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学习时报/2022 年/6 月/6 日/第 001 版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 依法能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
最高人民检察院X组书记、检察长 张军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法治思想, 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是习近平法治思想 “ 十一个坚持”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ZZ立场。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有着内涵更丰富和水平更高的需求。2021 年 6 月,X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明确要求检察机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各级检察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X中央决策部署,以高度的ZZ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依法能动履职,在检察监督办案中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坚定维护和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在坚持X的绝对领导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大局、为民司法厚植X执政的ZZ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X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检察机关首先是ZZ机关,必须始终做到各项工作首先“ 从ZZ上看”,毫不动摇坚持X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自觉捍卫“ 两个确立”、坚决做到“ 两个维护”。最高检X组强调,讲ZZ是具体的,ZZ忠诚必须能动体现到维护X和国家长治久安、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厚植X执政的ZZ根基。
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始终把维护国家ZZ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坚持“ 严” 的这一手不放松,坚决防范和依法惩治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组织实施恐怖活动等犯罪。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扫黑除恶斗争,2018 年至 2020 年三年专项斗争期间,起诉涉黑涉恶犯罪 23 万人,起诉涉黑涉恶“ 保护伞” 2987 人;坚守“ 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对未以涉黑涉恶移送起诉的,依法认定 5732 件,占起诉数的 15.9%;以涉黑涉恶移送,依法不认定 2.1 万件,占受理数的 36.3%。专项斗争荡涤效果凸显,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与 2020 年相比,2021 年起诉涉黑涉恶犯罪下降 70.5%,杀人、抢劫、绑架犯罪下降 6.6%,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犯罪下降 20.9%,毒品犯罪下降 18%。持续依法履职战疫,继疫情初期打破常规,以每周一批的频率,连续发布 10 批 55 件涉疫典型案例后,因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接续发布伪造疫苗接种证明犯罪等 8 批 40 件典型案例,引领维护良好防疫秩序。积极推进网络依法治理,针对传统犯罪加速向网上蔓延态势,最高检 2020 年组建惩治网络犯罪专门指导组,2021 年制定追诉、指控犯罪 65 条标准,全链条打击、一体化防治。针对网络侵权多发、个人维权困难,发布网络时代公民人格权保护指导性案例,做实“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更实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适应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更高要求,全力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十四五” 良好开局。全力服务保障打好“ 三大攻坚战”。用好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对因犯罪侵害等致生活陷入困境的被害人及其近亲属“ 应救尽救”,防止因案致贫返贫,2018年至 2021 年共救助 11.7 万人 14.8 亿元,年均分别递增 40.6%和 45.8%;持续落实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检察履职举措;最高检设立驻中国证监会检察室,联合公安部、中国证监会专项惩治证券违法犯罪,助力依法监管资本市场,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安全。着力营造安商惠企法治化营商环境。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经济承压,更需以法治稳企业稳预期、保就业保民生。2018 年最高检发布 11 项具体检察政策,对企业负责人涉经营类犯罪的,
第 1 页 共 5 页

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提出适用缓刑建议。力防“ 一宽了之”,2020年起陆续在 10 个省市创新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依法可不捕、不诉的,责成涉案企业作出合规承诺、切实整改;更防“ 纸面整改”,与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 8 部门共建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以严管体现厚爱。今年已部署全面推开改革试点。全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2020年,最高检组建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20 个省级检察院跟进,深化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检察一体履职,强化综合保护;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推动构建大保护格局。
致力实现社会内生稳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过去 20 年间,我国社会长期稳定,重罪、重刑率持续下降,轻罪、轻刑率大幅上升。面对这样的变化,司法办案理念、政策应与时俱进。为此,最高检明确提出树立少捕慎诉慎押检察办案理念:对重罪必须依法严惩,对大多数较轻犯罪、初犯偶犯等则依法从宽处理、少捕慎诉慎押,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对立面。2021 年 4 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在部署工作时明确提出,适应我国刑事犯罪结构性变化,坚持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检察机关会同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共抓落实,成效明显。2021 年,检察机关不批捕 38.5 万人、不起诉 34.8 万人,比 2018 年分别上升 28.3%和 1.5 倍;辅以公开听证、释法说理、司法救助等促进形成共识,公安机关对不捕不诉提出不同意见、提请复议复核下降 37.4%,被害人不服提出申诉下降 11.2%。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利改造罪犯、化解矛盾。尽管工作量倍增,检察机关能动落实法律要求,积极主导该用尽用,制定量刑建议指导意见,建立听取当事人、律师意见同步录音录像制度。2020 年以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率远超 85%。2021 年适用该制度的案件一审服判率 96.5%,高出其他刑事案件 22 个百分点,从源头减少了大量上诉、申诉案件。
以检察建议推动源头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 ” 司法案件中,有的隐藏深层次矛盾问题,有的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检察机关深度融入社会治理,针对个案、类案发生的原因,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促进防范相关案件反复发生,实现治罪与治理并重。2018 年以来,最高检汇总分析司法数据、典型案例,围绕校园安全、司法公告送达、金融监管、窨井管理、虚假诉讼、网络整治、快递安全、安全生产等向有关部门发出第一至八号检察建议,得到积极回应,推动从源头上防范相关问题发生。
在能动检察履职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纾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检察机关牢记民心是最大的ZZ,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在能动履职中有机融通法理情,扎实办好各项检察为民实事,在一个个具体案件、一件件检察实事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以法治力度和温度纾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民生所望就是检察所向。坚决维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18 年以来起诉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假药劣药等犯罪 4.5 万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全面推开以来,办理食药安全领域公益诉讼 14.4 万件。配合公安机关持续开展“ 打拐”“ 团圆” 行动,严惩拐卖人口犯罪,深挖历史积案;与有关部门形成合力、综合整治,对收买、不解救、阻碍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坚决依法追诉、从严惩治。
深化群众信访“ 件件有回复”。信访案件都是当事人的揪心事。2019 年全国两会上,最高检承诺群众信访“ 7 日内程序回复、3 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3 年多来,检察机关共接收群众信访 284.5 万件,均在 7 日内告知“ 已收到、谁在办”,3 个月内办理情况答复率超过 90%。件件回复是基础,信访群众更盼的是案结事了。狠抓领导干部带头办理疑难复杂信访案件,基层检察院受理首次信访全部由院领导办理;对重大争议或影响性案件,创新以听证形式公开审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第三方参与评议,既解“ 法结” 又解“ 心结”。2021 年听证
10.5 万件,是 2020 年的 3.5 倍,信访案件听证化解率 76.5%。检察机关信访形势明显好转,信访“ 倒三角” 结构持续改善。今年又部署“ 件件有回复” 满意度调查、院领导包案办理首次申诉专项检查、信访积案清理“ 回头看”,督促回复、答复提质增效。
努力让孩子们更好成长。检察履职贯穿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始终,肩负更重责任。持续抓实最
第 2 页 共 5 页

高检 2018 年针对校园安全问题向教育部发出的“ 一号检察建议”,促进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落实。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建立的强制报告、入职查询制度上升为法律规定。制度施行以来,通过强制报告办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 2800 余件,对未履行报告义务促追责近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