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041


2024年1月
在合肥市社情民意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9年12月1日)
今天,很高兴参加市政协组织的社情民意座谈会。刚才,听了各位委员的发言,很受启发、很有收获。从发言中,可以感受到大家对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关心,对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的支持。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自2003年开始,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每年都要召开一次社情民意座谈会。这是人民政协服务大局、履行职能的生动体现,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贡献才智的重要渠道,也是X委政府集中民智、凝聚力量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继续将这一好做法坚持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刚才,各位委员发言后,有关部门也作了发言,存荣同志、昭礼同志讲了很好的意见。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市里有关部门将认真研究,充分采纳,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特别是,对那些应该办而且有条件办的事情,将尽快认真办理;对那些时机不够成熟而难以落实到位的事情,将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对那些超出市一级管理范围的事情,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向上反映。总之,要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
我注意到,大家的发言主要集中在关注发展和关注民生两个方面。应该说,“十一五”以来,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之上,合肥的建设与发展又取得了新的明显进步。2005年—2008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我们的GDP总量先后超过了太原、昆明和南昌,由第18位上升到了第1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先后超过了西安、太原、哈尔滨和昆明,由第17位上升到了第13位;地方财政收入先后超过了南昌、贵阳、石家庄、西安和长春,由第18位上升到了第13位。去年,我们的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这4项指标的增速均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位。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6.9%,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7%,增速均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1%,总量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2位。可以说,我们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毫无悬念,预计今年全市GDP有望突破2000亿元,提前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
在加快合肥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民生为重,认认真真地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这几年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超过了60亿元,连续实施了“12项民生工程”、“28项民生工程”和“36项民生工程”。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591元和5368元,是2005年的1.61倍和1.67倍。今年以来,在民生工程上的投入已超过25亿元。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2%和12.8%。11月底,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改善民生问题,决定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拓展民生工程覆盖面,并且要求我们的干部不仅要对发展充满激情,还要对民生充满感情。更 多资料+微信:
总之,合肥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倍加珍惜。未来几年,是合肥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不断把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推向新高度。更多资 料+微信:
这里,我想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谈一些个人思考和体会。
一、关于合肥的建设与发展
回顾这几年我们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合肥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路径,就是顺应近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牢牢把握合肥现阶段基本市情,全力做好工业化、城市化两篇大文章。实践证明,我们选择的道路,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符合合肥实际的,也是切实有效的。对正确的东西,我们就要坚持,就要继续往前走。合肥的事业不能停,更经不起折腾。
第一,要继续做好工业化文章,深入推进“工业立市”战略,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不动摇。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历史性任务。工业化也是整个城市发展的源泉,是近代城市化的源泉。我们一定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一如既往、更加自觉地大抓工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好地以工业化、产业化来推动城市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工业立市”,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