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012
2024年1月
在全市教育系统“提升素质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更多资料 +微信:
(2009年7月3日)
按惯例,全市教育系统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教师培训活动。今年,将开展“提升素质,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这是一件意义非常深远的事情。因为,教师是文明的传播者,教师的素养如何,可能直接影响一代或几代人,进而关乎一个地方乃至国家民族的未来。更多资 料+微信:
刚才,增权同志对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作了具体部署,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宣誓。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扎扎实实地把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好,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每年的教育培训活动,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方向、不同的着力点。重要的是,要结合各自实际,怎么扎实有效就怎么来,不在多、也不在全,关键在有效。
借此机会,首先给大家通报一下近年来合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一些情况。更多资 料+微信:
“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顽强拼搏、奋力开拓,推动合肥进入了一个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大家工作、生活在合肥,对这个城市的一草一木、一针一线,都很挚爱,都很关心,都很了解。透过身边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这么几个特征和标志:
一是合肥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878.41亿元提高到1664.84亿元,省会经济首位度由16.3%提高到18.8%。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130.88亿,到去年突破300亿大关,达到301.21亿,占全省23%。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争先进位,GDP总量规模连超太原、昆明和南昌3个城市,从第18位上升到第1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了西安、太原、哈尔滨和昆明,从第17位上升到第13位;地方财政收入也先后超过了南昌、贵阳、石家庄、西安、长春,从第18位上升到第13位。
二是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基本形成。一个地方的发展,一定要探索和把握规律性的东西。在发展战略上,一定要顺应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合肥是全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之一,1952年成为省会,之前的2200多年历史中基本上就是一个县城格局。刚作为省会的时候,也是个很小的省会,只有5平方公里、5万人口左右,同别的地方不能比,像武汉、南京、长沙、郑州、西安,历史上不仅是区域性中心城市,而且好多还曾是国都。从这个角度讲,合肥真正是我们X建国以后一手建设起来的省会城市。尽管这些年合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原因,我们的基本市情仍然是总量小、规模小、盘子小,许多指标人均水平不高,我们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把经济搞上去。经济是基础,干什么事最终都要有物质基础作保证。我们要造福一方百姓,要加快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要实施民生工程,也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有物质基础来办好这些事情。
这几年,我们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研究近200年来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确立一个经济增长的主战略,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一定时期,确立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我们要适应这个规律。深入分析一下,合肥为什么总量会比别人小,收入比别人低,主要有两个短腿:一个是工业不强。2005年我们曾经考察过镇江,那年我市工业产值是600多亿元,镇江是1300多亿元;第二是县域经济较弱。与合肥情况相近的浙江湖州,2005年3个县经济总量占全市的56%,合肥3个县当时只占全市不到20%。至于苏州、无锡,既工业经济强,又县域经济强。这几年,我们在经济发展方面,重点狠抓了两个:一是狠抓了工业经济,二是狠抓了县域经济,而抓县域经济的突破口,仍然是抓县域工业化。对此,当时有同志担心,还提不提搞农业?实际上,农业不仅要搞,还要大搞。问题的关键是,要突出一个主战略,就是把县域经济、县域工业化搞上去。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这三年间,全市工业产值经历了从600亿到2000多亿、单月产值由几十亿到200多亿的嬗变。县域工业产值也有了突破性进展,由几十亿发展到几百亿,2007年肥东、肥西县域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去年肥西县工业产值突破200亿,现在落户3个县的大项目越来越多。
正是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带动了三产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像物流、金融、会展、职业培训、旅游等,这几年发展都很快。2005年我们确立“工业立市”战略,当时也有同志担心,是不是不搞“科教立市”、不搞“三产兴市”了。实质上,这种看法是一种片面性的思维。我们讲工业为主导,但它不是唯一。不同时期,一个地方总要有一个以什么为主导的问题。没有重点就没有一般。不同时期,必须确立一个不同的重点。从合肥现阶段来看,必须在一段时期内要以工业化为主导。这就好像雁阵,头雁选择好了,雁阵就飞得好。我们说要头雁,不等于说不要别的雁。没有产业特别是工业作主导,服务业也搞不起来。服务业主要是消费,消费得有钱,钱从哪来?得有产业特别是工业做支撑。以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为例,原先小企业比较多,没有多少存贷款和转账业务,不少银行把设在那里的分理处都撤掉了,主要原因是没有收益。后来,引进了中国最大的乳业公司――伊利乳业,年加工16万吨牛奶、3万吨冰激凌,面向长三角销售。企业投产后,很快就把服务业带起来了。一是企业每个月都有几千万的现金流,都要通过银行,银行就去那里设了分支机构;二是企业要用2000多职工,需要住宿,就把当地的房屋租赁市场带起来了;三是企业产品需要运输,每天运力达到600多辆车,交通运输业就火起来了。此外,还带动了农业产业化,之前合肥全市的奶牛养殖不到4900头,伊利来了之后,仅长丰县的奶牛养殖就突破10000头。由此可见,产业发展有着演变递进的规律,不是说可以超越这个阶段就可以直接进入下一个产业。这就像人的生长一样,少年时期多加营养,他才能更好地长到成年。
三是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这几年,合肥城市建设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制定了“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2005年,在进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时,我们认真总结建国以来合肥整个城市发展的历程,深入研究国内外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经验教训,得出两条重要启示:一是城市建设尽量不要摊大饼。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即1个主城区、1个滨湖新区、4个城市组团,而4个城市组团中,有3个组团在3个县,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同时,通过滨湖新区的规划建设,推动整个城市由“环城”向“滨湖”乃至“临江”转变,体现出了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方向。二是城市建设要很好地研究承载力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国家,他们人口少,城市里面1平方公里只有几千人,这样可能会影响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我们也不能像香港或东京那样,1平方公里容纳几万人,人口密度超负荷。因此,我们的城市建设,既要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又要创造适宜人居的环境,按照1平方公里容纳10000-15000人的标准,确定了“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在加快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突出了“交通先行”,通俗地讲就是做好“路文章”。纵观合肥建设与发展的历程,主要就是在刚建省会时的5平方公里区域慢慢往外延伸,由此带来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原先那种县城的构架,基础比较薄弱;二是老城区资源高度集中,群众感到过度拥挤。在做好“141”规划的基础上,我们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集中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欠账过多的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但系统工程不代表就要齐头并进,一定要根据不同时期,确定一个核心。这几年,我们就是以道路交通为纲,纲举目张,带动其他。特别是,我们按照“强攻主动脉,健全微循环”的思路,规划新建、改建、扩建311条城市道路和101座桥梁,目前已建成道路631.33公里,桥梁73座。路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是路。人们为什么要到城市来?因为城市能够在有限空间内,把各种要素资源快速配置好,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结到一起。在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工作都与路有关,路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综合生活成本。在道路建设上,一定要大气,宁可一时被误解,宁可担一些风险,甚至宁可自己受点“骂名”,也要对历史负责。当然,我们决不能“拍脑袋瓜”,而是要小心求证、大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