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8 月/17 日/第 003 版经济学
高铁网络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孙伟增 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 牛冬晓
X的十八大以来,X中央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业发展,做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部署。X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 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建设,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作为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在空间流动的重要载体,交通基础设施对推动经济增长,尤其是区域资源整合和协调发展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我国的高铁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1 年总运营里程达到 4 万公里,约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 60%,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和地区。高铁网络的建设显著改善了地区间可达性,提升了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效率,成为带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加速城市企业更新
与其他交通基础设施不同,高铁以客运为主,因此高铁的连通并不会使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商品运输成本明显下降。从理论上来看,高铁对于企业收益和成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铁连通了不同城市的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通过产生集聚经济效益提高城市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得益于高铁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城市之间交流的时间成本降低,高铁城市的市场可达性提升。第二,高铁带来了企业和劳动力的进入,土地需求和价格提升,劳动力工资因生产效率和生活成本的上升而增加。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将面临效益提升和成本增加两者的权衡。
当然,高铁对企业的吸引力也会因行业和城市的禀赋而有所不同。一方面,从行业来看,高新技术产业(例如软件开发、生物医药)对于资本和高技能劳动力的投入力度要大于普通制造业,而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则较低;相反,低端制造业的生产活动则更多地依靠建设厂房和雇佣大量低技能劳动力。因此,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行业将更多地获益于高铁产生的集聚经济。另一方面,作为影响企业选址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受到城市土地供给弹性的影响。当供给弹性较小时(例如地理因素或用地规划的制约) ,企业和劳动力的涌入带来的土地需求增加将会导致较大幅度的土地价格上升,此时集聚经济效益的红利大多被房地产开发商攫取,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反之亦然。对于位于交通网络边缘的城市,市场潜力的上升幅度可能无法抵消土地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幅,因此,对土地要素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在选址时会避开市场潜力上升幅度有限的高铁边缘城市。
笔者基于对 2000—2017 年全国 280 个城市的工商企业注册数据的研究发现,高铁开通使得城市每万人新注册企业总数增加了 1.76 个,但同时也会导致约 0.32 个企业的退出,每万人净增企业数量为 1.44 个,相当于同期城市企业净增量的 6.26%。
促进人才空间集聚
对于劳动力来说,高铁带来了交通便利度、工资水平和住房成本的上升。一方面,高铁可以改善城市的宜居性,提高居民的居住效用;而且高铁通过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可以拉动名义工资的上升,吸引劳动力迁入。但另一方面,劳动力的涌入拉高了住房需求,住房价格上升,生活成本的增加会挤出部分劳动力。 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 劳动力需要在上述成本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从劳动力技能差异来看,高技能劳动力在选址时更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便利性,同时,高铁连通能够显著提升高技术企业的生产效率和高技能劳动力的名义工资,这些都有利于高技能劳动力向高铁城市集中。除此之外,城市的住房供给弹性也会影响高铁城市对于劳动力群体的吸引力。根据理论分析,在供给弹性较大的城市,劳动力流入规模更大、工资增长更慢、且产出增长速度更
第 1 页 共 3 页
快。因此,名义工资水平受高铁影响较小的低技能劳动力可能会在选址时避开住房供给弹性较小
的城市。
笔者基于全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数据和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研究发现,高铁的开通使
得到城市就业的大学生比例显著提高了 0.08 个百分点,相当于同期城市新增大学生就业比例的
11.76%,但同时对低技能劳动力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对于不同等级的城市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