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034


2024年1月
在合肥市建设工程基本知识培训班上的动员讲话
(2009年12月14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今天,很高兴参加市委X校、市“大建办”联合举办的“建筑工程”基本知识普及培训班开班仪式。参加这次培训的基本上是来自建设一线的管理者、各个层次的干部,培训的内容包括建设工程的基本概念、施工现场管理和基本操作技能等。在经过三年多“大建设”之后,再来开展这样的培训,很有意义,很有针对性,也很有操作性。
“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牢牢把握合肥现阶段基本市情,紧紧扭住和全力做好工业化、城市化两篇大文章。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之上,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又取得了新的明显进步。2005年-2008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我们的GDP总量由第18位上升到第1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由第17位上升到第13位;地方财政收入由第18位上升到第13位。
2008年,我们的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这4项指标的增速均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位。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6.9%,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应该说,经过大家的艰辛努力,我们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已基本没有悬念,预计今年全市GDP将突破2000亿元,有望提前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从2006年3月以来,我们开展了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大建设”,短短三年多时间内,各级累计投入584.25亿元,超过“九五”、“十五”时期城市建设投资总和的2倍多,集中完成了780多项城市建设工程,包括路桥工程401项、水电气热等公用事业工程124项、生态环保工程179项,保障性住房和文教卫体等公益性项目79项。三年多来,我们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368条、705公里,建成桥梁79座;新铺污水管网1101公里,仅2008年就铺设污水管网567公里,超过以往16年的总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以上,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新增园林绿地2.72万亩,城市绿化三项指标已经接近或超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特别是,我们以“敢”字当头、大破大立的决心和作为,整体改造了安徽第一路——长江中路,建成了全省第一条高架路——金寨路高架桥,在改造清溪东路的基础之上,将老城区的路网框架由“十”字型提升为“井”字形;正在建设南北高架1号线和长江西路、合裕路高架,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构建外环高速路网,建成沪汉蓉高速铁路大通道的合宁、合武段,正在推进合肥铁路枢纽、新桥国际机场和合肥新港建设。可以说,这几年合肥的发展变化是很大的,昭示着合肥正在向着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奋力迈进。前不久,李克强副总理回到安徽,在合肥视察时感慨地说,五年没回家乡了,合肥的发展变化非常大,很多地方都变样了,都认不出来了。更多 资料+微信:
事业发展,关键在X,关键在人。今天的合肥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正像回良玉副总理视察安徽时所讲的,我们现在干的事,很多都是过去没有干过的、甚至都没有见过的。我想,正是因为合肥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的干部必须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好一般管理工作,更要切实增强抓实际工作的本领。我老讲一句话,在合肥当干部特别是当领导干部很难、也很累,要比发达地区多一份责任、多一份能力。我们只有不断增强驾驭实际工作的本领,才能增强决策能力、执行能力,才能尽快把我们这个欠发达地方的经济搞上去,为人民群众谋更多的福利。这是我们这一代合肥人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
X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X的要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也是事关合肥未来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学习型政X,是由一个个学习型X组织、学习型X员干部组成的。近年来,我们着力解决干部主流精神状态问题,充分发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形成了“合法高效”的行为准则,“好字优先、快字当头”的价值导向,“无功便是过,慢也是过”的评价标准,“工作上求快、作风上求硬、效果上求好”的生动局面。正是因为全市各级干部有这样一种状态和作为,才使得我们“十一五”以来紧紧地抓住了各种机遇,赢得了合肥的建设与发展。现在,我们绝大多数干部都在想着如何发展、如何加快发展,都在想着如何干事、如何更快干事,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的干部实际工作能力、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来说还不够强,还不能
完全适应合肥加快发展的现实要求,往往是“想抓刺猬却无从下手”。现在,很多城市建设工程,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管理要求严,对我们“大建设”一线的管理人员和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位干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按照X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快”不起来、“好”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增强“快”得起来的本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我们能不能抓住和利用“十二五”的好机遇,能不能使合肥“十二五”继续保持“十一五"的好势头,能不能推动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十一五”我们已经赶超了3个省会城市,“十二五”我们要继续以追赶者的心态,瞄准我们前面的2个省会城市,奋力争先进位。如果赶上了他们,合肥的GDP总量将从全国省会城市第15位上升到第13位,合肥的人均GDP也将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10位。更多资 料+微信:
这里,我想就如何解决我们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快”不起来、“好”不充分的问题,谈几点个人认识,与大家共勉:文名公众 号辛苦整理,倒卖者可耻!更多资料+微 信:
第一,要进一步拓宽视野、提升境界。对于合肥来说,我们是在一个先天不足、基础薄弱的县城格局上搞省会城市建设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本着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来搞城市建设。无论是规划、建设,还是管理,都要有远见,要有前瞻性,绝对不能简单地以现实推断未来,绝对不能简单地复制过去的模式,绝对不能搞“就汤下面”式的规划和建设,绝对不能将就、凑合。合肥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中部省会城市,为什么外地人感到合肥规划建设都比较大气,并不是我们非要搞“唯大是从”、“唯大是好”,而是我们紧紧把握了作为省会的城市化规律。这方面,应该说不仅仅是合肥,各地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其中,最主要的不足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一个地方的为政者,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有具体的抓手。在城市化中,政府第一位的责任就是把基础设施建好,包括路桥、污水处理设施、管网、生态、绿化等,其次是把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好。同时,要始终秉持大开放理念,努力为投资者和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起点公平、机会公平的制度环境,坚决破除“潜规则”,让国内最强乃至全球的知名企业参与到建设与发展中来。
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研究城市化的规律,不能就当前的现状,简单地用一个所谓直线方程来推断未来,也不能简单地以合肥未来5年、10年的人口增长来考虑。什么是城市化规律,就是一定要考虑城市的人口“边界”,在这个大背景来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这方面我们的教训很多,一提起这些,有人就会讲:当时都有当时的具体情况。这句话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但为什么老是一茬接一茬地重复犯错误?李瑞环同志说过,偶然中潜藏着必然,必然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一个现象如果出现一次、两次,可能是属于偶然性的东西,但老是重复出现,那就要找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在城市化问题上就是要多琢磨规律。就拿合肥来说,50年代建设长江路,那时还不叫长江中路,由好几段路组合而成,就5米宽。当时合肥的城市人口大约就是10多万,车辆也不多。曾希圣同志本想修50米,宽度由5米一下变到50米。那时,大家接受不了,都反对。前不久,我问了一位搞园林的同志,目前行道树怎么不栽法梧了?他说一个原因就是皮不好看,太丑。行道树又不搞“选美”,关键要遮荫、实用。前几年,合肥的法梧行道树基本绝迹了,直到去年才开始恢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大家也许没想到,现在合肥的城区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加到一起已有300多万了,合肥一天新增的车辆就相当于过去七、八十年代一年新增的量。现在长江路改造的代价十分惊人,整个8公里的改造拓宽工程,就拆迁了21.6万平方米。平均一公里将近3万平方米,在群众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2个月就拆完了。但安置费用就花了8亿多元,真正用于修路本身才1亿多元,还包括修跨南淝河桥、若干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等。
这就不能不说到规划。过去,每5年我们都搞一次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但我们把“规划”这个词意思给扭曲了。规划是管长远的,至少要管几十年,现在5年一次搞的规划,顶多只能叫个计划。为什么合肥现在的路修得比较大气?我个人认为,一定意义上讲,修路是让当代人享受的,但不全是为当代人修的,是为未来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