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科技日报/2023 年/4 月/25 日/第 007 版园区
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优势叠加,支撑“ 双中心” 建设
本报记者 史俊斌 通讯员 张静攀 于秋瑾
目前,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已聚集企业近 4000 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 217 家,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以及全国最大的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作为科技创新高地、秦创原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丝路科学城科研与产业优势叠加,成为西安“ 双中心” 核心承载区的不二选择。
4 月 18 日,西安高新区举行“ 双中心” 核心区启动建设暨高新区二季度重点项目开工仪式。其中,总投资 39.09 亿元的 20 个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签约落地,标志着西安高新区“ 双中心” 核心区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2022 年 12 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支持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西安由此成为继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第四个获批建设“ 双中心”的城市。而位于西安高新区的丝路科学城则成为全国唯一的“ 双中心” 核心承载区。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载体,也是地方创新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则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支撑。
“ 全国唯一的‘ 双中心’ 核心承载区” 这一新使命的加身,对于正处在提速建设加速兑现阶段的丝路科学城而言,不仅彰显了自身的不凡实力,也进一步提升了未来发展预期。这无疑是西安科创最具含金量的“ 荣誉证书”。消息一出,备受瞩目。
那么,全国唯一“ 双中心” 核心承载区为何落地丝路科学城?系统部署 构建科技基础设施群
集聚了 37 家国家级创新平台、 186 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 203 家新型研发机构的西安高新区,于 2021 年启动建设由中央创新区、生态文创区和硬科技产业区三个片区组成的丝路科学城。
在丝路科学城的建设中,西安高新区格外注重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又称大科学装置)的系统部署。大科学装置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 标配”。作为西安建设“ 双中心” 唯一的核心承载区,丝路科学城内,一批大科学装置及高端研究机构的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初步构建起了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 主引擎”。
目前,丝路科学城正加快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先进阿秒光源等大科学装置,以中国科
学院及其他高校院所、明星企业等为依托的科技基础设施群正逐步形成。
以丝路科学城的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为例,其不仅是一个支撑科学研究发展的实验平台,更是提高我国授时系统独立自主性和安全可靠性、支撑经济社会运行和国家安全长远发展的“ 创新利器”。1 月 13 日,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运控中心项目获得西安高新区管委会颁发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标志着项目建设工作全面开启。目前,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运控中心的部分项目已完成调试运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即将搬迁入住。
这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成,既是丝路科学城作为“ 双中心” 核心承载区的“ 基础牌”,又将反哺西安和西安高新区产生对高层次人才、重大科研项目的强大虹吸效应,助力西安和西安高新区实现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是百年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3 月 5 日,全国人大代表、时任西安市市长李明远
在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建议,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西安力量。
可以预见的是,摘得“ 科研皇冠上的明珠” 的西安,未来将是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重大科
第 1 页 共 2 页
【会员享300