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 智囊团” 系列№ 60 5
2023年12月
目 录
校长云国宏: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届教代会暨第九届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1
校长李建保:
海南大学工作报告 13
副校长魏修亭:
在山东理工大学第七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4
校长姚郁:
在五届六次教代会上的学校工作报告 33
校长云国宏: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届教代会暨第九届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44
校X委书记王寒松:在中共大连理工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
(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59
校长张铁柱:
在山东理工大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76 8.校长郭东明:
在大连理工大学第十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88 9.校长严纯华:
在兰州大学七届五次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102
校X委书记杨宏志:
中国共产X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委员会工作报告 117
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在贵州大学第三届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
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138
校长: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代会、工会工作报告 154
校长骆清铭:
海南大学工作报告 162
大连理工大学X委常委会:
大连理工大学X委工作报告暨领导班子述职述廉报告 173
校长骆清铭:
在海南大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189
校长严纯华:
在兰州大学八届二次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218
校长陈卫:
在学校四届五次教代会暨工代会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235
校长胡兴禹:在山东理工大学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工会会
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243
校长刘新民:
在青岛农业大学七届三次双代会上的工作报告(审议稿) 255
校长刘新民:在青岛农业大学2021级本科生军训汇演开学典礼暨平度
校区启用仪式上的讲话 269
校长刘常青:
在宁夏农林科学院一届二次职代会上工作报告 270
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引领 加快推动创新型高水平大学建设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届教代会暨第九届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校长 云国宏
(2015年)
各位代表:
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届教代会暨第九届工代会今天隆重开幕了。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这次大会是学校民主ZZ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学校2010年以来的工作,谋划“十三五”时期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蓝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努力建设区域特色和民族教育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一、2010年以来学校工作简要回顾
在自治区X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深入贯彻落实X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X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 依法治校,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学校事业实现了新发展,为“十三五”时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4年初,学校启动了以大学章程为标志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工作。《内蒙古师范大学章程》已完成并于2015年提交教育厅审核,《学术委员会章程》
《二级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等20项配套制度也已基本成型,X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同时学校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和高等教育改革新趋势、新要求,注重教师教育和艮族教育特色,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推动内涵式发展为着眼点,就学校的科学定位、转型发展开展了深人的调研与研讨,为今后的改革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十二五”时期,学校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学分制改革、网络课程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整合课程资源,核减课程数量,减轻师生负担,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打造国家和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精品课程、品牌
专业等方面均有新的突破。2015年开展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评估工作顺利完成并获得专家好评。
学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建立了专业动态管理机制。“十二五”期间,本科专业由64个增至81个,涵盖了10个学科门类,基本建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改进招生选拔方式,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国家、自治区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和优秀导师评选等方面均有重要突破。近年来,学校各类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比例基本稳定,现有各类研究生4200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2000人、应用型研究生近2200人,形成了学术型和应用型并举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学校进一步发挥教师教育优势,注重加强实践基地和教师职业技能实验室等培训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师范生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高度重视民族高等教育工作,予以优先发展、重点建设,蒙古语授课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进一步夯实了教师教育和民族教育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积极整合办学资源,创新培训模式,继续教育和高师培训工作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各类培训近2.5万人次,初步建立起具有现代技术手段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学校充分发挥附属中学在自治区基础教育领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打造优质基础教育品牌;建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为一体的附属盛乐实验学校;积极探索校地合作发展基础教育的新模式,与玉泉区政府共建了附属第二中学; 借助学校办学资源和优势,成立了学前教育管理集团和仁爱学前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全面服务于国家和自治区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学校初步建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完整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体系。
学校抓住国家、自治区大力推动足球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以足球学院、足球学校和足球青训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学校体育学科和体育工作全面发展。
