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健康报/2023 年/3 月/16 日/第 005 版两会精英汇专刊
织密筑牢基层医疗卫生体系“ 网底”
本报记者 魏李培 刘立夏 张漠 整理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 ,明确要求把乡村医疗卫生工作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要健全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3 月 9 日,由健康报社、《中国卫生》杂志社共同主办的“ 两会精英汇”,以“ 乡村振兴· 助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为主题,邀请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基层卫生健康管理者、相关专家以及乡镇卫生院一线代表,聚焦机遇、分析问题,分享经验,共同谱写新时代基层卫生健康事业美好画卷。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吴浩增设全科医学项目代码 推动学科健康发展
我国新时期卫生健康事业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共病流行、突发重大疫情及公共卫生风险等诸多挑战。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 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 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 等重要措施。为此,作为一门整合预防、临床、康复、人文等多方面内容,致力于提供全人群、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面向个体、家庭和社区的专业学科,全科医学具有推动卫生健康领域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潜力。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多病共存和心身疾病成为普遍现象,影响着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全科医学科学研究尤为重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全科医学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全科医学研究关注全人健康,对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研究,
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其次,全科医学研究关注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对于健康管理的持续性和连续性。
通过探索长期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干预手段,维持身体健康,保障生命质量。
再次,全科医学关注、研究多病共患和心身疾病,探索疾病间的相互作用,有效的共病管理
手段,以及身心融合的健康管理模式。
最后,全科医学研究关注健康管理与社区资源有机结合,关注医疗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致力
于提高区域医疗效率和质量。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石。目前,全科医学尚未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各种省部级科研基金等资助的医学科学项目代码之中,导致全科医学研究经费缺乏申请渠道。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全科医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建议相关部门增设全科医学项目代码,为全科医学科研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和研究平台,推动全科医学在我国的快速健康发展。
全科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范围跨越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关注全人健康及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问题,特别关注多病共存、心身融合,致力于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在当前社会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全科医学科学研究显得更为重要。加强全科医学科研的发展,有助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转变,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以及基层健康管理能力,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一流全科医学专业作出重要贡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苗艳青因地制宜推动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第 1 页 共 4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我国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别到高质量的发展与变迁。目前,经济社会面临 3 个突出变化:一是城镇化拉近了乡村与城镇的距离,同时强化了基层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这给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带来挑战;二是信息化让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三是群众越来越重视健康,健康素养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给整个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带来挑战,同时也孕育机遇。
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一定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基层的硬件设施并不需要“ 高大上”,但要因地制宜扩展诊疗范围,规范用药,做到上、下级医疗机构一致。
只有同质的培养,才会有同质的服务,进而获得同质的服务购买。通过对基层医生的同质化培养,使其能和上级医院医生一起讨论患者病情,提供同质的服务。在人才队伍的培养中,还要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制度,以人为中心。比如,基层全科医生在为患者诊疗时,要根据患者健康状况,一方面治疗他的疾病,另一方面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处方。建立起健康教育机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层面,为群众提供医防融合服务,让群众虽然看不到供给方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但是能感受到服务更优质。
在加强基础建设方面,可以从网格化管理入手,加强包干性的激励措施,让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中。这涉及体系建设、标准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经费制度、激励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其中,经济激励很重要,非经济激励更重要。医生需要好的晋升机制和发展平台,从而满足荣誉感。对此,我们需要更大限度发挥非经济激励的作用。
乡村活,就是基层医疗机构有活干,基层医生队伍有活力,基层卫生行业还需要有活动,让
更多基层医生能够享受、参与其中,让他们有归属感,真正激活基层医疗卫生体系。
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指导中心副主任 张向东扎实做好五个“ 强”、两个“ 实”
北京市以城乡统筹为原则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思路,积极推进以乡村为主体的基层医疗
卫生体系建设,积极做好五个“ 强” 及两个“ 实”,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服务网络建设。北京市出台了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与建设标准,辖区政府按标准无偿提供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用房。 疫情防控中, 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 “ 网底”,在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哨点” 监测等方面,以及防控政策调整后发热患者的接诊救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强服务模式逐步转变。通过全面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吸引居民基层首诊、建立山区常态
巡诊服务模式,使医疗资源匮乏的山区居民得到连续不断的医疗卫生服务。
强服务能力提升。通过人才队伍“ 四个一批” 建设,持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数量。积极参加“ 优质服务基层行”、 社区医院建设等活动,设施设备提档升级, 服务环境更加温馨。 截至 2022 年,全市有 120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推荐标准,160 家达到基本标准,建立 180 余个国家级或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基层服务点。
强手段创新。推动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医学影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