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7520


2024年1月
在全省金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财税金融组合拳确保打赢“两战”
(2020年3月6日)
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影响人民生命健康,影响社会正常运转,影响经济平稳运行。形势越复杂,企业越困难,金融工作越重要,越要雪中送炭,同命运、共患难,共渡难关。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在浙金融机构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共同担起“三个地”的使命责任,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取得实质性突破、走在全国前列,推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在浙江生动实践。
一、融资畅通工程和金融保障,“两战”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019年是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下,浙江经济稳中有进,主要指标好于预期、高于全国、领先东部。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金融系统的担当作为,离不开中央在浙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各方一起,瞄着融资难点堵点痛点,改革创新、优化服务,在破解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实现了初步破题。
融资保障有力有效。从规模看,新增贷款创历史新高,民企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全国第一,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47家。从结构看,民营经济贷款突破5万亿元,增长10.8%,为近6年最高;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户数保持全国首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40.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5.6个百分点。从成本看,全省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5.26%,同比下降0.27个百分点,减少利息支出177亿元。
多路径破难题初见成效。一是破解续贷转贷难题有新进展,特别是无还本续贷和中期流贷得到大力推广。这不仅是明面上的成本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企业少了很多麻烦,不用再东借西凑,先还款、再贷款。二是破解抵质押难题有新突破,扩大商标权、动产等质押贷款覆盖面,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专项行动,提高信用贷款比重。三是破解精准服务难题有新成效。重点对小微园、供应链、科创、吸纳就业四类小微企业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初步构建起差异化金融服务体系。更 多资料+微信:
金融领域改革创新扎实推进。一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在金融系统开花结果。企业反映比较突出的贷款审批权上收问题有所缓解,线上信贷业务加快发展,信贷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二是区域金融改革试点持续深化。除了原有试点之外,2019年宁波、温州、台州和宁海县又获批成为国家的金融相关改革试点。省内中小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台州模式”受到中央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三是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扎实起步。这个平台开全国先河,随着数据不断完善、功能不断提升,会更好地发挥作用。
金融风险有效防控。紧盯重点领域,分类施策,有效管控大型民企流动性风险,稳步纾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加快处置企业“两链”风险,稳妥处置P2P风险,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上取得明显成效。全省不良率降至0.91%,为全国最低省份之一。当然,要辩证看待不良率,不是越低越好,特别是在严峻复杂经济形势下,要引导金融机构在经济下行和风险加大的情况下,保持金融供给的力度,实现银行风险和盈利的动态平衡。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
金融监管部门和各金融机构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打好防控阻击战和发展总体战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展现了对“三个地”的认识和担当,展现了在危难之际的境界和情怀。一是政策有效。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了惠企政策清单,积极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二是保障有力。积极争取央行、各大总行支持,全力维护企业存量贷款总体稳定,采取优惠贷款、贷款展期、利息减免、征信保护等一系列措施,保障“两战”资金需求。三是快速精准。积极争取专项再贷款和专用政策资金,以战时状态快速发放,确保对重点企业应贷尽贷、应贷快贷,重点企业获得优惠贷款笔数和金额均居全国第一;支持重点企业发行疫情防控专项债累计31亿元,专门用于新冠肺炎药品生产等。四是服务有方。深化开展“三服务”,深入实施“百名行长进民企”“万家民企评银行”“百地千名行长助企业复工复产”等活动,面对面了解企业需求,帮助解决困难。开辟了绿色服务通道,确保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外汇捐款、跨境融资资金及时到位,确保公众用上放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