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209
2024年1月
在全市做大做强做实投资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9月10日)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题叫做大做强做实投资工作会。何为大?有两个坐标可以衡量。第一个坐标,就是2010年我市GDP总量是153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是9.37%,投资总量是835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量的7.73%。学过经济的人都知道投入产出比,这两个数字一摆出来,就可能会有一种结果:在投资形成的后两年,GDP的位次有可能在2010年的基础上下滑。因为投资的占比低于GDP的占比,这就说现在的投资不大。第二个坐标,我们确定的目标是2015年全市GDP要占到全省的六分之一,只有投资占到全省六分之一以上,GDP才有可能占到全省的六分之一。1-8月份,全省投资额7788亿元,襄阳624亿元,占全省的8%,如果按六分之一测算,是百分之十五,差7个百分点。我们做大的目标就是保基数,是百分之十,达目标,是百分之十五。如果低于百分之十,我们GDP的位次还会后移,达不到百分之十五,六分之一的GDP总量就是一句空话。做大的标准就是要占到全省总投资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
何为强?有三个指标可以体现。一是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特别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我们只拿一项做比较,1-8月份,武汉的工业投资总量是665亿元,宜昌是432亿元,襄阳是383亿元。总量会决定今后的产出。考虑三市的产业结构,如果把服务业加上去,襄阳的数字可能会更差。二是重大项目占总投资的比重,这是衡量带动力。我认为现阶段,至少是县(市)区一亿元以上、主城区五亿元以上才算得上是重大项目。亿元以上的项目投资,测算到每个项目平均投资水平,武汉市是11.3亿元/个,宜昌是10.3亿元/个,襄阳是4亿元/个,武汉和宜昌基本相当,襄阳只相当于他们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投资项目对城市功能和主导产业的快速形成所起的重大支撑和带动作用。这是两个概念,即基础设施项目对城市功能的支撑作用和产业投资项目对支柱产业形成的带动作用。从基础设施方面三个城市比较,1-8月,武汉市基础设施投资739亿元,宜昌163亿元,襄阳80亿元,我们相当于宜昌的二分之一,武汉的十分之一。
何为实?至少有两点。一是统计数据要实。投资统计要有实物量的支撑,统计指标之间的关联指标要相匹配。讲速度,1-8月,襄阳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42.7%,宜昌是42.3%,武汉是22.8%。讲增速,襄阳第一,宜昌第二,武汉第三。讲规模,投资总量,襄阳是624亿元,宜昌是945亿元,武汉是2507亿元。讲质量,别的不看,建安营业税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投资水平,襄阳是4.3亿元,宜昌是7.1亿元,武汉是25.1亿元。我们用营业税评估投资推算的建筑工程量占建安投资的比重,就可以看出我们投资总量和投资增速是不是有实物支撑。全省的比例是48.9%,襄阳是37.6%,宜昌是51.2%,武汉是52.1%,都是10-20个点的差距。把这四个数据放在一起来分析,就知道我们的实物量对投资总额的支撑是不够的。二是签约项目的落实。从招商反映的数据来看,元至8月份是303个招商项目,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是186个,投资是1034亿元,但通过我对各地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这个数据不太实。可以通过另外两个数据来验证,一个是电力报装,一个是银行今年的总体贷款余额和总体资本容量。电力报装我也做了个比较,襄阳新报35万千伏/安,宜昌90万千伏/安,武汉265万千伏/安,襄阳和宜昌有很大差距是因为两市产业结构不同,宜昌高能耗产业较多,用电总量是我们的一倍以上,可比性差点。但武汉产业的轻型化要更轻一点。1-7月,用电企业报装,襄阳增长21.7%,宜昌增长111%,宜昌在很高的基数的基础上仍然有如此高的速度,可见发展之快。另外,从金融角度的资金总量来源看,襄阳是774亿元,比去年增长38.7%,与我们的投资不匹配,低4个百分点。襄阳固定资产贷款的余额是165亿元,而宜昌是368亿元,武汉是3893亿元,我们比宜昌少202个亿,比武汉少3728亿元,宜昌比我们多一倍还多。更多资料+ 微信:
我说这么多数据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要强调做大、强调做强、强调做实,那是因为我们现在既不大,也不强,可能也不够实。大家如果能接受这种观点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