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252
2024年1月
坚守战略定力 持续创新提能 开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新局面
在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9年12月27日)
2020年是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收官之年,是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决胜之年,也是系统开展“十四五”规划、谋划未来发展蓝图的关键之年。全市上下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统一,以“创新提能年”为主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胸怀大局、坚守定力,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更多资料 +微信:
一、正确处理好稳定当前与谋划长远的关系,努力在科学作为中推动城市发展行稳致远更多资料+微信:nuo 18091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做一切工作,都必须统筹兼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市第十三次X代会以来,市委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在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的同时,系统谋划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构筑比较优势,各方面工作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化。当前,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正确认识形势,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
努力保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要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六稳”基础能力建设,全面落实逆周期调控措施,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主动引导市场预期。以有效投资优质项目构筑经济高质量发展底部支撑,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促升级、公共服务补短板、基础设施强功能,加大产业功能区承载能力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产业链经济。以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挑战提振市场信心,把稳增长基点放在稳企业上,坚持放水养鱼、让利企业,完善市和区(市)县联动帮扶困难企业措施,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一企一策”把企业反映的难点问题解决好。
努力保持转型发展的战略定力。聚焦高能级功能推动城市转型,把未来竞争基点放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上,形成功能分区与资源禀赋相协调的城镇空间布局,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新路径,构建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彰显包容开放城市文化,努力塑造最适宜居住、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形象。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加快完善以“五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推动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建设,推动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发展,努力提升城市发展整体性、协调性和持久性。聚焦高品质生活推动社会转型,科学引导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均衡配置,引导国内外服务型企业参与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形成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发力、共建共享发展新格局。
努力彰显未来竞争的比较优势。结合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构筑与城市发展目标相匹配的战略承载能力和持久竞争优势。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着力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体系。深化“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战略研究,重塑主导产业差异发展、城市功能组群布局、要素人口承载均衡的经济地理。加快完善城乡一体规划建设体系,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学习借鉴东京、伦敦等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地下空间开发经验,加快构建15分钟生活圈服务圈。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加快形成以生活宜居性、要素获取便利度、协作配套高效率为竞争优势的区域经济新形态。保持成都平原文化休闲、生活恬适的鲜明特质,大幅拓展“蓉漂人才”政策覆盖范围,精准实施“城市猎头”行动计划。
二、正确处理好极核引领与区域协同的关系,努力在聚势赋能中增强经济人口承载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主干”城市,要按照“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保障民生底线”原则,自觉在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中找位置强担当,借势借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
千方百计做强极核功能。持续强化经济中心功能,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与六类500强企业合作。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中心功能,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进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加快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级工业信息安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持续增强金融中心功能,以科技金融全国功能性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搭建数字金融应用场景,推进区块链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持续增强文创中心功能,依托大运会、世运会等国际赛事活动谋划体育健身、康养护理产业发展,加快推动“三城三都”整体成势。持续增强对外交往中心功能,依托天府国际机场策划成都对外交往中心,加快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建设,统筹外事、外资、外经、外贸、外宣力量,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推动国际经贸往来和交流合作。持续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全面完成国际航空战略通道布局,充分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跨境供应链体系,持续拓展铁海联运通道对泛欧泛亚区域中心城市覆盖面。
千方百计推进优势互补。积极响应国家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布局,不断深化“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实践。坚定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统筹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动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全面加强与重庆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对外开放能力协作等方面衔接互动。坚定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发展,在衔接地带分别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都临港经济发展带,形成同城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坚定推动五区协同联动发展,探索建立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合作机制。
千方百计提高承载能力。坚定不移实施东进战略,前瞻布局适配性强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能力。学习借鉴深圳经验,加快标准厂房、专业楼宇建设,打造集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等为一体的高品质产业空间,推动产业功能区由“供土地”向“供平台”转变。提升国别合作园区产业承载力,做优做强天府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等功能平台。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