥。历史实践证明,X的领导制度运行得好,X的意识形态领导力就强;反之,X的意识形态领导力就弱。因此,新时代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要把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制度落到实处。首先,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着眼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新意识形态领域根本思想引领,切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其次,落实好意识形态责任制。各级X委对意识形态工作负总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宣传思想工作,展示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决守好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和主战场。同时,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巡视制度,对导致意识形态风险危机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最后,健全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的认同机制。各级X组织要不断增强“两个维护”的ZZ自觉,促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掌握群众、聚民心,始终保持X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支持,从而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与深刻启示
中共榆中县委X校 齐万佳
[摘要]青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我们X保持永久青春活力的源泉。本文梳理了我们X自成立以来,在青年意识形态方面的重点工作,总结了我们X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经验及启示[1]。为了更好地推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X的领导,加强对高校和网络舆论阵地的管理,增强青年群体的ZZ信念,激发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积极性,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关键词]中国共产X;中国青年;意识形态;互联网+
一、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共产X的历史发展表明,青年一代始终是时代前进的创新者、建设者和奉献者。我们X在筹备和建立的过程中,青年群体就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当时,陈独秀与李大钊正处在青年时期,他们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共产X的诞生做准备,他们的共同努力为后世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历史。中国共产X自成立以来,青年一代以其卓越的表现,为X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全体X员和人民的普遍认可与赞誉。
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代表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统治阶级的利益诉求和价值理念。“从意识形态本质看,它是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利益诉求的集中反映,是统治阶级确立自身权力的思想工具。同时,意识形态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内容而建构的思想理论体系,意识形态本质之一在于其价值指向性。”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的把握事关X和国家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极其重要,事关X的前途命运, 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二、革命、探索与改革开放时期的青年意识形态工作重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X的主要使命就是消灭三座大山, 创造一个不受剥削和压迫的新中国。这一时期,中国共产X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是在青年群体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X的革命方针、政策,并且进一
步发挥青年群体的传播力,扩大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各个群体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群众走上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此时,我们X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的策略是先向广大中小知识青年灌输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然后再通过他们深入到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唤醒广大民众。
一开始,争取知识分子支持的道路并不顺利,因为比起激进的革命,知识分子更多支持温和的改良,并且他们不屑于同底层群众为伍,这样更符合他们想要保持体面的群体特征。但很快中小知识青年便意识到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而他们自身学养有限,不足以形成气候,而社会也未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物质资源,他们连维持基本的生计都尚有困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中国共产X主要通过口头、游行、文字、图画等宣传方式向青年知识分子宣传共产X的知识、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等马克思主义思想[3]。如举行街头演讲,出版《新青年》《向导》《共产X月刊》等等X刊X报,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等青年组织 在一切宣传当中, 宣传口号和标题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合适的口号能够有力激发宣传对象的民族心,引发积极的情感共鸣,从而吸引大批群体加入到共产X的队伍中来[4]。当时,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我们的政X采取了“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宣传口号,它把所有的贫穷、落后都归结为外来的侵略,并且强烈地谴责它,引起了青年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响,唤起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吴国桢在晚年回忆录中曾谈到过:“那时将中国的灾难全部归罪于外国经济和ZZ渗透的观点,确实对年轻人几乎有普遍的号召力,因此当共产X创造出‘帝国主义’这个词时,他们确实掌握了进入年轻人头脑中的钥匙” [5]。
在这一时期,我们X在青年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重点在于开设高校思想ZZ课程和培养什么样的时代青年、怎样培养时代青年。
在整风反右运动的背景之下,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改造是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X在青年学生之间开展了“红专”大辩论,批判了个人主义思想。为了提升青少年的理解能力,教育部根据中共的指示,在全国的大学里推出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包括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阅读文件汇编(一、二、三编)》,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并落实这些知识[7]。在学生中有力地形成了“又红又专”的ZZ思
想,对广大学生进行了一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教育。
三、新时代青年意识形态工作
X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与此同时,我们X的青年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9]。随着媒体形式的更新换代,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式微,而客户端、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等新媒体逐渐成为主流,其中,公众号、微博账号等自媒体的发展又拓宽了大众充分发表意见的途径,在年轻人当中大受欢迎。
“青年是自媒体的热烈追捧者和实践者,也是意识形态争夺战中利益攸关的目标对象。”
在“互联网+”背景下,当人们所生活的一切都与互联网有关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正在被互联网包围,极易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尤其是年轻人。一方面,网络虚拟空间为青年表达思想、交流意见提供有力的场所,另一方面, 互联网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如碎片化的信息、多元的价值观和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等。互联网以其飞速的传播力和广大的影响力让青年群体被动接受这些负面影响,甚至来不及思考孰是孰非[10]。逐渐失去思考主动性且尚处在价值观形成中的青年们,其意识形态自然极易受到蛊惑,尤其是西方所鼓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更容易在网络青年中获得市场[11]。
面临互联网带来的挑战,中国共产X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及时调整工作重点,牢牢地抓住了网络和高校两块舆论阵地。
(三)加强互联网建设,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网络虚拟空间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网上宣传思想工作已成为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13]。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正气的网路空间”[14]。
四、中国共产X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X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X的领导[15]。中国共产X以其卓越的领导力量和强大的凝聚力,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有效地推动青年思想ZZ发展,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认真落实X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努力营造良好的青少年思想环境;以培养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为目标,积极引领全体青少年深入学习、实践、弘扬,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追随者、积极宣传者和实际实施者;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相关重大讲话精神作为青少年的基本任务,不断增强他们的理论素养,坚定他们的理想信仰[1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X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ZZ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坚强阵地”“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X的教育方针”[18]。
谁能赢得青年? 基于意识形态的三维推演
贾彦峰
摘要:意识形态斗争因其对象的明确性、方式的隐蔽性、过程的激烈性、后果的颠覆性和目标的残酷性被形象地称作争夺青年的“颅内战争”。“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共产主义失败论”等论调曾一度甚嚣尘上, 描绘了一幅“自由民主制度”胜利的虚幻图景。这场战争的胜负究竟如何?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取得的非凡成绩显然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意识形态不再是一种凌空蹈虚的想象乌托邦,更不是“后真相时代”碎片化信息的拼凑,而是具有了理论、现实和历史三重维度的支撑。通过剖析其力量之源、制胜之本和前车之鉴,将中美意识形态置于平等的地位加以审视,改变西方中心主义以傲慢的上帝视角、霸权标准和自鸣正义的方式评判一切的思维定式,从一个新的视角彰显中国新型“举国体制”背后的意识形态优势。可以说,直线意识形态生成的内驱力发挥着无形而重大的能动作用,助力中国构筑起一种独特的非对称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密码,从根本上决定着这场争夺青年的“颅内战争”的未来结果。当然,也要高度警惕蕴藏于内外部的重大隐忧。这一研究及结论从根源上批驳了意识形态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谬论,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差别,澄明了意识形态的发展前景,有助于增强青年的“四个自信”,提高人们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青年;意识形态;四重阶梯;两种型构;颅内战争;结构功能主义;非对称优势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事实正是如此,思想战线、文化软实力、国际冷战等意识形态范畴内,一场争夺青年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从未停止,在当代复杂动荡国际局势下更是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并表现出显著特征:对象的明确性(以青年为重点争夺对象)、方式的隐蔽性(如通过隐匿网络,从教育、文化、宗教等各方面进行渗透)、过程的激烈性(双方你来我往,不断极限施压)、后果的颠覆性(执政X败亡、政权遭到颠覆)和目标的残酷性(达到洗脑诛心之目的),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为争夺人心、赢得青年的“颅内战争”。正因为意识形态斗争双方都深刻认识到青年群体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争夺青年自然而然就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胜负手”。其结
果事关国家命脉存亡、人民切身福祉,已然成为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在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共产主义失败论”等论调曾一度甚嚣尘上,描绘了一幅“自由民主制度”胜利的图景。弗朗西斯␎福山更是鼓吹“福音来了”,宣称“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是“历史的终结”[2]。
然而,其胜负结果究竟如何,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取得的非凡成绩显然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一、既有分析框架的局限及新方向的寻找
总览既有研究就会发现,意识形态斗争相关文献大都围绕“话语权”的争夺展开,仅以“意识形态、话语权”为主题词在CNKI搜索,就有近万条搜索结果。意识形态话语权当然重要,也正因其重要性才引起大量关注,相关研究不仅自成一脉,而且成果颇丰。然而不无遗憾的是,以意识形态话语权为主线的研究思路,却在引领和指导现实意识形态斗争中越来越看重话语表达技巧、方式而轻视意识形态自身结构的建设、优化,似乎陷入了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话语权等于主动权,主动权又等于胜利权,只要争得话语权就相当于取得了胜利权”,从而逐渐走向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决定论”,或者“话语权中心论” 甚至“唯话语权论”的方向,未免失之偏颇,在不经意间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需要重新探寻新的方向。
内外关系:外部因素发力,未能切中肯綮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有一个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其下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即“内外因素论”。该理论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虽说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毕竟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决定着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走向,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且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到作用。相对而言,话语权问题不过是意识形态的外部因素,不能代替内因成为意识形态斗争输赢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话语权是否能争取得到关键还是靠意识形态自身结构及其功能是否强大来决定的,而不是相反。因此说,如果偏拗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强弱的执念,或是追求一时一事的话语输赢,以至于陷入意识形态“话语权决定论”、“话语权中心论”甚至“唯话语权论”的窠臼,很大程度上忽
视了对意识形态自身体系结构及其相应功能这一决定性因素的揭示,就不免有舍本逐末之嫌。
强弱关系:以弱攻强施策,难以摆脱被动
《孙子兵法》的核心要义是: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句话将战争主动权问题的精髓分析得淋漓尽致。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即在当前的国际舆论场中仍是“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且这个基本格局短时间内很难有根本性改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偏执于揪住“话语权”这根救命稻草不放, 并仰赖其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对抗工具,很可能会陷入对方的议题设置陷阱, 无异于以我之弱攻敌之强,相当于以弱势兵力攻打重兵驻防的“中心城市”之目标。这就使得我们解决了“挨打”问题和“挨饿”问题,复又掉入被动“挨骂”的窘境,不利于增强“四个自信”,更不利于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中国虽然已是位列世界第二的经济体,但在国际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却依然是一个后起的弱者。长期以来,美西方媒体很大程度上主导着舆论场,使得广大青年对中国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尽管较以往有很大改观,但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中,中国仍然相对处于下风,以至于“有理说不清,说了传不开”, 中国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度陷于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尴尬境地。如果明知不可为(胜)而勉强为之,继续按照“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这条单行线逻辑推演,就极有可能得出中国在意识形态的青年争夺战中很难取胜的结论,这反过来又会加深一些青年的自卑心理和崇洋媚外的心态,形成恶性循环,效果自然不佳。
先后关系:采取脱先策略,寻找新的方向
先后关系往往意味着一种次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主动和被动关系。既然偏执一端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这条战线中难以取胜,反而在话语权的纠缠中让对方借机不断积累优势,倒不如尝试采取“脱先”策略——率先、主动脱离话语权领域的无谓纠缠,将意识形态斗争重点方向转移,以取得其他地方的“先手”,从而争取到斗争的主动权。历史不远,可以为鉴。中国共产X及其领导的军队采取放弃攻打大城市转而在井冈山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正确战略,最后才得以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目的。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所选方向利益攸关,对方又不得不应;二是因为策略的合理性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学理性,也就是首先需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解决主体依托(人民群众)和理论前提(自身建设)的问题。本文拟暂且摆脱(不是永远抛弃)话语权领域的无
益纠缠,转而通过建立和巩固“意识形态斗争的根据地”,即聚焦意识形态本身的结构及其功能的优劣,从其内部决定性因素剖析其制胜之本,辅之以理论维度和历史维度的佐证,与既有研究形成了一条理路不同的逻辑链,由此建构了另外一种叙事风格,进而给“谁能赢得青年”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三维解释框架。
二、理论维度:意识形态的力量之源
正如列宁所深刻指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对于一个先进的政X来说,科学的理论是革命斗争的力量之源,是其内生基因, 因而主义的选择、思想的武装,不仅决定了组织建设,而且决定了组织的“大脑”、行动的方向[4],也决定着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果。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始终站在时代前沿”[5]。这一思想体系包括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ZZ经济学),以及在这两大理论基础之上耸立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而后者则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要旨,在理论高度上清晰回答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必然性等重大问题,在实践上指明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条件、战略和策略等重大问题, 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如果某种意识形态注定会被另一种意识形态取代或者说走向衰亡,其自身衰亡的过程自然就是吸引力衰亡的过程。同样道理,意识形态是附属于相应社会制度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必然灭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然胜利”的子命题,是逻辑地隐含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命题之中的。也即是说,后者包含前者是逻辑之必然。而支撑后者的理论就有“两个必然”理论、“五种社会形态说”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学说。
“两个必然”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X宣言》中提出“两个必然”理论,指出“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6]。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矛盾导致两个结果:经济上,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性的对立;ZZ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而且这种矛盾不断加深并趋向尖锐化,以至于频繁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这一基本矛盾的与生俱来性、不可抗
拒性和不可克服性,决定了任何局部的改良都不可能挽救资本主义终将灭亡的命运。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这两个规律共同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被比它更加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我们透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判定其历史命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五种社会形态说”
早在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就已经有了五种社会所有制形式的构想,即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而既有意识形态的分类,正是建立在马克思提出并经过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接续阐释的“五种社会形态说”基础上的。该理论强调在阶级社会中,根据社会制度的不同,意识形态划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和奴隶社会意识形态等类型。“五种社会形态说”隐含着后面的、新生的社会意识形态必然战胜并取代前面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规律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然战胜并取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
␌两个必然”理论和“五种社会形态说”的预言,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基于历史的考察和科学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缜密的逻辑体系。即便面对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资本主义意识的回潮等反常现象,以及以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为代表的各种“共产主义失败论” 论调,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决不会”理论也可以提供科学的解释,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7]。这指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胜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不是
线性方式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甚至有时会出现反复的过程。经过同形形色色的“非马”“反马”理论的激烈论战和反复较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显示出蓬勃生机、旺盛的生命力和对青年群体强大的吸引力。2021年,光明智库发起的网络调查
(其中35岁及以下青年占比近98%),意在了解青年群体对《共产X宣言》的认
知程度,其结果是:近八成参与者认为《共产X宣言》对个人价值观的塑造及当今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8]。当代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理论的认同度之高由此可见一斑。换言之,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所展示出的深远影响力和巨大感召力历久弥坚,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则是利己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如将二者相互对比,高下应不难判断。
三、现实维度:意识形态的制胜之本
本质上,“谁能赢得青年”的问题,就是“谁更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的问题。中国共产X在全世界数千个政X中能够脱颖而出,其独树一帜的意识形态系统影响力的发生学密码何在?意识形态的自身结构是其相应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提供了检验自身吸引力尺度的答案,是意识形态斗争中的压倒性因素和赢得青年的制胜之本。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如果从其自身发生发展的现实轨迹来看,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微观到寰观、阶梯状分布的四重样态, 即普通意识形态-统治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国际意识形态(如图1所示)。
意识形态的四重阶梯
微观层面:普通意识形态
普通意识形态,是指普通群众的思想观念体系,它不仅是统治意识形态形成的丰厚土壤,还是一切意识形态的微观基础。当人们讨论“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意识形态时,都是在论述意识形态的不同类型”,这里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和“民间意识形态”大致对应本文所说的“普通意识形态”。可能有人会认为普通意识形态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但依据发生学的观点,如果没有普通意识形态作为微观基础和原始样态, 那么其他意识形态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是难以生发出来并存续下去的。比如五四运动时期,涌现出了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主义学说,诸如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主义 正是在与其他主义和学说的激烈碰撞、比较中,马克思主义才脱颖而出,由此上升为主导意识形态, 从而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而即便成为统治意识形态之后,仍然需要从普通意识形态的丰沃土壤和源头活水中不断汲取养分。
本文强调指出的是,与“前网络社会”和“欠发达网络社会”不同,当代网络发达社会已经进入“后喻时代”,青年已经在主导和重新建立社会的新秩序。知识、技术、信息的赋能使得以青年为代表的普通大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且,网络技术赋能造就了当代最为特殊的社会景观,即普通意识形
态的强势崛起。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网络技术赋能的大众传播及其催生出的“大众文化时代的呼啸到来,使得意识形态面临全新的文化图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尚未进阶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通意识形态划归到诸种形态之列, 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意识形态的渊源流变及演进轨迹,“四重阶梯说”进而有了现实的社会根基。
中观层面:统治意识形态
统治意识形态,是指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即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同时又是以普遍性形式出现的虚假的意识形态”[12]。恩格斯晚年在给梅林的信中进一步说: “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13]。纵观世界,对一般国家特别是没有解决好社会矛盾的国家而言,一些社会中的痛点都能够为大众的主体经验直观感受到:一边是贫民窟,一边是高楼大厦; 一边是富人强权,一边是穷人弱势;一边是民族入侵,一边是饱受战火之苦
[14],假如出现上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与客观事实背离的情况,就会导致人民对统治阶级失去信任,进而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导致统治阶级公信力受损。这样的统治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虚假的”意识形态,而“虚假的”意识形态迟早会丧失凝聚力和向心力,势难完成“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向“国家意识形态”的飞跃,甚至变得和普通意识形态一样不具统摄力。
宏观层面:国家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15]
(本文所说的“国家”是一个涵盖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也即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社会全体成员”在内的广义概念,而非指“统治机器”这一狭义概念)。由此,所谓的国家意识形态是指以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为主导但并非统治阶级独占的意识形态,而是或多或少包含了被统治阶级哪怕是其最低利益的反映——尽管后者一般都处于从属的、边缘的和被动的地位,否则被统治阶级将因为其利益遭到无视而难以生存下去或者奋起推翻统治阶级。在现实的阶级社会中,如果没有了被统治阶级或者统治阶级遭到推翻,无论哪一种情况,统治阶级都将不复存在。就中国而言,共产X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始终代表最
广大人民的利益,不论是执政X意识形态,还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以及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在根本方向上都是一致的。国家是以一种“共同体”的形式而存在,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无限接近于全体人民的意识形态,也无限接近于国家意识形态。而有些国家则不然,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去甚远,就不免变成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那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放眼古今中外,那些被人民所抛弃的、被人民所推翻的统治者,他们所宣扬的意识形态根本不能代表人民的意志,难以满足大众的核心诉求,因此就不成其为真正的国家意识形态,而是专属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寰观层面:国际意识形态
温特认为,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物质权力的意义和作用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体系的观念结构[16]。而国际意识形态,是指在主权国家之外的公共场域表现出来的代表本国意志的意识形态,是国家意识形态在国际领域内的延伸。有些国家的意识形态很少在国际场合得到充分体现,导致该国的国际意识形态“存在感”不足。确切地讲,国际意识形态的比较和角力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在“两大阵营”尖锐对立时期达到巅峰。当下的国际意识形态是冷战意识形态的延续,但又表现出与冷战时期意识形态不同的特点,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凉战”或者“温战”[17]。在目前中美竞争加剧的态势下, 这种国际意识形态主导权之争由“一超独霸”向“一超多强”演变。以“国际意识形态”的理论视角分析当今的大国竞合和话语争夺,具有很好的解释力。美国对中国发起的所谓贸易战、科技战、网络战是其具体的斗争抓手,话语权争夺也不过是其外在表现形式,而意识形态主导权才是其斗争本质——具体而言,是指中国秉持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代表的“共同价值观”与美西方标榜的“普世价值观”之争。总体来看,四重阶梯式意识形态体系具有一脉相承、逐层进阶、可进可退、金字塔状、可能形变等特性。
意识形态的两种型构
为了更加立体地阐明意识形态体系,我们抽象出两种典型的意识形态型构, 谓之“两种型构说”,用作横向比较研究。“型构”一词由英国社会学家埃利亚斯提出,注重过程性的、动力性的性质,非常契合意识形态四重进阶的“动态性”特征。中美作为东西方两种性质迥异的意识形态,具有极强代表性,二者比较无疑最具典型样本意义。但仅仅认识到“按照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和服务对象,作为两种不同阶级根本利益的意识形态表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体现在二者所反映或维护的不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上”[18]还远远不够,还需进一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表述形式。具体而言,意识形态具有直线型构和错位型构两种不同的类型,以及迥然相异的功能特点。
直线意识形态型构
直线意识形态型构,是指上述四种意识形态基本保持一致的结构样态(如图2所示)。哈佛大学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中国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几乎全面提升,至2016年支持率高达93.1%[19]。事实上,中国的意识形态就是一种典型的直线型构,具有阶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特征。那么,这种直线意识形态型构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经济基础之维。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意识形态是由公有制从根本上决定的,经济基础的一致性规定了上层建筑的一致性。这就从经济基础上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保证了四重意识形态的一致性。
二是ZZ制度之维。中国共产X领导的多X合作和ZZ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ZZ制度,是中国共产X、中国人民和各民主X派、无X派人士的伟大ZZ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X制度”(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型政X制度概念)。首先,从政X层面充分合作协商,最大程度达成一致。其次,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下,全国和地方各级最高权力机关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们通过各种方式密切联系群众,充分汲取群众的智慧,积极反映不同群体的意见,以求得各种提案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从ZZ制度源头上保证了四重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同时也解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一直奉行并坚持走和平与发展之路。
三是指导思想之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从指导思想上保证了四重意识形态的一致性。全X全国各族人民拥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 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一面鲜明的领航旗帜。
四是治理观念之维。中国共产X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而中国共产X的ZZ观,即“民心ZZ观”,从治理观念上保证了四重意识形态的一致性。共产X从成立之初就“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X人始终代表整
个运动的利益”。
五是文化传统之维。本质上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内核是一种家国利益本位的价值观,重视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家国本位重公而轻私,强调的是个人对集体乃至国家服从的义务性、道德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特别是在国家存亡之际,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已经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理念。而且,放眼世界,中国是唯一没有对外殖民掠夺,仅凭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上述优点正是中国共产X领导人民取得长足发展、创造和平崛起历史奇迹、屡次绝地重生最重要的文化基因。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什么样的结构就具有什么样的相应功能特点。直线意识形态型构具有诸如上下一致、稳定性和秩序性强、顶层设计贯彻执行阻力小、决策成本中的空耗率低、临变反应迅速、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面对外部压力承压性好等功能特征,彰显出中国“举国体制”背后的意识形态优势。特别是在“传统举国体制”向“新型举国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围绕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难题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集约优势、整体协同优势和高效动员优势。毫不夸张地说,直线意识形态生成的内驱力发挥着无形、持久而重大的作用,助力中国构筑起一种独特的非对称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密码。
错位意识形态型构
错位意识形态型构,是指普通意识形态、统治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和国际意识形态不能保持一致而呈现出扭曲错位结构的样态(如图3所示)。美国的意识形态就是一种错位型构的典型代表,具有难以克服的固有劣势,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私有制的经济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结构是由其私有制基础所决定的。从根本上看,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法实现阶级性与人民性之间的统一。资产阶级追求的永恒的目标是资本无限增殖,而无产阶级则追求自身生存境遇的改善。二者天然地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即资本无限增殖的实现必然建立在对广大无产阶级进行剥削与压迫的基础之上。各为其私,必然难以形成合力。也就是说,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不仅在统治意识形态与普通意识形态之间,而且在各重意识形态之间,都种下了错位的种子。
二是X争过度的ZZ制度。按理说国家利益应该与统治阶级利益相一致。然而,美国统治阶级利益因为夹杂着政X利益而更加复杂,其相关执政方略的出台不自觉地倾向于以维护和不损害本X利益为最高宗旨。过度的X争让同心
同德的成分越来越少,分裂掣肘的意味却越来越浓。作为普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在野X背后拥趸(选民)的意识形态与执政X代表的统治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立场上的鲜明错位。美国统治阶级的利益周期性地表现为执政X的意识形态, 而无法代表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这种“否决ZZ”无形中在制度源头也埋下了导致统治意识形态与整个国家意识形态错位的制度隐患。
三是“三大主义”的文化基因。美国的文化传统基因中存有“三大主义”, 即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烙印,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利己主义,并从这个潘多拉魔盒里钻出来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凌主义等诸多变种。在资本逻辑[23]主导下,这种利己主义集中反映在对内贪婪剥削、对外掠夺成性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所塑造的丛林法则上,从一开始就是其统治意识形态的底色, 并渗透在社会的诸多方面。
四是唯我独尊的精英迷思。“美国优先”“美国第一”是美国一贯奉行的国际意识形态,但这与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国际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是美国中心主义和极端国家利己主义的表现。与其说“美国第一”的国际意识形态是美国国家意识形态的延伸,毋宁说是它背后所谓“精英”集体,诸如“军工复合体”、金融大鳄、石油巨头等被称为“影子政府”的利益集团在操控和主导一切,并不能真正代表大多数美国人民的意识形态。
随着金融危机等内部危机的蔓延并在世界各地不断制造纷争,美国一直引以为傲的两个基本价值理念——“美式民主”和“自由市场”也问题频出。国内,让人瞠目结舌的“杰利蝾螈”现象就是诸多怪象之一。所谓“杰利蝾螈”, 就是通过扭曲地域和种族属性的选区划分操弄选举。美联社的民调清楚地显示, 67%的受访民众认为“杰利蝾螈”是美国选举制度中的严重问题。这事实上造成议员挑选选民,而不是选民挑选议员,不仅损害公平正义,引发信任危机,而且导致美式民主日益异化、变味、变质。然而,“杰利蝾螈”现象只不过是“美式民主”的一个缩影。实际上,不仅ZZ领域如此,金融领域的次贷危机、人权领域的种族歧视、基建领域的“加州高铁烂尾”,以及“军工复合体”的怪胎,诸如此类的扭曲变形叠加在一起,形塑了美国资本主义国家错位意识形态体系的扭曲结构,从而催生了当今的“散装美国”[26]。同样地,错位意识形态型构也具有与其结构相适应的功能特点,诸如上下错位、顶层设计贯彻执行阻力大,决策成本中的空耗高及反应迟滞缓慢,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稳定性、秩序性以及面对外部压力承压性差等,特别是具有风险外溢性——转嫁政
治极化、通胀高企、债务上限死循环等国内风险的冲动每每殃及世界。当然, 在共时性的视野下,绝大多数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四重阶梯,并非绝对的直线型构或是标准的错位型构,而是有些趋近于前者,另一些更多地趋向于后者,并表现出相应的功能特点。
青年对两种意识形态型构的认同度变化
两种意识形态型构结构及其功能发挥在现实中的表现,诸如美国向阿富汗、伊拉克“移植民主”的失败,中东、泰国、乌克兰等地的民主乱象,对比中国模式的强势崛起及其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让青年人自然而然于思想深处就有了自己的倾向和判断。美国CBS公司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国内,美国媒体由此得出结论:“在许多方面,这个国家已经支离破碎”。这进一步验证了亨廷顿对于“美国最大威胁来自内部的认同危机”的判断。盖洛普民调也显示,当下美国青年人当中对社会主义抱有好感的人已达到一半左右。哈里斯民调则表明,在18岁到24岁的美国青年之中, 六成左右明确表示“支持社会主义”,49.6%表示“不排斥生活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7]。不仅国外青年如此,统计显示,在美国所谓的“猎巫行动”搅扰下,在2019年到2021年的三年时间里,有3878名华人科学家离美回国,仅在2021年就有1400多名科学家回国,同比增加22%[28],其中就有以颜宁为代表的大批青年科学家。另据智联招聘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回国求职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再创新高,同比增长8.6%,而其中“更认同国内的文化环境”是留学生回国的重要因素[29]。一言以蔽之,直线意识形态的本质特性可以概括为一个“和”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共产X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30]!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直线意识形态体系,其魅力由内而外日益得到彰显,中国成功调停沙特、伊朗两国并达成和解, 努力斡旋俄乌冲突,相比美国蓄意转嫁危机、致使风险外溢的行径,人们有目共睹。与以往相比,青年一代对待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和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的态度天平正在悄然发生反向倾斜——社会主义吸引力在持续增长, 而对资本主义的认同度却每况愈下。
四、历史维度:意识形态的前车之鉴
如果还看不清楚未来,不妨再回到历史中去寻找答案。因为史如镜也,知史可以鉴今。让我们看一看在历史的视域中,两种型构的意识形态的碰撞和比较孰优孰劣。
战争:两种意识形态斗争的高潮
如果将二者进行历史比较就会发现,一直以来,美国错位的意识形态与中国的直线意识形态相比其实并不具备优越性和竞争力。意识形态虽然大多数时候是作为“沉默的革命”形式而存在,但其较量的高潮无疑是以战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朝鲜战争中装备极差的中国军队凭借什么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后来的越南战场上围绕北纬17°线双方再次一较高低,从很大程度上说, 中国凭借的正是中央到地方、X政军民学的团结一心,靠的就是直线意识形态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武器装备的劣势——就像毛泽东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美国人钢多气少,我军钢少气多。如果深究下去,所谓的“气”从何而来? 实际上是在说,中国相对于美国建立起“钢少气多”式的非对称优势,才实现了“最后抓住弱点打败你”的战略目的。胜利归根结底来自直线意识形态型构, 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深层的意识结构基础,决定了其一以贯之的强大功能, 从而保证了意志的上下一致,同仇敌忾。
影响:中国意识形态得到空前彰显
随着朝鲜半岛战火硝烟的散去,人们越来越清晰地看清一个事实,即重要的不是中美双方在这场战争中谁的战损比数据更胜一筹,而是这场战争对于此后大半个世纪里国际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塑造作用日益显现。也就是说,中国不仅在真实战场上打赢了这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更重要的是打了一场漂亮的意识形态胜仗,其重大意义就在于,中国的国际环境因此得到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国际意识形态得到空前彰显。正如英国战略学家罗伯特␎
奥内尔所说:“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
如果中国人没有在清长战场(清川江和长津湖战场的简称——笔者注)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其影响不仅体现在当时划定的“三八线”上,更体现在持续有力塑造着此后的国际意识形态格局,比如香港、澳门得以顺利回归,特别是在1997年前夕是否让香港顺利回归的问题上,英军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的一句话道出了问题的要害:你们都想把香港拿回来,关键是谁去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这让英国军官们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结论:直线意识形态将会取得胜利
军事战争随着炮声的消失结束了,然而胜利的余威犹存,其后衍生出来的强大而持久的震慑力就成为新的“颅内战争”的一部分,并被中国作为长期意识形态斗争重要的凭借之势和博弈之本——这也是杨洁篪委员“安克雷奇对话” 的底气:“你们(美国——笔者注)在中国面前没有资格说,你们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除了国际意识形态的激烈较量之外,在普通意识形态范畴内,作为意识形态宣传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有效形式之一的影视作品——“长津湖现象”也引发了全社会关注。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长津湖》电影领衔2021年国庆档单片满意度排行榜,2022年春节档《水门桥》满意度也位居第一。猫眼数据则显示,40 岁以下观众占比86.2%,35岁以下观众占比高达77.7%。以上数据从侧面反映出历史上的这场中美战争在当代青年群体中的巨大影响力、吸引力经久不衰,特别是大量影评中对中国积极应战意义予以肯定,对赢得胜利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意识形态伟力产生了高度认同感,这让青年人越来越认识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X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33]。李大钊出于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敢于斗争的坚定信念,充满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毛泽东也从和平与战争力量此长彼消的角度,做出了“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本文则通过理论维度、现实维度和历史维度三个层面的分析,进一步就“两种意识形态争夺青年的斗争中谁能最终赢得胜利”这一问题得出新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即直线意识形态将会在赢得青年的战争中最终取得胜利。而且,特别是在以意识形态的ZZ合法性为核心功能的较量上, “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34]。
五、走向胜利过程中的内外隐忧
当然,我们预判直线意识形态将会最终取得胜利,这个“应然的”胜利既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地转变为“实然的”胜利;“最终的”胜利也不等于“阶段性的”胜利。在走向胜利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数不清的艰难险阻,特别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外部和内部有许多风险挑战和安全隐患,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外部隐忧——异质意识形态亡我之心不死
两种典型的意识形态型构因为结构和功能的巨大差异而互为异质意识形态。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以美国为代表的错位意识形态型构如此扭曲,那为什么这个国家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
—这也许正是我们不可不深思并提早加以防范之处。笔者以为,除了先“中立获利”再“择机参战”等“精明”外交策略因素之外,美国对付意识形态内部的扭曲和分裂有一个屡试不爽的不二法门,即靠外部的压力来强制矫正变形, 暂时弥合分裂。比如,“一战”时的“卢西塔尼亚号事件”,␌二战”时的“珍
珠港事件”,以及后来的“9␎11␍事件,莫不如此。美国政府利用外敌威胁成
功地让国家内部暂时搁置一切分歧,一致对外——此时的错位意识形态型构在外力作用下短暂趋于直线。如果没有外部压力怎么办呢?那就主动树立一个假想敌(比如俄罗斯、中国等)制造出外部压力,以勉力维持并防止意识形态由于内部的过度扭曲而彻底崩溃。虽然仅凭外部因素不能起到持久作用,一旦外部的压力丧失,意识形态的型构又将恢复原形,但是即便是临时性的直线意识形态型构,我们面对的毕竟是一个超级大国,在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加持之下也颇具威力,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美国虽然表面上宣称,不谋求与中国对抗、不寻求与中国冲突和新冷战、不阻止中国发展,但“背后动作”不断, 甚至建立起专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和文化传媒机构。同时,美国扶植的负责意识形态渗透的电台、电视网 昼夜不停地对社会主义国家煽动宣传 已形成“黑金、黑论、黑嘴”舆论产业链条 以此影响国际舆论[35]。抛开主观敌意不论,受“虹吸效应”客观影响,近年归国人才数量虽说屡创新高,但在全球人才环流背景下,优秀青年特别是高端青年人才外流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内部隐忧——自身意识形态可能发生异变
早在1964年,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帝国主义对我们第一代、第二代大概没有指望了,但他们寄希望于第三代、第四代和平演变”。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也发出警示:“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 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在,有分量,敌对势力知道变不了。但我们这些老人呜呼哀哉后,谁来保险”?意识形态斗争的重点是争夺青年,但如果我们在具体意识形态斗争过程中偏离了这个重点,就可能给我们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使得未来的胜利蒙上一层阴影。客观而言,直线意识形态型构也并非完美无瑕、无懈可击。因为直线意识形态型构难以自动性地、永恒性地保持直线的形状,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异变。虽然中国意识形态建设总体形势良好,但整个社会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处在转型升级期、跨越发展期和爬坡过坎期,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发展中的各
种矛盾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也会给对方借以混淆曲直、扰乱思想、蛊惑青年提供一定的口实。如果执政X不能牢牢抓住争夺青年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重点, 未能识破对方意识形态斗争方式的隐蔽性并很好地驾驭以算法操控为主要手段的智能化斗争方式的特点,抑或对斗争过程的激烈性估计不足,对斗争目标洗脑诛心的残酷性准备不充分,从而将自身置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脱离人民群众的“最大危险”之中,那么四重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出现异质性变化, 朝着错位意识形态方向发生改变,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可能。曾在“二战”中众志成城打败德国法西斯、建立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最终竟会土崩瓦解,就是最真实的反面教材。但这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趋同论”就此成立。错位型构的意识形态经过调整和修正能否向直线意识形态型构转化?所谓“第三条道路”的幻灭、“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等失败的结果已经证明: 不同制度意识形态之间的鸿沟是难以靠社会的局部改良来填平的。那么,错位型构意识形态向直线型构意识形态成功转化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资产阶级及其统治意识形态的彻底灭亡,并为更进步的意识形态所取代。不过,就其具体消亡方式而言,福山也不无担忧:自由民主制度衰败于“内爆”的可能性将远远大于被“摧垮”的可能性。
六、结论与讨论
四重阶梯-两种型构分析框架的理论构想,进一步丰富了意识形态的认知图谱,其重要性在于让我们认识到每一重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特别是普通意识形态的崛起之于意识形态阶梯整体稳固性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从而能够分门别类、精准施策,更有效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不再是一种凌空蹈虚的想象乌托邦,更不是“后真相时代”碎片化的信息拼凑,而是具有了三重维度的支撑,甚至被齐泽克直接称为“社会存在”[38]——理论维度上,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不可调和的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趋势。现实维度上,中美意识形态各自作为“直线型构”和“错位型构”的典型代表, 因为结构的不同而具有功能特点上的明显差异性。尽量摆脱外在的、抑人扬己套路的干扰,特别是摆脱西方一贯自我标榜、自鸣正义等障眼法的干扰,从意识形态本身的型构进行共时性比较,将中美意识形态置于平等的地位加以客观审视,有利于改变西方中心主义以傲慢的上帝视角、霸权标准评判一切的思维定式。历史维度上,美国错位的意识形态与中国的直线意识形态相比其实并不
具备优越性和竞争力,中美斗争的真实历史也给出了有力佐证。因此说,直线意识形态型构优于错位意识形态型构并最终取代之是历史发展的应然结果,从而在其对自身的不断完善中成为人类意识形态通往未来的光明前途。同时,这也预示了这场争夺青年的“颅内战争”的最终结果。这一研究及结论,批判了意识形态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谬论,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差别,澄明了意识形态的发展前景,有助于增强青年的“四个自信”,提高人们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深刻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冯刚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X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建X百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深厚历史,把握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 提出了富有时代气息和中国风格的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于进一步促进X和国家在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在X的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科学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深刻认识X和国家在科学彰显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价值、丰富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内容、深刻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规律、统筹谋划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方略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形成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可以进一步推进X和国家在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时代价值;内在规律;创新方略
“X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X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X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1]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取得的瞩目成绩,离不开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积累支撑,更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研判和把握国内国际意识形态方面的复杂形势、演变趋势和客观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在意识形态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中充分彰显出中国智慧。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时代化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南。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需要,近年来学者们从多个视角出发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展开了系列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基本问题。
阐析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价值和形势的研究
学界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价值和形势的理论研究,其实质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意识形态工作是X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论断的学理解读、对新时代中国共产X为什么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这一问题的科学应答。价值论研究指向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一是基于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等观点出发,论述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二是基于传统赓续的历史视角,分别考察了无产阶级政X诞生以来、中国共产X成立百年、新时代十年间意识形态工作的成就与经验,从承继优良传统的角度论证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三是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视角,深入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六个事关”①的价值定位,认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表现为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巩固我们X执政的精神基础、引导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良性发展[2]。形势论研究对应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性,其代表性观点从风险挑战的角度入手,提出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是回应国内社会转型[3]、国际格局调整[4]、信息技术革命[5]的现实要求,是应对前述因素导致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的必然选择[6]。
学界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内容与规律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赜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内核和实践本质,深刻阐述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内容论研究是从“做什么”的角度直接回答这一实践活动“是什么” 的问题。着眼于整体性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明确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范围。同时,更多学者聚焦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内容的具体性研究。这类研究既有网络意识形态建设[7]、高校意识形态教育[8]、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9]的研究,也有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研究[10]、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意识形态治理内容研究[11],还有围绕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工作目标的具体内容研究等。在何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问题域中,学者们还论析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规律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形成了“九个坚持”②的规律性认识,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规律论研究多是以解释说明经实践检验的“九个坚持”为侧重的研究。另有学者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意识形
态工作的历史经验,提出一元主导和文化多样并存、X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与物质利益相协调、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规律[12]。还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工作规律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本质关系,规定着实践活动秩序和必然趋势”, 可从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主流意识形态的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处理中来把握[13]。
3 探析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及创新的研究
理论研究归根结底要服务现实。一直以来,学界在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研究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问题时,非常注重问题导向、实践取向、创新指向,探讨并解答了新时代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 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方针原则和方法路径的系列论述进行理论解读与阐释。代表性观点认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方针原则包括X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固本培元、守正创新, 重在建设、立破并举[14],做到疏堵结合,抓住关键少数,加强阵地建设, 注重能力提高,争取内外联动等[15]。其中,学者们围绕创新进一步研讨了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路径包括既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又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既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又不断改革创新,既坚持科学认识中国特色又善于进行国际比较,既坚持因势而谋又做到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6]。另一方面,围绕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机遇与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创新方略。学者们重点分析了民粹主义、泛娱乐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饭圈文化”、弹幕文化等国内亚文化,以及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数智技术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进而探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以讲清楚、说明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旨归,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深化了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对象和条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不断提出新要求和新任务,共同决定了这一研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应当常论常新,及时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此外,既有研究有待强化整体性和贯通性,相对缺乏基于广义理解、采用战略思维、立足宏观层面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探讨。
科学彰显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X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对意识形态工作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聚焦时代发展特征和中国改革实际,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提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价值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X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X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X领导的意识形态工作既要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展开, 同时也是维护和巩固国家根本制度的重要方式。新时代面对世界多样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隐藏于文化之中的意识形态风险无处不在,对我国的根本制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X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而我们有些人甚至X内有的同志却没有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认为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西方一些ZZ话语为什么不能借用?接受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为什么非要拧着来?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17]327面对如此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以及对国家根本制度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18]309。以突出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确定下来,充分展现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支撑。
“意识形态工作是X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新发展的重要命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19]91无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还是国家制度的有效执行,都需要有强大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巩固全X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9]153,“我们加强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了全X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17]60。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使广大X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凝心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能更好地激发国家治理实践中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生动力,进而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同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 同样存在一定的重大风险和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 既包括国内的经济、ZZ、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ZZ、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17]81总书记的相关论述,科学洞悉并勇敢直面各种风险,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发展在将各种风险挑战积极转化为发展动力,进而不断增进国家治理效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彰显着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战略价值。
3 意识形态工作保障高校立德树人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域,高等教育是赢得青年和赢得未来的重要路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对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ZZ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7]377。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须有正确的ZZ方向作指引,这就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客观要求。“X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 掌握高校思想ZZ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各级X委要把高校思想ZZ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X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7]379 掌握高校思想ZZ工作主导权,把高校思想ZZ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遵循,也是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战略地位的深刻认识, 体现了对新时代高等教育规律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科学把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意识形态工作的落实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0]331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课有纪
律。高校课堂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向学生传道主流意识形态,关乎青年学生对立什么样的德、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回应了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客观问题,并给出了具有辩证思维的创新性回答,体现了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规律以及教学过程中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科学把握和创新性分析,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价值。
丰富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内容
在现代国家治理实践中,意识形态工作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相关工作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特征,遵循意识形态工作规律,不断拓展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形成的诸多相关重要论述进一步创新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
在X建工作中深化意识形态工作,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其一,中国共产X历来重视思想建设和ZZ建设,结合新时代X建工作实际,注重X建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度融合,体现了对X的思想建设、ZZ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加强X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X管宣传、X管意识形态。要以X的ZZ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X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把握正确ZZ方向。”[20]314-315增强全X同志的ZZ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刻体现了X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耦合性,在思想建设和ZZ建设中深化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内涵和方式方法,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进一步增强思想建设和ZZ建设实效,也饱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其二,着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国际影响力。意识形态工作不仅是防御国外意识形态攻击,同时也是加强国际交流传播能力的客观要求。“各级X委(X组)要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X委(X组)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帮助推动实际工作、解决具体困难。”[18]318将国际传播能力纳入X委(X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仅是对意识形态工作内涵的丰富,也是对X委(X组)如何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时代要求的最新研判。其三,牢牢掌握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由谁来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和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
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X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21]4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建设与发挥,离不开X的坚强领导,离不开X的统筹规划,这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深层把握。
文艺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X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2]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不仅鲜明地指出了文艺工作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在文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需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引,坚持遵循文艺工作规律和把准正确ZZ方向相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X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X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X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X性和人民性的关系、ZZ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23](27)处理好X性和人民性的关系、ZZ历程和创作自由的关系,是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规律的科学把握,也是科学推进文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深度融合的中国智慧,彰显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性思维。处理好两个关系,不仅有利于发挥文艺工作的突出作用、推进文艺工作的创新发展,更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24]以意识形态工作保障文艺工作的科学方向,同时在文艺工作中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实效,能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3 教育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相结合
新时代X的教育事业迈向新高度。“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1]33X的教育事业关乎社会主义
现代化发展,教育工作需要有正确的方向引领,有强大的意识形态作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
[20]348相关论述充分彰显了意识形态工作规律与教育规律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工作确保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为X育人、为国育才, 确保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遵循教育规律, 凸显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工作的本质性特征,在教育创新发展中彰显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和活力。
教育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度融合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教育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实践领域处理好教育改革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们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坚持X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25]“九个坚持”体现了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这种深化的规律性认识深刻地反映出意识形态工作对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保障,体现出教育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相融合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要求,对新时代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既是新时代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守正创新的内在动力。
深刻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规律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也离不开对内在规律的科学把握。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形成的诸多重要论述,深刻展现了对意识形态工作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
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如何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信任、接受意识形态工作,将科学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个体思想与实践行为,其中包含着众多影响因素, 叙事方式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个特有范畴,如何表达意识形态,以什么
样的方式解释传播意识形态,这都与意识形态叙事具有直接关系。
首先,意识形态叙事遵循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规律。“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X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0]313“飞入寻常百姓家”即是要求以人民群众熟悉的话语方式和交流习惯,让人民群众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创新理论,这既反映出对意识形态叙事规律的科学把握,同时也深刻解释了意识形态工作中人民民主叙事的话语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文化生成与发展的视角下,意识形态工作也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文化现象。文化现象的生成和发展与人密切相关,它反映着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自身的延续以及生存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反映着特定时代、特定群体劳动实践的特点, 是人们生存方式的一种突出表现。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而言,意识形态工作的生成体现着一定时代、一定群体的劳动生产与生活实践方式,是人们在探索提升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生成的一种凝聚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在内的文化现象。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叙事需要遵循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劳动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实际,反映人民群众在劳动实践中的所思所想所需,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习以为常的叙事方式和叙事习惯,进一步创新叙事表达的方式方法以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
其次,着力解决意识形态叙事脱离群众实际的问题。“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满足人民精神需求。”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着力解决意识形态叙事脱离群众实际的问题。多讲百姓能够听得懂的故事,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 让意识形态工作更接地气,把基本原理转变成生动的道理,让意识形态工作叙事更能体现人民民主的特点,将意识形态工作叙事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生活实际和文化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让意识形态工作入脑、入心。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突出的文化属性和文化意涵,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守正创新,离不开对文化力量的深刻把握。
平总书记指出:“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共同走和平共处、互利共臝之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本国国情, 能否获得人民拥护和支持,能否带来ZZ稳定、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18]460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并理解各国的意识形态内涵与实质,求同存异,确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充分展现了唯物史观与中国改革发展智慧的结合,凸显出对意识形态工作文化内涵的深刻认知与科学理解。
其二,坚定文化自信,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与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20] 312。坚定文化自信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1]17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的力量,为进一步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提供了科学指引。
其三,坚持文化自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的文化动力。文化自强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必然发展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强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自觉与中华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发展大势, 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发展密切相关,不仅是中国改革发展大势的必然反映,也是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重要文化滋养。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基础上的必然趋势,也必将会反哺和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各项事业,为其提供深厚的文化动力。从文化自强的角度而言,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不仅要遵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发展逻辑,同时也要积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文化事业同向同行、协同创新、互相滋养,不断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动力。
3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精神
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意识形态不应成为各种交往的壁垒。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
落地生根”[19]299。因此,不仅要看到国家间的意识形态差异,也要看到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相通之处。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创造与各国人民的心愿连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突破意识形态壁垒,是对意识形态文化的深层解读,是对意识形态深层蕴涵和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性认识。也就是说,“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面对不同文化交锋的敏感地带,也需要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敢于亮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 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不同地带意识形态工作运用不同态度和方式的理念, 体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是中国精神的时代彰显,也是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的创新性回答。
此外,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在人民群众劳动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凸显人民群众内心的普遍情感。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生存方式有所差异,生活习惯也各有特点,但是蕴含于人们心中的爱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却是普遍存在的。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同样需要讲清楚故事中人们的普遍情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在普遍情感的感染和感动中,进一步拉近不同群体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统筹谋划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方略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内容丰富,工作场域复杂,工作对象多样,这些特点都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筹规划提出了新要求。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论述,充分展现了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守正创新提供了时代方略。
1 积极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安全
新时代,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较大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论述,蕴含着诸多理论意涵和中国智慧,展现出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深化认知和科学理解。
X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
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21]44。良好的网络生态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面对这项要求,需要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互联网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17]336,“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17]337。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源于人民对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的需求,同时也服务于人民群众互联网工作守正创新的发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保障人民群众言论自由、信息获取自由的权利, 是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
同时,新媒体从业人员人数的增多及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的增大,给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及良好的网络生态提出了较大挑战。“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这部分人我们不去团结,人家就会去拉拢。要把这些人中的代表性人士纳入统战工作视野,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引导其ZZ观点,增进其ZZ认同。”
[17]325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既是对互联网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挑战的最新研判,也是对相关挑战应对策略的深刻反思和创新性探索,反映着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尤其是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环境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不是网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理解互联网思维,诸如把握互联网主客体特点、运用大数据技术、增强用户黏度、优化用户体验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的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价值导向、工作机理、内容价值、方式方法等。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蕴涵和战略指向,不仅明确了积极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习惯,也指明了要深刻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规律。对此,要更加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重要论述,以及X的十八大以来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发展,提炼并总结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将其作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
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构建密切相关。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建设的视野创新性探讨意识形态工作的守正创新规律。
一方面,以文化滋养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20]18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离不开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自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的文化动力,充分展现了对意识形态工作深层规律的科学把握。这就要求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参与者要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层滋养。比如,从中华文化历史的角度,理解拥有5000 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文化传承中如何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内容,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呈现,尤其是中国共产X领导的意识形态工作,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如何引领文化发展,又如何在文化的发展中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的持续创新。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的重要动力,也是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的深厚滋养。
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0]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科学理解意识形态工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辩证关系,充分展现了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今天, 人们的ZZ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使得意识形态工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密切相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科学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二者的深度融合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持续创新发展。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根本在人才,根本靠队伍”。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形势复杂,需要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协同化创新。构建各条战线各个部门的协同工作队伍。也就是说,“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实践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统筹发展行政、行业、社会多支队伍的协同创新、共同用力,在理论研究领域亦是如此。“X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可以说,意识形态工作离不开理论工作的研究和宣传,这就需要各方理论研究和宣传阵地协同攻关、同向同行。具体来说,要以实践为导向,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实践领域的热点前沿问题,提升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协同创新平台、课题协同攻关、队伍协同创新机制等方式, 进一步提升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两支队伍的合力。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两大领域的队伍实现协同创新发展,才能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中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
结语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中国共产X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来经历了迎来中国共产X成立10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三件大事,意识形态工作在其中发挥出无可替代的思想凝聚与精神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立足X建百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深厚历史,把握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提出了富有时代气息和中国风格的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可以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内容,明晰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进而为接下来如何通过守正创新统筹谋划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方略提供指导。不仅可以推动X和国家在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还可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效能的路径探究
刘迪
摘要: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必须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 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效能、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执行是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制度化水平,破解高校意识形态制度困境的必由之路。高校应从完善意识形态制度体系、提高意识形态制度执行力、强化意识形态制度执行的监督和问责、优化意识形态制度环境四个方面寻求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效能;路径
X的二十大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旋律更加响亮,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更加稳固。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队伍能力不足、工作合力不强、阵地管理不严等问题。制度具有导向、激励和约束功能,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高校提升意识形态制度效能是破解意识形态工作难题、提升意识形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效能的涵义及影响因素
现阶段,高校意识形态制度的四梁八柱已初步建成,并形成了不同分层、分类、分众的制度体系,解决了“器”的问题,然而“器”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的能力和水平。[2]在意识形态治理过程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高校必须立足意识形态制度理论与实践,不断强化制度执行力,提升意识形态制度效能。
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效能的涵义。制度效能就是制度绩效,制度绩效就是制度履行其功能、实现设计初衷和制度目标的能力。[3]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效能是高校意识形态制度在意识形态治理实践中贯彻执行的实际程度,是既定任务和目标的完成程度,是制度执行力的现实体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目标即落实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高校意
识形态制度效能体现为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等目标的完成和实现程度。
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效能的影响因素。制度效能是制度建设追求的结果,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提升制度执行力,制度在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达到预期的方向和目标,制度优势和效能才能充分彰显。根据制度理论,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效能的因素主要由制度体系、制度执行、制度监督和制度环境构成。
一是制度体系。制度体系与制度效能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整体。制度是制度效能产生的前提。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P333)。习近平指出, “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5]。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效能产生的前提是设计合理、体系完备的高校意识形态制度体系, 这集中体现为高校意识形态制度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协同性、耦合性和恰适性等。
二是制度执行。制度效能理论认为制度一经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反之, 再好的制度得不到执行,也会形同虚设。习近平指出,“现有制度都没执行好, 再搞新的制度,可以预言也会是白搭”[6](P129)。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和遵守,关键在执行主体(执行人或组织)。制度执行所需要的一切要素包括执行机制、技术、工具、资源等,都必须通过执行主体才能发挥作用。执行主体的价值观、能力水平和利益倾向对于制度效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在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中,意识形态制度执行主体(高校X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哲学社会科学教研人员、网络宣传员等)的执行意愿和执行能力直接关乎制度效能能否充分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制度执行意识, 直接决定了制度的构建和落实,并影响到制度的运行与发展,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方式凝聚制度共识,使制度执行主体产生制度认同和制度自信。
三是制度监督。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有效,使制度执行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既要靠制度本身的约束力、强制力,也离不开各方面的有效监督。制度执行的必备前提是制度执行主体的能力素质,制度落到实处的根本保障是严厉的监督和问责机制。此外,制度建设不是一阵风的事,制度的成熟定型也需要一个动态演进、发展完善的过程。高校意识形态监督和问责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制度执行主体“不能管”“不愿管”“不敢管”等问题,通过监督发现问题
根源、提出改进意见,进而推动各项制度日益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为制度效能的有效发挥提供坚实保障。
四是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制度生态理论关注制度和环境之间的动态性平衡,并认为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与经济、ZZ、社会、技术等外在环境因素之间存在共生关系。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文化、制度意识以及目标人群对制度的认同态度会大大提高制度执行力、制度效能,反之,则会阻碍制度执行力的提升,制约制度效能的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制度环境是与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有关的法治思维、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的客观存在。作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和人们无意识接受的行为规范,高校意识形态制度环境对高校各类人群的行为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对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效能的发挥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高校的依法治校理念强、ZZ生态好、治理水平高、师生意识形态制度认同度高,高校意识形态制度就会得到自觉遵守,制度执行力就强,制度效能就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构建和运行的困境
制度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一环。用制度效能影响因素分析高校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现状,可以发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在制度供给、制度执行、制度监督、制度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上述因素阻碍了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效能的发挥,进而制约着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高校意识形态制度供给“缺位”“滞后”。随着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社会转型出现了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也给思想领域带来了诸多挑战,高校意识形态制度的恰适性、协同性、动态性明显不足,高校意识形态机制存在制度供给缺位、供给滞后等问题。一是高校意识形态制度设计存在原则性规定多、实际运行机制少、实体性规定多、程序上操作少等问题。二是高校意识形态认同机制存在意识形态判研、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滞后,高校内部意识形态协同治理机制不够完备等问题。三是新主体新技术新载体融入机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科研、教育融合发展机制,意识形态话语监督审查机制等方面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
高校意识形态制度“空转”“空置”。随着世情X情国情的深刻变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对日益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迫切需要一支ZZ态度坚定、思想理论扎实、工作敏锐度高的工作队伍来落实意识形态制度。然而
调查发现,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能力素质的欠缺,导致制度运行“空转” “空置”,制度执行效果不佳。一是制度执行主体制度意识不强、缺乏敬畏之心。部分高校领导、行政人员、教师的制度意识比较单薄,在执行高校意识形态制度过程中搞变通、搞形式主义,导致意识形态相关制度变异性执行、选择性执行。一些高校X委ZZ责任、领导责任不强,个别领导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认识虚化弱化,缺少大思政、大宣传理念,轻视意识形态及其工作机制建设, 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二是制度执行主体能力素质不高。个别高校X政干部对高校意识形态制度领会把握不够,缺乏ZZ敏锐性和鉴别力,统筹协调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不足;个别教师对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认识不清、认同不足,将学术与意识形态对立起来;个别辅导员、班主任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经验单一,开展学生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有待加强;个别高校网络宣传工作者业务水平不高,缺乏风险防控意识及应对举措,难以满足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高校意识形态制度监督“空位”“虚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持而不久”“重视程度逐级递减”“有禁不止、有令不行”“形式主义、走过场”等问题,除了制度本身、制度执行主体因素之外,监督和问责体系缺位也是出现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如果问责不严,制度执行与不执行一个样, 执行得好与不好一个样,长此以往,就没有人把制度执行当回事。调查发现, 部分高校意识形态监督问责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够有力,意识形态责任不同程度上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晰、分工不明确等问题。二是意识形态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督查考核奖惩不落实,存在形式主义、督而不促、考而不核等问题。三是责任追究不到位,纪委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动监督作用发挥不够。监督执纪问责宽松软,个别高校纪委尚未把意识形态监督视为组织行为纳入监督系统。纪检监督X建团建工作、学生工作、思想宣传工作及思政课教学工作都缺少系统科学的意识形态监督评价标准。
高校意识形态制度环境“弱化”“异化”。高校意识形态制度环境是制约其效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当前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制度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治文化建设滞后。长期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中人治思想仍然存在,法治文化氛围不浓、依法治校观念淡薄、法治文化宣传教育不足、法治文化传播方式简单、高校法治体系不完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意识形态制度的运行效果。二是高校存在程度不同的ZZ生态异化。有的高校X组
