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保定日报/2023 年/2 月/7 日/第 A01 版
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保定场景中贡献发改力量
——访市发改委X组书记、主任张晓峰
保定日报记者 邸志永 孟丽 李忻遥
2022 年以来,市发改委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市系列会议精神,坚定不移落实“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重要要求,以“ 奋力推动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绽放新颜值、跑出加速度” 作为年度工作总抓手,以“ 锚定末端抓落实”的工作标准持续推进各项工作落地,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更多资料 + :114]
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也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保定场景的第一年。市发改委X组书记、主任张晓峰表示,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唱响“ 解放思想、奋发进取” 主旋律,推动发展改革各项工作走在前、做表率,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建设一个高品质、有韧性的现代化新保定贡献发改力量。
记者:2022 年,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经济下行的不利影响下,市发改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果?
张晓峰: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紧扣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和促进发展,实施一系列稳增长举措。先后发布了稳经济运行“ 1+11+1” 政策体系和接续政策(“ 1+11+1” 中的第一个“ 1” 是总体文件,即扎实稳住全市经济运行的一揽子政策和落实措施;“ 11” 是 11 个专项配套文件,包括稳投资、促消费、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第二个“ 1” 是综合督查方案)。这套政策“ 组合拳” 既有减税降费让利等“ 真金白银” 政策,又有稳岗帮扶等“ 雪中送炭” 政策,还有兜底民生保障、强化救助补助等暖心之举,不仅有力度更饱含着温度。为了帮助企业在多重不利因素背景下渡过难关,我们注重聚焦中小微企业的“ 痛点”“ 堵点”,在全市开展“ 万人助万企” 行动,2.37 万名干部带着政策分赴 7.38 万家包联企业,为企业出实招、办实事、解难题、增信心、促发展。全市通过退、减、缓三类政策累计为市场主体减负 109.5 亿元。全面释放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红利,享受政策户数增长两倍以上,扣除金额增长 28.8%,全市市场主体达到 94.2 万户,同比增长 9.2%。深入开展“ 百行联千企” 活动,全市 293 家银行包联 5667 家企业,积极协调为重点项目融资提供服务。密切关注食品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适时启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向困难群众发放 2022 年 7、8、9 月份价格临时补贴,共计 1832 万元,涉及困难群众 87 万人次。2022 年我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2022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3880.3 亿元,增速 3.8%;服务业增加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均居全省首位。
记者:X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市发改委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晓峰:2022 年京雄保一体化加速推进。对接合作更广泛,我们多次赴相关部委、央企、京企拜访,与 31 家央企、京企、大型民企深入洽谈,与中国数字文化集团、中国华能集团、国电投、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开展战略合作,2022 年央企在保子公司新增 24 家、总数达 223家。全市与京津合作项目累计超 700 项,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定· 中关村创新中心等省级重点承接平台承接京津企业项目 164 个。河北京车全国首列中运量氢能列车下线,中国五矿涿州产业园、中电科涞水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开工。互联互通更加紧密,雄安新区对外骨干路网项目和保障雄安新区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轨道上的京津冀” 路网全面铺开,
第 1 页 共 3 页
[更多资料+ :114]
[更多资料+ :180 914]
[【更多资料+:114】]
雄忻高铁项目如期开工,保定至北京始发列车开通运营,新增三趟 350 公里/小时保定东至北京西通勤列车,北京半小时生活圈持续巩固。
记者: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市发改委如何前瞻产业发展、谋划产业布
局?
张晓峰:发展是第一要务,产业是发展之基。说一千道一万,产业发展最关键,产业是解决全市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是全市经济发展的稳定器。新的一年,立足高质量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聚焦生物经济、数字经济、低碳经济、创新经济,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河北省“ 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 规划定位要求,围绕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 点线面” 统筹推进,全力构建“ 7+18+N” 现代产业体系。“ 点”,以“ 医车电数游” 和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都市农业 7 大主导产业为重心,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线”,就是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及精准医疗、第三代半导体等 18 个重点产业链建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