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8 月/16 日/第 008 版评论
经济思想史研究助力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李黎力
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将“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多次予以强调,先后提出了“ 加快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等重要论述。在此背景下,经济学界顺应时代需求,围绕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提出了不少富有价值的成果。
从整体上看,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显然涉及历史上不同国家经济学的形成、演化和兴衰,以及大国经济学构建的历史、理论和实践,从而揭示了经济学时空演化的规律问题。从构成上看,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乃至知识体系,还涉及从经济知识、经济话语到经济学术、经济科学,或学科的职业化、制度化和国际化的历史嬗变,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纷繁复杂的思想谱系、思想流派、研究范式、知识类型等,而这些内容正是经济思想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经济思想史专门研究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思想、知识、话语、方法、学说、主义,学科等社会意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兴衰、影响,以及作为其载体的且深嵌于社会存在的相关经济学家、经济学派和经济学界等的制度结构、日常实践及其演变。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问题离不开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支撑。
试想一下,如果认为经济思想的演变主要受经济学学科内部力量推动,取决于经济学界从业者的专业化活动,那么经济学的演化就像一种自发的秩序,而不是人类有意识的设计和构建。如果认为经济学的演变就是外部环境的塑造,其崛起不过是一国经济崛起自然而然的产物,那么经济学的发展不过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便用不着费心去推动。倘若从经济知识到经济学科的形成只有一条先天注定的路径,只存在独一无二的知识组织方式,那么如何能够建构一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呢?倘若世界各国经济学的大学院校都殊途同归,从不同的起点出发,不约而同走向了统一的、同质化的学科之路,那么又如何能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