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青海法治报/2022 年/6 月/24 日/第 004 版天平
加强诉源治理 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
海东市两级法院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综述
通讯员 赵洪彪
自海东市全面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以来,海东市两级法院践行新时代“ 枫桥经验”,从讲ZZ的高度充分认识诉源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主动完善诉源治理机制,不断开创新的举措,推动诉源治理工作走深走实,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法院力量。
海东市中院:协调督促推进诉源治理
在诉源治理工作中,海东市中级人民法院立足于辖区法院紧密联系基层的实际,督促全市法院普遍建立了律师调解室,并与市场监管、工商联、司法局、公安交管、妇联、消协、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等部门建立了联调机制,在各院立案庭设立了诉前调解中心。海东市中院与中国人民银行海东支行、海东银行业协会联合成立了金融纠纷调解中心,与海东市总工会在平安区法院联合成立了劳动争议案件调解中心。在推进全市法庭“ 三进” 工作中,海东市中院下发了《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进“ 三进” 工作的指导意见》,并积极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政府协调沟通,在当地成立了“ 一站式” 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对诉源治理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在海东市中院的协调督促下,全市法院已派员 56 名审判员和法官助理入驻了社会综治平台,并通过社会综治平台对涉诉矛盾纠纷开展排查梳理工作,依靠社会综治力量预警和稳控化解矛盾。
乐都区法院:多管齐下推进诉源治理
海东市乐都区人民法院积极推动诉源治理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在人民调解组织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劳动争议、医疗纠纷等行业领域调解组织建设,建成劳动争议、医疗纠纷、土地纠纷调解等行业领域专业调解组织 4 个,聘任 74 名调解员参与诉前调解,为群众提供分类明确、专业高效的调解服务。与公安交管、劳动监察、卫生行政等部门对接,联合制定《诉前联动纠纷解决制度(试行) 》 ,推动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医疗等纠纷在诉前化解,节约司法资源,缓解社会矛盾。挂牌成立驻劳动监察大队法官工作室,进一步畅通劳动者权益救济渠道。搭建在线多元解纷智慧平台,畅通纠纷诉前快速解决通道,推动矛盾纠纷“ 云” 化解。截至 6 月 10 日,诉前调解案件 126 件,新收诉讼案件 2247 件,同比下降 9.5%,诉源治理成效初步显现。
平安区法院:健全机制完善诉源治理
海东市平安区人民法院始终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强诉源治理,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为人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司法服务,真正做到一站式解纷、全方位服务。完善诉前调解机制。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司法确认窗口,工作人员在立案审查过程中根据案件的不同类型甄别,广泛开展诉前矛盾化解工作,引导当事人运用人民调解平台诉前委派调解,调解成功后,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司法确认。今年以来,运用人民调解平台诉前委派调解案件 281 件,调解成功 132 件。完善分调裁审机制。全面推进“ 分调裁审” 改革,实现分流、调解、速裁、快审各环节的有机衔接。速裁团队共办理简易案件 285 件,占一审民商事案件数的 42.22%,平均审理期限为 10 天。真正实现“ 当繁则繁、宜简则简、难案精审、简案快审” 的诉讼目标。
民和县法院:“ 三化” 推进诉源治理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提升诉源治理工作水平,积极在诉前化解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等各类矛盾纠纷。诉前调解中心实现高效化。架起人民调解与诉讼工作有效衔接的桥梁,成立“ 诉前调解中心”,建立“ 法官+司法调解员+人民调解
第 1 页 共 3 页
员” 的联合调解模式,平均每天诉前化解案件 2 件,方便了群众诉讼,减少了当事人诉累,节约了司法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形成组织化。成立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同中国人民银行民和县支行等 18 家单位签订《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合作备忘录》 ,聘任 16 名金融调解员,对进一步畅通金融消费者维权渠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民和县金融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家事审判工作更加专业化。自家事法庭成立以来,先后建成各具特色的“ 客厅家庭式” 调解室、县级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