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6101
扫描二维码关注“政论文”公众号
2023年6月
提供发展新范式创造文明新形态
在东方讲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学习系列讲读会”的演讲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 王战
(2023年5月30日)
中国共产X的历史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与“改革开放”“特区”“新区”等理论创新有所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对我们X100多年来所走过的路、所做过的事的精辟总结,是深思熟虑、具有前瞻性的概括。
毛泽东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启蒙者。在1945年X的七大报告中以及1954年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先后提出要把中国建成一个“工业化”“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宏伟构想。
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建设目标。这是中国共产X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最初表述。此后在1957年、1964年、1965年,他对“把中国建设成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作出进一步阐述。
改革开放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以及小康社会这个“中国式的现代化”新目标。
X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渡,并奋力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当代现代化成就尤其是新时代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伟大成就的理论提炼与概括。
这里,我想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和大家谈谈自己关于这一理论创新的认识与体会。
建立在中国历史和国情基础上,实现守正创新与接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递进式推进的。我们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从中国共产X成立到新中国成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些时间段需要联系起来看。
经过28年的革命战争,我们X建立了新中国。这解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即取得政权、独立自主。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到进入新时代,走过了两个阶段的初始积累:
第一阶段的初始积累(1949年—1978年),主要来自国有企业的统购统销和人民公社的统购统销。这几十年的艰辛探索为后续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我们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艰苦奋斗,通过社会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建立起铁路、公路、电网、水网、港口、机场、医院、学校等一系列社会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大工程与基础设施,奠定了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二阶段的初始积累(1979年—2012年),主要来自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建设。通过把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以及旧城改造等,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为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和经贸体系积累了必要条件。
将上述两个阶段放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体过程中可以发现,中国始终在走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展开探索,开始了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随后,结合中国特点探索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让国家从经济上真正实现站起来。
从开启改革开放大幕至X的十八大召开,从X的十八大到X的二十大,前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