“十二五”期间,学校继续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 学位点增列取得新突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学术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建设等方面均有长足进展,学科布局和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评促建,通过水平评估和专业评估,学位点建设得到全面检验和有效提升,为一流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协同创新的方式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推动高水平创新平台和智库建设,在佛学文化、民族学人类学、非遗保护、文化传播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传播等领域打造了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的获准,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金奖、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自治区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重要奖项的获得,以及以蒙古文《大藏经》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成果的产生,标志着学校契合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学校继续推进人才战略工程的实施,树立“培养人才、汇聚人才、服务人才”的工作理念,健全工作机制,多渠道广纳贤才。积极引进院士、学部委员、博士等高级专业人才,推进实施“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在教师深造、访学、进修等方面取得实效。目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2%、博士学位教师占26%,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50%。学校现有外聘教师312人, 兼职教授、客座教授420人,有效充实了师资队伍力量。通过岗位设置管理和绩效工资改革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人事管理工作水平。
学校扎实推进学生思想ZZ教育工作,以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等丰富的校园活动为载体,促进大学生素质不断提升。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有效提升了学工队伍的教育、管理、服务、指导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学生奖助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共为近7万人(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1.16亿元, 为2.3万人(次)办理助学贷款1.26亿元,为5000名学生减免学费1000万元,校基金会对270名学生给予87万元资助。“十二五”期间,累计从学费收入中提取1亿元用于对学生的各类资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精神,大力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在制度建设、组织领导、实践基地建设、就业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实效。扎实推进国防教育,健全和完善了学生教育体系。
“十二五”时期,学校同亚、欧、美、大洋洲18个国家的48所高等院校和学术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现有各国留学生近300名,国际化办学
工作取得新进展。学校结合服务“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国家战略, 同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等新闻媒体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合作,累计获得近7000万元的合作经费支持。各类活动的开展,为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二五”期间,美术大楼、民族艺术大楼、附属盛乐实验学校、国际交流中心综合楼、学生活动中心、二期专家公寓、理工大楼等15项大型基建工程先后施工建设,总建筑面积近3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8亿元;完成大型维修改造工程80项,总投资近1.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支出近3.32亿元。各类基础设施条件基本达到了现代大学的建设要求。
学校进一步健全财务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深化预算管理改革, 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加强银校合作,积极筹措办学资金。进一步完善物资设备采购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对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入账固定资产总值由2010 年末的1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近20亿元。
学校加强审计制度建设,强化审计程序,在工程审计中创新性的增加了工程预审环节,使审计的关口得到了前移。“十二五”期间,共完成基建和修缮工程结算审计、跟踪审计及工程预审近500项,报审金额近9亿元,核减金额超过2亿元;完成科研经费、校办企业财务、经济责任审计32项,审计金额近1.6 亿元,进一步维护了学校的财经秩序。
学校图书馆在文献服务、馆舍条件、服务手段等方面不断改善,跻身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先进行列。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不断提高,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自然科学汉文版被收入“中文核心期刊”。档案工作不断加强,引进先进档案管理系统,档案利用率大幅提升。全面实施数字校园建设工程,信息化环境建设达到国内主流水平。
建立健全综合防控保障机制,加强与地方公安机关合作,强化110联警联动合作模式。狠抓校园消防工作,建立起常态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机制。两校区可视监控工程投入使用,打造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平安校园防控体系。积极推进后勤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安全化管理,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前,校内津贴连年增长。学校从2015年起,为教职工全员缴纳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并承担了以往由财政负担的职工医疗保险。此外, 还提高了盛乐校区误餐补贴、离退休补贴、临时工工资及遗属生活费的发放标准,实现了教职工免费乘坐通勤车,专项安排3000万元资金用于引进人才的住房购置及条件改善,分三批次完成了教职工集资建房退款等工作。积极开展慰问、体检等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在两校区分别建设了教职工活动室,先后成立了14个各类教职工社团组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和保障。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全面加强X建工作的五年。成功召开中共内蒙古师范大学委员会第十次代表大会。持续深入地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X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取得了实效。特别是X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中央和自治区X委各项决策部署, 扎实开展X的思想、组织、作风、X风廉政和反腐败以及制度建设,保障了学校事业科学发展。
认真落实X委抓X建的主体责任和X委书记抓X建的第一责任。完善X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障了中央和自治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学校贯彻执行, 把从严治X要求落实到学校工作全过程。重视制度建设、注重工作程序、强化工作执行力,以创新机制和完善制度不断提升X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保障了X建工作落地生根。2012年,学校X委被授予“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X组织” 荣誉称号。2014年,学校被评为全区基层学习型X组织典型基地。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从严要求和管理干部,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引领学校事业发展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不断提升。狠抓基层X组织和X员队伍建设, 基层X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持续增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健全X管人才的工作机制。全面创新宣传思想工作载体和机制,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各级X组织议事日程和全局工作。
认真履行X委X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肃查处和整治“四风”突出问题,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28条配套规定,研制并运行廉政风险防控信息管理平台,构建了廉政风险防控监督管理模式。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X委统战工作会议精神,构建了校院两级齐抓
共管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工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职能,关心关爱教职工, 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推动“三育人”评选等系列评奖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丰富活动载体、加强硬件建设,认真落实离退休干部的四项待遇。充分发挥了共青团联系团结教育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履行共青团的基本职能,加强思政引领和价值引领工作,努力打造“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效精准服务。学校投入230万元支持各学院开展“一院一品”和学生特色文体活动及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同志们,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益于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离退休老同志的关心帮助,更是全体师生员工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校X委和行政,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十二五”时期,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我们仍要客观、理性地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办学定位还不够明确,转型发展的思路还不够清晰;二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刚刚起步,与之配套的各项制度体系建设还需逐步完善;三是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相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以及人事体制机制的建立尚未完善;四是对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顶层梳理不够明晰,建设措施有待完善;五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团队较为缺乏,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的机制不够健全;六是内部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深化力度不够,管理和服务水平与现代大学的建设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七是校园文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强化,对形成良好教风、学风、校风的支撑作用还不明显。这些都将是我们在“十三五”时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思路
