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029
2024年1月
在合肥市“大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3月18日)
刚才,存荣同志回顾总结了过去一年“大建设”情况,对今年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倪虹厅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希望同志们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会上,还表彰了2008—2009年度“大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奖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奋战在“大建设”一线的全体同志表示诚挚的问候,向所有关心支持“大建设”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在方方面面的有力支持下,我们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新期待,紧紧围绕把合肥建设成为适宜产业发展、适宜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加快推进跨越赶超。通过制定实施“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使合肥城市结构更加清晰,城市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日趋明显;通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力,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使合肥发展获得了更加强大和持久的推动力;通过城市建设的思考和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城市化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在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和生态环境等关系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进一步凝聚共识,使广大干部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通过一批又一批重点工程建设的锤炼,铸就了“以人为本、精益求精,只争朝夕、勇于超越”的城市建设精神,造就了一支作风顽强、工作扎实、能打硬仗的建设队伍,形成了“上下同欲者胜”的强大气势。所有这些都为合肥下一步更好地推进“大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存荣同志已经讲得很全面了。这里,我想简要强调这么几点意见:
第一,要高度重视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先导作用,进一步把基础设施“大建设”向纵深推进。城市是生产力的载体,高度集结了人类的社会活动、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如果城市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承载力就会差,集聚辐射能力就不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度扩大城市的规模,提升服务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就会促进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快速集聚和流动,从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以来,我们在做强产业基础的同时,把基础设施建设摆上了重要位置,掀起了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的热潮,突出生态环保优先、群众利益优先,使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提升,合肥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强的活力与后劲。实践证明,我们的思路和举措是正确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带动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了,又对城市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城市建设不断向前推进。这应当是合肥城市建设中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更困难”。未来几年,是合肥加快发展、跨越赶超的黄金机遇期。现在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践已经昭示,而且也给出了答案,这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刻认识城市建设就是生产力,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力度,完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大幅度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对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大力推进。更多资 料+微信:
第二,要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适度超前地建好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