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邯郸日报/2022 年/4 月/1 日/第 001 版
文明花开满城春
——我市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杨溪 刘志颖
主城区改造完成 542 条背街小巷,精心“ 绣” 好城市文明之花;对 705 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提升,越来越多市民感受到“ 幸福来敲门” 的喜悦;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让市民推窗见景、出门进园⋯⋯城市的点滴美好变化,让市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将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作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市民素质提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重要抓手,举全市之力推进,加快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
凝神铸魂,让城市建设更有力
文明城市建设,关键在顶层设计;落实落细工作,上下一盘棋是根本。
在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坚持ZZ站位,坚决扛起城市建设ZZ责任—
—
强化理论武装。去年以来,全市扎实开展X史学习教育和“ 四史” 宣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本实现全覆盖,组织“ 六进” 和学校“ 三进” 宣讲 2.6 万场次,坚定不移听X话、感X恩、跟X走成为全市上下的高度自觉。
加强组织领导。全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建设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
室和 9 个专项工作部,分别由主管市领导牵头。
2020 年 9 月以来,全市先后 20 余次召开建设工作推进会、调度会,明确任务、强化措施、传导压力。
深入一线督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明查暗访,深入攻坚难度最大、工作最薄弱的地方,发现问题、现场交办。先后现场调研调度 30 余次,有效解决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规范治理、缆线规范架设等问题。
浓厚创建氛围。全市印发建设文明城市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定期评比考核,
表扬先进、鞭策落后,营造了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生动局面。
面对最具含金量的国家级“ 城市名片”,各级领导亲力亲为勇挑重担,X员干部俯下身子埋头苦干,广大市民群众齐心协力积极参与,市内 8 个区全员发动、全程发力,一项项建设活动逐一展开,一个个建设任务落地落实,全市凝聚起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磅礴力量。
以人为本,让百姓生活更幸福
城市的核心是人,文明城市是人民的城市。
坚持人民至上的建设理念,全市各地各单位聚焦群众的“ 急难愁盼”,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每一座公园、每一条街巷、每一个小区、每一块绿地,给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变化。
城市骨架越拉越大——
主城区东部东湖新城、南部滏阳新城、西部生态新城、北部产业新城“ 四个新城” 建设全面推进,东湖新城率先突破,市新闻传媒中心、市职工活动中心、市客运中心二期等基本竣工。
老城区改造步伐加块——
第 1 页 共 3 页
千家万户百栋楼,民情民意在其中。去年以来,全市 705 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提升,44 个城
中村全部启动改造,棚户区改造新开工 818 套、基本建成 14224 套,19 个“ 烂尾楼” 项目复工,
7 条“ 断头路” 成功打通。
城市管理越发精细——
深入开展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市容秩序提升行动,近两年来,全市共拆除私搭乱建 4176处、14.8 万平方米,整修路面 43.4 万平方米,清运垃圾 4.3 万吨,清理小广告 15.1 万处,规范架空线缆 22.6 万米。
群众反映停车难,就在主城区施划公共免费停车泊位近 4 万个,有效缓解停车难、停车贵问题;群众反映背街小巷路不平,就对 542 条背街小巷环境进行整治和硬件设施改造提升,全面清除“ 顽疾”;群众反映孩子放学无人接管,就对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展课后服务,“ 三点半难题”得到解决。
如今,一个个老旧小区改造升级,一条条背街小巷改善修好,一个个集贸市场整洁一新,一座座公共卫生间明亮整洁⋯ ⋯ 全市围绕“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深入开展“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