“十三五”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在“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国家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对外开放以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对高校来讲,这些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要牢牢抓住并把握这些机遇,因为“抓住机遇就会赢得未来、丧失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这是许多高校发展的重要启示和经验。
科学定位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对先进科技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的发展定位也正在从适应服务向支撑引领转变。我们应该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合理的科学定位,将学校的建设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相契合,实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
转型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所依存的经济社会大环境正在转型, 势必要求高校对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作出相应调整。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培养高素质学术型和应用技术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也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以学研产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资源、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进行转型发展。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为高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领域呈现出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在改革创新中释放办学活力、以法治思维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大学深度开放与服务社会等新常态,而贯穿这几个新常态的一条主线就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创造了有利环境和良好条件。
国家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为学校开放办学注入了活力。“一带一路”战略和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为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大战略机
遇。学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资源优势,突岀重点和特色,发挥学
校的区域优势,深度参与国家战略的实施,在原有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合作范围和领域,建立高水平智库,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
“十三五”期间,我们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思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X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执行X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开放发展、人本发展的理念,重点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深化人事制
度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办学活力,从根本上提升办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我们希望,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努力,将学校建成在全国地方高校中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明显,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更加优越,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更强,人民满意、社会知名,区域特色和民族教育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三、“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合理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创新教学团队培育机制。对于应用型学科专业,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制度;探索学研产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和学科专业交叉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发展与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师范品牌专业。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 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步伐和力度,建立完善的以民族教育为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着力深化研究生教育质量综合改革。完善研究生招生制度,探索形成吸引校内外优秀推免生源的有效机制。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注重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差异化培养。改革导师评定制度,加强管理考核,建立退出机制。
不断开拓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扩大留学生的招收国别和数量,加大与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力度,引进与输送并举,积极改革留学生教育模式, 提高培养质量。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步伐。
稳定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加强培训条件建设,从体系架构上实现继续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加强对附属中学的办学指导,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办学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影响力。
认真梳理学科专业体系。以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在强化教师教育学科群优势的同时,大力提高人文社会学科、理工学科、艺术体育学科以及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水平,形成各学科互相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新格局。
全面启动并深入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合理规划重点学科建设的分层推
进机制,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增强创新发展能力,统筹推进自治区级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的同步发展。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学科建设的质量监控。完善一级学科和重点学科负责人制度以及学科、学位点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学科与学位点评估考核制度化、常态化。抓住机遇,联系rcjubi9,做好学位授权点的建设与申请工作。
围绕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继续开展同各级政府、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加强协同创新平台、新型智库、创新团队建设和人事制度体制改革,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汇聚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及团队,促进科研转型。根据《新型智库建设指导意见》精神,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推动重大科研课题和重大科研成果产生,力争使学校成为国家、自治区高层智库。
