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运城日报/2022 年/11 月/3 日/第 001 版
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全市“ 三农” 工作十年综述
本报记者 韩维元
深秋时节,位于中条山南麓的盐湖区西姚村皂荚生产基地,已经生长近 10 年的千亩皂角林绵延起伏,一棵棵皂角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皂角,老百姓不仅告别了“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一天进嘴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 的历史,还真切体会到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
每年四五月,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大樱桃生产基地、国家级水果出口安全示范区的绛县大樱桃产业基地里,桃农们最关心的,除了一颗颗红彤彤的大樱桃,还有每天的航班,因为这些大樱桃很大一部分要从这里出发,以空运的方式送到消费者手中。
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万荣段)向前,来到荣河镇庙前新村,一栋栋造型雅致的晋南民居整齐林立,错落有致的绿化与白墙黛瓦相映成趣。向西远眺,“ 一泓清水入黄河” 的画卷宛若置身“ 江南”。
田畴沃野尽“ 丰” 景,乡村气象换新颜。10 年来,一个个田间乡村里的小故事,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大文章,书写在河东大地上。
农业,成为越来越有奔头的产业
走进位于稷山县化峪镇吴嘱村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山西晋龙集团生产车间,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加工设备映入眼帘,随着传送带缓缓移动,一枚枚鸡蛋通过清洗、消毒、光检、称重、喷码、分拣、包装⋯⋯被发往全国各地,全程实现了自动化。
“ 目前,我们蛋鸡存栏 800 万只,年产鲜鸡蛋 12 万吨,蛋鸡饲料 80 万吨,有机肥 20 万余吨,每年转化农副产品 75 万吨,带动农林牧交通运输等十多个行业增收 20 亿元以上。” 山西晋龙集团副总裁王连生介绍说,目前,该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涉及 5 个乡镇 78 个行政村 14.85 万人,初步形成了“ 合作社+农户”“ 公司+合作社+农户”“ 合作社+农户+饲料加工” 等利益联结模式。
乘坐大西高铁驶过临猗县庙上乡鲜枣基地, 车窗外的鲜枣大棚绵延数十公里, 宛如滚滚浪潮,随着高铁的飞驰“ 翻滚奔流”。这浪潮之下,就藏着临猗百姓致富的“ 摇钱树”。
庙上乡因枣而兴,因枣而名。10 年来,庙上乡依托鲜枣产业发展优势,逐步把露天种植普及成为大棚种植,使庙上鲜枣产业成为国内最大的现代化设施枣业集聚区。
“ 目前,庙上乡鲜枣产业不仅探索创新出了矮密早栽培、生物防治、设施大棚等六大技术,将鲜枣货架期由传统的两个月延长至 6 个月。同时,还将庙上鲜枣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泰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达 50 亿元。” 临猗县委常委、庙上乡X委书记段存乾表示。
作为山西的“ 粮袋子”“ 果盘子”“ 菜篮子”,运城虽然有着面粉、苹果、枣等诸多农产品,但却因为品类太细、各自为战、品牌缺乏严苛的认定授权及退出机制而导致这些“ 特”“ 优” 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并不强。
如何集全市之力、抱团发展,打造一个能够代表运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性农产品区域
公用品牌,已成为历史赋予的新使命。
着眼于这一实际,围绕“ 现代农业强市” 建设,我市制定实施了“ 运城面粉”“ 运城苹果”“ 运城蔬菜” 三大区域公用品牌运营战略,以“ 三个运城” 农业品牌为牵引,在全市初步建立了“ 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社会参与” 的品牌运营机制。
与此同时,依托全市 100 余个“ 特”“ 优” 农产品品牌和 500 余种“ 特”“ 优” 农产品,以“ 运
第 1 页 共 3 页

农优品” 区域公用品牌为切入口,着力构建“ 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 的品牌发展矩阵,通过“ 线上+线下” 模式,让全国消费者更加便捷地购买到运城优质农产品。
10 年来,全市累计认证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 102 家、产品 171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32 个,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25 个, 山西功能农产品品牌 14 个, 市级区域公用品牌 5 个和 “ 圳品”
8 个,品牌数量稳居全省榜首。
农村,成了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走进万荣县周家庄村X群活动中心广场,“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八个鲜红大字映入眼帘,宽敞明亮的X员活动室、标准化的便民服务站、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功能室一应俱全。村民们做饭用的是天然气、喝的是自来水,取暖用的是空气能,厕所也用上了水冲式马桶;走在巷道里,新铺的水泥路笔直平坦,两侧各类文化墙在错落有致的绿植映衬下格外醒目。
村民们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