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5880


2023年5月
激情下的碰撞诗意里的深耕
在山西省法学会法治媒体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主旨演讲
山西市场导报总编辑 韩锡璋
(2023年4月15日)
尊敬的各位媒体同仁和上级领导:
大家上午好!
人间四月,芳菲不尽。俗话说,久闻不觉香。但是,承蒙山西省法学会法治媒体研究会组织者的抬爱,让我谈谈媒体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面对这一话题,因其老生常谈,加之当下的媒体与十年前的语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实在是无力为之。但由于我是一个从业30年的新闻工作者,加之目前手头还耕耘并管理着一份办了32年的报纸,其中包括一份走过15个年头且在一定范围内有着小小影响力的法院文化周刊,所以我就结合办报实践向大家汇报一下编裁剪辑的过程,权当引玉之砖。丰富多彩的篇章还需要众志合力,在法治媒体这片仍待继续开垦的土地上收获些硕果。
众所周知,媒体的诸多社会功能之一就是弘扬正气,引领新风;另一功能便是针对一些负面问题予以针砭,让见不得阳光的东西在阳光下认祖归宗。从而使负能量变成正能量。但是,今天的媒体(包括法治媒体),所谓的“监督”已基本停滞。我们的主旋律就是正确引导,在新时代讴歌新人新事新变化。特别是在法治的话题里因常有这样那样的“敏感”事物,不论是身边的离奇故事,还是反思历史法治事件,常因有形与无形的壁垒让你望而止步。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如何体现应尽的责任?又怎样才能刷一下媒体自身的存在感呢?下面就以我从业的报纸为例,简述一下(而不是论述)。
我所供职的山西市场导报是由1991年山西省工商局委托太原市工商局主办的三晋工商报和1994年山西省工商局主管主办的山西工商报整合而成。2001年更名为山西市场导报,2004年从山西省工商局机关报划转到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同时划归的还有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娘家”变了但职能和情怀依旧是初心永驻。岁月无声,沧桑有情。今天的日报集团这一称谓也成为一段告别了的历史,报业由事业编变成企业编,报社今天已被称作“公司”。但工作的属性不变,我们仍然是山西日报旗下一员,历经风霜雨雪而顽强生存,甚至可以说是为续命挣扎,今已32年矣!
回望那个时代可谓报业群雄争霸。伴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火热节拍,各种报纸如雨后春笋,竞相茁壮。当时的国家工商局还不叫总局,像其它系统一样,这个系统从上到下拥有多种紧贴职能的报刊(尽管大多无国内正式刊号)也破茧而出。仅以山西为例,太原市工商局办了三晋工商报,大同市工商局办了大同工商报,运城地区工商局办了河东工商报,临汾地区工商局办了市场消费报(实质是侯马市工商局主办,因为侯马当时号称华北地区旱码头,市场繁荣程度在全国也叫得响当当)。
报社走过32年的坎坷途程!32年是真正的而立之年!
她在“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口号中应运而生。但由于最早的身份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主办,所以业内外一直把她当作“行业报”。其实这张报纸的行业特质远没有那么明显,它在弘扬法治、人文传播方面可谓包罗万象,有时还先声夺人。
时间追溯到10年前,我们的报纸因内容较丰富,监督较有力度,给广大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那时全国的媒体从纸质的到电视新闻,在舆论监督方面都有一席之地,有的还做足了功夫,对社会良性发展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全国庞大的新闻大军中,偶尔出现一些所谓的假记者假新闻以及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