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煤炭报/2022 年/10 月/15 日/第 005 版管理
为行业智能化建设奉献陕煤力量
本报记者 丰硕 肖来朋 通讯员 祝治安 王钻研
陕西煤业负责管理陕煤集团煤炭板块,包括 15 家煤炭企业、38 对矿井,核定产能超 2 亿吨,净资产收益率连续多年位列行业第一,是陕西省稳增长、保供应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陕西煤业在智能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在行业内起到示范作用。近日,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陕煤集团X委委员、陕西煤业总经理王世斌。
记者:陕西煤业旗下管理着多家大型煤炭企业,请问陕西煤业智能化建设思路及规划是什
么?
王世斌:智能化建设是煤炭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也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基于这一认识,陕西煤业按照国家《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遵循“ 系统智能化、智能系统化” 建设思路,按照不同等级达标建设要求,围绕“ 智能矿井、智慧矿区” 目标,提出了“ 统筹规划、分类建设、示范带动、分步实施、协调推进”的总体实施方案,联合科研院所制定了《陕西煤业智能矿井建设标准》 《陕西煤业智能矿井验收办法》等,并结合矿井实际,研究确定了不同类别的煤矿智能化建设方案、总体架构与技术路径,确保智能化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经过共同努力,我们所属 7 处全国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已全部通过国家验收,并在煤矿智能采煤、智能快掘、智能安监等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了从煤矿业务智能化到全过程智能系统化、从单个煤矿智能化到整体矿区智慧化的拓展,树立了独具陕煤特色的智能矿井建设标杆,为全国煤炭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实现了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规划到 2022 年底,所属 80%以上的矿井建成“ 智能矿井”;所有采煤工作面实现智能化开采;50%以上的掘进工作面实现智能化高效快掘;所有矿井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逐步形成煤矿“ 系统智能化、智能系统化” 建设体系,真正让智能化建设成为“ 改变陕煤形象、奠定陕煤地位、保持陕煤领先” 的坚强保障,助推集团实现“ 世界一流企业” 目标。
记者:作为煤炭行业智能化建设的先行先试者,请您谈谈陕西煤业智能化建设的做法和经
验?
王世斌:陕西煤业自成立以来,始终在不断探索煤矿智能化建设的道路上守正创新、奋力前行。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陕煤智能化建设成效显著:全国首家发布智能化建设“ 十四五” 规划和开采标准规范;建成全国首个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全国首个智能综采覆盖所有薄、中、厚煤层矿区;张家峁煤矿建成全国首个全矿井智能化示范标杆;小保当煤矿建成全国首个 450 米超长智能综采工作面;研发应用全国首套智能快速掘进机器人系统等。目前,我们所属 36 对生产煤矿的 54 个采煤工作面中,已建成 48 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智能化产能占总产能的 95%;研发应用了 5 大类 63 套智能快掘系统,所有生产辅助系统全部实现智能集控,应用 5 大类智能机器人 183 个,实现了煤矿智能化全覆盖。
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一是整体谋划,系统推进。按照“ 集团统筹、板块主导、矿业主推、矿井主体” 的原则,制定了智能化建设总体目标,形成了“ 陕西煤业、矿业公司、所属煤矿” 三级协同管控模式,实现了层层负责、逐级推进、整体提高的目标;积极构建各层级、类型、场景智能化方案和模式,不断完善智能化建设顶层设计。在实现煤矿业务智能化的基础上, 全面推进智能矿井地质保障、 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管理等 8 大系统建设, 并对按 《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标准划分的 16 个高级、15 个中级和 3 个初级智能化建设煤矿进行精准管理,
第 1 页 共 3 页

实现“ 系统智能化、智能系统化” 建设格局。
二是规范引领,标准先行。陕西煤业坚持将智能化发展规划和标准规范建设列入重大科技攻
关项目,着力推进智能化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目前,已制定了与智能化建设有关的 10 余项规
划制度, 发布了智能化开采等 2 项行业标准、 6 项团体标准和 12 项企业标准, 取得专利 500 余项;
120 余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表彰奖励,建立了智能化建设标准和技术路径。
三是持续创新,跨界融合。陕西煤业充分发挥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创新中心 2 个国家平台与 7 个工程研究中心的重要作用,加大跨界合作力度,积极开展智能化核心技术研究和关键装备攻关,实施重大科研项目“ 揭榜挂帅” 制度,相继在煤矿精准地质探测、复杂条件智能综采等 9 大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陕西煤业90%以上的生产矿井实现了智能开采,薄、中、厚煤层智能化开采实现全覆盖;黄陵等 5 处“ 智慧矿区” 建设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