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031


2024年1月
在合肥市工商联(总商会)第十二届五次执委(扩大)会议的讲话
(2009年3月20日,根据录音整理)
在合肥市工商联(总商会)举行第十二届五次执委(扩大)会议之际,我和有关市领导来看望大家,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市广大企业家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
借此机会,我简要介绍一下合肥建设与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就非公经济发展谈一些认识和思考。

“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过去的基础之上,通过全市上下包括广大企业家的顽强拼搏、开拓奋进,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又有了新的长足进步。合肥的GDP连破两个千亿大关,2006年突破1000亿,2009年突破2000亿,达到2102.12亿元;同时,合肥的工业产值也是连破两个千亿大关,2006年突破1000亿,2008年突破2000亿元,2009年超过2700亿元。这几年,合肥不仅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而且城市建设焕发了新气象,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十一五”以来的这几年,我们各项工作的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就是坚持从合肥现阶段的基本市情出发,坚定不移地加快跨越赶超。现阶段合肥的基本市情是什么?就是总量小、底子弱、欠发达。当然,这个基本市情是由历史、自然、地理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合肥自秦代置县,历史悠久,但直到1952年成为省会的时候,也只有5平方公里、5万人口,仍是一个县城格局;1949年,合肥解放时,只有一家48千瓦的小发电厂提供主要街道的夜间照明,入夜时听到的就是南淝河边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可见,那个年代,合肥没有什么工业,也就没有什么经济基础。此后,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一茬又一茬市委市政府不懈努力,一代又一代合肥人艰苦奋斗,使合肥在全省的份量越来越高。但直到改革开放之初,合肥的经济总量在全省并不是最大的,占全省的份额也才6%多一点;而从全国来看,不少省会占全省的经济比重都比较高,像湖北的武汉占全省将近40%,陕西的西安占37%左右。我们国家的省会城市有一个特点,不仅是ZZ中心、文化中心,还是经济中心,像武汉、西安这样的城市,历史上就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合肥要成为经济中心,必须强化自身。这几年,我们为什么始终突出“速度导向”?就是因为我们的基础比别人差、基数比别人小,要想赶上甚至超越别人,“慢”了肯定不行,同样的速度也不行,只有比人家更“快”。我们强调“快”,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同时,我们政府的服务也要“快”,只要不违法不违规,怎么“快”就怎么来,怎么合适就怎么办,从而以工作的“快”取得结果的“好”。为此,我们必须把合肥发展的参照系,置于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来比较,不光要看自身的发展,更要多看看别人的发展。只有眼光向外,站在全国的大格局中看自己,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不会糊涂,才不会懈怠,才能更好地凝聚共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通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合肥的GDP增速已连续6年保持在17%以上,连续3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在全国省会城市中,GDP总量先后超过太原、昆明、南昌3个省会城市,由第18位跃居第15位,人均GDP进入全国省会城市第11位;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合肥的GDP总量位次由过去的“老六”,进入到第4位;作为省会城市,合肥的经济首位度由16.3%提高到20.9%。事实表明,一个地方的地位,不是靠争论“争”来的,而是由实力决定的。现在,外界对合肥的好评,是因为合肥在变强;投资者对合肥的认同,也是因为合肥在变强;市民对合肥引以为豪,还是因为合肥在变强。
回顾这几年走过的路,作为一级地方X委政府,我们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扭住工业化、城市化这个“牛鼻子”,狠抓不放。实际工作中,我们在强化统筹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优先发展工业。2005—2009年,合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不仅超过了太原和昆明,而且超过了西安、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由第17位上升到第13位。在支持工业发展方面,我们既重公有制经济,又重非公经济;既重大企业、又重中小企业。包括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园区建设、支持来肥投资发展的企业,全市财政投入120多亿。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大抓工业?直接的原因,就是合肥的产业基础薄弱。X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应当注意到,这个目标实现之时,就是工业化基本完成、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之日;特别是,这里第一句话就是工业化基本完成。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理应在“十二五”时期就要基本完成工业化。同时,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看,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没有工业化,城市化就失去了支撑。就产业发展而言,我们老讲这样的关系:工业可以提供持续的就业、持续的税收,有了就业人们才有收入,持续的就业才有持续的收入,有持续的收入才能有持续的消费,就能带动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其他产业发展。透过这个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清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比如,一个县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对不对?当然对。但对于我们这样的县来说,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发展第三产业,直接的就是人们的衣、食、住、行、娱、购;至于现代服务业,则包括职业教育、房地产、现代仓储物流、现代金融等等。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核心是要进入一个消费社会。所谓消费社会,就是大多数人都能享有充分的就业,如果没有充分就业,就谈不上消费市场,更别提发展现代服务业了。所以,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一定要从工业抓起。像长丰的双凤工业区内,伊利乳业是他们引进的一个大企业,附加值比较高,目前年产16万吨牛奶、3万吨冰激淋,现在正在进行二期扩产。可以看到,伊利乳业来了之后,不仅带动了农业产业化,而且带动了一两千人就业,进而还带动了住房租赁业;同时,每天要有600辆车跑运输,又带动了物流仓储业;此外,还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流,吸引了金融服务业进驻。这些,都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市委市政府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工业和房地产业不一样,房地产项目提供的是一次就业、一次税收,从增强城市承载力的角度,当然要抓;但对现阶段的合肥来说,抓工业才是长期行为,这是真正关注民生。我们就是要立足合肥的市情,用更大的精力,下更大的功夫,加快完成工业化。具体到产业发展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两类:一是,着眼于抢占发展制高点,充分发挥合肥科教资源丰富、大学生多、各类人才多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从“就业是民生之本”的高度,依托安徽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劳务输出大省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就业密集度高的企业。过去有一种说法,就是资本、技术可以替代劳动力。但从实际情况看,技术密集型产业,往往也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如,投资175亿的京东方六代线项目,前几道工序用工确实不多,但到后续模组环节的用工就很多。比如,格力目前在合肥的工作人员是6500多人。我们讲合肥这几年就业形势很好,由此可见一斑。所以,我们不能用固定的思维定势去看产业,更不能将老经验绝对化。事实表明,随着合肥产业基础的增强,我们不仅实现了劳务输入大于输出的历史性转变,而且还要提前预见到可能出现的结构性用工短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一个地方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资源禀赋。对于合肥来说,我们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现有的经济“存量”也不多。我们要加快合肥建设与发展,靠什么?唯有靠开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是全球配置的,开放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看,我们国家变化这么大,靠什么?靠的是X的政策好,一个最主要的政策就是开放。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也是如此,包括企业自身,也不能封闭,也要开放。事业是一茬一茬发展的,我们一定要始终秉持大开放的理念,要有开放的胸怀。在这一点上,不能把企业简单地划分成本地的、外地的。其实,我们招进来的企业,开始是外地的,但进到合肥来了,就是本地的。今天在座的各位企业家都是合肥的,但细想一下,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