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264


2024年1月
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 加快提升产业功能区能级
在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的讲话
(2021年4月1日)
今天召开第八次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主要是总结近四年来产业生态圈培育和产业功能区建设经验,深化规律认识、把握趋势变化,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加快提升产业功能区能级,培育一大批具有全球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为成都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微观基础。
2017年7月全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以来,成都坚定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产业生态圈构筑城市比较优势,以产业功能区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推动实现经济组织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全方位变革,对城市未来发展影响深远。
深化了对城市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战略性产业选择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产业体系和城市功能相互借势,促进城市综合能级全面提升。在新动能培育上坚持“前瞻性布局创新性发展”,推动新经济培育与新场景创造相互成就,促进供需两端协同共进增强比较竞争优势。在经济组织方式上坚持“打破行政区建设功能区”,推动生态圈和功能区相互支撑,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努力破解“大城市病”。构筑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科学编制功能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建设导则优化产业功能区空间布局,以1平方公里核心起步区建设提升产业号召力辨识度、打造产业生态示范片区,以高品质科创空间吸引创新资源集聚转化、推动产业发展动力更新,以集约节约、精明增长、内涵发展为特征的产业空间加快形成。
探索了生产生活生态相融的城市形态。以“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区”理念突破产城分离的传统工业园区模式,形成以“功能复合率和宜居宜业度”为核心的营建导向,遵循模块化设计和社区化管理推进生活场景和生态场景叠加,产业功能区独立成市、组群发展形态逐步成型起势,引领城市沿着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方向自然有序生长。
形成了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创造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的重大要求,树立开放性思维以战略性产业为牵引构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以比较优势法则规划建设特色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在更大范围实现生产要素科学配置和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城市极核功能、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更多资料+微信:
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组织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进入新时期以现代化思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水平治理的关键支撑。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服务新格局、实现现代化,进程和质量取决于城市现代治理水平,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全球资源运筹能力和产业链构建能力。要深化对现代经济组织方式的理解,加快构筑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产业功能区要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成就、协同共进的利益共同体
城市位势能级是由其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功能作用决定的,依托于具有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评价一个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干得好不好,既要看能够带来多大的经济产出,更要看能否对城市核心功能形成有效承载。
“十四五”期间,国家和省委赋予成都做强成渝极核、全省主干的功能职责,成都确立了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成都必须着眼城市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实现,结合世界城市评价体系指向,动态调整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体系结构,坚持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将产业功能区打造成为融入城市发展历史进程、承载城市发展核心功能、与城市发展同成长共进步的利益共同体,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有效支撑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城市能级。
要聚焦城市战略精准发力、整体成势。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通过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推动要素功能集成、产业协作配套、人城境业融合,形成行业竞争优势,定义城市经济功能。要重点抓五链融合、强链补链,克服当前“有什么就发展什么”的惰性思维,树立未来“需要什么就主动创造什么”的开放思维,对产业功能区方向进行再聚焦,增强城市开放功能、创新功能、国际要素运筹功能。
要聚焦产业生态协同协作、相互成就。功能区是生态圈构建的物化承载,共同构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