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885
2024年1月
在全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暨“六水共建”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17年8月15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暨“六水共建”动员大会,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对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无锡市委、市政府关于治水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动员全市上下打好“六水共建”攻坚战,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补齐生态环境这块短板,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提供更坚强的保障。刚才,蔡市长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郁市长宣读了表彰决定,会议进行了颁奖;临港开发区、周庄镇、水利局、环保局、兴澄特钢、江南水务六个单位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值得其他单位学习借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去年召开了生态文明建设暨水环境整治大会,今年初又召开了“263”专项行动动员大会,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热情空前高涨,各项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绿色发展的生态共识不断增强。我们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出台了长江大保护、建设生态安全示范区工作方案及“水污染防治25条”,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自觉、广大企业家的环保意识、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都有了明显提升,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的氛围日渐浓厚。二是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成立了“263”专项行动办公室,基本确立了“政府主导、部门监管、属地负责、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健全完善了生态文明考核体系和环保监管体系,夯实了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度基础。三是重点工作的持续推进初显成效。各项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启动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工作,关停化工企业43家,燃气电厂规划建设实质启动,热源整合加快推进,民生环保工作扎实开展,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全市生态环境持续稳步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在座同志们的智慧和汗水,饱含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奋战在全市环保战线上的同志们,向关心支持江阴环保工作的干部群众和广大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六水共建”工作,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切实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我们要站在对江阴的历史负责、对江阴这座城市负责、对江阴160万老百姓负责的高度,切实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要深刻认识到,这是一项严肃紧迫的ZZ任务。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近两年,新《环保法》颁布实施,中央环保督察巡视了全国的23个省份,并将于近期启动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实现全覆盖,仅去年就对16个省份的6000余人进行了问责,一场场环保风暴正在各地掀起。今年初我省各级召开的“263”专项行动动员大会,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号角,李强书记6月份又专门作出批示: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清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铁的决心和意志深入推进“263”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与此同时,我市生态环境建设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去年底省环保厅对我市实施了环评区域限批,今年4月份江苏卫视“263在行动”栏目对我市3个环保问题进行了曝光。各级要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不讲任何理由、不谈任何条件、不留任何退路,确保“263”专项行动各项目标任务按时完成、全面达成。要深刻认识到,这是事关全局长远的发展大计。当前,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低成本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以环境换取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特别是我们江阴,空间占用多、资源消耗大、环境负荷重,残酷的现实决定了,我们只有严格执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等制度,江阴的明天才有出路、才有希望。一个地区是如此,一个企业同样也是如此。面对日益提高的环保门槛、日益严厉的环保执法,企业只有主动适应,才能掌握发展主动,否则就会举步维艰、处处受制。我们要把绿色发展作为自觉追求,以自我革命的气魄、壮士断腕的决心,加快产业节能减排和生态修复建设,真正把江阴的发展建立在资源可接续、环境可承载的基础之上。要深刻认识到,这是造福百姓福祉的民心工程。百姓从过去的“盼温饱”到现在的“盼环保”,从过去的“求生存”到现在的“求生态”,对良好生态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污染问题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尽管我市的环保工作有所进展,但一些地区环境质量仍未明显改善,环保信访数量也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环境信访投诉量长期处于全省前列,且呈持续上升趋势,年度总数已经从2011年的2804件上升到去年的6329件,环境维稳压力不容小视。我们要把生态宜居的环境,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品来提供,更好更快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真正让广大群众感受到身边环境的明显改观,享受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实在成果,让他们的获得感更强、满意度更高。更多资料+微信:nuo 180914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权
全市上下要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瞄准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三个明显”的目标,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科学施策、精准发力、铁腕治污,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具有江阴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这里,我想从工作路径的层面,再简要强调五个方面:一要以民生环保为工作导向。发展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造福群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人们希望安居、乐业、增收,更希望天蓝、地绿、水净、景美。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要紧紧围绕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大力开展水、气、噪音等污染专项治理行动,特别是对新上项目,要严把环保关,防止由于草率上马留下环境隐患,真正以环境的明显改善取信于民、造福于民。二要以问题整改为重要抓手。针对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的问题、“263”专项行动曝光的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逐项拉出问题清单、逐条细化整改措施、逐一明确整改责任,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上率下、协调联动,挂帐督办、跟踪问效,做到整改一个、验收一个、销号一个,以坚决有力的整改行动确保环保突出问题的有效解决。要认真组织“回头看”,对点上问题举一反三,对面上问题由表及里,建立整改长效机制,确保整改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绝不容许问题死灰复燃。三要以节能减排为根本手段。严重的结构性污染是长期影响我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一大“顽症”。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我市的环境质量才能真正实现质的飞跃。要坚持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品牌化为引领,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结构,对能耗偏大的企业要加快清洁化改造,对排污不达标的企业要重点整治,确保节能减排指标不折不扣完成,大幅提高经济的绿色化程度,大幅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从源头上构建起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格局。四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我市开展全省集成改革试点为契机,稳步开展产业园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改革试点,全面建立“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工作机制,大力推进能源结构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生态修复制度,让企业在市场倒逼下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要积极引导社会参与,鼓励市民在绿色出行、节水节能、垃圾分类等方面身体力行,使全市企业和群众都成为绿色发展的实践者、推动者和监督者。五要以严格执法为坚强保障。环境执法是落实环境保护责任的“撒手锏”。要健全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切实加大技防、人防、群防力度,用科学的技防手段加强日常监管,用严格的处罚手段提高违法成本,用严肃的司法手段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检查结果要向社会公布,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始终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广大企业也要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完善治理设施,加强运行管理,大力推进绿色制造、清洁生产,真正成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合格企业公民。
三、科学统筹、系统治理,全力打赢“六水共建”攻坚战
一年多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重拳出击、铁腕攻坚,统筹推进水规划、水生态、水景观、水资源、水安全等重点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水成效。一是黑臭河道有所改善。板块、部门齐抓共管开展黑臭河道综合整治,今年已完成整治44条,目前正在整治27条。河长制管理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