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法院报/2022 年/8 月/10 日/第 001 版
从“ 要我履行” 到“ 我要履行”
——江西法院守信激励惠企暖企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胡佳佳 本报通讯员 卢日久
执行是打通公平正义“ 最后一公里” 的关键阶段。如何充分发挥执行职能,在采取强制措施之时充分考虑和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江西法院一直在探索和实践。
“ 如果对主动纠正失信行为的被执行人给予一定程度的宽容,有利于促进被执行人自觉履行义务,也能更好地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邹中华告诉记者。
针对于此,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承诺和信用修复激励机制应运而生。
信用承诺——给危困企业“ 输氧”
一边是因未及时履行生效裁判即将被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焦虑,一边是对信用惩戒影响复工复产的担忧,深陷困境的企业该怎么办?江西法院启用信用承诺机制,为涉案企业提供失信宽限期,给企业纠错守信、缓解困境提供新路径。
信用承诺,是指针对决定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被执行人,有积极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意愿,主动向人民法院作出信用承诺,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决定,为涉案企业提供失信宽限期,暂缓对其适用信用惩戒。
乐平市某煤矸石销售部与江西某建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经乐平市人民法院调解确认,江西某建材公司应于 2021 年 12 月 20 日之前将全部货款连同诉讼费用共计 180 余万元一次性支付。调解生效后,建材公司偿还了 30 余万元货款,后因疫情影响经营困难,中断了还款。
执行过程中,承办法官发现,建材公司场地设备已整体出租,如盲目强制提取租金,必然影
响承租方与建材公司的合作预期,给建材公司后续经营带来更大压力。
为此,乐平法院组织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与承租人达成三方协议,由承租人每月从租金中转付 10 万元给予申请执行人,直至建材公司剩余款项全部付清。建材公司向法院作出信用承诺,请求法院解除冻结账户,用于缴纳工人社保,并承诺积极配合履行协议。法院决定给予建材公司
3 个月的信用宽限期。
“ 感谢法院给了企业喘息的机会,重新修复了我们与承租人的信用关系,也加强了申请执行人对承租人的信任。我们将努力复工复产,早日履行完相关义务。” 建材公司负责人刘某说。
“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对于执行法官来说,就是要让执行措施成为企业守法尽责的‘ 紧箍咒’ ,让信用承诺机制成为企业化解危机的‘ 减压阀’ ,让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成为企业纾困解难的‘ 助推器’ 。” 乐平法院院长饶赟如是说。
江西高院执行局副局长吴群告诉记者,按照有关规定,被执行人虽然符合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条件,但存在双方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被执行人具有主动履行意愿且提供相应担保、被执行人确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暂时无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等情形时,法院可依申请或依职权给予其宽限期。宽限期由合议庭审查决定,一般不得超过 3 个月。宽限期期间,如果人民法院发现被执行人拒不配合法院执行或虚假承诺,可缩短宽限期,并立即将其失信信息予以公布,同时对其予以信用惩戒。
该机制助推企业由“ 要我履行” 变为“ 我要履行”,目前,全省法院已有 820 家企业在宽限期内主动履行了义务。
信用修复——让失信企业“ 造血”
第 1 页 共 3 页
“ 被联合惩戒的日子真不好过,我们无法顺利办理贷款融资,无法参与项目投标,也很难获得上下游企业的信任,尤其是疫情期间,融资困难甚至威胁到了企业的生存⋯⋯” 今年 1 月 12日,江西某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某拿到信用修复证明书后,如释重负地说。
“ 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这正是信用中国建设的一大亮点。
2015 年 12 月,江西高院联合江西日报社、18 家金融机构在全国首创“ 法媒银· 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一旦被执行人被纳入失信“ 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