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5812


2023年4月
杜鹃十里深南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在长青诗社“青诗会迎新联谊会”上的讲话
裔均
(2023年3月26日)
各位年轻诗友:
今天是著名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去世34周年忌日,在今天举行长青诗社“青诗会迎新联谊会”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海子去世的时候只有25岁,也是当时著名的青年诗人。诗歌是属于青春的,每一位青年都应当是诗人。诗与远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诗与未来,而诗与未来,实际上就是诗与青年的关系。关于诗与青年,我谈三点认识。
一、诗词何处去,待新人传承血脉
据我观察,当前诗词界存在“三多三少”现象:
(一)是在诗歌爱好者群体中,喜欢新诗的人多,喜欢旧体诗词的人少;
(二)是在旧体诗词创作群体中,中老年人多,年轻人少;
(三)是在喜欢旧体诗词的年轻人群中,读的人多,写的人少。
同很多爱好者一样,我也是自少年时代起就酷爱中华诗词,后来忙于学业和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欣赏,很少创作。2020年初疫情爆发,近三年来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被改变。按照所在机关的安排,我们公职人员轮流下派到基层一线抗疫。值班一周,然后回家封闭调休两周。正是封闭在家的那一段时间,我才有机会重新拾起少年时代的兴趣爱好,修改以前的一些旧作,并开始更多新的创作。
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有自己的家庭、职业需要经营和打拼,能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聚在一起很不容易,看得出大家都有一份情怀。面对上面我所说的“三多三少”现象,中华诗词在当下如何创新发展,对于我们年轻的爱好者来说也提出了一种责任。
二、什么是好诗,处理好四对关系
好诗的标准是什么?我个人觉得应当正确处理好以下四对关系:
(一)古与今,诗词创作要古为今用,反映时代精神
近体诗兴起于唐朝,唐朝先贤大师们大量优秀作品都是对盛唐气象的反映。可以说每个时代的作品,都是诗人对其所处时代风貌的反映。我最近刚刚读了林则徐的一首诗作,感觉其时代性很强。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被撤职、并发配伊犁。当诗人一路跋涉,来到兰州时,当时的甘肃布政使程德润亲自迎接,后来二人洒泪分别时,对方又设宴饯行并激情赠诗。林则徐有感于程大人的恩德,于是赋诗抒怀,抒写了内心的感激之意,同时也传达出诗人的极度忧虑。
程玉樵方伯德润饯予于兰州藩廨之若己有园,次韵奉谢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
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
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
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
诗的大意是:我并没有什么万全之策,可以消灭那些侵略者,也有愧于诉说楼船上操练水军之事。诗人听说豺狼都不改贪婪的本性,于是便善意地提醒人们,要严加提防那些入侵者。诗人觉得自己年老无用,即使充军到边疆,心中也毫无怨言,可是谁又能担负起抵抗侵略的重担?诗人感谢并称赞朋友的赠诗,同时也悲叹彼此就要分别,言语中不禁流露出悲戚之意。林则徐的这首七律充满了辛酸和无奈,更具远见卓识。诗人虽然不愿告别昔日并肩战斗的军民,也感谢程大人的恩情,更时刻牵挂着前方的局势,可是自己身处边地,即使忧心如焚,也是无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