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8 月/8 日/第 006 版专版
延安时期延大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经验
袁广斌 延安大学X委宣传部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X创办了自己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延安大学。当时的延安大学与抗日军政大学比肩,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很大的影响力。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指出这所学校是一所包括ZZ、经济、文化课程的学校,学生们要学ZZ、经济、文化,准备将来去做这些方面的工作。这一时期延安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身的院校阶段(1937 年 9 月至 1941 年 9 月) 、正式成立后的抗日战争阶段(1941 年 9 月至 1945 年
9 月)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阶段(1945 年 9 月至 1948 年 3 月) 。延安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院校阶段应运而生,并且结合形势蓬勃开展,作用和效果不断凸显。
延安大学的前身院校共有 8 所,分别是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和行政学院。在这个阶段,由于从全国各地来到延安并进入这些院校学习的学员,普遍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和洗礼,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任务刻不容缓。为了对学员们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改造,这些院校都开设了相关课程,并且有具体要求。比如,陕北公学的《马列主义》课程,要求学员必须阅读原著;中国女子大学制定了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教育方针,每门课程都邀请理论素养高并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领导,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工作者进行讲授,学员们在阅读、听讲、思考之余,讨论也十分认真,甚至会争论得面红耳赤;泽东青年干部学校高级班的教育内容,是深入研究马列主义理论与方法,总结青年运动的经验与教训;鲁迅艺术(文)学院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了马列主义的理论与立场,师生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积极投身斗争生活,努力开展创作实践,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品数量激增,质量提升很快。
在正式成立后的抗日战争阶段,延安大学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作为教育方针,贯彻整风精神,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树立了良好的学风和革命大学的校风。而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阶段,为了使文化教育更好地配合并服务于新的战争需要,延安大学根据X中央的部署,动员和组织大部分师生,分别奔赴各革命根据地和新解放区,剩余学生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课程,包括“ 共产X宣言” 和“ 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 等,深刻认识了共产X人奋斗目标的远大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崇高。
纵观这一时期延安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可以梳理并总结出以下基本经验。
思想上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制定教育方针、教学计划并设立相应机构,是延安时期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前提保障。延安大学对马克思主义教育非常重视,教育方针明确,教学计划周详,课程内容丰富,教师水平很高。在学校初创时期,根据正规学制要求,社会科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除专业必修课程外,还开设了中国ZZ、国际问题、思想方法论等。1944 年初制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以马列主义立场与方法进行关于中国革命理论与实际的教育,改进思想意识,培养革命的人生观与正确的思想方法。在这一年度的教育计划里,每周 54 小时的生产和学习时间中包括生产 18 小时、学习 36 小时,学习时间又被细分为ZZ学习 24 小时、专业学习 12 小时。在此前后,延安大学及其前身院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相关课程,包括马列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国家的起源及阶级斗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史、ZZ经济学、哲学、联共(布)X史、世界革命运动史和世界ZZ等。
延安大学还设立机构,招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