织管X不严、治X不力,X委领导作用发挥不足,基层X组织建设薄弱;有的高校选人用人把关不严、“近亲繁殖”问题严重,甚至在工程基建、科研立项、职称评审、招生招录等领域腐败行为时有发生;有的高校贯彻X的教育方针不到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不力,甚至存在师德师风问题。三是制度认同度不高。有的高校对意识形态政策、管理审查、责任落实等缺少必要的宣传,X政干部、教师学生等对相关制度认知不足,对课堂教学、校园媒体、学术研究等与广大师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制度设计方面,未充分调动起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工作时效性、针对性和创新性不足,导致高校意识形态制度认同度不高。有的高校师生受社会、教育、群体、个人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对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着认知不深入、认同情感不稳定、知行不统一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效能的发挥。
三、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效能的提升路径
为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效能,高校应该从完善意识形态制度体系、提高意识形态制度执行力、强化意识形态制度执行的监督和问责、优化意识形态制度环境四个方面寻求提升路径。
优化高校意识形态制度供给是提升制度效能的前提和基础。制度设计和发展完善就要不断提升制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高校意识形态制度体系完善应发挥制度高效、协调、持续的优势,逐渐完善体制机制、补齐制度短板, 推进制度成熟定型。高校意识形态制度体系的完善需要从思想引领、人才队伍建设、阵地管理、X的领导、责任落实等方面持续着力和多元联动,加强制度、体制、机制的衔接,使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相结合,增强制度的完备性、联动性、针对性和恰适性。一是补齐高校意识形态制度的短板。高校可以通过微观-中观-宏观多维度制度构建,实现意识形态工作整体优化;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评价机制,找准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完善安全预警机制,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健全舆情会商机制,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新问题的定期分析研判。二是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各体制机制的协同。完善不同制度之间衔接、配合的体制机制,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各项制度的无缝衔接、系统集成和有效运行,使“建起来”的制度在实践中“转起来”。建立X委统筹、职能部门和院(系)联动的组织动员机制,落细落实X委宣传部门的牵头协调,有力推动有关部门和院
(系)的共同参与。高校应整合意识形态应急处理体系、常态化管理体系、
闭环管理系统、责任追究机制,构筑完备的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三是深化高校意识形态制度创新。促进制度进一步成熟定型,关键在于推进意识形态相关政策在高校落地,并以实践检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制度体系。高校应结合自身现实条件,从师生思想动态的现状出发,创新具体运行机制,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时效性。
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执行力是提升制度效能的关键。制度执行能力是影响治理水平进而影响制度效能的关键因素。一种好的制度必须掌握在具有相应能力的人手中并加以合理运用,这种转化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执行者要“掌握”并运用好制度优势。[8]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执行能力,进而提升制度效能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的迫切需要。一是凝聚制度共识,强化制度意识。有效的制度执行,有赖于高度的制度认同和制度自信。一种制度只有在被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并内化为信念的条件下才可能真正被奉行,发挥其应有作用。[9]通过常态化长效化学习培训制度,学懂弄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优势、价值内涵和精神实质, 解决“知”的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理论武装,让高校领导、干部、教师发自内心地理解和认同制度,解决“信”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坚定意识形态制度自信。二是高校X政干部率先垂范,维护制度权威。把制度建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根本遵循,将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执行主体的活动都纳入法治和制度框架,确保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杜绝非制度化手段和做法。作为重点关注的人群,高校X政干部要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制度观念,树立法治观念,自觉维护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影响和带动广大师生自觉遵守制度,形成依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三是提升制度执行素养,把好“入口关”“培养关”和“考评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把制度执行能力作为任用、考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重要依据,通过有计划的培训, 增强队伍的价值引领能力、思想动态研判能力、同错误思潮斗争的能力。四是创新制度执行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制度执行方式,建立线上线下有效衔接和融合的制度执行机制,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执行力的充分发挥。
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制度监督和考核问责是提升制度效能的必然要求。监督和问责既是强化执行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惩治违反制度行为的重要手段。有效的监督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力运行迈向程序正义的唯一保障。[10]
因此,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效能要把相关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相结合,形成制度执行的强大推动力。一是落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列清责任清单,明确具体任务分工,确定高校各领域、各阵地的具体责任人,形成自上而下的全面责任网。二是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完整严密而又切实可行的意识形态考核机制。高校应完善考核标准、程序和方法,提高考核效率,将意识形态工作考核作为衡量各部门各级领导班子考核和办学质量考核的核心标准,实现意识形态考核的常态化。三是强化意识形态制度监督,形成全方位意识形态监管防线。高校应突出问题导向,聚焦意识形态监督的重点问题和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薄弱环节,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日常监督和全过程监督,监督好关键人、关键领域、关键时刻,用监督传递压力,用压力推动落实。高校要明确纪委的职责和作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常规监督和重点监督, 避免各项意识形态工作条例和规章制度成为“纸老虎”,切实增强制度执行效力。四是加大高校意识形态问责追责力度。只有责任而没有追究和奖惩,责任也将淡化。高校要从ZZ高度把握意识形态问题,坚持严的主基调,紧密结合意识形态治理实际,明确问责的内容、对象、事项、主体、程序、方法,推动意识形态工作问责的硬落实。高校应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增强监督的严肃性、有效性,以高质量的监督和考核问责促进意识形态制度效能的发挥。
改善高校意识形态制度环境是提升制度效能的重要保障。优化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效能需要营造积极正向的高校法治文化、ZZ生态和制度执行文化。高校意识形态制度运行环境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从法治文化、ZZ生态、制度执行文化等多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制度与法治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法治文化是法治理念、法治意识和法治行为的总和,具有教育、规范、整合等功能。良好的高校法治传统、法治思维、法治行为能为高校意识形态制度良性运行提供重要保障。高校应以依法治校理念为指导,重视程序正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管理各项事务;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开展法治文化宣传活动,在高校形成学法、尊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二是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ZZ生态。高校ZZ生态是高校X风政风教风学风的综合反映,是ZZ发展状况和教书育人环境的集中体现。构建高校良好的ZZ生态,使高校成为坚持X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对于拥护“两个确立”、坚定“四个自信”、防范意识形态安全、落实高等教育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大力加强X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规范权力运行与
监督,加大高校反腐力度;加强思想ZZ教育,严肃X内ZZ生活,提升高校基层X组织的ZZ功能和组织功能;培育高尚的师德师风和和谐的X群干群关系,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和优良的人才培养环境。三是培育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执行文化。只有体现公平正义原则且为大部分师生所认同的制度,才能得到有效执行。高校要将刚性制度约束与柔性治理相结合,各项制度出台前,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了解和掌握师生的诉求,切实解决师生利益关切;采取有效的激励办法,对遵守制度者给予积极鼓励,增强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改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完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机制,发挥家庭教育的正导向, 激发朋辈群体的正效应,进而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制度效能的提升。
完善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制度机制的思考*
王慧
【提要】完善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目前面临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机制亟待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尚不健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机制还需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体制有待强化的现状,需要不断健全制度框架,筑牢根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切实加强意识形态管理。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确保X的全面领导、实现X的初心使命;创新新闻舆论引导制度、思想ZZ教育育人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完善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度,全面落实X管意识形态的原则,明确X委(X组)、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关键词】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制度机制构建路径
习近平在X的二十大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X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1],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制度机制的根本方向。
一、完善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制度机制的必要性
意识形态工作肩负着为X举旗、为国立本、为民族铸魂的重要使命,是X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意识形态制度建设对于坚持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
X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确定为根本制度,X的二十大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这既是我们X对现实问题的有效回应,也是谋求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也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暴露和集中凸显的时期。虽然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文化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压力仍是有增无减,这就亟须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凝聚各方共识的作用,适时提出能有效解决现实问题的新见解、新思路、新办法。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快构建和完善意识形态领域制度体系,促进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发挥更加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 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支撑。
回顾百年X史,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刻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体系,而是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我们X正是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和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规律,创造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得以永葆生机与活力。从制度体系建设的角度,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逐步深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也有利于有效反驳西方国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攻击,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X人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
马克思在《ZZ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深刻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中国共产X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量,最终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并日益彰显其独特优势。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在此形势下加快构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制度机制,将直接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有力抓手,进而更好发挥意识形态的组织动员、思想整合和ZZ认同功能,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制度零散、缺乏系统性等问题较为突出,在制度实践层面,执行监督和保障体系仍不健全。因此,加快构建覆盖全面、内容科学、上下贯通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就成为提升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水平的重要切入口。在制度内容层面, 我们X在长期实践中探索积累的各项相关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已日益呈现出内容有待完善、举措有待具体、规范有待明确、监督有待强硬等弊端。为更好开展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务必对这些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破旧立新或创新发展。
因此,积极构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制度机制,就成为适时完善意识形态领域制度、切实解决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具体问题、大力提升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水平的必然选择。
二、完善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制度机制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综合而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在新时代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依然面临复杂形势,在构建和完善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制度机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发生变化,意识形态话语建设也被注入新内涵、面临新挑战。在此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传统话语表达形式和内容。一些传统话语需要进行重塑和创新运用,使其更好地融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更好地传递时代之声。譬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中,提炼出更多新的范畴、概念和话语,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体系,不断增强传统话语的亲和力。
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中,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机制亟须实现创新发展。随着人民群众个人意识不断增强,人们的思维习惯已发生巨大变化,在此情况下, 意识形态传播持续呈现出差异化趋势,以往长期采用的行政命令式话语表达已不被受众轻易接受。因此,能否采用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表达符号,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在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机制创新方面,必须不断转变话语方式,注重以大众话语取代文件话语、通知话语、命令话语,注重以日常话语替代理论话语、学术话语、抽象概念, 最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传播意识形态理论,在深入浅出中讲出群众内心想听愿听且能听懂的话,最终实现意识形态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尤其结合互联网新特征,学会网络话语表达新形式,全方位将网络话语表达与意识形态传播结合起来,在拉近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交”距离的同时,及时回应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发挥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突出作用。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人类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此形势下,相较于已经非常成熟定型的传统意识形态传播工作,不仅这些依托互联网日益兴盛起来的意识形态新阵地、新主体尚未受到科学、全面、有效的体制机制的约束, 相应的意识形态传播体系、组织架构、传播渠道和队伍建设等工作也存在不足。
因此,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务必结合互联网新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传播机制,推动新时代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加速优化升级。
新时代也是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得到不断拓展,人民群众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其认知水平和意识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此情况下,原本鱼龙混杂、目不暇接的信息在广大群众之间频繁交互,诸如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等敏感信息更是在顷刻间造成情绪渲染,这无疑给社会治理和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和压力。由此可见,单纯依靠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已难以适应时代变化,亟须优化意识形态协同传播机制, 综合运用各种新兴传播载体,打造意识形态传播交互平台。因此,加快形成各类媒体的联动传播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独特传播优势,推动各种媒体在意识形态传播中形成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全新格局。
在百年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中,我们X积累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有效确保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人心、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发挥。但在新媒体日益发展和境外意识形态势力持续渗透的综合影响下,意识形态传播工作正面临严峻挑战。譬如,部分X员、干部存在信仰不坚定、信念不牢固等问题,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流于形式。“我们大多数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ZZ上是可靠的。同时,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也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 [3]譬如,在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影响下以及意识形态领域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下,部分群众不再单纯地接受信仰说教和理论灌输,转而是自主追求“西式思维”,不自觉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疏远心理。为此,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适应这些变化,致力于构建行之有效的认同机制,引领社会成员更好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对此,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统筹创新新时代意识形态认同机制,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切实增强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这就要求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创新意识形态认同引领的方式方法与载体,顺应发展形势,适时适度转变话语方式,注重沟通民心民意,努力通过通俗化大众化的传播活动,实现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提高群众的目标。体现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不断扩大X的意识形态工作覆盖面,打通联系群众的“最
后一公里”[4],确保意识形态传播内容与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相契合,进而增强人民群众对意识形态认同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充分显现。与此同时,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根本制度、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的攻讦之声此起彼伏,一些西方国家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图昭然若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异常激烈。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做出相应调整,新时代X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体制机制需加以完善。
高度重视发挥意识形态在凝心聚力、引领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X干事创业的宝贵经验。但在具体实践中,诸如领导弱化、X员领导干部意识淡化等问题仍时有发生,一定程度影响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成效。譬如,部分X员、干部理想信念弱化,堂而皇之为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摇旗呐喊。长期以来,以“历史终结论”“普世价值”“金钱万能”为代表的西方意识形态在国内大行其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部分X员、干部在此过程中对西方制度产生幻想,把西方理论奉为圭臬,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此外,近年来,西方思潮打着“自由”“普世”的旗号公然挑战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此背景下,一些人打着“寻找历史真相”的幌子,行历史虚无主义之实,公然抹黑、歪曲X史和新中国史,污蔑贬损革命先烈,也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各级X组织在具体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落实好X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决策,坚持齐抓共管,注重过程,抓出实效,加强完善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管理机制,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能够环环相扣、抓铁留痕、循序推进,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三、完善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机制路径
推动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制度机制的不断完善,要不断健全制度框架,筑牢根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切实加强意识形态管理。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守正上下功夫,确保X的全面领导、实现X的初心使命;创新新闻舆论引导制度、思想ZZ教育育人制度, 创新方式方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完善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度,全面落实X管意识形态的原则,明确X委(X组)、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这些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制
度、重要制度、基本制度构成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的伟大创举,集中体现了我们X在长期领导思想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形成的方针原则,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第一,贯彻落实X的创新理论为基本遵循。X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 X确立习近平同志X中央的核心、全X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这一最新理论成果,全方位、多维度涵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全X全社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通起来,深刻把握伟大思想的理论逻辑;同学习X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贯通起来,深刻把握伟大思想的历史逻辑;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联系起来,深刻把握伟大思想的实践逻辑。
第二,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加快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新时代赋予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特殊使命,是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保证,也是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内在要求。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与完善。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在构建与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过程中,运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态度,具体地、历史地理解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进而逐渐形成科学的话语体系,更好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第三,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工程。在新时代,准确把握时代新要求,把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与时俱进推动X的理论创新,运用
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理论支持和学理支撑。大力开展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为X和国家战略决策提供高水平高价值的参考。立体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使广大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积极传播者、坚定践行者。
第四,建立健全思想理论学习制度。X的性质和担负的使命,要求我们X始终注重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一是不断完善X委(X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增强学习本领,在全X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X,推动建设学习大国。二是推动X内集中学习教育和全社会宣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具体落实情况来看,其一建立健全学习教育组织机制。其二建立健全学习教育规划机制。其三建立健全学习教育交流机制。其四建立健全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机制。三要加强重大思想理论问题辨析引导,并不断制度化规范化,这有助于全X、全社会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在健全思想理论学习制度过程中,我们既要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又要在实践基础上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做到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和战略眼光审视重大思想理论问题。
X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6],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对完善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意识形态制度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
第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决定》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7]”的基本方针,这是客观反映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和文化的需要,也是激发全X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的现实需要。其一是旗帜鲜明讲ZZ,壮大主流舆论。聚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主题,准确、科学、全面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及时、系统宣传X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其二是广泛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多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工作生活,切实将X和政府所办与群众所盼统一起来,不断
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增强新闻舆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三是创新方式方法,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充分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提供差异化、分众化的新闻信息服务,构建舆论宣传新格局。其四是统筹好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和阴暗面,激浊扬清,针砭时弊。
第二,推进网络治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加快建立新时代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体系,全面推进新时代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其一,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的法治建设。加快建立健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体系,形成上位法与下位法、专门法与援引法以及法律与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法源之间协调统一的格局,实现“网络无边界、法律无死角”。其二是发挥多元网络主体力量。政府、社会团体和组织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提供网络服务方面应积极发挥作用,形成协同效应。其三是加强多维治理。加强对社交媒体的宏观调控以及组织协调的主导作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统筹机制、手段、平台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能力建设,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第三,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媒体融合的助力下,全媒体应势而生,并以其强渗透与场景附着、社交增能及传受时空关系重构等传播特点,深刻改变了我国的媒体生态与传播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8]这已成为我国媒体行业转型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 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我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的三个着力点和未来发展目标。一是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构建全媒体传播内容体系。二是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构建全媒体传播技术体系。三是以创新管理为保障, 构建全媒体传播的管理体系。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
第四,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汇期,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既能有力反击西方舆论攻击和恶意抹黑,也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制定国家总体对外战略和国际传播总体规划,明确总体发展思路,确定中长期和短期目标。第二,调整力量布局和拓展渠道平台。强化国际传播主体的多元协调,打
造政府部门、媒体平台、社会大众三位一体的多元国际传播主体格局,推动舆论传播更加适应全球治理新变化。第三,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打通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充分了解国外受众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以及语言表达习惯,寻找双方对话的最大公约数,求和存异,努力形成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意。
习近平强调,把思想ZZ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9]构建思想ZZ教育育人制度,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增强育人实效,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第一,深化理想信念教育。X的二十大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10]。百年X史深刻表明,铸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是我们X在壮阔征程中把稳思想之舵的重要保障,也是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动力之源。其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坚持把充满科学性和真理性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立X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其二,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将红色资源有效运用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中,加深其对红色文化内涵、X史的深刻理解,引导其坚持爱国和爱X、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增强其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其三,健全X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作为加强X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X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让全体X员始终牢记X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让“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内化成理论信仰,外化成行为习惯、实践遵循。
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其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全过程。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各项法律条文,进而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操守和行为习惯。其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建设全过程。充分结合各地域、各行业、各单位、各人群的特点,将其全面融入乡村民约、社会公约、行业准则建设,使之成为广泛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公共法则。其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尤其是要面向青年学生;同时注重社会实践的养成路径,让书本知识与社
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其一,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优秀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使之成为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其二,面向全体公民展开。一是塑造先进典型,以先进模范作引领。二是以主流声音引领新时代主流价值取向, 彰显社会道德制高点。三是将道德建设融入群众生活,增强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其三,体现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将“最大公约数”体现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在法律法规中鲜明呈现道德取向。
第四,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ZZ教育。面向未来,务必将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ZZ工作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抓实抓好。一是强化ZZ责任。明确办学方向,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思想ZZ教育的重要性,落实立德树人中心任务,把牢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为X和人民培养一大批时代新人。二是优化教育教学。统筹教师和学生思想ZZ工作,一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X话、感X恩、跟X走,另一方面引导广大教师正确处理学术自由与ZZ正确的关系,积极宣传教育X的路线方针政策和ZZ主张。三是完善保障机制。把思想ZZ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形成X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群团主抓、部门联动的多管齐下、全员参与工作格局。同时,强化相关学科建设, 深化思想ZZ理论课改革,优化思想ZZ教育骨干队伍,切实解决学校思想ZZ教育的后顾之忧。
完善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度,是X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全面从严治X、落实X管意识形态、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举措。
第一,坚持和加强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始终坚持和加强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是健全X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体制机制,包括“谁负责”“如何负责”“为何负责” 等基本要求。抓好“关键少数”,在X管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真正实现各级领
导干部守好“责任田”的目标。二是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意识形态战线旗帜鲜明坚持X管宣传、X管意识形态、X管媒体原则,理直气壮弘扬新风正气,推动相关单位相关部门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三是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加快形成上下互通、横向联动、齐抓共管的大宣传工作新局面。各级X组织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判,切实推动意识形态工作重大部署、重大任务的统筹和落实。
第二,健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制度。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是完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强化阵地意识,守住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落实和强化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其二,提高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善于将现代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运用到舆情发现、分析研判、应对处置、评估反馈全过程和各环节。其三,提升意识形态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各级X委宣传部门从战略层面加以高度重视,树立全局观念、系统观念,坚持把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制度化、法治化作为保障意识形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制度支撑点,稳步推进、力争实效。
第三,健全意识形态(舆情)分析研判和通报制度。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广大干部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变化、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发展及其对舆论生态的深刻影响,不断提高对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发现力、研判力、处置力。其一,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即全面加强对重点领域、重要节点、重大事项的监测监管,及时排查风险隐患,及时掌握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下好先手棋。其二,建立信息共享的合作机制。综合运用各方面掌握的信息数据资源,加强大数据挖掘分析,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其三,强化联动工作协调机制。坚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密切联系、互相协调的原则, 强化应急联动,统筹调度管理,加强“情景式”的应急演练和培训。
第四,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考核制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我们需要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规律,总结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紧扣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新变化,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是始终坚持正确ZZ导向,自觉把坚持正确ZZ方向和ZZ立场放在首位,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决策。二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日常监督检查。各级X委(X组)把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明确检查考核的内容方法程序。三是在巡视巡察中
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检查。通过严格的巡视巡察,各级X委(X组)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思想自觉、责任自觉、行动自觉得到显著提升,许多长期困扰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难题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
网络舆情生态视角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探析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靖
摘要: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及各种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网络舆情生态变得日益复杂,成为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变量。在网络舆情生态中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有着重要的价值意蕴,是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舆情生态、媒体格局、信息传播样式的深刻变化,使得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面临主流价值导向、舆情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控等挑战。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构建集领导机制、管理机制、传播机制、协同保障机制于一体的全新引导机制,以期更好地在网络舆情生态中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效果。
关键词:网络舆情生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探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X一贯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个巨大变化是互联网高度发达,网络舆情纷繁复杂,这是以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没有的背景。X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综合治理受到X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1]。互联网综合治理是具有高度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涵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其中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是关键部分。
舆情是指各阶层人民,对自己比较关心或者与自身利益具有很大关联的事情所表达出来的意见与态度等。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种,是指广大网民的利益会受到一些公共事务的影响,网民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对这些公共事件的看法、意见等,这种舆情就是网络舆情[2]。将生态学引入网络舆情中,实际上是以生态学的观点研究网络舆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共同演进,网络舆情其自身诸多要素组成的特定结构,其内在的系统性与生态学系统观点具有天然的耦合性。生态学ecoo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表示“住宿”或“栖息地”,词尾“oy”表示“学科”,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3]。网络舆情生态是指影响网络舆情产生、发展、变化的复合生态环境,是包含各种网络舆情及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生成的动态空间[4]。网络舆情的复杂性造成了网络舆情生态的复杂性。在
网络舆情生态系统中,舆情事件、舆情主体、舆情环境,各要素彼此不断交换信息和能量,使整个系统在彼此联系中保持动态平衡状态。网络舆情生态中各要素的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使高校意识形态斗争处于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因此,本文以网络舆情生态为视角,分别从价值意蕴、时代新特征、风险挑战三个维度着手,深入探讨网络舆情生态中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筑网络舆情生态中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创新机制,以期因应变局、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引领力,积极推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工作落地见效。
一、网络舆情生态中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价值意蕴
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放在网络舆情生态视角下考量,高校大学生在网络舆情生态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既是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主体,还是受到高校网络舆情影响的客体。网络舆情作为意识形态的新型传播载体,传播受众面较传统媒体大大增加,但面对当前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依然激烈的严峻局面,大量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涌入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在复杂的网络舆情场域中,部分大学生网民对网络舆情的本质问题认识不深,容易形成偏激、冲动的非理性认知并感性发声,由此衍生的错误思想和言论容易成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温床”[5]。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容易受到心理干预和各种思潮影响,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觉悟不高。在此背景下,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能力关系到人才培育、高校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国家ZZ安全和文化安全,大学生是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争夺的重要人群,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网络空间多主体参与、泛媒介化、拟态化的特征加剧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难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其主体结构同质性强,舆情传播圈层现象泛化,社群茧房效应凸显。大学生正处于“半社会人”的状态, 价值观和人生观发展还不够成熟,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场,容易产生困惑、迷茫和怀疑,从而引发过激言论和行为,造成高校舆情危机蔓延;另一方面,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的斗争从传统实体场域向网络虚拟场域延伸。意识形态
领域斗争从以往的“明争”和“阶段化”散播向“暗斗”和“常态化”转变, 通过技术管控、舆论传播、话语掌控等多种手段企图加大意识形态渗透力度, 培养所谓的国内外“公知”“大V”“意见领袖”,在国内媒体发表各种“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违的有害信息,借此抨击我国国家体制,企图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舆论渗透、思想迷惑和精神管控。“任何ZZ力量或社会力量,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夺取和掌握阐释的权力”[6]。据此,我们须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高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旋律,加大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能力和宣传力度,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和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工作,牢牢把握网络舆论主导权,站好守稳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高校与国家ZZ、社会生活关系密切,是社会重要的窗口,是社会各种文化思潮和矛盾的集聚地,也是防范各种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前沿阵地。网络舆情生态的复杂性加速了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思潮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多元化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挤压了正常舆论空间, 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使高校极易成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敏感场所,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失语”风险。同时,由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极易形成庞大的网络信息源,左右社会事件、干扰社会稳定。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重要力量,教育者只有全面把握网络舆情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互联网的交互性、渗透性、快捷性为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衍生提供便利,普通民众不仅是单向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发布者,只有真切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利益诉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引导; 另一方面,只有科学运用网络舆情,才能实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现实性。阿尔都塞指出:“意识形态是现实的一种虚幻表现:它是人们实现他们与现实关系的方式”[7]。以网络舆情生态为视角深入分析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相关问题,正是立足于意识形态与高校大学生的现实关系,有利于创新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方法,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对国家ZZ制度、社会现象、政策法规的理解能力,高效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功能、引领功能、抵御功能,促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完善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X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X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8]。深刻解读了新时代X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为高校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体格局和信息传播方式,重构了信息流通体系,舆情信息的承接转移、扩散与互动在各层媒介之间流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全媒体传播生态链。高校网络舆情“不同于其他社会舆论的热点问题,它表征出的状态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特征,与青年学生密切关联的舆情信息极易在事件发生后被自媒体迅速传播和放大,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9]。一方面,高校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以网络舆情生态为视角,要求高校深刻把握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和大学生身心特点, 重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和教育手段,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和水平;另一方面,大学生是网络舆情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敏感的群体,其特殊性容易被各种错误思潮误导影响成人成才。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与各种新思想交锋地带,正确的观点不去占领,错误的、反动的观点必定去占领。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的新情况下,高校必须系统而深入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增强大学生对待网络舆情事件的认识和判断力,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在高校的影响和蔓延,正确引导舆论正向良性发展,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有着重要价值。
二、网络舆情生态中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时代新特征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大学生运用网络载体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高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是我国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关系着高等教育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大计。据此,在网络舆情生态环境中,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在舆情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样态下呈现的时代新特征必须引起我们重视。
一方面,网络特有的隐匿性、虚拟性、自由性使传统的舆情生态系统出现
拟态化倾向。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网络舆情生态系统技术性、交互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特征,推动了各大新媒体的形成和应用,加速了信息传播的内容和范围,为网民提供了选择议题、发布言论、讨论话题、制造舆情方式和手段。网络技术因其便捷性加速了信息传播的效力,打破了传统由官方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扩大了舆情主体的参与范围和表达观点的权力。在所营造的这种生态环境中,也促使大学生网络舆情群体思考与舆情传播方式的迅速变化,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生态自然出现拟态化特征。这使得原本就复杂的舆情生态环境更加复杂。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生态的拟态化特征一定程度解构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使网络舆情生态面临去主流意识形态化的趋势。在拟态化的网络舆情生态环境中,舆情主体可以借网络平台更加自由真实地表达意见、宣泄情绪,加速了多元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传播,增强了网络舆情生态系统去主流意识形态化的趋势。同时,网络舆情生态环境中的“泛娱乐化” 趋势加速了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难度和风险。“网络‘泛娱乐化’所滋生的价值虚无主义,不仅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崇高价值的遮蔽与消解,而且对作为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精神进行分化”[10]。“泛娱乐化”的传播趋势为大众营造出一种“娱乐至死”的网络空间,其借助大数据、“算法” 等技术精准推送各类娱乐信息,其宣传的内容逐渐稀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带有反权威性和去中心化的价值误导性,一些非主流的理念挤压了正常的网络舆论空间,大学生沉浸在其营造的虚拟的娱乐陷阱,极易忽视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色彩,一定程度解构或重构着主流意识形态,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和向心力。
其一,互联网多主体参与呈现出价值多元化特征。网络特有的开放性、自由性和交互性特征使、微博、抖音、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力军,出现“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言人”的信息交互性特征, 大学生网民扮演着信息的传播者、舆情传播者、意见表达者的多重角色,呈现出信息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弱化了传统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的作用,增强了信息去中心化的趋势。其二,多重价值导向叠加。在技术赋能的传播技术下,网络媒介多主体参与,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涌入且快速扩散,多种意识形态以社会舆论的形式反作用于受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主体行为中,对高校大学生现有的社会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进行重建、摧毁或再造,
这对思想理论格局构建和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构成潜在风险。其三,舆论动向多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舆情主体的话语权,网络用户可以自由表达诉求、参与议题设置。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空间的主体,社交媒体中“意见领袖”, 可以是高校某社团的领导者,也可以是校内外的“网红”,其成为舆情传播中的最有能量和活力的引导者,影响着舆论价值导向。高校网络舆情主体同质性强,以及舆情内容开放复杂的特点极易产生“信息茧房”,甚至引发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最终导致舆情危机事件产生,影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成效。
一方面,全媒体传播下的信息流动打破了传统金字塔式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呈现出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传播特征。进入全媒体传播时代,颠覆了传统单向度、线性的传播模式,多向度、散播式的传播格局逐渐形成,互联网的网状分布式和开放的结构特点使得网络不受中心控制,传统“把关人”角色被淡化,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舆情的制造者、传播者、消费者,促使网络舆情的传播样式呈现扁平化的特点。高校作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面对纷繁复杂的舆情信息,加之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极易产生圈群效应,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全媒体传播下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舆情传播,表现出去中心化的特质。信息的平等加剧了主流意识形态被舆情反噬的风险。网络时代中“诸如‘片面、重复、倒位’等负面效应便将中国人原有的理性逻辑肢解成碎片化的理性认识,‘偏激、武断、情绪化’等负面心理效应便对原有的理性空间进行挤压”[11]。网络公共领域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信息,同时也混杂着一些不良信息,整个社会传播结构被重塑,舆情传播呈现出扁平化、去中心化的新型传播样态。在此传播样式下,一些暗含错误社会思潮的舆情信息依托新媒体平台隐匿于大学生群体中,在大学生圈层中渗透和传播, 易引发异化共鸣现象,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之而变化,表现出的社会行为也随之调整,直接或间接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效果构成威胁。
三、网络舆情生态中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风险挑战
网络舆情的发展一定程度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大学生又是各大意识形态阵营争夺的重点对象。面对新时代复杂的网络舆情生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在价值导向、舆情风险管理、技术管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对当下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提出了新的现实挑战。
互联网中多主体参与必然带来价值观多元化,每个网民都成为舆情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表达者,从而实现信息的多向互动。海量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导致“信息泛滥”,多元化、碎片化的信息呈几何式传播,健康信息和有害信息混杂,舆情传播主体多元、舆情传播信息繁杂琐碎、舆情传播内容价值多元、舆情传播模式多样化等,这些都造成舆情传播的“去中心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高校始终是西方敌对势力的主要渗透对象”[12]。一方面,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力量,其中既有“意见领袖”,也有“沉默群体”, 由于身体和生理正在发展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极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产生不理性的行为,其主体结构相似、群体活跃度高易产生跟风行为,形成“同群效应”,这为多元社会思潮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增强了网络监管的难度,负面舆论挤压正面舆论空间,非主流话语权挤压主流话语权,严重破坏高校网络舆情生态环境,干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冲击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造成威胁。
网络信息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舆情生成和传播样态。在舆情传播过程中,传统传播媒介作用被弱化,舆情传播过程融合了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和多向传播,呈现出多层多向的动态发展传播样态。从传播结构来看,传播媒介以多向度的网状结构高速传播,舆情传播打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传播模式,传播客体与传播主体相互转化,由传统的单向度、线性的传播模式向多向度、散播式的传播模式转变。在新的舆情传播模式下,一方面,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易演化成危机事件,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成效。大学生群体活跃度高、对网络舆情事件以及网络热搜的敏感度和兴趣性强,容易成为不实舆情信息传播者,若被某些利益群体利用,在“意见领袖”和“网络推手”的助推下, 网络舆情倍速传播,小舆情变为大舆情,简单问题复杂化,负面情绪和群体焦虑蔓延,给高校舆情管理者带来一定压力,若处理不及时,突发舆情事件将转变为危机舆情事件,从而引发舆情危机。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增加了舆情风险管控难度。网络新技术的多元传播模式加速了新时代网络舆情生态环境的复杂多变,网络舆情中蕴含的多元价值观挑战着马克思主义的指
导地位,容易诱发各种舆情风险隐患,加大了高校舆情管控的难度,而目前许多高校在舆情管控方面缺乏整体的系统性,重事中应对,轻事前应对,重视具体事件的处理而忽视整体舆情环境的塑造。一些高校在处理舆情时仅停留在对敏感信息和有害信息的排查、删帖、监管等初级阶段,而缺乏对舆情主体合理诉求的深入了解和人文关怀,在舆情管控中重“堵”不重“疏”,这样粗暴的管理方式无疑增强了高校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这都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工作面临风险,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成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迫切需求。
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5、算法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应用,加速了舆情传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网络信息呈现出海量聚集、加密传输、精准推送的新特点,加之资本与新技术合流更是加剧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的风险。一方面,资本与技术共谋下舆情内容真假同构,加大了有效信息的甄别难度,也加剧了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的风险。“全球化时代,要特别注意技术和资本合流干预乃至侵入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问题”[13]。网络全球化下, 西方国家利用各种新技术和新手段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采取了更加隐蔽的方式。流量至上的年代,资本为获取更多流量和点击率,利用各种新的技术和平台,在大数据加持下以用户偏好为导向进行算法推荐,根据受众特点实现精准化推送,由“人找信息”变为“信息找人”,实现对信息和人的精准与高效匹配,这造成新闻把关权转移和意识形态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重塑。网络化背景下,“把关人”角色被弱化,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在国内外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有意无意散播意识形态领域相关信息,许多错误思潮涌入侵占正常网络舆论空间。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网络舆情技术管控能力较弱易引发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在新技术裹挟资本情况下,网络舆情生态中舆情主体多元化、舆情内容多样化、表达方式纷繁化,增加了舆情信息的精准化和高效化传播,舆情信息中所暗含的意识形态问题也随之传播扩散。高校是传承国家创新知识和思想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国内外社会思潮传播发展的集聚地,是各种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新思潮的发源地,多元思想文化在高校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但是目前许多高校舆情技术管控能力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网络舆情监测技术较为落后且设备陈旧,这些直接影响高校对网络舆情所诱发的突发事件的处理水平。因此,高校应及时更新网络舆情监测
技术和设备,提升网络舆情技术管控水平,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科学化能力和专业化程度。
四、网络舆情生态中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机制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好站稳高校这一人才培养“主阵地”,就要“牢牢掌握X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X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4]。当前,各大高校逐渐重视并建立起一套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意识形态管理体系,但是面对网络舆情生态中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工作呈现的新特征和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亟需进一步完善高校现有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工作体系。基于此,高校必须立足于新时代下的网络舆情生态,从以下四个方面创新完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工作机制,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一方面,坚持X管媒体的根本原则,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坚持X对网络媒
体的全面领导,必须全面落实网络舆情工作的X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筑牢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高校应强化价值引领,利用大数据、算法等先进技术强化“议程设置”,提升议程设置主体的ZZ素养和媒介引导力, 创新议题设置的内容表达,激活高校群体中“沉默的大多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成效。另一方面,注重以互联网思维贯穿于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落实,构筑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体系。“规范网络文化,利用网络创新净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阵地”[15]。高校管理阶层应以习近平的网络安全观为指导,加强X对舆情工作的领导,积极利用网络舆情这一新的载体创新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开拓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渠道。同时统筹线上线下两个“舆论场”, 并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塑造网络文化育人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守正创新、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一方面,提升网络意识形态主体责任意识,构建高校网络舆情技术监控体系。压紧压实高校各级X委责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尽管高校管理人员对网络舆情的管控重视程度逐步提升,但是对管控方案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16]。面临网络舆情生态中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呈现出的意识形态斗争白热化、网络公共领域拟态化、信息传播多样化等诸多特点,以及高
校管理方面的主体观念陈旧、理论创新不足、问题敏感度不够、监管技术滞后等问题,更应根据网络舆情传播和发展特点,利用大数据建立高校舆情自动分析系统,为高校舆情治理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技术治理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成效。“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能够迅速从海量技术中提取有用信息和区块链技术关联性强等技术特点和作用,加快信息提取速度,加大信息搜索范围, 加强风险因素的关联分析,实现由单一风险因素模糊预警向多元风险因素精准预警的转变”[17]。同时,构建驱动型利益诉求机制,深入学生内部开展调研工作,充分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求、所做,在充分把握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和主体利益诉求规律的基础上精准施策,构建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技术监控体系,做到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及时发现、精准分析和高效处理。另一方面,注重运用网络最新技术,以科技赋能构筑高校舆情预警防范机制。“在融媒体时代,高校需要与时俱进,学习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一套与自己高校相匹配的舆情监控系统”[18]。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增强科技治网用网能力,用主流意识形态驾驭和导向“算法”,及时捕捉舆情传播的各类风险挑战,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舆情信息,并实时监测预警。同时,高校应建立舆情中心等专业机构加强涉意识形态舆情的分析研判,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从技术和制度两方面整合线上线下两个舆论场,加强舆情分析的前瞻性和预测性,提升网络舆情生态中高校主流舆论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19]。一方面,加快高校自主网络舆情平台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量。高校应加快媒体技术革新,建立自主可控的网络舆情平台,减少对商业平台的依赖,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发挥新旧媒体融合优势,将传统校报、宣传栏与抖音、、微博等相融合,运用议题设置等方式拓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宣传路径和引导力,将主流意识形态输入到网络舆情平台中,以互联网思维增强对热点舆情事件的分析,挖掘网络舆情正能量在价值导向和宣传引导的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空间。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战斗力,提升高校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使青年大学生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成为其学习、科研、工作的行动指南。二
是创新网络教育载体,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形式的时代感和鲜活性。“当前,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方法更加隐蔽、更加灵活,需要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斗争意识、警惕意识和工作意识。善于在新媒体空间传播正能量, 主动占领网络阵地”[20]。高校可培育新型“意见领袖”,加强与正能量的网络大V、“网红”合作,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教育形式和话语方式,也可就具体舆情事件为载体,通过拍摄小视频、微电影、舞台剧等方式吸引大学生进行话题探讨和正向价值引领,拓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渠道,丰富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话语本体、话语主体、话语载体。“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技术优势,以亲和方式进行裂变式传播”[21]。充分把握网络舆情传播在潜伏期、扩散期、爆炸期、回落期的传播规律,挖掘网络舆情事件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因子和现实依据,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鲜活语言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和话语阐释,创新话语宣传机制引发学生共鸣,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此外, 积极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战略,以科技赋能构建高效能的技术传播机制。运用大数据、算法等新技术,结合高校信息技术优势宏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舆情发展态势,积极发挥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作用,更好地把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权和主动权,更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及时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危机。
当前许多高校在舆情引导方式方面比较陈旧,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多元、复杂、广泛的网络舆情生态环境。一方面,高校应打破传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固化思维,成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领导机构,搭建多元主体共治的新型组织构架。高校各级X委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把握新时代网络舆情生态的时代新特征,深刻认识到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对国家安全、社会发展和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形成宣传、教学、学工、信息部门等多部门多主体多元共治的组织构架,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加强舆情监督和管理,及时监督和掌握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把控主流舆论导向,有的放矢地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构筑高校与社会机构多主体参与的舆论引导范式。“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理想的构架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学校X委、教师、市场要素与社会机构等各个方面,构筑共治化的舆论引导范式”[22]。长期以来,单纯依靠高校进行舆情监管治理,成效相对低效,简单的舆情事件经
过圈层化传播极易引发“蝴蝶效应”,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形成政府、企业、高校、媒体、网民等多主体参与的共治化综合治理格局,以权责清晰、职责分明、协同治理为原则,运用经济、ZZ、法律的综合手段,打造社会——网民——高校等多层次的利益共同体,增强网络舆情生态治理的保障力。另外,紧密把握新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利用大数据优势搜索网络空间中各环节传播的重要主体和关键点,提升其在主流意识形态舆情引导的频次和导向性,更好地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多主体合作模式,构筑多主体参与的网络舆情综合协同治理格局。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张俊
〔摘要〕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立足新时代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作出的科学分析、研判与应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特征揭示本质,本质决定特征,本文从理论底色、ZZ立场、全球视野、传播理念、实践品格、话语风格六个维度揭示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唯物辩证性、价值取向上的人民中心观、对外文化交往的开放合作性、以斗争求团结的改革创新性、工作作风的问题导向性以及表达方式的鲜明生动性。全面把握这些特征不仅有利于深刻认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本质、地位与作用,更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与感召力。
〔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宣传思想工作;文化自信
为迎接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紧紧围绕“为什么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怎样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这一时代课题,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与作用、特点与规律、理念与方针、策略与方法、原则与目标①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深入阐释,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这一论述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和时代特征,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特征揭示本质,本质决定特征,为深入理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本质、地位与作用,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与感召力,本文从理论底色、ZZ立场、全球视野、传播理念、实践品格、话语风格等六个维度探讨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一、理论底色:彰显指导思想上的唯物辩证性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针对新时代日益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作出了系统的理论阐释和路径指引,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彰显其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
中国共产X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学习与运用。习近平在2013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X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
是X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①只有扎扎实实地抓好经济发展工作,才能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一切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都将成为空谈,最终必将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这是习近平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为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意识形态工作要主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提供了基本遵循。
从事物的对立统一性出发,习近平认为X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他首先要求“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②。与此同时,他也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③。基于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和上层建筑的能动反作用,习近平明确指出:“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④,“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⑤。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有的同志缺乏辩证思维,不善于运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想问题、办事情, 严重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习近平的这些论述为我们辩证处理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问题、做好新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
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共产X人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明确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尤其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他要求X员干部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ZZ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①。
二、ZZ立场:彰显价值取向上的人民中心观
意识形态具有极强的ZZ属性和阶级属性,站在什么样的ZZ立场,就会体现出什么样的阶级属性和阶级本质。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习近平多次强调指出:“人民是我们X执政的重大底气”,“我们要坚持人民民主,更好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X和人民事业中来”。②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遵循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提出并回答了“为了谁、依
靠谁、我是谁”的历史命题,彰显其鲜明的人民属性。
一是科学论述了X性与人民性的辩证关系。习近平专门就“X性和人民性” 的关系作了详细阐述。长期以来,一些人片面地把X性和人民性绝对对立起来, 要么以X性而否定人民性,要么以人民性而否定X性,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X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来自人民也为了人民,因此“X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③。就本质而言, “坚持X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X性,X性寓于人民性之中, 没有脱离人民性的X性,也没有脱离X性的人民性”④。习近平的这一论述廓清了知识界、舆论界长期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
二是强调了人们利益的维护与实现问题。“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⑤当前,我国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发展很不平衡,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要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共产X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 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①抓意识形态工作要善于将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转化为现实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使人民群众有真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并进一步将拥护X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如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国共产X忠实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②的价值观,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三是强调教育和引导群众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在继续用好发展这把钥匙的同时,必须把思想教育这把钥匙用得更好。”
③针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引导问题,习近平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 即“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④。具体而言,要善于根据不同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开展工作,要弄清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共性和个性,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因社会分工而出现的新阶层,要根据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习近平还特别重视知识分子工作,要求宣传思想部门“加强同高校知识分子的联系,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善交朋友、广交朋友、深交朋友”⑤,把他们团结凝聚在X的周围, 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这些论述都极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做实、
做细、做好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
X的十八大以来,我们X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敢于亮剑,勇于发声, 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X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ZZ立场,做到不忘初心、一心为民,这是我们X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并最终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
三、全球视野:彰显文化交往上的开放合作性
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较而存在。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既立足于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与国情, 又以开放自信的眼光看待世界,建构起“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的解释框架。面对全面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强调指出:“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①
在宣传阐释中国特色方面,体现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自信。正确看待中国国情,既是采取相应策略的先决条件,也是科学理解中国道路的关键所在。如何宣传阐释中国特色,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提出“四个讲清楚”②的使命和目标,并从三个“独特”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即“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③。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既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的高度实践自觉和理论自信。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展形象”的新要求,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④。
在如何做好对外宣传和交流互鉴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习近平明确指出,了解和参与世界的目的是服务自己和发展自己,对外宣传“我们要主动发声,让人家了解我们希望人家了解的东西,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⑤,避免以讹传讹;对于别有用心的人散布的谣言和奇谈怪论, “不能默不作声,要及时反驳,让正确声音盖过它们”⑥;对待世界各种文明“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⑦。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历史教训的吸取,
直指问题之所在。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形势加速演进,出现了新的事物和新的情况,同时出现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知识。对此, 我们的态度是,“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
⑧。习近平还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以胸怀天下的使命与担当庄严承诺:“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①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②。
当前国际舆论格局西强东弱的态势并未根本改变,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仍然被西方国家所把持,我们还没有完全摆脱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为此,习近平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要求“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③,为做好新时代的对内对外宣传,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指明了方向。
四、传播理念: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改革创新性
任何意识形态要想获得民众的持续认同,就必须随着时代的变迁作适当的调整,如果意识形态工作形式老套、方法陈旧,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坚持在继承X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做法的基础之上,不断在改革中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性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④。
一是明确提出宣传思想工作需要改革创新。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宣传思想工作既面临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过去有效的不等于现在有效,过去不合时宜的不等于现在不可做,过去不可逾越的不等于现在不可以突破。为此,习近平提出宣传思想工作要进行三大创新,即“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⑤。他要求宣传部门要“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⑥,主动适应新变化,善于运用新技术,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这些论述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宣传视野和运用手段。
二是明确提出将思想舆论场划分为红黑灰三个地带。目前,争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的斗争异常尖锐、复杂和激烈,也增加了人们辨识正误对
错的难度。为此,习近平将思想舆论场划分为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指出:“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 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①习近平特别强调,各级X委“对各种ZZ性、原则性、导向性问题要敢抓敢管,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②。这些论述便于人们认清意识形态的本质,分清敌我,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三是明确提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有计划的文化和价值观渗透,妄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习近平以敏锐的ZZ洞察力作出重大战略判断:“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③,“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
④。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需要同现实社会一样,在提倡自由的前提下保持秩序。当前,网络斗争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舆论斗争形态,必须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和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
“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⑤。
习近平站在宣传思想阵地前沿,以“不日新者必日退”(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的时代紧迫感与责任担当,发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⑥的时代号召,提出了一系列宣传思想工作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方法,为有效应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挑战提供了理论指引。
五、实践品格:彰显工作作风上的问题导向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⑦,凸显了实践之于理论的决定性意义与作用。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宣传思想工作的丰富经验,又以系统化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实践,为加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性。
其一,鲜明的问题意识。实践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问题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以问题为导向发现真问题,才能为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开辟道路。从宏观层面看,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列的七个方面问题,包括关于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关于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关于X性
和人民性、关于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关于总结经验和改革创新、关于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关于全X动手和部门负责,都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从中观和微观层面看,习近平在每一个大问题之下都列举了若干具体问题并一一抽丝剥茧进行深入分析,如网络舆论斗争怎么抓、知识分子工作怎么做、对外宣传工作怎么办等等,直指症结和问题所在。针对美国关于“中国搭美国便车”这一论调,习近平提出“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 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①,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共享理念和大国风度,也直接粉碎了美国的抹黑言论,广交了朋友,拓展了外交空间。
其二,明确的责任指向。职责不清不明是造成工作推诿和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为此,习近平就宣传思想工作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作了明确界定,有利于克服长期存在的推诿扯皮现象。他指出,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②。要做好宣传思想部门的工作,领导干部和班子首先必须强起来,“各级宣传部门领导同志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③。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履行好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斗争一线”④。
其三,科学的策略方法。习近平不仅提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而且提出了明确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将宣传思想工作抓什么、怎么抓讲得清清楚楚。习近平要求“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⑤。他还特别强调各级X委的ZZ责任和领导责任,要求“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⑥。这些论述有利于强化大宣传工作理念,消除宣传思想工作与具体工作“两张皮”的顽疾。
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①问题是时代的先声,实践是理论的源头。问题导向性既体现在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之中,也体现在他的ZZ实践之中,为我们破解当代中国面临的意识形态工作难题、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好新时代中国可亲可敬的和平包容形象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和中国梦往深里走、往实里走提供了实践示范。
六、话语风格:彰显表达方式上的鲜明生动性
话语既是认知世界的手段,也是掌控世界的工具。话语风格也体现一定的立场、态度和方法,关乎话语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构建起了崭新的ZZ话语体系,彰显其清新的文风,具有鲜明的话语特色。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论述话语融入了历史的经典、群众语言和恰当修辞,既生动活泼又言简意赅。
一是旗帜鲜明,针对性强。习近平在论述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关系时明确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深刻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②,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实践中明显存在说起来清楚、做起来不清楚的现象。在谈到宣传工作的X性原则时他强调,“X性原则是X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X性原则不仅要讲,而且要理直气壮讲,不能躲躲闪闪、扭扭捏捏”。③他批评一些单位和个人X性意识淡漠: “X的宣传思想阵地不为X服务,X的宣传思想工作者不愿意甚至不敢坚持X性原则,岂非咄咄怪事?”④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习气,他要求新闻舆论工作“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⑤。
二是引经据典,引人入胜。为了增强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看齐意识,习近平将各种干扰诱惑比喻为“乱花渐欲迷人眼”,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ZZ定力,决不能发表同X中央不一致的声音,决不能为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⑥。人民立场是X的根本ZZ立场,他引用《礼记
␎大学》中的“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突出X群关系的重要性。⑦谈到网
络生态建设时,他引用古人名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
《论衡␎书解》),要求发挥好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他解释道: “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 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①习近平要求广大X员干部要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是群众话语,通俗易懂。在谈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为凸显X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挺起精神脊梁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山无脊梁要塌方,人无脊梁会垮掉”②,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比作X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
他批评有些地方和部门遇到敏感复杂事件,习惯于采取“捂盖子”的做法,有的还通过宣传部门“灭火”,认为“这种观念和做法在信息社会无异于掩耳盗铃”③。2016年4月,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将互联网核心技术比作“命门”,认为“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④。又如, 习近平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作“中国梦”,将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X人精神上的“钙”,认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 就会得‘软骨病’”⑤。这些修辞形象生动,传播甚广。
综上可见,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极大地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ZZ话语体系树立了榜样,有利于全面指导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入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安徽中医药大学 方林莉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内容丰富深邃,形成了一系列新阐述新论断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明确了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顶层设计,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对筑牢全民族共同思想基础,凝聚中国力量,促进世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时代价值
意识形态工作是X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X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国内形势环境,习近平总书记以博古通今的智慧、高瞻远瞩的格局、宽广宏阔的视野从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在多种重要场合发表了有关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形成了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新阐述新论断新观点。系统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对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筑牢全民族共同思想基础,创造中国智慧、凝聚中国力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伟人的思想智慧是科学理念生成发展的重要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情、国情、X情的新变化,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他们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且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的辩证关系充分说明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对维护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推动社会变革
