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检察日报/2022 年/10 月/30 日/第 002 版要闻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情况
的报告
——2022 年 10 月 28 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
次会议上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张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根据本次会议安排,我代表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情况,请审议。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护好未成年人,是在做“ 守心” 的工作,“ 守” 的不仅是亿万家庭的幸福生活,更是红色江山根基永固、X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X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出“ 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特别强调“ 各级X委和政府、社会各界都要重视培育未来、创造未来的工作,关心爱护少年儿童”。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在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中肩负重要责任。去年 6 月,X中央制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 强化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完善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各级检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切实增强ZZ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倾情守护未成年人安全健康成长,保障X和人民事业永续发展。
一、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面临的新情况
近年来,在X中央坚强领导下,未成年人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未成年人实施犯罪和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以下合称涉未成年人犯罪)也呈现新的复杂情况,暴露出一些深层次问题,深刻警醒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须与时俱进、法治建设须不断加强。
(一)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犯罪数量上升。2018 年至 2021 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 24.9 万人,年均上升 8.3%;今年 1 月至 9 月,受理审查起诉 5.6 万人,同比又上升 6.4%。低龄犯罪上升。起诉不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从 2018 年 3534 人上升至 2021年 5334 人,占同年起诉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从 8.9%上升至 15.1%,今年 1 月至 9 月达 17.3%。特别是个别不满 14 周岁未成年人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等恶性犯罪,情节极为恶劣,社会反映强烈。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回应社会呼声,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一) ,针对性下调未成年人实施恶性犯罪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核准追诉,对经审查决定不予核准的,一律督促送专门学校从严矫治教育。犯罪类型集中。2018 年至今年 9 月,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居前六位的分别是盗窃、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抢劫、强奸和故意伤害,六类犯罪人数占受理总数的 76.5%。
(二) 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持续上升。 2018 年至 2021 年, 检察机关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23.2
万人,年均上升 6.1%。性侵已成侵害未成年人最突出犯罪。2019 年至 2021 年,遭受犯罪侵害的
未成年被害人从 4.6 万人上升至 5.2 万人,年均上升 6.3%;其中,不满 14 周岁的未成年被害人占
56.5%。
(三)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和保护责任尚待充分落实。涉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是重要的司法
问题,更是突出的社会问题。各类涉未成年人犯罪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和相关主体的保护责
第 1 页 共 6 页

任须进一步落实密切相关。一些未成年人家庭监护缺失、监护不力。2018 年至今年 9 月,未成年人脱离家庭后实施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 48%。一些未成年人辍学失管。2018 年至今年 9 月,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涉罪未成年人中,未完成小学阶段义务教育的 3 万人,占 9.9%。一些经营场所无视法定责任。近年来,一些住宿、娱乐等场所违反法律法规,允许未成年人随意出入,成为涉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地。2018 年至今年 9 月,检察机关起诉的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发生在宾馆、酒店等住宿经营场所的占 31.5%,有的省份甚至高达 50%。随着电竞酒店、密室逃脱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配套监管尚未跟上,给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带来更大挑战。一些网络乱象诱发甚至教唆犯罪。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给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虚假、低俗、色情、暴力等信息充斥其间,成为诱发涉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未成年人遭受网络侵害问题突出。2018 年至今年 9 月,利用网络对未成年人实施“ 隔空猥亵” 和线上联系、线下侵害的犯罪占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 15.8%。 另一方面, 未成年人利用网络实施犯罪不断上升。 2018 年至 2021年,起诉此类犯罪从 1127 人上升至 2853 人,年均上升 36.3%。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心理疏导、矫治改造工作有待加强。2018 年至今年 9 月,检察机关起诉的涉罪未成年人中,受过刑事处罚后在未成年阶段又重新犯罪的 9905 人,占 5.9%,表明涉罪未成年人矫治改造工作统筹抓、个性化和实效性还需加强。
针对上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新情况、 新问题,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针对性地强化立法保障, 专门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以下简称未成年人“ 两法”),确立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 六位一体” 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为全面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撑;国务院专门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带动省、市、县三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全覆盖,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检察机关全过程参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修订后未成年人“ 两法” 进一步明确检察机关对涉未成年人诉讼活动、未成年人重新犯罪预防等工作的法律监督职责,赋予更重ZZ责任。在X中央高度重视下,2018 年 12 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专设未成年人检察职能部门,地方检察机关跟进落实,已有 2207 个检察院设立未成年人检察机构。各级检察机关积极作为,强化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能动履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 四大检察” 职责,充分释放未成年人检察制度效能,携手政法各机关、政府有关部门、群团组织、社会力量,共同为未成年人安全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二、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主要做法
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全社会尽责共画“ 同心圆”。检察机关携手各方力量,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 原则,不断更新理念、完善机制、建强队伍,推动新时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最大限度挽救涉罪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心智还不成熟、人格尚未定型。大多数未成年人犯罪在一念之间,用心挽救可促其改恶向善。对涉罪未成年人既须依法惩戒,更要教育帮扶,重在转化挽救。检察机关以“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情怀,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把“ 保护、教育、管束” 一体落实到位,力阻重新犯罪。一方面,坚持严管厚爱,以司法温度充分释放司法政策效果。从最有利于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出发,统筹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 对涉罪未成年人依法能不捕的不捕、 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提出适用缓刑建议。今年 1 月至 9 月,涉罪未成年人不捕率、不诉率分别为 66.6%、
57.6%,高出整体刑事犯罪 24.8 个、32.4 个百分点,较 2018 年同期上升 32.2 个、34.4 个百分点。充分发挥附条件不起诉的特殊预防和矫治功能,对涉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或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情节轻微,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具有悔罪表现的未成年人,在设置的考验期内,遵守监督管理规定,没有发生新的违法犯罪,就不再起诉,尽可能避免贴上犯罪“ 标签”。2018 年至今年 9 月,附条件不起诉 6.3 万人,适用率由 12.2%上升至 36.6%;通过设置个性化附带条件并全程监督考察,提升精准帮教实效,超过 97%的被附条件不起诉未成
第 2 页 共 6 页

