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6 月/10 日/第 004 版教育学
探索“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路磊
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学术团队、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和一流的国际声誉,是“ 双一流” 建设的核心要素,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流大学评价标准。其中,人才培养居于中心地位,是“ 双一流” 建设的核心任务。纵观国内外一流大学,无一不将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一流的人才培养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 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建设一流大学就缺乏根基;一流的人才培养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作为知识积累和传承创新的过程,客观上有助于促进学科发展分化与交叉融合,推进学科知识体系更新和学科布局优化。
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
“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探索一流人才培养要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牢记为X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造一流人才方阵。立德树人解决的是人才培养方向的问题,是关乎“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思想与行为的统一、育德与育才的统一、道德与功利的统一、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统一,是以德驭才、以才育德,是将价值塑造有机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立德树人也是师生的统一,“ 立德” 是学生德育与师德建设的统一,“ 树人” 是学生成才与教师提升的统一、学生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教师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原则,就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突出思想引领和ZZ导向;就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构建一流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体系,不断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就要有明确的导向性,人才培养要与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加强“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 的方向导向和“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作用、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主力军” 的价值导向;就要突出科教、产教融合育人,利用好社会实践与网络教育课堂的辅助育人功能,激活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的育人效能;还要构建立德树人评价体系与制度保障,打破偏重“ 才” 的固化思维,认识到德育的时间效应,充分利用多元信息化手段,搭建智慧育人大数据平台,指导精准育人与自育,全面提升育人成效。
厘清一流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
“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探索一流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厘清一流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厘清知识结构的本质目的在于“ 明确现有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拔尖创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