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844


2024年1月
在2018年度江阴市重点骨干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9年1月28日)
各位企业家、同志们:
下午好!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如约而至、欢聚一堂,共同回望总结过去一年来的奋斗与激情,共同分享一年来的成功与喜悦,共同展望新一年发展的蓝图与美景。刚才,蔡叶明市长宣读了表彰决定,市委、市政府给入围的企业家代表和获得各项单项奖的企业家们,兑现了金牌和奖金。在座的企业家,你们在过去的一年里,凭借超越常人的决心和勇气、凭借胜人一筹的胆识和睿智,凭借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拼搏,经历了激烈市场竞争的严酷考验,跨过了困难重重的矛盾制约,站上了省内、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业竞争的新高度,让自己的企业如黄金一般,越锤炼越品质纯正、越击打越光彩夺目,你们是当之无愧的烈火真金!刚才10位企业家代表作了精彩发言,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听了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受启发、倍受教育。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全市160万人民,向获评2018年度全市重点骨干企业称号的企业,向刚刚受到表彰的各类企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过去的一年为江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江阴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按照X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和无锡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力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优生态、防风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了年初设定的目标,2018年,我们也收获了“五个第一”:全国县域经济和综合发展“十六连冠”、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十一连冠”,蝉联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一,名列“2018年度中国十佳幸福县市”第一、“2018年度中国十佳营商环境示范县市”第一。应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我们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也与在座各位企业家的拼搏奋斗是分不开的。我曾多次说过,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实体经济是它深埋地下的根,根深自会叶茂。
正是得益于广大企业的突出贡献,我们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三年来,我们的经济总量从2880亿元增加到3806亿元,三年净增近千亿;规上工业产值由5772亿元增加到6059亿元;累计完成到位注册外资39.7亿元,累计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33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9.4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额继续位居全省县级市第一;市场主体数从刚刚突破10万,为100042家,增加到178838个,三年净增78796个,其中,企业总数由36589个增加到63233个,三年净增26644个,每年都保持两位数增长,充分显示了实体经济生生不息的强大活力。微信辛 苦整理,倒卖者可耻!
正是得益于广大企业的矢志创新,我们的新旧动能持续转换。三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56家增加到384家,获得中国工业大奖2个、中国质量奖1个、国家级服务型制造企业2家(全省共3家)、省独角兽企业1家。上市公司由35家增加到4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由24家增加到54家,分别增加13家、30家,上市公司总数重回全国县市第一。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14.1件增加到21.3件。人才总数由32.5万人增加到36.5万人,千人计划人才由25人增加到32人。诺奖得主研究院由4家增加到6家,院士工作站由10家增加到51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132家增加到148家。
正是得益于广大企业的积极参与,我们的城市功能持续完善。伴随着“1310工程”的全面推进,芙蓉大道快速化改造今年可以完成,黄田港、韭菜港渡口完成搬迁,新渡口正式投运,主城区滨江路全面禁货,江阴绿道大桥道建成启用,滨江公园加快建设,“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城市T台呼之欲出;加快推进第二、第三过江通道、沿江高速拓宽改造等工程,加快建设南沿江铁路江阴段、锡澄S1线、盐泰锡常宜铁路和市域轨道四大轨道交通工程,江阴加快融入“轨道交通时代”;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开工建设,江南大学江阴校区成功签约,江阴人民期盼多年的高铁、高校“两高梦”美梦成真。
正是得益于广大企业的主动担当,我们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江阴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启动建设,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1+9”规划体系全面制定,20项重点示范工程稳步推进。三年来,累计关停“三高两低”企业233家,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6809家;累计实施1127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完成37条黑臭河道整治,实现20家城镇污水厂提标改造,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光大电厂三期建成运行,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2200吨,实现日产日清。今年,1万吨/年危废应急线处置项目将建成投运,2万吨/年常规线处置项目将启动建设,污泥处置能力将达到30万吨/年,到2020年江阴将彻底搬掉垃圾、污泥、危废“三座大山”。
正是得益于广大企业的坚实支撑,我们的民生福祉持续提升。三年来,我们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民生投入力度始终不减。每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始终维持在74%以上,每年为民办十件实事顺利完成;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6.8万个,扶持自主创业10957人,带动就业5.1万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46337元增加到2018年的5428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28181元增加到2018年的33136元,连续19年位列全省同类城市第一。社会保障标准逐年提高。2016年至2019年,被征地农民养老年龄段人员养老补助金由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880元,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250元提高到335元,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800元提高到1100元。民生基础设施持续补强。连续打通阻挠城市交通多年的虹桥南路、青山路、毗邻路等12条城区断头路;连续实施三轮城乡防汛应急工程,2016年54个、2017年47个、2018年18个,初步做到了“雨天不再看海”。累计新增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1家。累计新增幼儿园25个,翻建新增小学7所;累计建成安置房197万平方米,完成老小区改造40个。新增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的公共自行车网点356个、投放自行车7000辆,既较好解决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又有效避免了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困扰。民生服务平台加快构建。我们成立市社会救助中心,将原先分散在20多个单位的救助职能,整合归并为8大类43个救助项目,实现了一站式精准救助、常态救助、阳光救助,我们积极推行村级医疗互助“福村宝”,目前,村级医疗互助已覆盖全市212个村、95万人,年度补助资金达1.45亿多元;我市构建起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专项救助为辅助、深度救助为兜底、慈善救助为补充、村级互助为拓展的精准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我们打造“最江阴”生活服务平台,整合1841项行政服务、45项公共服务、95项便民服务、7项公益服务,为全市百姓提供了“24小时在线”的智慧生活服务。更多资 料+微信: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充分印证了我们坚守了几十年的理念:企业强则江阴强,企业兴则江阴兴!特别是,在全市6万多家企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