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文汇报/2023 年/3 月/4 日/第 T16 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努力彰显新的城区形态、新的民生标尺、新的治理方式和新的精神面貌
长桥街道:在“ 大有可为” 新时代“ 大有作为”
紧抓机遇找准定位,从整体重新梳理勾画区域空间、资源和生活要素,实
现“ 宜居活力、生态美好” 新发展
徐汇区长桥街道,地处徐汇区西南部,东临黄浦江,南至淀浦河,西到老沪闵路,北抵石龙路、罗城路,辖域面积 5.87 平方公里。实有人口 12.8 万,居住密度高,为 2.93 万人/平方公里,是个纯居住型社区。但与之相对应,这里商业配套设施少,辖区办公园区 6 个,缺少商业中心、影剧院、大卖场等。
这样一种现实矛盾,折射着发展的裉节,也恰是工作的聚焦点、发力点。
放诸整个徐汇区的发展蓝图,区“ 十四五” 规划明确:巩固构建“ 两级驱动、东西循环、南北联动、中部提升” 发展格局,徐汇南部地区是区域未来重要的战略空间,将成为徐汇发展新的增长极。而位于徐汇南部地区的长桥,要紧抓机遇,找准定位,变“ 被动应对” 为“ 主动谋划”,从整体重新梳理、勾画区域的空间、资源和生活要素,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努力彰显新的城区形态、新的民生标尺、新的治理方式和新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谋划好社区商业、社区养老、社区服务,努力建设引才聚气的生态环境、宜居宜业的后方空间、服务民生的乐园宝地,努力推动“ 宜居活力、生态美好” 长桥新发展。长桥街道X工委负责人坦言,当下阶段“ 低垂的果子” 早已摘完,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不少“ 烫手山芋”,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任务异常繁重。需要广大干部在直面大考中攻坚突破,锻长板、扬优势、补短板,抱持“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强烈使命担当,知重负重、知难克难。在把握大势中大有可为,只要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事,就全力去拼、去争、去闯,把机遇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保持发展定力,增强发展信心,服务全区发展大局,努力在“ 大有可为” 的新时代里“ 大有作为”。
促发展,探索“ X建+营商”“ 文化+营商” 多元模式
率先布局,提前落子。
2023 年长桥街道将在资源趋紧的约束下, 腾笼换鸟, 链接各方,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方面,整合资源抓营商贡献度。 依托辖区 6 个园区的物业管理方, 重点攻破聚鑫园等园区内非属地企业,协调磋商“ 海别得” 等体量较大企业落地。对接区相关部门,完善金岛温莎、华一地块等项目招商引资规划。同时,多元服务抓园区能级度。梳理形成园区内非属地企业清单,逐个突破,集中力量对目标单位开展双落地工作。积极探索“ X建+营商”“ 文化+营商” 多元化营商模式,不断延伸工作网络,健全多元立体的服务模式。联动协同抓企业满意度。实地走访 30 万元以上税收的企业,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用好“ 精准营商系统—汇治理” 等平台,当好“ 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的“ 金牌店小二”。
人才队伍是发展的内核动力。
聚焦社区治理人才队伍建设。长桥街道建设人才库,坚持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的社区干部人才,挖掘组建机关、事业、社工、居民的人才库,努力培养更多“ 尚桥”领头雁、专业社工、社区达人、X员群众志愿者等,加强“ 尚桥” 老书记带年轻书记、实施“ 领头雁” 培养计划,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社区治理共同体中来。
厚民生,“ 15 分钟生活圈” 内精准回应需求民生民心,亦蕴含着最大的发展。
第 1 页 共 3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民生无小事,必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用儿女之心儿女之情,为长桥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首先要让长桥百姓“ 住有宜居”,今年长桥将持续推进旧住房更新改造,对标“ 美丽家园” 建设要求,解决违法搭建、楼道堆物、飞线充电等各类治理难题。
其次打造长桥精品工程。聚焦新X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邻里汇生活盒子建设,实现多中心融合发展,潜心打造群众想来、爱来、盼来的“ 社区会客厅”“ 生动实践地”,让其成为小朋友“ 双减” 后的“ 活动站”,群众办理社区事务的“ 自助站”,面向社会的“ 爱心接力站”,让居民在一个“ 生活盒子” 得到高效服务。
要画好“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意味着精准回应不同群体的需求。比如,对于老年群体,加快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助餐等民生项目;对于幼儿群体,解决少儿活动场所等问题;对于上班族,解决交通便利等问题,构建家门口的服务体系,实现“ 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要提升“ 体验度”。把绿色作为最动人的底色,打造张家塘、淀浦河“ 水岸秀带”,嵌入更多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公共空间从“ 可阅读” 到“ 可会客”,让长桥街区更显品位、建筑更富韵味,让居民处处感受到动人的“ 社区表情”,感受到精致的生活体验。
破除先天资源禀赋限制,打开格局做好民生大文章
施老伯的母亲今年 92 岁,老人和罹患重疾的小儿子住在徐汇区长桥四村。施老伯作为长子住在浦东航头。年近七旬的施老伯心脏不好,每天要奔波几十公里照顾老母亲和手足,让他觉得心有余力不足。特别是家人的一餐饭,让他始终记挂心头。
几年前的一天,施老伯来到母亲家附近一家饭店,和经理商量能否为母亲和兄弟订饭。了解
到老伯家实际困难,对方一口答应:“ 你放心,从今天起,你家人的饭我们全包了。”
此后近三年时间里,这家饭店一天两次,安排送餐上门,一顿都未落下。
长桥街道辖区有 3.6 万名老年人,要做好为老这篇大文章,仅靠政府力量显然不够。近年,长桥街道结合区域小商户多的特点,聚焦“ X建引领惠民生,为老服务办实事”,发动社区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