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人民性、实践观充分有效地运用到意识形态理论中,科学而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意识形态”“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等重大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解释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因其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性,能动地反映着经济基础。马克思指出:“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P170)意识形态能通过主导的生产方式向社会各个层面渗透,从而支配人民的思想、巩固自身的统治,对社会制度起到一种重要的建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阐释了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P178)统治阶级为了达到维护自身合法性、持久性、稳固性目的,需要将自身利益披上“普遍性外衣”, 伪装成全社会的普遍利益,以此巩固统治地位。可见,意识形态代表和反映的是本阶级政X的根本利益。此外,马克思、恩格斯打破了以往思想史和观念史的神秘性,将视野关注到“现实的人”,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具体的阐释:“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3](P152) 这指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并阐述了实践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从人民的生产实践出发,才能巩固统治阶级的执政基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列宁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他坚持社会意识阶级性的观点,指出要“牢牢把握住社会划分为阶级的事实”[4](P30),同时阐明了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进行对抗时要有代表自己阶级的意识形态并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这一观点,而兼具科学性与真理性、进步性与价值性的马克思主义无疑成了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服务的意识形态。他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将本国的革命运动和工人阶级结合起来,从而推动社会主义运动,这也是首次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理论运用到了实践。而要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胜利,就要将革命的、先进的思想理论传播到广大人民中去,正如列宁所言:“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5](P16)列宁提倡“灌输” 思想,把意识形态上升到X性层面,强调要将意识形态工作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不能教条式地开展工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确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矛盾,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宣传教育,有的放矢,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统一思想,不
断增强人民群众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辨别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赓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在社会主义和敌对势力的博弈中尖锐地指出:“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X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政权安全面临的现实危险。”[1](P37)他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乎X的执政根基、国家繁荣、社会团结、人民幸福,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砥砺前行,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是巩固执政基础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撑。因此要把服务群众和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素养相结合,培育引领人民群众追求远大理想信念,胸怀崇高道德情操, 掌握科学文化素养。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论述充分阐释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振民心、聚民力、凝民智,主动培育和积极引导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才能促使人民拥有无坚不摧的磅礴意志,以坚定正确的思想认知投入到国家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中,这也为意识形态建设明确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中,聚焦理念、手段、基层工作等三个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具体的实施路径。首先,理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 [1](P31)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深刻剖析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挑战,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看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 更加精准地定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作用。以此指出要坚持“两个巩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6](P41),
“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为意识形态工作明确了目标任务,指明了原则方向,科学谋划了意识形态工作战略方案,就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建设路径进行了理念创新。其次,手段创新。思想的传播需要借助有效手段,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话语习惯和表达方式发生了改变,“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7](P317)因此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1](P31), 摆脱传统的文件式话语和行政命令式表达,主动探究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将正确的ZZ方向和价值取向以平易近人的方式“飞入寻常
百姓家”。一方面,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将思想ZZ工作传统优势融入网络信息技术中,创新话语方式,尤其运用人们喜爱熟悉的网络话语诠释主流意识形态,满足不同阶段、层次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增强人们的接受度和认同感。例如《马克思靠谱》《社会主义“有点潮”》《平“语”近人——习近平用典》等网络节目,将内容为王的深邃理论赋予欢快活泼的话语表达,契合了网络传播趋势和年轻人认知特点、话语习惯,让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接地气、入脑入心,深受广大青年喜爱。另一方面,网络已渗透蔓延到生活的各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为思想侵蚀滋生了便利土壤。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宣扬民族分裂思想,煽动宗教极端主义,传播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害信息,以求达到颠覆我国政权和制度的目的。因此要将网络视为争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加强网络监管,密切关注网络动态与舆情发展,建立网络领域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建立一支ZZ素养高、用网能力强的骨干队伍,敢于与网络不正之风亮剑斗争,传播社会正能量,做好网络舆情研判,构建风清气正、生态和谐的网络空间,凸显新媒体、新技术的传播优势和手段优势,重构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格局。最后,要“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将X的方针政策走进每一个人的思想里和心坎里,才能赢得真心实意拥护和支持X的群众,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才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秉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强调要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这一观点,创造性地指出要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我国幅员辽阔, 基层是最贴近广大群众的地方,他们生活工作在基层,意味着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和服务对象都在基层,因此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环节在基层,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进展决定了X的方针政策入脑入心的成效。由于我国民族众多,不同地域、年龄、文化背景的群众理解能力、接受程度不一,这就决定了基层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要主动适应基层现实情况,迎合群众真实需求,创新基层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感染力和亲和力,从而聚民心、赢民意、促稳定。
二、明确了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顶层设计
意识形态建设涵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是一项全面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1](P34)面对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之所以能够发生全局性、
根本性转变,得益于X的坚强领导、顶层设计、全面布局与统筹推进,得益于各战线各部门齐抓共管、互相协调、彼此配合与各尽其责。
X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成功,离不开X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ZZ保证。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破解X自身面临各种危险、发展壮大的现实需要。尤其在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错误思潮干扰冲击、多元文化交流交锋的纷乱环境中,更要加强X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意识形态建设,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一是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压实各级X组织的领导责任和主体责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8](P142)。明确X委(X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提高站位,提升水平,增强ZZ敏锐力、ZZ判断力以及ZZ执行力。各级领导干部守好“责任田”,并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工作职能部门、考核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实施等方面做出了要求,形成X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格局。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严肃执纪问责。《中国共产X章程》《关于新形势下X内ZZ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X问责条例》等一系列X章、X纪、X规制度中,都明确将意识形态工作列在突出位置,纳入监督和问责范围,要求领导干部要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永葆共产X人ZZ本色。《中国共产X巡视工作条例》将ZZ巡视列在首要位置,明确要求严肃问责处理违反ZZ纪律、ZZ规矩、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不到位的领导干部。规章制度的出台,为牢固X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地位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化解了因意识形态工作疏忽而造成的风险,从钢性上为意识形态建设保驾护航。
意识形态工作要从全局出发,贯彻“大宣传”的工作理念,抓导向、管阵地、强队伍,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一是要抓导向,坚持“两个巩固”,各领域各战线各部门应当齐抓共管、互相协商、彼此配合、各尽其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绝不是一个部门的责任,需要各单位各部门积极联动,要构建大宣传网络格局,搭建好宣传平台,“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9](P18)鼓励每一个X员干部勇当宣传家,每一个社会个人勇当宣传员,营造人人传递正能量的宣传氛围,推动宣传思想工作深入发展。二是管阵地,阵地是先进思想传播
的平台。有了阵地,才能发出X和人民的最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文艺、新闻舆论等各类工作座谈会上,屡次重申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确坚持X管意识形态,站稳阵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势,要保持高度ZZ警觉性,固守红色地带,批驳黑色地带,大张旗鼓争夺灰色地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三是强队伍,建立一支ZZ站位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想宣传工作队伍,促进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有效落实。要注重对高校、哲学社科领域优秀人才的培训和选拔,将理论功底深厚、字顺文从、曲尽其妙的业务骨干充实到意识形态工作领域,提高宣传阐释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水平,提升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执行力与战斗力。
话语权是掌握信息资源、解释信息内容、支配信息表达的权力。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就是将意识形态内容以一定的表达方式传递给人们,占领人们的思想,得到大众的认可。纵观古今中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往往从争夺话语权开始。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尤其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 舆论生态纵横交错。我们X要加强思想宣传工作,主动发声,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一方面,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理直气壮地听X话、跟X走,旗帜鲜明地讲ZZ, 用X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全X思想和行为,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勇于开展思想舆论斗争,积极推进X的理论成果入脑入心,确保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引领全体人民价值取向,不断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世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升全民道德素养, 在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和谐氛围。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随着我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快速发展,西方敌对势力进一步炮制“中国威胁论”, 抨击中国、抹黑中国。事实上,我国始终倡议践行“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都是在为促进人类和谐发展而做出中国努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外宣传,尤其要依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科学性,形成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通过官方外交和民间交流平台搭建, 用影视作品、戏曲、舞蹈等生动的艺术形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向全世界展现负责任、有担当、肯作为的大国形象。
三、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要求,这已提升到“全X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7](P312)的高度,有利于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构建全体人民共同价值,“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0]
(P310),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共同奋进;也是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干扰下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快速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话语权的强弱决定了这个国家能否在国际舞台中拥有主动权。而“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1](P69)要想增强国际话语权,发出中国最强声音,就要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应当坚定马克思主义研究立场,并立足于中国共产X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绝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学科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7](P312), 这是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选择。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持之以恒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二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中国国情、时代特征和人民需求,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用科学理论武装、教育全X全国各族人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必定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学术,为建设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奠定思想基础,形成良性互动。三要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育人育才为中心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崛起,形成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新格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从不同层面阐述了奋斗目标、必然条件与具体要求,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实质,是人们参与社会管理和实践活动的行动遵循,在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价值共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这三种形态的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在中国共产X领导中国人民进
行艰苦斗争中,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孕育而生并发展壮大的,蕴藏着中国人民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养分。他们一致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应当“弘扬以伟大建X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X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11](P44)另一方面要结合社会发展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注重实践养成。只有人民群众将思想上的认知、情感上的认同自觉转化为行为上的践行与遵守,才能真正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凝心聚力的价值与功能。因此要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到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融入到人们的思想深处,在工作岗位、生活日常中领悟其内涵真谛,并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好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集体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只有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才能筑牢全民族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要注重公民道德建设,将人民思想觉悟提高、文明素养增强以及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作为经久不变的追求目标。一要“明大德”,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将爱X、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将个人的选择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有机融合起来,把“个人梦”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与感召下,不忘初心使命,筚路蓝缕百年路,高歌奋进新征程。二要“守公德”,坚守公众之德、公权之德、工作之德。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到人民中去,想人民之所需,解人民之所困。要在各自岗位上履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奋斗,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奋力书写第二个百年答卷。三要“严私德”,发扬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修养身心,锤炼品行。家庭美德是个人品德在家庭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要发扬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共同营造相亲相爱、幸福和睦的家庭氛围,“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12](P229),以“小家”的稳定和谐促进“大家”的幸福美满。要在学习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锻造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勤俭节约、奋发图强的个人品质, 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并致力于用自己的优良品行带动感染身边人,以个人品德促就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勇做时代新人,共担复兴大任。
四、鼓舞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过去的5年以及新时代10年,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伟大成就,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不断彰显,有力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为人类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潮。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披露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在描述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中都蕴含了资本主义局限性和社会主义优越性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深入考察后得出“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及其不合理性,表明了社会主义具有显著优势。
例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表现为异化劳动,揭示了雇佣劳动与资本、工人与资本家相对立的社会关系,进而阐述了“消灭私有制”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资本主义民主仅仅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而实现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权利,达到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民主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列宁也在此基础上从经济、ZZ、文化多维度阐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并在艰苦探索中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二十世纪初,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苏联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在经济、军事、科技方面迅速发展成为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确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活力与显著优势,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希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3](P6),中国共产X在俄共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应运而生。然而,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苏东剧变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一时间各种肆意鼓吹“社会主义终结论”“共产X灭亡论”等错误论调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其实质就是企图压制社会主义国家,从另一个层面为资本主义摇旗呐喊。但苏联解体并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就失败,究其根本原因, 恰恰是苏联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弱化了共产X的领导地位,违背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出现体制僵化、思想腐化、宗教盛行的现象,教训深刻。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共产X人始终秉持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既不改旗易帜也不封闭僵化,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探索出适合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总结经验,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性发展。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令人信服的事实
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必胜的强大信念。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的立场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日益发挥着领跑作用,鼓舞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展形象”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X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使命任务之一。要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现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形象,同时通过中国的快速发展让更多国家和民族坚定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信心,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有益借鉴。一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避免“缺钙”得“软骨病”。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工作是中心, 而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倘若忽略了意识形态工作,经济工作就抓不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就易落空。因此要筑牢精神之“钙”,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ZZ地位,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才能保证在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坚守正确方向,才能构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团结中华儿女共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X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因此要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做到信念坚定,理想远大。二是要结合国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当注重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积极应对社会结构变迁现实挑战,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感和鲜活力。[14]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向世人展示了“以什么样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落地”这一时代课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但不能生搬硬套,需要结合时代特征以及各国自己的国情进行创造性地发展和转化应用。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为世界各国探索新道路做出了生动示范,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闪耀着超越时空的光芒。三是要加强新时代世界政X间的合作交流。政X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X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胸怀天下, 敞开心扉,广交天下朋友。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表示,要同各国政X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了中国共产X希望团结各国政X为了人类和平发展共赴美好的强烈愿望,也阐明了各国政X应当互信、沟通、合作,超越不同政X间的意识形态差异,求同存异,共同构建新时代新型X际关系的准则,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与提升路径
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黎欣
摘要: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与民族的兴衰以及X执政地位的提升与巩固。其中,作为新时代青年的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情况备受关注。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对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并提出了拓展意识形态宣传渠道、构筑大学生理性认同基础、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建立师生沟通互动机制等条主要提升路径。探讨当前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问题与提升路径,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价值。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理论;实践
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的集合,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因素的总和,但意识形态绝不是一个脱离现实的绝对的认识论概念,它是基于社会发展并且与一定经济形态、阶级紧密联系的存在论概念,有主流与非主流区分。从社会发展历程来看,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识,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支配方式来看,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对社会大众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引导与约束作用,始终影响和主导社会实践主体的言行举止。从生成逻辑来看,主流意识形态必定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扎根于历史和人民,轻易被历史与人民舍弃、遗忘的东西难以成为主流。而从众多的社会实践主体来看,青年大学生群体正处于认知功能、自我意识、思维逻辑等转型、成熟阶段,可以说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实践主体中最关键的、最蓬勃的力量,是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因此, 深入分析与把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对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如上主题作进一步检索发现,相关学者对这一问题已有广泛关注并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前期研究,如认为“部分青年大学生缺少成熟理性的反思及批判能力,陷入多种意识形态立场的选择性矛盾中,引发了认同的焦虑”[1]“主流舆论引导的滞后性导致认同风险”[2]“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没能很好掌握、遵循全媒体时代网络传播规律”[3]以及认为“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主要依靠思想ZZ理论课传播的方式来进行, 存在局限”[4]等,均对该主题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也表明该论题关
注度较高。然而,以往研究多在逻辑化、学理化层面分析问题,也同样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将依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建构”的问题域, 力求以更为逻辑化的思维,集中呈现当前大学生群体主流意识问题的症候,探寻其内在成因,并提出可供参考的可行对策。
一、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症候
意识形态认同可从三个环节来理解,即理论、认知和实践。意识形态认同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理论活动的本性是求知,“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 而实践的目的是人本身,是人希望自身更完善的活动,具有价值指向和人文关怀。因而,对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的分析,可从以上三个环节进行。
一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理论渠道单一。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为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25-26只有彻底地掌握理论,才能进一步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当前大学生主要通过思想ZZ理论课来提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2020年12月14日至2020年12月18日长沙市教育局“关于思想ZZ理论课的重要性”调查中,显示有1182人认为很重要,占86.91%;169人认为一般,占12.43%;9人认为不重要,占0.66%[6]。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ZZ理论课很重要,这也反映出思想ZZ理论课是目前增强大学生理论内涵、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此外,关于“当前思想ZZ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调查中,有155人认为已经很完美,不需要改善,占11.40%;有997 人认为比较好,但仍有提升空间,占73.31%;有174人认为一般,需要提升, 占12.79%;34人认为比较差,提升空间很大,占2.50%[6]。调查结果表明, 思想ZZ理论课依然存在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的问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囿于概念化。此外还有部分学生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认知。从大学生主体来看,部分大学生对“什么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及“如何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等一系列问题缺乏足够的认知自觉。部分原因为思想ZZ理论课的实效性不够、针对性不强和吸引力不足等现象,使部分高校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缺乏认知的广度与深度及主动性。
二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缺乏情感专注。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7]170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富有活力的一代,在复杂纷呈的多元社会当中,难免会受多元化的价值观影响。尤其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信息交互的大数据时代,部分消极信
息被放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一些新兴的、潮流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传统的、优良的价值观念。由此,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意识形态认同中产生了多元化思想观念与评价标准。在“五四”百年纪念活动前夕,新华社记者走访了100所大学,对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和不同生活背景的2000多名大学生针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质?”进行了一次访谈和问卷调研,结果显示,他们同样存在着许多困惑、压力和迷惘。对于人生计划, 有29.73%的被调查者认为“说不清楚”。从如上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在努力的同时,也存有一些困惑和担忧,“逆风翻盘”“C位”代表着他们的坚定和勇敢,“佛系”“迷茫”代表着他们的真实困境,以及对前途的担忧。“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9]当今,在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有的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更多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表达认同上,而在情感上、内心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同,缺乏情感专注,没有将其作为精神信仰和精神支柱。
三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实践升华不足。思想引领,破题是关键。2019 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ZZ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10]。思想ZZ理论课要说服人,不仅要在理论上下功夫,还要注重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大学生群体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尤其体现在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上,部分大学生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缺乏价值判断力,知而不行,被动接受,甚至以西方价值观念代替主流价值观念。还有部分大学生缺乏系统的X史、红色文化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该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此外,新时代大学生的主体认知模式已经发生变化,他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能够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价值判断,最后再达到认同,而关键则在于其思想在实践过程中的升华与内化,在于再实践与再认识的过程。
二、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的归因
意识形态认同的问题形成可从理论、认知和实践三个环节来分析,而探寻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的关键在实践,从意识形态的实践形成路径来看,至少需要四个环节即内容—主体—形式—客体的演进发展。这四个环节共同组成了思想认同内部动态演化的轨迹,且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由此,研究高校大学生群
体认同问题的归因,不能仅停留在一种思想的单个方面,而是要遵循以上四个环节的动态链来进行分析。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从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来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问题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多元价值观影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多元社会文化发展冲击是影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最主要因素。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这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根据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社会思潮新媒体传播与影响报告(2021)》, 2021年中国十大社会思潮依次为:民族主义思潮、泛娱乐化思潮、女性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人道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英雄主义思潮、“普世价值”思潮、个人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11]。年轻的大学生是“网生一代”,思想活跃,追求卓越,创意新奇,喜爱新潮,将新媒体作为主流的资讯传播手段,具有明显的互联网时代特征烙印。另外,新华社的一项研究表明, 网络对“新一代”大学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们对网络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经常用“打call”“666”“扎心了”等话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研究显示,55%的人认为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43%的人说他们很享受真正的自我。一些受访教师认为,网络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使学生的思维与行动表现出许多与时代相关的特点[12]。高校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 仍然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育成期。因此,各种不实的消息和不良的思想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认知与评价,进而使其出现ZZ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缺失、沉迷于物质享受等系列问题。
大学生主体的理性程度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新时代的大学生仍然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主流意识形态有着高度的认同。新华社对当代大学生精神图谱的调查显示:94.31%的受访者表示“热爱祖国,具有较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90.04%的受访者表示“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中国未来发展会越来越好,中国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尊重”“爱国绝不是一种无意识的冲动,而是深深地懂得”“爱国首先要理性,从自己做起”[12]。但是少数大学生主体容易受到一些娱乐产品碎片、低俗、虚拟的内容和话语形式的影响。“虚幻世界”以一定的方式进入了大学生的视线,并在各个层面上渗入了他们的生活。同时,有的大学生在课后为了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而沉迷娱乐,这就造成了他们的美学价值观媚俗化、文化价值观娱乐
化、生活价值观功利化,对生活态度冷漠,思维陷入一种非理性的状态,缺乏高度的自律、自觉与自信。因此,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本身的理性认知影响。
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易受网络媒体传播的影响。民众云大数据平台显示,2022年,涉“思政教育”媒体报道达36万多篇。就传播渠道而言,以、网络媒体为主[13]。2019年《从“知网、懂网”到“善于用网”——
—对我国部分高校本科生网络素养的调研报告》结果显示:受访学生上网目的为聊天、娱乐、购物、玩游戏者分别占比77.6%、68.5%、60.1%、55.8%; 通过网络学习、关注社会、了解时政的学生分别为56.3%、42.3%、35.1%[14]。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使用媒介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和娱乐,接受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并不是直接目的,这也反映出通过全媒体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一定局限性。
四是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客体来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客体受教育普及程度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地区之间的差异。民众云大数据平台显示,2022年,涉“思政教育”媒体报道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热度最高,其次为江苏、浙江、上海、广东,上述地区高校思政教育开展范围广、程度深,引领和示范作用强。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教育普及程度、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力度不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呈现出地区差异性。
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提升路径
要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不仅要利用教育与教学资源,还要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共同推动大学生在“知、情、意、行”等各领域的发展与提升,从而达到增强他们的价值判断与抉择能力。具体提升路径主要有以下4点。
一是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拓展意识形态宣传渠道。2013年8月1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15]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首先必须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主动权。其次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文字和恰当的沟通方式进行理论宣传,提升校园文化建设
品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特有的规范多形式展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脑、入心。此外,高校还应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日常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利用其历史底蕴、学科特色等引领意识形态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奉献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度。创建可持续推广精品校园文化项目,以鲜活明快的表现形式提升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价值。人民网发布的
《2022年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情况分析报告》(表1)显示,在全国选出了18个典型案例[12],这些实践教学模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表明加强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思政课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构建大学生理性认同基础。2014年5月 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高校应重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学相关体系中,善于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深刻领会二十大报告精神,根据大学生心理特征,用科学的态度、手段与方法正面引导青年学生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对其感情和实际行动进行科学引导,促进其个人价值观的内化性。利用诸如思想ZZ理论课等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教育,并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增强针对性。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与形式,并体现人文关爱,重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培育,注重对学生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积极指导,耐心解答学生所关注的时事问题。高校要增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培养,有效引导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是注重从实践中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一切知识变成能力,就得躬身实践。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强调在实践中学习真知,领悟真谛,强化锤炼,增长能力。”思政课教师应重视借助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情境创设法等教学方法,将时事ZZ、社会现实问题引入课堂。结合大学生群体特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践教
学模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积极参与,深化认识,增进认同。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组织活动,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如通过组织学校、班级与社团等各层面的活动,让学生对班级、学校的感情得到提升,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四是以外促内、内外结合塑造大学生心灵,建立师生沟通互动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话中用“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9]来强调思政课教师用心教学的重要性,要求老师用心教道理,学生用心悟道理,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良性交流互动。交流和交互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是教育对象和被教育对象之间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和交互。交流表现为一种内与外的沟通教化环节。“内与外的沟通需要有教化的环节,教化在这里隐喻两层意义,一是个体离开原始共同体走向原子化的分离;二是把分化了的个体予以教育,使其回归普遍性。”[20] 交互即所谓的“交往”,就是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相互了解。新时期高校思想ZZ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尊重学生出发进行有效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思政教育应和学生管理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需求服务,磨砺学生意志,激发学生的理想,塑造学生的心灵,提升其综合素质,由此塑造出一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四、结语
基于理论—认知—实践的内在逻辑理路分析,指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主要存在理论渠道单一、情感专注缺乏和实践升华不足等症候,并对其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归因,提出了拓展意识形态宣传渠道、构筑大学生理性认同基础、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建立师生沟通互动机制等4条主要提升渠道。当前, 要提高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高校应当积极营造主流意识形态氛围, 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引领,提高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治理策略研究
江苏海洋大学 张元
摘要: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危机的应急治理能力, 强化其网络道德素质和媒介素养,增强网络舆情监测、舆论动态调查和风险检测预警等职业能力,从信息监测收集、风险识别预警、风险预测研判、协商决策、应急处理等方面开展网络舆情风险的动态调查和应急治理工作。确立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预警的机制目标,采集信息,准确预警,发布预警信号,明确预警信号,建构经济合理的预警系统。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应急治理应坚持分级监测预警,坚持指标适配性,坚持指标与时俱进。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强化运用网络平台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危机的意识和能力,线上线下协作,强化教育主客体的网络交流沟通意识,提升师生协调互动和应急治理效能。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应急治理
网络在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信息,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真伪难辨、良莠混杂的不良信息,极易诱发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尚未成熟的青年网络主体的情绪变化,甚至可能酿成校园突发性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危机事件。这就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育一支既掌握思想ZZ理论又具备智能技术素养的高校网络思政工作队伍。《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明确指出,“建立完善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研判处置机制,健全网络安全检查制度。健全网络与信息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执法联动机制”[1]。由此可见,强化基于智能技术架构的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危机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管控规制能力,是新时代网络社会安全控制和防御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需要确立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的机制目标,坚持安全风险的分级监测预警、风险监测预警指标的适配性以及风险监测预警指标的与时俱进,从信息监测收集、风险危机识别预警、风险危机预测研判、协商决策、应急处理”等方面,强化网络思政工作者基于智能技术架构的舆情风险危机技术规范力和执行力,提升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安全风险危机的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应急治理能力。
一、提升思政工作者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应急治理能力的价值意蕴
智能化网络具有的优势特征使得多元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交汇、激荡,加速着各种思想碰撞交融,也导致各种矛盾冲突等不稳定因素通过网络加速传播,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或多或少地产生不良影响,极易诱发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尚未成熟的青年网络主体的思想变化与情绪波动,甚至可能酿成校园突发的网络舆情风险危机事件。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的主要工作阵地是校园网络,工作对象也是青年大学生,由于网络空间的多重场域化,使得网络思政工作者要在网络“身份车间”中挑选一种社会性别、身份和个性,扮演多种多样的主体身份,从高大上的信息中心位置和传播者的姿态转变为青年网络主体的朋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对策,积极探求适应网络信息时代新的工作环境和策略方法,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的应急治理能力。
因此,在智能网络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帮助青年网络主体解决实际问题,为其实现个性化发展提供助力。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准确把握青年网络群体的思想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趋利避害功能,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线上线下协同,精准发力,开展网络舆论动态调查分析,做好基于智能网络而产生的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危机的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控制等应急管理工作。要注重强化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的交流、沟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智能技术的育人效能,设计优化线上线下多层次的交流沟通渠道,确保在网上能及时地为青年网络主体答疑解惑,并为其提供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所急需的信息。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实现教育文本现代化的同时,也要建设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教材,自觉地将网络思政教育纳入青年日常教育管理体系。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提升其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确保其有能力通过多种手段、途径和方法,运用远程协助帮助青年网络主体处理计算机网络技术问题,以及在网络世界中出现的诸如网恋、网瘾、网络沉迷等思想或心理问题。
二、确立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预警的机制目标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在开展网络舆情调查工作之前,要牢固树立精细化工作理念,从细节处着手,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精准把控,搞清楚学生的思想状况、实际问题及其发展动态,了解其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并在获取、分析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精细化思维理念拟定精准治理策略。构建确立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目标至
少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集信息。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充分运用网络应用、操作和交流工具,提升获取筛选、分析甄别、处理使用和传播扩散信息的能力。首先要能采集到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所需要的信息, 这需要健全高效的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监测组织机构,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不仅应该为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提供经费保障和人员组织保障,还要赋予其信息监测、采集等相关职能。二是准确预警。风险预警要准确,既不能出现错误预警,也不能因忽视任何危险征兆而延误预警。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交媒体、网站平台等协同合作,依托和借助智能技术系统软件,采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预测和仿真技术,对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的各种社会警源和风险变量进行信息监测、度量评估、分析研判,为实现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的准确预警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三是明确发布预警信号。首先要明确预警信号,风险预警信号必须明确,才能为接受者所理解。其次是风险预警信号等信息要即时发布。再次, 明晰网络意识形态舆情信息收集、监测、分析、研判和采取行动等行为的程序标准,确保这一系列复杂的舆情风险预警程序建立并有效发挥作用,并使其标准化、制度化。最后是建构经济合理的预警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必须既经济又合理。
三、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预警应坚持的原则
智能化网络具有的开放性特征,使得网络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和突发事件等不稳定因素都可能通过网络加速传播。网络意识形态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智能化网络信息技术,精准发力,线上线下协同,在确立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目标的基础上,坚持安全风险的分级监测预警、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指标的适配性以及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指标的与时俱进,从信息监测收集、风险危机识别预警、风险危机预测研判、协商决策、应急处理等方面, 提升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安全风险危机的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协同治理能力,强化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危机管控能力。一是坚持分级监测预警。对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安全危机设计范围、影响程度进行科学分级,制定分级预案, 坚持分级监测预警,进行分级预防和应急处理。二是坚持指标适配性。坚持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指标的适配性和可持续性,支撑指标的信息可以持续获取,而不是部分获取或间断获取。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性,指标不可随意替换,要使建立在各种指标基础上的危机预警系统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三是坚持指标与时俱进。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危机监测预警的指标要坚持与
时俱进原则,即舆情风险危机监测预警指标要伴随着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地更新、发展。同时,健全优化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危机的信息监测收集、危机识别、风险预测、协商决策、应急处理五个环节,促进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危机的制度治理“,推动网络诚信制度化建设。坚决依法打击谣言、淫秽、暴力、迷信、邪教等有害信息在网络空间传播蔓延,建立健全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一体化受理处置体系”[1],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管理人员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突发与紧急事务的应急管控处理能力。
四、构建智能化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监测体系
随着重大社会事件频繁发生,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与日俱增,一般来说, 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存在于网络舆情的生成、传播、爆发、平息的全过程, 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生命周期特性。面对海量的信息资讯和复杂的网络舆情演变,需要建构起强大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时、全面、精准的智能化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治理。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的生成借助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传播主体的匿名性、传播内容的碎片化等特性,加剧ZZ谣言、ZZ情绪的传播蔓延,这种风险生成发展大致经历萌芽、爆发、平息三个阶段。因此,需要重点引入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5等前沿信息技术,强化对各个阶段的技术治理,将现代技术融入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治理过程,提升治理效能,节约治理成本,构建风清气正的舆论空间。
在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生成的萌芽阶段,政府部门应健全完善网络舆情进展和网民情绪诉求的数据库,对网民的情绪性表达进行细化分类,并设置相应的量化预警指标体系,以分级预警。与之相应,要对海量信息进行集成、挖掘、综合分析,运用先进技术监测、过滤、屏蔽和控制“泛ZZ化”言论的传播, 尤其是境外反对势力的宣传渗透。同时,为提升风险预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也可以吸纳技术、管理等领域的专业力量共同参与。
在网络舆情的爆发阶段,应该实行人工与智能共同分析研判舆情发展的态势,通过分析舆情事件的民众关注点、公众焦虑点以及重点舆情,及时识别, 瞄准采取应急管理机制和协同治理的最佳时机,通过权威部门公布具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和证据,澄清和遏制ZZ谣言的传播、扩散。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对
信息的分析研判,确定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的等级,按照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的处置方案。同时,政府应和媒体、意见领袖等主体协同联动,通过信息追踪技术,对网络谣言、不当言论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实施精准定位,瞄准打击幕后推手,占据网络舆情发展主导权和管理权,形成权威舆论导向,引导和控制舆论的发展方向。
在网络舆情的平息阶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的治理效果开展全面评估,各治理主体及时反思和总结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以及网民泛ZZ化解读的触发和异化影响因素,评估事件后果及损失,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依据相关法律政策,以及有关奖罚规章制度,对相关部门及有关工作人员进行问责追责。
五、线上线下协作,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治理效能
网络思想ZZ教育在本质上承载着我国意识形态的建构功能,它通过青年主体在进行文化娱乐消费过程中对其传播和渗透社会倡导性价值观念,发挥其意识形态的整合和建构功能,通过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和强制性的灌输来实现对青年群体思想意识的有效控制。青年网络主体的思想意识决定着他们的网络行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需要一个开放、自由和平等的网络平台与网络主体加强思想交流和沟通,强化并形成自觉的应用网络进行交流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网络平台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与大学生网络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在这种交流环境中,青年网络主体敢于敞开心扉、互诉衷情,信息的真实性表达得以增强,有利于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及时了解其思想问题和心理动态。在此种虚拟的网络社会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是一个尊重差异,或以情动人,或理性分析、或谆谆教导的交流者和服务者, 网络思政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舆情,强化校园网络舆论危机意识,密切关注微博、、便携式智能终端等网络文化辐射载体的舆情发展动态,通过适时跟帖、及时结贴等方式,积极参与青年网民讨论,引领、疏导网络舆情, 平衡消极、负面信息,与青年互动交流、平等对话,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青年网络主体进行舆情引导和平衡。
同时,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重视与青年的思想实际相结合,精准掌握青
少年的现实生活需要、思维特征及其心理需求,注重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服务性、导向性和渗透性,确立教育内容与青少年网络主体之间的价值关联, 亦即社会倡导性价值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体系、八荣八耻、国家制定的网络素养教育指南等)必须对青少年网络主体具有一种关联性价值意义, 因为网络主体对某一价值规范的理解、认同和践履是与其自身作为“我是什么” 和“某某之于我有什么意义”这个自我肯定和现实需要的前提性基础密切关联[2]。这需要适时精心组织网上专题讨论“,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等工程”[1],创造让青年相互交流和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机会,及时准确、有的放矢地增强青年网络思想ZZ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强化和形成师生自觉的网络交流沟通意识,是提升网络应用能力的重要因素。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多种手段及途径,尤其是利用覆盖面广、传输便捷的智能移动网络来传播基于“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强化网络安全和网络素养教育,引导青年网民强化网络法治意识、文明上网、理性表达,提升线上线下协调互动和协同疏导能力,创造积极健康、风清气正的网络社会文化环境,使其有效地融入网络主体的网络生活及其内心世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和规范指导。线上线下协作,强化网络主客体师生(以网络思政工作者为代表的高校教师、辅导员、网络宣传工作者等)在网络平台上的交流沟通互动意识,可以及时有效地化解与处理青年网络主体通过网络所反映出的各种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利益诉求,利用网络渠道反馈的信息,达到及时疏导、有效化解青年大学生的各种情绪矛盾,提升青年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危机的应急治理效能。
新时代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昆明理工大学 李佳洋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X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当前社会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在新时期要从教育内容多样化、工作主体多元化、工作水平专业化、工作环境优良化等方面入手,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有效应对意识形态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关键词]新时期;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
引言
在转型发展时期,各类矛盾和利益纵横交错,社会文化条件日益趋于多样化,国有企业内部观念日益复杂,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因此,要提高国有企业思想ZZ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制度建设。此外,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程度迅速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也因此产生了变化,需要做出新的应对。各种因素纵横交错的出现,为中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考验。
一、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现状
夯实上级职工的责任
ZZ工作是所有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意识形态工作是各项工作之本和行动指南。因此,经济建设等工作要想保持正常的运行轨迹,就不能不重视意识形态的工作。应国有企业把意识形态工作归纳在主要的ZZ责任之中,专门组建思想工作小组,小组主要以X委书记作为组织者,除此之外,在重要议事日程中也要提及意识形态工作。
进一步改进工作体系
完善工作意识形态的上报通报体系,定时并通报上报;构建意识形态报告体系,提升舆论监测水平和应急制度;尤其要提高监测大众舆论的技术水平, 以确保迅速采取后续行动及解决措施,争取实时监控、实时处理、冷静应付。
责任到个人,追究清晰
把意识形态范围的责任具体到每个责任人身上,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的评估
和监控体系,把它们也当作X建测评和年末测评的考核标准和工作责任制度的重要指标,看作奖惩的重要凭证。
遵循ZZ方向增强学习
继续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X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通过X委小组学习,以X为主题的学习日、座谈会,以及具有特色的组织生活等方式,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学习,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
经过行为体现X性涵养
X员要将“学思践悟”的教育方针牢记在心里,让思想和行动步伐保持统一。意识形态工作在日常开展过程中,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宣告X在国有企业采取的路线、措施、方针,对职工进行培养,让大部分职工的ZZ觉悟进一步得到提升。组织多样化的志愿活动,贯彻“为人民服务” 的思想和“和睦、团结一心、互帮互助、一同进步”的奉献精神,让职工精神风貌更上一层楼,让对国有企业劳动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成果进一步得到呈现。
加强自身能力、构造全方位优秀的工作队伍
继续提高每位领导干部与X务工作人员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勤奋学习弥补缺点,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在各方面进行积极落实,组建专门的意识形态工作小组,以“爱国敬业、百折不挠、作风优秀”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小组的指导原则。
及时处理突发事故,加强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可以采取连载漫画、书法图片、诗集文章等多元化的方式讴歌一线工作人员、赞扬祖国,让每一位劳动者能够从内心深处感觉到共产X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ZZ优势。
牢抓重要节点,加强民族文化的信心
可以用中央文明办支持的“我们的节日”节目作为平台,组织交流会、参观活动等多样化、主题鲜明的纪念活动,让职工在参加内容丰富的活动的同时, 被崇高的思想影响,形成积极拼搏的精神和绿色健康的生活思想。
坚守工作领地,引导职工成为时代的新人
增强对网站、报刊等传媒平台的管理,牢牢掌握所有的宣传工具,将其控
制在企业能够管控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漏洞和“死胡同”。通过电视等主要媒体加强正面报道,给企业的文明成长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目前,多元化的各种价值观激烈交锋,电影、电视、书刊、互联网等多种媒介,已成为多元思想传播的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ZZ热点问题都得到了广泛的讨论,任何人都能够创新内容、传输讯息、表达自己意见,庞大的信息量,对国有企业职工的价值取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青年职工意识形态教育有着缺陷。年轻工作者有着广阔的视野,有着很强的好奇心,遇事易冲动,面临不好的诱惑时甄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差。中年工人“老少皆宜”,需要为生活奔波,极易养成“只为利益”的观念,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财。这些原因导致国有企业职工对于意识形态问题往往不够重视。
评价监督力度不到位,难以衡量思想工作的评价指标
X委对基层进行考核和审查案卷时,通常都是通过听取报告等方式,主观评价大于客观量化。此外,对工作能力差、工作效果不理想的单位通常都是采取警告措施,对其应该承担的责任未进行追究,也未施加压力。
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进行充分认知
对有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不当言行,一些普通X员未进行坚决的抵抗,一些X员还存在着在X不听X、不尊敬X、不爱护X的情况。
核心团队理论水平要再次提升
很多X员在学习意识形态工作时表面化,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对于新形势下优化出的新特点没有充分的认识,其理论学习也不够深刻,对工作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没有足够的掌握力度。
未及时、准确地掌握职工思想动态
部分领导未能实际落实群众路线,对职工的面谈只是走过场,在工作上对职工严格要求,但在思想上不紧抓,在生活中对于职工身上的各种现象视若无睹。掌握职工思想动态的形式过于单一,依赖来自职工的单向汇报。因此,职工在对领导进行汇报时,会因为担心领导追究、不敢表达自我等顾虑,对自己
所述的文字进行优化、给自己的思想“开滤镜”。
三、新时代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对策
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主导内容
按照自身长处和工人阶级具有的特点,列宁提出了著名的“灌输论”—— 以科学理论为内容,启发与引导相结合,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教育。然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磋商探讨不能墨守成规,要按照其特点做出对应的改变,紧跟时代步伐,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更加完备,号召国有企业职工在学习后做出改革优化,可以增强其理论的实用性,让意识形态教育的号召效果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要基础
许多国有企业职工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尚未完全成形,同时受到多种多样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此,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的意识形态教育,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影响。在国有企业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形成了职工通过了解中国历史来升华自身意识形态的长效爱国主义教育机制,激励职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X的领导,提高民族自豪感与信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关键环节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国有企业意识形态教育做出新的解读,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和职工生活与工作的协调性,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作用,将其作为基本的行为要求去执行,并且将其价值最大化,抓住国有企业职工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节点,对意识形态教育取得的效果进行保护。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保障经济建设是X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X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X建日常工作的铺垫下,国有企业意识形态教育在陆续开展。学习的重点内容是X的规章、各项组织条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以及中国共产X的历史。所以,在21世纪, 教育内容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做出改变,为了让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需要让国有企业职工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加多样化,强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础。
企业主体:优化教育方法、多样化教育内容
在国有企业的意识形态工作途径中,企业主体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
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来说,迫切需要优化教育形式,并且完善教育内容。
首先,设立一个档案室,主要是为了方便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以X的建设为前提,持续优化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既能够使国有企业职工领悟到简单的意识形态内涵,又可以提高他们适应新时期环境的思想意识,吸引国有企业职工的注意,创建积极学习、主动关注的优秀学习氛围。
其次,设立意识形态资料展,并以展览、讲座等形式传播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印刷发放宣传册或出版物的方式,去慢慢提高国有企业职工的接受度。
最后,将创新理论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可以采用走访、社会调查,以及社区服务等方式,提升职工对意识形态的了解程度,感受到意识形态散发的魅力。
干部主体:发挥模范作用、提升X性修养
X员在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中扮演着领导角色,是尤为重要的。他们要在日常X建工作中增强理论素养,进行全方位X性的建设,还需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的行动去影响群众。
首先,按照X和国家的相关要求,发挥X员的领导作用,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念,并通过这些活动,全方位提升所有X员的ZZ思想和认识。
其次,要定时定期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让X员通过研究部分官员的违纪行为来学习,并通过小组学习、座谈等方式,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X员的纪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纪律氛围。
职工主体:培养学习兴趣、弘扬意识形态
就工作内容而言,意识形态内容大多比较单调乏味。它不仅会影响国有企业职工的学习态度,但也会使意识形态工作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功利化,从而影响国有企业职工的利益,应当让国有企业职工自发地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者及受益者。
首先,要让职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意识形态工作中,知晓实践中的典型先进事迹,从而感悟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其次,选择部分对意识形态内容有相当程度上的了解的思想志愿者。他们要不断向身边的同事和甲方宣传,在相互交流中可以增加意识形态方面的知识,
会发自内心地传输与意识形态有关的内容,将意识形态教育的范围扩大,可以让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工作队伍专业化
国有企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至关重要的节点是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在甄选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人员时,要按照新时期的新要求优化团队结构,选拔的渠道可以适当扩大,人员的职责必须要科学合理地分配,要让团队中的每一位职工都与新时期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相匹配。首先,选拔的机制必须要公平、公正且合理,坚持规范选拔任用、择优录取、公开透明的原则。要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制定标准,真正建设一支技能过硬,作风过硬,责任过硬的思想工作队伍。
其次,坚持“人才第一”原则,提拔思想教育工作中表现良好的人才,并根据优胜劣汰的方式,不停地完善团队人员结构,为国有企业意识形态队伍提供生力军。
思想转变专业化
原先,很多职工共同负责国有企业意识工作,同时别的职工也不会接触这些。这就导致意识形态工作大多都是形式主义工作,毫无质量可言。基于此, 必须打破陈旧思想的束缚,用实际行动去推动国有企业优化转型。
首先,要不断提升平时的思想教育,不断影响国有企业职工产生思想转变, 让他们提高自身修养,以优秀共产X员为榜样和借鉴。
其次,要配合职工,有意识地去改变思想认知,这就要求职工自发地抵制现实生活中各种不良思想给国有企业思想造成的影响,努力提升国有企业优化改革的深度和力度。
管理方法专业化
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内容的根本前提是其工作团队人员的选拔和培养, 国有企业思想教育工作人员的选拔和培训是强化工作内容的基本前提。要想使思想教育工作能够更加成功地实现,其管理方法务必要科学合理,做好工作团队管理工作,全面、系统、专业、合理地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用系统来管理人。这将与过去的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出入,应根据我国相关政策的要求及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制度,使国有企业思想工作的内容更加规范,这也会使所有的工作更加规范化。
其次,需要扩大管理主体,动员所有尽可能多的力量参与工作,寻求新的管理方法和途径,通过全面、多层次、系统的管理手段,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 使国有企业思想工作顺利进行。
新时代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探析
罗开林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和重要支柱,既肩负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发展重任,也承担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ZZ职责。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更高的使命要求。国有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有效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质量,有力维护企业意识形态安全。
一、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是巩固X对企业领导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工作事关X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是立X立国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X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是企业X组织学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的ZZ责任和ZZ担当, 是坚持X对国有企业领导,巩固X组织在国企领导地位的必然要求。
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对员工队伍思想的不断冲击,或多或少会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将意识形态工作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结合起来,将企业X组织ZZ优势转变成企业的改革发展优势,能够更好地保证企业在ZZ上的凝聚力、组织上的保障力、纪律上的约束力、教育上的感召力,有效引导全体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从而凝聚起企业改革发展合力,形成搏击市场的强大竞争能力。
二、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点
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在于坚定的X性和广泛的人民性,宣传思想工作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如何把企业全体干部职工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将巩固全体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作为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需要在具体工作进行前明确几个关键点。
适应形势。要充分利用好新兴媒体技术发展成果,构筑现代化的舆论宣传阵地。适应媒体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更加注重加大网络媒体建设力度,积极运用网上舆论宣传阵地,占领意识形态工作制高点。
丰富内涵。要从尊重、理解、因人而异、分层分众的角度出发,根据职工
的不同岗位、性情准确把脉,尽可能善用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企业特色、贴近群众生活的话语来叙述和表达,使意识形态工作摆脱过于严肃和刻板的印象, 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
搭好桥梁。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桥梁和纽带,正面的舆论引导关系到企业发展的稳定大局。国有企业针对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要敢于触及、善于触及,不能形式主义敷衍了事,也不能把意识形态工作与日常业务工作分割开来。企业X组织需将意识形态工作的执行及成效纳入监督执纪问责范畴,形成常态化机制。
三、新时代做好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
加强X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企业X组织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级X委要切实负起ZZ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 要求,从事关X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企业X建重要工作认真谋划,根据形势变化持续不断完善工作制度体系,落实好定期研判、专题研究、日常工作通报、舆情信息管控、工作责任追究等工作体系,将意识形态纳入企业X的建设工作考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确保X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领导地位。
落实“三位一体”主体责任。企业要创新和丰富意识形态工作形式、内容, 以X建工作为基础,形成抓意识形态的企业意志和行为规范,通过管理制度约束、宣传教育和行为引导等,争取员工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解、支持;管理者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X性修养,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X和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在意识形态方面成为员工表率;员工要主动参与企业意识形态工作,深入理解意识形态工作对企业发展和自身利益的重要性,主动向身边的先进榜样学习,积极主动成为X的意识形态宣讲员。
提高意识形态工作专业化水平。专业化是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其中,工作人员专业化,要求企业X组织要把学习能力过硬、工作作风过硬、工作能力过硬、担当精神过硬的同志选派到意识形态工作岗位,只有精兵强将才能担负起日益繁重的意识形态工作;管理理念专业化,企业X组织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打破只有意识形态管理部门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桎梏,拓宽管理主体,使之成为各级管理人员的日常专业性工作;工作方法专业化,企业要摒弃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按照X的理论要求制
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规范企业意识形态工作内容,使企业意识形态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
持续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充分利用企业培训平台,加强对员工ZZ理论的系统培训,打造具有意识形态特色的学习培训体系;充分发挥企业信息传播平台、报刊、讲座、报告会等意识形态阵地作用,及时发现并纠正员工因接触到不同思潮后产生的不良思想;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活动、员工心理咨询辅导等,加强员工心理建设,在实践中积极传播正能量;加强舆情观察员、思想ZZ工作信息员队伍建设,在倡导员工自律,自觉辨认消极的、负面的、虚假的信息的同时,做好员工队伍意识形态日常监测,及时发现、主动引导员工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企业ZZ生态。
X的二十大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国有企业将肩负更为艰巨的使命,将迎接思想ZZ工作上的新挑战。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履行好意识形态工作的ZZ责任,加强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新时代加强X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逻辑及实践路径探析
苗长胜
提要:我们X走过了百年光辉历程,X的百年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史。X的意识形态建设经历了革命型、批判型、建设型、治理型演进历程,X的意识形态理论教育经历了从运动式、改造式向活动式、开放式,再向主题式、互动式演变的演进,新时代应围绕X的创新理论从开展理论创新、推进理论教育、坚持理论指导等路径来不断加强X的意识形态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历史逻辑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X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①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根本经济ZZ利益的思想理论体系或信仰话语体系。意识形态具有引领前进方向、维护ZZ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推动社会进步、塑造政X形象等重大作用。因此,深入探析X的意识形态建设演进历程,对于更好地把握X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逻辑及其发展规律、加强新时代X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X的意识形态建设的演进历程
只有搞清楚X的意识形态的演进历程、历史逻辑、发展规律,才能加强新时代X的意识形态建设,充分发挥X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不断引领X和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X的意识形态理论探索形成时期(1921年至1978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X艰难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X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X的初创时期,X的意识形态建设在曲折发展中有了一定的进展,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理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运用马克思
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成功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1930年,毛泽东发表的
《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为X的正确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抗日战争时期,X在理论创新上积累了丰富的独创性经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标志着革命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的初步形成,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开创了在执掌全国政权条件下进行X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先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批判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引领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然而,X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探索中出现曲折,X犯了“左”的错误,意识形态建设出现了严重挫折,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极大损害。特别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期间,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左” 的错误在X内一度占据了上风,致使意识形态建设遭受了巨大损失。但是这一时期X内一些积极的力量,没有放弃对“左”的错误的抵制和斗争,最终校正了X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前进的航向。
X的意识形态理论转型发展新时期(1978年至2012年)
X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意识形态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创立了建设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伟大胜利。1978年12月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X所取得的成就和所犯的错误,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之初的经验教训,实现了X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制定了X的基本路线,成功抵制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侵蚀,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重大理论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X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在十分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时,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强化了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深入推进X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和国内复杂的意识形态局势,坚定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X,怎样建设X”的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X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在准确判断国内外复杂局势、科学把握所处的历史起点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推进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此后,又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X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发展新时代(2012年至今)
X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X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X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X的十八大以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道路之争、制度之争空前激烈,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复杂严峻。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形势、新矛盾、新挑战,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历史高度上,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意识形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冠疫情防控,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体利益,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X,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极端重要的历史高度,首次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国家的根本制度, 加强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用X的创新理论武装全X教育人民工作体系,着力构建中国式大众话语体系和国际话语体系,进一步增强了X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感召力、引领力和国际传播力、塑造力,使X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在21世纪的创造性运用,①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系统回答了意识形态“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X建学说、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
论、执政X自我革命理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等重大思想理论,②形成了以“核心主导、多元治理”为特征的治理型意识形态理论,极大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引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全球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X的意识形态理论探索形成时期的理论教育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X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力开展X的意识形态理论教育,理论教育呈现出“运动式、改造式”的特点。X成立初期,就特别注意运用组织生活、出版刊物等多种形式开展X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加深全X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和了解。1929年12月, 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高度重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教育,确立了从思想上建X原则,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X,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1942年至1945年,X中央发动了延安整风运动,把X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束缚下解放出来,保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延安整风运动开创了以运动式、改造式开展X的理论教育的先河,是一次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全X进一步开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习运动,创造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教育形式和方法,为建立新中国作了思想理论准备。新中国成立初期,掀起毛泽东思想教育的高潮,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促进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普遍信仰,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整X整风的形式对全体X员进行正规集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其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期间理论教育遭受重大挫折,给X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和巨大的损失,同时,也为X在新时期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X的意识形态理论转型发展新时期的理论教育
X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X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新时期理论教育呈现出“活动式、开放式”的特点。1978年5月以后,在全国开展了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活动,促进了X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拨乱反正,X的理论教育朝着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1984年至1987年上半年,开展整X运动,极大地提高全X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1994年9月起,用三年时间在全X开展学习邓小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X章活动,对全体X员进行一次X的创新理论教育。X的十五大以后,在全面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潮中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98年11月至2001年12月,X中央在全国县级以上X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三讲”教育,是解决领导干部队伍X性X风方面突出问题的一次成功实践,是以活动、开放的方式进行X的理论教育的新模式。2005 年1月至2006年6月,在X内开展保持共产X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X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的又一次伟大实践。2008 年9月至2010年2月,在全X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解决了X内存在的突出问题。X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后,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X建设,标志着X的理论教育步入系统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轨道。
X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发展新时代的理论教育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着力加强新时代X的意识形态理论教育,以主流意识形态统领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创了“核心主导、多元治理”意识形态新局面,巩固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时代理论教育呈现出“主题式、互动式”的特点,形成较为完备、更加科学的理论教育体系。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开展了X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广大X员干部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着力解决人们深恶痛绝的“四风”问题,是一次广大X员干部灵魂深处的自我革命。2015年, X中央在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巩固和拓展了X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使领导干部又接受了一次X性洗礼,将“三严三实”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遵循。2016年2月,在全体X员中开展“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推动X的理论教育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实现了X的理论教育从运动式、活动式到主题式教育的转变。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全X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X深化自我革命、推动全面从严治X向纵深发展的一次成功实践。2021年,在全X开展X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中国共产X的历史,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在全X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用X的创新理论武装全X,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二、X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逻辑
X的百年光辉历程,就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
形成X的创新理论成果、从而引领开创X和国家事业新局面的意识形态发展史。X自诞生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推动X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经历革命型、批判型、建设型、治理型的演变,形成了X的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首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理论指导实践,是一个政X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X自成立之日起,就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先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领X和国家事业夺取新的伟大胜利。与此同时,X既要同“左”右倾错误思想、封建腐朽思想等作斗争,又要抵制西方“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社会思潮,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其次,坚持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X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是意识形态建设的ZZ原则,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ZZ保障。因此,要把X的领导落实到意识形态工作的各项任务、各个环节、各类阵地,切实抓牢领导权、用好管理权、掌控话语权,坚决占领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制高点。
最后,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化、主流化。一是坚持“三个结合”,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X的百年历程中,X的意识形态建设紧跟时代步伐,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情况,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X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成果。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X的意识形态创新理论只有通过理论教育,才能为全X全国人民所认同、信仰和践行,以思想、意志和行动的统一推动共同理想的实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集磅礴伟力。在推进X的理论教育的历程中,X探索出了从运动式、改造式到活动式、开放式,再到主题式、互动式的X的理论教育模式,实现了X的理论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形成了全覆盖、多层次、整体性的较为完备、更加科学的理论教育体系。三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了X和国家的意识形态主导化、主流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理论的必然、历史的必然、实践的必然。百年X史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X和国家事业就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什么
时候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X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重大挫折,甚至造成惨痛损失。这里提到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等在内的广义马克思主义,是X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 新时代X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三、新时代加强X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加强X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遵循X的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逻辑,深入开展X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从而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X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