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凝练研究方向,突出研究优势, 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双突破,推动科研实力不断提升。主动对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产出一批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
牢固树立科研强校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实行科技工作分类管理。通过中长期跟踪扶持、优化评价体系、提升科研奖励标准、加大经费投入、共享科研资源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以改革激发活力。加大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特别是重点学科发展急需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加大对现有师资的培育力度,使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岗位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教师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分类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价与评审办法,分类制订职称评审条件,强化质量导向。积极探索并实行职员制,构建科学的人才激励、扶持和流动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体系。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加强对学生会、研究生会及学生社团的引导,努力形成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
提高对贫困学生帮扶的精准度,加强受资助学生诚信、感恩教育体系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引导性,拓展工作覆盖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建立健全精准就业机制,搭建供需精准对接服务平台,不断丰富服务内容, 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基地建设。落实大学生创业补贴政策,鼓励和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着力打造毕业生创业品牌。
创新辅导员选聘机制,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实施辅导员素质提升工程, 不断提升思政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和职业化水平。
以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和创新校园安全管理为重点,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重视第二课堂建设,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为载体、以学院为主体”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以盛乐大讲堂等品牌活动为平台,加强创新文化和学术道德建设,以学风建设和教风建设为抓手,加强校风建设,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加强对师大精神、办学特色、优良传统的研究和凝练。与社会新媒体合作办好校报、校园网、校广播电视台、学校官方、微博等校内主流媒体,创新宣传手段,讲好师大故事。
合理规划校园人文景观布局,将校史馆、博物馆、国防园等各类场馆打造成师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修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文化培养基地。加强宿舍区、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文化氛围的营造,凸显师大人文特色。加强学校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开发一批具有师大特色的文化产品。依法治校,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法治意识。
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以落实“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国家战略为契机,加强与蒙古国、俄罗斯等沿线国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坚持开展高水平的国际性科学研究和学术合作,打造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
学术研究平台。
扎实推进国内合作办学工作,面向社会发展需求,广泛与X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度合作,构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新模式,不断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
以“互联网+教育”理念为引导,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学校核心业务的变革与进步,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师大特色的智慧大学。
着力打造校园智慧学习的新模式。提升教师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加强在线学习资源的建设和引进,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和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引领高校教学创新与变革。
打造学校知识创造与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完善学校科研资源、数据和信息共建共享机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校内外跨学科团队之间协同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打造学校智慧管理和师生智慧生活的新模式。建设更具有感知能力的校园网基础设施,慕能互联互通的应用系统以及更加全面深入的数据应用平台,并
广泛应用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两校区揺同运行、教师聘任与岗位管理、财务
统筹、资产管理、校园生活等各个方面,将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强化主体责任,深入推进X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X风廉政建设,紧紧围绕中央和自治区X委从严治X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入抓好作风建设,树立优良作风,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紧紧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充分发挥各级X组织的领导核心、ZZ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形成全体师生干事创业、推进学校事业实现新发展的合力。
坚持和完善X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积极发挥教代会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健全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推进管理重心向二级学院下移,继续优化内设机构,完善各部门职能。完善两校区办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两校区科学运行、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完善X建工作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办学治校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重形成系统、规范、有效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积极探索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注意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X外干部。优化基层X组织设置,提高发展X员质量,加强干部及X员教育管理工作,创建服务型基层X组织,实现X建工作与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有效对接。
以“新媒体创新创意中心”建设为重点,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巩固思想宣传阵地。努力建设一支ZZ坚定、业务水平高、素质过硬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强化队伍的ZZ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认真落实X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全面加强X的纪律建设, 认真落实X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制度体系,深化纪律审查工作,深刻认识、深入落实X要管X、从严治X的本质要求。
加强民主建设,做好群团工作。落实多X合作制度,加强民主X派、X外知识分子和无X派人士工作,强化港澳台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加大X外代表人士培养使用力度,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持“ZZ上尊重,思想上关心,感情上贴近,生活上照顾”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离退休教职工的四项待遇。创新工会工作方式,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畅通群众利益表达和协调渠道,促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坚持X建带团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的意见,立足“强三性、去四化”,全面深化共青团及学生工作改革,深化推进思想引领和服务两大战略任务,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文化素养和责任意识,以创新精神推动学校团学工作实现新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也正处于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解放思想,做到开明办学;拓展国际、国内教育战略视野,做到开放办学;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做到开心办学。要坚持“求真务实、育人至上、学术创新、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早日把学校建成区域特色和民族教育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谢谢大家!
