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山西经济日报/2022 年/10 月/14 日/第 002 版综合新闻
数字赋能,让清廉国企建设更“ 智慧”
——山西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采访记
本报记者 王蕾 姚凡
收料 405828 车次,钢筋出库 38.47 吨,混凝土实际用量 311.06 万立方米⋯⋯ 9 月 30 日,记者在山西路桥昔榆高速智慧建设管理中心的系统管理页面上看到,钢筋、混凝土、水泥等建筑材料入库和使用情况等信息一览无余。
当下,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和广度,深刻改写企业竞争的规则。如何利用数字提高“ 清廉国企” 的智治水平,已成为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研究的新课题。国庆节前夕,记者来到山西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路桥集团)在建工地和智能化管理中心,实地采访企业是如何借力数字科技赋能,助力“ 清廉国企” 建设。
数智监督,链条更清晰
当日,位于晋中市榆次区的昔榆高速 LJ11 标项目部内,一辆辆满载物资的车辆缓缓驶上项目部的磅站。
该磅站启动了智能化称重收料系统,车辆驶上称重磅后,摄像头从车头、车顶、车尾三个部位自动抓拍车辆进出场照片,并实时将录像上传。与此同时,操作间的工作人员也抓拍一张记录图片。这四张图片和实时录像便精确记录了物资车辆的进场时间、物资重量。
“ 智能化称重收料系统杜绝了重复称重、地磅作弊等人为漏洞,防止了各类纠纷,实现了动态化、精细化的物料管理。” 项目部管理员梁超介绍道。
他告诉记者,以往的收料程序需要人员全流程参与,称重后手工记录,再与货主核对相关票据,难免出现误差。使用智能化称重收料系统后,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而且数智监督全程自动化,无人为因素,各项数据更加准确。
在该项目部智慧建设管理中心,记者看到工作人员熟练地通过系统页面记录各项建筑材料的入库、出库以及使用情况。路桥集团工程管理部部长杨嵩桥告诉记者,这个智能物料管理系统是他们在 2020 年 7 月开发的,系统使用“ 互联网+物联网” 模式,对物料入库、分配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相关负责人通过平台端或手机 APP 第一时间掌握具体信息。
杨嵩桥坦言,通过对物料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行廉政把控,实现了全过程流程化、系统化、公
开化,多角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真正做到了公平、公开、公正,提升了云端监督实效。
数智监督,细致而公正
在位于昔阳县的昔榆高速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