南,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灵魂和精神旗帜,它的根本意义在于能够科学指导实践、引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发展的科学理论, 必定随着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创新发展。因此,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又要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说服力、思想引领力、价值创造力。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X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①百年X史证明,X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不断创造新的成就,就是我们X始终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只有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向前进,才能实现X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回答时代课题,用实践中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思想来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 不断形成X的理论创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两“化”:一是实践层面上“化”马克思主义,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把中国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化”;二是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化”,即把丰富、新鲜、成熟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上升为理论形态,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X的理论创新。我们X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X,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X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本质要求。因此,
应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理论精髓、理论价值,科学把握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伟大方法论。新时代首要ZZ任务就是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和伟大方法论,坚持运用、贯彻好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坚定捍卫“两个确立”,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大力增强“四个自信”,不断创新发展X的意识形态理论。此外,还应坚持对各种错误思潮、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和斗争,把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式理解、修正主义式歪曲的立场、观点、方法纠正过来、坚持下去。
其次,坚持在实践基础上推进X的理论创新。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 就不会有实践基础上科学的理论总结。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以发展着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系统总结在实践中创造的新思想、新经验,及时地把实践中零碎化、分散化的创新思想和实践经验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形成更加系统完善、更加内涵丰富、更加逻辑严密、更加成熟定型的治理型意识形态理论。
再次,坚持以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为来源推进X的理论创新。深入研究和把握“三大规律”,善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ZZ智慧和文化力量, 充分借鉴世界执政X的执政经验以及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形成X的创新理论成果。
最后,坚持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高素质专业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是理论创新的关键。为此,应造就一支ZZ坚定、学贯中西、熟悉世情国情X情网情、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理论家队伍,培养一支信仰坚定、思想敏锐、知识渊博、作风硬朗、锐意创新的理论人才队伍,构建一支对X忠诚、功底扎实、年富力强的青年理论人才队伍。

理论的价值创造力在于大众化。百年X史充分表明,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才能把马克思主义转变为人民群众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武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利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创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人民群众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由抽象性理论向具体化理论、由学术性语言向通俗化语言的转化,进而实现理论由少数群众掌握运用到多数群众掌握运用、由掌握群众到群众掌握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必须将X的创新理论广泛传播并得到全X和人民群众认可、接受后逐步传播,使马克思主义为全X和人民群众所认同、信仰和实践,达到思想上统一、ZZ上团结、行动上一致。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全X、教育人民,引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此,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化全X理论武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X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广大X员干部提升理论修养、增强执政能力的精神武器,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利器。作为X和国家执政骨干,X员领导干部应率先学习和践行X的创新理论,从而带动全X提高ZZ理论水平、治国理政本领。其次, 加强人民群众理论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创新理论教育方式方法,契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关注人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思想实际、接受能力和利益诉求,采取差异化、层次化、互动化的教育方式,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当代价值和实践要求通俗化、形象化、具体化,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武器、外化为实践利器,转化为物质力量。
再次,打造理论宣讲大舞台。一是巩固提升传统阵地。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阵地受到极大挑战。为此,新时代要从广大受众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观念,转变教育方式,推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使之更加贴近受众。加强和改进X校、行政学院、X报X刊等传统舆论阵地建设, 打造理论宣讲的孵化器和示范点,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时代最强音。二是抢占网络新媒体舆论阵地。要增强阵地意识,牢牢把住战略主动权,科学把握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完善网络治理体系,净化网络空间,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构建网上网下最大同心圆,牢牢占领舆论主阵地。还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塑造力。
最后,加强理论宣讲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把X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通俗化语言,通过理论宣讲人才队伍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宣讲和普及。因此,应造就一支思想ZZ强、学术功底扎实、善于运用网络媒体、生活化语言,为人民群众解疑释惑的理论宣讲人才队伍;培养一支人民群众身边的理论宣讲人才,选拔有理论基础和宣讲能力的理论宣讲人才;构建一支ZZ性强、理论性高、学术性好、创新性优的理论师资队伍,确保X的理论教育的传承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① X的指导思想一元化是X的百年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因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②“中国共产X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③为此,一方面,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X的百年实践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有效引领整合社会意识形态,实现“两个巩固”。因此,应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伟大方法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当今世界、研究理论问题、解决现实难题;另一方面,大力弘扬斗争精神,有效应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挑战,坚决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其次,牢牢掌握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三权”。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ZZ保障。一是坚持X管意识形态。坚持意识形态、媒体姓“X”,认真落实X委(X组)主体责任、X政同责、纪委(纪检组)监督责任,理直气壮管导向,守土负责管阵地,严字当头管队伍,把意识形态工作的“三权”牢牢掌握在X的手中,实现“两个巩固”。二是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X员领导干部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示范者、领头雁。因此,应从学习力、思考力、判断力、创新力、表达力等方面来加强,使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引领者。
最后,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五大基础”。一是巩固经济基础。意识形态既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又受制于经济基础。为此,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贯彻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着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二是培厚文化基础。意识形态属于文化范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涵养。因此,应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借鉴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不断丰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三是夯实合法基础。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基础。因此,应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体化推进“五大建设”,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构建基于民心的意识形态认同信仰体系,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基础。四是筑牢组织基础。严密高效的组织体系是守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组织基础。因此,应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健全X委(X组)统一领导、X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责任明确、管理科学、严密高效的组织体系,
④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的X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司法机关、教学科研单位、新闻媒体、国有企业等意识形态工作机构,构建X委(X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意识形态治理模式。⑤五是构筑制度基础。制度是守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根本保证。因此,要以制度为最大优势, 加强意识形态制度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涵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制度化、具体化的长效机制,为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化、主流化提供根本、持久、稳定的制度保障。
新时代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风险挑战、能力短板和提升路径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夏文熠
[摘要]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仍然复杂而严峻,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作为推进X和国家事业的重要力量,其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可以从提高领导干部意识形态鉴别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五个方面进行提升,加强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的建设。
[关键词]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能力;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新时代的十年,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扭转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网络舆论的乱象,有效应对了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的严峻形势”,“经受住了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1]。但是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仍然很多,作为在推进X和国家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其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一、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应对外部风险和内在挑战的必然要求
意识形态能力就是基于特定的时空场景鉴别、学习、思考、创新和表达具有特定ZZ立场和ZZ观点的一切知识文化内容的能力。[2]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国内“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存在对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意识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加强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有其形势紧迫性、历史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战略渗透是外部面临的最大风险。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长时期保持经济高速发展,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指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新时代十年,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以经济为基础的各种上层建筑也随之产生变化, 国内X情国情深刻演变,外部世情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动荡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网络化导致意识形态传播发生深刻变革,这些都让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严
峻考验。“西方一些势力虽然不能不承认中国的经济成就,但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认可中国的ZZ制度,反而认为中国的成功会威胁到西方制度模式和价值观。”[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被西方敌对势力强行狭隘地当作挑战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行为,从战略上加强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妄图再现前苏联的“颜色革命”,人民群体尤其是领导干部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受到“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多元化”“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错误思潮的影响。种种现象都表明, 从外部环境来看,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且复杂的,加强领导干部意识形态领域能力建设是应对外部风险的现实需要。
各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内部挑战。从古至今,历史著作因其基本功能要求,本身就包含对当世的ZZ判断和意识形态认知,折射了ZZ和意识形态背景立场和看法。当下随着互联网舆论场的产生、发展以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亲西方的披着历史虚无主义外衣的“公知”的各类有害言论时常借机沉渣泛起。另外,为了迎合部分大众猎奇心理,越来越多正史以外的“民间史学”自媒体账户也应运而生,其中既不乏将趣味性融入正史解读的优秀大众化作品,但也有不少为了博取眼球而哗众取宠,散播历史虚无主义的自媒体产品。例如,对抗日战争史、中国革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共产X的历史等进行以偏概全或断章取义地重构解读,肆意夸大历史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曲折性事件和不可避免的历史错误,这些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内部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领导干部这一关乎X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对意识形态问题“无意识”和应对问题本领不足是X的自身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我国各项事业高速发展,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矛盾也随之凸显, 加上互联网对舆论的“放大镜”作用,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将许多具体社会矛盾点放大升级为社会面的共性问题并进行负面渲染,进而引发广大群众的误读误判和负面消极思想,一些ZZ理论素养不足、立场不够坚定领导干部也受其影响而产生思想上的动摇和信念上的松动。X的十八大以来“打虎拍蝇猎狐” 的警示案例中不乏此类领导干部,这些实践充分说明了加强领导干部意识形态问题意识和能力建设的现实紧迫性和极端重要性。
二、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问题导向:基于五种能力短板的现实分

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的短板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素养不足,以及运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化指导实践的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意识形态鉴别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的短板。

部分领导干部对许多重大问题和新问题新现象说不清、看不明、不会办,
归根结底是没有掌握好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是共产X人的看家本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共产X人的最新思想武器,但无论多么先进的新式武器,使用者对其设计原理和操作原理如果一知半解或者不明就里,那么遇到敌人也只能拿出来吓唬吓唬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最终只能吃败仗。对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缺乏鉴别力的问题,关键在于面对问题时,没有从ZZ的角度去审视和分析,换言之,就是没有把社会中的具体现实问题与ZZ联系起来,以就事论事的态度去看待和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领导干部如果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中的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无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理论武器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最新武器掌握得不够好,最终导致对意识形态领域问题鉴别力的不足。
意识形态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隐蔽性和学理性等特征决定了领导干部需要系统性地提升对意识形态学习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实际工作中, 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4]可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关键在于全面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并运用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综合分析研判现实问题和内外形势,保持ZZ上的清醒
和坚定。例如,一个时期以来面对一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质疑声, 对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西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以至于中国到底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一些领导干部只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的层面去理解、阐释和指导实践,但很难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ZZ经济学的深层原理来解读其中的“中国特色”,对如何把握公有制为主体的“主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等方面无法全面深刻理解掌握,其根本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性的学习能力不足。
意识形态问题往往是隐藏在人们司空见惯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中,领导干部如果缺乏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就会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睁眼瞎”。当前,对于一些西方国家ZZ制度中体现民主的“一人一票”“自由选举”等形式,部分领导干部在认识西方民主ZZ制度过程中,有时难以从这种表面看似合理的民主表现形式下揭示出其虚伪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思考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拨开西方民主虚伪外衣方面给出了标准答案, 他指出,“评价一个国家ZZ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ZZ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X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5]。这一论述从民主制度的形式入手剖析, 从民主制度的本质要求进行思考和分析,全面准确把握了对“民主”这一意识形态领域敏感问题的评判标准,为我们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思考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提供了标准范本,这也是领导干部提升对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思考分析能力的“示范课”。
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要求领导干部应对新问题要有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在应对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变化过程中,需要领导干部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克服僵化思维,提升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创新能力。
在我国抗疫过程中,一些媒体以区别于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方式,避开“ZZ”, 以“日常生活表达”的形态抒发消极甚至错误的观点思想,对抗击疫情战役的舆论战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面对这种“剑走偏锋”的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方式,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要另辟蹊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能审时度势创造性进行回击,通过“普通人视角”审视,老百姓“日常生活叙事”等方式来宣传报道真实的抗疫工作。防疫应对策略的调整和最终成功的实践,充分证明了领导干部在解决意识形态领域问题过程中必须克服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
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教育都是依托语言作为载体传播的,时代化、大众化的语言和符合人民大众审美的表达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这也对领导干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西方国家向全世界包括中国输出其带有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标签的意识形态,并将其包装成学术概念,妄图将其伪装成所谓真理,向其他国家输出话语霸权和隐藏的ZZ诉求,面对这样的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有的领导干部用生硬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方法进行抵御,但由于应对策略的重点和表达方式与其渗透途径和角度错位,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习近平总书记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生动话语体系,从更高层面概括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对所谓“普世价值”的话语表达进行了纠偏,对其话语表达方式是伟大的超越。由此可见,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发现和分析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能力,更要具有应对问题的超群表达能力,才能使意识形态领域问题解决过程形成完整闭环。
三、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提升的路径:提升五种能力打造“关键少数” 的核心能力
针对部分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从提高领导干部意识形态鉴别能力、意识形态学习能力、意识形态思考能力、意识形态创新能力和意识形态表达能力五个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培养,加强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的建设。
要从纷繁复杂的各类问题中一眼发现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这需要领导干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要坚持中国共产X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以“四个自信”作为一切行动的底气,从ZZ的角度看问题, 有同各种错误思潮和思想作斗争的决心和勇气,对一切涉及公权力的问题和社会现象多一分敏感性,并与其背后的ZZ因素联系起来审视,对看似与意识形态不相关的事物也尝试与意识形态问题联系起来审视,对看似客观的现象也放进意识形态领域问题中进行甄别,看是否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看是否是会影响大局的问题。领导只有遇到问题用理论指导,遇到问题用ZZ角度审视, 遇到问题联系地看、深入地看,才能在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对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鉴别力。
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往往都集复杂性、多样性、隐蔽性和学理性等特征为一体,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断提升学习能力才能从容应对。要避免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理解不深不透的问题,只有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才能站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借助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批驳错误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当今世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与此同时,还要了解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问题,摸透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分析和判断这些新生事物,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掌握西方话语体系中诸如“宪政民主”“公民社会”“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概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透彻分析其资本主义本质属性和其错误性,在遇到相关领域问题时能有充足“弹药”进行反击。
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因其本身的隐藏属性一般都会附着在其它载体之上, 且经过粉饰包装甚至构建一些所谓真理进行支撑,这就要求领导干部面对意识形态领域问题要有能“抽丝剥茧”深入思考的能力。要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练就一双“透视眼”,善于透过问题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才能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耳聪目明”,决策应对有的放矢;同时还要善用矛盾论,跳出问题本身来看问题,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避免在处理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时进入“当局者迷”的状态,造成决策的偏差和失误;最后还要善于追根溯源深入分析问题,让马克思主义这颗试金石落到一切意识形态波浪的最深处,揭露问题的真相和事物的本质,进而达到在处理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时能“一针见血”达到效果。
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类问题随着世界的发展演进,其自身形态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播手段也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时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践性的理论,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因地制宜也要与时俱进,在把准方向的前提下,寻找最适应人民的意识形态宣传方法途径,运用时代化大众化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应对新问题和新挑战。
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宣传和表达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时要有符合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的意识形态表达能力。西方话语体系长期以来将其意识形态概念向全世界进行输出,就是运用了像巨资精心打造的电影、免费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教育以及宗教信仰传播等表达形式,将意识形态输出这一庞大工程切割分解附着在不为人们重视的领域进行输出渗透,看似无足轻重实则危害巨大,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问题过程中用准用好表达方式,区分群体选择方式,用最适合受众的表达方式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避免因表达方式不当造成“低级红高级黑”的问题,避免“大炮打蚊子”的部署偏差,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且能“药到病除”。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吴小玉
[摘要]X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明了新征程上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方向。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既是应对新征程中重大风险挑战、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也是为奋进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所作出的战略部署。文章基于新时代意识形态生成与发展的基本理路,提出从意识形态生产、意识形态治理、意识形态传播、意识形态制度化等基本环节入手,增进理论供给、创新治理理念、扩大传播辐射面、实现长效发展,是当前强化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提升路径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系统谋划和积极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经受住了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①,“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②。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X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X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③,为我们指明了新征程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方向。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既源于自身的科学性、人民性、批判性和实践性,又取决于意识形态生产、治理、传播、规范等不同环节的合力。因此, 培养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要坚持系统观念,从意识形态生产、意识形态治理、意识形态传播和意识形态建设制度化等实践环节出发, 注重系统工程的综合特征,通过不同角度的协同发力提升整体效能。
一、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产以增进理论供给
增进理论供给是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路径。意识形态的本质是特殊利益的普遍表达。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下的统治阶级都会不断构建和革新自己的意识形态,以便将本阶级的特殊利益转化为全社会的
普遍利益,从而赢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同和拥护。这种“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并使其成为“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的过程便是“意识形态生产”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遵循着意识形态生产的规律, 需要在增强理论供给的过程中提升思想认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建构工作应始终确保人民作为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的地位。正如习近平会见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巴切莱特时指出的:“把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才是最大的人权。”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产必须把握好这一价值准则,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维护好、实现好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动认同和自觉拥护。同时,实践的发展给意识形态生产提出了新难题。“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使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就业形式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的多元化”③,反映不同利益关系的思想兴起。在社会利益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同的群体在不同阶段受益的程度和方式均不一样,且受益的时间也不一致”④。这样的现实情况造成一定时期内部分群体获得感与幸福感的缺失以及思想上的偏差,因而部分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有所淡化。此外,外来思想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涌入中国,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民众的思想,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思想的多元复杂局面。多元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在一定程度上分化、弱化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使得凝聚社会共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我们必须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产,推进知识生产和话语生产,以进一步塑造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权威与价值影响力。
意识形态知识体系以特定价值理念为内核,通过逻辑化的思想观点建构来解释现实生活世界,表现为哲学、ZZ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体系化的知识形式,其中“渗透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立场、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构成了人们社会行动的指南”⑤。在社会变革剧烈而快速的今天,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持续推进意识形态知识体系更新,并“健全用X的创新理论武装全X、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⑥,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民众思想行动的依据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南。第一,意识形态建
设工作者要拓宽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来源,不能局限于经典文本、领导人讲话和官方政策文件,还要主动走进群众,从人民群众生活实践中汲取知识养分。这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网络生活议题和流行文化现象等,从这些最能反映民众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的日常生活中凝练知识和理念。对于争议性的热点话题,意识形态工作者还要主动发声、积极引领,在充分论证和广泛传播的基础上获得民众的认同。这样,意识形态知识生产才能真正反映现实的变化、实践的要求和人民的心声,由此增强其解释力和说服力。第二, 意识形态工作者要以开放合作的姿态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知识生产,加强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学者的协同合作。为了“保证知识生产的可靠性和安全性”①,在借鉴其他学科理论资源和理论视角的同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社会各领域的问题,以建立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话语是利益表达的载体。意识形态系统化表达传播需要考量话语体系的属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根本优势就在于它是对人民利益的彰显和实际维护。意识形态工作需要突出和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这一优势,使人民在喧嚣的话语场中感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人民性和崇高性,进而强化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第一,意识形态工作要将不同群体的合理诉求纳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以拓宽主流意识形态的群众基础。这项工作要求关注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需要,以平等开放的姿态批判地吸收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思想,将其合理成分纳入主流意识形态之中,并用恰当的话语表达出来,彰显多元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增强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获得感和满足感。然而吸收多元群体的话语并不意味着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成大杂烩,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批判性地吸收各种社会思潮的积极与合理因素,实现多元中坚持统一、多样中凝聚共识。第二,意识形态工作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中突出和强调社会共同利益,以弥合分歧、团结社会。基于价值立场、生活现状、发展诉求的差异,不同社会成员有不同利益诉求和思想主张,社会思想分歧和利益分化的情况时有出现,但是共同利益仍是主体部分。正如马克思所言:“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②因此,在意识形态话语建设
中,要努力弥合个体利益差异,表达社会共同利益,提振人们对社会团结和个人发展的信心,从而凝聚和实现社会共同价值。总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产要以协调和满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根本指针,这样才能找准社会意识形态分化的“病灶”,有效解决人们在情感、思想、信仰和行为方面的困惑,纠正偏差,由此团结起全体社会成员的磅礴力量,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二、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以创新治理理念
优化意识形态治理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化路径。在社会主体日益多元的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审视与决断的是如何创新治理理念、推进重点领域治理,以巩固X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的现代化。
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的今天,传统的单向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模式成为历史和时代选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过程是在X的领导下,政府、各级各类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过程。意识形态治理思维有利于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的基础上,激发人民积极性和社会思想活力,增强人民主人翁意识,促进人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社会阶层经济ZZ利益的思想表达,“在思想观念上涵括了一定阶级或阶层的ZZ诉求、价值选择、伦理规范以及与之关联的制度体系”①。面对思想文化的多元多样多变,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摒弃过去单向管理模式,以治理思维审视多元利益主体的现实需求,批判性吸收和转化反映他们合理诉求的思想主张,以筑牢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基础。意识形态治理要通过多元主体的平等协商、真诚对话来协调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思想分歧,弥合个体利益差异,扩大共同利益,构建起相对平衡协调的社会结构。要注意的是,在贯彻意识形态治理思维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X的领导核心地位。因为只有“自觉坚持X的领导,增强ZZ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X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从X和国家大局出发看问题、想问题”②,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进而明晰多元主体责任,构建起权责明确、结构平衡的治理格局。
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表现为在多元主体的参与过程中彰显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中心地位。近年来,随着网络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新空间和获取信息与服务的新平台,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斗争越来越复杂,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重要领域之一,直接影响整体的治理成效。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平等参与意识形态治理的公共平台,但是“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并未有效调动,缺乏多元共治;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渠道并未有效畅通,参与意识与能力不足”③。这些问题阻碍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鉴于此,推进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治理,一方面需要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措施,有效提高网民参与网络空间协同治理的积极性, 保障网民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完善网络空间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制度约束力,推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规范化、长效化。
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超1.6 亿,过半数的网民为初中及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其中很大一部分群体理论思维和价值评判能力较为薄弱,没有足够能力参与到网络意识形态的积极治理中
④。对于这些人群,意识形态工作者需要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帮助他们培育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通过主动设置网络议题,并用网民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传播工作,引导他们形成对社会问题的辩证认识和理性认知,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网络中的积极参与者,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允许和鼓励他们就网络事件积极发言、监督,疏通他们参与网络空间治理、监督的渠道,并以相应法律法规有效规范他们的行为。对于网络中的意见领袖,意识形态治理工作要加强正面引导和科学管理,发挥他们引导舆论、民主监督、建言献策的积极作用,并依法曝光和打击那些放大社会矛盾、破坏社会团结、出卖国家利益的意见领袖。同时,意识形态治理工作还要主动筛选和培育一批传播正能量的意见领袖,让他们承担起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
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用统一的规则和明确的制度来约束乃至重塑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网络空间治理的治本之策是建立和完善网络空间的法律法规,形成制度性的规范力量。在网络这一人类交往的新空间,法律法规存在制度规则上跟进不够及时与依规治理效能不够高的问题。针对网络舆论乱象的治理,如果没有遵循意识形态治理的规律,更多依靠行政权力的简单干涉,容易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为应对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风险及问题,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善于总结以往工作的不足,结合当前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发
展,因时适宜地推进制度化治理。意识形态工作者要注重站在全局的高度综合考察网络发展现状及其对立法提出的新要求,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构建系统的制度性规范,解决并预防网络乱象,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治理。
三、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以扩大受众群体
促进传播方式创新是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技术化路径。在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打破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主导权;另一方面,互动性强和视觉化的现代传播技术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提供了新思路。为适应信息化浪潮, 我们必须要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与方法,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传播效果。
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是典型的“单向传播”,即通过系统的组织渠道向基层传达上级文件和精神。这是具有一定强制性、有组织、有秩序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快速贯彻主流意识形态。在电视、手机和互联网兴起之后,人们自主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过去那种单向的组织传播方式在广度、速度上明显落后于时代。如果主流意识形态仍然固守这种单向传播方式就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因此,意识形态传播工作要主动适应网络社会的传播特性,革新传播方式,提高传播效果。网络社会中大众传播与沟通呈现平面化特征,社会成员不再仅是被动的资讯接受者①,而成为主动的传播者、参与者。网民的主动传播行为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产生影响。一方面,相关部门提升意识形态传播效果的难度大大提升。任何信息一旦发出后就有可能在亿万网民的评论、转发中生成各种不同的解读,甚至会形成与传播主体预期传播效果截然相反的舆论。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对相关部门的回应性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公开、透明和扁平化的网络环境有利于广大网民交流意见,并集合共同的利益诉求。
针对大众传播趋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者要主动适应并引领大众传播, 在与网民的积极互动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要注重培育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典范群体,发挥其引导社会舆论的正向作用。第二,要善于与不同意见及时开展对话沟通,消除大众的各种偏见和误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第三,要善于把握舆论场中有利因素和合理声音,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进而精准、实时地把握社会舆论走向,及时有效地疏导网
(二)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
随着电视与互联网的发展,图像、音频和视频逐渐成为较为高效的信息传播媒介。单一的文字传播和宣传式话语表达,则很难激起受众广泛的阅读兴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必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革,主动更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 增强传播效果。第一,在传播手段上,主流媒体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①。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代数字技术的优势,秉持“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②的理念,积极整合融通“三微一端”(微博、、微视频、客户端)、短视频平台等传播载体, 搭建立体化、精细化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扩展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要创新内容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互动H5、
VR全景等手段,生动形象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增强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度和理解度。第二,在传播话语上,主流媒体与意识形态工作者要改变语言表达风格,适应和引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话语。带有新媒体时代特色的网络用语,反映出民众的偏好和语言习惯,尤其符合青年人的阅读需求。主流媒体要注重倾听网络上的民意、活用网络语言,这既可以为新闻报道加分增色③, 又可以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增强主流舆论亲和力。此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要摒弃道德说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中,并用民众喜闻乐见的载体表现出来。
四、规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实现长效发展
制度化和政策化是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长效化路径。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④,表现为依照组织内所有成员共同认同和遵守的规则运行,并得以实现制度效能的动态过程。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度化就是在尊重人民权益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系统性制度,包括法律体系、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文化规范等,保障和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经由制度和政策的路径发挥出强制约束力与柔性引领力的联合效能。
X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根本制度确立下来,这有利于从制度机制上确保“X的意识形态融入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具体落实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⑤。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既彰显了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的决心,又指明了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根本方向。“制度的形成以‘需要’为起点。”⑥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社会生活的网络化变革和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升级,我国的意识形态治理会面对更多难题和更高挑战。这样的情况要求以制度化形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根本上提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能力。制度是意识形态现实化的重要媒介,也是社会成员思想行动的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化有利于把思想层面的要求真正落实到行为实践中,“让原本精神性的东西在具体的实践中扎根并生成带有某种物质性因素的制度和规则”⑦。第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化有助于牢牢掌握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制度化之后,X旗帜鲜明地与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牢牢掌握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此外,制度化建设还为意识形态评价工作提供了标准和尺度,让各个社会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的规范下各司其职,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协同性和实效性。第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化有利于巩固全X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化可以有效协同其他社会制度与机制,如国家法律、教育制度、社会准则等,最大程度发挥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和引领作用,使全X全国各族人民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团结起来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助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了根本制度保障之后,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具体的
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第一,法律和道德规范建设者要将主流意识形态嵌入国家各层面的法律法规中。在新闻舆论管理、网络空间治理、社会文化活动管理、教育制度等各项政策法规中融入和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据此依法惩戒社会中颠覆价值底线的错误思想和扰乱思想秩序的非法行为,为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强制性界限和刚性约束。特别要在教育领域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和指引作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民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条基本指导原则”①,在教材和课程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自觉接受、主动认同和践行主流意识形态。此外,还要加强学生教材和课程设计的审核把关,警惕和杜绝错误意识形态对教育阵地的侵蚀,防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旁落。第二,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者要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文化规范、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和学生守则等,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时代新风貌、社会新风尚,进而将抽象的思想观念转化为民众具体可感的行为习惯和情感认同。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工作者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重新整顿和引领社会道德规范,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一步发扬, 对不符合的内容则逐步取缔,推动移风易俗、思想解放,塑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思想环境。同时,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到日常生活中,生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风气、社会信仰、伦理规范和风俗习惯,使其成为社会环境中的重要因素,提高社会成员的自觉接受与认同程度。
总而言之,要坚持以系统观念审视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路向,明确意识形态生产、意识形态治理、意识形态传播和意识形态制度化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升的四维架构,以此为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提供科学思维方法,从而增强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经验呈示
张远向
〔摘要〕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将意识形态工作摆在X和国家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推动新时代X的意识形态工作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概而言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经验包括: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加强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铸魂育人;夯实X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在X和国家战略全局中的极端重要地位,积极吸收借鉴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宝贵经验,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X的领导
《中共中央关于X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X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X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X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①X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就加强和改进X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作出了新部署,明确了新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回顾X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历程,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特别是科学总结X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基本经验,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经济基础支配,同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①可见, 意识形态工作在X和国家事业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X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从历史和现实
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中国与世界相结合的视角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科学判断:“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②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对于X和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揭示了意识形态安全在当代中国国家安全中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战略安全意义。
从国际视角看,世界五百年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坚持无产阶级政X的领导、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X的长期执政、关系到国家政权安全、关系到社会长期繁荣稳定。意识形态不出问题,X和国家事业发展就有了思想保证;意识形态出了问题,X和国家事业发展必然面临困难和挫折。苏联亡X亡国的教训十分深刻, 习近平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 ZZ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③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既因全球化不断深入而日益成为紧密相连的共同体,但是以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为主要指标的综合国力较量也变得更加激烈。在此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来自外部的更加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大对我国各领域的意识形态渗透力度,企图以“颜色革命”和和平演变的方式动摇中国共产X的领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颠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深刻洞悉国际风云,采取有效举措切实维护X和国家的ZZ安全。
从国内视角看,立足X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X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国家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我们X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① 的基本方针,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改善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面对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国际形势的新走向,习近平提出了“经济建设是X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X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②的科学论断,为新时代X的意识形态工作指明前行方向、提供基本遵循。经过长期努力奋斗,我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仍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这个牛鼻子,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发展工作
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因为抓经济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既要通过经济建设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要通过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ZZ保证。
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③,将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高标准谋划、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落实,积累形成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宝贵经验。
第一,X中央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央委员会、中央ZZ局、中央ZZ局常务委员会是X的组织体系的大脑和中枢,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是全X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行动的向导。X的十八大以来,中央ZZ局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分别围绕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ZZ经济学和《共产X宣言》等内容进行集体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内涵和深刻丰富的精神实质, 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全X树立起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标杆,激励全X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进实践,进一步夯实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基础,筑牢全X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根基。
第二,制定出台多项意识形态领域的法规文件。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向,X和国家先后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共产X宣传工作条例》《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涉及意识形态工作的法规文件。这些法规文件是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宏观谋划,为新形势下做好X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营造出全X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浓厚氛围。
第三,多次召开意识形态领域的会议。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持久工程,涉及面广,涵盖领域多。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主持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X校工作会议、X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ZZ工作会议、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等意识形态领域的高规格、重量级会议。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ZZ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X的百年历史上、新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习近平在参加这些重要会议时都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集中展示了X中
央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运筹帷幄,突出体现了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迫切性和重大意义。
二、加强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X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显著特征,是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X的领导是全面的、明确的、系统的、具体的,落实到意识形态领域就是要始终加强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X管意识形态原则不动摇,全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为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根本保障。
中国共产X始终重视自身建设,勇于进行自我革命,着力提高X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但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国外一些腐朽思潮也趁机涌入我国,导致个别X员干部模糊了思想认识,对意识形态工作复杂性认识不到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客观、科学、准确把握X管意识形态宽、松、软的现状, “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X的领导弱化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①,不断廓清理论是非、校正工作导向,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更加巩固、成效更加明显,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形势持续向上、向好。加强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取得成功的又一条基本经验。
第一,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完全掌握在X的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正确思想不去占领,错误思想就会蜂拥而至。“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①这既是对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清醒认识,也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郑重宣言。例如在X校工作领域, 2015年X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X校工作的意见》, 明确要求坚持“X校姓X”这一根本原则,不断加强和改善X对X校工作的领导,切实发挥X校作为X的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作用。
第二,坚持X性原则,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X性与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X性原则就是坚持人民性原则,就是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性原则、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然要
求坚持X性原则。而要打造一支ZZ过硬、思想过硬的高素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就对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以及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X员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旗帜鲜明坚持X性原则。“X性原则不仅要讲,而且要大张旗鼓讲、理直气壮讲、坚持不懈讲。不要躲躲闪闪、含糊其辞。”②
第三,深化X全面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体制机制改革。在X和国家机构改革中突出体现X管意识形态原则,2018年发布的《深化X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新闻出版和电影工作统一划归中央宣传部管理,加强X对出版活动的管理, 更好发挥电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独特作用;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切实加强X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更好发挥广播电视作为X和人民喉舌的作用;整合多方面资源,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强化科技融入,创新传播手段,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X的手中。
第四,加强正面宣传,强化舆论引导。习近平强调:“任何新闻舆论都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没有什么抽象的绝对的自由。”③新时代,要充分发挥融媒体的作用,全方位、立体化宣传X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推介X的战略决策部署,广泛反映人民群众奋斗圆梦的生动事迹,讲好新时代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让X和国家的正面宣传占领意识形态最前沿、主阵地。为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加强X对新闻媒体的领导,习近平先后到解放军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单位调研指导,为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台、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和中国记协、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等单位致贺信,指明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发展方向,强调发挥正确舆论引导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突出作用。
第五,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根本指导地位。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X头脑、教育广大人民、指导实际工作。二是增强理论自觉,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实践活动。三是坚持理论自信。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各级X校、科研院所、新闻媒体、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文艺工作、民族宗教等意识形态主阵地的指导作用,巩固全X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又要大力倡导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在高校、X校、社科院系统高标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配齐、配优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力度,培养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人才。
三、坚持不懈铸魂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鲜明的ZZ属性和阶级属性。在社会主义中国,“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因此,意识形态工作绝不能脱离X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而独立存在。意识形态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具体到当下,就是围绕X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造就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习近平着眼于实现X的千秋伟业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对其他国家政权更迭的教训进行分析总结:“一些国家发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混乱了,核心价值观受到了怀疑和否定。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这样,‘阿拉伯之春’是这样,各式各样的‘颜色革命’也是这样。”
②可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坚定核心价值体系自信,既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X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等三个层面的科学内涵和具体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基本准则和价值依据。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经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此项工作摆在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下大气力、花大工夫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入脑、入心、入行。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④,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2014 年,习近平专门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① 为主题主持召开中央ZZ局集体学习会,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X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提出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要求,掀起了全X全国各族人民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全面覆盖、全员覆盖、全程覆盖的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曾就青年、领导干部、少年儿童、院士、教
师、文艺工作者等不同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明确要求,既强调发挥领导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又重视学生价值观的早期养成,还要求发挥文艺活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影响。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引导、宣传宣讲、文化熏染、社会实践等途径,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体社会成员的血脉,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系辞上》)的效果,实现广大人民
群众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思考问题、判断是非、辨明真假、指引行
动。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约束性,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而且要用体制机制来保障。”②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充分体现到顶层设计、政策安排、法律法规制定当中。经济建设、ZZ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和谐、X的建设等方面的政策都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软性约束转化为具有刚性要求的政策法规。比如,2016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③,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正向保障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活动的全领域和各环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④,用主流价值引导道德实践, 成为广大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依据。
X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要求,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汇聚合力,推动全社会各方面、各领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逐渐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日益成为13亿多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①,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加牢固。
四、夯实X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有权必有责,用权须负责,失职要担责。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权力来自人民,必须对人民负责。他们除了要担负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责任,还要承担各自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任。科学、合理、规范划分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既是意识形态工作健康持续开展的必要保证,也是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X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X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X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抓敢管、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②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筑牢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是新时代X管意识形态的创新举措,也是新时代X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在意识形态领域管理中个别领导干部ZZ站位不高、X建业务不熟等原因,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严峻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对出现的问题不想管、不会管、不敢管、管不了,一度使X的意识形态工作处于被动局面。从近几年全球发展状况看,由于受到世纪疫情的冲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从国内发展形势看,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期,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难题亟须得到有效破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双重压力冲击,导致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比较被动的局面。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给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的中国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带来巨大挑战。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通过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明确各方权属责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任务,搭建全X共抓共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良好格局。
X的十八大以来,为落实全面从严治X主体责任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明确意识形态领域的单位和个人责任,中央制定出台了多项条例办法。2015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X委(X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这是中国共产X百年历史上第一次以X内法规的形式明确X委(X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该办法严格落实X管意识形态原则,“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①,明确各级X委(X组)、X委宣传部门、纪检机关、X委组织部门、各级X委(X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压紧压实地方管理责任和主管主办单位责任,推动各地各部门努力种好“责任田”、坚决守住“主阵地”。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X宣传工作条例》,提出各级X委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统筹协调意识形态工作,组织协调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日常监督检查,结合巡视巡察工作开展专项检查”。②这就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安
排。为实现网络领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到人、任务到人,2017年、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先后发布《X委(X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X委
(X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为各地区、各单位理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管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供遵循,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各领域安全有人管、管得了、管得好。
积极发挥巡视巡察在X内监督中的利剑作用,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巡视巡察工作安排。一方面,不管是常规巡视巡察还是专项巡视巡察, 均始终坚持ZZ巡视巡察不动摇,将ZZ标准作为检验巡视巡察工作成效的首要标准,倒逼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各级X委(X组)切实履行ZZ责任,真正将意识形态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推动X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另一方面,通过对宣传、文化、新闻等意识形态领域重点单位的巡视巡察,有力推动全面从严治X向意识形态领域延伸。在X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十八届中央和十九届中央分别完成对全部中管高校的巡视工作,补足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思想ZZ教育工作短板,督促高校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经过不懈努力,意识形态领域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牢牢掌握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人心凝聚、团结向上的良好局面日益形成。”③这是X的十八大以来X管意识形态工作的生动体现,也是筑牢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具体成效,有力地推动各级X委(X组)更加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其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五、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
互联网已成为大多数中国人获取信息、沟通交流、教育培训、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①在互联网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对外交流、方便人民生活的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出现,对我国网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带来挑战。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得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在互联网中有了更加明显的体现。受国外敌对势力的诱惑和指使,有些网络大V和意见领袖居心叵测,肆意通过网络煽动民意,妄图否定中国共产X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互联网已成为我国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
互联网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现
代化进程中必须跨越的一道关口。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共中央关于X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②面对我国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事业以及互联网领域所面临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X“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③。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又一条重要经验。
首先,各级X委(X组)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X委(X组)书记亲自抓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各级领导干部、广大X员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重要使命,及时跟进、随时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最新动向和发展态势,坚持管理、使用、预防并举的方针,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这场“无硝烟”的战争。
其次,建立健全顺畅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管理体系。2014年2月,习近平亲自担任新成立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统筹推进各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部署;2015年4月,国家将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网络信息安全协调等职责划给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年3月, 为加强X中央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改制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将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的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调整为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管理,不断强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的决策部署与统筹协调,切实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利益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再次,严格按照互联网发展规律管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①坚持疏堵结合的方针,既通过发展互联网技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又通过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更好地发展我国互联网事业,积极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推动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最后,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管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于X的领导、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驾驭网络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互联网知识学习,深刻认识互联网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走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互联网意识,让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成为互联网工作的行家
里手;另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在互联网中践行群众路线,增强做好互联网领域群众工作的能力。“各级X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②,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好,将网络上的疑难问题处理好,将互联网中可能爆发的舆情消灭在萌芽状态。
X的十八大以来,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发生深刻变革,推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取得丰富的历史经验,形成科学的规律性认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在X和国家战略全局中的极端重要地位,积极吸收借鉴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宝贵经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加强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筑牢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戒骄戒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坚决捍卫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确保国家政权稳定与社会长期和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良好的宣传思想基础和稳定的社会条件。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基本要求与实践路径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玉珠
摘要:意识形态建设是X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在各个时期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作用,与每一时期的ZZ环境、时代主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在:牢牢掌握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提升公众人物正面宣传能力、着力完善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体系,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意识形态建设;X的领导;人民性;凝聚力
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1]43。这一论断充分肯定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作用。意识形态建设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一环,是我们X和人民团结一致、勇往直前的精神根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关乎我国国运的兴衰存亡。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在不同的时期起着不同的历史作用,具有明显的时代感、目标性和使命性。
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
意识形态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作用,契合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时局的改变和环境的变化也会牵引着意识形态建设做出相应调整。我国意识形态的强大优势体现在与时代主题、历史任务和社会发展高度协调,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意识形态反映了ZZ上的认同与思想上的共识。在一个社会中,当每个人有着相似的经历、信仰和价值观,那么这些人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就建立了某种联系,达到了思想上的共识和情感的认同,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共同体意识。建X之初,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中国共产X人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2]435,体现出X的领导人高瞻远瞩, 认识到意识形态建设对国家政权的重要性。他敏锐地察觉到现阶段一切革命问题都离不开中国的特殊国情。毛泽东等共产X人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实际中,提出了“建立红色政权”和“工农武装割据”
的思想,为中国的革命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进一步指导了中国革命。1938年X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被正式提出。1945 年X的七大会议上,“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X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3] 329。这是一次思想的整合反映在ZZ上的认同。这表明毛泽东思想已成为科学的思想指南,使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舶来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正确的。这一时期,中国共产X逐步把握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的意识形态建设起到了重大的奠基作用。中国共产X刚刚掌握国家政权,必须通过意识形态建设整合人们的思想,进而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革命随之进行, 通过铲除封建残余思想和官僚资本主义思想,在思想领域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为了提高人民的文化层次、教化人民的思想,在中国共产X的倡导下,各个地区开始了扫盲教育,教化了人们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三反”“五反”运动,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增强了社会凝聚力。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实现,物质基础有了一定积累,为思想文化领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缺乏充分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X的领导人对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错误,致使阶级矛盾扩大化,没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意识形态建设也出现一些偏差,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束缚,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一时期,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清除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中国共产X在文艺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尤其创造性地提出了“双百方针”,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对国家政局的稳定有着积极的影响。
1978年X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召开,彻底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倾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施改革开放,国内各项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充满生机,意识形态领域也实现了拨乱反正。对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历史作用,X内作出了正确的评价,避免了人们的思想混乱,稳定了大局。面对我
国日益高涨的自由化趋势,1979年邓小平提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X的领导和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从根本上守住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性质,为人们的思想建设注入了“强心剂”。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做得更深更细更实,着力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体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理论指引实践获得成功,印证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引性,成为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思想指南,为人们找准了方向。随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又成功化解了社会上出现的矛盾问题,团结了人心,汇聚了共识,同时也克服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带来的思想冲击。进入新世纪,为了解决现阶段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思想随即产生,从人的角度思考,以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念回应当下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这些新思想、新理论具有连贯性和发展性,既从ZZ角度为国家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又从文化角度凝聚了社会共识。正确的思想引领,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保证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发展。
X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全新的发展,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迈上了新高度。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民主的追求更加强烈。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在这种强劲的发展态势下, 需要有相应的意识形态作为辅助,形成更加强大的社会力量。第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强化。思想根基的不断加强,是大国走向强国的重要标志,也是一种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社会先进文化,将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相结合,为意识形态建设注入思想动力。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对人民有着正面教化作用,团结了人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四,向国际社会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意识形态构建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第五,谋求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世界的眼光建立更多的民族认同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汇集成强大的精神动力, 集中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态势。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意识形态建设需契合世情、国情和X情。在新的历史时期,立足于现实需要,全面把握好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是必然趋势。
二、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时代性,符合当下人们的价值导向,也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遵循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求,占据历史主动,在X的坚强领导下,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建设凝聚力强、领导力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守住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阵地,是中国共产X保持长期执政的必要条件。一方面,中国共产X是我国意识形态的宣传者。习近平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X动手”,“需要多方联动、全员参与”。各级X委和宣传部门在意识形态宣传上要协调好工作任务,做到“两个巩固”,凝聚思想共识、把握大局,将意识形态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在宣传社会主流思想文化的过程中,X员干部承担起先锋带头作用,培养一批专门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队伍作为X的宣传喉舌。另一方面,中国共产X是我国意识形态的建设者。X的绝对领导地位不动摇,人们意识形态就不混乱,可以形成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精力办实事的局面。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变,探索并遵循我们X执政的经验,并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制定并执行相关政策方针。要不断增强X的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能力,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坚强可靠的后盾,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在实际工作中强化ZZ信仰,明确ZZ立场,牢记ZZ站位,消除精神上的懈怠,稳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意识形态问题上要做到旗帜鲜明、激浊扬清、扬长避短、严守阵地,时刻做好与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的准备。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人民代言、为群众发声,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鲜亮的ZZ底色和最厚重的价值底蕴。”[6]思想意志只有最终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性质上,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价值旨归。个体的“人”是最大的变量, 只有稳住人心、顺应民意,才能汇聚无穷无尽的社会力量,形成势不可挡的态势。因此,要筑牢意识形态领域的群众基础,提升人民群众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这就要求X员干部认真履职,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导向。X员干部利用丰富的知识体系教育群众,努力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在满足人们物质富裕的同时也要力求精神富裕,在社会变革中提升自我道德素养。社会主流文化思想最终需要每个个体去认同、理解、遵循。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很大
的提升,会增强对现有社会体制和社会氛围的强烈认同感。在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时,要做到观大局、谋大事、稳根基、聚民心。X员干部时刻坚持以人为本, 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守好民生工程,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时刻关注人民群众思想动态,认真研究各个社会群体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切实感受,有针对性地发布正向引导内容,提高社会主流思想传播效率。人民的主体地位也要深刻地体现在意识形态建设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谋求发展,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意识形态建设奠定牢固的群众基础。