海南大学工作报告
在第二届教职工代表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校长 李建保
(2017年1月10日)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工作亮点
2016年,是学校“十三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创一流、建百强”的奋斗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面从严治X, 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的学术影响力,取得了一些突出成绩和标志性成果。
从5月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热带农林学院组建事宜到7月正式挂牌,只用了短短50天左右的时间,体现了海大速度、海大效率、海大精神,并涌现出了以符灶儒同志为代表的全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先进典型。学校多次开会讨论热带农林学院建设方案,研究了办学目标、办学规模、机构组建、教学安排、专业调整、基地建设、干部选配、优惠奖励政策制定等诸多迫切问题。
7月,国家科技部和海南省政府联合发文批准成立南海海洋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设有南海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南海海洋矿物资源新材料利用和南海海洋信息资源化技术三个地域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9月,学校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实质性启动国际旅游学院联合创建工作,有望在海口市观澜湖地区建设一所高标准的国际化美丽校园。
3月,李克强总理亲自体验了海大学生的创新发明“开椰神器”和“虚拟现实眼镜”,并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予以点赞。机电工程学院王驭陌
同学获得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最高奖励。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
运行8年的海大冬季小学期,在吸引候鸟型人才、服务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刘赐贵省长的赞许和认可。海南省教育厅开始向全省高校推广这一做法。
(六)持续提升科研创新竞争力科研基金立项数再创新高,在全国立项数综合排名中位列第97,比2015年前移27位。法学院邹立刚教授申报的“我国南海岛礁所涉重大现实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也是学校人文社会学科近年来取得的最大突破。
(八) 继续改善民生福祉
全校在编教职工基本工资平均增长7.2%。进一步优化校内绩效工资分配结构,重点向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倾斜。基本完成了学生宿舍空调安装,改造了一批热水澡房及设施。新修的校园道路平整通畅,交通标志线清晰醒目,广受师生好评。
(十)显著增强财务保障能力全年累计执行财务预算约13.7亿元,顺利达到了省财政厅11月底的预算执行考核要求,实际完成进度为89.36%。接受了省里的审计和巡视,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基本建设、物资采购、科研经费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开通了网络报销系统,提高了教职工报账效率。
二、2016年主要工作
2016年,学校的主要工作还体现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与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条件建设等诸多方面,普遍取得了不少新成绩。
(一)人才培养方面召开了全校本科教学工作大会。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教学育人质量的新举措:辅修第二专业、扩大转专业比例,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强化“双百”“双一流”留学项目和推免工作,激发优秀学生的学习动力;开设特色课程、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讨论式课程及全省共享课程,突出课程特色;完善督导体系,使校内督导与校外督导相结合、定期督导与集中督导相结合、校级督导与院系督导相结合、督导结果与教师业绩评价相结合, 使督导成为全校教学课程的质量监督员、课堂气氛的巡视员;冬季小学期进一步走向规模化、常态化、学分化,受益学生超过2万人次,160多名高层次候鸟型专家中有约三分之一被多次邀请上课,开设学分课程超过120门;逐步落实农林专业学生“一个班级一块地”,大幅提高农林专业学生奖学金比例和强度。全年共“推免”450人,其中“推免”至“985工程”高校和中科院系统317人, 占比超过70%。学生参加各类全国性学科竞赛共获得包括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金奖、“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MBA专项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一等奖、中国会展院校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金奖等在内的200余项奖励。
招生与就业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准。共录取本科生8490人,其中一本文史类录取平均分平均高出省控线32分,理工类高出45分,二本文史类高出68分,理工类高出71分。2016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良好,其中材料与化工学院、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食品学院、艺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和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
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升。进一步明确培养标准,规范过程管理,加强课程建设。全面启动了导师岗位聘任制和绩效评价,加强导师培训。继续实施优秀论文培育计划,2016届毕业研究生共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877篇。全年有196人共申报科研成果奖励233项。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引进人才数量再创新高,共引进博士79人,其中C类高层次人才2人(环植学院和园艺学院各1人),D类高层次人才11人(海洋学院和食品学院各2人, 材化学院、法学院、环植学院、机电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学院、园艺学院各1人),E类高层次人才11人,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
优秀中青年教师得到更多培养机会。全年共选派300多人次参加攻读学位、出国访学、课程进修、挂职锻炼、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养,其中包括选派40多名教师分赴英美等国学习进修。
一批优秀教师涌现出来。例如,海洋学院罗素兰教授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农学院施海涛博士入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候选人第二轮答辩环节;旅游学院王红博士入选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傅国华副校长、王丽娅教授被授予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荣誉称号,万颖萍老师被授予“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荣誉称号;艺术学院张黎教授荣获“海南最美教师”奖;王凤阳、蔡东宏、孙建强、申铉日、陈银华、林肇宏、阎二鹏等七位教师分别入选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郭强、葛成军、金志扬三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三)科研与服务水平提升方面科研项目和经费取得新突破。全年共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10余项,到账科研总经费9200多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9项,同比增加13项,园艺园林学院、农学院和材料与化工学院名列前三位;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有了突破性进展,共获批15项(其中食品学院有4 项),同比增加10项;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项(其中法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分获3项),资助经费共计418万元。科研项目立项数、资助经费及项目类别同比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科研服务地方成效明显。继续实施“一院一县(或行业)”、“一师一点” 的科技服务地方模式,分别与三沙市、中国湄公河国际有限公司、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口市美兰区、海南日报社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与琼海、澄迈、定安、儋州、屯昌等县市的合作不断深化,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与省林业厅、文体厅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对接海南省相关产业,提升学校服务地方产业的贡献力。建成“海洋腐蚀与防护院士工作站”,这也是海南省首批院士工作站之一,并正式开始运作。学校的智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院和海南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有关中菲南海仲裁案的两个研究报告分别得到了中央ZZ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和中央ZZ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的亲笔批示。退休老教授周伟民、唐玲玲伉俪历经26年呕心沥血撰写的巨作《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是证明中国在南海诸岛及其相关海域上享有权益的有力证据,对维护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促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境)团组共66个、122人次。获得1个国家外国专家局专业教师出国培训项目。
