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电子报/2022 年/8 月/12 日/第 001 版
重庆:数智赋能 产业提级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十载春秋栉风沐雨,一张创新发展的蓝图徐徐展开;十个寒暑筚路蓝缕,一首砥砺奋进的诗篇引人称赞。X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ZZ生态,坚持“ 两点” 定位、“ 两地”“ 两高” 目标,发挥“ 三个作用” 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 紧扣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总体目标,全面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加速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态势日趋向好。
一、产业水平呈现规模化、高质化趋势
X的十八大以来,重庆主动承担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量质提升并举转变,推动工业经济在规模和效益方面跃上了新台阶。一是工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 2012 年的 4985 家增加至 2021 年的 7098 家;工业增加值由 5181 亿元增加至 6241亿元;营业收入由 1.3 万亿元增加至 2.7 万亿元。中小微企业市场主体突破 100 万户。二是工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在做大工业规模的同时,将提升发展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工业质量不断提升。规上工业利润总额由 2012 年的 608 亿元增加至 2021 年的 1887.5 亿元;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由 4.7%提高至 2021 年的 6.9%,高于全国同期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由 25.5 万元/人· 年提高至 41.9 万元/人· 年。
二、产业结构步入集群化、高新化轨道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围绕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力度。一是优势产业跃升提质。基本形成以电子、汽车、装备、化工、材料、消费品和能源等为主导的多点支撑产业体系。构建起“ 1+10+1000” 的汽车产业集群和世界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华峰化工建成国内最大乙二酸、氨纶生产基地,材料产业实现较快发展,增加值占比由 2012 年的 12.8%提高至 2021 年的 19.9%。消费品、装备、医药、能源工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 14.2%、9.4%、2.9%和5.8%。二是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产业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27.2%。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产业,率先在全国打造工业软件产业园,培育重点软件公共服务平台 36 家。2021 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 19.1%和 28.9%。三是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结构性减负步伐明显加快;坚持优化存量、提升增量,有效供给不断扩大。超额完成“ 十二五” 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去除粗钢产能 517 万吨、煤炭产能 2084 万吨,取缔了市内全部 289 万吨“ 地条钢” 产能,实现应退尽退。
三、技术创新突出链条化、生态化路径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一是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实施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构建形成“ 总院+分院” 的研究院矩阵体系。联合微电子中心成功获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40 家。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的规模工业企业占比分别达 30%和 45%左右。累计建成 10 个国家级和 101 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工业设计特色类示范城市。二是创新投入持续加大。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保持在 80%以上。规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