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表明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积极的、正面的意识形态可以转化为庞大的思想力量,带给人们正确的精神指引,传递向上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是在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和主体价值观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反映出一定阶级或者阶层社会关系的价值尺度。主流意识形态更能反映社会文化发展方向,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这要求统治阶级以大众的共识及其自身阶级价值取向为准,构建一种普遍认可的意识形态,让大众在统一意志指导下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从而形成全社会基本认同的公序良俗。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意识形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个民族需要有集中的社会共识作为精神支撑。有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奠基,人们在这种思想氛围的熏陶下,形成相似的、稳定的民族情感。在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的作用下,会更加积极地维护整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我国意识形态凝聚力越稳固, 国家内生动力越强劲,越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我们要善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创新的理论推动实践向前发展,再用新的实践促成新的理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我们要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力量,通过科学的手段将其转化成生动形象的语言、思想, 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
三、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路径
在思想文化建设中,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命运的大事,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团结稳定的大事。意识形态稳固,其他一切工作就拥有坚强的思想指引。新时代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意识形态呈现的新规律和新特点, 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
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凝聚力。意识形态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稳固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 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矛盾冲突的关键所在,意识形态建设必然需要以经济基础作为根基。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生活的品质更为看重,对收入、医疗、教育、住房和环境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第一,意识形态工作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习近平指出:“没有经济安全,文化、教育、社会等领域安全也就无从谈起。”[7]258这表明只有先稳定了经济,积攒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开展其他工作就有了充足的底气。离开经济建设,其他任何事业都会缺乏物质支撑。一心一意发展经济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物质基础。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握文化前进方向,调动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弘扬企业家创业奋斗的精神,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在强大的经济体系支撑下,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享受精神生活,使得人们充分体验经济发展带来的有益成果。
第二,意识形态建设要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习近平指出:“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建设属于其中重要的一环。人们思想安定了,就会脚踏实地为了幸福生活而奋斗。每个人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奋斗一小步,就能推动整个社会前进一大步。经济发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意识形态工作才能更加顺利开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按照发展客观规律和群众实际需求,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人民生活富足,社会自然会呈现安定状态。
第三,意识形态引领着经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习近平强调:“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全X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9]326只有前进的目标坚定清晰,方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朝着既定的方向奋力前进。意识形态建设始终贯穿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经济建设有着重大的引导功能, 保障经济建设不走“邪路”和“歪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在强力推进,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充满了个性化和多元化,更应该用正确的价值观强化意识形态建设,从而使得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精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在弘扬主旋律、展示正能量上,新媒体显示出强大的传播优势,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要利用好新媒体的正向宣传优势,将X的重要文件
和会议精神及时地通过互联网传递给人民群众。同时,在互联网平台要弘扬榜样的力量,发挥公众人物的带头示范作用。
第一,合理有效发挥新媒体作用。习近平指出:
“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X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新闻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弘扬真善美为基本原则。各大社交平台要树立使命感、道德感,输出正确的价值导向,服务于大局。X政部门充分利用新媒体舆论宣传窗口,在微博、、快手、抖音、知乎、学习强国等各大社交平台建立官方媒体账号,优化传播内容,吸引更多用户群体。同时也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重点宣传范围,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播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思想,通过技术手段阻止错误思潮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及时降低非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风险。新型主流媒体需要守好意识形态舆论宣传阵地,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将客观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担当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大任。
第二,公众人物做好示范引导作用。榜样的力量非常强大,可以成为引领社会风气的标杆。公众人物由于在自身行业中取得卓越成就,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们往往可以左右社会舆论方向,影响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判断力。在弘扬社会主旋律和宣传我国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公众人物示范引导作用不可或缺,要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力。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公众人物需要主动承担起与自身流量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在大众面前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做到知行合一。公众人物需努力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并且进行严格的自我约束,自觉接受大众监督,为主流价值观贡献自身力量。
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建设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新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积极借鉴思想ZZ工作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意识形态的各项制度体系。同时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通过制度的力量彰显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目标、社会的道德标准、公民的价值准则。
第一,把巩固根本制度放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根本制度起着顶层决定性、全面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是整个国家所有基本制度的统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 不是突发奇想的主观臆断,而是经过一次次现实考验得来的。坚持这一根本制
度,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个人角度出发,都是正确的选择。不断巩固这一根本制度,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筑牢共同的思想之基,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需注意的是,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同时,要尊重文化差异性与多元性,吸收借鉴各国优秀的文化元素。同时,也要防止我国意识形态被神圣化。需用公正、客观的方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基本原则。
第二,健全互联网意识形态管理制度。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健全的互联网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阻止非主流意识形态或错误思潮的散播,净化网络生态空间。因此,要探索多管齐下的网络治理体制机制,完善互联网信息传播机制,主动赢得舆论宣传的优先权。在互联网管理过程中,针对平台操纵大数据推送有关与意识形态相悖内容的行为给予法律规制,加大对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监管力度。利用好智能算法在互联网上的技术优势,通过技术手段将主流思想文化推送到各大社交平台,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声量。明确互联网监管主体、健全互联网责任机制,对平台上出现的歪曲、攻击我国意识形态的现象实施相应的惩戒机制,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氛围。
结语
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不仅要立足于现实需求, 更要回应时代之问。只有在发展中不断变化,意识形态建设才会更加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的文化环境,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进行的,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新征程需要更具科学性、凝聚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心聚力,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牢固的思想共识。
新时代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部署及其实践路径*
洪向华
【内容提要】新时代新征程,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对X的意识形态工作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在总体规划中强化关键环节以夯实基础、补齐薄弱领域短板、深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蕴价值,从而解答好国内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应对好国际上民粹主义泛滥和大国对抗意识形态攻击显性化的潜在风险。战略部署有没有效果, 关键看落实,要强化战略上的定力、战术上的能力以及创新发展的活力,通过X的能力建设保障战略部署的贯彻执行。
【关键词】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工作战略部署顶层设计
科学的战略部署具有前瞻性,能够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预见未来、引领未来。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意识形态具有可预见性,科学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能够防患于未然。前瞻性地作出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部署,既是我们X长期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形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一环,也是我们X治国理政、推动X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重大成就的关键一招。“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①,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总结成功经验、准确预判未来形势,作出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部署,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工作战略部署的逻辑理路
战略部署原本是战争时期根据我方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方向、战略企图和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态势,作出的力量分配和重心调整,是具有前瞻性、谋划性、总体性的准备工作。进入国家建设时期后,我们X继续发扬这一革命传统,把科学作出战略部署运用到国家建设中,如“五年规划”①的制定、“大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部署,对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防安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战略部署是X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必然会涉及战略上的抉择与部署。虽然在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中较少提及战略部署,但在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中战略部署却是无法忽视的重要
问题。
意识形态工作战略部署的理论逻辑
意识形态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主要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即作为唯物史观基本观点之一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②;二是“意识形态工作-社会意识”,即由专门的“意识形态家”或“意识形态阶层”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对立,使得由各个意识形态阶层构成的上层建筑成为必要,这些阶层的活动不管是好是坏,因为是必要的,所以是好的”③。前者是由事物内部矛盾运动规律决定的内因,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但变化缓慢,可操作性较弱;后者则是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加诸被统治对象的外因,可操作性较强,但其效果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从根本上说,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是化解内部矛盾、对抗外部矛盾。内部矛盾是影响意识形态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外部矛盾往往以内部矛盾的关键环节或薄弱方面作为切入点。虽然具体的意识形态问题具有易变性、不确定性、不易根治的特点,但其总体方向和斗争焦点大多是有迹可循、可预判的,因此,把握意识形态的矛盾运动规律,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前瞻性战略部署,对我们巩固意识形态防线、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具有重要意义。
意识形态工作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
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部署是对当下以及未来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规划,以求应对意识形态形势的变化。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部署贯穿于X和国家事业的诸多关键历史节点和与重大事项相配套的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之中。例如,新中国成立前期,毛泽东同志在X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 从ZZ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作了准备,平稳地实现了X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将“三个有利于”作为政策科学与否的衡量标准,从而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代化发展的要求和原则,有效应对了改革开放浪潮中的潜在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挑战;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有效化解了意识形态领域积聚的风险,团结带领全X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了来自ZZ、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X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
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④。可以说,前瞻性地作出战略部署,是X能够不断克服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不断团结凝聚全X全国人民攻坚克难,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丰功伟绩的宝贵经验。
意识形态工作战略部署的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X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有能力作出并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战略部署。X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团结带领人民,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是X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①的总体定位,点明“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X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②是X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遵循和根本任务,提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③的目标,强调必须占领意识形态红色阵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④等一系列意识形态工作重大战略举措,纠正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歪风邪气,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X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向心力大大增强,为新时代新征程X的意识形态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另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以及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X锻造了一支听X指挥、能打胜仗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如各级X委的宣传部、政工部,各地的出版社、通讯社、X校、高校等,以及富有正义感、使命感自发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X员群众;掌握了一些与意识形态传播相关的关键技术,如传媒技术、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占领了一些重要阵地,尤其是由于长期坚持自主可控的网信事业和对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监管,建立起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性屏障。这些成就使我们有能力、有底气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意识形态工作战略部署。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X作出意识形态工作战略部署的现实境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X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就X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全X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⑤。回顾以往,谋划未来,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厘清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境遇,是准确作出
意识形态战略部署的基线。
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科学的战略部署可以更好地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对意识形态工作时代化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⑥。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框定了时空坐标与历史方位,是习近平意识形态战略思维所照应的客观现实与实践指向。如何在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趋势,守好其本和源、根和魂,始终保持战略清醒、战略自信、战略主动,是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X的意识形态工作实践时代化发展的应然之义,同时也是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的必然之径。因此,要做到在“战略机遇期”善于转“危”为“机”,就需要辩证地看清国际国内意识形态的形成机理与发展趋势,科学谋划意识形态战略方案,并不断调适与优化,使意识形态的力量在知行相济中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共同发展的价值引导力。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大变局”的一个突出表现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使资本逐利的贪婪本质在世纪疫情之下暴露无遗,西方世界长期积聚并掩盖的社会问题呈现爆发之势,使得意识形态形势瞬息万变。前瞻性地作出战略部署,就可以快速精准应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如美国过于依赖金融霸权而造成“产业空心化”,无视工人阶级利益,造成蓝领阶层和中产阶级大量失业和破产;欧洲国家普遍面临长期的经济滞胀、福利危机以及移民问题,使得民众就业率、社会福利水平、社会保障率不断走低,加之俄乌冲突影响,欧洲各国不仅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而且社会不安定因素进一步增加。上述因素导致西方国家民粹主义流行,其与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保护主义、保守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等思潮合流,通过所谓“一人一票” 的普选ZZ制度裹挟政X。西方政X无论是左翼政X还是右翼政X,大多为拉选票而刻意迎合民粹主义,造成严重的ZZ极化和意识形态极化,反精英、反移民、反一体化、反全球化等民粹主义的主要ZZ表现被推向极致。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发展成就在这些西方政X眼中就成为一种“原罪”,它们极力掩盖和肆意污蔑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遮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维护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真相,致使妖魔化中国的声音此起彼伏,夸大意识形态间
差异并将矛盾引导至经济ZZ领域。不难预见,随着“东升西降”态势发展, 西方市民社会的民粹主义和上层建筑的ZZ极化态势会愈演愈烈,而国际话语权“西强东弱”的现状又使西方势力加紧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攻击。
综上所述,新时代X的意识形态工作既面临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未知问题, 又面临国际上民粹主义泛滥和大国对抗意识形态攻击显性化的潜在风险。因此, 面对上述国内外不容小觑的发展形势,必须提高警惕,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易变性、不确定性、不易根治的问题,同时更要作好战略部署,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与稳定性,牢牢掌握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工作战略部署的总体规划
“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①具体到意识形态工作,要强化对意识形态安全影响最大的关键环节以夯实基础,要补齐薄弱领域的短板,并根据国内国际发展态势谋求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突破。
夯实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且复杂的工作,但归根结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我们可以将其工作流程概括为“主体-介体-客体”,进而划分为组织领导层、传导层和受众层三个关键环节。掌握了这三个关键环节,就夯实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第一,基于X的组织架构完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体系。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使意识形态工作没有遗漏和死角,就要依托“中央-地方-基层” 的X的组织架构,不断完善“顶层-中层-基层”的意识形态工作组织领导体系。顶层由X中央统一领导,对意识形态形势作出总体判断,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总体规划,并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代化发展;中层由各地、各级、各类X政机关等具体执行机构组成,依据自身职能和各地现实情况,因地制宜落实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总要求;基层由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的基层X组织以及X员群众中的优秀分子组成,执行X的决议,将X的意识形态工作推进至最后一公里。在面向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组织体系的完善方面,要注意将新行业、新机构、新组织纳入其中,尤其要注重新兴互联网公司基层X组织的建设与管理, 将其纳入X的统一领导体系。
第二,基于新时代新特征新任务构建意识形态工作宣传体系。意识形态工作以宣传工作为核心,是包括组织、理论、资源、人员、渠道、技术等要素的系统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①长期以来,在思想ZZ工作领域,我们X已经培育了一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人才队伍,建设了一批高水准、现代化的意识形态资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适合国情的意识形态工作模式,具备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高水平宣传条件。面对新时代新任务,一是要提高理论宣传的实用性,用“接地气”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问题,让人民群众听得懂、认得清,能够真正认识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二是要提高处理问题的速度,及时答疑解惑,不给敌对势力可乘之机;三是要占领技术高地,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宣传模式,信息技术与意识形态安全直接挂钩,所以必须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手中,避免出现因“技不如人” 引发“有理难辩”的现象。
第三,基于我国群众力量优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建设和管理。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守住、守好、管住、管好阵地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看,意识形态阵地之争就是群众之争、民心之争。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X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②,立足当前形势, 进一步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朝着X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目标。首先,坚持X管媒体的原则, 各类新闻媒体和有关网络传播平台,坚持正能量的总要求,打造风清气正的宣传环境;其次,加强研究阐释宣传X的创新理论重要阵地建设和管理,统一ZZ方向和学术导向,打造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阵地;最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各类出版物、文艺作品的管理,努力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不断丰富和完善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公共文化阵地建设。
补齐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短板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受“物质生产力-生产关系-法律的和ZZ的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短板通常并非仅仅是意识形态工作本身的问题,而是国家在发展与改革中所面临
的问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映射。这些问题既容易引发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也容易成为西方舆论攻击的目标,是维护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的薄弱环节。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高维度深层次问题,应该聚焦于解释问题、化解矛盾、还原真相。
第一,基于问题导向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同样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意味着差异,差异有可能引发仇富心理、犬儒主义等极端思想。因此,加大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暂时性、当下困境和美好前景之间的辩证关系尤为重要。为此,首先,要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中国化时代化,加强对创新理论的阐释,助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站得稳;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话语阐释的针对性,以现实说服力助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说得清;最后,要坚持问题解释的持续性,以宣传持久力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听得见。
第二,基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立体化的监管体系。进入新时代,我们“打响改革攻坚战 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但是,“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①,而啃这些硬骨头,必然会触动一些地区、行业的固有利益格局。改革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中利益受损者的不满情绪往往成为意识形态问题滋生的关键点。对此,要加强监管,构建防范利益受损者暗中破坏的监管体系。一方面,强化X员干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意识,不能对错误言论听之任之;另一方面,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现行规章制度,依法监管、依规监管, 尤其是继续深化互联网参与方式的改革,如实行实名制、显示IP地址等,不让网络成为违法者的藏身处。
第三,构建回击外来冲击的全方位安全体系。西方国家民粹主义的兴起使ZZ叙事极化愈发显著,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入侵也由潜在渗透转向正面攻击。不难预见,在国家力量对比“东升西降”的大势之下,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交锋”将愈发尖锐。对此,首先,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怕事、不信邪, 以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应战一切歪风邪气;其次, 要坚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回击谎言最有效的武器就是事实,提升中国成就宣传力度,特别是脱贫攻坚、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等具有国际共识
的成就,同时揭露西方社会种种乱象的根源;最后,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②。
深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蕴价值
X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决定着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与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中心任务,意识形态工作要深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蕴价值, 对内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挖掘实践价值,对外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挖掘世界价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境界。
第一,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教育功能。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方位实现,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与智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佳方式。意识形态工作是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社会型教育,一个人接受了某种意识形态,就会不自觉地成为该意识形态的践行者和教育者。因此,发挥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教育功能,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论成果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根基;其次,要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与意识形态工作基层化、意识形态教育普及化相结合,要从不断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汲取养分;最后,要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并能够在具体实际工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二,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共识。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安全、发展、逆全球化等不确定性问题,人类的发展需要寻找新的答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秉持“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①的价值观,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华大地的不断实现,为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的新形态,也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抓住历史机遇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首先,要加强话语资源建设,不仅要提升官方话语传播能力,还要借助民间资源,尤其是用好互联网出海的契机,借助多种渠道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②;其次,要强
化话语转化能力,讲好中国故事要尊重世界各国历史文化,从话语受众视角实现话语转化,让世界人民听得懂、听得进、听得好中国声音;最后,还要强化与西方话语的斗争意识,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赢得斗争,用中国成就的事实戳破西方话语的虚假本质,维护中国形象,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之理论本真。
第三,开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境界。自20世纪末苏联解体之后,“历史终结论”、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横行,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影响力,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长期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世界意识形态领域“西强东弱”的态势正在逐步改变。“两个大局” 交织之下,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开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面发展新境界。首先, 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总结X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断跟踪世界意识形态前沿动态,推进意识形态工作指导理论创新发展,为各条战线上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支撑;其次,系统全面总结X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坚决与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编造谎言、攻击谩骂、威逼利诱等惯用伎俩划清界限,形成科学、正义、成熟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最后,制定“以我为本,面向世界”的意识形态发展规划,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扬帆远航。
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战略部署的落实能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我们的行动、考验我们的能力”③。意识形态工作战略部署能不能执行、有没有效果,关键要看落实,而能否落实的核心是落实能力的提升。
第一,落实战略部署要有持之以恒的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战略的稳定性,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要随意改变。”④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清晰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形势,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整体规划、长远规划、战略规划,逐步推进、分层落实,最终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踏上新征程, 要持续深化并完善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系统性、整体性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同时,完善意识形态制度建设,制度的强制力可以为战略定力提供保障。要坚持制度建设,宏观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微观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明确主体责任,健全管理体系,权责明确、赏罚分明,理顺从顶层到基层的工作脉络,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体系。
第二,落实战略部署要有攻坚克难的能力。在硬实力方面,要加大对意识形态工作相关硬件资源的建设力度,这不仅包括与意识形态工作直接相关的出版、宣传、教育等资源,还应该包括广义上与意识形态工作相关的资源,如各行各业的先进企业、杰出人才,支持他们作为、鼓励他们发声,以建设之成就驳斥敌人之污蔑,以问题之真相还原事实之本真。同时,提升能力还要讲究策略。无论是我国改革发展中利益受损者的不满情绪,还是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攻击,归根结底都是企图将意识形态问题扩大化,将其引导至ZZ经济领域, 以实现阻碍中国发展进而从中牟利的险恶用心。所以,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抓矛盾,以解决主要矛盾为遵循,防止意识形态问题扩大化;抓变化,找到新旧问题之间的联系,心中有数,脚下有路;抓联系,用联系的方法辩证看待不同领域、不同维度的问题,抓住关键,直击要害;抓区别,在实践中要分清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面对群众时要采取说理解释、批评教育的方式,帮助群众认识问题、改正问题,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践行者。
第三,落实战略部署要有创新发展的活力。话语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也是意识形态构成中最具创新活力的要素。从书籍、报刊、广播、电视一路发展至互联网,尤其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话语的创新速度之快,让人应接不暇。这种形势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随之发展,不断创新话语内容、掌握话语渠道、研究传播机理,并要推动国际话语传播创新发展,遵循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抓住西方话语的痛点,用“非对称”的方式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实现话语突围,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所谓“非对称”,就是要区别于西方话语的传播模式,采取多主体、多向度、多维度的模式:既要有官方话语,也要有民间话语;既要中国人民说,也要外国人民说;以共同的话语凝聚共识,用中国话语阐释、解决思想领域面临的困惑问题,以系统性的中国方案打破西方话语体系霸权模式。此外,还需要在技术上进行创新。话语的传播直接受技术条件制约,技术优势直接影响话语优势,尤其是大数据、智能推送等技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意识形态工作模式。因此,必须加大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投入力度,以技术优势创造意识形态工作优势。另外,还要推动文化产业创新。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有助于拓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传播渠道。我们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理论内核,打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强大文化产业。
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客运分公司X委工作部副部长 王硕
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X的宣传思想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国有企业作为X的执政之基、国家经济支柱,是X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高度的ZZ使命感、责任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不断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深刻理解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X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X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2016年10月,在全国国有企业X建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使国有企业成为X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坚决贯彻执行X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命脉主体,是我们X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也是我们X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新时代下,国有企业必须以高度的ZZ使命感、责任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充分认识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各种思想交融交锋,价值观念多元多样。敌对势力挖空心思利用多种手段散布有害信息,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千方百计遏制我们发展,破坏我们稳定。北京作为首都,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每一项政策部署,每一个宣传阵地,都可能受到国内外关注, 被一些人利用,进行歪曲、恶意解读,造成恶劣的ZZ影响。
在这种形势下,国有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受着强烈冲击,国有企业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很多改革举措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有些矛盾若不及时解决或得到有效疏导,就会产生敏感话
题或爆发危机事件,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声誉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提到事关企业兴衰、企业发展、企业稳定的高度,在巩固中提高,在改进中加强,要敢于在意识形态领域旗帜鲜明地举旗亮剑,为国企全面深入改革发展树好“魂”、掌好“舵”、正好“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不断提升做好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
深化理论武装旗帜鲜明讲ZZ。要注重发挥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头雁效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强化ZZ理论学习、主题教育等形式,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ZZ觉悟和ZZ把握能力,增强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形势,增强服务大局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使领导干部自身强起来,不断推动企业意识形态整体工作水平和实效性。抓好职工群众思想教育,用好“学习强国”“公交云课堂”“国资E学”等载体平台,通过X课、主题X日活动、外出参观学习、知识竞赛等灵活多样的载体,强化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切实增强企业X员干部职工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凝聚起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合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
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一要建立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X的建设和落实全面从严治X责任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X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目标考评,与经营生产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二要把年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作为重要抓手,结合本单位情况进一步完善细化, 让各层级、各专业有据可依,更好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宣传部门在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先让自己强起来、硬起来,拓展主阵地,壮大主力军,掌握主动权,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三要严格会商研判等制度机制落实,按时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意识形态专项检查。并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点项目纳入民主测评、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中。四要强化对X务工作者、网评员关于舆情分析管控与应对培训,筑牢意识形态堤坝。在考察领导干部时, 注重了解考察对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五要建好管好各类线上线下阵地,严格落实企业新闻宣传纪律,主动占领舆论高地,把牢ZZ关、政策关、
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声量。努力做好上乘的宣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企业员工号、宣传栏等的阵地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形成讲ZZ、顾大局, 自觉唱响主旋律、主动扛起大担当的企业主平台。发挥好宣讲员队伍的作用, 不断增强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本领,通过讲好企业改革发展、职工爱岗敬业等方面的动人故事,让干部职工产生共鸣,凝聚奋进力量。发挥X员、劳模先进作用,密切关注职工群众思想动态,围绕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精准引导,发出积极正确的观点,宣传正能量,同时妥善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总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胸怀大局, 坚定信念,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为创建一流企业、服务国家和首都战略引领正确航向,提供坚强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应对西方打压、干涉、制裁的意识形态经验及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朱继东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多次对中国进行打压、干涉甚至制裁,企图污名化、妖魔化甚至打垮中国。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打压、干涉、制裁,中国共产X毫不畏惧、沉着应战,在一次次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伟大斗争中取得了一次次伟大胜利,在意识形态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天,中国面临以美国为代表的某些西方国家不断打压、围攻,深刻总结这些经验,对我们不断增强全X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真正做到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帝国主义;打压;意识形态;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强全X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1]27这是在中国面临以美国为代表的某些西方国家不断打压、围攻,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今天,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重要遵循。新中国成立以来, 敌视、仇视社会主义中国的美国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多次对中国进行打压、干涉甚至制裁,并且大部分是美国牵头策划、组织实施的。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打压、干涉、制裁,中国共产X领导中国人民决不屈服、坚决反击、科学应对,在一次次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伟大斗争中取得了一次次伟大胜利, 在意识形态方面积累了应对西方打压、干涉、制裁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等领袖同志高度重视、亲自指挥,X中央多措并举、以上率下,通过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凝聚起全X、全国人民应对西方打压、干涉、制裁的磅礴力量
X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X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ZZ领导力量。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打压、干涉、制裁,新中国彻底告别了旧中国软弱、忍让、妥协甚至投降的做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袖同志高度重视、亲自指挥,X中央通过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有力举措凝聚起了全X、全国人民应对西方打压、干涉、制裁的磅礴力量。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国家的威胁、打压、干涉,X中央、X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中共中央1950年10月26日发出由毛泽东主席审阅修改、周恩来总理审定签发的《中央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中要求: “我全国人民对美帝国主义应有一致的认识和立场,坚决消灭亲美的反动思想和恐美的错误心理,普遍养成对美帝国主义的仇视、鄙视、蔑视的态度。”[2] 139随后,中共中央又在11月2日发出《关于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指示》。1951 年2月18日,中共中央ZZ局扩大会议就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行抗美援朝宣传教育运动作出部署。在领导全国人民的对美斗争中,毛泽东同志更是亲自指挥, 并亲自动手进行反击。1950年11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胡乔木同志撰写、毛泽东同志亲自审阅修改批示的《为什么我们对美国侵略朝鲜不能置之不理?》社论。11月8日,毛泽东同志亲笔审阅修改的新华社消息《在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参加下朝人民军获重要胜利十一天歼敌六千收复广大地区》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这些文章不仅全面阐述了我国为什么在面临恢复国家经济建设的艰巨任务和巨大战争风险的紧要时刻必须坚决进行抗美援朝反对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而且有力推动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针对联合国11月14日通过成立“朝鲜停战三人委员会”决议一事,毛泽东同志深夜审阅修改了邓拓同志撰写的人民日报社论《评所谓“在朝鲜停战的建议”》并在12 月17日发表,对我国与美国进行外交和ZZ斗争的方针和指示精神作了充分表述,有力地揭露了美国玩弄“停火”阴谋的真正意图。此外,X中央根据事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和我国的反制措施,及时调整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和主题,根据朝鲜战场局势和我国军事、外交等工作作出《关于进一步普遍开展抗美援朝爱国运动的指示》、《关于组织赴朝慰问团的决定》、《关于反对美帝细菌战的宣传应注意事项的通知》等指示和决定,使意识形态工作更好地发挥出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增强信心的作用。
1989年春夏之交的ZZ风波发生后,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打压、干涉、制裁,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这场风波迟早要来。这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了的,是一定要来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3]297。当时,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掀起反华浪潮,纷纷宣布对华“制裁”,中止部长级以上政府官员往来、暂停对华武器出口、中止或推迟对华提供援助和贷款等,唱衰中国的论调不绝于耳,西方媒体根据道听途说和主观猜测制造片面夸张歪曲的报道,等等,企图在世界上排斥中国、孤立中
国、围剿中国。邓小平同志对ZZ风波后的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战略作了科学判断:“对于国际形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4]3211989年7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会见出席我国第七次驻外使节会议的全体代表时发表讲话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用事实来澄清某些西方舆论机构所制造的谣言。
11月,针对ZZ风波平息后的形势,X中央提出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正确、充分地发挥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这一切对统一认识、凝聚共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创造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越来越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中国越来越强大。但以美国为代表的某些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强大, 千方百计试图破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2018年以来,从当时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到今天的美国总统拜登,美国政府不仅采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等措施, 利用国家力量对中国产品多次加征关税从经济上打压、制裁中国,而且在国际上对中国发动一次次意识形态进攻、围攻,不仅严重危害着中国的发展壮大, 也极大祸害了全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60面对这一切,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多次作出批示、指示,而且多次在重要讲话、文章中引导全X、全国人民清醒认清美国本质,更加自信地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通过进一步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引导全X、全国人民看到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东升西降的趋势,更加坚定不移地办好自己的事情,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更加坚定不移地在全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真正做到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使得全X、全国人民更加热爱X、热爱祖国,更加自信、自强。
二、把青年人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广大师生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点, 通过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工作使得广大师生特别是高校师生成为应对西方打压、干涉、制裁的重要力量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X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X的科学
理论武装青年,用X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71多年来,我们X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一直坚持把青年人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广大师生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点, 在一次次应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打压、干涉、制裁的斗争中,通过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使得广大师生特别是高校师生更加和X同心同德,并自觉行动起来,成为应对西方打压、干涉、制裁的重要力量。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0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新华通讯社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报道应注意问题的指示》要求通过“约请民主人士、学者、教授讲演,由留美学生现身说法,劳动英雄在群众中作通俗的鼓动”[2]154等方式发动群众控诉美帝暴行,大大激发了广大师生乃至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反美斗志。在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发动、组织下, 各高校、学联和共青团组织相继发表宣言支持抗美援朝,抗美援朝宣传教育在学校特别是高校中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各高校不仅普遍地通过座谈、讨论、讲演、集体学习、黑板报、文艺演出等方式在校内开展抗美援朝宣传教育,更积极走出校门深入群众,开展形式极为多样、内容极为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北京高校学生深入工厂、学校、街头,通过讲演、广播、快板、相声、拉洋片、漫画、莲花落、花鼓、活报剧、舞蹈、腰鼓及秧歌表演等方式进行宣传; 四川高校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队,轮流下乡宣传;东北高校师生不仅积极开展宣传教育,而且组织师生进行战勤筹备和训练等。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关于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发出后,各高校积极响应,不仅积极筹款,还利用课余时间和实习主动创收。不仅学校内各种反美反帝、抗美援朝宣讲等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而且很多师生走上街头控诉美帝暴行、宣扬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事迹、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美援朝,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989年春夏之交的ZZ风波发生后,邓小平同志直面改革开放中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系列问题,警醒大家:“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ZZ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4]306X中央更是有针对性地把高校作为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点,1989年7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教委《关于当前高等学校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认真做好团结、依靠、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加强思想ZZ教育,团结绝大多数学生”,“各级
X委、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高等学校工作的领导,把坚定正确的ZZ方向放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5]434,等等。7月14日,江泽民同志在同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工作会议的部分同志座谈时指出,高等学校的领导今后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理直气壮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青年学生加强思想ZZ教育。他强调,不少青年这几年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很大,而我们又放松了对他们正面的思想教育,致使他们产生一些错误看法,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对此,我们必须加强马列主义教育,既要讲理论,又要摆事实,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只有坚持共产X的领导, 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国家才能兴旺发达。9月29日,他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力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加强和改进思想ZZ工作,坚持不懈地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对共产X员、共青团员和先进分子还要经常进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去指导理论、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部门的工作,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阵地。”[6]20-21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ZZ方向”[6]21。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大大扭转了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软弱、涣散的不力局面。
特别是以学习X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全国上下全面整顿意识形态工作。教育系统开展X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和座谈,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加强学校思想ZZ工作的责任意识。高校在X委主持下,对全体学生进行集中和高质量的ZZ形势教育。共青团中央决议要求各级团组织把认真学习贯彻X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任务引导青年坚定ZZ信念、坚持正确方向。经过整顿和反思,高校思想ZZ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新的扩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共X史的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得到加强,以中国近代史、社会主义必然性、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经济资源和人口问题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为主要内容的国情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更加关注青年的思想动态,更加贴近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际。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加强、思想战线的稳定,促进了我国的ZZ稳定和社会稳定,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和适应力,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新时代,面对美国的打压、干涉、制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通过大力加强高校思想ZZ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自觉与X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仅
善于通过摆事实、作比较、明道理、树信心的方式对广大师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在课堂内外将西方反华势力对我国封锁、制裁、干涉与我国有理、有利、有节的反制作比较,将西方反华势力对我国的诋毁、抹黑、恶意攻击与我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人民团结的实际情况作比较,将西方反华势力鼓吹的反动口号、“空头支票”、虚伪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发展观、价值观、治理观作比较;而且用鲜活的事实和真实的案例、素材增强思想ZZ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引导广大师生更加爱国爱X爱社会主义。如2019年香港爆发“修例风波”并演变成一场危害社会安全稳定的乱港暴乱后, 内地高校学生纷纷谴责暴力行为,谴责外部势力插手香港事务,表达了对香港特区政府依法施政、香港警察严正执法的支持,对香港尽快止暴制乱、恢复秩序的期待,对共同守护香港繁荣稳定的信心。同时,引导在内地高校读书的香港学生也以亲身经历说明X和国家对香港青年的关心与爱护,一些学校通过组织内地和香港学生的交流活动,如齐唱爱国歌曲、开展征文、举办读书会等方式进行爱国教育,相关报道经媒体转载频上“热搜”,在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中也起到弘扬主旋律、增强正能量的积极效果。国家也高度重视港澳台学生的思想ZZ教育工作。在制度层面,教育部港澳台办公室发出的教港澳台〔2016〕96号文件将对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提高到了思想ZZ课的高度,并计入学分。教育部港澳台办公室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建立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学习线上平台,在线上平台开设我国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国内外热点问题专题课程,提供学习资料,进行宣传宣讲,通过系统学习教育,提高港澳台学生对国情的认识,培育对国家、社会、民族的认同感。在组织层面,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在《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中将“加强港澳台学生工作”写入改革举措第一条,提出要着力提升港澳台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对祖国的归属感, 更加拥护“一国两制”,共同促进国家统一,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学联学生会组织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加强与港澳台学生和学生组织的联系交流。在实践层面,通过设立“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与内地开展“时代精神耀香江”系列交流活动、组织《基本法》学习活动、组织“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等, 以爱国主义教育香港青年,增强他们对国家意识和国民身份的认同。中美贸易摩擦、疫情防控期间,各高校采取多种方式主动设置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对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依托“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讲解分析;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学生社团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学习
研讨,学生X团组织开展专题学习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辨别是非、去伪存真, 正确认识世界大势、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厚植爱国情怀,增强了青年学生的ZZ敏锐性和ZZ鉴别力,巩固了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与境外势力的干扰与渗透以及维护国家安全与人民利益的思想防线。
三、善于利用通俗化大众化的传播形式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善于通过各类媒体、阵地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集中大量开展宣传鼓动, 激发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 44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新闻媒体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和各种势力争夺的重要阵地,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高度重视、努力抓好新闻舆论工作,善于利用通俗化大众化的传播形式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善于通过各级X媒为代表的各类媒体、阵地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集中大量开展宣传鼓动,更好地激发起全国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应对西方打压、干涉、制裁的强大力量,是我们的宝贵经验之一。
抗美援朝期间,X指导新闻媒体发挥了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其他宣传报道方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1950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运动的指示》中要求:
“为了使全体人民正确地认识当前形势,确立胜利信心,消灭恐美心理, 各地应立即展开关于目前时事的宣传运动。”[2]139从“美国是中国的敌人”、“美国是全世界的敌人”、“美国是纸老虎”[2]140-141三个方面揭露美国近代以来对中国的侵略和欺侮,通过揭露其国内矛盾丛生,在ZZ上、道义上不堪一击等方面来揭示中国必胜、美国必败。《人民日报》、《新华月报》、
《学习》等重要舆论阵地都开始以大量篇幅报道朝鲜局势的变化和国际社会的反应,刊载全国各行各业人民群众抗美援朝意愿的来信和表态。1950年11月,
《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新华通讯社关于报道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内容的指示》和《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新华通讯社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报道应注意问题的指示》接连发出,为进一步通过加强宣传鼓动工作提高各阶层广大群众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和各界人民的ZZ觉悟作出了比较仔细到位、切实可行的指导。特别是《人民日报》1951年4月11日发表作家魏巍同志的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大大感动、鼓舞了全国人心,激发起全国人
民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强大的爱国力量。毛泽东同志批示印发全军,周恩来同志赞扬这篇文章“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7]246。此外,全国还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宣传鼓动方法,以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和部队讨论为主,运用广播录音、报刊、宣传册、开会传达等方式,以及墙报、专题讲演、街头宣传等方式,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积极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事迹,在全国持续营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良好氛围,也极大教育、鼓舞了全国人民。
针对1989年春夏之交的ZZ风波暴露出来的系列问题,1989年7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提出“要从深层解决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必须在理论研究、理论宣传、理论批判上下功夫”,“要坚决、妥善地整顿宣传舆论阵地”,“各级X委要切实加强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X委一定要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X委书记要亲自抓,经常抓”。7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强调“在X的全部工作中,宣传思想工作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够一贯,思想ZZ工作极为薄弱,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坚决加以改变”[8]149。“要围绕中国究竟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不要坚持共产X领导,下功夫解决深层的思想问题,充分认识这场关系X和国家生死存亡的ZZ斗争的严重性,充分认识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妄图通过‘和平演变’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危险性,充分认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
[8]151X中央领导、组织了以《人民日报》等各级X媒为代表的新闻媒体大力开展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和平演变等为主题的新闻报道、评论解读、理论阐释等,教育部主管的学术理论刊物也积极参与进来,起到了良好效果。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新时代,我们不仅积极组织各级X报X刊X台对西方打压、干涉、制裁中国的行径进行揭露,而且积极主动利用各级各类新媒体阵地共同与西方进行斗争,并发动广大爱国网民一起加入进来汇聚起强大力量。如在香港暴乱期间,主流媒体和政府机构通过社交网络和音视频平台,多角度高密度发布香港警察严正执法、香港各界拥护“一国两制”谴责暴行的新闻及揭露香港分裂势力与西方反华势力阴谋的报道,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效果。在美国利用国家力量对中国产品多次加征关税从经济上打压、制裁中国以及利用新冠肺炎疫情造谣抹黑、栽赃中国时,《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
积极予以回击,揭露美国逆全球化、霸权行径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牢牢掌握X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1]43就是告诉全X,一定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人才建设、队伍建设,大力加强新闻从业人员、新媒体运营人员等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警惕资本影响、操纵舆论,在进一步弘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中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四、积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国际国内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 通过民主X派、社会团体、友好国家和国际友好人士宣传中国的正义立场、主张、行动,汇聚更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心是最大的ZZ,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1]39统一战线是我们X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战线更为重要。面对西方的打压、干涉、制裁,我们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积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在国际国内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不仅通过民主X派、社会团体等在国内更好地团结、引领各界群众,而且通过友好国家和国际友好人士宣传中国的正义立场、主张、行动,在汇聚更多力量中夺取更多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0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简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成立,这个各民主X派和各界人士积极参加全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的统一领导机构是一个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重要团体。
1951年2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普遍开展抗美援朝爱国运动的指示》,要求在各阶层人民中广泛进行时事教育,开展各种慰劳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活动,在全国各地各界人民中普遍推广订立爱国公约。1950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提出使抗美援朝运动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普遍发展,在已经展开大规模抗美援朝运动的大城市中,要使这一运动转入反对美国侵略的有系统的思想教育上来。1951年1 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组织赴朝慰问团的决定》,组织全国性的慰问团赴朝慰问在朝鲜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以鼓励前线士气,并扩大抗美援朝宣传;慰问团要向各方面广泛地宣传我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英勇善战以及美帝外强中干、美帝罪行等情形,以提高人民反帝的决心和胜利的
信心。1951年到1953年,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连续组织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成员包括全国各领域各方面代表,大批优秀文艺工作者赴朝慰问演出。慰问团回国后,又分赴全国各地,运用广播录音、报刊、宣传册、开会传达等方式,广泛宣传志愿军战功,宣传英雄儿女感人事迹。
我国各民主X派也积极行动起来发表联合宣言,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中央在作出出兵朝鲜的重大决策前,及时与各民主X派和无X派民主人士代表进行座谈,征求他们的意见。1950年10月24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专题讨论抗美援朝问题,周恩来同志作《抗美援朝, 保卫和平》的报告。与会政协常委、各民主X派和人民团体负责人及无X派民主人士一致同意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援朝。11月4日,中国共产X、中国国民X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人民政协无X派民主人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X、中国致公X、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联合发表宣言,在第二天的《人民日报》上发表, 表示“誓以全力拥护全国人民的正义要求,拥护全国人民在志愿基础上为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任务而奋斗”[9]457。接着,全国各界人士纷纷表示, 热烈拥护《各民主X派联合宣言》,决心尽最大努力坚决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中国国民X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等都建立了捐献运动委员会,积极进行捐献工作。许多爱国民主人士、工商界人士、宗教界人士积极捐献飞机大炮,慰问伤病员和烈士军属, 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的斗争。如上海、北京工商界人士先后各捐献飞机404 架、43架,天津工商界人士捐武器代金可购买战斗机100架和坦克1辆、大炮3门、高射炮1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以个人义演所得各捐献飞机1架,民建中央副主席胡厥文不仅将自己资财捐献国家用来抗敌,还将儿子送到朝鲜前线直接参加战斗。北京工商界发起了工商界巩固经济战线的爱国公约运动,号召搞好劳资关系,搞好生产,保证税收,加强城乡物资交流,协助政府稳定社会秩序。并且,这一运动被迅速扩展到全国,不仅积极推进了工商业生产,而且保障了物价没有发生大的波动,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战场。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大批优秀诗歌、杂文、戏剧、电影、报告、小说、绘画,用优秀的作品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
1989年春夏之交的ZZ风波之后,面对西方的挑唆、破坏,各民主X派坚定地选择了和中国共产X站在一起,在中国共产X领导下共克时艰。
1989年12月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X领导的多X合作和ZZ协商制度意见》进一步规定:各民主X派是接受中国共产X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X,是参政X。在中国民主建国会推动下,1993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建议的宪法修正案, 在中国根本大法中庄严地规定:
“中国共产X领导的多X合作和ZZ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10] 107民主X派积极团结引导各自联系的人士投身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更加重视统一战线工作,不仅明确了民主X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X的定位,而且形成了大统战的工作格局,推动统一战线人士在揭露美国本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美国对中国经济的打压、制裁和意识形态围堵等,各民主X派积极献言献策、尽心尽力,并努力利用各自优势在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在全世界范围内构建更广泛的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心是最大的ZZ,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1]39 进一步下大力气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采取更强有力举措在全世界范围内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更强大的磅礴力量。
五、坚持敢于斗争、立破并举,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旗帜鲜明开展舆论斗争,通过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谎言丑行进行坚决彻底的揭露批判, 增强战斗力量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X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X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面对西方的打压、干涉、制裁,我们X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时一直坚持敢于斗争、立破并举,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开展舆论斗争,深入透彻地进行揭露批判,引导人民看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谎言丑行及其本质,进一步增强了战斗力。
抗美援朝期间,《人民日报》不仅发表《为什么我们对美国侵略朝鲜不能置之不理?》、《美国在历史上怎样侵略中国?》、《评所谓“在朝鲜停战的建议”》、《中国人民志愿部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意义》等多篇有重大影响的社论,有力揭露了美帝国主义的本质,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而且把《保卫世界和平》专刊改名为《抗美援朝》专刊出版。在人民日报社的带动下,全国越来越多的媒体积极行动起来,在大力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事迹的同时,积极主动开展对美舆论斗争,在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立破并举中赢得了主动。
1989年春夏之交的ZZ风波后,我们X及时纠正意识形态工作的失误,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理直气壮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展对美舆论斗争。1989年11月,针对ZZ风波平息后的形势,X中央提出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正确、充分地发挥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在X中央领导下,中央各大媒体组织了一系列针对美国的批驳文章,特别是《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系列社论等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X中央坚持立破并举,在广大X员干部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共X史的学习教育,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重视。思想教育制度和工作方法得到恢复和改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以及遵纪守法的教育得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加强、思想战线的稳定,促进了我国的ZZ稳定和社会稳定,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和适应力。
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率先垂范下,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如在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及旗下新媒体密集推出大量及时和立场鲜明的报道、访谈、评论,如《人民日报》以“必将失败”、“可以休矣”、“看清美国某些政客真面目”为题的系列评论,新华社“新华国际时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国际锐评”等,这些“中国声音”旗帜鲜明地揭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我国污蔑抹黑、造谣生事的言行,宣示我国“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信心和底气,起到了批驳谬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发布政府白皮书,是我国表达原则立场、进行政策宣示、引导国际舆论的重要方式。在新时代对美斗争中,我们陆续发布了《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与人权保障》、《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关于中美
经贸磋商的中方立场》、《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等白皮书,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实现了立破并举,对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注重把对内对外结合起来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积极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通过主动引导国际舆论、大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整体力量。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对内对外的意识形态工作从来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只有把二者真正统一起来才能夺取更大胜利。面对西方的打压、干涉、制裁,我们X注重把对内对外结合起来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不仅有针对性地在国际上进行反击,而且积极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通过主动引导国际舆论、大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了我们在较量中的整体力量和水平。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1950年12月22日,就联合国14日通过成立“朝鲜停战三人委员会”决议一事,周恩来同志发表经毛泽东同志修改审定的声明,揭露美国政府企图借此取得喘息时间、准备再战等意图。美军入朝后,“美国之音” 加大对华广播力度,每天十几个小时分别用汉语普通话和广州话、厦门话、上海话、客家话、潮州话以及藏语广播,开展战时心理战。针对“美国之音”和美国其他新闻机构进行侵略战争的宣传煽动和颠倒黑白,1951年1月至1953年7 月,我国对外广播开办《对侵略朝鲜美军的专门英语节目》,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欺骗宣传,阐明我国抗美援朝的正义立场和主张。这个节目曾通过播送战俘的录音,揭穿美国和李承晚集团所谓朝中方面“虐待”战俘的谎言。1952年,对外广播还曾在12天之内播出美国战俘的19个供词,证明美军在朝鲜战场使用了细菌武器,从而在世界人民面前揭露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虚假宣传,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对新中国的理解、支持。
1989年春夏之交的ZZ风波之后,针对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掀起反华浪潮特别是其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1989年7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会见出席我国第七次驻外使节会议全体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外宣传工作, 用事实来澄清某些西方舆论机构所制造的谣言。我国外交部及其他部委外事部门采取发表谈话、发表声明、约见驻华大使等方式,严正谴责西方反华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如7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对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关于中国的声明的谈话;7月19日,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发表《关于美国国会通过制裁中国
的修正案的声明》;7月22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发表《关于美国国会通过制裁中国的修正案的声明》等。此外,其他有关部门也大力加强对外宣传、积极主动进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
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指挥下,我们X更加努力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特别是在中美斗争中主动引导国际舆论,努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如在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通过发布《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和《关于中美经贸磋商的中方立场》白皮书,详细介绍中美经贸关系事实和经贸磋商情况,揭示美国政府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霸凌主义行为,系统阐明和宣示我国立场,展示中国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和意志。有理有利有节地回应了国内外舆论关切,向世界展示我国“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的形象,不仅稳定了国内一些群众的愤怒、忧虑、焦虑等负面情绪,也给受贸易战影响的动荡低迷的世界经济服下一颗“定心丸”。在抗疫斗争中,面对美国政客不断在公开场合侮辱、攻击、诋毁中方的防疫努力乃至抹黑、栽赃中国, 我国的外交部发言人、驻外大使纷纷加入到意识形态斗争队伍中来,对美国故意借新冠病毒攻击、抹黑、诋毁等污名化中国的行径有理有据地进行回击。一系列反击形成了舆论声势,是一次成功的集体反击,在国际国内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并且,中国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的类似反击此后多次上演,并与国内意识形态斗争形成较好的配合,让国内外不少人刮目相看。这也启示我们, 在日益复杂的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面对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的造谣、攻击、抹黑等,一味防守、妥协、委曲求全、一忍再忍只能导致我们更加被动甚至招致更大的屈辱和失败,必须要敢于坚决反击、善于主动出击,并且要国际国内密切配合,这样才能在国际舆论场上占据主动,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取得更多更大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46指出了我们今后努力的重点,一定要多措并举加强国际话语权和话语体系建设,更加努力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并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揭露美国的霸权行径、丑陋面目、邪恶本质,赢得全世界越来越多人发自内心地为可信、可爱、可敬的新时代中国加油、点赞。
延边州乡村意识形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共延边州委X校 赵异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乡村意识形态建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延边州乡村意识形态建设主要面临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不足、乡村意识形态建设条件有限等风险挑战。延边州乡村意识形态建设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抓好村X支部领办合作社;紧紧依靠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发挥“1带n”包保工作机制作用;严格依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关键词】意识形态风险;乡村意识形态建设;村X支部领办合作社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X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吉林省第十二次X代会报告强调:“思想ZZ教育要 进社区、进农村、进青少年心中。” [2]乡村意识形态建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加强乡村意识形态建设,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是汇聚乡村治理力量的需要,是夯实X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需要。
一、延边州乡村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领域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意识形态建设呈现积极向好态势。过去出国打工群众回国后都说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好,但现在通过一系列对比,比如,我国人民生活质量获得了显著的提升,中国是世界上抗击新冠疫情最成功的国家,外国政府将灾民安置在集装箱里而我们受灾群众住在政府为他们盖的新房中等等,认识到还是社会主义好、共产X好。当前全州乡村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生活富足、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景象。但同时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一些风险、挑战,必须加以关注。
调查发现除直接主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同志外,不少乡村X员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存在一定的轻视倾向。他们总感觉意识形态工作看不见摸不着,不如经济建设、ZZ建设、社会建设重要,甚至不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另外,部分同志意识形态工作“抱负”不高。不少村书记把完成上级布置的宣传任务、村里没有邪教组织、拆除了村民私自安装的卫星地面接收器、没有反X反社会主
义言论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最高标准。把意识形态工作的底线作为工作高线, 这一态度导致意识形态工作动力不足。
人力不足。调查发现,无论是镇X委还是村X支部,都没有专职意识形态工作人员。特别是缺少专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人员及技术,难以制作出新媒体那样有影响力、能上热搜的宣传作品。
意识形态工作吸引力、凝聚力不足。不少村民不喜欢参加意识形态建设,部分村民精神生活贫瘠、精神空虚,常常用刷抖音、打麻将、打扑克等方式度过空闲时光。更有甚者,甚至发生贫困户收到政府发放的慰问金、慰问品后,立即转身把这些东西捐赠给教会等现象。
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缺少专职专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人员及技术,加之网络信息传播点多、面广、速度极快,难以及时发现风险点。等到发现了,影响面已经很大了。而且有些网络谣言虽然已经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损害、违背社会道德,但又没有达到触犯法律的程度,处置起来缺乏有效手段。
乡村意识形态建设者意识形态素养有待提升。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乡村意识形态工作人员对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安全的含义、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的意义,以及如何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不甚了解。
创新能力不足。乡村意识形态工作者多数受教育层次不高,难以创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他们对X的理论、政策理解不够深入,宣传上级精神难以讲深、讲透、讲通俗,影响了周围群众对X的主张的接受质量。
一位乡镇宣传委员指出,乡村意识形态工作只能做到宣传舆论引导,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意识形态工作多数是开开会、读读文件、发放慰问品等, 较少组织文艺活动,意识形态活动层次较低。
不少村书记和宣传委员反映,抖音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负能量的言论、甚至是歪曲中央政策的解读。例如有的抖音出于吸引观众、赚取流量的目的主观猜测中央文件、并将文件错误地解读为政府给老人或农民发放某种补助。一些村民信以为真,到村委会索要补助。制造了工作麻烦,增加了工作量,甚至影响了X群、干群关系。
目前全州农村“空心化”现象非常突出。村里人口非常少,且多数是老人。
这种状况造成乡村意识形态建设困难;青年人多外出打工、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十分困难;老年人通过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接收会议通知、参加网上培训很困难。
几乎所有乡村意识形态工作人员都反映:乡镇、村委会各类会议、接待监督检查工作特别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疲于应付。在这些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精力情况下,他们对意识形态工作只能简单低标准完成,难以高质量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二、当前延边州乡村意识形态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的正确性。但同时,一家一户独立经营对农民的集体主义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包产到户后,一些村屯集体经济严重缩小,甚至有的村屯基本没有了集体经济实体和集体收益。绝大部分乡村干部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自家的生产经营上,看不到集体经济的发展潜力和重要性。乡村与外面世界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促使相当数量的农村居民到韩国、沿海地区或到县城、镇上打工。由于农民个体收入与集体经济的关系变得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集体主义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急剧下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但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具有一些负面作用。如非公经济成分、市场经济促使一些人私欲膨胀。加之制度漏洞和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少数人非法牟利,影响了村民按劳分配、劳动致富、共同富裕等信念。出现了部分村民不信马列,也不信鬼神,只信金钱现象。另外,利益分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削弱了乡村社会舆论的约束力。
有些基层X员干部意识形态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避免被问责,并没有更好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愿望、具体可行目标、计划。这体现了基层X组织主要成员理想信念不牢、战斗力不足。
目前,全州乡村与全国人民一道胜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摆脱了绝对贫困, 但由于全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地区有不小的差距,大部分村民富裕程度
还不高。村民还得为美好生活长时间艰辛劳动。在体力精力基本耗尽后,多数人缺乏主动去学习理论的愿望。有些村民则由于现实中不能得到富裕生活,希望通过幻想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走向了宗教信仰。
三、延边州乡村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建议
村X支部领办合作社对于乡村意识形态建设意义重大。从意识形态建设意义上讲,X支部领办合作社把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与意识形态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壮大村集体有助于村集体帮扶困难村民、组织各种集体活动; 村民通过参与村集体经济活动致富,有利于增强他们对集体的向心力;在生产合作、共同劳动过程中X员先锋模范作用可以感染群众。这一活动的各个维度, 都能有效提升村民对村集体、对X员干部的认可、认同,同时也提升了广大群众对X、对社会主义的认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站、图书馆、会议是乡村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场所、空间。
人民群众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乡村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发挥群众的积极作用。例如对于网络上出现的关于乡镇X委政府和村委会的谣言,因其未达到触犯法律的程度不能采取法律手段。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组建一个达到一定规模的群,组织大家向平台投诉该事件,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促使平台治理该谣言。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时间节点。乡村意识形态工作应避开春耕、秋收等农忙时节,尽量在农闲以及国家、政府重大活动和传统节日期间开展活动。
宣传活动要持续而有间隔开展。例如某乡镇曾在某一时间段集中向村民大量发放某一类宣传品,效果并不好。后改为每个一段时间发放一次,如此多次发放,效果很好。
宣传要有针对性。对部分村民宜采用传统宣传方式。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手机、看不清宣传单,对于他们通过大喇叭、上门宣传等传统的宣传方式效果较好。对部分村民宜采用文化载体、视频形式传播效果好。文艺活动和抖音是一些村民们比较喜爱的接受信息方式,而课堂教学、看书等方式则不大受他们的欢迎。
打造身边榜样。评选出思想积极上进、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的榜样,发挥好身边先进人物的感染力,带动群众向上、向善。
发挥好村规民约的作用。有村书记反映,村规民约为村民集体创制,反映他们的共同利益、表达共同意志,村民遵守它的自觉性比较高,且互相监督力度比较大。村规民约可以有效提高公共治理效率、提升村民意识形态修养。
“1带n”包保工作机制是指一名X员带领几名积极分子,在合作前提下分别包保一户村民,服务村民经济、文化生活,了解社情民意、收集信息,定期召开会议研判形势,解决问题。
生活决定人们的意识。做好乡村意识形态工作离不开村集体经济。发展村X支部领办合作社是当下这种集体经济的最好形式。发展乡村集体经济有利于盘活乡村集体资源,有利于村民共同富裕,有利于凝聚人心。同时,要在发展集体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上,向群众讲清楚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路径, 讲清楚当前贫富差距较大的暂时性。将来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一定能处理得更好,在保证一定效率的基础上,广大农民群众一定能更加公平地享受劳动成果。
目前,按照《X委(X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我们已经建立了全X齐抓共管意识形态的工作格局、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我们应在网络治理方面更好发挥这一工作机制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专项治理网络空间、特别是抖音短视频等对乡村普通群众影响很大的平台,切实祛除其中的精神污染,打造充满阳光的网络文化空间。
以历史主动精神打赢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斗争
王永贵
[摘要]历史主动精神内蕴着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抢抓机遇的主动意识和善于总结的理论品格,贯通认识层面、实践层面和方法操作层面,是打赢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精神秘钥。在认识层面,应当以历史主动精神准确把握网络空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动向,科学认识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呈现的新特征, 从而明晰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立足点。在实践层面,应当以历史主动精神充分捕捉和有效利用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机遇期,加强意识形态斗争的战略思考和系统布局,夯实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支撑点。在方法操作层面,应以历史主动精神科学总结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经验,紧紧围绕阵地、舆论、人心和技术等要素精准发力,找准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关键点,加快实现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历史主动精神;建设网络强国 精神力量是引领社会历史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新时代以来,习近平
总书记多次提及“历史主动精神”的崭新命题,深刻凸显了增强历史主动之于X和国家事业的重要意义。
“历史主动精神是理解和审视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形势转变的重要密码, X在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百年伟大进程中生动诠释了历史主动精神。”网络已成为各种思想观念交锋角逐的主阵地,也是坚定维护国家ZZ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领域。历史主动精神内蕴着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抢抓机遇的主动意识和善于总结的理论品格,贯通认识层面、实践层面和方法操作层面。坚持以历史主动精神谋划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能够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斗争的认识自觉、行动自觉和方法自觉,是战略推进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力巩固网络空间安全性主动权的必然要求。
一、科学审视风险:以认识自觉明晰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立足点
准确把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规律,是科学谋划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所在, 也是打赢意识形态斗争的首要前提。“形势是动态的,蕴含事物的发展规律, 指示事物的前进方向。”要有力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就必须首先增强认识自觉,立足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实际状况,明晰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呈现的新特征。“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
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历经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得到初步构建。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网络安全形势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要牢牢巩固意识形态斗争新形势,就必须对网络空间的存在状态和动向了然于胸。
网络空间的自由化提高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难度系数
