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10 月/12 日/第 011 版专版
重视地方高校运行中韧性治理的作用
常州大学学工处 黄龙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化,人民对发展提出了更高期待,使得社会治理面临着巨大压力。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任,无论是当前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还是高校自身的使命担当,都要求高校必须不断推进自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长期以来,高校在治理意识、治理体系、治理方式以及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面对突发状况与危机的时候,应对的方案和举措显得刚性有余、弹性不足,并不能全面有效地满足新时代高校治理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韧性社会治理根据风险不确定性的基本特征,将社会风险视为社会发展的常态化组成部分,秉承与风险共生共存的理念。韧性原为物理学上的概念,指的是物质材料在变形、破裂、挤压过程中吸收、释放能量。韧性好则发生断裂与变形的可能性随之降低;反之,韧性差就会存在断裂与破裂的可能性。将韧性概念应用于社会治理中,则是指单位在面对危机与压力情况下的自组织、自适应和自我恢复能力。可以看出,地方高校的韧性治理能力是检验其应对风险、处理风险、化解风险水平的重要标尺,也能反映出高校管理工作的效能与治理水平,对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一,韧性治理有助于破解高校治理现代化困境。当前的社会风险呈不确定、不稳定、难预见等特点,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这成为地方高校面临的不确定因素。随着国家社会管理的发展与改革的新要求,尤其在国家转型发展过程中,高校的运营模式、管理方式等相对之前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对高校治理、业务技术、治理理念等提出新挑战。因此,增强高校灵活应对风险的能力至关重要,但当前在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高校治理理念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