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江苏法治报/2022 年/8 月/5 日/第 001 版
“ 创新之犁” 深耕希望田野
——南京法院破产审判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本报特约记者 赵兴武 栗娟
2020 年 6 月,南京破产法庭挂牌成立。两年多来,南京两级法院累计化解企业债务 3400 亿元,妥善安置职工 3 万余人,盘活土地厂房 1800 万平方米,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中,南京“ 办理破产” 指标连续两年获“ 标杆” 称号。
秉承以往,南京法院坚持将破产审判置于服务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局中谋划和开展,充分发挥破产审判职能作用,化解产能过剩、清理僵尸企业,促进市场要素合理配置,以“ 创新之犁” 深耕供给侧改革希望田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天地。
一企一策
列出不同解题方程式
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期,南京法院遭遇破产案件逐年增加的压力。南京中院的
一项调查显示,进入破产实体程序的案件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近九成。
“ 这些进入破产实体程序的企业中,情况各不相同,法律关系复杂,有的需要‘ 积极拯救’ ,有的需要‘ 及时出清’ ,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列出不一样的解题方程式。” 南京破产法庭庭长王静说。
南京建工产业集团等 25 家公司实质合并重整案,这家拥有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多项顶级资质、曾多次荣获“ 鲁班奖”“ 詹天佑奖” 的行业翘楚,近年来因多重因素影响风光不在,涉及债务近1400 亿元。
此案属建筑工程类债权涉及转分包等多种情形,牵涉应收账款质押和众多农民工权益保护,涉及债权人 3200 余户,以及诉讼执行案件近 400 件。更为复杂的是,重整中还涉及企业在多个重点市政工程项目的按期推进。这些绕不开的难题成为重整的“ 拦路虎”。
怎么办?院长与全庭的法官经过多次研讨,南京中院作出实质合并重整裁定,这份长达 7000
余字的裁定书,摆事实、讲证据、辨法理,使重整各方一致接受了裁判。
综合运用庭外重组、预重整、实质合并重整等多种重整方式,使南京建工产业集团走出困境:通过整合优质资产重新构建经营平台,创新运用财产型信托归集、管控和处置偿债资产等措施,化解债务 1347 亿元,既维护了企业的运营价值,也保障了债权人利益最大化。
创新“ 一子落”,救治“ 满盘活”。两年来,南京法院审结的“ 雨润系”“ 永泰系” 等 3 件百亿元以上的破产重整案件中,“ 一企一策”,以创新方式帮助困境企业焕新重生。
一组数据展示成果。两年来,南京法院运用重整、和解制度审结破产案件 35 件,引入资金数额 133 亿元,帮助 200 余家企业脱困重生;促进 317 家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市场,累计化解企业债务 3400 亿元,妥善安置职工 32500 人,盘活土地厂房面积 1800 万平方米。
府院联动
构建“ 司法+” 管理矩阵
2019 年 3 月, 南京中院裁定受理了南京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破产清算案。 而经管理人调查发现,
该公司并没有其他外部经营性负债,只有税款债权没有清偿。
“ 公司税款债权的处理异常艰难。” 这位公司负责人诉苦道,“ 公司注册地与其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分别位于不同的地区,基层税务管辖存在争议;所欠税款是由税务机关主动向管理人申报,还是由管理人向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也存在争议。就是在最后的清算过程中,处置公司名下
第 1 页 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