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检察日报/2022 年/10 月/14 日/第 017 版喜迎二十大特别报道 自强不息篇
奋楫争先勇向前
——新时代X绝对领导下的检察机关自强不息谋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孙风娟
2020 年,韦会林将自家的 200 口养鱼网箱拆除了。
此前,他已从事水产养殖 18 年。网箱拆除时,现场很多人流下了眼泪。“ 心里不舍得,但必须拆。 ” 韦会林明白,不拆网箱,湖水会继续被污染,最终损害的是子孙后代的利益。如今,转产上岸后,在政府扶持下,韦会林种植油茶果,开启了新事业。
这个故事发生在万峰湖边。沿湖而居的村民,大多像韦会林一样,靠湖吃湖。然而,近十来年,由于非法网箱养殖无序发展,大量饵料、鱼药投入,加上鱼粪沉积污染等原因,万峰湖水体污染严重,水源安全受到威胁。
转变始于 2019 年 12 月 11 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针对万峰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一事,直接启动公益诉讼检察立案程序。这是首例由最高检直接立案办理的公益诉讼案。
为长远计,为大局谋。当X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时,这项制度便以独特的优势不断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不止于公益诉讼检察。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依法治
国推动“ 中国之治” 进入新境界。
面对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内涵更丰富和水平更高的需求,X绝对领导下的检察机关如何跟上、适应?如何对标对表X中央新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考验着新一届最高检X组的ZZ智慧和法治智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最高检X组书记、检察长张军的带领下,全国检察机关持续铸魂、固本、强基,在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过程中书写了人民检察事业自强不息谋发展的新篇章。
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 以改革创新强监督促发展法治兴则国家兴。
X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是中国共产X人对用什么方式
治理国家的准确回答和郑重承诺。
时代呼唤法治,人民需要更优质的法治产品。面对新的期待,检察机关在改革中谋发展,于
变局中开新篇。
“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 的办案责任制,将权力和责任紧紧扣在一起。司法责任制改革,让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检察机关也在这场改革中,凝聚起干事创业的新动能。
落实司法责任制要求,检察机关启动员额制改革,从符合条件的检察干警中选拔出优秀的检察官,授予其办案权限,压实其办案责任。2017 年 7 月 17 日,最高检首批 228 名入额检察官进行了庄严的宪法宣誓。
“ 谁办案谁负责,意味着检察官权力加大、责任加重。在新罪名、新类型案件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要保证办案质效,检察官必须不断提升办案能力和水平。 ” 全国模范检察官、湖北省襄阳市检察院第三检察部负责人乔富粤入额后,深感本领恐慌,从未间断学习。
入额不是一劳永逸, 当能力与责任不相匹配时, 则要退出员额。 2018 年以来, 因为办案压力、考核压力和个人原因等,检察机关有 1300 余人主动退出员额,因为考核不合格而退出员额 440
第 1 页 共 4 页

余人。
只要入额, 就必须办案!最高检出台检察机关领导干部带头办案的专门意见, 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 关键少数”,要求入额的领导干部必须办案。2019 年初至 2022 年 9 月,全国检察机关入额的各级院领导共办理各类案件 239.5 万余件,占全国检察机关办理案件总数的 12%。
在司法责任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时,2018 年,检察机关内部进行了一场重塑性变革——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
一段时间以来,检察机关的人员力量、工作重心集中在反贪、反渎部门,检察工作发展“ 不平衡”,特别是刑事检察与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不平衡发展,严重制约了法律监督职能的全面发挥,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检察产品的全方位需求。
X中央作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决定后,检察机关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反贪、反
渎和预防部门职能、机构及干警全部转隶。
转隶带来转机!最高检X组提出全面协调充分发展的理念, 构建适应司法责任制改革、 适应检察权运行规律、适应全面依法治国需要的“ 四大检察”“ 十大业务” 的全新法律监督新格局。
2019 年 1 月 3 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最高检改革内设机构、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有关情况。当看到出席发布会的嘉宾中有“ 张军” 的名字时,几乎所有人都表示“ 太意外了”,这还是首席大检察官第一次参加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会上,张军用三句话介绍了最高检内设机构改革的特点:形势使然、重塑性变革、时代特征鲜明。
这次改革,最高检重新调整组建了 10 个检察业务机构,分别为第一至第十检察厅。比如,改革前,民事行政检察厅同时负责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改革后,民事行政检察厅一分为三,让民事归民事,行政归行政,公益诉讼归公益诉讼。
“ 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是全国检察机关的一件大事,也是影响到法治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 全国人大代表许富华认为,此次重塑性变革更好地助推了检察机关坚守为民初心、践行检察使命。
提升法律监督工作质效 以高度自觉强监督促发展三个自觉,是什么?
“ ZZ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 这是每一名检察人员内心的坐标。
近年来,最高检X组在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X中央决策部署过程中逐步形成“ 三个自
觉” 理念。
履行检察监督职能,首先要敢于监督。
2020 年底,一部《巡回检察组》,让巡回检察工作——这项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工作进行监
督的重大创新——被公众熟知。
长期以来,检察机关主要采取在监狱、看守所设置派驻检察室的方式开展监督。但由于派驻检察室的人员相对固定,日久极易产生“ 因熟生懒”、不愿监督等问题。为了提升监督效果,2018年,最高检X组开创性地提出建立巡回检察制度,由各级检察院成立巡回检察组,定期或者不定期到监狱、看守所巡回开展监督,发现、纠正问题。
2018 年 10 月,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正式确立对监狱、看守所实行“ 派驻+巡回” 的检
察方式。2019 年,监狱巡回检察在全国全面推开。
截至 2021 年底,全国检察机关共开展监狱巡回检察 4000 余次,发现监狱问题 3.2 万余个,通过提出检察建议、纠正违法意见等方式,已监督纠正问题 2.6 万余个。
既要敢于监督,还要善于监督。
“ 监督不是你错我对的零和博弈,也不是高人一等。监督机关与被监督机关责任是共同的,
目标是一致的,赢则共赢,损则同损。” 张军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双赢多赢共赢理念。
在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时, 检察机关坚持诉前实现维护公益目的是最佳司法状态, 梯次以磋商、诉前检察建议促进源头治理, 绝大多数案件在诉前解决了公益损害问题。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