接待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70批、191人次。邀请境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讲座和授课23场。
与境外院校和机构的友好合作进一步拓展。新签约境外友好合作院校和机构30所,正式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与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签署合作举办旅游管理硕士(MTA)专业学位项目协议以及合作申请建立孔子学院协议。目前我校境外友好合作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校联盟达到138所、合作机构10家。学生境外交流学习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共选派320名学生出国(境)交流学
习,其中167名学生赴海外高校学习,43名学生赴海外实习或高技能培训,110 名学生赴国(境)外友好院校参加假期研修班或进行短期交流访问。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林誉婷、材料与化工学院赵尚纯、外国语学院朱伊林、经济与管理学院袁鲁新和葛梦蝶5名同学获得“双一流留学项目”资助,其中3人已拿到世界一流大学录取通知书。
国际学生招生规模大幅增加。共招收各类国际学生543人,其中学历生244 人,分别来自63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学校专门设立1500万元的奖学金,用于吸引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的国际学生,培养对华友好使者。
一批基建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包括综合实验教学楼、机电与建筑结构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等在内的26个项目正式投入使用,新增建筑面积58000多平方米,完成总投资近2.5亿元。
一批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包括紫荆学生公寓2号楼、海甸校区新南门、附属幼儿园改扩建综合教学楼、中日友好交流中心二次装修等在内的22个项目正在紧张施工,总建筑面积43000多平方米,预计总投资约2.2亿元。
一批维护修缮项目完工。投入144万元用于桥西住宅小区预留地围挡工程、海甸校区第五学生食堂楼顶屋面环境整治工程等。投入200万元用于海甸校区第一运动场塑胶跑道维修。投入22万元用于展览馆漏水维修项目等。完成了学生宿舍楼及配套设施的维护维修。完成了教学楼、实验楼维护维修以及三个校区食堂维修及设施更新。
助力海口“双创”建设文明校园。学校认真落实刘赐贵省长和王路副省长关于建设“文明校园”的指示精神,下大力气整治校园环境,落实门前三包” 责任,完善交通标识,加强病媒防治,治理校园水系。经过“双创”整治工作,
校园环境焕然一新,文明意识深入人心,文明行为蔚然成风。
2016年,学校共接受社会捐赠326.9万元人民币,其中海南金光助学与环保基金会捐赠200万元人民币。另外,学生管理、安全保卫、离休退休、资产管理、图书资料、体育教育、档案管理、学报编辑、网络建设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也普遍取得了新的进展与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是在学校X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离退休人员、海内外校友和长期支持海大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另一方面,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共克时艰。
三、海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新动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也出现了一些新政策、新做法,这些都将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
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刘延东副总理指出,中国正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日益紧迫。教育国际化将带来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交流、就业市场等方面的国际竞争,为海大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力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X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海大必须主动适应、积极对接、趋利避害,推进大类招生制度改革,继续保持招生质量逐年提升的趋势。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规划。“双一流”建设将逐渐取代“985”“211” 建设,成为高校争取新一轮资源的竞技场。海大要抓住机会加快发展,努力建
设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推进、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和均衡配置。网络信息技术将极大影响教学的方式、内容、速度、模式、质量,发展势头方兴未艾。海大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主动学习和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尽快适应新的教育模式变革。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掀起了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潮。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如何调整培养方案、教学方式、课程体系等以适应新产业、新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帮助学生创新创业, 成为海大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包括高校在内的科研主体提出了明确的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当前, 国家科技项目逐渐大型化、集成化,争取的难度越来越大。经费管理体制和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改革起来还有一些约束。海大只有组建特色科研团队,发挥群体效应,实施协同创新,才有可能争取更多的国家科技项目。
2016年7月,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海南省十二大重点产业人才培养五年行动计划》,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对重点产业发展的人才与智力支撑能力”,其中对海大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任务,包括热带农林学院组建、国际旅游学院筹建、学科专业调整、部分专业向应用型转变、涉农专业学生优惠奖励政策出台、一流学科建设等内容。
四、2017年重点工作
2017年,是我们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冲刺之年,是我们为“创一流、建百强”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ZZ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X,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突出问题导向,深化各项改革,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努力实现海大事业发展的新跨越。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贯彻X的教育方针,保证学校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牢记省委领导“好好把海南大学办好”的嘱托,坚持三个“不动摇”、四个“不折腾”、五个“不懈怠”。加强X对学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落实X委管X治X、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突出纪委监督执纪问责主业,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大学章程为基本遵循,完善和落实X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组织召开第二届X代会,选举产生中国共产X海南大学第二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工作水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问责制、督导制。落实X外知识分子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
以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全面整改学校在发展规划、学位点建设、学科建设、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人才引进、人事管理、二级学院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重点单位、重大项目的代表性、普遍性问题,进一步发挥X委领导核心作用,提高依法治校水平,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坚持X委集体决策、分工负责和分级负责制,贯彻二级单位和二级学院分级负责原则,层层传导压力,把责任逐一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身上,构建一级抓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的分级负责管理责任体系。本科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等都要明确具体的责任人。加强督查和督办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问责工作。
