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892
2024年1月
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暨水环境整治大会上的讲话
(2016年5月20日)
今天这次会议,是继全市千企转型提升发展大会后,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又一个全局性重要会议,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水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抓好这项工作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无锡市有关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过去一个时期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扎实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水环境整治工作,着力形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奠定生态环境基础。
对于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前阶段,相关职能部门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市委常委会也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今天会上下发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昨天下午,我们围绕废气治理、饮用水安全、河道整治、污水厂提标改造等重点,实地察看了现场。刚才,我们又一起观看了江阴市环境质量情况通报短片,让我们对全市环境质量状况有了一个直观深入的了解;沈建市长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大会对先进集体与个人进行了颁奖,并为镇街园区颁发了责任牌、下发了任务书;4个单位作了表态发言,华西吴协恩书记代表企业宣读了环保承诺书,讲得都很好。
“十二五”期间,在中央、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工作成效。一是节能减排有力推进。累计关停“三高两低”企业313家,整合关停热电企业12家,主城区进入“无电厂时代”,主要污染物“十二五”减排任务提前完成。二是环保设施建设加快。初步构建起全市域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五张生态网”。三是民生环保扎实开展。去年,城区空气优良率达64.9%,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林木覆盖率提升到23.9%。四是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完善了生态文明考核体系和多方联动、全民参与的环保监管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基础进一步夯实。
下面,就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水环境整治工作,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切实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谋求国家永续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习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总书记提出将“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一个基本发展理念。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些重要论述语重心长、发人深省,充分体现了我们X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生态自觉。
我们一定要站在对江阴的历史负责、对江阴这座城市负责、对江阴160万老百姓负责的高度,切实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要深刻认识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的必然要求。“强富美高”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环境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生态不文明、环境不优美,“经济强”就会缺少基础支撑、难以为继,“百姓富”就会存在缺憾、降低含金量,“社会文明程度高”就会名不副实、难以令人信服。多年来,我们在取得经济迅猛发展骄人业绩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历史欠账总是要还的,每一代人都责无旁贷。只有还自然一河清流,还百姓一方蓝天,才能无愧于大自然对我们的丰厚馈赠,才能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我们一定要以等不起、坐不住、拖不得的紧张感,下定决心、咬定目标,群策群力、决战决胜,切实拉长补齐生态环境这块短板,全力建设经得起历史、实践、人民检验的新江阴。要深刻认识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江阴实现永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一个地方而言,产业、城市、生态必须三足鼎立、共同提升,其中生态建设是前提和基础。要看到,江阴在生态环境方面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开发强度高。江阴国土开发强度已达40.55%,分别比无锡和全省高9.62和19.6个百分点。二是资源消耗多。全市规上工业原煤年消耗量高达2100万吨,远超昆山、常熟两市全年的总和。三是环境压力大。从空气质量看,2015年我市PM2.5浓度虽小幅下降,但比无锡、宜兴、昆山分别高6.8.18.8.17.2微克/立方米。水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后面我再专门讲。四是环保基础设施不强。目前我市垃圾发电厂日处理能力1200吨,而高峰期全市每天产生垃圾1700吨,超量部分只能各显神通、自行处置,危废处置、建筑垃圾处理等也都捉襟见肘、左支右绌。总之,现实警醒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节能减排对产业转型的倒逼作用、生态建设对城市提升的支撑作用,使产业结构加快调高调轻调优,让城市更生态更宜居更秀美,早日走上生产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的绿色发展之路。要深刻认识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坦率地讲,老百姓关注更多的不是GDP增长了多少、工业总产值有多大,他们更关心空气是不是清新、河水是不是干净、环境是不是整洁。到江阴工作后,我发现人民来信中反映环境问题的不少。我市的环境信访数量,无论是积案数还是新增数,都一直居高不下,总量从2011年的2804件上升到了2015年的6000多件。群众的诉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作为负责任的X委政府,我们必须有回应、有作为、有担当。我们要把生态宜居的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一种公共服务来提供,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力度、整治力度,通过一年一年的努力,一个一个难题的解决,真正让群众感受到生态在一步一步改善、环境在一天一天变好,进而对江阴的明天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强富美高”新江阴建设,离不开“环境美”,缺了“环境美”就不完整。江阴发展速度快、发展质效好,生活水平提升很快,但也要看到付出的环境代价,我们的产业密集,环境容量相对较小,开发强度是我们的刚性制约。现在老百姓的环境意识增强,环境要求变高,近年来的环境信访问题持续增加,全市1万多件信访,环境问题占一多半,比例很高,超出了同类城市。
二、准确把握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
“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提升百姓生态福祉为追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科学施策、精准发力、铁腕治污,努力实现“三个明显”,即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具有江阴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十二五”期间,我们的用煤量增加了3倍,排放量仅是原来的2/3,昨天我们现场看到的指标,燃煤排放的指标大大低于相关标准。
刚才,沈市长对如何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已经作了部署,讲得很细很全面。这里,我想从工作路径的层面,再简要强调五个方面,也可以说是“五个坚持”:一要坚持以优结构、快转型为治本之策。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近年来,我市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生态建设正处于攻坚阶段,调整产业结构这条路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要坚持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加快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经济的绿色化程度,大幅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从源头上构建起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格局。二要坚持以抓节能、促减排为重要抓手。对于江阴而言,能源消耗过高、排放压力偏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说,不在节能减排上强攻突破,生态文明建设就不会取得好的成效。“十三五”期间,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就必须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绿色生产,对能耗偏大的企业,要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推动清洁化改造。要把排污达标作为一个刚性任务,排出时序进度,列出标准要求,对排污不达标的企业要重点整治、限期达标,否则坚决予以关停,确保节能减排指标不折不扣完成。三要坚持以守红线、控源头为发展前提。对一座城市来说,生态红线是环境质量的底限、资源利用的上限、生态功能的基线。要以生态红线为依据,落实管控措施,把环境保护的红线刻在江阴的每一寸土地上。要开展城乡低效用地整治行动,更大力度推动节约集约用地。要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坚决做到“三个一律不批”:即有氮磷排放的项目一律不批,超出区域环境容量的项目一律不批,不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从严把好新上项目环保关,确保新上项目体现绿色发展要求、符合江阴产业发展方向。问题导向、底线思维一定要坚持住,上级考核指标是刚性要求,产业政策是新上项目的门槛,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办。要把最高标准执行到位,同时也要考虑到我们的发展阶段与经济增长的需要。四要坚持以促改革、优机制为主要动力。要确立“向改革要动能、靠机制增活力”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大力强化“排污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鲜明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