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安阳日报/2022 年/10 月/10 日/第 001 版
九万里风鹏正举
——国家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 30 年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刘剑昆 通讯员 苏浩杰 王子良
三十载沐风栉雨,三十载风雨兼程,时光的年轮里写满奋斗的足迹,红旗渠精神滋润的沃土洋溢着创业的豪情。国家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从“ 年少” 到“ 而立”,一代又一代的经开区人传承红旗渠精神,在披荆斩棘中开辟新天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创新跨越,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
2022 年,是国家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红旗渠经开区)建区 30 周年。红旗渠经开区是河南省 9 家国家级经开区之一,也是安阳市唯一的国家级经开区,承载着全市开放型经济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的重要使命。
如今,红旗渠经开区管辖面积达 115.19 平方公里,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53 家,高新技术企业 100 家,省级以上研发中心 77 个,上市企业 1 家,国家级孵化器 1 家,先后荣获“ 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国家绿色制造园区”“ 河南省智能化改造示范园区” 等荣誉。2021 年,经开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百二十二名、河南省第四名。
从零起步 实现华丽蝶变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梦想,担当塑造辉煌。
1992 年,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唤醒了太行山下一块弹丸之地的魔力。从此,开发区这颗希望的种子在豫北大地种下,并律动着时代的脉搏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然而,初创时期的经开区空间小、基础差、条件异常艰苦,从 5 万元经费、3 间民房艰难起步,经过 10 多年的探索积累,2006 年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2 年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开启了“ 富太行” 的工业大发展之路。
30 年来,经开区不断解放思想、迎难而上,抢抓政策机遇、释放政策红利,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团结拼搏,2021 年,主营收入从建区 200 万元剧增至千亿元,外资外贸、税收、工业增加值等在安阳市占比连年攀升。
30 年来,从默默无闻的县办工业园,到立于改革开放潮头的“ 国家队”;从一片“ 不毛之地”到三省交界的重要对外窗口,从一个“ 三镇交界” 的农村区域到“ 三业竞发” 的经济引领区,经开区在艰难摸索中前行,在“ 二次创业” 中涅槃,在而立之年再奏高质量发展的铿锵之音。
产业升级 实现迭代衍变
转变生产方式,转变增长方式,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自经开区诞生开始,这就成为生生不息
的脉动。
30 年来,红旗渠经开区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精准定位主导产业,持续完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精品钢及深加工和先进功能性材料为主导的“ 2+1+1” 产业发展体系。
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投资 30 亿元的凤宝重科热扩车桥项目顺利投产,实现了由粗钢—特钢—优质管材—高端无缝管—车桥总成的转变。
汽配制造加速集聚。高标准建成了汽配产业园一期、二期,整合林州市现有汽配企业由“ 多
散杂” 向“ 高精尖” 集聚发展,实现了现有厂房满额入驻,蝉联“ 中国汽配铸件产业基地” 称号。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围绕“ 超细电子纱—超薄电子布—薄型覆铜板—印制线路板” 产业链条,培育壮大光远新材料、致远覆铜板等龙头企业,现已具备年产 11 万吨电子纱、3.2 亿米电子布、
第 1 页 共 3 页

1000 万张铜箔基板、2400 万米半固化胶片、500 万平方米铝基覆铜板生产规模,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 30%以上。正在建设的绿色建筑装备材料产业园,将有力地推动全市 1500 余家建筑企业向工业化迈进。
创新驱动 实现伟大质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红旗渠经开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
针,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步伐。
X建引领。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命题下,红旗渠经开区始终坚持以X建高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 X建强、产业兴” 工作思路,重塑经开区X工委、管委会、纪工委“ 三委” 领导班子,全面加强X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将X建工作贯穿落实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建设、营商环境等全领域、全过程,不断丰富“ X建路径”、扩大“ X建版图”、提升“ X建效益”,为打造一流国家级经开区装上强大的红色引擎。
制度创新。作为改革开放大潮中孕育而生的产物,红旗渠经开区每一个阶段都在演绎着改革开放的主旋律。近年,经开区以体制机制改革破题开路,通过“ 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