(四)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ZZ工作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全国高校思想ZZ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大学生思想ZZ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和荣誉体系。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共青团改革。
(五) 争取国家“一省一校”政策支持学校被省政府和教育厅确定为海南“一省一校”重点建设高校,要做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项目验收工作,积极申报“一省一校”重点建设项目。要加强内涵建设,注重标志性成果的产出,讲求项目建设成效,以期得到国家进一步支持,促进办学实力再上新台阶。
(六)准备本科教学评估贯彻落实全校本科教学工作大会精神,对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审核评估的指标体系,认真自评和预评,建立问题台账, 逐项整改销号。开展院校评估,启动本科专业认证工作。修订各学院、各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重点抓好专业基础课程。制定各种示范班(卓越班、实验班、因材施教班)培养质量标准和管理模式。落实好“立交桥”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海大的全省共享课程数量,提高课程质量。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系统总结冬季小学期工作。
(七) 营造全员育人的环境构建全员育人保障体制机制,教育和强化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以学生为本,以海大为家。干部和辅导员要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以管理育人。教师要教好书、上好课,传道授业,释疑解惑, 以教书育人。其他工作人员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提供优质服务,以服务育人。广大教职工要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把育人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
(八)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育人为先的浓厚氛围。在教师培训特别是新教师岗前培训中,要努力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九)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定编定岗工作。完善教师绩效考评机制, 健全薪酬管理制度。制定各二级单位绩效工资总额控制实施方案。出台专职科研人员和实验人员管理办法。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加大干部和教师培训力度。
(十)提升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机制, 发挥国家级科研平台作用。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准建设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实验室。申报热带农林生态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人文社科研究院。重组一批科研平台,建设特色科研团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继续对乐妹村实施精准扶贫。
完成“十三五”教学、科研、校园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各学院分规划。争取将“双一流”建设纳入海南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实施学科带头人负责制,落实学科建设主体责任。推进和实施“双一流”建设方案,进一步凝练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国家一流学科(群)。组织全部一级学科参加教育部第四轮
学科评估。
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审核”制,提高生源质量。全面推行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完善导师遴选和评价体系,严把导师质量关。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考核,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参加学科竞赛、出国研修交流、担任兼职辅导员。
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统筹学位点的全校布局。继续推进学位点评估工作,以评促建,重在建设。争取新增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若干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贯彻刘赐贵省长的指示精神,努力把儋州校区建成“最美校园”。落实学校关于热带农林学院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实现热带农林学院的资源整合, 理顺内外管理关系和体制机制,争取使办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学院的实质性建设步伐,争取2017年开始招生。拓展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合作办学项目,申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推进与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和印度NIIT公司的合作。继续实施“双百”留学计划、“双一流”留学项目,提高质量,扩大规模。落实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重点国家招生和培养方案,加强特色课程建设。
正式启用中日友好交流中心、城西校区职工活动中心、热带农林学院7号教学楼、海甸校区新南门。争取动工建设综合体育馆、紫荆学生2号公寓楼、桥西小区第三期教职工住宅、桥西小区幼儿园、热带农林学院学生公寓和教师周转房等一批基建项目。完成海甸校区教室和图书馆空调线路改造及空调安装、供水管网改造等项目。积极参与“双创”工作,改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五、关于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在2016年二届二次教代会上,代表们提出了近100条意见和建议,涵盖了教学、科研、人才、学科、招生、基建、后勤、宣传、图书馆、信息化、国际学生、办学理念、体制机制、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
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经过一年来的努力,解决了其中大部分问题。例
如,学校打通了东坡湖入海通道,整治了臭水沟渠;硬化了西门道路,方便了教职工上下班;配备了一批体育健身器材,改善了离退休人员的活动条件;设立了南门教工区平价蔬菜销售点,便利了教职工的生活;添置了移动麦克风, 更新了多媒体设备,改善了教师教学条件;设立了一批充电桩,解决了师生电动车充电的问题;等等。还有一些问题,因受到政策或条件限制,暂时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教师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管理、外聘教师管理、留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学校将以问题为导向,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尽快解决。
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可谓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大大帮助学校改进了工作,促进了发展。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欢迎代表们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对于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 包括去年没有解决的,学校都将认真归纳汇总、分类整理,研究解决办法。属于职能部门职责范围的,由职能部门负责解决,校工会负责监督。属于学校层面的,由分管校领导牵头召开专题会研究,视情况上校长办公会和X委常委会讨论。我们要争取办成一个让师生满意的大学,要“好好把海南大学办好”。
各位代表,回首2016年,我们励精图治,硕果累累;展望2017年,我们蓄势待发,信心满怀。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承载新的梦想。要实现海南大学“创一流、建百强”的奋斗目标,关键靠“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希望大家在学校X委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和衷共济,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把学校建设好、发展好、维护好。海大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 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平台,也希望大家热爱海大、支持海大,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和立说力行、立竿见影的狠劲干事创业,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国内一流大学和全国百强高校。
这个学期很快就要结束了,感谢大家一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付出,希望大家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假期。最后,我也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拜个早年, 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安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春节快乐!