在传统的意识形态斗争中,主流意识形态凭借ZZ权力能够为意识形态领域确立规则,并对各种思想观念进行有效监管,从而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却深刻地改变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原有格局,技术正如一把“双刃剑”,给意识形态治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显现出负面效应,为意识形态斗争埋下诸多隐患。特别是网络空间高度的开放自由, 极大地提高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难度系数,这集中体现在网络发展对意识形态规则的冲击,以及导致意识形态监管的难度加大等方面。具体来说,这主要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一方面,技术规则的开放性使信息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最大限度的传递和共享,从而对意识形态规则进行了一定的颠覆。开放的网络空间改变了传统单一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过去的信息灌输模式,使不同主体的思想表达渠道更为畅通和快捷,任何人可以随时上网接收、捕捉和浏览各种信息, 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网络的开放性真正实现了多对多的思想交流互动, 这种传播模式“使以‘宣传嵌入社会’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意识形态工作模式与新的媒介格局和舆论生态之间出现了‘脱嵌’现象”。多元主体参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在无形中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传统意识形态工作的宣传、教化功能难以精准发力,增加了疏通和化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风险点的难度。另一方面,网络空间样态的虚拟性推动意识形态斗争由“明争”转向“暗斗”, 增大了意识形态监管的难度。“维护网络安全,首先要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什么时候发生风险”。但在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攻击更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各类主体隐匿于后台,并且可以通过加密和代理等手段规避身份溯源,增加了信息溯源的难度。加之网络的爆炸性传播和个性化推送,难以实现对复杂信息的逐一筛查,从而极大地增加了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预测和应对工作的难度。
网络主体的多元化增加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干扰因素
意识形态斗争究其本质,是行为主体由于在阶级利益上存在根本不同而在思想领域产生的对立、冲突和竞争,意识形态斗争的对象主要是敌对势力及其
代言人。与传统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对象的真实在场不同,网络主体的存在样态呈现多元化和大众化,各种声音构成了极其复杂的舆论场,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更具复杂性,意识形态斗争的干扰因素显著增多。首先,网络发展为其他意识形态的活动和发声拓宽了渠道,进一步推动着权力结构的调整。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各种意识形态无不力图在权力关系中占据主要地位,以便于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在网络空间中亦是如此。网络推崇自由和个性,赋予社会大众更多的权利,推动着权力格局的重塑。特别是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放大了舆论的辐射效应,前所未有地考验着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具有“去中心化”特点的网络空间也给敌对意识形态的生长和蔓延提供了“温床”,不仅使得信息监管和治理难上加难,而且为其控制舆论导向提供了可乘之机,从而使网络空间舆论生态愈加复杂。其次,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参与主体空前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敌我界限。习近平曾指出,“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在网络空间中,网民能够自由发表观点和见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都必然会在网络中显现,不同身份、不同知识背景的网民在网络平台上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有些网民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价值观念容易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左右和裹挟,从而成为敌对意识形态的“牵线木偶”。如此便导致在网络空间战场上,思想文化斗争的敌我界限出现一定的模糊,如果没有强大的ZZ敏锐性和ZZ鉴别力,难以准确识别对方是普通网民还是敌对意识形态, 从而对意识形态斗争提出了新的难题。
网络内容的娱乐化加大了意识形态斗争的认同难度
从意识形态斗争的基本规律来看,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夺人心和争取认同。“当前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主要表现为‘认同竞争’,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在价值导向、社会控制与整合、ZZ合法性等基本功能方面展开激烈较量。”[6]X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网络内容建设和依法治理,网络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也要认识到,错误思潮不会甘心销声匿迹, 而是会不断改头换面、卷土重来,借助娱乐化内容施加影响便是错误思潮改头换面的重要方式。
一是娱乐化的信息内容暗藏着意识形态攻势。敌对意识形态为躲避围剿, 以更加复杂的方式蛊惑人心,尤其是通过娱乐化景观呈现,巧妙地融入人们的日常娱乐之中。不良社会思潮借助娱乐内容来开展思想渗透,使网络意识形态
渗透更具隐蔽性,例如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娱乐颠覆、恶搞等形式进行渗透。通过披上娱乐化的外衣,错误思潮的欺骗性和杀伤力明显提升,从而更加考验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能力和引领能力。二是一些网络娱乐化内容助推资本与技术的合谋,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的风险。一些资本以博人眼球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通过技术,在互联网传播非主流思想,把低俗、媚俗、庸俗等网络内容推送至网民。一些资本与技术合谋对网民进行“精神操控”,使其更易沉迷于“娱乐”狂欢中,遮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三是部分网民本身意志薄弱,在不良网络内容的浸淫下极易发生价值取向的错位和扭曲。习近平指出: “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当网络平台充斥大量娱乐化内容时,网民容易将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作为价值取向,甚至抨击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崇尚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从而模糊了阶级差别,淡化了国家认同,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网络文化的圈层化加剧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程度
习近平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心是最大的ZZ。做网上工作,不能见网不见人,必须下大气力做好人的工作。”在传统媒体时代, X和政府可以实现对媒体的有效领导,将主流意识形态传导至人民群众之中, 使社会有统一的价值导向,进而为意识形态斗争提供坚实保障。但在网络智能算法的应用下,“信息茧房”的负面效应渐显,网民强化自身对特定事物的态度与立场,在“圈层化”的壁垒中视野窄化甚至极化,难以形成统一的价值导向和坚实的认同基础,影响意识形态建设的最终效果。
一方面,网络智能算法操纵信息生成“信息茧房”,存在淡化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的可能性。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智能推荐,网络信息能够根据用户习惯、场景、时间等条件实现“全方位”“精准化”的智能推送。在“个性化”标签的掩饰下,网络受众获取到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信息内容,但智能算法不仅未能使网民享受到网络空间浩瀚的信息,反而使其处于一种碎片化、窄化的信息接收状态,不自觉陷入“信息茧房”中。人们沉溺在过滤异质信息的“气泡”中,缺少独立思考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系统认知与情感认同,弱化了网络意识形态认同建设。另一方面,开放的网络舆论平台容易滋生封闭与固化的圈层群体,阻碍共同思想基础的形成。网民以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网络空间中, 他们需要在网络中寻求价值归属感与情感认同,即寻求与其有共同习惯、性格、
思想等特质的“圈层”,致使公共领域趋于个性化,甚至产生群体分化与隔阂。“圈层化”内的人们只注重内部交流而对外界信息漠不关心,这就容易产生自我封闭和思维局限,导致众多网民陷入均质性的信息环境中而不自知。圈层化程度的加深使“圈内”网民愈加排斥群体外的价值观念,长此以往,容易导致网民共同体意识逐渐丧失,难以将思想认识统一到主流意识形态上来。
二、主动抓住机遇:以行动自觉夯实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支撑点
历史主动精神不仅表征为聚焦实际、把握形势的科学态度,而且还从认识层面上升到实践层面,体现为善于把握历史机遇期、战略关键期的行动自觉。习近平特别强调,“X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7]新时代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网络发展, 并且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在管网用网治网方面进行了战略思考和系统布局, 为进一步推进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提供了难得良机。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应当充分捕捉和有效利用这一战略机遇,依托网络强国战略系统谋划意识形态斗争,以建设网络强国为契机推进治理方式的创新,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强化理念支撑:以新型网络安全观指引方向
理念是行动的指针,对于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先导性作用,影响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和效度。立足大局,习近平审时度势地强调了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从“立心”“立魂”的角度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关键作用。网络意识形态关乎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习近平指出,互联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因而,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仗,要以历史主动精神把准网络意识形态的定位,树立科学、整体、动态、协同的网络安全观。一是要树立科学的网络安全观。网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没有网络安全, 国家安全也就无从谈起。要科学认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培育维护网络安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网络发展造福人民、造福社会。二是要树立整体的网络安全观。网络与其他各个领域密切相关,网上的思想波动源于社会现实, 同时又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能量。维护网络安全,不单是维护国家网络不受侵犯,更是要以网络安全为抓手维护国家安全。三是要树立动态的网络安全观。网络信息具有海量呈现和迅速更替的特征,网络领域的社会思潮也会不断变化形式并更新内容,因此必须牢牢把握各种思想文化的发展动向,对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形势了如指掌。四是要树立协同的网络安全观。网络不是单个群体的
事情,已深刻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既要网络发展又要网络安全,既要网络自主也要网络开放,既要网络管理也要网络服务,要带动全社会协同发力,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安全。
铸牢文化支撑:推动网络思想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建强筑牢网上思想文化阵地,营造网络思想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是驾驭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这一论断对于在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铸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文化支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加强根本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为网络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制度支持。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目的就是要确保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思想文化阵地。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特别是首次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命题和任务,为在网络空间打赢意识形态斗争提供刚性约束。其次,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从生产端入手大力提高优秀网络文艺作品的供给量。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绝不能对其放任不管。要有效开展意识形态斗争,就必须深刻把脉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通过做好文化生产创作的统筹规划,有力提升优秀网络文艺作品的“占有率”,为广大网民提供丰富且健康的精神食粮,进而增强社会大众对于主流思想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再者,将网络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来谋篇布局,不断筑牢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网络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更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领域。打赢意识形态斗争要将基点放在建设上,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网上和网下相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从而有效集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强化人才支撑:高度重视网络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现实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斗争持续向网络蔓延,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愈演愈烈,引发了又一轮力量角逐。习近平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为了在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夺取胜利,就必须下功夫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立场坚定、本
领高强的斗争力量。为此,要从网络安全队伍、理论人才队伍和宣传队伍等方面优化布局,打造复合型、专业型的意识形态作战队伍。一是要加快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壮大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力军。面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明枪暗箭, 首先要着力培育能够有力阻断意识形态渗透和捍卫网络空间主权的安全力量, 在日趋激烈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打开局面,扫清障碍,有效回击和挫败敌对意识形态的侵袭。二是要积极培育高素质理论人才。维护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建设一支ZZ立场、思想道德与理论素养兼具的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 依靠其过硬的理论素养,发挥示范力量,引领网民的价值观念,提升网络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度。三是加强网络宣传领域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批网络宣传方面的主力军,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上占领思想舆论制高点,讲好中国故事, 发出中国声音,弘扬社会正能量。最后,要注重人才队伍的整合,充分整合诸如网络舆论分析、网络语言分析、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网络思想ZZ教育及网络传播等多领域的专家、人才、技术人员等力量,使其加入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中,夯实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人才基础。
巩固基础支撑:大力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安全保障。从世界范围看,网络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国家更多的作为信息的输出者而存在,而发展中国家因为网络技术的相对落后,通常作为网络信息的接受者而存在。当前,中国是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者之一,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侦察和攻击行为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加强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因此,要打赢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必须建设更加完善的互联网意识形态基础设施,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有效保护。一是要提供更普惠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扩大互联网服务的受众,用更强的技术支持、更有力的政策保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开辟更多元的网络通道。与此同时,也能为网民提供更方便、更省时、更简易的网络参与路径,从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实效性,增进社会大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二是要着力补齐网络基础设施短板。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增进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必须要着力补足网络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特别是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免受威胁和破坏。三是要积极谋求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可以预见的是,
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并激化潜在的风险。要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必须要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并且主动参与网络规则的制定中来,拓展主流意识形态在国际场域的影响版图。
完善法治支撑:以法治加强网络监管和治理
法治是网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动网络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是打赢意识形态斗争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强调,“要把依法治网作为基础性手段,继续加快制定完善互联网领域法律法规,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应当强化网络监管和治理。网络新媒体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 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实行一个标准、一体管理,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健全网络空间法规体系,不断填补这块“新疆域”的立法空白。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依法治网,并且加快了网络安全方面的立法进程,出台了一批法律法规,使网络空间的法治化进程得到有力推进。网络空间的安全形势快速发展,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建立起系统完善、针对性强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法律体系,促进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严格依照法律适用,强化意识形态安全执法力度,发挥法律规范体系的警示作用和示范作用,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制裁和惩戒。在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过程中,应当坚持用法律法规对触碰安全底线的言论和思潮进行有效的管控与惩处,肃清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不正之风和不良行为, 肃清互联网乱象,打击虚假舆论主体,还原风朗气清的网络氛围。
三、善于总结经验:以方法自觉找准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关键点
历史主动精神之所以具有超越时空的接续性,就在于它在方法操作层面凝练了实践经验,因而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正如习近平指出,“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新时代以来,我们在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紧紧围绕阵地、舆论、人心和技术等意识形态斗争的关键要素发力,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转变。以历史主动精神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要求将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方法,不断形成破解现实难题的工作思路,推动内在精神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为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提供方法利器。
以坚持弘扬正能量为总要求,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阵地战”
阵地是打赢意识形态斗争的基本依托。习近平强调:“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在网络空间中,要牢牢巩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态势,就必须始终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唱响主旋律、集聚正能量,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引领力。首先,要旗帜鲜明地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使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占领网络阵地。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在网络空间中,充盈的正能量不仅符合网民的精神需求,也是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根本之策。要持续以正面宣传壮大正能量,有效引导网络行为,有力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坚定网民的主流价值和理想信念。其次,坚持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相统一的原则,推动“红色地带”持续发展壮大。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 一方面要用风清气正的思想文化引导思想舆论,拓展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借助网络语言把宏大的理论体系转化为易懂的大众话语,增强主流思想文化的亲和度,维护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坚持与错误的社会思潮作斗争,敢亮剑、出重拳,不断压缩“灰色地带”“黑色地带”, 巩固和拓展“红色地带”。
以化解舆情风险点为关键,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舆论战”
网络作为开放的空间,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会将信息影响无限放大,使网络舆论生态更加复杂,同时也增加了网络舆论的突发性,任何一个敏感点都可能引起舆情突发。可以说,网络舆论场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战场,掌握话语权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中之重。习近平强调,“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我看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如何增强舆论引导力,如何高效地回应网络舆情并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功能,是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关键。第一,回应网络舆情,要及时、权威,抢占先机。网络舆情具有较强的扩散性, 互联网催生了诸多新媒体平台,能够以快捷的方式呈现海量的资源,实现便捷的信息传播,从网络空间蔓延至现实社会。因此,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在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要善于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做好及时、迅速的舆论回应和引导,使意识形态安全得到切实维护。第二,将网上网下两个场域联
系起来看,回应网络舆情的过程中也要同步处置现实问题。网络舆情往往以线下事件为导火索,具有现实性。尽管数字时代的信息更新速度比以往更快,但也应当认识到,较大的舆情事件不仅难以管控,而且就算将舆论热度降低,如果事件没有得到妥善处置,仍有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引发较大的舆论风波并持续发酵,将地区性的事件演化为全面参与讨论的“热话题”。因而要同步处理好现实问题,及时对现实事态发展进行通报和回应,不断跟进网络舆情动态。第三,完善舆论应对的体制机制。在应对突发性社会舆论时,各级X委和政府应以历史主动精神审视现实问题与网络舆情,构建相对完善并高效运转的舆论应对体制和机制,打好意识形态主动仗。
以构建社会同心圆为着力点,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人心战”
人心向背是打赢意识形态之争的关键,要接续取得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 应当以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为着力点,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民心基础。为此, 要将“以立为本”作为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基调,满足网民的需求,回应网民的期待,最大限度凝聚思想共识,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其一,各级X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在网络空间走好群众路线,主动关注网民动向。习近平强调: “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X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多上网了解民众的关切与诉求,贴近群众生活,增强广大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筑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群众基础。其二,要调动广大网民群体的主动性。网络空间的主体性为网民发表各种言论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渠道,要调动广大网民的力量,共同参与到意识形态斗争之中。但同时也要善于发现网民中的消极思想、错误认识等, 并且针对其开展工作以团结各种力量,使广大网民的价值观念统一到主流意识形态上来。其三,高度重视重点人群的思想动向,充分发挥其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的作用。例如:专家学者、意见领袖、明星网红等重点群体,他们往往能对网民的舆论取向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要团结带动各类群体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壮大网络正面声音,坚决打赢意识形态斗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以提升核心战斗力为突破口,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技术战”
信息技术是网络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性条件,相较于传统意识形态斗争, 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更加需要过硬的技术力量作为支撑。因此,习近平明确指出: “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
患。”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并在意识形态斗争中使其为我所用,对于开展意识形态斗争事半功倍。因而,必须将掌握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作为支撑意识形态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基础。一方面,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以此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攻防力量。在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攻防力量必须要实现对等甚至占领先导,如果在面对敌对势力的技术霸权时无力招架,势必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处于劣势。要打赢意识形态斗争,必须要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作为保证,要致力于掌握关键技术,这是逐步扭转在技术上的相对被动局面的基础,也是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杀手锏”。因此,必须要攻克前沿技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准确把握信息技术发展风向,提前科学布局,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做出战略性安排,制定出核心技术突破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点领域,努力减少网络技术差距的鸿沟甚至要实现“弯道超车”,整体提升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攻防能力,不断塑造意识形态斗争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强化技术赋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能力。由于社会思潮渗透的形式多样复杂,思想宣传的载体需要更新,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路径需要创新,催动意识形态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升级, 以技术提高对意识形态风险的感知、预测和防范能力。
中国共产X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经验与启示
中共黑龙江省委X校ZZ与法律教研部 董小宇
摘要:中国共产X在百年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真理价值、坚定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引领和全局把握、树立X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斗争意识和思潮属性、强调X性和人民性及本土性和时代性的系统化原则、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合理互动。中国共产X牢牢抓住意识形态建设主动权和引领力是一个时代重大命题和国家课题,需要中国共产X的伟大引领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意识形态领域的辩证统一法、X心民心相互促进的系统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这五大方面精准发力、有效施策。
关键词: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经验与启示;伟大复兴
百年意识形态建设始终是中国共产X高度重视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和引领性的战略性工作。意识形态建设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思想指向, 而且具有高度实践意义和现实考量。中国共产X百年意识形态建设深刻反映X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双向发力,即对意识形态理论建构和实践向度都牢牢把握、同步发力。当下,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仍面临着世界百年变局、西方意识形态高压、社会思潮多元等客观因素的严峻挑战,这为X的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课题。在已有理论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这些经验对现实环境和未来趋势有着启示。
中国共产X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经验
建X百年来,中国共产X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在审时度势和实事求是中积攒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建设经验。百年历史嬗变让中国共产X在各个历史时期成功积累的意识形态建设经验更加系统化。充分运用系统化的意识形态建设经验指导和开展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不仅有助于应对世界变局和巩固执政基础,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真理价值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X百年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X开展思想宣传工作的根本指南和坚固堡垒,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逻辑叙事具有高度一致性和耦合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坚持并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充分合理性和现实意义。实践证明:中国共产X自成立起就牢牢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治国理政各个历史时期都将无产阶级不追求私利且没有任何私利、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调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等思想作为X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X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首选和必选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源和实践向度,这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真理属性和正向价值观有着直接的、有益的、共通的互动因子存在,在不同环境中总能够焕发出新的具有生命力和真理价值的实践生机。中国共产X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十分重要因素就是成功发掘并有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武器。正处于新时代发展阶段的中国需要中国共产X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全面提升、全方位发力中不断巩固、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真理价值对X的意识形态建设的正向效力和推进方式。
充分坚定中国共产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引领和全局把握
中国共产X的每一代领导集体都特别注重提升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引领和全局考量。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X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确立了X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地位,为新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X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本着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核心原则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朝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在“两手都要硬”中成功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好步、掌好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X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征程中成功推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X中央明确将思想建X作为执政根本,高度重视文化生态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思路引领和实践取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明确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定位为中国共产X的重要工作。习近平多次强调:“在事关坚持还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和ZZ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本着提升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引领力和凝聚力,有力维护、发展和完善X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主动地位和战略把握。
充分坚定中国共产X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略全局把握是一以贯之的根本执政原则和优良执政传统。中国共产X始终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居于核心位置和主导地位,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够沿着正确轨道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和强大力量。中国共产X始终牢牢坚定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绝对领导和全局把握,将X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坚决贯彻落实到意识形态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在理论建设和实践互动中不断规避错误风险并时刻坚定正确前进方向,充分保证X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的主动地位和生机活力。
明确树立中国共产X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斗争意识和思潮属性
中国共产X在百年意识形态建设中明确树立同围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社会思潮的斗争意识,在立足历史嬗变、理论导引和实践需要的基础上对各种否定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流派进行合理化、系统化的甄别和应对,在提高自身意识形态斗争本领和斗争精神的同时进一步规范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具体工作。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领导下的“非马克思主义”“否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甚嚣尘上,试图以“文化入侵”“颜色革命”“文化殖民”“和平演变”等理论武器和认知工具开展针对中国话语表达、侵蚀中国民众思想、颠覆中国主流意识等具体文化霸权行径。在此严峻形势下, 中国共产X必须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不动摇,在坚决同各种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斗争的同时不断巩固自身执政能力和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X一直没有停下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在宣传方式和宣传成效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实现新突破。在坚决同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X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有力斗争工具和理论武器,在进一步巩固、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正确引领和有效把握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前进方向,使X能够在各种错误思潮中既没有丧失自身独立性和先进性又充分提升了斗争性和凝聚力。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中,中国共产X必须更加强调斗争的定力和效力,在“敢于亮剑”和“善于亮剑”中旗帜鲜明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交锋和斗争的相关工作,在不断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叙事和引领能力基础上,有效规避错误思潮对内渗透并强化对主流
意识形态的驾驭能力和张力把握。
高度强调X性和人民性、本土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系统化原则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确立、发展、巩固和完善的各个阶段都牢牢抓住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这一根本原则走向。中国共产X在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人民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高度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需求和时代表达。X性和人民性是相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国共产X只有始终坚持引领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前进方向和最大执政优势才能根本保证人民利益充分实现,人民只有对美好生活不断追求和对意识形态建设加深认识才能更好推动X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朝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中国共产X自成立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行动导向和实践需要的客观价值追求和实际创新取向,成功实现并有效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理论层面和实际层面的原则统一和道义共通。中国共产X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探索和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发展“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5],以使命性政X的角色定位整合,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更加切合实际需要和时代诉求。中国共产X始终强调将凝心聚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着眼点和原则性导向,在立足X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本土性和时代性相共鸣的基础上,系统规范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定位、价值取向和行动思路,在民生向好、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大趋势中更加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诉求,为下阶段意识形态建设凝聚共识和奋发有为提供了重要价值参考。
坚决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合理互动
中国共产X在百年奋斗中能够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建设底线和有序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各项具体工作,成功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内核和意识形态建设具体要求进行有效互动和深度衔接,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尺度和前进方向。中国共产X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特有的包容性、整合性和生命力之所以能够发挥正向作用以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和实践任务,正是源自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底色和思想载体,能够在同多元意识形态斗争中彰显先进性和时代性,能够在着眼世界大局和时代潮流中既不丧失自身独立性又以自身先进性推进人类社会前进方向。中国共产X在坚持一元主导和统领多元的战略视角下充
分发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越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共产X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运用文化载体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在中国
革命、建设、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时期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根基,在创造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成功孕育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新时代优良文化基因。不忘本来才能走向未来,中国共产X通过合理化吸收和创造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意识形态建设“去除糟粕”“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在有效回击外来不实言论的同时更好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坚定前进步伐。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式微状态并向世界各国展示了社会主义的鲜活属性和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X百年意识形态建设启示
中国共产X始终能够把握历史主动精神和世界格局基本走向,将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摆在极端重要的战略位置,在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各项具体工作中更加注重提升国际话语权。中国共产X在百年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积累的丰富成果是对过去意识形态建设历史的全面梳理和成功把握,更为下阶段开展意识形态建设各项工作提供了深刻启示和智慧密码,为X在新时代提升意识形态建设水平和对外话语阐释能力提供了丰富理论养料和宝贵实践指南。
引领力:牢牢把握X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核心作用
牢牢把握X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绝对领导从根本上回答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领导权归属问题。坚持X的核心领导是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制胜密码。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强调要不断巩固、强化和完善X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和全局把握,这是对X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和原则性概括,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系统性谋划和战略性部署提供了根本保证。
在原则性方面,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时刻坚守X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舆论主阵地,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建设中的X性意识和人民情怀。在全面性方面,要充分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统筹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坚持各种力量在X领导下系统谋划、协同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全方位和实效性,在找准意识形态工作切入口和发力点的前提下确保做到因势施策、顺势而为,围绕工作部署和改进方向精准研判、合理规划、全面发力,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能力和防范化解意识形态建
设风险和复杂局面。在核心领导和ZZ意识方面,要牢牢把握X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和引领力,始终坚持X管意识形态、X管舆论媒体、X管思想宣传的根本立场不动摇,充分抓好X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工作。要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水平,在增强X性锤炼中不断深化对X管意识形态建设的认知水平,在全面从严治X中不断提高X管意识形态建设的公信力。
真理性: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价值指向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无比珍贵的真理价值。在中国共产X百年奋斗的各个历史时期,X在领导意识形态建设各项工作的具体实践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属性和有益成果,逐渐形成了能够解决意识形态建设具体问题的指导理念和行为策略。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X更加需要坚定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体工作,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理价值的基础上为下阶段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内核和辩证法意蕴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和新的现实问题进行有机统一,在理论和实际的双向互动中深刻理解意识形态建设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以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够更加全面化和系统化。立足新发展阶段,不管是针对X内的理论教育实践活动还是针对全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活动都是需要狠抓硬抓的系统化工程,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等重大真理工具,为更好推动X内和全社会的意识形态实践活动开拓新思路、彰显新优势、取得新成果。
辩证法:高度统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性和主流遵循
中国共产X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思考中需要更加坚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流思想认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同时需要更加坚决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充分斗争的研判理性和行动自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要以根本原则和底线思维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指导思想和战略观念, 在此前提下灵活运用X在百年意识形态建设中发展形成的宝贵斗争经验指导当下具体斗争实践,以辩证的、批判的、革命的和发展的眼光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并揭示其虚伪面孔,在斗争过程中提高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识度和应对
能力。
进入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整体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尽管中国共产X能够牢牢掌握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但在新环境下依然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双向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复杂态势。国际层面的压力主要来自西方意识形态持续渗透和多元社会思潮取向冲击,国内层面的压力主要来自网络媒介舆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挑战和部分X员领导干部处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能力亟需提升。[9]这需要中国共产X根据内外双向压力辩证施策、积极作为,根据具体斗争态势作出相应的预防和管控举措。“实践供给”的持续深入发展和“话语需求”的不断深刻调整存在内在一致性和相对滞后性,两者间的内在一致性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现实流露和实践维度,两者间的相对滞后性表现为社会意识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情形下总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而这正是对意识形态建设现状的生动诠释和形象把握。需要X在加快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同时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进步提供相适应的话语体系和合法化话语表达。
系统化:持续助推X心民心相互促进的实践化制度化
中国共产X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X有着坚定的意识形态主流思想倾向。习近平多次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如何在新时代锤炼X员信仰、补足精神之“钙”是解决X内思想滑坡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X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意蕴,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如何在宣讲X的ZZ立场和政策主张的过程中做好大众化阐释工作,就需要以系统化、简明化、通俗化的方式按照人民群众能够认同接受且愿意主动践行的学理性话语进行具体发声。
X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X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依靠制度化和系统化的合理规范以确保其能够常态化运作,这也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需要解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X领导下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在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同时抓好制度方面的创新,不断完善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供给、运行、管理和监督各个环节,在孕育新制度中更好拓展意识形态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在定期检查意识形态建设具体工作和阶段性目标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为下阶段工作任务开好头、起好步。
创新度:有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表达
强有力的意识形态话语阐释向国人和世人展示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自信心,而这正是得益于X不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本源,并在意识形态建设具体实践中高度注重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恰当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思理念、道德归属和人文情怀,在助益中国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为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资源和理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道德养成、爱国精神、和合理念等价值内核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观念认同和合理归属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从文化自信中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演化变迁和转型态势是审视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走向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正是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最新方略和创造性遵循。
X、政府和人民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这种自觉和自信正是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驱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有效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是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本质要求和首要条件,两者的有为交融和相互支撑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统筹和有益导引。努力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探究,深层次阐释和战略性保护不仅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自我超越和持续完善,而且有利于X更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根基做好意识形态思想宣讲工作, 为夺取文化价值体系主阵地和推动中国文化创造性优质成果走出去树立更高维度的文化自信。
结语
中国共产X在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实践中需要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是对坚定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主义路径、坚定X的核心领导、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根本地位、坚定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断完善的意识形态制度体系、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高度凝练和形象诠释,是在深化对意识形态建设基本经验和深刻教训的基础上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能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战略谋划和方向指引。立足新发展阶段,有效创造性转化和有为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更加明确的现实意义和时代启示。
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考察、基本经验及实践指向
王永凤、杨忠林
摘要:X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X星夜兼程、锐意进取,开创了新时代X的意识形态建设新局面。马克思思格斯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列宁关于政X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和西方学者的意识形态建设相关思想为中国共产X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揆诸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轨迹, 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甄别与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建设、祛魅与重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调适与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复兴、统筹与发展四个阶段,形成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X的强有力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遵循,必须坚持科学统筹的系统建设之道等基本经验。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脉络和基本经验给新时代新征程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出了明确的实践指向:继承与发展相耦合,发扬创新精神;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构筑社会基础;宏观与微观相契合,完善引导机制;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航标。
关键词: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历史考察;X的领导;社会主义; 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X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1)。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意识形态建设作出的诸多重要论述,擘画了中国共产X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蓝图, 为其锚定了发展前景。X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X夙兴夜寐、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实现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突破,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诸多变革性的成就。当然,中国共产X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也有部分错误思潮与社会主流话语相博弈,窒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回顾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脉络,借助宏大叙事和理性关照视野,总结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形成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合力,防止错误思潮僭越,从而为新时代新征程意识形态建设构筑强盾,也为其向前不辍提供实践指向。
一、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依据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中国共产X一以贯之的关键和核心。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列宁关于政X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和西方学者的意识形态建设相关思想为中国共产X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有助于我X从中汲取养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德意志意识形态》《《ZZ经济学批判>序言》等繁多著作中对意识形态建设均作出重要论述,厘清了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观点,使后来者走出之前意识形态的误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凭借其特有的批判精神使意识形态理论由“虚幻”转向“现实”,这一生动转向也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极具革命性的理论学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为中国共产X进行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观点。
其一,意识形态建设严重影响社会的整体发展,社会生活是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突破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旧范式, 对此前的种种意识形态观点进行深刻批判。他们深刻揭露唯心主义的本质,认为“玄想家”并不是意识形态产生的真正主体,且这种意识形态带有空洞性和荒谬性。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也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他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必须要立足于具体的客观实际,才能在发展中行稳致远。马克思恩格斯对老年黑格尔学派和青年黑格尔学派进行不断斗争, 使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力地驳斥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科学地论证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他们指出意识形态是植根于现实经济基础的各种思想观念的综合,囊括ZZ意识、道德伦理、宗教哲学等诸多相关内容。与此同时,他们也辩证地指出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认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超前发展,指导社会实践,引领时代进程。
其二,意识形态与阶级主体密切相关,统治阶级可以调控意识形态的发展。如前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统治阶级占据了社会的主要物质资料,相应地,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也决定了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统治阶级之所以成为阶级主体,其根源是统治阶级在物质生产关系中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X宣言》中指出时代的统治思想等同于阶级主体的思想,这也深
刻地印证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再者说,统治阶级能够在物质关系中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所表征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该生产阶段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社会发展,阶级主体内部产生分化,他们根据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分化为不同的群体,负责社会统治的不同部分。为维护阶级统治的稳定,负责精神生产的统治阶级会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理论和话语的生产, 从而引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巩固阶级主体的地位。
其三,理论只有令人信服,才能掌握群众。意识形态的本质是社会意识, 是一种思想体系,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深刻地指出:“理论只有令人信服,才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必须彻底,才能让人信服。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等的创造者,因此,掌握这一社会主体十分必要。意识形态要想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就必须要“彻底”,这里的“彻底”指的是意识形态要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也要求意识形态要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为人民群众所认同、获得扎实的民意基础,才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列宁作为原典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追随者,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提出了意识形态的X性原则等诸多意识形态理论,为中国共产X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列宁在
《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论苏维埃共和国所处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等著作中提出了自己关于政X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有力地批判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想。
其一,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认为意识形态具有批判性。此前, 马克思恩格斯厘清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但他们并没有把意识形态和科学联系在一起。
1908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任何意识形态都受历史条件所制约,但是,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都与客观真理和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3)。当然,列宁提出的“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并非自发先验存在的,与其所处的实践场域紧密相连。当时,伯恩施坦故意夸大意识
形态的独立性,割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必然联系,使意识形态建设脱离了现实根基,趋于空想化。除了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外,还有自由主义、机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阻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出于意识形态论战的需要和多方面的综合考量,“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应运而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此外,“科学的意识形态”也为工农群众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其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列宁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情感意志的鲜明体现,意识形态建设是阶级主体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因此,他也指出不存在超阶级或非阶级的意识形态,他把意识形态划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两派,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归属于这两大派别,并无“第三种”意识形态的存在。除此之外,列宁把社会关系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基础,“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内容。我们之所以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是因为它依附的经济关系并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欺骗性和虚假性。列宁为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提出意识形态的X性原则。他指出意识形态的X性原则“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意识形态”(4)。同时他认为X是自愿的联盟,要严格恪守X的纲领和章程,自觉接受X的监督,从而培养信仰坚定、思想纯洁的革命队伍(5)。
其三,完善意识形态的灌输理论。列宁在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灌输”观点的基础上,使意识形态的灌输理论更加系统化、体系化。为克服工人运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分散性,使工人群众清醒地看到自身利益和社会现存制度的根本对立,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束缚,对工人群众进行意识形态灌输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列宁认为“灌输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政X及其理论工作者, “灌输的客体”是半无产者、小农等无产阶级,“灌输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灌输的方式方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此同时,列宁对“灌输的主体”也提出要求,他认为“灌输的主体”要有敢于亮剑出击的斗争精神,要有面对歪风邪气的坚定ZZ立场,要有扎实丰富的理论功底。列宁指出:“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对基本事实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6),还要“用批判
的态度来掌握这些知识”(7)。他强调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用通俗化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使用工人群众易于接受的学习方法进行意识形态教育。
马克思主义指出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阶级、民族国家相伴随,意识形态领导权争夺也随之而长期存在。西方学者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新的理论观点,他们结合本国实际对意识形态建设也作出了创新发展,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持续深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阈和思考维度。
其一,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论。葛兰西处于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帝国主义转型阶段,但此时社会主义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冲击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面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葛兰西意识到资产阶级的领导权仍顽固在场,要着力抵抗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浸透,加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设,防止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同化。一是他提出完整的国家观,重新阐释市民社会。他改变市民社会归属于经济关系的定位,把市民社会纳入上层建筑的范畴。他认为市民社会是传播意识形态的民间组织团体,要想维护统治,必须在市民社会中行使文化意识形态领导权。二是他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主张把文化范畴纳入意识形态建设中去。他认为文化具有传承文明和实现ZZ统治的双重作用,与意识形态的ZZ性特点相吻合,都有利于维护社会统治。此外, 他还强调把思辨抽象的理论常识化,潜移默化地提高民众的意识形态认同。三是他提出有机知识分子概念,确立意识形态传播的主体。有机知识分子以技术教育为基础,以市民社会为平台,以联系群众和领袖为基本特征,以律师等为代表,以进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争夺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传播为任务, 是统治集团的“代理人”(8)。
其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为阿尔都塞独创性的概念,也深刻表征了阿尔都塞对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独特观点。阿尔都塞提出了诸多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覆盖家庭、宗教、工会、法律ZZ等领域。他也把国家机器划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这两者具有显著不同: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具有唯一性,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具有多样性;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归属于公共领域,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归属于私有领域;强制性的国家机器以镇压为主要手段,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以意识形态建设为主要手段(9)。
其三,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
《词与物》《知识考古学》等著作中对意识形态作出论述,阐明“话语-权力” 的意识形态运作结构(10)。
福柯把权力视为一种力量关系,脱离了实体的概念。在这种力量关系中, 权力机制起决定作用,权力机制决定着施动者和被动者。他认为权力关系具有动态性,因为施动者和被动者之间力量时刻在发生着转移;他认为权力关系具有特定性,权力关系随着特定的实践地点产生不同的形式;他认为权力关系具有普遍性,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权力关系。与此同时,他指出话语与权力相互交织,话语即权力,话语内涵的作用远高于语言符号。此外,他认为话语权力等同于统治权力,话语是权力运作的结果(11)。
二、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考察
纵览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脉络,中国共产X在各个历史时期围绕具体的时代话语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甄别、祛魅、调适和统筹,通过扎实举措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革命·甄别·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时代轴心是革命。中国共产X成立于战乱年代,基于革命的实践场域,确立了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的首要任务和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主要任务。与此同时,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受众群体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迫切需要。相应地,占比70%以上的农民群体成为中国共产X的重点关注对象,联合工农群众向X靠拢是此时工作的聚焦点。中国共产X要把握“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12)。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中国共产X设立宣传、出版机构来传播马克思主义, 著名的新青年社、人民出版社等都是这个时期宣传的主要基地。中国共产X在当时提出“一切出版物,不论中央的或地方的,均应在X员的领导下出版”[13)。
面对当时“中国向何处去”的局面,不同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也涌现出了许多非马克思主义观点,这对此时的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是伪三民主义的猖獗。蒋介石叛变革命提出“清X”的错误主张,“白色恐怖”侵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此时蒋介石提出三民主义的实质是在中国实行法西斯主义。叶青作为蒋介石此时网罗人才中的后起之秀,不断炮制“三民主义理论体系”来使蒋介石的三民主义合法化。除叶青之外,倡导“以华制华”的汪精卫也是此时假三民主义的典型代表。二是自由主义思潮的阻碍。作为英国舶来品
的自由主义腐蚀意识形态建设,自由主义不支持国内已有的正确发展路线,一方面否定中国共产X领导武装斗争对革命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强烈抨击国民X的反动独裁。自由主义提出走民主宪政道路,主张学习欧美的民主路线。师复、黄凌霜倡导的无政府主义也是自由主义思潮的典型例证。三是文化保守主义的盲目。文化保守主义看不到国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时代落差,把发展的先进程度问题上升到民族问题,盲目倡导传统文化的连续性,不分辨其中的精华糟粕,主张全盘接收。
革命逐渐深入,思想逐步升华。伴随着革命的展开,毛泽东同志明确了此时革命所处的发展阶段,明确了此时革命的主要对象,明确了此时革命依托的阶级力量。中国共产X基于国情实际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X领导革命的过程中也孕育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先进精神,是中国共产X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革命建设提供了思想前提。
(二)建设·祛魅·重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主题话语是建设。从1949年到1952年,中国共产X对国民经济进行恢复和发展的成效显著,三年恢复期国家财政收入高达382.05亿元。
1956年在各种阻挠势力的打压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我国仍然面临多重挑战,旧式经济基础痼疾蛰伏、保守主义思想抱残守缺、自由主义沉渣泛滥等等。X内因为三年恢复期的财政收支平衡、国民金融稳定、新生政权巩固等现实表象滋生了居功自傲的功臣心态。这些同志高摆自己的X内地位、越发心浮气躁,深受遗留的腐朽观点及新生的错误思潮的影响,日益抹杀中国共产X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此,中国共产X针对这些严峻挑战,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实属必要。
中国共产X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正面宣传教育来肃清诸类思想,以《毛泽东选集》为载体来纠偏此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杂乱无序之态;以《关于批判X内资本主义思想的指示》为引领来扭转此时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走向; 以《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X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为导向树立此时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观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纲领指明此时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愿景等等。其中《论十大关系》等经典篇目针对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问题、多维建设问题、前进动力问题给出答案。与此同时,中国共产X采用“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方针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法相结合的策略为培养爱国主义等正确价值观营造萌发语境,形成生动活泼的ZZ局面。除此之外,中国共产X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这些错误思潮披着文艺作品的堂皇外衣散播反动思潮, 我X在1950年后分别对电影《武训传》、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胡风文艺思想进行抨击,以此筑牢谨防资产阶级成分蔓延的屏障。中国共产X在新生政权的国际环境中形成了中国话语,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理论等等,也在亚非会议等国际会议上见到了中国身影。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核心内容是改革。这一时期中国共产X的意识形态建设也面临诸多难题,如“精神污染”使改革裹足不前,社会错误思潮和我X倡导的意识形态建设大相径庭,一些遗留的错误思潮甚器尘上,“左”“右”倾向激烈交锋等等。《关于建国以来X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颁布掷地有声,该历史决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之上审视“前车之覆”, 并围绕评价“文革”和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两大争议问题给以明确答案。该历史决议强有力地回应了历史虚无主义主张黑化X的形象、抹黑领导人的质疑之声。
紧随全球的发展步伐,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思潮侵袭势头猛烈,这些错误思潮基于X中央的相关决策刻意发表失范言论。在X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伊始,唆使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派便以此为契机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典型代表为方励之。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 与社会主义的全球发展态势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伴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 一些错误思潮蠢蠢欲动,如“社会主义亡命论”抬头,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无形壁垒。尔后,我国走向繁荣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又派生出中国“威胁论”,恶意营造中国独裁的霸主形象。中国共产X面对问题从不退缩,给出英勇反击,针对国内的错误思潮,严肃批评“两个凡是”,开展“真理问题大讨论”,指出“走老路”的谬举,并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颁布提高了我国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邓小平指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15)。邓小平在1979年的理论务虚会上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防止错误思潮蔓延。一言以蔽之,中国共产X针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不断改革调适,促使意识形态建设走向正轨,臻于定型。
(四)复兴·统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心坐标是复兴。新时代X中央基于全局考量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重要论断,“两个大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宏大的时代平台,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以“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为主流。X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国内多维转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方面发生根本转变。中国共产X提高警觉,妥善处理“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严肃抵制错误思潮对我X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针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粉墨登场的现实情况, 中国共产X注重识别其隐蔽性,透视其裹挟的西方腐朽思想,防止这些错误思潮在国内暗流涌动,同时要审慎研判西方的资本主义错误思潮,及时予以回击。
近日,“普世价值”“人权”等陈词滥调又被历史虚无主义者玩弄,在意识形态领域泛起波澜,但是此时中国强大的向心力已经能够识别和破解这些伎俩,轻松地廓清意识形态领域的是与非。中国共产X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朝着中国梦坚实迈进,中国共产X善于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因此意识形态领域建设逐步稳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的标志性成果对社会主义建设起着统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6),明确了新时代复兴话语体系的目标进路。《中共中央关于X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意识形态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立心立魂,在X的领导问题上要立破并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牵引性作用,从而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树立根基, 提供战略指引。中国共产X提出的“两个结合”指引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其蕴涵要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的伟力。
三、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回顾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脉络,中国共产X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意识形态建设硕果丰赡。总结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对新时代新征程意识形态领域接续发展大有裨益,为中国共产X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增添智慧因子。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等同于社会的统治思想,一个阶级在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其在ZZ上也势必处于领导地位,“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17),他们也对意识形态领导权进行了相关解读。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点明领导权
的关键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只要统治阶级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就意味着其掌握了国家机器,夺取了国家政权(18)。葛兰西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他基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鲜活实践,把丢失意识形态领导权作为第二国际的主要败因,深刻意识到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关键性。同样,中国辛亥革命等救国运动声势浩大发起,却悄无声息地结束,其失败的关键缘由是领导力量薄弱即缺乏中国共产X的领导。
中国共产X在领导中国人民“起家”“当家”“发家”的实践进程中X管意识形态原则一以贯之。X在一大时组建的中央局就把宣传主任李达和组织主任张国焘并列,可以看出X成立伊始就已经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建设工作。中国共产X引领意识形态建设早已有之,古田会议提出“思想建X”的重要原则,《解放日报》创立之初就坚持“X管宣传”的核心原则。邓小平同志针对X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问题提出要严肃规避“重经济轻ZZ”的错误主张。江泽民认为各级X委、各级组织要紧紧围绕意识形态工作,时刻机警待之。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X管宣传”原则,习近平同志更是主张“X领导一切”(19)。中国共产X是一个先进的政X,历来有总结经验的优良传统,针对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之,用此前教训勉励前行。中国共产X对自身组织高标准严要求,时刻把管X治X奉为圭臬,严肃管理X员思想。
1923年《教育宣传委员会组织法》就已经把组织基础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再到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X管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质言之,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X领导这一主导逻辑, 这样才能通过宏大叙事呈现社会全貌、解构错误思潮,从错误思潮沼泽中抽离出来,守住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高地。
“中国共产X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0)我国意识形态聚合功能的发挥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航标, 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行稳致远,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价值愿景和美好追求。社会主义“大雪崩”我国得以幸免,其根本缘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如果动摇和取消马克思主义,全X全国人民就会失去最根本的思想准则”(21)。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妥善处理好马克思
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对以其成果所属年代机械把其接续发展过程割裂,这种错误做法既不能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真理性, 也不能科学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作用。
此前学界将马克思主义整体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三段,分别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19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列宁等为代表的20世纪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按照以主义为指导、以政X为引领、促国家发展的逻辑理路,在这三段划分区间中,我国呈现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态势,逐步实现广大人民的美好期许。马克思主义不是“本本”,随着历史条件转移呈现出生动面貌。1931年X中央通过的《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决议》强调马克思主义素养的极端重要性,号召广大干部务必牢牢领悟,弄懂学通。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把我国建设成就归因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思想文化领域的差异性,不能只注重“一花独盛”,更要营造“百花齐茂”的繁荣活泼局面,包容多样。我们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在基因性和繁多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外在延展性之间的辩证张力,量力而行,适度为之。
统治阶级意识主导社会主流意识,我国的统治阶级是无产阶级即全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也意味着社会主流意识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蕴,彰显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ZZ底色,这与资产阶级社会资本驱动的主流意识形态完全不同。马克思称资产阶级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虚假意识”,指出其犯了“颠倒”错误,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社会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真理性和道义性双轨并行,要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遵循客观原理,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注重维护其根本利益的价值旨归。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信仰问题,那么信仰问题的根基又在于主体,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就是人民群众。究其实质,信仰力量等同于人民力量,要想建设好意识形态领域、牢固信仰之旗帜,就必须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X能够从局部执政到全局执政、马克思主义能从非主流意识到主流意识归根到底在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实现。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实践轨迹聚焦于人民,这是其根本立足点,同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创新性推进。现阶段中国共产X要把美好
生活需要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话语,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并且需要注意精神生活领域的共同富裕。“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2)。人民是围绕一切工作的中心词,X的历届领导人时常把人民挂在嘴边,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粗略统计,仅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及“人民”的频率就高达千余次。
意识形态建设要注重工作的艺术性、技巧性,要合理利用方法论恰当促进意识形态建设。中国共产X要科学统筹多面元素,立足于整体性视野,多向度推动意识形态建设,以达到意识形态建设成果系统优化的良好局面。其一,统筹国际与国内。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发生转变,各种不确定因素泛起,反华势力暗波涌流,处于隐蔽处的错误思潮对我国的发展成就虎视眈眈,我们要擦亮双目,警惕国际变化。国内部分X员腐朽堕落的思想随着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日益加重,我们要全面从严治X,时刻保持革命警觉。其二,统筹关键部分与广大X员。这里的关键部分代指占据X员少数的X员干部,X员干部要在全X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充当先锋,发挥应有的榜样作用,树立模范。广大X员要紧跟其后,目标高远,依照ZZ准则肃明自己作风。其三,统筹阶段任务与长远目标。中国共产X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中“四个分期”对意识形态建设的要求不尽相同, 肩上扛的任务也不同,鉴于此,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要根据时代要求明确特定阶段的具体任务。此外,在具体任务之外要始终围绕社会主流意识,保证指导思想红线的根本性,丝毫不动摇。其四,统筹传播载体与宣传方法。思想的传递必须借助传播载体,中国共产X在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中出版了多部书籍著作,为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载体。在载体的基础上又通过召开会议、发表讲话等具体形式来纠偏错误意识,明确社会主流意识。
四、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指向
回望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轨迹,梳理其历史演进脉络,把握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以解决沉沦性的时代症候,谋划意识形态建设领域良好的生态版图,形成科学的思维范式,从而指引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辉煌。
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为我们提供科学的战略指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我们提供宏大的实践场域,鉴于此,我们要实现指导思想和时代进步的内在耦合,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一是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建设已经作出较为完善的论述,在其浩如烟海的著作中也频繁涉及,明确意识形态的本质关乎阶级思想,带有ZZ色彩。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本质作了论述之外,对具体的宣传手段、传播载体等具体方法也给出启示,从战略高度、理论视野、ZZ层面等引导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社会实践不断变化,根本思想始终如一,从《对于宣传工作之决议》的颁布到X的二十大的召开,中国共产X始终践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思想,并逐步创新发展,提出自己的新主张。
二是能动创新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宣传方法。回看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轨迹,我X从炮火连天年代的小册子传看、夜校学习,新中国和平年代的集体学习,改革时期的大众传媒到新时代的舆论引导,社会发展下宣传方法也时变时新,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传播手段,也为我X思想内核的领悟提供外延载体。新时代我X接续召开网络安全、舆论新闻座谈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载体,不断聚合意识形态。要想使网络这一最大变量实现到最大增量的转变,我们要从技术和内容双字化功能。
意识形态建设不仅要从致思方式、专业语料等理论解释层面对大众的价值信仰进行探寻,还要根据时代展现的新面向探赜大众的现实需求,进而把科学理论和现实具象结合起来,这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坚持正确思想路线,加强理论指导。思想路线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指明灯,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才能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稳步行走,向前不辍。意识形态建设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过程,不是纯粹的主观性活动或者纯粹的客观性活动,是我们要求积极主动地反映意识形态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在各个时期前进,造就了“三次飞跃”的伟大成就,并以其理论成果指引中国共产X继续向前,发挥了引领功能。我们要时刻保持问题意识,用创新性视野看待我国产生的新问题、发生的新变化,坚持“靠科学吃饭”(23) 这一重要经验。
二是坚持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认同。解决群众的所急所想一直是中国共产X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经验。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要充
分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引导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其对意识形态建设成果的监督作用。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人民,因此我们要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话语、明白的逻辑表达出来。意识形态建设内容很重要,如树之根基;同时意识形态建设形式也很重要,如树之分枝,如若分枝不能茂盛,树木的遮阴目的也难以实现,起不到让人民乘凉的效果。意识形态建设要选用生活话语,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不断扩大受众群体、促进社会认同。此外,我们要注重培养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利用类化、认同和比较三个基本心理历程,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24)。同时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建设来吸引广大人民群众。
意识形态建设一方面要从根本引领力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注重大众的感受。明乎此,我们要从宏观和微观视角透视意识形态发展现状,凝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共识,解构粗鄙浮夸之错误思潮,促进社会认同。
一是牢牢奠定国家制度基础,凸显意识形态建设关键性。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X的领导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内在统一的,二者在本质内容上贯通、逻辑上自洽,必须牢牢把二者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去确立、贯彻执行。除此之外,要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弘扬机制,把政府机关等组织单位作为主阵地宣传价值观,同时发挥当下新媒体快捷便利的传播特点进行弘扬。针对微博、抖音等新宣传手段,我们要正确引导,突出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性,告知人民群众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形成正确的舆论引导机制,因此,在其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明确人民在建设过程中的具体责任,层层落实,严格把关,形成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责任制。
二是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锚定主流意识形态整体性。一定时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显现于此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中,社会主要矛盾也是此阶段社会发展主题的现实表征,只有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准确研判社会重大舆情,及时作出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举措。我们要用战略思维来审视主流意识形态,从理论视野中明白意识形态建设归根结底要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基础,如果忽略这一点,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意义就失去了其最鲜明的底蕴(25)。
三是全面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科学性。基于宏大的时代
背景,国际竞争的因素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凸显在精神层面,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暗自较量甚为明显。为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国际话语,我们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丰富中国智库,在国际上展示出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铆接的中国观点。2017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从学科建设、话语建设等方面厘清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擘画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蓝图。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极为重要,我们既要“站位高”又要“看的广”,要对学科、话语等体系进行全方面梳理。与此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界学者要明确自己担负的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结合自己的理论背景和时代需求,准确解释其理论深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更要明白自己对社会ZZ信仰和ZZ觉悟的引领性,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使其紧贴时代脉搏。
四是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厘清媒体ZZ化和市场化。舆情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具象表现,媒体是舆情传播的关键载体。作为舆情的喉舌,媒体必须树立正确的导向,积极进入“红色地带”,在自身发展大方向上不能跑偏。X管媒体要刚柔并济,明确原则、引导方向,巧妙把握二者之间的分寸,不能使其走上弯路也不能丧失其活力,把握好这个度十分关键,媒体的发展既不能过分管控,这样就会挫伤其在市场中应有的即时性、互动性,会使其走上ZZ化的极端;也不能出现错误观点,要及时引导,防止市场的局限性侵蚀其应有的传播文化、解读观点的作用。
五、结语
中国共产X对意识形态建设作出了艰辛探索,结合世情、国情、X情,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了积极回应,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时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是我们要审时度势,充分认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激荡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结合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阐发“两个确立”“两个结合”和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概念,不断开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境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展望未来,学界对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要基于大历史观视野考察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轨迹,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演进图谱;二是要从微观具象角度入手, 提升意识形态建设措施的可操作性,切实推动意识形态建设;三是要融入定量研究的方法,展开意识形态调研,以量化的手段梳理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从而实施相应的具体策略;四是要聚焦重点议题,重点阐发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问题,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认识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学界要继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拓展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创新意识形态研究的范式,从而为新征程中中国共产X领导意识形态建设赋能。
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意蕴
张志丹
摘要: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追寻现代化梦想,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伴随着意识形态的重大争论。成功开辟现代化道路,体现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与科学意识形态指引有着本质性关联。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卓越证明,也是在社会思潮“万花纷谢一时稀” 背景下逐步走上正轨,在力排各种意识形态偏见或者误解、拒斥各种“左”和右的干扰中创立起来的,因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意蕴具有历史性维度。同时,它也具有共时性维度,即其意识形态底蕴都具有对话和交锋色彩,体现了自己的主体性、独创性和有效性。发掘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意蕴,不仅有助于我们深明道路背后的“主义之争”,而且有利于坚定“道路自信”和“意识形态自信”,从而引领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扬帆远航、行稳致远。
关键词:X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意识形态意蕴
人类文明史表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人类文明的每一步重大前行,都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擎。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习近平说“: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①没有思想的引领,不可能开辟历史的未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②可以说,意识形态不仅刻入世界的解释力和阅读力,而且具有超拔世界、引领世界的牵引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科学意识形态,深刻揭示了自然规律、历史规律和思维规律,是迄今为止雄踞首位的具有强大解释力和穿透力的科学真理。
在庆祝中国共产X成立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中国共产X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③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X人百年来始终注重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将其确定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的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也深刻改变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卓越证明,也是在众说纷纭的说辞中,在力排各种意识形态偏见或者误解、拒斥各种“左”和“右”的干扰中创立起来的,因而具有重大的意识形态意蕴,值
得深入发掘。只有深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领悟“中国共产X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真谛。
在此,本文主要不是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历史过程中意识形态争论的梳理,而是要深入挖掘X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阐发背后的意识形态意蕴,以此保持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意识形态上的战略定力与自信。其意义不言而喻。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意蕴
近现代以来,现代化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旗帜,无论国家大小、制度为何, 都毫无二致地追寻现代化梦想。如果一个国家放弃对于现代化潮流的追寻,就无异于自绝于人类文明大道。然而,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成为人类历史上现代化的第一个成功范例背景下,社会主义出场以及其与资本主义对抗乃至后来“两制并存”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在资本主义策动的“心战韬略”——和平演变战略的攻势之下,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大雪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谷。于是,“历史终结论”“去意识形态化论”等错误思潮甚嚣尘上。还有关于现代化的错误思潮,诸如“要搞现代就要认同资本逻辑”“现代化=西方化”“全球化=西方化”“现代化的唯一样本或者模式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凡此种种,有的是一时糊涂、底气不足,有的是别有用心、蓄意为之。
