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964


2024年1月
在江阴市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2017年11月3日)
尊敬的各位院士、专家,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同志们: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X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开启江阴县域发展新征程的重要时刻,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庆祝一年一度的江阴市科技节,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一贯以来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更凸显了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对全市改革发展大局的极端重要性。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全面贯彻落实X的十九大精神,动员和引导全市上下特别是广大企业家、全体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凝聚共识、抢抓机遇,以更强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专题宣传片;表彰了一批科技创新创业先进代表;举行了科技信贷授信仪式和科技项目揭牌;兑现了一批新建平台奖励政策;企业家代表周江作了很好的发言,特别是科技部火炬中心段主任、中科院陈院士作了很好的讲话,为江阴的科技工作鼓了劲、加了油、明了向,希望大家认真贯彻、抓好落实。
去年以来,在中央、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科技部、省科技厅和无锡市科技局等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目标,深入实施产业强市、创新驱动战略,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工程,加快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去年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119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67家,获批省高新技术产品230只,组织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60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611.9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4.5%;今年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93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3%。二是知识产权强市不断推进。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设立全国县级市首家区域专利信息服务分中心,我市获评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先进集体。去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0693件、发明专利授权量679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4件,企业获评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个、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三是创新载体平台不断拓展。顺利获批中药配方颗粒、集成电路封测、智慧能源等7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高新区跻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持续加强众创空间建设,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深入推进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获批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星创天地2家。四是科技人才引育不断深入。以“暨阳英才”计划为抓手推进科技人才合作,去年以来新增诺奖得主1位、诺奖得主研究院1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名、院士12名,省“双创计划”人才5名,全市高层次人才累计超1.25万人,高端科技人才加速集聚。五是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制订出台江阴“科技创新20条”政策,进一步规范简化政策兑现流程。以科技信贷为重点创新开展科技金融工作,今年发放科技贷款4.18亿元,创历史新高,截止目前累计发放8亿元,惠及科技型中小企业150余家。积极对上争取各项政策扶持,去年落实高企所得税减免、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近9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X委政府、各级领导、各位院士和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也凝聚着全市科技战线同志们的辛勤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各级领导、各位院士专家,以及全市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五大新发展理念”的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刚刚闭幕的X的十九大,进一步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X的十九大报告中,讲到“创新”一词超过50次,足以表明创新在X中央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中的重要地位,报告明确提出“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去年召开的省第十三次X代会上,“聚力创新”被确立为江苏“两聚一高”发展蓝图的首要战略抉择。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省市委的工作要求,结合江阴发展实际,在聚力创新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1.科技创新是江阴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十九大明确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必须看到,对照新要求,我市仍存在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层次总体偏低偏散,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不足等问题,我们必须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创新和服务创新,充分发挥好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提高供给体系的“技术含量”,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供给升级,全力抢占改革发展的“智”高点。
2.科技创新是江阴打造产业强市、保持县域发展排头兵地位的强大动力。当前,各地都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提升到战略层面,区域间竞争已日益深化为以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