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南宁日报/2022 年/4 月/2 日/第 004 版阳光同行
让“ 折翼天使” 逆光飞翔
——南宁市残联多举措打造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体系
本报记者 何任朗 通讯员 李俏颖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残疾儿童却是不幸的“ 折翼天使”。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都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父母的挚爱,但他们却要在花季里折翅前行。
南宁市残联始终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作为重点民生项目落实,紧紧抓住儿童的康复黄金
期,通过专业系统性的康复训练,努力让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重回蓝天,逆光飞翔!
康复一个儿童,温暖一个个体、幸福一个家庭、造福一个群体。截至 2021 年 12 月 24 日,全市全年共审批救助残疾儿童 3134 人,任务完成率 368.3%,累计拨付救助资金 3002.5 万元。
落实政策
让“ 折翼天使” 重回蓝天
从 2010 年起,南宁市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逐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了残疾儿童筛查、诊断、康复、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在康复定点机构行业准入上力求“ 精准”,开展严格的定点康复机构等级评审,现已认定市、县级定点机构 34 家,并实行从严准入和动态退出管理模式。
目前,我市已实现年龄、标准、户籍三方面突破。除对 0 至 6 岁的残疾儿童进行每人每年 2万元的康复救助,7 至 17 岁每人每年 9000 元的康复救助外,我市还根据青秀区大龄残疾儿童相对集中的特点,率先在全区试点推行 7 至 17 岁残疾儿童每人每年补助 2 万元。
同时,我市不仅对本市户籍的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救助,还让持有南宁市居住证的外地孩子也享受同样的康复救助政策。 2021 年, 全市共救助非南宁户籍残疾儿童 321 人, 核拨救助资金 462.8万元。
创新驱动
托“ 折翼天使” 飞得更高
2021 年, 我市在全区首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平台。 通过该平台,
机构和家长可网上签到,相关数据实现云交互,康复救助服务全程无纸化办公。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开发的“ 互联网+护理服务” 平台,依托互联网,以“ 线上申请、线下服务” 的模式延续医疗康复服务,方便了长期奔波在康复路上的残疾儿童家长们,极大地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南宁春暖学校开发了特殊儿童自动化评估及教案系统平台,将智能化与康复教育相结合,通过系统辅助残疾儿童评估,精准制定康复目标,开设个性化训练课程,实现评估—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日目标和家庭康复指导有机结合。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参与研发的“ 互联网+专业视力康复” 平台能让患儿居家完成视力康复训练,配合人工智能设置训练课程+大数据监测训练质量,让医生能直观看到每个患儿的视力康复训练是否达标,并可实现网上实时答疑。
根据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关于“ 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医教结合” 要求,我市积极探索医教机构资源共享的途径和方法,创新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医教结合模式,实现医疗康复和教育训练无缝对接,提升康复效果。
南宁市第二妇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