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891


2024年1月
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暨“两六三”专项行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17年1月25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暨“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动员大会,专题部署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式启动我市的“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之所以赶在春节放假前召开今天这个会议,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因为这项工作十分重要,省委、省政府,无锡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近期先后召开会议进行了全面动员部署;二是非常迫切,省委李强书记在全省动员会上明确要求“各项工作都要往前赶、朝前排,争取工作的主动”,无锡李小敏书记也明确要求“市和各县(市)区专项行动办公室要确保春节前全部集中到位、开展工作”。因此,尽管临近年关,我们还是把大家召集起来,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特别是无锡市专项行动动员大会精神,动员和号召全市上下,以高度的共识、高度的警醒、高度的自觉,全面推进“263”专项行动,全力打赢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攻坚战。刚才,蔡市长对“263”专项行动作了具体部署,针对性、指导性非常强,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6个地区和部门作了表态发言,讲得都很好,表明了大家攻坚克难、完成任务的鲜明态度和信心决心,值得面上学习借鉴。下面,我再强调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以义无反顾的坚强决心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专项行动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谋求国家永续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习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无锡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突出环境问题攻坚力度,特别是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节能减排有力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加快、民生环保扎实开展、体制机制持续完善、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任务重、压力大、历史欠账多,这也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在形势分析判断上,绝不能轻言明显好转;在工作评价上,绝不能轻言成效显著;在监督管理上,更绝不能轻言工作到位。总体来看,我市的生态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生态环境质量发生根本性好转的“拐点”远未到来,生态环境依然是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分析我市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我市大气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浓度绝对值较高,高于周边县市,臭氧浓度不降反升,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全市III类水达标率仅为26.7%,远低于宜兴的58%、无锡的61.9%。无锡下达的18个断面水质达标率仅为25%(达到及好于Ⅲ类的比例),与2020年达到70%的目标相去甚远。二是环境容量严重不足。全市土地开发强度已达40.55%,分别高于无锡和全省9.62.19.6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总量居高不下,2016年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原煤消费量达到2100万吨,占全国的1∕110,超过昆山、常熟两市全年总和。全市单位国土面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分别达到37.4吨∕平方公里和49.5吨∕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61倍和4.75倍。三是环境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我市垃圾发电厂日处理能力1200吨,而高峰期全市每天产生垃圾多达1700吨。目前,全市尚无危险废物焚烧、填埋处置企业,导致需焚烧、填埋处置的危险废物(1.2万吨∕年)和表面处理废物(4.51万吨∕年)无法处置和利用,去年12月,由于危废集中处置项目建设严重滞后,我市和昆山一起被“环评区域限批”。全市污水主管网覆盖率仅为66.7%,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仅为30%。四是环境安全隐患凸显。全市共有281家化工企业,其中危化品生产企业103家,特别是我们的长江岸线开发强度已达71%(如果加上水源地则已达89%),石庄园区、利港园区和高新区化工集中区3个化工园区、12个危化品码头、30家化工企业,临江布局、风险极大,高新区化工集中区与居住区尚未满足500米隔离带要求。窑港取水口因存在环境风险隐患,被列入中央环保督察江苏的整改项目。五是环境维稳形势严峻。我市环境信访投诉量长期处于全省前列,且呈持续上升趋势,年度总数已经从2011年的2804件上升到去年的6329件,环境维稳压力不容小视。
以上这些,都充分反映出我市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风险的严峻性,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认知和警醒,决不能有半点侥幸、松懈和马虎,切实从以下三个方面充分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开展“263”专项行动的重要性、紧迫性。第一,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省委李强书记明确指出:江苏的发展要有这样“一杆秤”,“秤”的一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而生态就是那个秤砣,秤砣虽小,但要压千斤。李书记的比喻很形象、很深刻,讲出了生态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特别是我们江阴,空间占用多、资源消耗大、环境负荷重,严峻的现实决定了,我们只有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推进“263”专项行动,江阴的发展才能健康、才能持续,江阴的明天才有希望、才有前途。如今,江阴的发展已经到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互促并进的阶段,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自觉追求,以自我革命的气魄、壮士断腕的决心,实施专项行动、补齐生态短板,真正把江阴的发展建立在资源可接续、环境可承载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步提升。第二,这是造福百姓的民生大事。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百姓不仅敏感度高而且关注度高,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如今,老百姓评价我们这座城市、评价我们X委政府,他不关心GDP是多少、增长率是多少,他关注的是江阴天蓝不蓝、地绿不绿、水清不清、空气清新不清新,关注的是小区的垃圾有没有人收集、晚上睡觉有没有噪音、明天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