年人走上正途。未成年人刘某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检察机关依法对其附条件不起诉并开展帮教,引导刘某正确发挥网络技术特长,协助公安机关破获一起特大网络传销案件,未成年人网络“ 黑客” 变“ 白客”。另一方面,坚持宽容不纵容,把依法惩治作为特殊形式的教育挽救。对涉罪未成年人特殊保护、依法从宽,决不是一味纵容。对主观恶性深、犯罪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未成年人犯罪坚决依法惩治,既让涉罪未成年人感受法治威严,也警示教育社会和相关责任主体。2018 年至今年 9 月,共起诉 16.9 万人;对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内违反规定、拒不悔改的,依法起诉 1877 人。
(二)坚持“ 零容忍”,从严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零容忍”,守的是社会底线。检察机关会同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坚持依法从严惩治,2018 年至今年 9 月,起诉的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一审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4.7 万人,占判决总人数的 42%,高出整体刑事犯罪 24.3 个百分点。对重罪轻判、量刑畸轻的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提出抗诉1065 件,法院已改判 486 件。在依法惩治的同时,结合监督办案,引领更新完善司法理念和办案规则。针对成年人拉拢、诱迫未成年人参与有组织犯罪,制发一律依法从严追诉、从重提出量刑建议的检察政策并督导落实。 伴随扫黑除恶斗争纵深推进, 一些与黑恶势力犯罪密切相关的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未成年人卖淫犯罪被查处,2021 年起诉该类犯罪 2841 人,较 2018 年上升 64.3%。针对校园暴力,发布指导性案例,明确成年人遇到未成年人欺凌弱小,制止无效,可以对正在施暴者进行正当防卫,不应视而不见、路过不管。针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多发,以典型案例引领法律适用规则不断完善。齐某强奸、猥亵多名女童,拒不认罪,仅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最高人民检察院抗诉后,改判无期徒刑,并结合办理此案,促进完善办案规范,明确在集体宿舍实施猥亵犯罪,应认定为在公共场所当众犯罪,依法加重处罚。针对一些“ 大灰狼” 通过网络聊天,胁迫女童自拍裸照上传,严重侵害儿童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2018 年发布指导性案例,确立无身体接触猥亵行为视同线下犯罪的追诉原则。至今年 9 月,起诉利用网络“ 隔空猥亵” 未成年人犯罪 1130 人。徐某利用某 App 私信功能,打着赠送礼品、参加比赛等幌子,诱骗多名儿童发送裸体照片、视频,检察机关以猥亵儿童罪对其提起公诉,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八个月。
(三)加强“ 双向保护”,帮助涉案未成年人更好融入社会。帮助未成年人从实施犯罪的迷途或遭受侵害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融入社会,是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必须担起的司法责任。检察机关坚持“ 双向保护”,既用心帮教涉罪未成年人,又全力关爱救助未成年被害人。一方面,把倾心帮教贯穿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始终,力促涉罪未成年人迷途知返、改过自新。会同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相关社会组织等一体落实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结合办案全面落实社会调查制度,实现讯问时法定代理人、合适成年人到场全覆盖。充分了解涉罪未成年人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一贯表现等情况,有针对性制定帮教方案,积极开展诉前观护帮教、不起诉跟踪帮教,用心用情感化挽救。2020 年至今年 9 月,共有 3747 名涉罪未成年人经检察机关携手各方帮教知错悔改,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加强涉罪未成年人刑事执行监督,2018 年至今年 9 月,监督纠正与成年人混管混押 6313 人,防止再受“ 二次感染”。今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直接组织对 2 个未成年犯管教所开展跨省交叉巡回检察,既监督监管执法问题,更督促提升帮教质效。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帮助走出困境、拥抱阳光。会同公安机关、妇联等推行“ 一站式”询问、救助机制,检察官、警察、医务人员、心理咨询师等同步介入,一次性完成证据收集、受
害身体检查等工作,及时开展心理疏导,避免反复询问取证对未成年人造成“ 次生伤害”。目前,已建成 2053 个“ 一站式” 办案场所。针对一些未成年人遭受犯罪侵害后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专门出台检察政策,加强司法救助工作。2018 年至今年 9 月,救助未成年被害人 3.4 万人 5 亿余元,会同教育、民政等部门综合落实心理疏导、身体康复、生活安置、复学就业等多元救助,助力重归快乐生活。
(四)深化融合履职,加强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或受到侵害,暴
露出涉未成年人民事权益保障、行政监管以及公益保护等多领域存在的综合责任落实问题。最高
第 3 页 共 6 页

人民检察院以推进未成年人检察专业化建设为契机,创新部署未成年人检察业务集中统一办理,把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案件,归口未成年人检察机构统一办理,打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组合拳”。各级检察机关在涉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中综合审查有无犯罪侵害发生、是否涉嫌刑事犯罪;确认为刑事案件的,同时研判涉案未成年人民事、行政权益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