这种论调也泛滥到了自由民主领域,如果不是赤裸裸地“跪拜”西方自由民主,也会祭出“跪着造反”的伎俩,即所谓“西方民主也许不是完美无缺的制度,然而却是迄今为止唯一值得遵循的成功的制度”。在这种氛围里,似乎“西风是压到了东风”。于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陷入一种永远的悖论、永远的进退维谷中。要想搞现代化,就要搞西方化;不想搞现代化,就闭关锁国、自绝于人类文明大道。一言以蔽之,要么西方化、要么僵化封闭。要发展,只有一条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可走,除此之外“别无选择”。然而,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就可以得出基本的价值判断:“在人类现代化历史上,这个现代化道路就是一个复数:不是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实现现代化就要亦步亦趋地跟着西方走。”①在中国共产X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成功创造,打破了西方意识形态蓄意制造的“意识形态神话”——“现代化=西方化”“西方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等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魔咒,历史性地构建了世界现代化的一种全新类型,打开了现代化道路的新视界,同时开创了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可以说,
以对话或者交锋方式出场的中国式现代化,雄辩地宣告了长期压制中国,并凭借霸权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西式现代化的“明日黄花”。事实上,中国共产X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注定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西式现代化的独特道路,这是由X的性质及其意识形态性质决定的。
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集中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等内容,并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X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X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③仔细品味,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重要论述中的每一条都有“主义”之争、意识形态交锋或者话语角力的意味,内在蕴含着意识形态意蕴。它以正面阐述方式回应了对中国式现代化持怀疑、否定或者污蔑态度的各种错误思潮,同时,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辩护的现代化模式划清了必要的边界(尽管要充分肯定其中存在现代化的共性)。具体来说:
其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有利于增强道路自信。它是覆盖所有人的现代化,意味着会遇到西方现代化不曾遇到的难题和挑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也就与之不相同。这就意味着,西方是“串联式的现代化”, 中国是“并联式的现代化”,任何照办照抄、拷贝拼凑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必须立足自己的实践、国情和实际,走自己的路,这才是历史正道。显然,这一特征的强调具有重大的意识形态意义,启示我们不要亦步亦趋,要充分彰显现代化的道路自信。习近平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把现代化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根据中国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确立适合自己的现代化目标和议程,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依靠自力更生在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①这些阐述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底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底蕴。
会主义的减贫理论,增强了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一言以蔽之, 是为人类求解放,也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与此相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从来都认为人性自私论是“自然的结论”,维持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维持失业人口以保持就业的“蓄水池” 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要求”。西方的现代化是按照资本逻辑展开的,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资本、利润驱动的现代化, 讲求利润最大化。西方实行私有制,资本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其现代化就是少数人获得最大利益的现代化。所以,在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出现的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之初的120年间,资本剥削工人可谓“赤裸裸”“血淋淋”,为所欲为, 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让资本家暂时没有利润,直至其意图得逞。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ZZ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②而我们彰显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③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将实现均等化。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逻辑”“人民至上”“人民利益”,高扬的是替代资本主义“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共产主义梦想,其意识形态创新的意义不言而喻。
其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有利于增强文明自信。资本主义文明发展有着内在冲突和矛盾,主要有二:一是物的增值与人的贬值; 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割裂。放眼世界各国现代化实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绝非自然而然的,而是要面对以物欲化、享乐化、个体化为特征的消极价值文化的冲击。“一些发达国家日益暴露出的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等弊病,一些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深陷两极分化、ZZ动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工业化、技术化、资本化以及文化变迁的现代化诸场景中,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出现不平衡、不协调问题。”④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 不仅要面对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等问题,也要面对物质主义、货币文化、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对精神文明的挑战。如果不能避免物质文明发展而精神文明式微的现象,就无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
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才能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⑤放眼全球,这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有效解决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世界性难题。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利倾向和货币的泛化,诱发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盛行。自由主义主导的市场经济,带来了物质的大繁荣,却也使得许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先后出现了美国学者桑德尔所说的“市场和市场价值观侵入了它们本不属于的那些生活领域”①的现象,出现了“市场跨界的货币泛化”问题,致使“我们从‘拥有一种市场经济’最终滑入了‘一个市场社会’”,其结果是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泛滥。
其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增强生态文明自信“。资本主义生态文明”本身是一个悖论性用语,好比“善良的恶霸”一样滑稽可笑。在马克思笔下,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灵与肉、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冲突和紧张,要扬弃资本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以基本适应性的矛盾替代对抗性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其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样有利于增强文明自信和话语权。西方采取的是暴力、掠夺的路径,对内主要表现为牺牲底层民众的利益,如英国的“圈地运动“”羊吃人”,以剥夺小生产者土地的方式开启现代化;对外通过殖民地、战争等形式进行掠夺,如历史上通过贩卖黑奴、贩卖鸦片掠夺殖民地的财富、黄金等方式聚集资源,实现现代化。中国的路径完全不同。中国共产X的宗旨、使命、初心是为人民服务,中国没有殖民地,也没有掠夺的基因。对内,中国共产X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外,中国不搞殖民侵略和战争。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其重要内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加速演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必须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具有对话比较意味,“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这一话语体系的标志符号。可以说“,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彰显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彻底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除此之外,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同样彰显了重要的意识形态意蕴。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X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条重大原则,是对X和人民长期奋斗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⑥中国共产X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加强X的全面领导,是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和“根本制度”,同时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问题。美国著名思想家丹尼尔␎贝尔曾经指出:“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
仰问题。”⑦在一个“拒斥形而上、回归形而下”和“信仰陨落、只有利益”
的氛围里,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理想信念可谓“迎难而上”“逆势而上”, 难度系数可想而知。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否定中国共产X的领导,丑化妖魔化我们X及其领导下的国家制度,从骨子里敌视我们X和政权。事实上, 我们对坚持X的领导的认识不断深化,日趋全面深刻:坚持X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X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根植于X的全面领导这一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如果对此有任何动摇、否定,很可能犯颠覆性错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X中央的核心、全X的核心的地位,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X的领导落实到X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X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ZZ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①
需要指出的是,驳斥上述意识形态争论,不仅需要事实,更需要讲道理。也就是说,需要科学理论指导,需要理论武装和意识形态立论。否则,单凭“器物上的优势”,单凭经验事实的堆砌,是无法服人的。所谓“理不辩不清,话不说不明”。换言之,你可以举出无数例子来自证“优越”,人家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予以回敬。因此可以说,现代化道路之争,绝非一般的知识性差异、量的不同之争,而是体现为“主义之争”“世界观对抗”等质性之争。
二、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没有硬实力,一打即垮;没有软实力,不打自垮。科学意识形态不仅具有解释世界的功能,而且具有改变世界的功能。作为科学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嬗变。历史地说,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寻现代化的道路, 开局一再陷入窘境,因为资本主义现代化靠的是对内压榨百姓、对外剥削掠夺, 已经使得把整个世界变为核心—外围的基本结构
(萨米尔␎阿明语);作为外围国家的中国,已经失去了“步资本主义后
尘”成功走现代化的可能性。模仿“西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死胡同。但是, 最终,“触底反弹”“绝处逢生”,我们找到了正确的现代化之路,走上了先革命、后建设的现代化之路。这是由于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实现了从学术思潮上升为救国真理的华丽转身。邓小平犀利地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本质上是异质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只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走自己的道路, 同时抵制各种虚假意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冲击。
X的百年奋斗,离不开意识形态斗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
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有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③在冷战时期,美国总统尼克松曾经直言不讳地说过:“尽管我们与苏联在军事、经济和ZZ上进行斗争,但意识形态是我们争夺的根源,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打了败仗,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关系都将毫无意义。”④邓小平针对西方的“和平演变”,非常鲜明地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⑤针对有人被无意识地“深度洗脑”,念念不忘“美国梦”,唯西方理论马首是瞻,用西方理论和价值标准来剪裁我们的改革实践,评判中国改革成败的现象,习近平鲜明地指出:“我们不断推进改革,是为了推动X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能将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
①面对“两个大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更加复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挑战,传统教育引导方式面临网络新媒体的挑战,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敌对势力渗透争夺的挑战。中国共产X之所以“能”,就在于自身的先进性。共产X的先进性是与生俱来的。中国共产X是“头脑”与“心脏”的结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两大“先进基因”的结晶,它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 使之成为引领和支撑中国共产X不断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旗帜和思想灵魂。
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X自觉注重理论指导和理论武装,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立X立国之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X的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铸就辉煌伟业。毛泽东说:“共产X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②邓小平说: “共产X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③中国共产X作为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X,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不断地进行理论武装,进而指导X的事业发展。
另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中要发展,发展中要坚持。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什么发展;同时,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保证,保守封闭、僵化教条不是马克思主义。只偏向一端,表面上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无益于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既不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也不是照搬基本原理和以往判断的“简单复制”“亦步亦趋”,而是捍卫理论底线基础上的创新。X的百年,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坚持理论武装和批判错误思潮,铸就了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的人间传奇。中X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时代特征相贴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彰显了中国共产X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自信状态。
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历史方位的变化,我们X又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X的指导思想。如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伟大的事业进入了新时代,如果没有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对于一个X、一个国家和民族绝对不是好消息。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理论,就没有先进的国家;没有思想建国、理论强国,就会感到“底气不足”。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为什么越走越宽,前途越来越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 而中国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影响力和引领力,使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可谓“其始也简,其将毕也巨”。
新中国成立之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指导。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既取得伟大胜利,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挫折。中国共产X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力回击了“意识形态终结论”“非意识形态化”“普世价值论”等种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
科学的理论总是与实践同步发展的。中国共产X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 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
在新时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则离不开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征程。面对“两个大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第一,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领导核心,即坚持中国共产X的领导,明确了“中国共产X是国家最高ZZ领导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②并且,强调要不断把X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提高X的ZZ能力和ZZ公信力。第二,明确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力量源泉,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了“人民是我们X执政的最大底气”。第三,制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大布局,即“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过去进行了客观总结,对当前进行了深度剖析,对未来进行了战略部署,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行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全面准确理解和推进意识形态创新
习近平指出:“在新的时代征程上,要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战斗力来助力X继续创造辉煌。”③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始终坚持其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六个坚持”。
值得重点一提的是,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要坚持“守正创新”,搞清楚意识形态创新的实质;其次要搞清楚如何进行守正创新。要坚持“两个结合”: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④历史上,中国共产X人曾僵化教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导致革命中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因此,在1938年10月X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首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深刻阐述,指出“对于中国共产X说来, 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⑤步入新时代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也着重强调:“我们X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⑥当前, 世情国情发生显著变化,面对中国之变、时代之变、世界之变,马克思主义只有植根于新时代中国不断变化的伟大实践之沃土上,才能结出理论创新的累累硕果。
另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绵延至今的人类精神瑰宝。毛泽东曾强调:“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谁是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这两者是指导思想和文化根脉、文化资源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理论旗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指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赋予了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⑧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 “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会缺失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美德,等等,这些优秀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观念,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神力量,并不断熔铸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思想,引领民族复兴勃勃生机。当然,在新时代的中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同时也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坚持古为今用。
那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是否意味着精神实质变了?如果没有变,那么精神实质是什么?实际上,理论创新中作为根本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科学处理好这一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
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本身也是普遍真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哲学就是认识论”,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是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我们X历史上曾经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习近平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②这显然准确抓住了根本,坚持了原则,体现了好学风。基于此,我们强调“一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这个“实际”大过“实践”,它是以实践为核心、包含各种情况的现实,而现实是历史的、动态的、变化的,现存是僵死的、静止的。进而言之,“实际”又是多方面的,基本的包括物质实际和精神的实际(即文化的实际)。所以,“第二个结合”绝不是脱离“第一个结合”而另搞一套的结合,而是“同一个结合”(时空相同)的两个方面,统一于一个旗帜、一条道路和一种实践。它们都是从“理论与实践” 这个基本原理中生发、衍生出来的,实质上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统一。
需要追问的是,既然两者的精神实质一样,而且“第一个结合”内在包含着“第二个结合”,那么,我们为何还要提出“第二个结合”?实际上,我们还要提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由实践决定、检验等相关基础性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那么,新时代我们的实践是什么?习近平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X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X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X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③不难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X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深刻地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40年来意识形态创新的理论主题和着力点。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道路和实践,自然在理论上要创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怎么才能创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呢?除了从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中凝练概括,恐怕也离不开中华民族几千年实践中思想凝结和理论升华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
在“两个结合”的同时,还要注意坚持积极地批判吸收世界文明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不是宗派主义的学说,而是具有开放性、发展性的学说。与时俱进、引领时代是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强本固基、包容创新,是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活力所在。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④马克思主义广泛批判、吸收和借鉴人类千百年的思想文化成果。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是滚滚向前的洪流,“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①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必须拥有清醒的大脑、高远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 必须坚决放弃冷战思维,要大力批判吸收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地进行文明交流、文明互鉴,不断地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始终以理性的思维、冷静的态度和宽阔的胸怀去对待人类文明成果。要坚持洋为中用,不断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以此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21世纪的巨大发展。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新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特别是按照“六个坚持”的要求来进行推进,永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和生命力,需要树立科学的意识形态创新态度:一是基本前提的坚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即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永远不过时、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永远不过时。这是我们创新的前提,也是我们创新的应有定力。二是基本精神的弘扬。要以科学和真理眼光对待科学真理,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或者理论虚无主义、无用主义。三是基本定位的清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破解的是从资本主义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的大历史时段中的具体历史阶段的问题,是普遍规律引领下的特殊规律或者具体规律;而马克思主义则是要解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一般规律。两者是支流与源头、枝干与树根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的创新、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式的创新,不是根本性、整体性、全局性、替代性的创新。进言之, 即使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有很多原创性贡献、创世纪思想、飞跃性创造,这种“特殊规律”也不能脱离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规律”。做出这样的评判,不是某种权宜之计的“谦虚”,而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所持的客观科学的态度,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保持这种特殊的清醒和坚定,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壮丽事业的开拓,有百利而无一害。
重视思想建设 加强宣传引导 凌云县政协抓紧抓实意识形态工作侧记
广西政协报通讯员 阮孟霖
(2023年6月8日)
近年来,凌云县政协认真贯彻落实各级X委宣传部长会议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X组抓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政协履职提质增效和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主体责任
县政协X组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X的建设和ZZ建设工作重要内容,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与政协履职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评。成立X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明确X组主体责任和X组书记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层层传导工作压力。主要领导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要事项亲自布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两年来共召开4次X组会议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具体贯彻落实意见。坚持每年向县委报告意识形态工作2次以上。注重理论武装,坚持“第一议题”抓理论学习制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
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列为政协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议题”学习的重要内容,
两年来共召开政协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8次,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会5次,通过集中学习、撰写学习体会、交流研讨等形式,引导大家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要义和深刻内涵,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与机关X支部“三会一课”、主题X日、主题学习教育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增强X性锻炼的同时加强思想ZZ引领。强化“学习强国”APP学习平台和“八桂先锋”APP平台的学习使用,X员带头,X外干部紧跟学,保持了较高强度登录学习的活跃度,引导机关X员干部在思想上ZZ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加强阵地建设,拓展宣教平台
县政协整合机关办公资源,加强阵地建设,对X员活动室、X建研究室、X风廉政教育室、政协文史馆展厅以及庭院内走廊宣传栏等进行更新改造和日常管理,严格宣传内容报审把关,同时充分发挥政协“两报两刊两网一微”宣
传媒体窗口作用,根据阶段性工作特点和形势需要,加大宣传X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积极营造向上、向善正能量。特别是针对近年来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县政协一方面响应上级号召, 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干部和委员落实联防联控措施、发动捐款捐物、维护社会秩序等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干部群众的正面宣传培训引导,及时掌握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做到对外宣传和引导服务及时到位,网络、报刊无负面新闻。
三、加强宣传引导,把牢舆论导向
县政协把准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 不断加强信息员的培训指导,组建强大的宣传阵营,压实信息员责任,实行每周通报信息宣传工作进展情况,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出台意识形态工作管理制度。先后下发《凌云县政协信息宣传工作“三联审”制度》《凌云县政协提案工作评比表彰办法》等管理机制,对政协信息安全、质量要求、提案立案标准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大力宣传政协履职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两年来, 县政协向各类新闻媒体推送信息稿件400多条,被采用380多条,先后获得全区政协报刊宣传二等奖。积极撰写政协理论文章10多篇,获评市级以上奖项6篇, 在刊物上发表2篇,扩大了政协工作影响力。
四、加强文明创建,提高干部素养
县政协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政协机关年度绩效考评内容加以推进和落实, 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结合县委提出的创建清廉机关、文明城市、扮靓家园等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廉政家访、重大节假日廉政提醒和到清洁责任区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活动,在机关倡导文明驾驶、严禁酒驾醉驾,杜绝违纪违法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精神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
同时,县政协坚持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分解到政协各个工委室,采取不定期的方式,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平时考评和督促检查指导,认真研究解决机关在抓意识形态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意识形态工作有目标、有进度、有成效、无风险。
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三重合力”
张莹
摘要: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也有利于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但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挑战,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也未能适应学生实际需求,建设主体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只有高校率先打牢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教师队伍抓稳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学生社团协助拓展意识形态建设路径,“三重合力”共同参与才能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 如何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确保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是高校亟待深入研究和妥善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意义
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发激烈,高校已成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建设对象, 培养青年大学生这一群体,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高校教书育人和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也愈发严峻。一方面,西方国家借助其网络技术优势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大肆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尤其是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更是成了西方敌对势力的重点渗透对象;另一方面,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同时一些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文化也逐渐传入国内,对涉世不深、分辨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他们容易被网络上有悖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误导,进而削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ZZ素质和价值观决定着国家未来发展的走向,是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一支重要ZZ力量。网络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ZZ敏锐性和成熟度,有利于抵御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从而有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有利于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时期的高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办学系统,而是成为各种观念思潮传播和交汇的前沿阵地,这种开放的环境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但另一方面却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隐患。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容易受到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侵蚀大学生的信仰。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校人才的质量关乎着未来社会的发展,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对于高校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有利于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确保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思想旗帜与可靠力量。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新生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其ZZ信仰和价值观念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进步都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善于接触新事物的大学生,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一定程度上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冲击,容易出现对未来感到迷惘、理想信念动摇、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积极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性应用新媒体的能力,主动抵制各种错误思潮; 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指导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这使得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掀起了新的热潮,受到了高度重视。但随着环境逐渐复杂化, 工作中还依然有着许多不足之处,只有清楚认识到当前工作存在的短板,才能
有针对性地突破瓶颈,保障好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
互联网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挑战
网络具有开放性、实时性、传播范围广、去中心化等特点,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缩短了不同地区人们的交往时间和空间,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也加强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有利于世界人民的共同发展。但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借助自身的网络技术优势, 大肆对我国进行网络攻击和意识形态渗透,如今网络空间已然成为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领域。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不再单向地从课堂中获得理论知识的学习,互联网逐渐成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西方国家便借此机会通过各种网站、网络讲座、引进中国留学生、组织出国参观学习、互派学者访问等方式加紧对我国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助社会热点制造舆论、散布谣言,并将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微博等途径进行传播,其中一些充满功利色彩的错误观点和庸俗负面的信息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如何识破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意图,提高大学生的甄别能力,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未能适应学生实际需求
新时期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和复杂的变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积极应对新形势、主动采取新方法、合理解决新问题。但是当前高校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理念还比较滞后,未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依然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上,仍将意识形态教育看作是“从上至下”的单向性教化活动,导致理论与现实脱节,不能使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认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第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不够贴近现实,在如今各种社会热点备受关注、不同社会思潮广泛传播的形势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缺少对现实热点问题的正面回应,也缺乏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使大学生难以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无形中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过于单一,部分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仍然采取单向的说教与理论灌输,通过理论考试、组织讲座等方式“强迫”大学生参与其中,未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大
学生的行为特点,缺乏互动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主体缺失
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不是仅仅依靠学校方面的单打独斗就能顺利完成的,需要政府、社会、校方、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合力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抵御来自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然而当前在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主体缺失的问题,比如政府层面虽然一直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并出台了相关文件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但还缺乏具体的、系统的政策指导,在相关法律法规和资源供给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各类社会组织本应联合高校共同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但目前社会组织这一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显然缺席,削弱了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高校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组织者,负责了大部分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但依然存在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工作方式单一呆板、教育成效不显著等问题。高校教师是直接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群体,他们的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教育理念的先进程度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着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成效。因此,只有多方合力共同参与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才能真正破解错误意识形态渗透的威胁。
三、“三重”合力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不能只依赖单方面的努力,需要高校层面、教师群体和学生社团共同参与,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一起努力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师生互相配合,环环相扣,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工作的实效性、长效性和扎实性。
高校打牢意识形态建设基础
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学校是所有工作的主要策划者和直接承担者, 只有学校首先打牢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才能为后续工作提供可靠的资源和平台。第一,学校应加强高校的网络计算机设施建设,搭建“红色网站”互动平台,用主流意识形态和正确积极的思想文化占据网络阵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网络的广泛性和实时性恰好也为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了机遇。高校可以通过“红色网站”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使他们深入了解和认同X的各项方针政策、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也可以在“红色网站”上搭建师生平等交流和学习的通道,使同学们能够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们实现互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牢牢占据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第二,学校应加大校园舆情监管力度,避免各种反动和有害信息进入校园。如今别有用心者对我国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高校应做好顺应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改变滞后的工作手段和方法,加强校园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一方面安装监控系统软件,拦截和删除包含反动内容、不健康内容等有害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切断校园网与不良网址的通道;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正面引导,及时为学生解疑释惑,向学生发布正确的信息,鼓励X政工作者开设校内讲座和网络频道, 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对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视程度,共同参与到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中。
教师抓稳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高校教师是与青年学生接触最频繁和深入的群体,常年处在科研教育的第一线,教师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举止都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生成, 因此教师对于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高校教师做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一, 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之前,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ZZ素质和坚定的信仰,要意识到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错综复杂,警惕敌对势力借用“学术自由” 的名义,利用课堂、论坛或讲座宣向学生宣扬错误的价值观念与ZZ观点,要在学术问题、思想问题、ZZ问题的区分上认清界限,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坚定正确的价值选择和ZZ信仰,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切实运用到教学和生活中,为广大学生作出良好的表率。第二,当前高校的思想ZZ理论课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要注意增强思想ZZ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创造性,避免“公式化”“教条化”的弊病。教师应摒弃“假大空”的说教,而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贴合生活,解释现实问题,因势利导,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学生、帮助学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教育融入交流之中,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在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的前提上再加以正面的理论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
学生社团拓展意识形态建设路径
高校社团由一群有着相似的人生经验和兴趣爱好的青年大学生所组成,是校园文化的主要传播群体,许多大学生与其联系紧密或参与其中,因此高校的
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群体中所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更是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第一,高校可以扶持建设“红色社团”, 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为核心主旨,开展大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的社团活动,通过学生社团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形成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从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影响力。第二,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化,思想价值观念尚未发展成熟的大学生极易被网络舆论误导,这就需要及时进行信息监管与舆论引导。高校可以选拔和培养一批ZZ素养优良和宣传能力强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成为广大学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大V”,一旦发生一些社会不良事件,这些“红色大V”可以在信息传播的初始阶段就对网络舆论做出正面的引导和解释,为其他学生网民提供积极的意见参照,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新生代推手。
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做好三农网络舆情工作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陆风
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作为一项了解网情民意、服务社会民生、评估宣传效果的专业性工作,对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三农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辅助作用,要深入学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奋力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加深对网络舆论工作的认识和把握,在三农网络舆情工作中弘扬斗争精神,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好三农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意义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网络舆论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举措,为做好三农领域舆情工作指明了方向。
加强主流舆论宣传引导,确保意识形态安全。X的二十大报告中“安全” 一词贯穿全篇,共出现了91次。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国内也同样面临多方面风险挑战和考验。“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意识形态和舆论引导工作对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网上舆论斗争,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消除生成网上舆论风暴的各种隐患;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尽管十年来在X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仍需清醒认识“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继续开展意识形态和舆论斗争任重道远。
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推进自我革命。X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自我革命”,和我X历史上提出的“人民监督”,都是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要回答。广开言路,尊重和听取民意,一直是我X鲜明的ZZ底色。X的二十大召开之前,X中央通过互联网就相关工作征求意见,这是我X历史上第一次将X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面向全X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深刻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互联网时代,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要把及时掌握和研判网络舆情动态作为一项基本功,善于从网络舆情中了解实情、体察民情,把网上网下各类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三农青年工作者也要及时发现网络上有关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民利益诉求,为改善三农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X的十八大以来,X领导全
国各族人民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地区各部门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农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X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再次得到强调。互联网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也越来越成为农民学习、娱乐、生活、参政议政、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要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用更多积极、正能量的网络信息和产品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帮助提高他们的ZZ参与感,不断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也要科学引导农民的情绪、认知、观念,引导其在网络上理性发声,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和美乡村。
二、认识新形势下网络生态准确把握三农舆情特点
移动互联网普及应用和新媒体技术创新发展对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提出新挑战,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涉农舆情事件对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工作提出新要求。要进一步把三农舆情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握三农舆情特点。
网络空间承载情绪、观点,容易淹没理性、真相。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随时获得跨时空的“在场”体验,但网络空间的低门槛、匿名化、去中心化等特征,以及更加碎片化、片面化的信息,导致人们难以客观判断新知识、新观点、新事物,偏听偏信变得严重。网络空间逐渐成为情绪孵化器、观点集散地、多元思潮传播渠道,也是民生问题、政策执行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的放大镜,对强化思想引领、凝聚共识提出更高要求。
网络舆论生态加速重塑,主流舆论需强势入局。在网络空间中,主流舆论、正确导向、核心价值正不断受到商业利益、群圈文化等的冲击,网络治理难度提高,舆论斗争隐蔽性和迷惑性增强。社会各领域面临诸多改革转型的阵痛难题,矛盾冲突难以避免,负面舆情事件频现。只有精准抓住网民关注重点和反应痛点,才能针对性解决问题,为网络舆论场注入正能量。
三农网络舆情爆点多、燃点低、影响广、处置难。三农工作覆盖地域广, 服务对象多,业务范畴大,近年来三农舆情在网络舆论场中占据重要位置,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人居环境整治等成为舆论关注重点。特别是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发生以来,三农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广大网民极为关心。粮油抢购、割青毁麦、疫情交通梗阻导致蔬菜滞销等相关舆情事件频发, 对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的冲击效应明显,总体上呈现出爆点多、燃点低、传播快、影响广、处置难等特点。
三、增强能力做好三农网络舆情工作
网络舆情是社会温度计、民意风向标。要准确把握领域内舆情特征,从思想认识、方法手段等方面提升网络舆情工作能力。
旗帜鲜明讲ZZ。做好三农网络舆情工作,需要切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网络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高举思想旗帜、强化思想引领、坚持正确思想导向。必须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以X和人民的立场正确对待社会热点问题、敏感事件、突发事件等舆情信息,不回避问题,不忽略小事,不隐瞒大事,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
时刻以人民为中心。舆情工作既要关注网民反映的三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也要能准确衡量网民对三农工作的看法和态度,了解民意。能否做好三农舆情工作,关键在于青年干部是否自觉为人民服务,是否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依循。应以了解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纾解人民情绪,减少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作为工作目标。
力求科学精准有效。舆情工作是一项科学事业,在工作实践中,一是全面精准监测。做好舆情应对工作的前提是发现舆情,面对海量复杂的网络信息, 仅靠人力难以全面筛选、准确识别,也很难全方位了解媒体和网民的观点,因此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技术必不可少,建设舆情监测系统,作为“雷达站”“探照灯”。二是科学精准分析。要善于从蛛丝马迹中甄别出有潜在风险、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以高度ZZ敏锐性和专业敏感性把握舆情态势,关注领域内舆论动态。三是导向科学合理。坚持以“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为导向,强化风险意识,以灵活有效的应对措施阻止舆情发酵。
百年变局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段港回
摘要: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与百年变局的交织影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多、竞争性风险增强、综合性风险增长,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境外敌对势力以网络为切口,恶意诋毁抹黑我国的发展问题,与我争夺人心;西方错误思潮借助网络平台放大扩散,导致主流意识形态权威被消解;网络算法推荐构筑的“信息茧房”,阻隔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境外敌对势力为遏制我国发展,掀起逆全球化潮流,加大了对我国网络技术的封锁和打压。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强化网络阵地建设、规范网络算法驱动、加强技术自主创新,以切实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使互联网成为当代中国的最大增量。
关键词:百年变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应对
“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ZZ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①。百年变局下,我国发展的内生性风险与外源性风险叠加激荡,势必会辐射到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的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
②。将百年变局作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重要坐标,剖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新境遇并探讨对策,对于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百年变局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新特点
中西方道路和制度的根本不同,决定了意识形态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百年变局下,中西方力量的变化迎来了新的较量,网络由于其具有无界性、隐匿性等特点,成为了各国意识形态竞相争夺的主战场,这种变化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呈现出新特点。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多百年变局下,中西方的力量对比进行了深刻调整,“东升西降”的历史趋势愈加明显,这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警惕。为维持霸权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遏制中国”的战略,使中西方关系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带来了诸如生命风险、债务风险、金融风险在内的一系列风险,为进入变革动荡的复杂局势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加之西方国家掀起逆全球化潮
流,使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面临断裂风险,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将打破原有的供给格局,加剧局势的紧张。但大国与大国之间核力量的威慑,使大国之间直接爆发热战的可能性降低,国与国之间的较量继而转向意识形态领域。网络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无界性、隐匿性、多元性、突发性等特点,成为了各国进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阵地。随着全球赋能,万物互联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③百年变局下的诸多风险点也会随网而生,因网而散,从而导致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强。
新时代十年,X和国家于变局中开新局,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范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使西方世界的“丛林法则”失效,这引起了西方敌对势力的焦虑和恐慌,西方国家为维持其原有的地位和影响,不惜一切手段遏制我国发展。2022年,美国白宫发布
《2022年国家安全战略》,明确将中国列为“首要竞争对手”及“最大地缘ZZ挑战”,我国发展受到的外部阻力越来越大。竞争性风险的增强同样也表现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中,一是“问题之争”日益成为中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凸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变换手法,企图以互联网为依托,恶意炒作我国的发展问题及民生问题,以此激化我国的社会矛盾。二是网络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美国在
《2022年国家安全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出口管制和投资筛选机制,以确保其与盟国的基础技术、核心数据安全,保证战略竞争优势,这意味着网络技术竞争性风险进一步增强。百年变局下,西方敌对势力将我国列为首要竞争对手,进一步升级竞争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企图利用极限施压手段延缓我国发展进程。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综合性风险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①。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国际与国内、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不同领域风险的界限也随网而破,联动效应明显。一方面,百年变局下产生的诸多风险的叠加转化,可能会映射到网络中而导致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综合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网络的交互性促使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与其他领域风险相织相融,又可能会衍生出新的风险,如错误网络思潮诱发的ZZ风险、极端舆论诱发的社会风险等,这些风险联动效应明显增强。再者,网络与
现实的转化性使网上网下的联动效应增强,现实世界的消极因素通过网民映射到网络中,网络又导致消极因素放大扩散,转而反馈到现实世界中。这些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风险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促进,极有可能导致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综合性风险增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在信息时代,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同许多其他方面的安全都有着密切关系”。
二、百年变局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新风险
随着信息技术和大国较量的深化发展,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新风险新挑战,即西方敌对势力的“强势渗透风险”、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消解风险”以及“传播阻隔风险”、逆全球化下西方国家的“技术遏制风险”,这使得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更具挑战性。
(一)强势渗透:由“制度之争”转向“问题之争”新时代十年,我国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百年变局中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但在“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③。在国内,“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差距较大、阶层分化、教育不公平等问题客观存在。现实问题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存在一定落差, 西方敌对势力将发展问题与民生问题肆意夸大扭曲,“千方百计利用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炒作,煽动基层群众对X委和政府的不满,挑动X群干部对立情绪,企图把人心搞乱”⑤。
这主要表现在西方敌对势力双向控制信息流以及培养忠实的网络代言人两个方面。双向控制信息流,即传播妨害中国发展的不利信息,阻断中国发展的有利信息。如西方部分媒体恶意剪辑、炒作和报道不实信息,企图抹黑我国的国际形象,如BBC对新疆的造谎运动,“这场持续不断针对新疆的造谎运动,本质上是美西方为了‘以疆制华',以己度人打造的邪恶叙事”①。如“美国社交媒体巨头推特公司公然宣布删除超过17万个与中国'国家当局相关'的账号,诬称这些账号用于散播有关新冠肺炎疫情、香港局势等问题的虚假信息”②,公然阻止我国有利信息的输出。培养忠实的网络代言人,即通过网络大V,网络公知等形象包装,在网络平台站在亲美和反中的角度污名化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如在网络平台上宣扬西式民主和西式自由等,打着“原来美国是这样”等旗号去美化西方,污名化中国,宣扬西方意识形态。这正如习近平总书
记所言,“境外敌对势力加大渗透和西化力度,境内一些组织和个人不断变换手法,制造思想混乱,与我争夺人心”。
(二)权威消解:网络错误思潮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 传统信息时代,信息匮乏,信息传输具有时空局限,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主流意识形态占有绝对的权威地位。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匮乏的局面,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员、人人都有麦克风,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信息资源,拓宽了信息获取和表达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此外,百年变局和信息大爆炸背景下,人们由于知识背景、发展环境等的不同,加之各种信息的碰撞交融以及西方敌对势力处心积虑传播西方的价值理念,使得不同认识主体的认识差异进一步放大,多元主体围绕个人价值表达进行激烈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络错误思潮的产生和放大提供了条件。
近年来,西方错误思潮借助网络平台放大扩散,不断挤压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权威样态。充斥在互联网上的西方错误思潮主要有消费主义思潮、泛娱乐化思潮、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等。这些错误思潮企图通过价值输出,干扰中国网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削减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权威性,从而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例如消费主义思潮,即消费至上,通过消费来实现自身价值和身份的认同。具体表现为通过网络借贷和金融工具超前消费,在自媒体平台为获取满足感进行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等,这与主流意识形态“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相背离。泛娱乐化思潮, 即娱乐至上,通过娱乐修饰和加工,将原本不具娱乐属性的产品娱乐化,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满足人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在网络上采用剪辑、修饰、移植等手段,将不具备娱乐属性的信息或产品娱乐化,泛娱乐化思潮直接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等等。此外,曝隐私、揭内幕、蹭流量、秀下限等网络负能量也时常涌现,网络负能量和网络错误思潮的叠加交织,共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
(三)传播阻隔:网络算法推荐构筑的“信息茧房”网络算法推荐,即通过搜集用户的浏览痕迹、使用偏好、时间足迹等个人偏好,通过资源整合和分析,为用户推送个性化内容,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算法时代, 个人偏好和有效需求被捕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生活
的便利化。但算法推荐技术也容易构筑“信息茧房”,加剧“圈层极化”,易被“资本操控”,从而阻隔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一是“信息茧房”效应阻隔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能。网络算法推荐机制下塑造的“个性化”定制信息,会导致用户无法接收到其偏好以外的信息,单向、同质、重复的信息推送,导致用户陷入“信息孤岛”,影响用户进行客观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百年变局下,西方敌对势力必将利用其算法技术优势加大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若用户被其推送的信息吸引并长期浏览关注, 则无法接收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二是“圈层极化”效应加剧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难度。网络算法技术会不断优化推荐功能,实现信息的精准捕捉和精确推送, 这将导致用户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不断固化,使受众无法接纳其他观念,甚至产生排异心理,最终诱发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分化。同时, 具有相同兴趣和观点的人也易在网络产生联系,发生聚集效应,加固原有认知, 从而加剧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难度。三是“资本操控”现象挤压主流意识形态生存空间。算法推荐机制可以直接根据用户偏好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促进供需的高位嫁接。这种供需的高效嫁接赋予算法工具一定的变现能力,算法推荐机制下创造的巨大信息流和现金流,会导致资本操控算法。资本操控下的算法推荐机制通过信息和技术操控人性,攫取利益,使算法开发者和算法受众在利益趋势和信息诱导中丧失理性,“利益至上”“流量至上”等不正之风充斥网络空间,不断挤压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
①。百年变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为遏制我国发展,掀起逆全球化潮流,不惜对华开展贸易战、科技战,打压我国的高新科技企业,并与其盟友一道组成对华技术封锁和人才封锁的链条,如美国利用国家力量打压华为企业, 联合其盟友禁用华为5技术等。一方面,这为我国长期依赖国外技术敲响了警钟,使加强技术创新和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上日程。另一方面,也无法否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甚至较长时期之内,我国在国际互联网核心技术领域仍将处于弱势地位。
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技术垄断的优势,不断增强对我国互联网领域的攻击渗透,这主要表现为通过网络攻击窃取我国重要领域的机密、通过操纵社交媒体散布虚假信息等等。如“在针对西北工业大学的网络攻击中,TAO使
用了41种NSA专属网络攻击武器,持续对西北工业大学开展攻击窃密,窃取该校关键网络设备配置、网管数据、运维数据等核心技术数据”②,又如“数以千计的推特账号曾在10天内大量转发新冠病毒相关信息、散播阴谋论,而这些‘网络水军'都与美国有关”③等等,这都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然而,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网络入侵,我国在应对上显得较为吃力。一方面, 我国互联网硬软件设施的发展较为滞后。“我国90%以上的信息基础设施、重要部件,例如服务器、存储、交换、路由器等关键芯片大都采用国外芯片”④, 对国外软硬件存在较大的依赖风险。另一方面,我国网络技术人才较为缺乏。产学研融合不够、科技成果转化不及时、国际交流与合作还有待加强等问题客观存在,我国网络核心技术供给还有待提升。毫无疑问,百年变局下的逆全球化趋势将在一定时期内加剧我国网络技术的供给失衡,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造成较大威胁。
三、百年变局下防范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新路径
马克思指岀,“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⑤。为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需从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强化网络阵地建设、规范网络算法驱动、加强技术自主创新等方面入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岀,“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X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⑥。针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一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现实问题。敢于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做斗争,勇于破除陈旧落后的体制机制,关注人民利益,切实解决受疫情影响的就业、医疗等民生问题,促进区域、城乡间的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继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等等,营造更加公平普惠、上升渠道畅通的发展环境,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减少西方敌对势力“借题发挥”的空间。二是要增强斗争意志,克服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所带来的畏难情绪。广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X的百年斗争史中汲取斗争力量,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工作。面对长期负面的网络信息,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自身立场,牢固斗争意识,做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红斗士”。
三是要锤炼斗争本领,有效应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风险挑战。应积极研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规律,吸收其合理成分,不断积累斗争经验。针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发展问题的抹黑与攻击,我们应有理有据有节予以驳斥,揭露其险恶用心。同时,要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要检验已有的应对模式和成果,不断积累斗争经验,优化斗争手段,以根据形势发展升级应对手段,做勇于斗争的“红战士”。四是要讲求斗争策略,抓住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风险点。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不光要有敢于斗争的勇气和魄力,还应有斗争智慧,谋定而后动。针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由单一性风险转化为综合性风险等散发点,要树立系统观念,抓主要矛盾,对症下药,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机动灵活,采取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争做善于斗争的“红谋士”。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①,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强化需要机制保障。针对主流意识形态被错误网络思潮去中心化, 边缘化的现实困境,需要从遏制错误网络思潮的蔓延以及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力量两个维度着手。一是要严格落实X委统一领导,X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负责协调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强化督查考核,用好巡视利剑,使广大意识形态工作者时刻紧绷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担责,从源头上遏制错误网络思潮的滋生。二是要构建先进的风险预警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必须遵循系统观念,从健全机制入手,努力建立健全集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②,要健全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预警及通报机制、建立网络意识形态风险评级指标体系等,在过程中切断错误网络思潮的蔓延。三是要建立高校网络自治机制。《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百年变局下,西方敌对势力对青年学生的渗透更为激烈,高校青年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责任和使命感较强,应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教育引导,通过建立高校网络自治机制,在受众上抵制网络错误思潮的渗透。四是要建立网络意识形态统战机制。通过政策支撑、资金支持、情感疏导、爱国教育等手段,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打造强大的新型主流媒体,大力吸引网络人才,精心引导和培育具有正能量的“意见领袖”和“直播网红”,利用其影响力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介,
努力求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最大的公约数,画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力量最大的同心圆,在力量上抵御网络错误思潮的入侵。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③。针对网络算法的失序发展和无序扩张, 一是要优化算法推荐内容,打破“信息茧房”效应,促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一方面,具有吸引力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是提升传播效能的前提,要根据点赞量、浏览量、评论数等大数据,抓取用户偏好,为优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内容提供参考。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开发,将携带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符号、价值表达等优秀作品嵌入用户的偏好推送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优秀作品在偏好推送占比的权重,择优选取流量较大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进行传播扩散,使受众在算法的精准推荐中有形而无意的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二是要重塑网民价值理性,破解“圈层极化”难题,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一方面,要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推动文明上网进课堂、进学校、进社区,积极开展网络文明创建活动,丰富网民精神生活,提升网民内在素养,重塑价值理性,不断强化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另一方面,要设置算法推荐“差异池”,可根据大数据抓取网民共有的偏好,如公众共同认同的优秀作品蕴含的话语偏好、内容风格、表达样式等,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多元信息推送,以避免网民因信息窄化而陷入圈层极化。三是要加强网络平台监管,规避“资本操控”现象,拓展主流意识形态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岀,“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①。资本的无序性和扩张性导致算法技术的失序发展,应加快网络立法,出台算法技术规范发展指引,强化算法技术发展的伦理审查,加强对网络资本化运营的监管,制定法律标准,划定红线,规范资本良性发展,还原工具理性,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②。新时代的十年来,我国网络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到2021年底,“我国建成全球最大5网络,IPv6地址资源总量位居全球第一,算力规模排名全球第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③。此外,“我国网络安全产业总体稳中向好, 网络安全产业规模约为2002.5亿元,增速约为15.8%”④。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
的认识到,我国在网络核心技术方面仍面临一系列“卡脖子”问题,网络核心技术供给仍然不足。为防范西方敌对势力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的技术遏制,一是聚集力量进行科研攻关,继续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网络核心技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支撑、力量保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科技自主创新之路。同时,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尽可能的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二是要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科技攻关的重要保障。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知识, 崇尚人才的社会氛围,建立合理的人才竞争和评价机制,全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畅通人才上升渠道,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坚持X管人才, 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将优秀人才聚集到网络核心技术发展事业中来。三是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稳定的发展环境,为企业纾难解困。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⑤,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四是要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有理有据有节驳斥西方敌对势力的逆全球化思潮,积极承担大国责任。要进一步融入世界技术治理体系,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其他国家一道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以减轻西方敌对势力逆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
总之,百年变局的加速演进,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但也孕育着新的机遇。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安全”一词被提到89次,相较于X的十九大报告中的55次,增加了34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不可规避的重要命题。展望未来,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反渗透斗争将在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中得到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力量将在强化网络阵地建设中得到壮大,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能将在规范算法驱动中得到优化,网络意识形态技术将在加快自主研发中得到保障,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业终将在变局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思考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孙涛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意识形态问题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ZZ教育的重要问题。从社会的角度看,网络内容对高职院校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意识形态侵蚀行为难于及时阻断,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主导地位。从学校角度看,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较低,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判断能力弱,高职院校教师网络意识教育能力弱,高职院校网络不良信息技术防范能力不足。基于此,提出提高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实效的对策:维护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加强自媒体时代网络人才的培养; 加强网络技术,及时阻断意识形态侵蚀的活动;提高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ZZ素养和识别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高职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技术已经融入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互联网虚拟社会,随之而来的是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问题。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表明,很多学生手机不离手,网络活动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学生长时间在网络上浏览各类信息,在网络意识形态上有较高的风险。因此,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十分必要。
一、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对高职院校的挑战
网络信息技术创建了丰富的媒体平台和舆论环境,自媒体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成为各种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为提高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正确总结自媒体时代中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特点和规律,把握自媒体时代的学生网络活动的特点,才能做好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一)为高职院校意识形态教育开辟了新途径以往意识形态教育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讲座、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它们主要采用自上而下、单向输出方式,很难及时传播信息;学生与传播主体之间缺乏互动性,二者之间缺乏有效、快捷的沟通平台。以往高职院校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在课堂、班会、讲座、X课等现实环境中开展的,这些学习场景难以服务于大多数学生,
宣传教育效果有限。而自媒体技术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手段,丰富了信息传播的主体和途径,改善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环境,为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途径。高职院校学生每天通过、微博、抖音、快手等多种自媒体平台接收了大量的信息,学生在各个平台上浏览信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这样不仅丰富了网络意识形态的宣传途径,还能为政府应对一些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起到关键作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二)为高职院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方式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广泛性、互动性强等特点,革新了高职院校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学习方式。众多自媒体平台将自身独特的互动形式融入到有关学习中,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开展交流互动,提供了一种互动学习的新形式。自媒体平台是架设在现代网络上的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学习的新平台,高职院校可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包含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让大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进步,这种新的学习形式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意识形态理论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从被动接受式的理论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灵活学习。高校还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活动,观看红色电影及自媒体短视频评比活动等都能吸引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爱国情怀。
自媒体时代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第一,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课程可以选择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全面地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教师利用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设计吸引学生的课件,更容易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更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第二,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具体的教育内容,自媒体平台通过二维码的方式与传统教育媒介结合起来,在传统媒介中提供了有关视频内容的快捷接口,极大地节省有关教育的成本,提高教育效率。第三,克服了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氛围差的问题,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可以围绕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及时开展意识形态教育。
自媒体提高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可度。第一,自媒体克服了高职院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难点和痛点,因为高校宿舍不具有电视、报纸,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校收看新闻联播等时事ZZ类教育、阅读人民日报等
报纸的条件较为困难,网络技术充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弥补了传统媒体的宣传渠道,扩大了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受众面。第二,新媒体实现了高职院校学生与有关教育的互动技术,学生通过及时评论、转发、点赞等形式增加了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认可度。第三,网络形态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通过音视频、图文等方式帮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让广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中来,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可度。
二、高职院校在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内容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自媒体时代,受自媒体创作者的素质影响,媒体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声音,网络内容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这就需要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及时跟进。第一,网络短视频与网络直播成为了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而这些网络短视频和直播内容主要是娱乐化的内容,包括舞蹈、购物、美食等内容较多,部分素质较低的网络主播为吸引眼球生产了大量低质量的网络内容,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接触了大量低质量的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色情信息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伪基站发送的色情网站的信息、依托交友软件披着交友外衣的色情信息等, 都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爱情观和交友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第三,依托各种软件的网贷信息,诱导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网贷行为,进一步破坏他们的消费观念, 影响生活,甚至造成命案。第四,西方敌对国家和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开展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颜色革命”“ZZ渗透”等方式从未停止,通过电影、视频、游戏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世界观,通过ZZ谣言等灌输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通过曲解社会热点事件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意识形态侵蚀行为难于及时阻断。当前,网络技术不能及时阻断外来意识形态的侵害行为。第一,当前网络技术仍不能及时发现阻断翻墙软件的使用,现实中仍有部分好奇心强的学生使用翻墙软件,接触外来信息,对学生思想造成很大的冲击,进而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第二,网络技术不能对自媒体中的短视频、教学视频、直播等网络活动中的意识形态侵蚀行为及时做出阻断,单纯通过提升网络技术对视频内容进行阻断在技术层面上难
度仍然非常大,而自媒体视频和直播等活动主题特别多,依靠人工方式对其行为进行监督,难以做到一经发现及时阻断。致使一些缺乏ZZ观念、存在意识形态问题的产品出现在网络上,高职院校学生接受了不少不良信息。第三,当前网络技术不能及时阻断涉诈骗信息,如非法网贷信息,套路贷、整容贷款、代孕、出售卵子等信息,这些信息的涌现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危害,使部分学生上当受骗。
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主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主导地位受到了冲击。第一,社会热点事件被浩如烟海的自媒体炒作,如疫情防控、俄乌冲突、腐败事件等社会事件和ZZ事件极易成为社会热点,引起网友包括高职院校学生的广泛关注,而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在数量上略显不够。第二, 一些网络舆情极易引起网民的关注,有些人在网络空间对有关事件发表个人看法,一些极端的看法以视频的形式长期留在网络上,以文字的形式留在评论区, 对一些错误思想的批判纠正和及时清除的机制不够,充斥在网络上的内容极容易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意识形态造成侵蚀。第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传播上以新闻为主要形式,不易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力。第四,西方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对学生的意识形态造成了极大的侵蚀,展示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视频,一些曲解历史、批判进化论等科学理论观点的视频充斥网络,却得不到主流媒体的及时回应,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冲击。
(二)学校方面的问题
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较低。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中, 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较低。第一,高职院校及时开展教育引导的难度较大,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到了历史、色情、时政等主题的网络内容较多, 但受个人的心智的影响,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判断有关内容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致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并不能及时地被高校辅导员获得,并做好有关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致使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较低。第二, 高职院校网络ZZ媒介素养教育相对缺位,日常宣讲教育活动存在学生了解和参与度不高、教育效果不好的问题。部分学校缺少对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顶层设计,有关媒介素养教材内容和体例及其适用性仍有待完善,加之学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与人员能力欠缺等原因,学校网络ZZ媒介素养教育近乎缺失。第四,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出现了偏差,学生作为网络意识形态主体的角色被弱化,教师常规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致使教师成为了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和主
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判断能力弱。第一,高职院校学生意识形态价值的基本判断能力弱,容易受到网络舆情和网络内容的影响,部分学生思想ZZ基础薄弱,学生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对很多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比较差,容易接受并滋生错误的思想。第二,大学生缺乏意识形态安全危机意识,容易受到敌对和外来意识形态思想的侵袭。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学生意识形态危机教育的重视不够,在课堂教育中重视宣讲灌输,重视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而忽视主动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第三,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中社会思潮了解不够,对于民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等思潮缺乏正确的判断,而教师有关内容的宣讲因内容枯燥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第四,高职院校来自农村、县镇的学生比较多,入校后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突然缺位,部分学生过上了向往的自由生活,容易受到盲目跟风、盲目攀比、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容易出现键盘侠、网络暴力和侵害他人隐私等行为。
高职院校教师网络意识教育能力弱。第一,高职院校思想ZZ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偏低,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思想ZZ课程的教学工作,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引导学生的能力不足,学生对思想ZZ教育课程存在抵触情绪,出现了“不爱听、难吸收”的现象。第二,高职院校ZZ辅导员整体素养偏低,有些高职院校是由多个中等职业学校合并而成,部分不能胜任高职教学工作的教师转为ZZ辅导员,开展思想ZZ教育的理论和能力不强。第三,其他专业课程教师缺少必要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能较好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不具备网络思政教育能力。
高职院校网络不良信息技术防范能力不足。第一,高职院校网络监管存在漏洞。部分学校校园网络防火墙不能及时更新,存在网络监管的薄弱环节,网络防火墙不能及时监控和阻断学生的不当上网行为,不能及时阻断非法信息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侵害,网络预警能力不强,甚至有的学校的校园网严重滞后于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第二,部分高职院校的网络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较低,甚至不如个别对“黑客”技术感兴趣的学生,仅仅是保障网络运行的水平, 未能及时更新和提高有关网络预警能力,部分院校过度依靠校外网络公司的技术支持,自身能力不足。
三、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对策
维护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做好高职院校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核心是维护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一是提高网络上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自媒体时代网络社会价值体系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对主流意识形态,各机关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和群众组织都要在各网络平台媒体上建立自己的账号,积极主动发声,牢牢占领网络媒体的话语权。二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对有关媒体开展科学布局,增加网络上主流意识形态的数量和质量。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网站,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阵地建设,打造一批示范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和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三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宣讲教育活动,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民众吸引力,让更多的人能够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自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让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成为网络空间的主导。四是在国际上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填补网络意识形态内容上的空白,针对国际上错误的思想和言论及时纠正,减少有关思想的侵蚀。五是做好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提高主流网络舆论的网络覆盖面,积极引导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发挥网络技术在网络舆论预警工作中的作用。六是加强自媒体平台的监督和管理,创新自媒体平台监管机制。
加强自媒体时代网络人才的培养。一是积极扶持培养各领域网络大V,通过经费支持和组织培训,积极培养各行业各领域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发言权的网络大V,加强网络大V正面引导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力,能够代表政府与民众对话,及时解除民众误解。二是加强自媒体时代网络平台服务人员,尤其是提高自媒体平台网络内容审核人员的素质,培养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具有过硬的ZZ素养的平台审核人员,提升主流自媒体内容的数量,及时屏蔽不良网络信息。三是提高自媒体创作者的素质,通过线上、线下的免费技术培训, 提高普通自媒体创作者的素质,对他们及时开展科学、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提升ZZ素养。
加强网络技术,及时阻断意识形态侵蚀的活动。一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网络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网络硬件设施与自主创新网络核心技术的结合,加大网络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力度,加强对自主研发网络基础设施的控制权。二是积极开发完善有关网络内容的投诉反馈功能,尤其是自媒体平台的内容审核上要充分利用有关功能,对网友投诉的有关内容进行及时
的二次审核,一旦审核不通过,及时删除有关信息,并对有关自媒体创作者提出警告。
(二)高职院校的对策
