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资料+微 信:114]
[更多资料+微 信:114]
广西日报/2023 年/2 月/3 日/第 006 版文件
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况与 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3 年1 月12 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更多资料+:114)]
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 年,是X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也是广西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自治区X委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 “ 五个更大” 重要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 “ 4· 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X代会和自治区X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执行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经济平稳恢复,产业增长稳健,需求复苏加力,民生福祉增进,社会大局稳定。
(一) 强化指挥调度精准施策, 经济大盘有效稳住。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2.9%,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5.0%、3.2%、2.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 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4.2%;建筑业总产值增长 8.6%;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上年持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 11.3%、高于全国 3.6 个百分点;城镇调查失业率 5.6%,城镇新增就业 38.42 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1.9%;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振兴稳步推进。一是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整合投入一般公共预算资金和政府专项债券 465 亿元全力支持工业发展。工业投资增长 30%,高于全国 19.7 个百分点。“ 千企技改” 工程深入推进,实施项目 1210 个,竣工投产项目 458 个。二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柳工高端装载机智能化工厂等补链强链延链项目建设加快。成功解决一批“ 卡脖子” 问题。十大千亿元产业较快增长,全年实现产值 2.2 万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 94%
以上。三是企业纾困和培育壮大效果显现。工业特派员和领导挂钩服务制度不断优化,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累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 8128 项。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22 家。四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 22.9%,电信业务总量增长 23.7%。建设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 104 个、集聚区 38 个。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超 1900 家,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600 家。
(三)切实加强粮食安全保障,乡村振兴步伐加快。一是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粮食播种面积 4243.95 万亩,总产量 1393.15 万吨。糖料蔗种植面积 1120 万亩、产糖量 612 万吨。牛、羊肉产量分别增长 6.5%、7.4%。园林水果、蔬菜、蚕茧、中药材产量分别增长 13.3%、7%、8%、19%。二是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新增 4 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 个国家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 个现代农业产业园、3 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6 个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园区、1 个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累计建成 47 个农业产业强镇。三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51.67 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中已有 33.92 万人稳定消除风险,风险消除率达 65.6%。安排 44 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2 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资金 117.22 亿元,实施产业项目 7900 个,产业帮扶脱贫户
第 1 页 共 7 页
覆盖率达 90.9%。四是乡村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完成 3000 多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建成农村厕所革命示范项目 312 个,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 4.5 万个以上。乡镇 5 网络基本全覆盖,成功创建 2 个“ 四好农村路”市域示范单位和 9 个国家示范县,全区通三级以上公路乡镇比例达 97%。
(四)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市场,市场活力稳步增强。一是资金项目争取获得突破。获批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及两批次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资金总数超 1260 亿元,签约部分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财政贴息、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项目 142 个。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基础设施投资增长 10.2%,综合交通投资完成 2800 亿元、增长 12%,其中公路水路建设投资完成超 2400 亿元、规模居全国前三位。三是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提速。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 2740 项,完成投资 5441 亿元、增长 20.54%,其中新开工 515 项、竣工 265项。国家“ 十四五” 规划 102 项重大工程涉桂项目加快实施,成功争取全区 131 个项目纳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库。四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8785 亿元、增长 19.3%,新签项目投资额 14117 亿元、增长 28.2%。五是消费市场持续回暖。18 类主要商品中有 11 类商品零售额实现正增长,其中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类、粮油食品类、烟酒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 13.7%、26.1%、15.2%、13.8%;共投入 1.5 亿元开展亿元汽车补贴活动,带动汽车销售超 60亿元。六是旅游消费有序复苏。全区接待国内游客约 5.8 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 6400 亿元。
(五)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再创新高。一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江海连通工程—平陆运河实现实质性开工持续性建设。北部湾港完成货物吞吐量 3.7 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 702.08 万标箱、同比增长 16.78%;海铁联运班列开行 8820 列,中越跨境直通班列开行 2000 列以上。二是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推进。签约粤桂协作项目 92 个、总金额
180 亿元。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广西片区)完成投资 135 亿元、增长 4.8%。广东采购和销售我
区农特产品金额超 220 亿元。三是重大开放平台不断提升做实。第 19 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及中
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成功举办,签订合作项目 267 个,总投资额超 4000 亿元、增长 37%。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累计入驻企业超 8.5 万家,是设立时的 23 倍,实际使用外资、外贸
进出口额占全区比重均超过三分之一。中国—东盟金融城入驻金融机构(企业)超 400 家。推进
中国—东盟信息港年度重点建设项目 85 个,开工建设 77 个,开工率 91%。四是外贸外资较快增
长。外贸进出口总额由 1 月份下降 31.1%转为全年增长 11.3%,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 6603.6 亿
元。 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实现 2817 亿元, 增长 52.9%。 跨境电商交易额、 加工贸易额分别增长 60.8%、
12.5%。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 46.4%。