谢谢!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山东理工大学第七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副校长 魏修亭
(2017年5月25日)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我受校X委、校行政委托,向大会作教学工作报告。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下简称“五有”人才)。
学校第六次教学工作会议以来,全校师生在校X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 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实施本科教育优质工程,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4年来,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3项;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7部;获批省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5项;入选省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2个、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8 个。
(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切入点,探索实践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1个全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专业,3个省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3个校级创新实验班,1个卓越律师班。与惠普公司、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在8个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与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韩国建国大学合作,在4个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培养。教育部卓越计划3个专业正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 本科教育优质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成果。2013年,学校规划并实施了第二期本科教育优质工程。截止到目前,共立项课堂教学卓越、实验教学卓越、实践教学卓越计划项目435项;课程综合改革和考试改革项目262项,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79门,信息化试点项目171项,课程负责人支持计划298项;专业
综合改革项目21项;累计派出337名教师到名校进修和企业锻炼,举办名师名课活动84场。本科教育优质工程进一步提升了本科教育内涵建设水平。
(三)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执教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 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注重引进,强化培养,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高。4年里,引进“千人计划”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新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3人,省部级各类人才20余人;新进及学成归来博士31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677人,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达到300人以上。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和教育技术中心,实施教师进修助课、实践锻炼、名师名课示范计划、教师网络培训和中青年教师海外访学计划,着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执教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有1名教师获全国师德标兵称号,4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2名教师获得山东省教学竞赛一等奖。
(四) 教学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目前,教师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保持实时互动,学习空间日常在线3,000多人,超过50%的教师能够有效利用学习空间辅助课堂教学,500多门课程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和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其中261门课程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化试点工作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教学改革,在省内外高校引起良好反响,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了项目验收答辩。
(五) 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强化。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践过程管理等,促进了实践教学水平提高。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车辆工程与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两个中心加强实验条件建设,对实验教学项目进行更新与设计,加大对学生的开放时间,在实验教学中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
(六)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可喜成绩。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科竞赛管理及平台基地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取得较好成绩。近几年,共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8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05项,每年有1万余人次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数学建模等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328项,省部级奖励2427项,发表论文124篇,
授权专利121项。
(七) 教学监控与评估工作扎实开展。坚持教学督导和常规教学检查,对教学运行过程和重点环节加强监控;不断优化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组织了第七届和第八届学院教学工作评估,每届评出教学工作先进学院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单项奖20项。教学评估工作有力促进了学院教学改革,提升了学院教学水平和特色建设。
(八) 招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学校2013年首次有24个专业进入普通本科一批招生录取,近3年,普通本科一批录取省份、专业数、录取数逐年增加。2016 年,共有36个专业在10个省份本科一批招生,其中山东省本科一批理科专业录取平均分556分,高出一批分数线19分;本科一批文科专业录取平均分538分, 高出分数线8分。本科二批理科专业录取平均分528分,高出分数线77分;文科专业录取平均分515分,高出分数线43分,生源质量不断提高,生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每年新增就业合作基地20余个,就业工作站5-6个,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广大教职员工团结一心、辛勤努力、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校X委、校行政向长期辛苦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向为我校人才培养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全体教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一是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带来良好发展机遇。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山东省深入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两区一圈一带”战略,着力打造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实现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的战略性转变。淄博市实施“工业强市、文化名城、生态淄博”战略,建设鲁中创业创新中心,推进校地融合发展。需要我们紧密对接这些重要战略部署,把学校打造成区域乃至全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高地,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关键支撑。二是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提出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国家和山东省相继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引导和支持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突出建设重点,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最近,全国、全省高校思想ZZ工作会议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加快推进优势
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工程,不断提升学科专业整体实力,争取更多学科专业跻身一流行列,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三是我校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任务。我校走过了61年的办学历程,在基本办学设施、教学科研平台、师资队伍、管理休制机制等方面为教育教学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是教学工作中心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的精力、财力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二是各学院、各专业需要进一步聚焦学校“五有”人才总目标,大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三是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还不够先进,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评学评教方式需进一步改进;四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监控机制、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等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教学环境还存在功能不全、维护不善的情况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和解决。
三、今后一个时期教学工作主要思路及举措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思路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X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牢固确立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投入教学,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实施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山东理工大学优势和特色的“五有”人才。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对专业设置、专业办学规模等进行顶层设计, 实施专业分类管理,建立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按照专业建设和发展要求配置师资、设备、用房等教学资源,按照专业评估结果核算专业招生计划和教学拨款,增设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专业,对建设效果较差的专业逐步减少招生规模、优化调整直至撤并。
二是深入推进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根据山东省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要求,深入推进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培育专业特色,提高专业水平,形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山东省立项的8个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和山东省“一流学科”农业工程涵盖的专业(群)基础上,再遴选2~3个校级优势特色专业(群) 予以重点扶持。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群),建成3-5个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进入全国同类专业前10%)。
三是实施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出台专业评估实施方案,制定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每三年一个周期,对我校所有本科专业进行校内专业评估。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加大对参与专业认证的专业支持力度,推动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计划地推进其他专业的专业认证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参加国际认证。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五有”人才培养目标,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优化调整课程体系,量化课程贡献度,增加通识课和选修课学分,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
二是继续探索和实践“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创新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强化“专业+”基础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实验班的数量和水平。推进校企校地深度融合,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探索“专业+”紧缺方向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紧缺人才。深化卓越工程师、CDIO、卓越律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和推广改革经验。
三是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推进课程综合改革和考试改革,引导广大教师重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设计,鼓励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的教学, 探索“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组织模式,逐步增加小班教学的比例,加大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力度,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深化学分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推进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改革,拓展学生多元化发展空间,建立学生成长成才路径多样化机制。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跨专业修读课程,逐步扩大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