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005


2024年1月
在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3月15日)
这次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陈良纲同志亲临会议指导并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落实好。多年来,省国土资源厅十分关心合肥的建设与发展,给予我们非常大的支持。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合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也饱含着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智慧和辛劳。近年来,随着合肥建设与发展的步伐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但我们的用地指标相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同志们坚持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相统一,积极探索,创新克难,充分发挥了服务和保障作用,较好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同时,围绕最大限度地节约集约用地,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提升服务效能,不仅打造了合肥“阳光地产”的品牌,也创造了土地利用双向约束的“合肥模式”,还被确定为国家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我们的一些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可能都是开先河的,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次会议表彰了有关先进集体和个人。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的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问候!更多资料+微信:nuo180 914
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载体,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只有解决好土地资源问题,生存才有依托,发展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实现可持续。从现实情况来看,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从长期来看,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土地资源的需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增长。联系合肥的实际来讲,当前我们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面临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市以及合肥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历史性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需要土地资源的有力支撑。但合肥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土地并不富余,如何更好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探索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合肥国家集约节约试点市建设的意义所在。希望大家一定要把握发展大势,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使命,认真总结过去成功做法和经验,怀着“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心态,虚心的学习借鉴外地的有效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敢走新路,勇破难题,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合肥特色的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不断为全国创造经验、提供示范,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的希望。
下面,我讲这么几点意见:
第一、要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
总的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将有限的、可用的土地资源向工业项目倾斜,向大项目倾斜。因为,建设工业项目不是一次性的收益,而是能够带来持续的就业、税收;只有工业化水平提高了,城市化才有支撑,现代服务业才有可能发展得更快更迅速,整个城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近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对此必须坚定不移,这是真正对合肥的长远发展负责,对合肥人民负责。同时,还要看到,引来一个大项目就能带来一个产业链,招来一批配套企业,打造一个产业集群。无论是前几年我们引进的格力,还是去年我们引进的京东方项目,都是生动的例证。京东方六代线的建设,乃至下一步更高世代线的引进,对于合肥打造全国重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都是非常关键的。对这样的大项目,要按照“合法高效”的要求做好服务,不仅要舍得供地,还要快速供地。即使商业性、经营性用地项目,也要瞄准一些大企业大集团,推进成片土地的出让和开发。像滨湖世纪城项目就是如此,通过成片开发,引进高端的规划,避免了无序的低水平开发。对实践中形成的这些成功做法,大家要很好地研究总结,更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二,要进一步开拓土地利用的新空间
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既要注意“节流”,又要重视“开源”。在“开源”方面,潜力很大,大有可为。当前,一个很关键的工作就是要继续依法清理闲置或低效用地。各级X委政府对此都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对情况要清楚,包括有多少土地闲置、有多少土地在低效利用等,而且要直接挂帅,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动手解决难题。对闲置土地要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