提高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一是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指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指导地位,解决高职学生的信仰、信念和信任危机。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推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工作相融合,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马克思主义品质。1三是依据教育形势变化及时完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一方面发挥思想ZZ理论课的平台,将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以专题形式纳入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另一方面通过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教育工作。四是积极组织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培训活动,通过知识普及、论坛、互动交流、典型示范等形式开展有关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培训活动。加强时事ZZ、舆论事件、领导讲话等方面的宣讲活动。五是开展有关网络行为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学生对于网络舆情传播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了解,积极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保护的相关网络规定,积极规范高职院校的上网行为。六是做好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加强学生社团、学术团体、教师教研室的建设和引导工作,积极提高社团学生干部的综合素养,积极开展有关活动。七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断提出新认识、新理念、新思维。八是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营造健康的网络教育环境,提升网络信息技术能力和防火墙水平,主动做好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监控和阻断。
提高教师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能力。一是加强思政课教师思想ZZ理论课的授课能力。毫不动摇地坚持传统授课方式,结合学生现实加强授课形式的创新,加强多媒体的使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思想ZZ理论课的吸引力,打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二是加强专业课和其他公共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宣传正确的网络意识形态。三是加强班主任和学生辅导员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和电脑,规范网络行为的能力,积极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在与学生谈心的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加强X课教学并积极开展X组织活动。四是提升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人员的素养,提升网络技术能力、网络监控能力、网上行为监督能力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ZZ素养和识别力。一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水平,加强对学生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锻炼,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二是提高学生的网络ZZ媒介素养,提高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保护的相关规定,提升学生对于网络ZZ舆情的敏锐识别力和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三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念认识,积极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四是积极培养学生典型代表人物,尤其是培养学生X员,树立做得比较好的学生为典型代表,发挥好引领带头作用,在“无声无形”中感召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
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晓东
摘要: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和道路以及国家的ZZ安全。西方价值观渗透对大学生信仰的冲击、国内改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元价值取向以及微时代迅速发展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应该切实加强理论学习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构建统一领导的工作机制和工作责任制,执行履责与问责相结合,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建设优质微媒体平台,加强统一监管等路径来应对挑战。牢牢地把握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领导权。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挑战;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微博、等新的传播平台受到大众的青睐,我国逐步迈入微媒体时代。
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微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1]以其多元性、交互性、即时性等优势特点成为大学生信息交流 的主要渠道。当前,以、微博、微视频、微小说、微经济、微公益等相关微平台作为重要载体的意识形态教育正逐渐成为主流,承担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现实背景是双重的:一方面,微媒体使意识形态教育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工作对象、模式、队伍受到严重冲击,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和价值观发生了急剧变化;另一方面,微媒体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载体,为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诸多便利。例如,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丰富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形式,使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受众范围扩大,为意识形态教育带了难得的机遇。因此,研究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微媒体对高校思想ZZ教育形成的“双刃剑”效应及产生消极影响的成因,为加强和改进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ZZ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微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作为筑牢青年学生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意识形态培养的工作是不可忽视的。X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足以看出国家对意识形态的重视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与此同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为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明确高校意识形态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地对症下药。
和平演变战略对大学生正确信仰的冲击高校是青年人最多、思想最活跃、知识最密集、网络技术应用最快的地方,是多种思潮的汇集地,作者简介:李晓东(1968—),男,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X史、思想ZZ教育。陈晓艺(1999—),女,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随着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加快,西方敌对势力逐渐把高校作为了思想渗透的主要场所。[3]其中许多不良思想在高校被大肆传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例如,西方敌对势力打着“重新认识历史”的旗号,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弱化历史甚至抹黑我们的民族英雄,试图瓦解大学生的民族信仰,动摇大学生对我国政府的信心,大力宣传私有化,攻击社会主义公有制,试图挑战我国的根本ZZ制度, 而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群体,不具有能够从中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全盘接受,如此种种,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正确信仰。
国内改革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多元价值取向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为了抢占发展先机,纷纷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各国更是纷纷弱化了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与对立,加之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已经建立,但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却没办法完全避免。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随着每一次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人的观点、观念也会发生变革。”[4]因此,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严重影响了思想文化领域。市场经济的功利思想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导致主流价值观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负面效应与社会主义先进思想之间的矛盾导致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非主流
思想盛行,高校师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如果任由这种负面影响一直发酵, 将会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加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认知混乱,对主流价值观造成极大的冲击。
微时代的迅速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的发展尤其迅速,我国进入了微媒体时代, 大学生通过微博,等渠道获得信息已经成为常态。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通过微媒体我们可以更快地认识世界,更便利地获得信息,微媒体的发展为我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增加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防范风险。据调查,网民群体中大学生占比近20%。大学生涉世未深,互联网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正能量往往与负能量相伴而行,且传播速度极快,监管难度比较大,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的鉴别能力有限,对信息的甄选能力不强,且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在形成期,不能用正确的观点和立场去分析问题,也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微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性
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思想引领,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紧紧地掌握在手里。”高校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更是多种思想存在交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涉世未深且未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很容易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思想中迷失自我。如果高校不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关注和匡正,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立德树人不只是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因此高校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将意识形态的培养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强意识形态的安全建设。
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许多事物的发展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适用于很多范围,因此成为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思想,其科学性更是决定了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另外我X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时,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出加强意识形态的最有效路径。而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整个意识形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要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确保改革稳定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博弈的重点已经不再是军事领域而是转向了容易放松警惕的意识形态领域,敌对势力期望通过渗透高校大学生来达到宣传西方价值观的目的,以实现破坏我国整体大局稳定,分裂中国的目的。高校必须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期,改革攻坚期,更要注重多种思想交织对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人才对国家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上背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5]高校更要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与爱国情怀的教育,做好意识形态安全防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微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微时代高校想要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就必须要突破旧有的传统的教育模式, 借助于微媒体,创新意识形态教育,加强高校宣传思想的积极作用,抓牢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加强理论学习,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
在任何社会中,想要实现安定统一发展必须要有一套最基本的价值体系进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引领体系毫无疑问就是马克思主义。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的时代特点与难题,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伴随着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出现新变化,添加新内容。因此在不同时期大学生都要加强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武装指导实践。
加强意识形态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增强认同感,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所结合而成的意识形态。长期以来,国内研究不断地对主流意识形态作出解释,使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具有了更深刻的说服力。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教育培训以及匮乏的师资,使得大部分高校并未将系统的学习主流意识作为必要的工作加以重视。第一,高校要注重主流意识形态的培养,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被专业课占据,对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和坚定理想信念的课程并未真正重视,高校应该认清自己的定位,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要重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第二,教师要提高自身要
构建统一领导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高校要成立专门的意识形态领导小组,并对每个学期以及每个年度的意识形态工作给出具体的方案和评估标准, 指导全院乃至全校的意识形态工作。[6]并且领导班子要定期到师生中进行考察,关注师生的思想状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的管理。另外意识形态工作小组,要定期进行会议总结,对一定时间内所出现的问题和获得的成果进行汇报、总结,并研究解决方案。对于重大的活动或者项目,各部门之间要做好信息的互通,坚持统一领导。坚持将意识形态的工作考核纳入各项评优考核当中, 将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纳入学校日常工作当中,紧紧地抓住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同时,高校要定期进行研判,真正在思想上重视该项工作, 对师生思想以及舆论情况都要进行密切关注,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解决措施,做到提早防范。另外,要不断扩大工作范围,以学校领导,学院教师和全体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思想状况,重点规范网络发言、课堂教学和学术讨论。
高校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责任分工到人,明确工作标准,加强工作效率,将意识形态的工作机制转变为工作效能,更好地推进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意识形态领导小组在监督和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同时,也要建立问责制度,坚决抵制不作为,慢作为的风气。对意识形态工作中出现的漏洞较大的工作失误进行严肃的问责处理。根据领导工作的实际成效,进行评优考核, 计入平时的工作考察和考核当中,并将工作突出的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全校进行表彰公示,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当前,高校的意识形态领域正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在高校建立统一的工作机制进行领导,并配以问责制度增强积极性和责任心是非常有效的防范措施, 是强化风险的基本经验,也是风险防范的全面体现。
建设优质微媒体平台,加强统一监管
正确地利用好微媒体,保证微媒体平台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以及对正能量的传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抵御意识形态所面临的风险,为更好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有力的环境。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
神,可以借鉴学习强国APP设计一个集不同板块为一体的学校特色APP供在校师生学习,增强师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更要利用好微媒体平台,例如微博等,组建新媒体的宣传运营制度,鼓励媒体宣传团队创新,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个课堂来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高校还可以充分地利用校内媒体进行宣传, 实现校内各种新媒体方式的内容互通,构建完整的供稿,推稿体系。改变传统的学校给什么推什么的传统教育方式,转为引导式教育,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发掘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进行新媒体推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使大学生能用更加积极的态度主动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根据不同的教育水平和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整合能力,实现更广范围的资源信息共享。充分地利用校园网以及公众号打造学习阵地,以便于更好地进行学习交流,将意识形态的教育落到实处。
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超乎想象。西方敌对势力利用高超的网络信息技术对我国的意识形态传播与宣传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高校在利用媒体教育和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各方网络舆论情况的变化,做好预警和情况分析。宣传部门需要设有技术团队,对出现的网络谣言以及虚假有害的消息,要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防止错误言论持续发酵,危害网络宣传的生态环境,从而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探析
陕西师范大学 陈答才
摘要:新时代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中之重, 该地区作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极端及分裂思想的渗透、低俗化价值观的冲击、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等多重意识形态的风险挑战。文化自信的提出,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对于国家文化安全在当今形势下所面临问题而做出的有效回应。文化自信是文化安全的基础,而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关键要义。西部边疆地区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坚持X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扎实推进“双五”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相关挑战,保持该地区的长期稳定,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关键词:文化自信;新时代;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安全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西方国家不仅未放弃对华和平演变,反而通过多种途径挑战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民族复兴的外部阻力明显增大,意识形态领域遭遇更为严峻的考验,而西部边疆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区域,是抵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前沿阵地。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讲好西部边疆故事, 才能为维护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有力理论支撑。文化自信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基础,维护文化安全就要“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2]。西部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全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在日益复杂的国内与国际形势下, 西部边疆地区只有理直气壮地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有力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才能更好地实现西部边疆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一、文化自信与新时代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逻辑关联
中华文化是西部边疆文化的根脉所在,社会主义文化是西部边疆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智慧结晶。中华文化是维系西部边疆人民的精神纽带,西部边疆地区的文化自信建立在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底蕴之上,坚定文化自信为新时代维护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正确的实践方式。这就要求厘清文化自信与新时代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逻辑关联。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3]。不久后,他创造性地提出全X要坚定“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四个自信的提出,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说服力的深刻洞察。概言之,文化是国家ZZ和社会发展的叙述形式,文化自信立足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成就。正如马克思所言,特别是所谓的文化史,这所谓的文化史全部是宗教史和ZZ史”[5]。因此,文化自信并非简单地对既有的三个自信”进行并列补充完善,而是从逻辑结构上加以拓展。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基础,是最根本的自信,也是更持久的自信。换言之,“三个自信” 以文化自信的具象形式呈现,体现了我们X对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知,揭示了中国共产X成功执政的密钥。这是我们直面民族复兴外部阻力、无畏向前的不竭动力,有助于指明道路、发展理论、创新制度。总之,文化自信的提出,是中国共产X科学应对百年变局,指明民族复兴之路的系统谋划,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不断推进的鲜明标识。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文化安全和其他十种安全要素共同构成了国家安全体系,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体系化布局。要维护文化安全,就要站稳中国文化立场,就要把握正确的文化事业导向。习近平指出,“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ZZ、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6]。在他看来,文化映射的精神世界的独立性决定了国家整体的独立性,因而,坚定文化自信是关乎文化安全的大问题[7]。坚定文化自信是确保文化安全的基础条件,缺乏文化自信就不可能阐释好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身处百年变局的当今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也日渐增多,文化作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软实力逐渐得到重视,文化安全的新问题也随之出现。特别是在面对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时,部分青年人将强烈的视觉冲击理解为西方文化更强势、更先进,在这种缺失文化自信的情况下,实现文化安全便成为空中楼阁。同时,部分西方国家凭借控制强大的国际媒体推行文化霸权,企图重塑中国的文化导向。在西方媒体的刻意渲染下,国内民众更容易受到误导,文化自信也逐渐陷入泥潭。因此,文化安全的实现程度也代表了民族精神的独立高度,文化愈是自信,也就愈是独立、安全。不坚持发展独立的文化体系,不仅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愿景难以实现,而
且我国文化体系也会沦为西方的附庸,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也有可能转为现实。我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冲破文化迷雾,使国外文化霸权这个标志性变量转变为我国文化安全的显著增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关键要义文化安全内涵丰富,但意识形态安全才是文化安全的关键要义。正如恩格斯所言“,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8]。可以看出,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呈现形式,体现着国家的ZZ理念和价值取向。在百年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威胁国家安全的具体形式由军事冲突主要转向文化冲突。一方面,西方国家利用强势的电影、社交媒体宣传介绍西方ZZ话语体系,以及反集体主义等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的思想,极力鼓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另一方面, 西方学术圈与舆论界拒绝平等对话,以自身的话语体系对中国说三道四,罔顾历史与现实的真相,片面曲解我国的历史,漠视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推波助澜。“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9]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民强行灌输西方意识形态,实质就是实行双重标准,忽视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独立性与特殊性,试图撕裂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从而分化中华民族内部不同民族的民族情感,分割我国的ZZ版图,动摇我国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10]。显然,意识形态安全对于文化安全则更为重要,我们只有排除西方意识形态的干扰,应对好各类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才能切实确保文化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创新实践中,尤为重视西部边疆工作的重大意义,始终从战略高度审视和谋划西部边疆工作。他认为,西部地区是“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11],而西部边疆地区是西部地区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的重要安全屏障,战略地位特殊、面临的问题特殊”[12]。
显然,西部边疆地区具有特殊的ZZ地位,西部边疆地区的稳固是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安全基础。为此,他反复强调,“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1 “3]做好新疆工作是全X全国的大事”[14]。如果西部边疆地区出现不稳定因素,作为我国战略纵深的整个西部地区就会遭受安全考验,直接影响全国的整体安全和经济发展。同时,西部边疆地区与中亚多国接壤,文化较为多元, 宗教氛围浓厚,特别是地理方位距离国外宗教极端主义猖獗的几个核心区域较
近,使得西部边疆地区成为与“三股势力”作斗争的前沿阵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们必然要和邻国深化互联互通,而邻国也是“三股势力”的受害国,合作打击“三股势力”成为西部边疆地区和周边邻国的共同使命。可以看出,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相较于内地其他地区,西部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领域更容易受到来自不同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将直接威胁我国的文化安全乃至主权安全。因此,西部边疆地区在工作全局中必须时刻捍卫意识形态安全,西部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是全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中之重,关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成效,关乎民族复兴的前途命运。
二、新时代西部边疆地区在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西部边疆地区和内地其他地区在文化方面相比具有一定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从一般性的角度看,西部边疆地区与内地其他地区同属中华文明,人民在同一国家、同一社会制度下生活,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从特殊性来看,西部边疆地区在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等诸多方面,与内地其他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相较于内地其他地区,西部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形势更为复杂, 共性和个性的意识形态风险都不可不察。特别是在新时代,民族复兴越来越接近实现,而国家发展的外部阻力也越来越大,西部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也越来越突出。我们只有排除思想阻力,才能掌握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动权。
西部边疆地区是去极端化和反分裂的主战场。近年来,随着国外宗教极端主义组织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泛突厥主义”分子,忽视民族和语言的不同概念,将使用突厥语的民族都称为突厥人[15]。这种所谓的“泛突厥主义”论调将语言内涵向ZZ化延伸,成为境内外反华、分裂势力勾结为恶的ZZ纲领,使“双泛”流毒沉渣泛起。同时,宗教极端主义非法干涉西部边疆地区ZZ经济生活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给西部边疆人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甚至国外反华势力肆意污蔑中国去极端化的显著成果,以所谓“强迫劳动”“文化灭绝”等谬论为由,恶意打压新疆棉、光伏等边疆优势产业[16]。可以说,各种宗教极端、分裂思想都是以宗教自由之名,行分裂中国之实。在此背景下,西部边疆地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境内外分裂分子、恐怖分子和宗教极端主义者相勾结的主要目标区域,而部分群众文化程度偏低,对宗教教义的
理解有偏差,更容易受国外敌对势力所欺骗、蛊惑、挑拨、恐吓。因此,面对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17]。
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周边国家的一呼百应,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西部边疆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内的前沿地区,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但危机与机遇总是并存的。西部边疆地区的持续性对外开放,势必会面临各种极端及分裂思想更为复杂且多元的意识形态冲击,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从全球视野来看,西部边疆地区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后方,西部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必然会为该倡议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各种极端及分裂思想成为新时代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挑战。
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窗口期,各种社会思潮、文化流派在中国纷纭激荡,再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形态。在此形势下,文化传播以大众化、市场化为导向,为低俗文化的滥觞创造了机会,部分群体为博取眼球、变现流量,将大众文化简单等同为低俗文化,甚至部分传统文学作品在这种浮躁的风气下,将作品最快转化为货币作为价值追求也不可避免,使低俗文化大行其道。同时,部分人群渴望一夜暴富,网红、明星成为众多青少年梦想从事的职业,流量当道,流量为王, 他们在流量的裹挟下成为流量的奴隶,成为低俗文化的拥趸。在此情况下,部分群体对传统经典、历史人物等非娱乐性事物进行了低俗化篡改。他们开始以娱乐的方式对待非娱乐性的事物,形成了错误的历史观与世界观,对主流文化与价值观嗤之以鼻。低俗文化的蔓延导致主流价值观遭受冲击,部分群众的思想认识、审美水平、理想信念都不断降低乃至丧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18]。庸俗、低俗的不良风气在部分地区演化为群众精神世界的毒源,这不仅伤害了积极的大众文化,也是对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伤害,更是对意识形态安全的一种伤害。
值得注意的是,低俗化冲击主流价值观虽是全国多地需应对的共性挑战, 但在西部边疆地区更复杂,也更特殊。主流价值观遭受低俗化的冲击与排斥,
历史事实被低俗化篡改,直接否定中国共产X对西部边疆地区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否定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否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客观事实。这些包含错误价值观的低俗文化产品,在利益的驱使下堂而皇之地呈现在西部边疆群众,尤其是边疆青年群体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诱骗部分边疆群众形成与国家主流价值观相排斥的价值观,为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带来难以消弭的风险。
历史虚无主义是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背景下,假借反思历史之名而否定真实历史的一种错误ZZ思潮,旨在否定中国共产X领袖人物,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而全面否定我们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进一步诱导中国人民全面“西化”。可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最直接的体现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任意戏说甚至篡改史实的乱象,实质上是反华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显性阵地的攻击。从这一点来看,内地其他地区和西部边疆地区所遭受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破坏是同等的。但稍有不同的是,在西部边疆地区,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不仅囊括了对内地其他地区产生的不良影响, 甚至体现出反华势力试图否定中国共产X,否定新中国对西部边疆地区的合法治理,肢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破坏中华民族共同体。对此,X中央高度重视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这股舆论妖风,不仅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19],而且X中央以全会决议的形式将坚定文化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全X上下进行明确[20]。
特别要注意的是,网络成为历史虚无主义在西部边疆地区的隐性传播者。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碎片式”阅读逐渐流行,与此同时,也滋生了“碎片式”思维,读者容易受到片面思维的影响,缺乏整体性的思考与认识, 稍不留神就会主动跌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西部边疆地区毗邻多国,各族人民获取境外资讯相对便利[21],而资讯的真伪只能依靠读者自行鉴定,部分西部边疆读者不知不觉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包围之中,这致使错误的思想四处蔓延。显然,网络意识形态战线的斗争日趋激烈,让西部边疆人民无法正确处理ZZ和学习、历史和现实等关系。因此,历史虚无主义的滥觞,兼具显性和隐性的双重传播路径,对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维护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途径
聚焦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可以发现,西部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风险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我们只有在文化自信上下功夫,敢于同一切意识形态风险作斗争,才能在意识形态风险的考验下壮大自身的精神世界,否则就会在外部文化的侵蚀下丧失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我们要维护西部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下探索实施路径。
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影响了西部边疆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因此, 维护西部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我们必须认识到X的领导在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坚持X的领导是西部边疆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切实体现。历史和现实证明,西部边疆地区持久的安定团结大好局面是在中国共产X的领导下开创的,坚持X的领导, 是西部边疆长期稳定向好的优势所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依据西部边疆地区的历史事实,多次肯定X关于西部边疆工作的大政方针是完全正确的[22]。显然,X的正确领导,是西部边疆社会蓬勃发展的根源所在,是西部边疆文化守正创新的生命力所在,是维护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遵循。因而,西部边疆地区坚持X的领导,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最重要标准。我们必须坚持X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领导,把握好西部边疆地区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作为保障。抵御意识形态风险挑战需要明辨西部边疆地区的大是大非问题,需要站稳西部边疆地区的人民立场,这就要求把X的领导贯穿于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全过程。同时,为西部边疆谋稳定,为西部边疆各族人民谋发展是中国共产X一以贯之的ZZ责任。中国共产X主动扛起抵御和化解西部边疆意识形态风险的ZZ责任,严守ZZ关, 坚持为民用权,确保事关文化自信的各项工作部署都能有效落地生效,这是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最基本、最可靠的实现方式。因此,中国共产X既有责任,又有能力在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工作全局中体现新担当。
相较于内地其他地区,西部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更多元,对外交流更频繁,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复杂,必须集中统一思想。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西部边疆地区科学应对百年变局的理论武器。
其高度科学性,不仅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治国理政的智慧精华,更在于他一贯重视总结X的西部边疆工作的治理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包括新时代治疆方略、治藏方略等一系列新时代X的边疆治理方略,而文化和边疆民心的内在联系则是重中之重。在百年变局的当下,西部边疆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只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需要。一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积极推动者、创新实践者、坚定捍卫者。X的十八大以来,他坚持用文化自信之“矢”去射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风险之“的”,坚定文化自信的期盼在西部边疆大地久久回荡。我们只有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理边疆的智慧结晶,才能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才能传承好中华文化,才能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对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工作全局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展现的新时代共产X人的思想指引之力,是把稳意识形态之舵,走好新时代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安全之路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导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在于它不仅传承着五千年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文化自信,也传承着近两百年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文化自信,更传承着中国共产X成立百年来与时俱进的文化自信。它体现了中国共产X锐意进取的志气, 庄敬自强的骨气,理论创新的底气。只有以它为指引,边疆干部群众才能凝心聚魂,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真正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抵御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自觉成为意识形态安全的捍卫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百年变局的历史节点,为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所作出的原创性论断,是对中华民族归属感、责任感、自豪感的高度概括,是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线。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边疆治理第一线,洞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双五”教育为主抓手,从内心深处厚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情感。“双五”即树立正确的“五观”和增进“五个认同”,具体指“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X、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4]。一方面,树立正确的“五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锲而不舍地在西部边疆地区开展“五观”教育,可以使各族群众正确认识到:西部边疆地区是中华民族共同开拓的,西部边疆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开创的,多种宗教共存是历史的主流格局。引导边疆群众
树立正确的“五观”,正确理解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和宗教,才能使边疆各族群众爱X、爱国、爱社会主义,才能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才能削弱历史虚无主义对边疆地区的负面影响,坚决否定宗教极端思想。另一方面, 增进“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目标,是使绝大多数西部边疆各族群众自觉做到“五个认同” “。五个认同”以历史和现实来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运动规律与边疆地区的发展轨迹。切实加强“五个认同”教育,才能扎紧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才能夯实西部边疆各民族的团结基石,才能提高西部边疆人民群众抵御外来意识形态风险的觉悟。
(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民族复兴之路的不断前进,西部边疆地区必然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意识形态领域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最直接的是,边疆群众会面临更多元的价值观冲击,而价值观的改变也会决定意识形态的选择。如果边疆群众自身的价值观不够自信,就会沦为西方意识形态的附庸。边疆群众要形成自信、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西部边疆社会的各方面,全面引领边疆社会思潮。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价值体系的引领力,整体社会的价值取向取决于人民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25]。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抢占西部边疆价值体系制高点的关键举措,是激发西部边疆人民文化自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信的价值观,具有对边疆群众教育的引领作用。用先进的文化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可以不断提高西部边疆各族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边疆各族群众对于大是大非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能够最终实现边疆各族群众不受“三股势力”的蛊惑和挑拨。另一方面,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对意识形态的主动认同,外化为对边疆安全的主动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真正地走进西部边疆各族群众的大脑, 才能在各族群众内心深处自觉涌现,才能成为西部边疆意识形态领域的定海神针。当然,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非一日之功,必须持之以恒地传播主流价值,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西部边疆人民的自觉行为习惯,让西部边疆地区的人民都能认识到意识形态安全对民族复兴的战略意义。
总之,西部边疆地区拥有多元的民族文化,为新时代的各族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同时,与国外文化频繁互动的特质也使西部边疆地区的文
化具有一些异域情调,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消费选择,这恰恰与美好生活需要相呼应。此外,文化共享为西部边疆地区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纾解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正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也与民族复兴的方向相一致,充分证明了西部边疆地区有着足以自信的文化,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结合体。因此,强烈的文化自信必然会保证新时代的西部边疆地区统一思想,避免杂音干扰,更好把握“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关键历史机遇,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系统论探析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国雄
摘要: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重要论述运用系统观念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从“四个事关”的动力逻辑入手,层层剖析,系统探析其隽永理论性、鲜明实践性和深刻人民性等语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科学把握时代意蕴,分析解决意识形态工作“为什么重要”“语义特征是什么“”时代意蕴怎样”等现实问题,形成科学完整的逻辑体系,成为新时代X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
关键词: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系统观念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X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多次提到了“系统” 这一词,包括“系统性重塑”“系统治理”“系统观念”等,审时度势地提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系统观念认为,要深刻把握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处理好事物之间的协调关系,才能更好地统筹全局。这为X的未来发展确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运用系统观念能够更好地稳大局、成大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意识形态理论是自成体系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谈到市民社会时说: “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2]这里所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指的是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思想体系,是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形成的,因此这也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在X的二十大上,习近平在系统总结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时提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3],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不断深入开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习近平深刻理解系统观念核心要义,坚持稳中求进的科学方法,并在结合中国实际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理论,坚持统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使之烙
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印记。
一、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动力逻辑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 事关X的自我革命,事关国际话语权,事关文化发展兴衰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成为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动力逻辑理论,是对新时代为什么要不断深入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系统回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马克思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为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2]。这深刻说明,要充分认识到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反映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就是要不断认清各种唯心主义、机会主义谬误,用系统的意识形态思想武装头脑,把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放到现实实践中去,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疑难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纵观世界历史发展经验可以发现,第一,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一元的,必须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才能确保X的执政地位不动摇,确保社会主义旗帜不动摇。第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与时俱进地引领时代发展,必须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全球性难题, 才能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指南。第三,国家和民族要发展要强大,意识形态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就必须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夯实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理论基础,把系统观念的核心要义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4]作为方向性的思想指导工作,意识形态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主义走向灭亡。因此,在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习近平始终坚持把意识形态建设放在首位,运用系统观念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解决各种思想滑坡问题,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防止上层建筑思想的解体,最终形成新时代意识形态指导思想。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系统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就意识形态工作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一
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1]。这深刻说明,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面对困难险阻能够百折不挠,始终为自己的前途命运作斗争。但是,也必须看到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问题,需要回到实践中来,需要在习近平意识形态相关论述中抓住革命发展的本质,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系统整体把握社会主义未来命运方向,确定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科学道路,才能以此为契机,形成强大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抵御外来的敌人。
2023年2月总之,共同目标的确立,回答了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实现了社会意识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同步前进,确保了中国共产X不断取得更多更好的新胜利,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二)事关X的自我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把阻碍革命运动的东西抛之脑后, 坚持以革命方式推动无产阶级前进,明确指出“,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2]。这句话深刻表明,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X要系统把握自我革命精髓,坚持抛掉陈旧思想包袱,更加注重自身建设;坚持刀刃向内,始终坚持思想创新,才能成功过关, 始终屹立于各种惊涛骇浪之中,抵挡种种考验。
在中国共产X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指出“,经过不懈努力, X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X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3]。这深刻表明,X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时代答案,系统回答了X长期执政的时代难题,是马克思主义政X长期执政的现实需要,为意识形态工作夯实理论基础。进入新时代能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更好的生活需要,将考验X的长期执政能力。在X的二十大开局之年,习近平审时度势提出X的自我革命,深刻表明新时代坚持X的自我革命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不讲自我革命容易陷入唯心主义,使意识形态工作与实际脱节,与X的初心使命背道而驰。同时,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系统指导人民取得整体性胜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现实作用,关系到X能否继续长期执政并夺取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问题,是指导X学习、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思想源泉。X员X性原则不强, 思想信念不纯,就会滋生出腐败分子来,就会走向人民群众的对立面。这会影响X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会动摇X的执政地位,会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证,最终亡X亡国。苏联解体就是X的意识形态工作出现了严重的本质问
题,X不能继续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X员不再讲X性原则,丧失了X员应有的理想信念。因此,习近平形象地把共产X人的理想信念比作共产X人精神上的“钙”,即理想信念不坚定、不清晰,就会得软骨病”。中国共产X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X,从全局出发,坚持自我革命,始终铭记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以此从整体上补足共产X人精神上的“钙”。只有这样,中国共产X才能践行初心使命,革除一切陋习,以大公无私的姿态与群众同甘共苦,创造性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落地见效。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规律,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1]。中国共产X历来重视对国际话语权的把握,始终坚持对外传播工作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系统把握好意识形态传播艺术,中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一,思想工作宣传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意识形态对外的传播工作。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威胁论”不断出现在世界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与此同时,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俨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习近平强调,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系统深入思考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道德正义立场,运用科学合理的话语表达方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对中国未来发展保持高度自信,从而更好地拉近中国与世界舞台中央的横纵距离。习近平对国际宣传工作做了很多重要论述,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5]。我们要努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在国际舞台上,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更好地阐发意识形态引领力。
第二,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传播工作将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因此,对于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深层次问题,要有一个科学、准确的系统评判。习近平认为中国过去因政府软弱而没有外交主权的历史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在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自己的底线原则,运用系统思维
做好意识形态批判工作,在国家根本利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下,要尽最大努力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才能真正科学有效地抵御西方列强的侵蚀。简言之,如何合理全面地看待我国的发展问题,科学回答对外传播工作问题,更进一步科学地看待外部世界,对于掌握国际话语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中国和平崛起的宣传方式需要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进一步改进,运用算法推荐、元宇宙等新型传播方式,使中国热爱和平的科学理念能够更好地全面系统准确传播出去,形成良好的意识形态传播氛围。习近平对于中国故事、中国声音有着独特的见解,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道德正义的化身,是代表中国热爱和平的符号,是昂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自信的象征。因此, 习近平在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弘扬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治理,在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
正义观、道德观等是文化发展的核心,是系统观念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6]。这深刻说明,一个抛弃自己文化的民族将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当中无法自拔,将难以长久发展下去,没有文化的民族终将被历史淘汰。而文化发展和意识形态工作又是紧密联系的,文化能够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精神支撑、理论补给。但是,文化的发展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历史证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也是不断抗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与精神文明的支撑密不可分。习近平不断强调,只有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更好地聚力构筑精神家园,更好地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意识形态才能充分展现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力。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X中央一声令下,全国各族人民听从指挥,万众一心,在各级X员干部带领下迅速进入到抗击疫情的状态中。这深刻回答了意识形态工作为什么重要的现实问题,意识形态的感召力不容置疑,能够很好地凝聚人们的思想共识, 不断推动优秀文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切实增强文化复兴的原动力,更好地展现文化繁荣的强大魅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当代社会发展实际,是顶层设计的系统理论基础,不断开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
新局面。“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为X带领人民群众奔向美好生活埋下了伏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中国共产X的宗旨,彰显了意识形态工作深刻的人民性。第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发展,成绩显著,人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但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深化,系统治理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深层次发展问题不断出现,解决现代化发展的难题需要经济发展作为支撑,但这并不是资本主义复辟,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的高质量发展,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习近平运用系统观念,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紧紧围绕“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意识形态价值共识,构筑起牢固的社会主义发展基础堡垒,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稳步推进。第二,全面深化改革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原动力,在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领域的全面开放。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我们要勇于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对于外来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习近平能够以敏锐的战略目光对其进行系统性重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有利于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的关键部分,如民生发展中的优秀思想等,都进行了科学批判性吸收。第三,全面依法治国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习近平认为, 意识形态工作主要表现为树立国家法治信心,不断完善法治制度。因此,在法制教育宣传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展普法教育,把普法教育融入全民精神文明建设中,使人民群众在思想上自觉遵章守法,从意识形态思想源头上杜绝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第四,全面从严治X为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工作提供了ZZ保证。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X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领导,能够很好地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执政的基础。总而言之,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源动力,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理论资源,是稳固X全面领导执政的重要基础。
二、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语义特征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着眼于马克思2023年2月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思考和现实运用,系统回答了意识形态工作语义特征是什么的问题,在推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向前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隽永的理论性、鲜明的实践性、深刻的人民
性等语义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系统内部的矛盾是推动系统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没有矛盾,系统就不能存在,也无法发展。”[7]这深刻表明,运用系统观念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要把握好矛盾发展规律,在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下,整体全面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横向与纵向发展。面对不断发展壮大的、复杂的、不实的舆论,习近平系统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理论的科学性,运用唯物辩证法把握事物的矛盾属性,把新的意识形态工作根植于科学理论之上,在传播意识形态的过程中不断加大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理论研究,不断阐释意识形态的隽永理论性。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这深刻说明, 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需要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指导, 需要唯物辩证法的指导,才能系统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掌握科学理论,进而在实践中将理论转变成现实物质力量。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8]。这深刻表明,只有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某些学术领域的话语缺失问题,同时要系统重塑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才能更好地彰显马克思主义独特的意识形态引领功能。在这个过程中,X员干部和学界巨匠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在各种学术交流中灵活运用辩证法和矛盾分析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把握实质。只有理论基础打牢了,意识形态工作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不会沦为西方敌对势力的附庸和传声筒,这才是治本之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人质疑中国式现代化,质疑全过程人民民主,质疑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在这种新形势下,习近平能够运用系统思维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立足全局作出正确的决策,带领中国共产X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统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如新时代改革进入深水区,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原理分析和解决深层次的问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运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唯物主义来保障人民群众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身体健康。这些实质性问题的解决丰富了X的意识形态工作理论,使X的意识形态政策理论能够更好地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5]。只有将最新意识形态
理论成果融入X的路线方针政策中,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增强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国未来发展奠定共同思想基础。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在习近平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加强和巩固X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且在实践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才能在当代中国形成高度的时代价值认同,进而促进人们认清当今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中共中央关于X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9]。这深刻表明,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背景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意识形态理论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实践之中,鼓励人民群众走向自己心灵深处,追寻内心深处梦想之源,更好地肩负起时代重任。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说:“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2]没有经过实践证明的意识形态思想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因此,习近平统筹全局,指出现阶段意识形态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各项实践工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难题,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在正确道路、制度、文化等基本内容的指导下,对各种异化思想进行科学系统引导,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巨大精神力量,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上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这深刻表明神秘东西的存在是因为缺乏实践的论证,只有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发展,才能系统把握事物实质,把神秘东西拉下神坛。因此,习近平带领中国共产X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真理,在实践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科学蕴涵,在实践中验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科学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X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提高,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严峻。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坚持时代主题,坚持运用系统观念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在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中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
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视野深化X的执政经验、理论思维、思想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方位的时空维度、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维度、根本问题的时代维度、中国道路的实践维度相结合,与强调世界大同、兼济天下、民为邦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基础上丰富了意识形态理论,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只有承认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点才能站稳脚跟。因此,习近平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要系统把握人民性特征,在实事求是基础上寻求将人民利益最大化的宣传效果,更好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X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人民性的思想理论,使之成为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灵魂和价值指向。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有独特的见解,认为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民本思想进行宣传,才能深入人心,更好地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习近平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创造历史不能随心所欲,而是要在正确的意识形态思想指导下,有效地创造历史,为人类多做贡献。习近平从不同角度对X的群众路线做出了很多新的论述,认为X的群众路线是共产X员的传家宝,能够表明X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人民立场,表明X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凝聚民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意识形态工作深刻的人民性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来。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贯彻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理论, 使群众心悦诚服,全心全意跟X走,进而更好地凝聚起人民群众办大事的力量。例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经验表明,X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民为本的, 只有系统运用X报、X刊等通信工具,做好意识形态思想宣传工作,民本思想才能更好更容易地为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接受。只有真正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脱困,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才能进民宅、入民心,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引下,激励人民群众更加拥护X的领导,进而不断迈向美好新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第二,在意识形态思想传播过程中,充分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系统把握人民性的时代特征。如在抗击新
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习近平运用系统观念指导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坚持人民整体利益至上,坚持在抗击疫情的道路上不落一人,把保障全体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为X的最大实现目标,与疫情作斗争。在庆祝中国共产X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X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6]。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国共产X才能更加整体全面地融入人民群众当中,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彰显意识形态工作深刻的人民性。由此可见,习近平提出贯彻X的群众路线是新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能够系统阐明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方针政策,所以各级X组织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一定要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更好地践行“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真理,这才是贴近百姓、接受百姓批评指正的群众路线, 也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现实写照。
三、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意蕴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新阐述,进而形成的新指导理论,也是中国共产X在结合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条件下,在重要工作部署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时代意蕴作出的系统科学回答,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0]。这深刻表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意识形态工作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之一。
其一,习近平立足时代发表的意识形态工作相关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时代提炼。马克思以批判资本主义的虚假意识形态为起点, 把意识形态归结为社会的观念文化。意识形态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必须通过对内涵语义的分析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和传播。在对意识形态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列宁指出,纯粹自发性的工人运动虽然表明了工人同资本家的对立,但是工人还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1]。这种灌输的意识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包含科学的、正
确的思想理论,它是在不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必须运用到指导实际革命运动中,才能奠定意识形态的实践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不断形成。毛泽东同志运用系统思维进行实践创新,很早就提出了中国共产X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思想,认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时刻存在的,即“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12],并在思想宣传过程中不断提高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十分注重意识形态在X的思想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发展变化,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不断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赋予意识形态以新的发展理念,并强调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根据我国实际的发展提出的。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国内外各种思想舆论的冲击下,意识形态传播国家主流思想理论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因此,习近平在对意识形态理论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将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再提升了一个高度。通过整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可以发现:“极端重要”这一表述是一种思想认识上的创新,它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一种质的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甚至已经可以跟ZZ、经济发展相提并论。这是意识形态重要地位迅速提升的现实需要。人们美好的生活需要包含思想领域的精神需求,只有不断拓宽思想认识的深度、广度,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所以,X的各级干部必须从新的理论高度看待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切实加强X的思想宣传工作。
其二,习近平提出的系统观念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升华。在系统治理过程中,通过整体全面的实践互动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思想传播,能够更好地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进而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到办大事上来。习近平强调“,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X人的神圣职责”[13]。这深刻表明,以隽永的理论为科学指导,是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系统升华。毛泽东系统分析时代发展方向,从整体全局上思考中国未来,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科学道路。由此可以看出,系统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习近平运用系统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同体思想,审时度势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革新和开拓,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意识形态工作要继续朝着更加完善的精神方向深入研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能够系统准确地反映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是新时代X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行动指南,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X中央本着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不断稳民心、促就业。
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要正确认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建立和完善思想理论体系;科学编制发展战略规划, 适当出台政策措施。这些相关论述既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又与时俱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系统创新发展。体现在实际生活中, 就是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能够系统指导社会生产、制定行动计划, 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就业、疫情防控等方面的现实需要。在意识形态宣传过程中,习近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道路,凝聚中国智慧,提升中国人民精神素养。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严峻,X的意识形态工作如果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就不能实现其蕴含的思想价值,思想传播之路就会严重受挫。当前,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 西方文化思潮不断涌现,在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下,一些人逐渐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演变为对美好生活的“贪婪”的错误思想。这些人把追求物质享乐与追求美好生活同等挂钩,认为有足够的休闲时间进行物质享受就是自我文化的提升,认为这才是人们真正需要追求的美好生活。这种文化消费明显带有西方资本主义的气息,在悄无声息中改变着中国人的思想,使X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进一步恶化。一些人对自己沉溺于物质状况没有明显的觉察,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不断与国家政策对抗,使文化创新失去动力,过度消费已有文化,很多文化发展的问题不断呈现,X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一过程必然造成人们思想混乱,价值观念丧失。因此,对于意识形态领域,不仅要
敢于斗争,而且也要善于斗争”[14]。这深刻表明意识形态领域需要系统性重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才能在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中更好地消除杂音。习近平用“极端重要”来标示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地位,从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目标、核心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深刻独到的见解,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够站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从“顶层设计”上为X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新的重要战略谋划、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遵循、勾画了理想建设蓝图,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运用系统观念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髓,在中国系统治理实践过程中得以论证, 不断解决意识形态工作深层次问题,成为新时代X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行动指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意识形态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宝贵经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空前的蒙难和屈辱,所有仁人志士都争先恐后地救国救民,康有为立足天下大同的系统观,提出“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15] 的未来社会景象,激励了许多人投身救国运动。历史的接力棒传到孙中山手中, 他提出“三民主义”,强调“就是要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要四万万人都可以享福,把中国变成一个安乐国家和一个快活世界”[16]。这些仁人志士都能提出对未来大同社会的构想,但都没有找准道路,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意识形态理论指导。此时,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共产X应运而生,此后“一百年来,中国共产X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由此可见,中国梦是近代以来社会各阶层人群的梦想, 是习近平立足前人奋斗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人们应用系统方法追求美好生活需求的真实写照,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实现社会各阶层人群的梦想。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指出“,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5]。这深刻表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筑梦过程需要全体人民的艰苦奋斗,必须立足全局把握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才能更好地实现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习近平审时度势提出“,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并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为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系统道路方向,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现实路径。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时期,较快的经济增长保证了我国各项事业朝着安全有序的方向前进。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经济社会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挑战也更大一些。习近平在系统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出只有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多元化带来的问题。这个矛盾解决的过程是循环往复的,需要思想强大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作为支撑,才能避免反弹现象的出现。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ZZ和法制等上层建筑,系统全面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管理权,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17]。因此,习近平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18]。这深刻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十分艰巨,只有在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都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变成人生发展的一个小目标,把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生活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之义,不断完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奔向未来,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国家发展强大了,个人的发展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习近平讲述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X引领下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系统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实现人生阶段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精神生活同样可以由先富者带动后富者,发挥意识形态引领功能,最终实现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总而言之,习近平坚持系统观念,在伟大复兴筑梦过程中,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不断奋斗寻求实现全体人民梦想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完成的一个微小任务如精神生活的富裕,都是中国梦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每一个中国人都期待着能够有更好的教育、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过上物质和精神都富裕起来的生活。因此,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情况,需要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
位,要运用系统观念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结语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问题,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系统理论基础,从互相配合的“四个事关”动力逻辑入手,结合中国共产X的百年历史经验,立足人类发展历程,不断探索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以理论性、实践性、人民性的语义特征,彰显自身的科学含义, 解决话语缺失问题,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无不体现出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系统科学认识。深入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筑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立足把握,彰显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意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更需要人民群众奋力参与,续写中国故事,进而把中国式现代化更好地推向世界, 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局面。
新形势下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思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X委X校 崔颖
【内容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稳思想、稳民心、固根本的主要措施。从革命岁月到迈入新时代,中国共产X一路走来,紧紧依靠意识形态工作来阐明指导思想,教导干部群众,汇聚发展力量。
【关键词】意识形态;基层X组织;X员干部
基层X员干部处在各项工作第一线,肩负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意识形态工作实际上干的是ZZ工作,而民心是最大的ZZ,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凝集坚强人心,关键在基层X组织。
一、基层X组织的主要作用
基层X组织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遍布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种人群,是X的工作向社会延伸、向基层延伸、向群众延伸的神经末梢,处于生产工作的第一线,量大面广、层级不同、类型多样,X在群众中的ZZ领导力、X的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就是靠基层X组织具体而细致的工作来实现的。
(一)突出ZZ引领功能,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切实履行好X章赋予的ZZ任务,站稳ZZ立场,严把ZZ方向,增强ZZ定力,牢固树立X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发挥ZZ优势,做实、做强基础工作,确保X中央在基层政令畅通。
(二)突出组织带动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基层X组织要充分体现其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认真贯彻落实X中央的惠民富民政策,向群众理直气壮地讲X的恩情、讲国家和全国人民对口援疆的支持, 真正让群众“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
(三)突出典型示范功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X组织的本领如何, 作用怎样,最直观、最现实、最具体的则是表现在广大X员干部是否身先士卒, 能否靠得住冲得上豁得出,X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不强、群众是否认可是评价
基层X组织建设成效的首要标准。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勇挑重担, 哪里任务急难险重,哪里就会有坚强有力的X组织、哪里就会有当先锋作表率的X员,做好先锋队和先行军,这是我们X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方法论。
(四)突出联系服务功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基层X组织作为X的工作的第一线,是面向群众的重要“窗口”,与老百姓联系最直接、接触最紧密、交流最广泛、影响最有力。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创新服务载体,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亲近群众、团结群众、指引群众、赢得群众,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事关”深刻阐明了X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突出了意识形态工作在根本上、战略上、全局上的重大意义。
(一)事关旗帜和道路。在中国共产X领导下,在意识形态工作强有力的指引下,经过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摸索,我们根据自身的国情,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既没有故步自封、也不改名换姓,这条路我们矢志不移地坚持下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得以生存的无形支撑,是经济社会得以发展的无穷动力。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的特殊作用,通过做好各项工作,进一步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才能有效化解其他领域风险向意识形态领域传导。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切身体会到改革发展的累累硕果,进而感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和影响力,注重思想上、精神上的力量,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正确的舆论启发心灵,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干劲,以崇高的精神塑造灵魂,使全体人民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三)事关X和国家前途命运。意识形态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巩固X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一定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握在自己的手中。很多问题关键在X。新形势下,我国正处在“三期”叠加的关键时刻,各种矛盾问题相互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很多因素广泛影响着X执政地位的巩固,集中表现在“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面对外部考验、解除内在危险、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亟须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高理论素养,进而提供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指出正确明晰的前进方向。
三、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X兴X,重在基础。意识形态这块阵地如果遭到进攻和腐蚀,那么ZZ上的安全和其他方面的安全同时也会失去保障。
阵地利用不足。对阵地建设要求、理解及重视程度不够,未将阵地建设作为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有效举措,基层文化阵地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但阵地普遍长期闲置,利用阵地开展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少之又少。
思想认识不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较为模糊,工作中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导致意识形态工作趋于形式、浮于表面,责任目标不清晰,造成意识形态工作被动应付。
工作形式单调。在使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时,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缺乏,对舆情监控及X员队伍、群众思潮缺乏日常监管,造成热点问题及相关政策的引导、解读、宣讲不到位,主流价值观的培育被弱化。
(三)政策执行跑偏岔道。一是象征式执行,阳奉阴违,只作表面文章, 并未采取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敷衍了事;二是附加式执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人为附加了与政策目标背离的其他内容,使政策的调控规模、力度等超出原定要求,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搞“土政策”,谋取私利;三是残缺式执行,一个政策出台后,执行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其余内容被丢弃割裂, 不能完整充分地实现政策目标;四是替代式执行,用自己的一套政策代替原定政策,以自身利益作为标准,对自己有利就坚决去做,对自身不利就变换方式做;五是观望式执行,执行人或因疲于应付具体事务,或担心目标人群的抵触,
或因不能满足自身利益等,导致行动缓慢不前,思想犹豫不定,看上面的态度是否来硬的,看左右行动是否动真的;六是照搬式执行,不发挥主观能动性, 没有经过认真考虑和调研,不结合实际,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针对性、指导性、灵活性;七是规避式执行,在政策执行当中,分工不恰当,责权不清晰, 该干的事未能参照标准完成,该负的责任互相推脱。
(四)多元文化交织交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整个社会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民众思想的活跃性、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显著增强,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化、多变化、多元化的特点。各种社会思潮冲击和蚕食着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X员队伍、群众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遭受挑战,是非不辨、美丑不分、荣辱不明等乱象丛生,面对四面八方、扑面而来的思想观念、文化信息,大多数群众无法“过滤”其中的“有毒”内容。
(五)主流媒体遭遇冲击。新媒体的迅猛冲击,很大程度上掩藏了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高效快捷、成本低廉的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最前沿,已经成为负面舆情发酵、错误思想传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在斗争形势特别复杂的网络战场上,是不是能扛得住、冲得上、并且打得响,这与国家的政权安全密切相关。
(六)敌对势力破坏渗透。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反华势力的“和平演变” 图谋就从未停止过,他们通过虚假宣传、恶意炒作、混淆是非、诋毁英雄等, 想方设法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破坏及颠覆活动,企图让老百姓“淡化”ZZ, 用金钱万能“腐化”干部,传播各种流言“丑化”领袖,进而“溶化”马克思主义、“弱化”共产X人的理想信念,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目的就是要推翻中国共产X的领导,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颠覆国家政权。
四、新时代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中国共产X现有9,600多万名X员,490多万个基层X组织,“一名X员一面旗,一个支部一盏灯”,每名X员、每个基层X组织都应该成为大宣传格局的一环,汇聚成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X的群众基础才会更加巩固,X的执政基础才会更加牢固。
(一)坚持X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基层X组织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姓X”这个关键,毫不动摇地宣传X的先进理论以及X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X的旗帜矗立在哪,我们的工作就干在哪,X的使命是什么,我们的目标
就是什么,落实X的任务,本身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增强ZZ敏锐性和ZZ鉴别力,打牢ZZ底色,练好ZZ本领,把ZZ可靠作为X员干部必备的ZZ素养,把坚持正确ZZ方向摆在第一位,在思想上、行动上坚决同X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X中央权威,旗帜鲜明、富有成效地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二)强化理论武装,提升ZZ意识。思想决定行动,ZZ上的坚定源自于理论上的清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最集中的体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典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时代性的最新成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涵养初心、淬炼灵魂,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入系统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根据需要学、围绕工作学、盯着问题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 进而成为ZZ上的“明白人”、理论上的“清醒人”。
(三)落实主体责任,夯实阵地战线。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十九大报告中立足X和国家发展全局,明确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这一重大ZZ要求,强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
强化阵地认识,明确“责任链”、种好“责任田”,落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认真落实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新情况,掌握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当前社会思潮,确保各类阵地可管可控、风清气正,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意识形态工作做得好坏与否,人才与队伍应是重中之重。以严格的要求、专业的水准、实干的作风为抓手,以建设一支ZZ强、作风硬、业务精、水平高的人才队伍为载体,始终做到阵地有人守、队伍有人管、工作有人干、舆情有人察,确保各项工作不缺位、不落伍、不掉队。
(四)注重宣传引导,巩固思想防线。一是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基层X组织在主流思想舆论宣传中的主力军作用,用群众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 生动鲜活地宣传X的指导思想和惠民富民政策,使群众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在重要节点、重大时刻主动发声、主动作为,纠正X员队伍、广大群众在思想上存在的模糊、片面和错误的认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强阵地利用,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画出网上网下最大的同心圆,持续筑牢网络阵地“防火墙”,消解“噪音”“杂音”,使积极健康的内容日益增多、向上
向善的氛围日渐浓厚。通过现有阵地,举办形式多样、内容新颖、题材广泛、雅俗共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充分用好新媒体,延展新的宣传触角, 让主流思想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五)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新时代,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抓手,推广文化阵地建设,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爱孝悌、克勤克俭、敦亲睦邻、笃实诚信、守望相助等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无论何时,意识形态领域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基层X组织是基层工作的核心力量,是贯彻X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各项工作的“毛细血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筑牢基层前沿阵地,基层X组织必须责无旁贷、自觉担当,久久为功、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