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205
2024年1月
优化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 以产业功能区建设构建战略竞争优势更多资料+微信:nuo180 914
在产业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9年9月18日)
2017年7月成都市产业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两年来,成都先后召开了四次产业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持续深化认识、积极探索规律、制定制度规范,产业功能区建设总体保持了良好态势。第一次会议着眼高点定位系统谋划,提出了“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功能、支撑在园区、机制是保障”的总体思路,对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功能形态定位、要素空间集聚、体制机制创新作出系统部署。第二次会议着眼战略目标精准施策,鲜明提出以“人城产”逻辑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营造产业生态、创新生态、生活生态和政策生态。第三次会议着眼创新发展培育竞争优势,提出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转型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功能区建设的战略方向和实现路径。第四次会议着眼遵循规律科学作为,提出要切实解决认识局限和思维惯性,秉持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区的理念,塑造未来城市新形态。
两年来的产业功能区建设,是一个不断地探索规律、把握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提出概念策划到明晰理念内涵,到构筑实体形态,再到完善体制机制的推进过程。随着四次会议的渐次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从认识论到方法论思路愈加清晰,从战略谋划到战术推进局面已然打开,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创新内涵日益丰富,各地各部门创造了很多值得总结借鉴推广的经验。一是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发展方式变革,城市战略优势逐渐凸显。二是坚持以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统筹规划建设和功能布局,宜业宜居品质优势逐渐凸显。三是坚持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集群集聚的发展优势逐渐凸显。四是坚持以集约高效理念集聚先进要素,产业生态优势逐渐凸显。五是坚持以创新突破理念转变工作组织方式,体制机制优势逐渐凸显。
认识决定态度、理念影响路径。对照构建产业功能区的初心,这项改变城市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已经起势,但筑基、赋能、成势仍任重道远。要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化责任、科学实施,真正为这项改变城市格局、构筑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调整作出更大贡献。
一、鲜明“治本、转型、提质”导向,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
近期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这是对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的重大调整,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城市扩容和人口增多,大城市共同面临资源要素约束和环境容量趋紧的双重压力,要实现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营城模式,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大城市经济和人口的承载能力。建设产业功能区是转变城市和经济工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是优化空间布局和重塑经济地理的重要抓手,是克服“大城市病”丛生和区域发展同质化的治本之策,是构筑区域发展比较优势和中心城市核心优势的战略支撑,要以对城市长远发展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主动担当、大胆探索、科学作为。
要着眼“治本”,有效破解城市发展困境和社会发展难题。先发城市经验表明,只要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就业岗位必然增加、人口规模必然扩大。研究表明,城市设施规模对人口规模呈指数为0.85的亚线性关系,城市产出对城市规模呈指数为1.15的超线性关系,城市规模越大,单位人口对资源占用越低、产出越大,城市资源利用率越高。仅以线性思维寻求减量发展控制城市规模,既有违城市发展规律,也无益于“大城市病”的根治。要进一步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转变营城模式和产业发展方式,通过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复合的产业功能区,实现小尺度空间的区域性产城融合,降低长距离交通出行比例,减少对城市公共资源占用,提升资源要素集约节约水平,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增强城市经济和人口的承载能力。更多资 料+微信:
要着眼“转型”,打造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空间载体。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成都产业园区发展历程,无论是以低成本、低门槛、高补贴集聚产业的工业集中区1.0版本,还是以优惠政策引导和产业补贴吸引技术密集型企业集聚为主的高新区2.0版本,都是以企业规模集中为导向的单一经济组织方式,普遍存在定位不清晰、功能不完善、职住不平衡、资源不集约的问题,割裂了“人城产”之间的关系,造成了生产与生活的失衡。必须彻底扭转产业园区的思维,以提高功能复合率和宜业宜居度为导向,向3.0版本的产业功能区转变,做强产业功能、补齐生活短板。一要以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感受。高度关注现代城市人文需求的多样性和消费偏好的差异性,注重从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布局生活性基础设施、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人的交流交往,加强良好人文生活和绿色生态环境的供给。二要以符合城市发展规律为导向,更加注重城市功能和形态。注重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复合,协同建设大尺度的“独立城市”和小尺度的“产业社区”,推动人口与传统产业由内而外疏解,促进中心城区加快发展新经济新产业,促进近郊市县加快发展城市经济,促进人口分布与产业分布高度契合。三要以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为导向,更加注重产业生态和环境。更加注重产业细分领域的研究,以产业基础能力为牵引,促进生产要素的供给、产业链条的配套、人力资源的协同集成集聚,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四要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为导向,更加注重发展方向和路径。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公园城市为战略方向,优化产业布局、功能配套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