(六)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后劲不断提升。一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22 年广西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全面落实,199 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全区主要涉税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网上申报率全年保持在 99.2%以上。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可办率 99%,即办件占比达 55.58%,829 项便民服务实现“ 掌上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 700 亿元、惠及全区 95%市场主体,争取中央转移支付 3695.6 亿元、增长 14.6%,财政贴息 60 亿元撬动“ 桂惠贷” 投放 3349.2 亿元、90%以上投向中小微企业、惠及 12.3 万户市场主体。二是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妨碍统一大市场建设规定的 5 个专项清理行动取得预期成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明确的 191 项任务全面完成。三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全区研发经费增长 15%左右, 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提高到 54.8%。积极推进 297 个在研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突破重大技术攻关 74 项,全年新增产值 248 亿元。新增入库高新技术企业 1380 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 3700 家以上。
(七)协调推进城乡区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北部湾经济区向海发展不断加快,北钦防一体化加快推进。印发实施《广西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 年)》。二是兴边富民工作迈上新台阶。兴边富民“ 六大工程”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完成投资约 225.89 亿元。三是新型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提质提效。 《北部湾城市群建设“ 十四五” 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制定我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城市更新稳步推进,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1425 个、共 12.9 万户。建设改造地下管
第 2 页 共 7 页
网 4813 公里,开工改造城市背街小巷 4085 条。新建 5 基站 2.4 万座,新增电动汽车充电桩 2.9万个。累计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 132 座,镇级污水处理设施 723 座。
(八)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强区,环境质量保持优良。一是生态环境保持优良。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并保持优良,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 98.2%,无劣 V 类水体,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 94.5%。植树造林 358 万亩,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二是节能降碳扎实推进。深入实施煤电机组“ 三改联动”,全年完成机组供热改造 200 万千瓦、节能降碳改造
362 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 61%。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约 5.3 亿吨。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 8 个、绿色工厂 67 个,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 31 座。三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取得显著成效。中央督察组交办的 3917 件环境信访件已办结 3848 件。
(九)不断强化民生兜底保障,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一是疫情防控有力有效。连续成功处置多起规模性疫情以及外省输入引发的小规模疫情,落实“ 二十条”“ 新十条” 等措施,先后选派超 3000 人次广西医疗队驰援上海、海南、贵州、新疆等地。二是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全区财政用于民生支出 4654.73 亿元、增长 1.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 79%。三是稳就业稳物价成效明显。城镇新增就业 38.42 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12.84 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4.84万人。2022 届广西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已实现就业 12.53 万人、就业率 96.2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 2%左右。四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新认定自治区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639所,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 6533 所(次) ,新增学位 17.6 万个。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133个,新增养老床位 9000 多张。卫生领域完成投资 130.07 亿元,每万人全科医生数达 3.06 人。223个公共体育设施项目加快建设, 新增全民健身设施项目 252 个。 五是能源电力安全保供有力有序。全年未出现拉闸限电、 未实施有序用电。 六是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迅速响应、 妥善处置 “ 3· 21”东航 MU5735 航空器飞行事故、10 轮强降雨、5 次强台风和 1 次严重夏秋连旱,妥善应对森林火灾。实现“ 五个严防、三个确保” 目标,全区群众安全感达 98.44%。
过去五年,是广西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迎来中国共产X成立一百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迎来X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牢记领袖嘱托,勇担历史使命,坚决贯彻落实X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X委决策部署,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突出体现为“ 一个同步、两个增强、四个提升”:一是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一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目标,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二是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显著增强。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5.4%、高于全国 0.2 个百分点,总量突破 2.6 万亿元。产业发展基础显著增强。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6.0%,形成 6 个 1000 亿元、
3 个 500 亿元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4.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 2017 年提高 15.2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5.9%、高于全国 0.5 个百分点。三是新发展动能、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活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新发展动能大幅提升。建成国内产品型谱最齐全、应用领域最广的内燃机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七分之一。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实现与 21 个省份直通“ 当日达”。北部湾港进入全国沿海十大港口,开启通航 30 万吨级巨轮的历史。新建成民用机场 2 个。改革开放活力大幅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海铁联运班列增至 8000 多列、比 2017 年增长 40 多倍,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 700 万标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年民生支出从 3997 亿元增至 4654.7 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 3.6%、6.9%。基本实现全民享有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
总的来看,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困难局面,2022 年以来全区经济爬坡过坎比预想更艰难,稳住经济大盘实属不易,多数指标守住恢复底线实属不易,稳就业稳物价成效显著实属不易,全区经济“ 稳” 的基础不断夯实,“ 进” 的动能持续积蓄,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引领、科学指导、成功实践的结果,是X中央、
第 3 页 共 7 页
国务院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自治区X委科学决策、周密部署的结果,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努力、攻坚克难、奋勇拼搏的结果。[更多资料+ :180 914]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区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突出表现为:一是部分行业恢复疲软。传统资源型行业市场需求低迷,工业稳产增效难度大。服务业尤其是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收缩明显。二是内需潜力释放不足。消费市场复苏偏缓,居民消费意愿仍然不强,文旅消费受疫情影响还比较大。房地产业呈下行趋势,房地产市场需求收缩、预期转弱,投资增长仍较乏力。三是市场主体经营承压。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走高,部分重点产品出厂价格持续下行,企业盈利空间受到压缩。四是基层财政收支紧张。全区地方级税收收入自然口径同比下降较多,多数地市财政收入增速仍未转正,基层“ 三保” 压力加大。五是民生领域仍有短板。居民增收、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疫情防控、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
二、2023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 五个更大” 重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